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应计算工伤

发生交通事故工伤误工费的申请需要单位协助的。误工费的索要需要受伤员工所在的单位开具一份误工证明书;

证明该员工误工造成的损失金额以及证明该员工确实为本公司员工等。肇事车辆的交强险将会对于误工费进行相应的赔偿,但是是有金额的限制的。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

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

[导读]:  姜昀律师,宝山区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律师,现执业于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诚

 ,,现执业于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诚信、维护正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新交法颁布以后,很多机动车司机开始担心在遇到交通事故的时侯会惹上“巨额赔款”,赔上身家财产。本文介绍了交通事故索赔的方方面面细节,有助于我们在遇到交通事故时很好的处理事故以及金钱纠纷,也可以避免被人以撞伤的名义诈骗巨额钱财。

  交通事故后,受害者应该如何向肇事者索赔,索赔具体项目都有哪些索赔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近日,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北京市首信律师事务所的孙勇律师。

  孙勇律师介绍说,一般来讲,事故后受害者的具体情况大体可分为三类:一般伤势、残疾和死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事故如果导致受害者人身损害,受害方应当就伤亡产生的各项费用向肇事方索赔。其中,伤亡情况和个人基本社会状况都制约着事后索赔的金额。

  一般伤势索赔约有7项

  孙律师表示,交通事故造成受害者受伤的,如果伤势经相关机构鉴定不构成残疾,应该就伤后就医产生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以及必要的营养费向肇事方索赔。

  医疗费的索赔主要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确定。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双方协商或者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协商或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如果对方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相应地举证证明。

  误工费一般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经所在单位出具收入证明,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误工费。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应出示近三年的收入凭证,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误工费。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统计部门发布的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的申请需要医院的医疗证明。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用护工的,要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

  交通费应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

  住宿费一般是指受害者及其亲属到外地处理交通事故或就医时发生的住宿费用,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

  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伤者根据病情需要加强营养的,应给营养费。营养费的数额应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因伤致残索赔项目另增6项

  如果交通事故造成受害者因伤致残熏除了上述治疗费用外,其因残疾造成的生活上需要产生的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也应由肇事方来支付。具体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等。

  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除了上述费用以外,肇事方还应支付受害者因康复护理、实际治疗所必需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事故致死赔偿项目约有7项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

  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参照上述受害人残疾后被扶养人生活费标准确定。

  死亡补偿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另外,受害人还应就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向肇事方索赔。同样,索赔项目应依照上述情况出具相应证明。一般来讲,可获赔偿的受害人亲属数量不超过3人。

  致残或死亡可要精神赔偿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可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大体由五方面决定:受害者的伤残等级、受害者的年龄、肇事者的过错程度、肇事者的经济赔偿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具体情况本刊上期已做详细介绍,不明者可登录信报网站查阅。

交通事故与工伤的混合赔偿问题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在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都属于工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 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劳动者因工伤事故受到人身损害,按《工伤保险条例》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 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 劳动者可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因工伤保险关系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 从性质上看, 工伤保险是对商业保险的一种提升, 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与私权救济性质的民事损害赔偿存在根本的差别。在商业保险中人身伤害允许双重赔偿, 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交通事故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 当《工伤保险条例》不再规定;取得了交通事故赔偿,就不再支付相应工伤待遇;时,劳动者完全可以既依《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依《道路交通安全法》 的规定获得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即工伤待遇与交通事故赔偿可以兼得,可获得工伤和交通事故损害的双重赔偿。负责起草《工伤保险条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王丽处长解答指出,《工伤保险条例》确实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如果是工伤,劳动者当然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同时又构成民事侵权的, 工伤职工可以要求获得民事赔偿,即条例认可双重赔偿。

职工受企业领导指派出差联系业务,属从事本单位的工作, 外出期间应视为工作时间。因工作原因,发生交通事故无 论有无或大小,只要不属自杀、自残行为,都应按照工伤保险实行无赔偿原则 进行工伤认定。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应和上下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同等对待。受单位指派到汽车制造厂联系业务期间,违章横穿马路,发生交通事故,显然是不对的 ,自己也身受其苦,但主要是因急于办理业务,不存在自杀、自残的可能性,到外地不熟悉环境也是一个客观因素,因此,对这种情形也应认定为工伤。

  职工发生工伤,首先是抢救治疗,保证生活。然后是进行工伤认定,确定是否属于工伤范围。再后是鉴定伤残等级,作为计发待遇的依据。

  其待遇项目主要包括:

  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住院治疗期间按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

  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工伤医疗期的时间按照轻伤和重伤的不同确定为1至24个月,最长不得超过36个月。

  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受伤前12个月内平均月工资收入。

  工伤职工经评残并确认需要护理的, 按月发给护理费。护理费分为三个等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 部分护理依赖。 分别按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发给。

  工伤致残等级分为十个等级。一至四级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工作岗位,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标准分别为本人负伤前12个月内的平均工资的90%至75%。其中:一级90%,二级85%,三级80%,四级75%。

  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负伤前十二个月内平均工资收入的18至24个月工资。其中:一级24个月,二级22个月,三级20个月,四级18个月。

  需易地安家的,发给相当于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个月的安家补助费。

  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原则上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并可以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6个月至16个月的工资。其中:五级16个月,六级14个月,七级12个月,八级10个月,九级8个月,十级6个月。

  旧伤复发需要治疗和休息的, 经鉴定确认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和工伤津贴。

  被评为五级和六级且企业难以安排工作的, 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70%的伤残抚恤金。伤残程度被评为七至十级,职工本人愿意另谋职业并经企业同意的,或者劳动合同期满后本人另行择业的,可以发给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为五级30个月、六级25个月、七级20个月、八级15个月,九级10个月、十级5个月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

  职工因工死亡的发给丧葬补助金,按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的标准发给。

  供养亲属抚恤金,其标准为:符合供养条件的配偶每月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发给,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30%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加发10%。发给月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月工资收入。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因工伤事故直接死亡或在医疗期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为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个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或修改处理。感谢您的配合!!

}
员工执行工作任务系《侵权责任法》中用人单位责任制度的核心构成要件。《工伤保险条例》关于上下班通勤活动的工伤事故认定规则属于社会保障法的特别规定,且并未建立上下班活动等同于执行工作任务的一般规则,该规定不应类推适用于侵权类案件中的用人单位责任认定。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对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如用人单位的内部组织行为没有显著增加损害后果的发生风险,被侵权人主张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赵某诉称,其被衡某驾驶的机动车撞伤,衡某当时属于执行工作任务,请求由三被告赔偿其各项损失共计人民币1,324,384.10元。
衡某辩称,对事故经过无异议,其在事发时处于执行工作任务,应当由某汽车维修公司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某汽车维修公司辩称,衡某在事发时驾驶私人车辆,而且已经下班,不属于执行工作任务,应由衡某个人承担赔偿责任,请求驳回对其诉讼请求。
某保险公司辩称,同意在保险范围内承担合理的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查明,衡某任某汽车维修公司足分店店长职务,与某汽车维修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2017年9月23日,衡某下班后,驾驶案外人杨某所有的牌号为鄂X的小型面包车前往上海市金山区卫清路的中国建设银行自动柜员机,存储分店当天的营业款。衡某于当日18时43分完成存款,之后,衡某继续驾驶车辆返回其居住地。当日19时11分,衡某驾驶的车辆与赵某发生碰撞,造成赵某受伤。该事故经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交通警察支队处理,于事后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确认衡某负事故全部责任,赵某无责任。2018年8月12日,赵某的伤势由鉴定结论确认为构成精神二级伤残,酌情给予伤后休息期至评残前一日,营养期180日,伤者终身全部依赖护理。衡某对事故责任认定意见及伤情鉴定结论均表示无异议。
鄂X小型面包车的投保保险公司为某保险公司,事故车辆在该公司投保交强险和商业险共计50万元(含不计免赔)。事故发生后,某汽车维修公司足为赵某垫付了3万元医药费。
衡某存款的建设银行自动柜员机位于其上班地点与家庭住址中间位置,如果衡某正常下班直接回家也可以经过该银行。
一审法院于2019年3月13日作出民事判决: 一、某汽车维修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赵某各项损失合计904,664.20元;二、某保险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赵某各项损失合计375,037.80元;三、原告的其它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一审判决后,某汽车维修公司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二审法院改判由衡某赔偿赵某904,664.20元,其为赵某已经垫付的3万元不再主张返还。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19年6月26日作出(2019)沪01民终5906号民事判决:一、维持一审法院民事判决第二、三项;二、撤销一审法院民事判决第一项;三、衡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被上诉人赵某损失人民币904,664.20元。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衡某下班后为公司存营业款的行为可视为其管理性工作任务的延续,但其完成存款行为后即已脱离当天已有的工作任务,其选择了直接回家的路程。事故发生时,衡某的行为自由没有受到某汽车维修公司的工作约束,其回家的行车路线也没有因为执行工作任务而发生重大改变,从而产生特殊的严重风险。因此,衡某对赵某的侵权行为并不符合《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中“执行工作任务”的规则要件。虽然从生活经验角度看,员工的上下班行为总是与履行职务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顺序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能替代法律规定的责任归属要件。《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是为充分保护员工人身利益而特别设置的条款,该条款与《侵权责任法》的用人单位责任制度出于不同的立法目的,即使根据该条款规定,员工上下班途中所受到的损害亦不能完全认定为工伤,更不能因该条款规定而将上下班行为直接等同于工作行为。因此,某汽车维修公司在本案中无需承担用人单位责任,应由衡某个人承担保险额度不足部分的损失共计904,664.20元。
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在于:赵某的人身损害是否因衡某执行某汽车维修公司的工作任务而产生?
一、《侵权责任法》中用人单位责任的理论基础与构成要件分析
用人单位责任,是指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由用人单位作为赔偿责任主体,为其工作人员致害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特殊侵权责任。[1]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该制度的理论依据在于:其一,报偿理论,即用人单位在获得员工为其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应承担由此带来的相应风险;[2]其二,控制力理论,要求用人单位对员工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用人单位更好地履行管理、监督职责;其三,成本分摊理论,用人单位可通过保险、价格转移等方式分摊成本,因此让用人单位承担责任;[3]其四,深口袋理论,即通常用人单位的赔偿能力都强于员工个人,为防止出现员工赔偿能力不足使第三人权利难以救济的情况,有必要令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从立法模式上看,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用人单位责任采取的是无过错责任,即只要员工因执行工作任务致第三人损害,用人单位都应承担责任,责任构成要件为三项:一是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须有执行工作任务的行为,二是用人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了客观的损害后果,三是用人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4]本案中,第二项与第三项要件的成立并无争议,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第一项要件。
判断工作人员是否属于执行工作任务,理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主观说认为应当从当事人的意思内容出发加以判断,又分为雇主意思说与雇员意思说。雇主意思说认为,只有工作人员依据用人单位的指示、命令或在用人单位授权处理的事务范围内从事的活动才能认定为执行工作任务。雇员意思说认为,在雇主指示、命令或授权不明或虽明确但在情势变化之时,雇员为更好地实现雇主所希望实现的利益而其活动加以调整,此活动也应认定为执行工作任务。第二,客观说认为,从工作人员的行为外观判断,凡工作人员的行为外观具有执行职务的形式或者客观上足以认定其为执行职务者,应认定其为执行工作任务。[5]第三,折中说认为,应以客观说为原则,同时结合雇主和雇员双方的主观意志以及执行职务有关的一切事项,作出综合判断。[6]
笔者比较赞同综合考量主客观因素的审查方法。因为,司法实务中判断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执行职务范围时,除一般原则外,还必须考虑其他特殊因素,如行为的内容、行为的时间、地点、场合、行为的名义(以用人单位名义或以个人名义)以及行为的受益人(用人单位受益或个人受益),及是否与用人单位意志有内在关联等。[7]所谓内在关联,亦称“内在联系”,即须与用人单位所委办职务通常具有合理关联性,用人单位对此可为预见,事先防范,并计算其可能的损害,内化于经营成本,予以分散。[8]
本案中,衡某担任某汽车维修公司分店店长职务,其工作内容涵盖公司日常运营的各个方面,其为公司存储当日营业款亦属合理。虽然某汽车维修公司表示其并未明确指示衡某代为存储营业款,但在事故发生前,衡某曾多次在下班途中前往同一银行柜员机为公司存款,且通过微信知会财务并获得确认。因此,衡某事故当日为公司存款的行为与其履行分店店长职务具有内在联系,应当视为其管理性工作的延续,认定为执行工作任务的行为。
二、上下班通勤活动的工伤认定规则不应类推适用于侵权案件
本案发生在衡某下班回家的途中,其存款的行为可视为其管理性工作的延续,但本案事故发生于当天19时11分,衡某在当日18时43分已经完成存款行为,之后其选择直接回家的路程。该事故的发生是否仍属于执行工作任务需作进一步分析。
员工上下班行为是否应归于“执行工作任务”,理论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上下班虽然不是执行职务,但是属于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且具有密切联系,员工在此期间发生的侵权行为应认定属于执行职务造成的损害。[9]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般情况下,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实施的侵权行为并不属于“因执行工作任务”实施的行为。[10]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理由在于:首先,虽然从生活经验的角度看,员工的上下班期间与工作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但该联系仅为时间顺序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员工上下班期间具有行为自由,不受工作任务的约束,其行为不受用人单位的指示或授权。其次,从客观上看,难以将员工上下班通勤活动与执行工作任务相联系,即上下班行为并无履行工作职责的客观表象。最后,从用人单位获益的角度,用人单位并未从员工上下班通勤活动中直接获益,而用人单位从员工执行工作任务的行为中受有利益是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基础所在。 
审判实践中,法官在判断员工的上下班通勤活动是否属于执行工作任务时,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适用观点:类推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关于员工上下班通勤活动的工伤认定规定。笔者不赞同这种思路,理由在于:
第一,从文义角度分析,该条完整的规定为: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纵观这一条款,可以发现,根据第(一)项,员工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一切事故伤害都可以认定为工伤,既不要求事故责任比例,也不限定事故原因类型;而第(六)项却限定事故类型为交通事故或者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发生的事故,并且特别规定职工不能对交通事故承担主要责任。如果该条规定已经确认上下班活动等同于执行工作任务,则第(六)项应当采取与第(一)项同样的表述,不需要再进行特别的要件限定。因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并没有建立上下班活动等同于执行工作任务的一般规则,从法律适用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并不存在类推适用该项规定于侵权类案件的规则基础。
第二,从立法目的角度分析,《工伤保险条例》是典型的社会保障法。在现代社会,员工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普遍存在一定距离,而乘坐交通工具的上下班通勤活动也是人身损害事故高发的领域。为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合理分担风险,《工伤保险条例》将工伤认定范围特别扩展到了上下班通勤活动中,其立法目的在于强调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基金的救助功能,从公法角度对员工利益进行完整保护。而《侵权责任法》属于典型的民事法律规范,是从私法角度进行侵权方被侵权方的利益平衡,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当与工伤保险基金的社会保障责任相区别。因此,《工伤保险条例》有关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的规定应理解为仅在特定领域发生公法效果,不存在直接类推适用于民事侵权责任认定领域的价值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上下班通勤活动的工伤认定规则不存在类推适用于侵权案件的逻辑与价值基础,员工上下班行为一般不属于执行工作任务实践中,关于员工是否已经上下班的问题也常常存在争议,比如员工驾驶单位车辆外出工作,工作任务结束后,员工在驾驶车辆返回单位的途中发生事故。又比如,单位要求员工驾驶单位车辆接其他员工上班。笔者认为,此类情形应当综合考虑到员工接送其他员工,归还单位车辆的行为本身也属于执行工作的一部分。而本案中,事故发生时,衡某驾驶着案外人名下的私人车辆,其已经脱离了当天的全部工作任务,行为自由没有受到工作约束,某汽车维修公司也未从衡某存款结束后直接回家的行为中获得利益。因此,事故发生时衡某的驾车行为非执行工作任务。
三、单位不应对非其组织瑕疵引发的员工上下班途中侵权承担责任
用人单位责任归责原则采无过错责任原则,用人单位责任的构成应基于员工行为与履行职务的内在关联,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可泛化,应让用人单位在风险可预见、损害可计算的情况下承担替代责任,严格依法认定执行工作任务的事实构成要件。在员工正常工作期间发生侵权行为尚需着重分析其行为是否执行工作任务,员工上下班期间发生的侵权行为是否为执行工作任务更需严格把握。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如果用人单位的内部组织行为存在明显瑕疵,而该内部瑕疵又外化影响了员工在上下班途中的个人行为,显著增加了损害后果的发生风险,应如何认定用人单位的责任?比如,如单位长期违规安排员工加班到深夜,且加班地点远离员工居住地,令员工精神疲惫,身体状态受损,导致发生事故的风险显著增加;又比如,员工在上班驾车途中,单位明知员工在驾驶车辆而长时间以电话安排工作,导致员工注意力转移发生事故。对此类情形,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根据是否属于执行工作任务而绝对排斥用人单位责任,而应当进行个案具体分析,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则,基于用人单位的过错程度,对赔偿责任进行综合认定。
就本案而言,衡某存款的银行自动柜员机位于衡某工作单位与家庭住址的中间位置,如衡某下班直接回家也会经过该银行,其回家的行车线路没有因为执行工作任务而发生重大改变,从而产生特定风险。因此,衡某的侵权行为并不符合《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中“执行工作任务”的归责要件,也没有受到单位内部组织瑕疵的影响,保险额度外的赔偿责任由衡某个人承担。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责任认定的总体思路应注意员工利益保障与企业营商环境、侵权责任救济与行为自由保护的价值平衡问题。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对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如果用人单位的内部组织行为没有显著增加损害后果的发生风险,被侵权人主张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伤交通事故双赔答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