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谛是什么的创建体现了什么

陈全国就开展好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作出批示
以开展好创建评选活动为契机积极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本报3月28日讯(记者 李成业)今天,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就在全区开展好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作出批示。他强调,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开展好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为建设和谐西藏、平安西藏作出积极贡献。&&陈全国在批示中指出,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有力抓手,是调动广大僧尼爱国守法积极性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实际步骤,是党和政府关爱广大僧尼的具体体现。2011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评选活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开展好创建评选活动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一决策受到了全区广大僧尼的普遍拥护和欢迎。一个时期以来,全区各寺庙和广大僧尼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遵规守法、安心修行、维护和谐、推动稳定,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寺庙和先进僧尼。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近期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各寺庙和广大僧尼爱国守法的积极性、主动性。&&一要隆重表彰先进。在地市、县(市、区)创建评选的基础上,自治区在4月份隆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在全社会和广大僧尼中营造爱国爱教、遵规守法的良好氛围,弘扬反对分裂、维护和谐的浩然正气。&&二要认真组织实施。要在全区自下而上地组织好评选表彰工作,县级和谐模范寺庙的评选,原则上奖励寺庙比例为全县(市、区)寺庙总数的30%,和谐模范寺庙的持证僧尼均为县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未评上模范寺庙的,持证僧尼按其30%的比例评选县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自治区和地市分别从下一级评选结果中按30%的比例评选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和谐模范寺庙的持证僧尼均为同级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对僧尼爱国爱教、专心修行、遵规守法表现突出、寺庙持续和谐稳定的地方可适当提高表彰奖励比例。(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三要落实奖励政策。严格按照《关于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的意见(试行)》的规定,落实好各项奖励政策和措施,为和谐模范寺庙授光荣匾、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充分调动他们爱国守法的积极性。&&四要激励驻寺干部。广大驻寺干部为促进寺庙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他们的工作要给予充分肯定。对被评为和谐模范寺庙的寺庙管委会、驻寺工作组和驻寺干部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虽未被评为和谐模范寺庙、但寺内僧尼表现好、当选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比例较高的寺庙管委会和驻寺工作组中表现优秀的驻寺干部也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五要树立良好导向。要以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树立爱国守法、反对分裂、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贡献的良好导向,健全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确保全区寺庙和谐稳定。广大驻寺干部要积极主动与爱国爱教僧尼交朋友,广泛开展以爱国爱教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进寺庙“九有”工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爱国爱教僧尼的心坎上,教育引导广大僧尼积极争创和谐模范寺庙,积极争当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构建起寺庙持续稳定的长效机制;全区广大爱国爱教僧尼要自觉遵守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管理宗教事物的法律法规,潜心修行、提高造诣,大力弘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祈求和平的好传统,为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西藏、平安西藏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2&&邮发代号:67—1西安佛教寺院网-长安佛教-终南山佛教寺院茅棚隐修-原创佛教摄影网:系统、完整挖掘西安周边佛寺历史、法脉、古建遗存;传达各寺法讯的网站 → 西安佛教网
佛教天台宗简介(文)
佛教天台宗
&&&&& 佛教东浙,经数百年之传播,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第 一个宗派,即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它渊源于北齐、南陈,创立于隋代,鼎盛于唐朝,随着宋 明理学之崛起,天台宗虽屡次中兴,但已“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与其他佛教宗派一样, 渐趋“三教合一”。笔者试对天台宗的形成、发展与影响三方面作一论述。&&&&& 一、天台宗的形成&&&&& (一)天台宗的成因&&&&& 关于天台宗的成因,国内学者多从佛学源流入手,对其为何发祥于天台山则乏涉及。笔 者认为:天台宗之所以发祥于天台山,有其天时、地利方面的原因。&&&&& 1、天时:北朝屡次灭佛,导致大批北僧流徙南方,促进南北佛教的交融,为天台宗的 形成创造了条件。&&&&& 北朝灭佛,北魏太武帝(423―451在位)首开其端。 时司徒崔浩每以“佛法虚诞”,劝帝“ 宜悉除之”(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三十八)。太平真君七年(446)杏 城盖吴反魏,关中振 动。 帝出兵伐吴至长安,见一佛寺内有“弓矢矛盾”,疑与盖吴同谋。又查其酿酒& 、奸宿不轨行为,遂下令灭佛。是年三月,诏天下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 长悉坑之”(《魏书?释老志》)。幸太子崇佛,“密令缓宣诏”,使“ 四方沙门,多亡匿获免”(《魏书?释老志》)。&&&&& 百余年后,北周武帝又有灭佛之举。还俗卫元嵩于天和二年(567) 上书请省寺减僧,得 帝赞许。自天和(566―572)至建德(572―578)年间,七次集百僚及沙门道士论三教先后。建 德 三年(574)五月,始毁佛法。五月十五日(丙子), 诏令“释道二教,悉毁经像,沙门道士,并令还俗,时周境僧道反服者二百余万”(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三十八)。翌年,北周灭齐,又“毁齐境佛教经像,时僧尼反服者三百余万”(宋释志磐《佛祖统纪 》卷三十八)。北朝灭佛,僧徒流离颠沛,或如静蔼以身殉法;或以僧渊、智藏隐迹尘俗;或如法藏、 慧〓遁匿山林;或如彦琮、任道林入通道观。此外,释子多奔南陈。北齐学僧昙迁、靖嵩遁迹江南,得习《摄论》;智者亦因毁法南下,栖隐天台。前者开法相宗之先河。后者奠天台 宗之基础(汤用彤《汉魏两晋佛教史》下册,394页)。自西晋“永嘉南渡”至隋文帝杨坚统 一中国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政治上的南北对峙,使佛教的发展也形成了“北重禅定,南重义理”的迥异学风。北朝灭佛,北僧南徙,促进了南北佛教的交融。随着隋代的统一,终于融“ 南义北禅”于一炉。其杰出代表,即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他正式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习原则,并取“南三北七”之精髓,形成天台宗“五时八教”独特的判教理论, 这是南北佛教相融的结果。&&&&& 2、地利:天台山历来为释道双修之名山,且地处东南海隅,远离政治中心,是理想的栖隐之地。&&&&& 灭佛与时乱,导致南北佛教界的危机感。天台宗三祖慧思即因内部迫害与时乱,辗转流 徙于河南嵩山、光州大苏山、湖南衡山等地。北周灭佛后,他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 凿石经,藏之深山,传于后世。弟子静琬承师宏愿,隋大业年间(605―618)于当时偏远之区 涿州西北白带山开凿石经,此即名播中外的北京房山石经(蒋维乔《中国佛教 史》第十二章)。身居南陈帝都金陵的智者,亦在北周灭佛之翌年(575),恐重蹈覆辙 , 遂力辞宣帝百 僚之留请,以金陵喧闹,不宜修禅为由,率徒“直指东川”,栖隐天台(隋释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江南名山颇多,为何天台独受智者青睐?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佛教属典型的东方内省型文化,需要一个与其“出世”哲学相适应的封闭型的自然地理环境。&&&&& 智者认为:修禅须安居静处。“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处;三者兰若伽蓝。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谁相恼乱。恣意禅观,念念在道,毁誉不起,是为最胜;二头陀抖擞,极近三里,交往亦疏;觉策烦恼,是为次处;三兰若闲静之寺,独处一房,不干事物,闭门静坐,正谛思 维,是处为下。若离三处,余皆不可”(《摩诃止观》卷四)。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梁陶弘景《真诰》),“ 所立冥奥,其路幽回;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 罕能登陟(晋孙绰《天台山赋》序,见(《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的封闭型地理环境,符合智者修禅选址“三准则”,故受到智者的青睐。&&&&& 二是天台山为海内名山之一,释道双修,源远流长,又二教视名山为成道之所,故天台 山“奉天承运”,成为天台宗的发祥地。&&&&& 天台山之成名,首赖于神话传说。道书有黄帝受金液神丹于天台山,太清真人彭宗治赤 城,右弼真人西周王太子晋、九天仆射伯夷叔齐治桐柏之诸说(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至东汉末,即成释道双修之地。道教:西汉茅盈入山修炼,三 国葛玄首创道观法轮院及福圣观。佛教:天台石头禅院(今属浙江仙居县)始建于汉兴平元 年(194)(《仙居县志?寺观》);资福寺、翠屏寺建于三国赤乌(238―251 )年间(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此外,天台县博物馆内珍藏着4 枚出土于天台古墓的东汉神兽镜,镜背铸有精巧的佛像。&&&&& 东晋以降,经葛洪《抱朴子》、支遁《天台山铭序》、孙绰《天台山赋》、顾恺之《启 蒙记》、孔灵符《会稽记》、陶弘景《真诰》等宣扬,天台遂成“佛窟仙源”,释道双修之 名 山:“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 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 ;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晋孙绰《天台山赋》序)。故智者“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白道猷(东晋高僧,栖天台、天 姥诸山)所见者信矣 ;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即孙绰)之言得矣。若息缘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隋释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由此而知智者以天台山为栖隐之地 ,并非偶然。&&&&& (二)天台宗的创立&&&&& 天台宗的创立,分三阶段。即源于二祖慧文(始祖为印度龙树,因无直接师承关系,故略)、三祖慧思;创于四祖智者;成于五祖灌顶。&&&&& 1、北齐慧文树“一心三观”,启天台宗之源;南岳慧思悟“法华三昧”,建“十如是”理论,开定慧双修之先河。&&&&& 慧文,俗姓高,生卒籍贯无考。据《佛祖统记》卷六《慧文传》载:约生活于东魏孝静 、北齐文宣(534―559)之际。在江淮间“聚徒千百”,力阐禅观, 用般若实相学说创立大 乘实 相禅法。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有“三智实一心中得”之说及《中论?四谛品》(卷四)“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三是偈”,悟“一心三观 ”之观 行方法。三智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为《大智度论》解释《大品般若》说修习的三 种智慧。了解大小乘所说各种实践方法的名道种智,为菩萨所修;了解一切法通用平等共相 的名一切智,是小乘达到的最高智慧;了解一切法全部各别自相的名一切种智,是大乘所追 求的最高智慧。三智原是渐次而修,“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即小乘修一切智,菩萨修道种智,成佛得一切种智。三智足有高下层次 ,但点滴积累,最后达到圆满,故可“一心中得”。慧文由此理会修习般若结果“一心中得 ”三智,果既顿得,因亦可一时综合起来观察,成为一心中间圆满观察多方之理的“圆顿观”。 又 联系“三是偈”的“空”(“我说既是空”)、“假”(“亦是为假名”)、“中”(“亦 是中道义”)三 谛,认为一心同时亦可从空假中三方面来观察,成为“三谛一心”观。空为真谛,指一切现 象 的共相;假为俗谛,指各别行持的方法;中即中道谛,指一切现象各别的全部别相。此三谛 恰相当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所观之境。遂由原来的“三智一心”观,发展为“ 三谛一心”观,由此构成“一心三观”之禅法。“一心三谛”是所观之境,按此理境而修观行 ,即为“一心三观”之能观禅法,在此禅观上证得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的三智。观为主观 , 境为客观;观为因,智为果。依境立观,以观照境,智既可一心而得,观亦可一心而成。实 相之理与实相之禅,得到了统一(唐释湛然《始终心要》及李安《童蒙止观序》)。因其学说源于印度龙树的《大智度论》与《中论》, 故天台宗僧人尊龙树为始祖。慧文之后,弟 子慧思发展了“一心三观”的哲学思想。&&&&& 慧思(515―577),俗姓李,武津(河南上蔡)人,年十五出家, 二十岁受具足戒。谢绝人事,专诵《法华》,数年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修习禅观。后外出参访,从慧文受法 。日随僧事,夜修禅观。融会《法华》之旨,悟法华三昧。复将所悟,就教于鉴、最诸禅师,而得以声名远播。后于衮州、郢州说法,数遭毒害。又因东魏北齐战乱,遂中止北游,率徒南行。梁承圣二年(553),止于光州(河南潢川)。住大苏山讲《般若》,造金字《般若经》,撰《立誓愿文》。智者慕其名,不避战乱,师事慧思。陈光大二年(568)六月,时乱 频仍, “山侣栖惶不安其地”(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慧恩传》),又率徒四十余僧径趋南岳衡山。陈(废)帝慕名迎之金陵,住栖玄寺。因感南方佛教偏重义门,轻视禅法,遂“昼 谈义理,夜便思择”,开定慧双修之先河(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慧恩传》)。太建九年( 577),卒于南岳。主要著述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立誓言愿文》、《随自意三昧 》、《法华安乐行义》各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此书颇为宋明天台宗学所重视)等。&&&&& 慧思在佛学上的建树,主要是诸渤产相的“十如”理论。他因十年专诵《法华》,认为此 经“方便品”中的“十如是相”,即“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指诸佛与释 迦牟 尼),乃能究尽”的诸法实相(《法华经?方便品》)。“十如”为:(1).如是相(形相、现 象 );(2).如是性(本性、理性、佛性);(3).如是体(众生之体质);(4).如是力(事物所 具有的功能);(5).如是作(身、口、意三业的作为);(6).如是因(业因,导致果的直接 原因);(7).如是缘(助因,间接的原因);(8).如是果(结果,由所习之因,到所得之果 );(9).如是报(善恶之因所招苦乐之果报);(10).如是本末究竟(本:指初相;末:指 如是报; 究竟:指所归趣处)(参见《摩诃止观》与任继愈主编的《宗教 辞典》21页及方立天《佛教哲学》207页)。&&&&& 慧思认为“十如”概括了一切相,可作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的内容,由此构成他的诸法实 相论。于是由《般若》而来的“一心三观”与《法华》的“诸法实相”学说,成为天台宗的 主要哲学思想。故天台宗又因此而名为法华宗。&&&&& 2、智者的破斥南北,圆融三教,集百川以归海,创千载之基业。&&&&& 智者(538―597),讳岂页,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河南许昌), 后迁荆州华容(湖南华容)。出身士族,父起祖,南梁官为益阳侯。年十五,“值孝元之败,家国殄丧,亲属 流徙,叹荣会之难久,痛雕离之易及”(隋释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遂“深厌家狱 ”。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处出家。二十岁,从慧旷学律,后至大贤山诵《法华》诸经。 陈天嘉元年(560),至光州大苏山师事慧思。慧思为说四安乐行, 智者昏晓苦到,造诣精深 。后常代慧思讲经,成为慧思的法嗣。&&&&& 陈光大元年(567),辞师至金陵创弘禅法,博得百僚与僧众的敬仰。太建元年(569),受 请主瓦官寺开《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 奠定一宗教观之基础。会北周灭 佛,遂排众之留请,率徒栖隐天台,初止石桥,后隐佛陇,创修禅寺(今废),陈宣帝曾割 始丰(即天台)一县之“调”,“以充众费”。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之诏请,回金陵 讲授《大智度论》、《法华经》,不仅“太子深从受戒”,后主亦亲临听讲,并与大臣“起拜 殷勤”(《续高僧传?智者传》)。&&&&& 隋灭陈后,隋文帝深知智者与陈王朝关系密切,曾下诏问候。劝其“固守戒规”,不要“ 身从道服,心染尘心”(隋释灌顶《国清百录?隋高祖文皇帝敕书第二十二》) 。智者深会 其意,遂附新朝。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即隋炀帝)时任扬州总管,慕名迎至扬州 ,设千僧会,智者授以菩萨戒。杨广尊智岂页为“智者”,智者尊杨广为“总持”。翌年回 故乡 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玉泉寺,居此二年,讲《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 (595)春,又应杨广之请再至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开皇十七年(597),杨广遣使至天台迎请出山,行至剡县石城寺(今浙江新昌大佛寺),疾亟寂于是寺。世寿六十,僧腊四十。&&&&& 智者一生弘法三十余年,“东西重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 ,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记;传业学士 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续高僧传?智者传》)。著 述二十九部,一百 五十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525页)。《法华文句》、《法华玄 义》、《摩诃止观 》,世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 》、《观经疏》,为“天台五小部”,是天台宗最主要之典籍。&&&&& 智者教观总持,解行并进,破斥南北,会融三教,创立了独特的天台宗哲学思想体系。 在禅观修习上,比定慧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童蒙止观 》)),正式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习原则;在判教上,取“南三(三时教、四 时教 、五时教)北七(五时教、半满二教、四宗、五宗、六宗、二种大乘教、一音教)”之长, 创立了“五时(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般)八教(顿、渐、秘密、不定、藏、通 、别、圆,前四者为化仪四教,后四者为化法四教)”的判教体系,把《法华经》列为佛的 最高最后说法;在融会儒道二教上,将儒之“五经(《诗》、《书》、《易》、《礼》、《 春秋》)”、“五常(仁、义、礼、智、信)”,道之“五行(金、木、水、火、土)”, 比为佛教之“五戒”(《摩诃止观》卷六),并把“神仙”西周王子晋、“武圣”关羽作为佛之护法伽 蓝(《佛祖统记》卷六及《天台山方外志?神明考》);在教义上,依据《 法华经》确定观的 对象为诸法实相,并吸取僧肇《不真空论》中“立处即真”的思想,把慧文、慧思的“一心 三观”发展为“三谛圆融”之说,并以“一念三千”加以发挥,成为天台宗哲学思想的核心 。&&&&& 3、陈隋王朝鼎力相助,奠定天台宗的物质基础;灌顶承前启后,结集建寺,标志着天台宗的形成。&&&&& 王权是制约佛教发展的主要因素。佛教传入之初,僧人亦想保持印度本土“超然世外,不敬王者”的特殊地位。东晋高僧慧远曾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与世俗政权抗衡。但在中 国“天地君亲师”的伦理文化构成中,佛教不可能超越王权之上,故慧远之师道安认为:“ 不事国主,则法事难主。”&&&&& 智者处“二武灭佛”之后,更明“佛法再兴”、“仰酬外护”(《国清百录?遗 书与晋王第六 十五》)之理。因而,他常为国祈福,“为至尊对御,愿宝历遐长,天祚永久”(《国清百录? 敬礼法第二》)。临终之际,还遗书杨广,表示身后“如有神力,誓当影护王之土境 ”(《国清 百录?遗书与晋王第六十五》)。并以讲经授戒、广结百僚周旋于陈隋王朝之间。南 陈时, 为宣帝、后主讲《法华》、《仁王》、《般若》诸经于瓦官寺;授皇太子陈渊、永阳王陈伯 智以菩萨戒;仆射徐陵,仪同吴明彻、沈君理,侍中王固、孔焕,国子祭酒徐克孝,五兵尚 书毛喜等均执弟子礼。隋灭陈后,又紧附新朝,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尊其为智者,智 者尊其为总持。《国清百录》中辑有智者与陈隋王朝信函往复达50余件,足以证明与王权关 系之深,故唐颜真卿《天台智者大师画赞》称其“陈隋二代,三朝国师”。由于陈隋王朝的 支持,奠定了天台宗的物质基础。&&&&& 陈太建九年(577),宣帝敕“割始丰县(即天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国清百录?宣帝施物第六》)。一县赋税,成为智者创业之本。&&&&& 隋开皇十七年(597),智者临终之际,遗书晋王,乞求寺田:“(天台)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为立一伽蓝。始翦木位基,命弟子营立,不见寺成,冥目为恨。天台未有公额,愿乞一名。移荆州玉泉寺(亦杨广为智者所建)贯十僧住天台寺。乞废寺田为天台基业 。”(《国清百录?遗书与晋王第六十五》)杨广一应智者所求。翌年,命司马王弘入山督造 寺院,并施废寺水田、肥田良地于天台僧众(《国清百录?王答遗旨文第六十六 》)。仁寿元年(601) ,寺宇建成(《国清百录?天台众谢造寺成启第七十三》)。此即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日本、朝鲜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国清寺。&&&&& 国清寺的创建与智者著述的结集,是天台宗形成的标志,其功尤为五祖灌顶为最。
&&&&& 灌顶(561―632),字法云,俗姓吴,原籍常州宜兴(江苏宜兴), 祖世因避乱徙居临海 章安(今属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故又称“章安尊者”。自幼失怙,7 岁从章安摄静寺慧拯 出家。年 二十受具戒。陈至德元年(583)投天台修禅寺师事智者, “研绎观门,频蒙印可”(《续高僧 传?灌顶传》)。自此随侍左右,记师所说,“三宫庐阜;九向衡峰”,未尝分离。 开皇十五 年(595)秋,随师归天台。智者寂后, 灌顶将其遗书及《净名经文疏》带至扬州,献于杨广 。旋奉杨广命,随司马王弘入山设千僧会,建国清寺。仁寿元年(601),寺宇初成,暂名天 台寺(大业元年改为国清), 灌顶为首任住持。是年适值杨广入嗣,灌顶以僧使身份出山 参贺。翌年,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安,缮写校勘,于宫廷中广为传弘 。隋末兵兴,归隐山寺,潜心著述。唐贞观六年(632),寂于国清寺僧房,终年72岁。著有《国清百录》、《智者大师别传》、《天台八教大意》、《涅般玄义》、《涅般文句》等 。&&&&& 智者虽然创立了天台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天台宗的形成却始于灌顶。他撰写祖师传记 ,上溯智者、慧思、慧广、龙树四世,天台法统至此渐明(《摩诃止观缘起》)。又智者平时 弘法“不畜章疏”,其“天台三大部”与“天台五小部”等均由灌顶集录成书,而得以流传于世。宋释志磐认为:“章安(即灌顶)侍右,以一遍记之才,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兴庆喜结集 ,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恐吾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唐梁肃《天 台止观统例》 ,金陵刻经处本)如此评价还是较为中肯的。此外,灌顶承前启后,成师之基业,创建了国清寺。于是,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以国清寺为根本道场,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第一个 宗派――天台宗,至此正式形成。&&&&& 二、天台宗的发展
&&&&&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天台宗也不例外。一千三百多年来,历尽沧桑,屡 有衰荣。观其发展脉络,主要是唐代湛然、宋代知礼、明代传灯、民国谛闲四次中兴。据此 为主线,亦相应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一)初唐至中唐:智威、慧威、玄朗三祖“少晴多晦”;九祖湛然创“无情有性”说, 天台一宗,复盛于世;十祖道邃付法最澄,教传日本。&&&&& 隋朝覆亡,天台宗失去依托。自初唐至中唐,由于统治者的支持,慈恩、律宗、华严、 密宗、禅宗相继崛起。天台宗既失王权之后盾,又乏有影响的高僧,故相形而见绌。虽有六 祖智威(?―680)、七祖慧威(634―713)、八祖玄朗(673―754) 师承弘法,其景象非昔可比:“智者大师去世,到皇朝建中(780―784),垂二百载。以斯文相传者,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晋云(智)威,又其次曰东阳小(慧)威,又其次曰左溪(玄)朗公,其五曰荆溪(湛)然公。顶于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 失则繁,或得则野,当二威之际,缄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宝(742―756)中,左溪始弘解说 ,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 网罗遗法,勤矣备矣。”(唐梁肃《 天台止观统例》,金陵刻经处本)&&&&& 没有创新,也没有发展。正因九祖湛然发挥祖述,“网罗遗法”,创“无情有性”说,天台宗遂得以中兴。&&&&& 湛然(711―782),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江苏宜兴)人。其家世习儒业, 自幼便超然 有迈俗志。年十七,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 开元十八年(730),始受学于左 溪玄朗。玄朗知为道器,诲以所传天台教观要旨, 时湛然以“处士”身份受止观之道。天 宝 七年(748),投宜兴君山乡净乐寺出家。 寻诣会稽开元寺僧昙一,广究律部。又于吴郡开元 寺,敷讲《摩诃止观》。天宝十三年(754) ,玄朗圆寂,湛然“挈密藏独运东南”。他感 慨自“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 只翼之敝。而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即禅宗南宗);谈法界(指华严宗)、阐名相者 (指法相宗)盛于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 成一家”,遂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 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佛祖统纪》卷七、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六)从而发挥祖述, 撰《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四十卷,注释三大部,弘阐智者教观之要旨;又有《金刚&》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三卷,建立本宗正义,破斥他宗异解,其《十不二门》原为《玄义释签》卷十四中一节,阐立色心、内外、修性等十种不二门,发挥本、迹之深旨,后人以 其说在天台教义上占重要地位,录出别行,注解多至五十余部。湛然弘法三十余年,著述凡 数十万言,显扬宗风,对抗诸宗,使天台宗复盛于世。天宝、大历间(742―779),玄宗、肃 宗、代宗连诏不起,托疾以辞。晚年归天台山国清寺, 当台州“大兵(袁晁起义)大饥”(大历四年,台州大旱,见《台州府志?大事纪略》)之际,学徒云集,视为依怙。建中三年(782),寂于佛陇道场,终年七十二。塔于智者茔兆西南隅。&&&&& 湛然在佛学上首创“无情有性”说,主要体现在《金刚〓》一书中。“金刚〓”为印度眼医之工具,借喻讽刺“无明所惑”的华严宗。起因是华严宗四祖澄观于大历十年(775)曾从湛 然 受学,后转华严,所撰《华严大疏钞》认为:“《(涅般)经》云:‘佛性除于瓦石。’《 ( 大智度)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法。’明知非情非有觉性。” 并引天台宗“性具善恶”说,宣扬佛不断性恶,一阐提(指断绝善根之人)不断性善,以此论证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的观点。但天台宗“性具善恶”是“介尔有心,即具三千”,净染善恶 、有情无情统摄其中。显然,澄观割裂了有情与无情二者的关系,背离了“性具善恶”的本意,从而遭到湛然的批判。&&&&& 湛然认为:从本质看,佛性(亦称真如、法性、实相、实际、性空等,指绝对不变的“ 永恒真理”或本体)是世上万物的本体;从现象看,世上万物均是佛性的具体表现;如果说 无情无佛性,那等于是说世上万物都无佛性。故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 ,由随缘故。子信无我佛民生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 ”(唐释湛然《金刚〓》 、《大正藏 》卷四十六、782页)这是受《大乘起信论》“真如随缘不变”学说影响的结果。湛然 批评持“无情无佛性”者,是拘泥经文章句,“迷名而不知义”。&&&&& “无情有性”与智者“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一脉相承,显示了中国佛教富有创造性的鲜明 特色。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认为,此说扩大了成佛的范围;方立天先生的《 佛教哲学》认为,这是佛性论的重大发展。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有《金刚〓论注》, 发挥了湛然的“无情有性”学说,对日本佛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湛湛然寂后,十祖道邃(俗姓王,长安人)及行满(天台山佛陇真觉寺座主)又弘教于天台山。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最澄浮海至天台山求法。从道邃、行满研习天台教观, 写尽一宗论疏,并从道邃于台州龙兴寺(即今天宁寺之前身,日本释圆珍《行历抄》云 :“大中七年(866)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台州) 开元寺(即天宁寺)。开元寺者,本龙兴寺基 ……拆寺以后,于龙兴寺基建开元寺”)受菩萨戒。翌年学成归国,于日本比睿山延历寺创 立了日本天台宗。从此,天台教衍东瀛,成为日本最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详见第十五章《文化交流》)。&&&&& (二)晚唐至北宋:会昌法难,国清被毁,教典殆尽;螺溪羲寂网罗教典,奠宋代中 兴之基础;四明知礼卫天台之正统,平山家山外之争;高丽义天,入宋求法,创高丽之天台宗。&&&&&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寺院经济的膨胀,加深了与王权的矛盾,终于导致唐武 宗的“会昌灭佛”。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 全国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 余所 ,二十六万僧尼还俗,收回民田数千万顷(《旧唐书?武宗纪》)。此时佛 教典籍 湮灭散失严重,尤以《法华》、《华严》等章疏为最,以致影响到天台、华严诸宗的衰落。 &&&&& 天台宗自湛然、道邃等复盛后,未几又趋消沉。广修、物外、元、清竦四祖默默无闻 ,少有作为。时又战火烽起,大中十三年(859),裘甫起义, 翌年与唐军决战于天台桐柏宫 ;中和元年(881),临海杜雄、刘文起义,攻占台州(时辖天台、宁海、仙居、临海、黄岩等县,治临海);乾宁四年(897),钱H又陷台州,台州遂属吴越国(喻长霖《民国台州 府志?大事纪略》)。灭佛与战乱,使天台宗难逃厄运。会昌五年(845), 国清寺被 毁;裘 甫起义,又建寨于此(清张联元《天台山全志》卷七)。国清寺虽于大中 元年(847)“恩旨重 兴”(唐沈欢《国清寺止观堂记》,见《全唐文?唐文续拾》卷六),& 但已元气大伤,大中七年(853)九月,日本天台宗五祖圆珍求法于天台山时, 国清寺还是“佛殿初营,僧房未置 ”(唐沈欢《国清寺止观堂记》,见《全唐文?唐文续拾》卷六),加之本宗典籍散失殆尽,几致一蹶不振。&&&&& 五代时,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下诏灭佛,全国废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 毁铜佛以铸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幸天台为吴越内地,未罹此难。又 吴越王钱氏数代 均崇信佛教,天台高僧德韶(891―972)与钱H关系密切,有师生之谊。 遂赖其力在天台兴 建 十三所道场,天台梵刹渐复旧观。天台宗十五祖螺溪羲寂(919―987), 因天台教典国内仅 存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于金华古藏仅得《净名疏》而已。时闻朝鲜、日本购求典籍。宋 建 隆元年(960),吴越王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向高丽求取天台教典。 翌年,高丽光宗王朝遣高 僧谛观奉教典至天台(详见第十五章《文化交流》),后又从日本购回一批。于是, 天台“一宗教文,复还中国。螺溪以授宝云,云以授法智,法智大肆讲说,遂专中兴教观之 名”(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及《宋高僧传?羲寂传》)。螺溪羲寂“网罗教典,去珠复还”(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及《宋高僧传?羲寂传》,奠定宋 代复兴之基础。&&&&& 宋初,螺溪羲寂传十六祖宝云义通(927―988,高丽人)。 义通弘教于四明(浙江宁波市 ),创宝云寺,为四明天台宗道场之一。义通下传十七祖知礼,天台宗由此二次中兴。&&&&& 知礼(960―1028),俗姓金,字约言,四明(宁波)人。七岁丧母,投太平兴国寺僧洪选 出家,十五岁受具戒,专研律部。年二十,从宝云义通习天台圆顿之旨,后尽得义通之教, 常代师说法。师卒,住乾符寺,遂开讲席,学徒云集。既而以堂舍偏狭,于至道元年(995) 徙城东南隅保恩院。翌年,院主显通舍院与知礼, 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教法之地。咸平 六年(1003),日本天台宗高僧源信弟子寂照,携其师有关天台教义二十七条问题,请知礼答 释。知礼惊其造诣之深,遂作《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以解。先后撰《十不二门指要钞》、《 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门》及《观心二百问》等,使天台宗蔚然中兴。大中祥符六年(1 013),创设念佛施戒会,集男女僧俗一万人,同修念佛,求生净土。自此岁以为常,秘书监 杨亿白丞相寇准,寇准奏赐紫衣。天禧四年李遵勖奏其高行,宋真宗特赐“法智大师”号。 后 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世称“四明尊者”。天圣六年(1028),寂于四明延庆寺,年六十九 。禀法领徒之高足,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等三十余人。&&&&& 宋初,天台宗内部爆发了一场“往返各五,绵历七载”的山家山外之争(详王 志远《宋初佛学窥豹》),其源可溯至中唐。&&&&& 天台宗九祖湛然与华严宗四祖澄观互争正统时,曾互用《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学 说来解释本宗教义。前以“性具”为宗,后以“性起”为本。前主“妄心”,后主“真心” 。自“会 昌法难”后,天台教典散失殆尽,“加之讲习教义中断,正统承传不明,故各逞所见”(项士元《浙江佛教志?天台宗》)。至天台宗十四祖清竦后,派为二流:一为 羲寂、义通、知礼 、尚贤、本如、梵臻等主妄心观(以所观之境为妄心,即六识);一为志因、晤思、源清、 庆昭、智圆等主真心观(以所观之境为真心,即真如)。从咸平三年(1000)至景德三年(100 6),双方展开长达七年的论辩。晤恩、源清、庆昭等只信智者所著《金光明经玄义》略本为 真作,主张观心法门应是真心观,从而遭到相信《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真,并专说妄心观 的知礼所反对。知礼与晤恩、智圆等往复辩难,终未统一,而分为两派。知礼等称为山家, 晤恩等历其理论接近华严而斥为山外。两者相争,实际上反映了天台宗与华严宗在万物缘起 论上的差别。其后,知礼还阐明别教有“性起随缘”,与圆教的“性具随缘”不同,以及色 心在 一念中均具三千之说,引起门下仁岳和庆昭门下继齐的异议。后仁岳及知礼法孙从义反对山 家之说(又称后山外派),但知礼门下尚贤、本如、梵臻三家继弘师说,影响甚大,终以山 家之说代表天台一宗,盛于宋代。知礼由此尊为中兴之祖,宋释志磐赞云:“自荆溪(湛然)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弘法传道何世无之。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 而隆正统者,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佛祖统纪》卷八《 知礼传》)。&&&&& 由于知礼及遵式(亦义通高足,号忏主)的影响,天台宗的著述也受到朝廷的重视。咸 平六年(1003)二月,“诏隋智者禅师科教类次刊牍,凡百五十四部,赐名《天台总录》”(《 佛教统纪》卷四十九)。乾兴元年(1022),章懿太后遣使至杭州天竺,请遵式为国行忏。遵式“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经)”,天圣四年(1026)终于编入,此为天台教典入藏之始。元丰八年(1085),高丽僧统义天入宋求法,从杭州天竺寺天台宗高僧慈辩习天台教观,更诣天 台山佛陇真觉寺,礼智者塔。义天发宏愿于塔前:“已传慈辩教观,归国敷扬,愿赐冥护 ” (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四,并参见《佛祖统记》卷十四)。既还国,“乃建刹号天台, 奉慈辩所传教观,立其像为初祖”(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四,并参见《 佛祖统记》卷十四)。自此,天台宗正式传入朝鲜。&&&&& (三)南宋至明:天台山禅宗勃然兴起,国清古刹“易教为禅”;性澄湛堂请命大教,诏 复旧制;无尽传灯辟幽溪讲堂,重立天台祖庭。&&&&& 天台山禅宗之传播, 据宋释赞宁《宋高僧传》载,始于唐代佛窟遗则( 773―830)。其 隐天台山佛窟岩,弘牛头禅法四十余年, 时称“佛窟学”(《宋高僧传卷十《遗则传》),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至天台山求法期间,曾从遗则法裔〓然受牛头禅。继之又有平田普岸(770―84 3) 于大和七年(833)于天台山创平田禅院(即后之万年寺,为天台山临济宗活动中心)。后沩山灵(771―853)、黄檗希运(?―855)等相继参禅于天台山。五代时,云居德韶(891―972) 于 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弘法眼宗。 禅僧全宰于周显德三年(956),创明岩寺(《天台山方外志?山寺考》)(天台寒山子隐居地)。 宋有禅僧真歇清了任国清寺住 持,此为禅宗“渗透”之始(王郭彦《普陀落伽新志》卷六《禅德》)。自天台宗十六祖宝云义 通弘法四明后,尤 其是宋元二代,天台弘教即以四明、杭州、嘉兴、苏州、松江、南京一带为重心。建炎四年 (1130),宋高宗下诏“易教为禅”(《天台山方外志?山寺考》)。天台宗 祖庭国清寺,遂成禅宗“江南十刹”之一。&&&&& 元代,国清寺爆发了“教(天台宗)禅之争”。一谓智者为“开教之祖”,一谓智者为禅宗。 双方相持斗讼于官,官无定夺,后由浙僧观无我仍定为“禅”。杭州上天竺寺天台宗高僧性 澄 湛登(),慨于祖庭国清寺易为禅寺, “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元世祖(1271― 1294) 赐玺书复之”(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卷一) ,还国清之旧制。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朱元璋诏请禅宗名僧昙噩住持国清,又复为禅寺。&&&&& 继四明知礼中兴之后,天台宗分为三家:神照本如住台州东掖山白莲寺;广智尚贤继知 礼而主四明延庆寺;南屏梵臻主杭州南屏兴教寺;均“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其中尤以南 屏 梵臻为最盛。元代性澄湛堂、玉岗蒙润、浮休允若、大用必才、绝宗善继、东溟慧日(贾似 道裔孙),明代原璞士璋、大璞如& 、百松真觉、无尽传灯等高僧尽出其门。天台本山因失 祖庭,加之宋明理学与禅宗的崛起,遂失往昔之盛势:&&&&& “台教正统,智者而下迄螺溪凡十二世,皆弘道兹山。自宝云传教四明,法智中兴之后 ,是道广被海内。而四明、三吴尤为繁衍。台山者始渐浸微,亦犹佛教盛传震旦,而西域是 后终晦而不明。然宋末至大元迄皇明永乐()间, 而台教弘法不绝者,犹有一线之可继。至弘正(弘治,;正德,)后,则此道绝闻”(《天台山方外志?高僧传》)。&&&&& 明末重兴天台教观、重立天台祖庭的是百松真觉弟子无尽传灯。&&&&& 百松真觉(),俗姓王,苏州昆山人。年二十一, 弃妻投杭州锅子山出家。旋 至苏州依竹堂寺虚白禅师受具戒,后指吴兴谒月亭法师习天台教观。嘉靖四十三年(1564)入 天台山居高明寺二十六年,弘扬天台净土法门,“岁无虚席”,时称“妙峰大师”。万历十 七年 (1589),寂于高明寺。著有《净土梦谭记》、《法华披荆钺》、《楞严百问书》等,嗣法弟 子为无尽传灯(明冯梦祯《明妙峰觉法师塔铭》,见《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 》)。&&&&& 传灯(),俗姓叶,号无尽,衢州(浙江衢州)人。 少投进贤映庵禅师出家, 随谒百松习天台教观。万历十年(1582)传灯问楞严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视,灯即契入。旋 受法衣金云紫袈裟。十四年(1586)入天台山住幽溪高明寺,弘天台教观。高明寺为智者所创 天台山十二道场之一,号“幽溪道场”。相传智者讲《净名经》于佛陇修禅寺,经忽随风飘至幽溪。智者寻经至此,爱其山“峰峦秀发,清溪鉴心”,遂卜居于此。清泰三年(936)辟为寺刹。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改额净名,后改高明。嘉靖()间,“居僧失守,寺 随 田废,迹之不可泯者, 唯石经幢而已”(《天台山方外志?山寺考》)。 传灯感慨祖业凋零, 国清又沦为他宗道场。遂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募修寺宇,辟幽溪讲堂,筑楞严坛,重 立天台祖庭,并“收”关羽、岳飞二神为护法伽蓝,时著名文学家屠隆为之作《新建天台祖庭记》(《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此记追溯了天台宗的兴衰史,认为传灯重立天台祖庭,“嗣智师之法衣,弘台宗之绝响”(《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上弘 祖法,下烁群蒙”,使天台宗再盛于东南,其功“庶几章安”。&&&&& 自万历十三年(1585) 冬, 传灯讲《法华经》于四明阿育王寺, 迄天启五年(1625)“挝 退鼓归老台山”,首尾凡四十一春秋。弘法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嘉兴 、湖州、杭州、苏州等地,“年有重席,岁无虚筵”(明释传灯《幽溪别志》 卷十五《幽溪道场赠遗考》)。并广交名士,冯梦祯、王士性、屠隆、闻龙、陆光祖、杨德政等均执弟子礼,书函往复,诗文酬答,情谊深长。高明寺之重建、天台宗之再盛,彼等出力非浅。&&&&& 传灯不仅博通内典,还长于史学、书法、诗文。佛学著述有《楞严经玄义》、《楞严经圆通疏》、《天台传佛心印记注》、《性善恶论》等,《性善恶论》着重阐发了天台宗的“ 性具善恶”思想;又融会天台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著有《净土生无生论》、《净土法语》等,受到明清净土学者的重视。史学有《天台山方外志》和《幽溪别志》,为研究天台 宗的重要史籍,前者已为《四库全书》所著录。书法,《台州府志?方外》称其“八分书犹 工”,今高明寺圆通洞前尚有“看云”等摩崖,笔法雄浑,遒劲有力。诗文尤以描摹山水而见长,辞藻华美,含意深邃,机趣横溢,《巾子岩诗》与《天台山形胜考》是其代表作。传灯 寂后,塔于智者茔之西侧。其法孙受教继之弘于本山,传灯同门传如弘法于杭州,传芳弘法 于四明,天台宗再盛于世。&&&&& (四)藕益智旭三教互融,私淑台宗,创灵峰派;苍溪敏羲修建祖塔,刊刻典籍,重兴 苏州报恩寺;古虚谛闲创设僧学,弘法南北,天台宗四次中兴;湛山虚继弘师业,创华南 学佛院,天台法脉始衍港九。&&&&& 宋元明清是理学兴盛的时代,理学家从释道二教汲收养料,丰富了理学的内容,从而成 为封建文化的主流。随着理学的兴起,佛教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内调和诸宗思想,主张戒 、定、慧三学一致;对外融通儒道二教,主张三教合流。故宋明以降,诸宗虽不乏门户之争 ,但主体上已呈融会之势。就天台宗而言,知礼、遵式、智圆、本如、湛堂、传灯等,或主 教禅一致,或兼弘净土,明代四大高僧〓宏、真可、德清、智旭均不拘一格,兼弘他宗, 其中融宗归净而成灵峰派的则是藕益智旭。&&&&& 智旭(),字藕益,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幼崇佛学。 年二十四,依德清 弟子雪岭出家。年三十二,“拟注《梵网(戒)》,作四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 ,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明释智旭《灵 峰宗论》卷首《八不道人传(自传)》)。但不以台宗为限,故自称“私淑台宗”。 崇祯四年(1631)秋,始 入灵峰(浙江安吉)造西湖寺。此后游历江浙闽皖诸省, 从事宣讲著述, 清顺治十 二年(1655)寂于灵峰。著述多达一百九十一卷,由弟子编为“宗论”(即《灵峰宗论》)、 “释论”两类。&&&&& 智旭曾著《周易禅解》、《四书藕益解》,主张儒佛一致。其佛教理论为“融宗(教、禅、律)归净(土)”,既以禅宗参究归于天台教观,又以天台教观应用于念佛法门;天台 圆摄一切佛教,念佛也圆摄一切佛教。他鉴于诸宗门户之流弊,主张“禅为佛心、教为佛语 、律于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 、学律,皆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灵峰宗论》二之三), 提倡戒定慧三学一 体,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此为智旭“融宗归净”思想的最大特色。后天台 宗 弘教多据此说,从而形成“融宗归净”的灵峰派,一直绵亘至今。弟子以其继传灯后重兴天 台 教观,遂追继为“重兴天台教观第三世”(百松真觉为第一世,无尽传灯为第二世)。其《 大乘止观释要》、《教观纲宗》为天台宗之入门书。&&&&& 智旭之后,清初有天溪受登() 住杭州天溪大觉寺专弘台教三十余年。弟子灵 乘、灵耀继绍师业,颇有劳绩。灵乘著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及《科注》各一卷;灵耀 随侍受登二十余年,康熙元年(1662)住嘉兴楞严寺,曾补刻流通《嘉兴藏》,著有《楞严经观心定解》、《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四教仪集注节义》、《摩诃止观贯义科》等。 乾隆() 间有性权撰《天台四教仪辅宏记》十卷。咸丰()间,有智诠(与性权同为幽溪高明派)弘教于宁波观宗、上虞福仙等刹,著有《法华玄义释签记》十卷。 晚清之际,弘天台教者有观竺、敏羲、隆范、寻源、祖印等诸僧。尤以敏羲重建祖塔、刊刻典籍,值书一笔。&&&&& 敏羲(),为天台宗第四十世孙。字日种,俗姓安,台州黄岩人。年十三,投本县崇德院所林出家。年十七至温岭明因寺从怀中研习《法华经》。二十 岁受具戒后还本院五载宣讲《法华》。二十六岁参温岭小明因寺永智受天台教观。三十四岁辞师,“游历道场,讲说经论”于温 州密印、台州能仁、天台国清、华顶,黄岩会中(即崇德院)、瑞岩,宁波天宁、杭州天龙 、平湖福臻、上海龙华、苏州灵鹫、扬州重宁、高邮寿佛诸刹,“十有二年”(《吴县志?释道?敏羲传》卷七十七上,“释道”一)。曾与海盐张常惺同游日本,考察佛教。同治十年(1871)春,住持天台山华顶寺,“每岁传戒讲经兼开念佛 道场”。时台州战火连年,寺宇毁废甚多。天台山佛陇真觉寺是智者真身塔院。唐时毁于会昌法难,宋建隆(960―963)初, 吴越王钱弘叔命十五祖羲寂重建,后改真觉。明隆庆(1567 ― 1572)间,二十七世孙真稔又新之。清中叶阮元又捐俸修葺。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战火,“道场化为草莱”(清李宗邺《重建天台山真觉寺记》,见附敏羲所刻《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敏羲见祖塔“栋宇倾颓,凄凉殊甚”,遂募银一万七千余元,重建智者大师 肉身塔 ,高二丈一尺,三级十八方,中雕佛像一百二十一区;复建祖殿,以香樟造二十七代祖师像 ;并建饭王殿及僧寮七十二间。自光绪六年(1880)至十五年(1889),“阅岁十稔,塔寺庄严,堂构轮奂”(清李宗邺《重建天台山真觉寺记》,见附敏羲所刻《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晚年又重兴苏州报恩寺(北寺),编有《苏州报恩塔寺志》。敏羲一 生弘法五十余年 ,刊刻台宗典籍二十四种一百六十一卷。又重梓《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山方外志 》三十卷,传灯是作传世,实赖敏羲重梓,今之版本,即为敏羲刊本。&&&&& 清末民初,天台宗传至四十三世法裔古虚谛闲,创办僧学,弘法南北,出现了第四次中兴。&&&&& 谛闲(),名古虚,号卓三,俗姓朱,台州黄岩人,自幼习医,年二十,投 临海白云山成道出家,不久长兄追回黄岩,越二年,受具戒于天台山国清寺,“冬参夏学, 精进不已”(宝静《谛公老法师别传》,见《谛公老法师语录》(上册))。二十六岁至平 湖福臻寺从敏羲习天台教观,悟“一心三观”之旨。“复讲小座,同列震惊”,敏羲赞为“ 法门 龙象”。二十八岁于杭州六通寺讲说《法华经》,旋至慈溪圣果庵掩关阅藏三载。出关至上 海龙华寺再讲法华,期满复往金山参究, 后回天台国清修禅观, 咸有省悟。 光绪十二年( 1886),天台宗高僧迹端定融为上海龙华寺方丈,命谛闲出山相助。定融授记付法,嘱谛闲 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此后各丛林礼请讲经,弘法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 山东、北京、辽宁、黑龙江等地,岁无虚日。&&&&& 宣统二年(1910),江苏各界人士于南京创办江苏佛教师范学校,公推谛闲为校长兼总监 。谛闲鉴于清末干戈纷起,讲席消沉,乃慨然赴任,遴选各省青年僧徒,分班讲授,解行并 进,成为中国近代开办僧学教育创始人之一。&&&&& 民国元年(1912),谛闲住持宁波观宗寺,该寺为四明知礼五世孙介然所建。介然为修观 行,于延庆寺东北隅建房六十余间,中有宝阁,环以十六观室,名“十六观堂”。谛闲重修 殿 宇,改观宗讲寺。翌年秋,创观宗研究社,自任主讲,专研天台教义。后改弘法研究法,规 模益备,各方缁素,云从景集,蔚成东南传习天台教观之中心。仁山、常惺、宝静、显慈、 虚等近代高僧,均出其门下;社会名流如叶恭绰、蒋维乔、屈映光、黄庆澜、庄庆祥、张 星文等俱执弟子礼。民国政府嘉其弘化南北,亦赐“宏阐南宗”、“阐扬台宗”诸匾。&&&&&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授意各界劝进。时谛闲正于北京开讲《楞严经》,闻此嗤之以 鼻。讲经期满,即振锡南归。民国二十年(1931),因谛闲、可兴、静权等高僧力争,天台山 国清寺易禅为教,复为天台宗之根本道场。中设研究社,为长期讲经之所。至此,“天台一山,自山顶至山麓,山之阳面, 完全为天台宗所有”(陈钟祺《天台山文化史 》)。翌年,谛闲寂于宁波观宗寺,塔于慈溪五磊山。&&&&& 谛闲一生掩关三次,弘法四十八年,讲肆遍于南北(尤其是关外东三省,历来为天台宗 鞭长莫及之地),并创办僧学,高徒辈出,各化一方。其著述宏富,达一百二十万余言,嗣 法弟子湛山虚于1951年,撷取精华,删繁就简,由叶恭绰、蒋维乔复勘,编成《谛闲法师 遗集》十册及《谛闲大师语录》四册,先后由香港华南佛学院刊行于世。“天台一宗,赖以中兴。”(蒋维乔《谛闲大师碑铭》,宝静《谛公老法师别传》,见《谛公 老法师语录》(下册))。谛闲寂后,法裔各化一方。宝静继主宁波观宗,弘法于四明;湛山虚(), 自民国十年(1921)至三十三年(1944),弘法于华北东北各省,创营口楞严寺、哈尔滨极乐寺 、长春般若寺、青岛湛山寺等十方丛林九所,宏法支院十七所,佛学院十三所,皆以“教宗 天台,行归净土”。民国十四年1925),谛闲付以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四世。1950年南下 香 港弘法,驻锡荃湾弘法精舍,创华南学佛院(即香港华南佛学院前身)、佛教印经处、天台 精舍、谛公纪念堂、清水湾湛山寺等,天台法脉始衍港九。1963年寂于香港湛山寺(《净土 圣贤录?
~虚传》(下册))。嗣法弟子为隆安保贤( ),传天台教观第 四十五世,笔名“火头僧”,长于文学,以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弘扬台宗,创香港佛教青年中心(见香港佛教青年中心所编《怀师集?保贤传》);其他天台宗高僧如悟云兴慈(),弘法于苏皖浙赣 ,讲肆遍开东南。1924年创上海法藏寺,内设法藏学院,旨在“教宗天台山石梁中、下方广 寺及华顶诸刹。抗战期间,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同仁会(会址设上海英租界法宝馆内),众推为会长,济赈难民数百万。后归寂石梁方广寺,塔于华顶。其弟子灵源、白圣弘法于台湾基 隆大觉寺,白圣曾任台湾中华佛教会会长,徒众颇盛(兴慈《兴慈法师自传》 ,见《台州 佛教通讯》1990年第5期);宽显静权(),弘法于江浙两省, 其功尤以中 兴祖庭国 清寺为最。1930年,静权回山礼祖,时值可兴住持国清。静权助谛闲、可兴等力争,复国清 寺之旧制(讲寺),又协同可兴重兴国清寺。自1932年至1937年,修建大雄殿、天王殿、韦 驮殿、金刚殿、迎塔楼等十三处,1937年至1940年,又新建妙法堂、静观堂、三贤殿等,国清遂成东南梵刹之冠。又于寺中创天台宗研究社,兼国清、观宗二研究社主讲,培养了一批佛学人才。1957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后寂于国清寺,塔于香光茅篷(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名僧录?静权传》。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 新中国成立后,天台宗虽于“大跃进”(1958)、“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受挫,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清寺(1973年国务院下令重修)、高明寺、真觉寺、石梁中、下方 广寺、赤城山紫云洞、济公院等相继修葺一新;国清寺创设了“天台山佛学研究社”、高明寺开办了“幽溪讲苑”,青岛湛山寺、长春般若寺亦培养了一批佛学人才,天台宗又呈复兴之 势 。当前天台山与东南亚、欧美各国往来亦日趋频繁。国清寺住持唯觉(),于1978 年、1987年两度访日;可明住持出访日本、韩国;达云法师于1989年赴美传戒;日本天台宗 山田惠谛座主,于1975年 至1989年四度朝礼祖庭,并建“祖师碑亭”及“般若心经塔”;日本日莲宗于国清寺大雄殿 西侧 建“妙法莲华经经幢”,以示日莲宗与国清寺的渊源关系;美籍华侨夏荆山又于洛杉矶成立了“天台山国清寺护法会”,捐建观音殿及华顶寺;此外,英、法、德、意、韩、新加坡 、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各界人士,或朝巡祖庭,或游览 观光,或拍摄 影视,或考察研究,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扩大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三、天台宗的影响&&&&& 天台宗创立一千三百多年来,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以天台山为中心的文化辐射源 。不仅在日本、朝鲜(详拙著《天台山与中日文化交流》与《天台山与朝鲜文化 交流》)广为传播,而且对中国佛教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七大宗派的 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宗:创始人吉藏(549―623),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久慕智者之名, 于开皇十七年 (597)八月廿一日,与僧众百余人致书请讲《法华经》,智者因病未赴。“暨章安弘法称心 ,因求《法华玄义》(智者独创以“五重玄义”详释《法华经》经题,概说此经要旨,为天台宗关于整个佛教的概论),发卷一览,即便感悟。乃焚旧疏,深悔前作,来投章安,咨受观 法”(《佛祖统纪》卷十)。吉藏亦以“五重玄义”来阐释《仁王经》,其《仁王经疏》上卷云 :“天台智者,于众经中阐明五义,今于部例,亦五门分别。第一,释经名;第二,出经体 ;第三,明宗经;第四,辨经用;第三,论教相”(日释最澄《大唐新罗 诸宗义匠依 凭天台集》,见《传教大师全集》)。后摄取《法华玄义》之旨,著《三论玄义》,创立了三论宗。&&&&& 法相宗:自智者融“南义北禅”之学风,首创“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修习原则后,隋唐 之际,已蔚然成风,学佛之士,均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法相宗创始人唐玄奘(600―66 4)亦深受影响。自印度取经回国后,自感定力不足,显庆二年(657)上奏高宗,请入少林 寺习禅。 其《请入少林寺习禅并翻译佛经》云:“断伏烦恼,必定慧相资。如车二轮,阙 一 不可……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 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玄奘比定 慧为“车之二轮”, 即源于智者《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定慧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之语。法相宗四 祖 智周(668―723),曾精研天台教观, 亦以智者“五重玄义”著《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 (现 存二、四两卷)。日本《东域传灯目录》云:“智周师依天台撰之”。其《梵网经菩萨戒本 疏 》卷一亦云:“将释此经文,前依天台智者,作五门分别”(日释最澄《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见《传教大师全集》)。&&&&& 律宗:此宗不少高僧多兼弘台宗,主要有恒景、鉴真、元照等。 恒景( 634―712),初 从南山道宣弟子文纲(636―727)受律学,后居荆州玉泉寺研习天台教观,以台律兼弘而名于世。故《佛祖统记》卷十将其列为“章安旁出世家”。其弟子为鉴真。景龙二年(708),鉴真(688―763)从恒景受具足戒,并受律学与天台教观。天宝三年(744),鉴真第四次东渡曾 礼天台山国清寺, 带去“天台三大部”等主要典籍。第六次东渡告成,即与弟子法进、如宝、思托、法载等于日本唐招提寺弘扬天台教义,成为最早在日本弘扬天台宗的先驱。日本 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之所以入唐求法,正是受了鉴真的影响(淡海三船《唐大和上东征传》及《唐提招寺缘起略集》)。元照(),律宗第十六祖。 熙宁元年(1068),师事天台宗高僧神悟处谦(),习天台教义。处谦命其“阐明《法 华》宗旨,以弘四分戒律”,元照遂游历台、温二州,博究南山律学,以天台教义阐发之, 主教律禅三学一致之说(《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元照传》)。南宋庆历五 年(1199),日僧俊e()入宋求法,承元照之律系,历访天台、雪窦等两浙名刹,台律兼习。回国后创泉涌寺,重兴日 本律学,被誉为“(日本)天台律宗的中兴”(中村新太郎《中日两千 年》)。&&&&& 净土宗:此宗与天台宗关系最为密切。智者《摩诃止观》中“四种三昧”之一“常行三昧” ,即是念佛法门。后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佛经义记》、《净土十疑论》等, 宣扬往生净土思想。开皇十七年(597),智者在剡县石城寺圆寂前,“命施床东壁,面向西 方 ,专称阿弥陀佛”(彭际清《净土圣贤录?智者传》)。此为提倡天台净 土法门之始。宋代 起,天台宗渐与净土思想合流。知礼非常重视智者的《观无量寿佛经疏》,用天台观佛三昧 的理观方法来组织净土教。大中祥符六年(1013),知礼创设念佛施戒会,聚集僧俗男女一万 人,同修念佛,求生净土。著有《观经融心解》、《观经疏妙宗钞》等。遵式则重视智者《 净土十疑论》,采用天亲《往生论》的五念门,参以忏愿仪式,立《晨朝十念法》,常聚僧 俗结修净业会。著有《金光阴忏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等,世称“忏主” 。 此外,智圆亦阐扬《观经疏》,著有《无量义经疏》等。知礼门下神照本如、广智尚贤、南 屏梵臻,元代性澄湛堂、绝宗善继、大用必才,明代无尽传灯、藕益智旭,清代古昆玉峰、苍溪敏羲,民国古虚谛闲、湛山虚等均介净土法门,形成“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格局 。 藕益智旭还被尊为净土宗第九祖。后日本念佛法门的兴起,其源亦出智者的“常行三昧”( 即念佛三昧)(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译)。&&&&& 禅宗:此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色,但从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1 ―674)至北宗开创者神秀(606―706)的早期禅宗,均介“一行三昧”(柳田圣山《禅与中国 》,毛丹青译),重于坐禅观心,受到天台止观的影响。 智者曾将古代禅法概括为“ 四种 三昧”:常坐三昧(一行三昧)、常行三昧(念佛三昧)、半行半坐三昧(法华三昧)、非 行非坐三昧(随自意三昧)。一行三昧,源出《文殊说般若经》:“法界一相,系缘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指以法界(真如、实相)为观想之对象,并以法界为唯一行相的禅定。具 体方法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正坐,专念法界,相续不断(《摩诃止 观》卷二)。道信亦依一行三昧修禅:“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 念名号,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佛。”(唐释净觉《楞伽师资记》)这与智者“意止观者,端坐正念,蠲除恶魔,舍诸乱想,莫 杂思维 ,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摩诃止观》 卷二)的一行 三昧,一脉相承。弘忍、神秀继弘此法,神秀“开法大略,则忘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 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先后。趣定之前,万缘皆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唐张说《 六通禅师碑》)。“六凡四圣”、“因定发慧”又是天台止观的主要内容。六祖慧能( 638―713)还 将智者“定慧双修”学说,发展为“定慧一体”的体用论。 其《坛经?定慧品》云:“我此法门 ,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 ,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天台宗与禅宗虽有“教禅相争”之日,也有“教禅一致”之时。禅宗对于天台宗亦有所功绩 。唐代神秀再传弟子道璇赴日弘扬禅法的同时也兼弘天台宗,亦是在日本最早传播天台教义 的先驱之一。五代法眼宗高僧德韶在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并为天台宗广罗教典、奠定宋代 中兴之基础,时称“智者再来”(德韶与智者同姓陈)。&&&&& 华严宗:此宗为贤首国师法藏(647―712)所创,故又名贤首宗。 该宗判教深受天台宗影 响。天台宗判教为“五时八教”,八教又分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华严宗判教为“五教十宗 ”。 法藏据天台宗“藏、通、别、圆”化法四教,而创华严宗“小、始、终、顿、圆”五教说。 法藏 弟子慧苑在《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卷一中认为:“古德(指法藏)亦立五教:一、小乘教 ,二、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五大部影响天台,唯加顿为全别。”意为 法藏所创华严“五教”,不过在天台化法四教的基础上,加一顿教面已。华严宗四祖澄观之 《华严经疏》卷一亦云:“陈隋二代,天台智者、南岳思大师立四教:一、三藏教,此教 明因缘生灭、四谛真理 ,正教小乘傍化菩萨;二者通教,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 理,是摩诃衍之初门,正为菩萨傍通二乘。……三、别教,别即不共,不共二乘人法故。此 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真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故声闻在座,如聋如哑,不名不共 ,而云别者……四、圆教,以不偏为义。此教正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 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为圆……又此四教,不局定一部。一部之中,容有多教故。 又更以四种化仪收之,谓顿、渐、秘密、不定……立教开宗有二:一以义分教,一依教分宗 。今初以义分散,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 澄观在阐述华严宗“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又融以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论”。其 《随疏演义钞》卷一云:“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 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华严经疏》卷二十一又云:“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 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缘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就阐提不断性善。 ”&&&&& 天台判教学说除影响中国华严宗外,时还波及至朝鲜。澄观《华严经疏》卷一又载:“ 唐朝海东元晓法师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 经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然三乘共学,名三乘教。 于中未明法空,名别相教;说法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于中未明普法,名随 分教;具有普法,名圆满教。然此大同天台,但会别圆,加一乘分(教)耳!”&&&&& 元晓(617―686),俗姓薛,幼名誓幢,新罗湘州人,二十九岁出家黄龙寺。 唐永徽元年 (650),与义湘结伴至唐。回国后,元晓于新罗庆州芬皇寺创海东宗(朝鲜华严宗两派之一) 。义湘亦设祖庭于浮石寺,创浮石宗。元晓著有《涅般宗要》、《华严经疏》、《大乘起信 论疏》等,为朝鲜著名的佛教理论家(《宋高僧传》卷四《元晓传》及《中国大 百科全书? 宗教》“朝鲜佛教”条)。据日僧最澄所辑《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载,元 晓对智者 非常推崇。其《涅般宗要》末云:“隋时,天台智者问神人,言此土四宗会经意不?神人答 言 :‘失多得少。’又问:‘成实师立五时教,称佛意不?’神人答曰:‘少胜四宗,犹多过 失。’ 然天台智者禅慧俱通,举世所重,凡圣难测,是知佛意深远无限。而欲以四宗科于经旨, 亦判五时,限于佛意。是犹以螺酌海,用管窥天者耳。”(日释最澄《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见《传教大师全集》)&&&&& 密宗:此宗与天台宗关系近似净土宗,主要是高僧一行用天台教义阐发密宗教典,对中日密宗影响较大。一行(683―727),俗姓张,名遂,河南巨鹿人。早年博览经史, 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曾于数天内撰成《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阐释扬雄之《太玄经》,受到著名藏书家尹崇 的推崇。时武三思独揽朝政,猜忌正士。为避武三思之纠缠,一行投嵩山嵩岳寺从普寂出家 。为穷《大衍历》,一行寻访师资,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十数,门有流水,一 行立于门屏前,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 ,岂无人导达也?’又谓曰:‘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首请 法,尽受其术焉,而门前水果却西流。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旧唐书 》卷一九一《一 行传》及《宋高僧传》卷四《一行传》)。后著《大衍历》,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 子午线一 度的长度,比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早九十年, 其中亦有一份国清寺僧的贡献 。今国清寺丰干桥西侧尚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寒拾亭东侧“唐一行禅师之塔”。&&&&& 开元四年(716),印度高僧善无畏入唐弘传密教。 先住长安兴福寺(后为中国密宗祖庭 )南塔院,后迁西明寺,唐玄宗尊为教主。翌年始与弟子一行等译经。十二年(724),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 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为最”(《宋高僧传》卷二《善无畏传》)。此经为纯密教之根本经典,即《大日经》。一行 助善无畏译毕《大日经》后,以天台教义加以阐发,撰《大日经疏》二十卷。其《疏》之第七下云:&&&&& “三落叉是数,数是世间也。出世落叉是见,三相谓字印本尊等,随取其一,一合相是 也。字印尊等,身语心等,名见实相,乃至能令持诵者,净令一切罪除,若不净,更一月等 如前也。所说念诵者,数牒上文也,不应异此法则也。是故令耳闻,息出时字出,入时字入 ,令随意出入也。今谓天台之诵经,是圆家数息,是此意也。今以此字,一缘与息出入,自 然念念相续,心不散乱,恬然入三昧也。此为世间念诵中最上也。”&&&&& 又云:“今说三相,与此云何相应耶?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此三字即一相,亦非一 非异。如天台所解,与此略同。谓一相一切相,非一非一切;即相即无相,即非相即无相; 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住实相,是三落叉义。”&&&&& 又云:“八叶中普贤是菩提心,文殊是慧,弥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来。而有 菩提心也,大慧即是大日如来。不离于大日如来,别有悲也。当准此说之,万德皆尔,犹如 天台法身解脱义。”&&&&& “又复从众缘生故,即空、即假、即中,远离一切戏论,至于本不生际。本不生际,即 是自性清净心,心即是阿字门。以心入阿字门故,当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门也,已观诸法实相 ”(日释最澄《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见《传教大师全集》)。&&&&& 天台教义,俯拾皆是,当为一行造访国清求教算学时所习。一行之《大日经疏》,为中 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 日本真言宗(即密宗)创始人空海入唐求法,分别从越州(浙江绍兴)开元寺顺晓、长安(陕西西安)青龙寺惠果习密教。归国后,一行《大日经疏》亦随之东传日本。最澄于比睿山创“台密”(尊一行为二祖、善无畏为初祖),空海于高野山创“东密”,成为日本佛教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 &&&&& 佛事行议:天台宗影响较大的是水陆法会与忏法。&&&&&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水陆”之名 ,始见于宋天台宗高僧遵式《金园集》卷四《施食正名》:“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始于南梁,盛于宋代。元丰七至八年() 间,佛印了元住镇江金册寺, 有 海贾至寺设水陆法会,了元亲自主持,蔚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绍圣三年(1096) , 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著《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乾道九年(1173),四 明史浩(宰相史弥远之父)尝过金山寺,慕水陆斋法之盛,乃施田百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 专建四时水陆,以报“天、地、君、亲”之恩。且亲制疏辞,撰集仪文。宋孝宗闻之,给“ 水 陆无碍道场”寺额。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师徒道俗三千人,施财置田,一遵月波山四时普 度之法。众更请四明知礼五世孙、《佛祖统记》作者志磐续成《水陆新仪》六卷,并绘像二 十六轴。天台沙门处谦主其事,推广斋法,并劝十方伽蓝,视此为法,大兴普度之道(《佛 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并参见《中国佛教》第二辑293页)。明代称此为“南水 陆”,金山旧仪为“北水陆”。明末宏重订志磐之水陆仪文,成《水陆修斋仪轨》六卷, 清仪润依之撰《水陆大斋仪轨会本》六卷,为今所行水陆仪本。&&&&& 忏法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据 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博士研究:中国忏法至智法时方具备独自形式。智者《摩诃止观》中的 四种三昧之一“半行半坐三昧”,即“法华三昧”,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智者的忏法, 即要 把此三昧体现出来。他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和《普贤观经》而成的《法华三昧忏仪》,既是修行方法,又是忏悔仪式。其内容分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奉请三宝、赞 叹三宝、礼佛、忏悔、行道旋绕、诵法华法、思惟一实境界等十法,是《普贤观经》说法的 具体化(日津田左右吉《智者的法华忏法》,见《支那佛教之研究》293页),此忏法遂 为历代僧人所重。智者还著有《方等三昧行法》、《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俱见《国清百录》卷一),于后世影响亦不亚于《法华三昧忏仪》。&&&&& 宋代是忏法全盛时代,天台宗高僧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磐等俱广作忏法,摄化 道俗。知礼居四明延庆寺数十年,讲经之外,专务忏仪,计修《法华忏法》五遍、《金光明 忏法》二十遍、《弥陀忏法》五十遍、《请观音忏法》八遍、《大悲忏法》十遍,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仪》、《修忏要旨》各一卷(《佛祖统纪》卷八)。遵式,居杭 州慈云寺,亦广修忏法,时称“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对智者《金光明忏法》详加补充。又因智者《方等三昧行法》一书,自唐季流出海外,其时行法半任臆裁。 咸平六年(1003),日本天台宗僧人寂照入宋携归是书。遵式以此收“虽东国重来,若西乾新 译,载披载沃,适奉醍醐”(宋释遵式《方等三昧行法序》,参见林子青《中国 佛教?忏法》)。遂作序重梓,流行于世。明清以降,天台僧人亦多忏作。天台 山慈云 寺沙门、《明高僧传》作者如惺撰有《得遇龙华修证仪》四卷;智旭撰《占察善恶业报经行 法》、《地藏忏法》各一卷;清受登撰《准提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各一卷。&&&&& 现广为流传的天台忏作有宋知礼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即《大悲咒》)。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遂盛行于民间,今为全国流行最广的忏法。遵式的《往生净土忏愿仪》, 系采大本《无量寿经》而成。随着净土信仰的深入,此忏亦广传于民间。明智旭的《地藏忏》,系据《大乘大集地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而成。凡报亲恩 、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礼此忏。清受登刊定的《药师忏》,以定名、劝修、方法、释疑四 项,释此忏法。凡消灾延寿之法事,亦多礼此忏。&&&&& 天台宗的影响还渗透至道教、神道教、宋明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唐司马承祯援天台 止观理论入“主静去欲说”;日本最澄据天台教义,宣扬“本地垂迹理论”而创天台神道( 即日 吉神道);朱熹、王阳明引“性具善恶”、“定慧双修”、“无情有性”说入宋明理学;历代文人 ,如隋柳顾言、徐陵,唐梁肃、李华、柳宗元,宋苏轼、苏辙,元杨维祯,明屠隆,清龚自 珍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续书三种》等均受到影响 ;天台宗的寺院建筑、书法佛雕艺术还东渡扶桑,成为日本的文化遗产之一。&&&&& 纵观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它无愧于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之誉。
其他推荐栏目链接
浏览量:7127
(转载请标明本站出处)投稿编辑邮箱:
责编:法瑞常与
Q群: 微信订阅号“法喜禅悦”faxi-chanyue
免责声明:添加本站水印图片版权所有、转载信息解释权归其发布单位、署名文章著作权归其作者,如有不妥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络修改或删除
Copyright&西安佛教寺院网(公益性质、不参与任何经营) 陕ICP备号-1 服务商:畅通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的空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