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红蜡烛这首诗歌用了什么诗歌修辞手法法

1.比喻 老师 蜡烛2.光明 奉献3.照亮——征途 点燃——知识的火花 铺设——闪光的路4.鬓发斑白了5.热爱老师。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欢乐岛. 我为你骄傲 洒满阳光的金秋十月.中国人民迎来了祖国妈妈六十岁的生日! 上午十点.阅兵仪式开始了.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国歌声声.礼炮轰鸣.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沸腾了.胡锦涛主席乘着阅兵车对三军进行了检阅.受阅部队步伐一致.气势磅礴.那一队队.一列列严整豪迈的阵容震撼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问候.不正是中国子弟兵向祖国的郑重承诺吗?我想.中国能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安定团结.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威武之师 “文明之师 “胜利之师 吗?我心潮澎湃.仿佛也成为了方阵中的一员.正在用响亮的口号和整齐的步伐向祖国致敬! 是啊!今天的中国正在腾飞.明天的祖国更需要我们.1.写出近义词.骄傲--2.第2自然段主要写的是.3.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欢乐岛.
我爱红蜡烛
在岁月的跑道上.我多么珍爱老师的脚步.您总是把光亮送给我们.像一只红蜡烛.照亮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铺一条闪亮的路.您点燃着知识的火花.照射在我们心灵的深处.那燃烧的感情.多像一支红蜡烛.我们学习.我们歌唱.向着美的目标奔赴.您的鬓发斑白了.心也像蜡烛的赤朱.年华表上的字字句句.还保存着您的热度.您追求光明的一生.照亮了我们的征途.1.诗句中用了
的修辞方法.把
.2.老师一生追求的是
的一生.3.连线.照亮
闪光的路铺设
知识的火花4.老师对工作的热忱始终没变.只有什么变了?用“
标在文中.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欢乐岛.
如果让我唱支歌.我会唱.如果让我绘幅画.我会画.如果让我作首诗.我会作.如今.我正在写诗.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美丽.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实力.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精魂.啊.祖国妈妈!千万条河川是您飘散的头发.绵延的山脉是您绿色的血脉.洞庭湖水是您那明亮的眼睛.青藏高原是您硬朗的脊梁.北京是您跳动的心脏.桂林山水是您头上的翡翠.梅树.牡丹点缀的大地是您身上的衣裳.我愿化做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永远地歌颂着你:我的母亲--( ).中国龙.腾飞吧.21世纪是你主演的舞台!
1.联系上下文.把诗句补充完整.2.我要歌颂祖国的.3.画线的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欢乐岛.
我热爱课本
课本呀.你和我朝夕不离.你在我的想象中是那样神奇:翻动书页就像水中的一道道涟漪.知识汇成晶亮的小溪.这是科学的甘泉.甜得像蜜,这是生命的乳汁.滋润心田.我热爱课本.投身进去.就像一条幸福快乐的小鱼--1.诗中写到谁与谁朝夕不离?
2.什么汇成晶亮的小溪?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六年级语文(上)新课标版(北师大) 北师大版
阅读欢乐岛.
我爱家乡的翠竹
我的家在山区.环境非常清幽.那些四季常青的翠竹.把家乡打扮得分外秀丽.
每年春天.竹子在微风中舒展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在雨雾中发出“沙沙 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是他们在赞美春天.
清明节过后.地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缝.这些裂缝不知在什么时候渐渐地扩大了.于是冒出了一个像尖塔似的小脑袋.而且都戴着一顶顶有黄色穗子的小帽子.它们就是竹子的后代--笋.笋在春天温暖的怀抱里迅速地往上长.
笋的种类很多.那种又胖又大的笋叫“黄泥拱 .长大以后就是毛竹,那种细细长长的笋.长大以后就是青皮竹.笋在外面都包着一层箬壳.箬壳上面长满了细细的绒毛.剥开箬壳.就可以看见嫩白的肉.笋的味道鲜美.叫人越吃越爱吃.
笋越长越高.越长越高.尖尖的脑袋像一把把锥子要把蓝天顶破似的.长大的笋.就变成枝叶青翠的竹子.长成的细竹可以做笛子.吹出来的声音悠扬清脆,粗的可以做成水桶来装水.竹子还可以用来做筷子.编竹篮.打箩筐.心灵手巧的山民用竹子编成的各种各样精致的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广州交易会上受到外国人的欢迎.
我喜欢在环境清幽.空气清新的竹林里跑步.做操.爬竿.乘凉--这里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顶天立地.它们四季常青.象征着山区人民正直.质朴的品格和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吮吸(s(n sh(n) 绒毛(r$ng y$ng)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竹子有哪些作用?
4.作者借竹子来赞美了什么精神?我真舍不得这个梦啊,梦里,我翻出的棋全是炸弹,梦里,大家叫我老李,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百度知道
我真舍不得这个梦啊,梦里,我翻出的棋全是炸弹,梦里,大家叫我老李,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实。看似喝高了,好像有点“暗喻”的意思,不过似乎更高明,迷迷糊糊的啊啊,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匿名氏修辞手法”吧,好像含义很深,离奇古怪的梦境隐含不为人知的内容。至于修辞手法,如痴人说梦一般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象征或者想象或者暗喻。。要看语境咯~
想象的修辞手法
象征是可以确定的,别的就要看语境了。
象征和暗喻 。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课堂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课堂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8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急求杜甫诗歌中使用修辞手法的诗句_杜甫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625贴子:
急求杜甫诗歌中使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马上要提交毕业论文了,可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求各位大神指点,杜甫诗中哪些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具体是什么手法!
相关的贴子换一换15871508543816732182348565相关的图贴
杜甫吧-杜诗研究书目:164楼:朱琦及其《杜诗精华》-简介-批语举例-五言诗、七言诗!语言艺术一、其人二、《杜诗精华》简介三、《杜诗精华》批语举例(一)卷一五言古部分1、师承与影响2、意境创造3、语言艺术4、结构艺术5、写景艺术6、思想内容7、寄托比喻(二)卷二七言古部分1、师承与影响(1)师承风骚(2)师承乐府2、意境创造3、语言艺术4、结构艺术5、写景艺术6、思想内容7、寄托比喻四、《杜诗精华》的特有价值;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虽然我觉得这句话是杜甫那首诗的一个败笔
诗歌创作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 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 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 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 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 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 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 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 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 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 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 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 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 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 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 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 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 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 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 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 《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 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 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 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 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 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 《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 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 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 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 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 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 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 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 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 《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 《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 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 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 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 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 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 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 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 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研究资料近 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 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 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 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 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四、《杜诗精华》的特有价值关于《杜诗精华》的价值,上文已多次谈到,这里再做一总结。要发掘《杜诗精华》的价值,需与同类文献加以比较研究,才能说明问题。广义说来,《杜诗精华》属于批点式杜诗选本。何为批点?《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七《苏评孟子》提要云:宋人读书,于切要处率以笔抹,故《朱子语类》论读书法云,先以某色笔抹出,再以某色笔抹出。吕祖谦《古文关键》、楼昉《迂斋评注古文》亦皆用抹,其明例也。谢枋得《文章轨范》、方回《瀛奎律髓》、罗椅《放翁诗选》始稍稍具圈点,是盛于南宋末矣。考文学批点之成立,实始于南宋。但是批点法的形成,却当溯源至前代。批点之意,包括“批”和“点”两端,又与所批评的文本联系在一起,宋人合而为一,遂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样式。自南宋以降,批点流行于世,甚至无书不加批点。因此,探讨批点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寻源究本。而杜诗之批点,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之刘辰翁。这就是他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20卷)。是书实其门人弟子取宋人《集千家注杜诗》,大量删削旧注,加入刘辰翁评点而成(而刘氏之子将孙门人高崇兰竟编辑了《须溪批点杜工部诗》20卷)。是书卷首载有刘将孙序,其编年与鲁峕、黄鹤本皆不甚合,注释标以姓氏者,多为“洙曰”、“赵曰”、“师曰”、“鲍曰”、“修可曰”、“梦弼曰”、“希曰”、“鹤曰”等,其不标姓氏者,多为刘辰翁评语。此书所谓“千家注”,与《分门集注杜诗》,黄希、黄鹤父子《补注杜诗》所载“集注杜诗姓氏”多有不同,如“张咏曰”、“沈括曰”、“司马温公曰”等,间或有之,皆由诗话笔记之属采辑而来。书中刘辰翁评点,不乏真知灼见,可是多数是即兴漫批、泛论空议,失当处不少。元范梈取《诗经》“三百篇”之义批选杜诗,结成《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6卷)。是书略加批注杜诗311首而成,虞集为之作序,初刻于元代,我们所见者即此刻本。此书目录前及各卷首,首行题“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次行署“高密郑鼐编次”。虞集序谓此书分类,而实则不分类,以诗体分卷,先分体后编年。卷一五古,卷二七古,卷三五律,卷四五排,卷五七律,卷六七排及七绝。每体之中约略编年。于诗前标注大致写作时期,不标具体年月,如卷—《游龙门奉先寺》、《赠李白》二诗前标“开元间留东都”;《望岳》、《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二诗前标“齐赵梁宋之间”。此书批注极为简略,或批于题后,或批于句下及篇末。而多数诗无批注,行间仅有圈点。偶有词语、典故训释,亦皆用宋人旧注,以引《东坡志林》为多。总体言之,此书常据一时之见略批数语,多半如刘辰翁之即兴漫批。明杨慎《杜诗选》(6卷)。此书乃明闵映璧所刻之《李杜诗选》之杜诗编,选杜诗264首,前后无序跋,略以作诗年代先后编次。各卷首及版心题“杜诗选”,半页8行,行18字,行间有圈点,且有双圈、单圈之别。书眉及句下有刘辰翁评语及杨慎批注,刘评较多,多录自元高楚芳千家注本。杨慎批注,多用力于杜诗之用语、引典,补充辨正前人注解之缺误。因杨慎博闻强识,精于训诂考据之学,故多有补前人所未注及者,如注《巳上人茅斋》“天棘蔓青丝”,谓“天棘”非柳而为天门冬,《重过何氏五首》“苔卧绿沉枪”,谓“绿沉”为画工色名。然而亦时有猎奇、獭祭现象。明孙矿批选《杜律》(4卷)。批选五律245首,七律142首。诗之编次不按作年先后,一题数首者往往分编之,近于分类又不尽然,较无伦次。诗题之上,有划单圈或双圈者,以示甲乙次第。诗正文行间有圈点。批点置于篇末,多半是极简略之泛泛品评,类似刘辰翁之即兴漫批。如云《晚出左掖》“通篇匀隐典密”,《春宿左省》“气象苍浑”等。较少新见。明郭正域《批点杜工部七言律》。我们见到的是明崇祯间乌程闵齐●刊本。卷前有郭正域自序,卷末有闵齐●刻印此书记。前有目录,共收杜诗七律151首,大致以写作年代先后编次,不分卷。目录前及诗正文前题书名“杜子美七言律”,版心题“杜律”。正文行间有圈点及竖划,书眉及句旁有郭正域批语,极简略空泛,往往用“具体”、“好语”、“撰句”、“善叙事”、“清空一气如话”等评语,且多重复。时录刘辰翁评语,以黛笔别之而不标姓名,此即闵氏所附。句旁竖划处甚多,大都批以贬语,如“无味”、“凑句”、“蠢而嫩”、“结句弱”等。盖郭正域慨于评注杜诗者只知一味颂美而无确识,人云亦云,故于杜诗之不足取处亦予指出,其自序云:“约言之,其匠心竭力处,上薄《骚》、《选》,仿佛《风》、《雅》,而其率意懈怠处,亦滥觞宋人,比于学究。”评杜诗而敢于指出其白璧之瑕者为数不多,宋刘辰翁之后,郭正域可称一家,故闵齐●记云:“自有此评,而后进于今知所取舍矣。”此书世传甚少,不易得见。明郝敬《批选杜工部诗》(4卷)。书前有郝敬天启六年(1626)夏所撰《批选杜诗题辞》,末有“郝敬之印”章。次列目录,卷一为五古,计85首,卷二为七古,计87首,卷三为五律,计235首,卷四收七律86首,五排7首,七绝13首,共选杜诗513首。诗正文大字,半页9行,行18字,诗旁加圈点,且有小字批语,题下、句下及诗后批注,皆小字双行,栏上多有眉批。批语简略,但不乏见解。如评《诸将五首》云:“此讽天宝以来诸将,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弄风月、登眺游览,可以任兴漫作者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乃能斟酌裁补,合度如律,非复清空无象,不用意,不著理,不求可解之类也。五首纵横开合,宛是一章奏议,一篇训诰,与三百篇并存可也。评者但知《秋兴八首》不知有《诸将五首》,岂子美之知己乎?”上述诸种批点杜诗的选本普遍的问题是即兴漫评,缺少统一的批评思想。与之相比,我们觉得,朱琦之评点杜诗就克服了诸本的缺失,有意而为之。一是多从微观处着眼,重在细致入微的艺术剖析,既有直觉体验的妙悟,妙语如珠,言简意赅,又有较为公允的理论归纳,探求杜诗的源与流,其所言颇有具体针对性,切合艺术实际,切合杜诗规律。这是上述几种选本较难做到的。二是朱琦批点杜诗宗尚“汉魏乐府”,旁及其他,即以“汉魏乐府”为主要标准评价杜诗,这可称之为朱氏的诗学思想。这一批评思想是其批点的灵魂,是上述诸本没有的。此一批评思想或审美观点看似复古,实是其慧眼独具处。因为杜诗之被称为“诗史”者、杜诗之不朽者,主要指的就是脱胎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又以炉火纯青的艺术形式融入了杜甫时代新内容的那部分诗歌,不仅仅是后世所谓“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而朱氏之评点,因为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诗学思想——宗尚“汉魏乐府”,整个评论也就较为条理清晰,渐露理论高度了,所谓“纲举目张”吧。 (《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作者:赵睿才 张忠纲
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作者:佚名
时间: 23:00:46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1、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 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杜甫诗中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杜甫的诗歌风格、表达技巧、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选材剪材、想问结构和意境: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8]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非专指杜甫诗】:修辞手法:⒈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⒉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⒊拟物: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⒋扩大夸张: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⒌缩小夸张: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⒍超前夸张: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⒎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⒏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⒐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⒑反问: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⒒引用(直接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⒓借代(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特征代本体):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专名代泛称):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⒔反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⒕对比: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⒖联想: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⒗通感:“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⒘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⒙顶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⒚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⒛回环: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21.移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就是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 .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的思想感情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对比、反衬】;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好处: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a、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b、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c、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望岳,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其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联都是对偶句,造化一句也有拟人手法。春望,属于近体诗中五言律诗,烽火就是指战争。石壕吏,属于古体诗,从内容看为叙事。但根据一般的诗词内容体裁,是分为咏物言志、写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等,石壕吏网上靠的话没法靠。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表现手法有:  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 、照应 、对比 、白描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  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的两个反面。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4、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狼爱上羊”而且还“爱的疯狂,他们相互搀扶去远方”。)如: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都是关于想像的名句。  5、抑扬  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先抑后扬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先扬后抑  ◆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首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责之意,以“求”“访”等字突出了孝文帝爱惜人才、遍访贤臣的虔诚与谦恭。次句高度概括地写出贾谊少年英姿、议论风生、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暗中包含着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如果不看下文,读者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的颂歌。第三句承、转交错,把孝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更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把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褒扬到了极至;与此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对比、象征、比兴”三种手法例举见《高考语文》P192—193  【说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不一而足,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谢谢!参考资料:
《恨别》杜甫 这首诗应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神在高空掉下来的“银线”,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珍珠”,这些优美的比喻体来描写雨本身应有的生命姿态,意境非常优美。接着,文中又写到要用用雨的眼泪来装点河川,
杜甫诗中常用来比喻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学生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第三句“烟尘犯雪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颔联“烟尘”和“鼓角”都代指边境战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危急。
杜甫的《发潭州》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岸旁的鲜花、墙上的燕子,善解人意,飞花送客,语燕留人,极富意趣。将鲜花燕子比拟成人,赋予他们以人的情感、灵性来“送客”、“留人”使描写对象人格化,物理与人情互为交通,化无情为有情,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若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翻译: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岸边的细草,一艘竖着高高桅杆的船孤独的在夜里停泊着.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犹如垂向地面;而银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不停流逝.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而显著?我年老衰弱,想必也该退休了。如今,我的随处飘零像什么呢?活像是天地间孤苦的沙鸥。
赏析: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 杜甫是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人间疾苦及一些美好的山川景物。杜甫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因而写下这首诗。 从诗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它的生活图画:杜甫以高高的船为来比喻自己的孤独,并以那星空、明月、和江流的宽广及磅礴的气势来反衬人类之渺小,而那视野的辽阔却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叹。全诗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杜甫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来努力创作,从本诗大可一窥全豹。星垂平野阔的”垂”及月涌大江流的“涌”便可知道杜甫的用心炼字.”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经典之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虽然和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暗合,但杜诗的意象更丰富,气象更阔大。 《旅夜书怀》由首联和颔联写出的夜景及颈联和尾联写出的凄凉心境完美的勾勒出一种漂泊、凄冷、绝望的艺术境界。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我只是来发标准的十五个字的小小。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辞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