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巨大的身躯托起驶向世界各地的航船用了什么互文的修辞手法法

www.jb1000.com。板块一 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高考语文对点训练:专题8-1_仿用句式(含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_Word版含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虽然单元导航——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虽然单元导航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鲸为什么喜欢与航船结伴而行&&
鲸喜欢与航船结伴而行
鲸为什么喜欢与航船结伴而行
  鲸喜欢与航船结伴而行,主要是为了解痒,使皮肤感到舒服。鲸的身上容易生长一些寄生虫。鲸身上栖息着大量的鲸虱,专吃鲸的血液;还有一种蠕虫,身体的前端钻入鲸的皮肤可达5~7厘米;就连一些藻类也在鲸身上生长。像灰鲸的颜色,就是由于寄生虫太多造成的。可以想象,鲸身上栖息这么多寄生虫,能不感到刺痒?!平时,人们常见到一些鲸游到海岸边,在沙滩的鹅卵石上滚来蹭去的,这就是为了解痒。鲸遇上航船,常常跟随航船,在船的龙骨,舷边蹭来蹭去,也是为了解痒。另外,航船溅起的水花、带动的水流,作用于鲸的身上,使它的皮肤感到舒服。其次是鲸出于好奇心而伴随航船。再则是鲸类都有乘浪前进的嗜好,这是因为它们在快速航船的船头附近游动,在浪花的作用下,能减小水的阻力,加快游动速度。
蓝鲸为什么被称为“兽中之王”
  在动物王国中,恐龙早已灭绝。现如今,最庞大的动物该是大象了吧?瞧,这头非洲象,肩高3.5米,体重足有7吨!但是,如果与海洋中的蓝鲸相比,大象就显得渺小了。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世界各大洋。蓝鲸最大的有30多米长,体重170吨,仅它的舌头就比一只大象还要重。它的力气很大,可以与火车头匹敌,当它摆动粗大的尾巴时,功率可达500匹马力。有一次,一艘27米长的现代化捕鲸船,用鲸叉捕到一头雌蓝鲸,想用两台主机全速后退把它拽住,可是这头蓝鲸竟拖着捕鲸船向前跑了8个小时,行程90多千米。蓝鲸是胎生动物,繁殖季节,它们在波涌连天的大洋中产仔,仔兽一出生就有7米长、7吨重,一天体重可增加100公斤左右。到了六七岁,幼鲸完全成熟,也可以生儿育女了,它的寿命约为20~30年。蓝鲸嘴里没有牙齿,上颚两侧生有两排板状须,像筛子一样,所以又叫须鲸。它最爱吃磷虾,觅食时,大嘴一张,大量小虾随海水鱼贯而入,然后它把嘴一闭,海水从须缝中挤出,把虾留在嘴里,舌头猛地一动,便全问吞入腹中。据说,一头蓝鲸每天能吃四五吨磷虾。
海豚靠什么观察目标
  一位科学家曾作了这样一个试验:他用橡皮眼罩将海豚双眼蒙上,海豚照样从容不迫地穿越水下金属柱组成的“迷宫”,并能准确地找到扔在水中的维生素胶囊。由此可见,海豚并不完全靠眼睛观察目标。
  有人还做过这样的试验:用橡皮将海豚的前额蒙住,可海豚说什么也不干,总是设法把橡皮弄掉。为什么?因为它的前额上有用来定位和辨别目标的发声波器官。
  也就是说,海豚是靠声波来观察的目标的。受水的折射,阳光照不到深水,水下黑咕隆咚的,有眼睛也看不远。而在水中,声音传导的速度比空气中快4倍,而且传得很远。海豚的头部能发出像声纳那样的回波声束,声束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的声波强弱不一,海豚能从中准确辨别周围物体的性质,并不断调整游动方向。
海中夜莺――座头鲸
  海洋中有些生物为了相互联系,或为了攻击或为了防御其他生物,都要发出一些声音。有的生物发出的声音,如硅鸣声、乌鸦叫声和叩击声,有的如滴答声、磨锉声、撕裂声。如海马发出类似打鼓的单调声,印度的一种(鱼参),它的叫声像小猪叫,我国的大黄鱼,在生殖季节发出咯咯声。
  在这会出声的海洋动物中,有一种是生活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座头鲸。由于它歌喉出众,歌声动听,被人们誉为“海中夜莺”。这种巨大的海洋动物,在海洋中已唱了几千万年的歌了。只是近30年来,人们才开始注意至它们的“歌唱”。
  奇怪的是,座头鲸能一口气唱很长时间,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夜。科学家们寻下了座头鲸的歌声,用计算机来分析。人们发现,它们的频谱结构很像作曲家普写的乐曲,不仅有主题,而且每个主题又分为若干个乐段,乐段又由若干个“音节”组成。虽然每头座头鲸唱的歌长短不同,但基本格式是一样的。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每个主题中不同乐段的重复次数。人们根据鲸歌的长短,便可区分出不同个体的鲸。
  “唱歌”是座头鲸的一大特征,其他鲸类尽管也会发声,但都缺乏节奏感。科学家们认为,唱歌在座头鲸的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讯。当然,也可能有回声定位的作用。座头鲸的歌声使分散在广阔海域中的同类之间能保持一定的联系。
  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唱歌的座头鲸仅仅是雄性,雌鲸并不唱歌。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座头鲸的歌声可能像小伙子们唱的情歌,是用来表达爱情的。
  不过,“海中夜莺”的歌声,更可能是用来表达多种信息的。可惜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听懂这种歌声。如果将来有人能成为座头鲸的知音,那就为海洋动物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少年朋友们,你愿意成为座头鲸的知音吗?
  当然利用声波通讯的,不仅限于座头鲸,其他鲸类,如抹香鲸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蓝鲸等,也都有自己的声通讯信号。
海豚智力初探
  提起海豚,人们都听说它们拥有超常的智慧和能力。在水族馆里,海豚能够按照训练师的指示,表演各种美妙的跳跃动作,似乎能了解人类所传递的信息,并采取行动,人们不禁惊叹这美丽的海洋动物如此地聪明。那么,海豚的智慧和能力究竟高到什么程度?它们和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有没有日益增进的可能?
这里从海豚脑部的构造及生态特性入手,对它的智慧进行一番探讨。
  海豚智商难以测定
  海豚能做出各种难度较高的杂技动作,显然是一种相当聪明的海中动物。但是海豚实际上的智力情况如何呢?心理学上,“智力”,一词大致包含三种意义:一是对于各种不同状况的适应能力;二是由过往经验获取教训的学习能力;三是利用语言中符号等象征性事物从事“抽象思考的能力”。
  根据观察野生海豚的行为,以及海豚表演杂技时与人类沟通的情形推测,海豚的适应及学习能力都很强;但目前尚无法证明海豚运动用语言或符号进行抽象式的思考。不过即使没有科学上的确凿证据,也不能就此认为海豚没有抽象思考能力。
  倘若海豚真的具有抽象思考能力,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运用这种能力?而其程度又是如何?这些都是人们饶有兴趣的问题。但现在,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即使是人类所拥有的智慧,也还有许多未知之外。
  虽然海豚与人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但因生活的环境不同,相互接触的机会不多,故人类对海豚潜在能力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那么,人类空竟是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并探索海豚的智能呢?目前,大多数都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海豚解剖学上的特征,来推算海豚的潜在能力;地理实际观察野生海豚的行为,并从行为目的与功能方面着手,推测其智慧的高低。
胸部发达不逊于灵长类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海豚的胸部非常发达,不但大而且重。海豚大脑半球上的脑沟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皱褶,大脑皮质每单位体积的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数目非常多,神经的分布也相当复杂。例如,大西洋瓶鼻海豚的体重250千克,而脑部重量约为1500克(而这个值和成年男性的脑重1400克相近),脑重和体重的比值约为0.6,这个值虽然远低于人类的1.93,但却超过大猩猩或猴类等灵长类。
  至于海豚大脑半球上由脑沟所形成的皱褶,根据研究显示,大西洋瓶鼻海豚的皱褶甚至比人类还多,而且更为复杂,它们的大脑皮质表面积为2500平方厘米,是人类的1.5倍。海豚脑部神经细胞的密度与人类或黑猩猩的几乎没有差别。换句话说,海豚脑部神经细胞的数目,比人类或黑猩猩的还要多。因此,无论是从脑重量和体重的比,或是从大脑皮质的皱褶数目来看,大西洋瓶鼻海豚脑部的记忆容量,可是信息处理能力,均与灵长类不相上下。
尝试了解海豚的语言
  由于海豚大脑的记忆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与灵长类动物不相上下,如果人类能与海豚相互沟通,就应该获得许多有关海洋动物的宝贵资料,并学习到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模式。与海豚一起潜水就会发现,海豚是相当“聒噪”的动物。根据录音调查记录显示,海豚使用频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声波的喊叫声进行“回音定位”,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介于16-20千赫之间,人类无法听到海豚回声定位所发出的超声波。因此,我们在水中听到的海豚回声定位所发出的超声波。因此,我们在水中听到的海豚叫声,可能是海豚同类间互通消息所使用的部分低频声音。
  人类要与海豚沟通,先决条件是要了解海豚的语言,这样就必须分析海豚发出的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事实上,只要有适当的录音设备就可能进行海豚声音分析。然而,声音与行为之间的并联却不容易掌握,目前人们还无法确切了解海豚发出的各种声音所包含的含义。
  为使人类与海豚沟通,第二种方法是让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20多年前,美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海豚的智能。目前海豚在专家的训练下,已经能从训练人员的手势中,学习并了解单字与复合语句的意义,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但尚无达到能与人自由交换信息的境界。
  不论是研究海豚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还是教导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以目前的进展来说,距离人类与海豚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最终目标都还相当的遥远 。
海豚护幼奋不顾身
  母海豚如果不幸不产,为了让没有行动能力的小海豚呼吸,它会拚命地用自己的吻部把小海豚推向水面,并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甚至停止觅食达两天之久。
  据水族馆的人士说,一旦小海豚说死去,母海豚会奋不顾身地设法让小海豚复生,但如果持续的时间太久,情形严重时,连母海豚也可以因衰竭而死亡。所以,必须尽快将小豚的尸体打捞起来,也许这样做会避免母海豚过分伤心,使其恢复体力,不过,工作人员要清除死亡的小海豚并非易事,母海豚会护着小海豚避开船只,与工作人员展开耐力比赛。
  母海豚是否知道小海豚已经死亡?还是因为觉得小海豚可怜,而拼命想把小海豚推向水面?抑或只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也许海豚的确具有某些人类所无法了解的理性,详细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海豚救援遇难同类
  古代希腊曾经流传着海豚搭救溺水者的故事:有一次,希腊著名的抒情诗和音乐家阿莱昂参加由一位意大利富商举办的音乐大赛,结果赢得了巨额奖金。他携带这笔财富乘船返回希腊科林斯,不料途中却引起船员们眼红,欲将他杀害。他临死之前要求再能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引来了一大群海豚,阿荚昂纵身跳入海中,海豚将他负在身上,游至安全的地方,阿荚昂因此脱险。这个故事说明,在古代人类与海豚人间的关系相当良好。那么海豚与海豚同类之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994年6月,研究人员在太平洋进行海豚生态调查,曾观察到一条不幸被鱼叉击中而呈昏迷状态的海豚,在其附近,游来另一条海豚,并不断地把受伤的同类推向水面,它发出的声音,仿佛在唤醒处于昏迷状态的受伤海豚。
海豚能识别敌友
  研究人员在调查野生海豚时发现,通常一开始海豚都不愿意靠近人,似乎意味到陌生物体的存在。但当察觉人类并无敌意后,海豚的戒备之心逐渐下降,甚至可近到伸手可及的距离,它们会一边摇动头部,一边观察人。只要其中的一条不经意地逐渐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会慢慢地游过来。
  意大利南部夏科湾附近,每天都有十多条大西洋瓶鼻海豚游向海滩。这些海豚对人类的骚扰似乎并不介意,而且已习惯人类用手给它们食物和鱼饵。因此,即使是野生海豚,若有适当的机会,也会与人类和睦相处。
  然而,人类只有摆脱“万物之灵”的成见。置身于海豚的世界,才能发现与海豚的其他沟通方式。
神奇的独角兽
  在中世纪的欧洲,毒药已成为君主之间篡权夺位的重要工具。如乌头碱,能使受害者心脏瘫痪致死;毒伞会导致人缓慢窒息而死,而天仙子则引起人疯狂般的兴奋,而后产生强烈的痉挛而死亡。
  据说有一种物质,一种神奇的角,能检测并中和这些致命的毒物。只要在含有毒药的食物和饮酒中,放入这种角,毒药便很快变黑,起泡,毒性随之消失。当时富贵阶层不惜耗费巨资来换取这种神奇的角。事实上,这种神奇的角并不是某种陆生有蹄动物头上的角,而是一种徘徊于北极海洋中一种鲸的牙齿。这种奇特的鲸就是一角鲸。由于它那怪异的形状像传说中的马,人们又称它为海洋中的独角兽。据估计,目前全世界一角鲸的种群数量27000-3000头号。它们分别栖息在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之间的楚科奇海,北冰洋和前苏联以北的海域及格陵兰岛和北极加拿大之间的戴维斯海峡。整个冬季,一角鲸都冰缝中度过。春天,当冰原向北退去,一角鲸也随之向北游去。
  在一些偏远地区,如科鲁克海湾,即使在夏季,海面上也有零散的冰块漂浮。一角鲸发现这种环境相对安全,因此,每年6月,经过为期15个月的妊娠,一角鲸的幼仔在这里出生了。初生的幼仔大约长1.5米,重约80千克,全身呈黑蓝灰色。随着身体的长大,幼鲸的腹部变得越来越亮,起初为灰色,接着变成奶白色直到了终呈耀眼的白色。到了成年,一角鲸的背部及两侧出现棕黑色或黑色的条纹痕并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纯黑的色泽。进入老年一角鲸又逐渐转变成灰白色。一角鲸的寿命大约30年。
  成年的雌性一角鲸体长约4.3米,体重一般不超过908千克,而雄性则比雌性大得多,体长可达5.2米,个别体重竟达1816千克左右。一角鲸的头部呈半球形,它与其他鲸不同,没有高耸的背鳍,仅有一个高五厘米、长1.2米的背脊。这一构造特点是它们在冰逢中生活相适应的。
  整个夏季,北极的一些海湾地区便是一角鲸的栖息场所。在这里,一角鲸不断地补充食物,它们吃格陵兰岛的比目鱼、北极鳕、浮游的小虾及鱿鱼。到了秋季,当气温骤下降,海湾冰封之时,一角鲸便向南部
海区迁游。
  在早期报道中,人们总是把一角鲸描述成一种凶残的巨兽,而实际上一角鲸是一种胆小且易受惊的动物。18世纪法国自然学家卜夫曾写道:“一角鲸搜寻死亡的动物遗体,不寻衅,不善斗,如果不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不残杀其他生命。”而到了(九鸟)里所著的《海底二万种生物》一书中,一角鲸又成了“上帝创造的最可怕的生物,它头部装备有象牙式长剑,其硬度不低于钢制品。”
  事实上,一角鲸的长牙是相当脆的,它是一角鲸的标志。1758年,当瑞士分类学家卡罗勒斯、林尼厄斯偶然发现这种动物时,他把它命名为一角鲸,此名的意思为“一个齿,一个角。”显然这一命名并不确切,事实上一角触有两个牙齿,均长在上腭。关于一角鲸长牙的作用,有过种种的说法及一些怪诞的推测。曾有人认为,一角鲸利用长牙拔动贴在海底的比目鱼以充当食物或利用长牙将冰块凿出一些洞眼供呼吸之用,还有的科学家认为,一角鲸长牙的尖端部分可作为一种诱饵,使得一些动物上当而成为一角鲸的腹中之物,有时雄一角鲸利用轻剑般的长牙决斗,可能是为了招引雌性同伴。也许加拿大生物学家彼得的见解最引人关注,他认为长牙在一角鲸所谓的“听觉对抗”中起着传递声波的作用。一角鲸集中高强度的声波通过空的长牙传到对方敏感的耳朵,从此扰乱对方的听觉系统。
  然而,以上有关一角鲸长牙功用的说法中,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因为这些说法都无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雌性一角鲸并没有这枚特化的长牙,但依然很好地生存着。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一角鲸的长牙仅仅是一种第二性怔的标志,它类似于狮子的有鬃毛和公鸡的鸡冠。也有的认为,长牙可作为一种武器,以显示其优势。
  几个世纪以来,一角鲸的长牙一直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早在1000多年前,斯堪的纳斯亚人就把一角鲸的长牙销往欧洲各国。据说罗马帝国的查尔斯队伍世与贝能斯总督之间一笔巨大的债务关系,就是通过赠予对方二枚独角兽的“角”而了结。以后成为法兰西王后的凯瑟琳,在16世纪中期与法兰西皇太子结婚时,她的叔叔克蒙特七世教皇送给刀子的一份厚礼就是由一枚独角兽的“角”制成的头饰。
  有关人士认为,这种奇特的“角”不仅可以检测并破坏药物的毒性,而且还能治愈各种疾病,包括疟疾和鼠疫。俄罗斯的科学家曾分析过这种“角”的化学成分,解释了它神奇功效的奥妙,即它能中和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因为形成了一种含钙的盐而使毒物丧失毒性。直到50年代,这种角在日本还被当作一种具有神奇功效的药物“爱凯”出售。甚至在今天,德国的许多药房还在经营这种角。
  18世纪末,一枚一角鲸的长牙在纽约市场售价为50美元。近几十年来,一角鲸长牙的售价急骤上升,1978年,英国伦敦,长牙每米售价为500英磅,美国每米售价为960美元。单个长牙的售价从1960年每磅二美元一跃为1982年每磅400美元。但此后,各国相继成立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协会,一角鲸长牙的售价开始下跌。在美国,进口一角鲸长牙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欧洲共同体也颁布了一个禁止捕捉、出售一角鲸的条文,以至近年来一角鲸的长久售价猛跌至每磅80美元。
  尽管数千年来,
科学领域一直末中断过对一角鲸的探索,但它至今仍有许多奥秘未能揭晓。1988年夏,两位加拿大科学家来到巴芬岛以北的一个海湾,试图揭开这个谜。他们向海湾洋面抛聘张巨大的渔网,然后静静地等待着,终于他们听到了由一角鲸发出的一阵爆炸般的短促震耳的声音,接着一组一角鲸游过来了,然而遗憾的是,除了一只被网围住,其余的都逃脱了。
  考虑到一角鲸有着强大而猛烈的尾叶运动,因此两位科学家把一个小型的管状无线电装置放在一角鲸那枚四英尺长的长牙上,这是人类第一次在一角鲸身上进行安放无线电传送器的尝试。两天中,科学家从直升飞机上观察一角鲸的行踪,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只一角鲸竟然从科学家的视野中消失了,留给人们的仍是它那末能解开的谜。
  海狮是鳍脚目、海狮科的动物。雄性颈部像狮子那样有鬣毛,吼声如狮,面部也有些像狮子,海狮之名因此而得。
  北海狮是海狮科中最大的一种。海狮另有名“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有些海狮种,颈部只生几寸长的毛,又叫“海驴”。产于北美加利福尼亚州沿岸的加州海狮,另有产于日本北部沿岸的“日本海狮”,南美产的“南美海狮”等等。
  两栖兽类
  海狮雌雄之间大小相差很大,各物种之间也有差别;如加州海狮雄性体长2.10米,重达300千克左右,北海狮体长3.50-3.80米,重700-1000千克,雌性加州海狮体长1.50米,只有50-60千克重,雌性北海狮只有200-250千克重。它们有粗壮、长纺锤的身子,头圆,眼略大,吻短,有圆锥形的尖小的耳壳,颈部较长,雄兽在成长时颈部出现鬃状长毛,它嘴边有不少胡须,胡须的基部布满着神经,有很强的触觉作用,类似回声定位系统,且能感觉到外界传来的声音,并能在7.6米的水下分辨出两个相似的目标,其精确程度达正负4厘米;它四肢裸露,前肢长于徨肢,肢成船浆形,肢长于身体的1/4。前肢的第一肢最长,依次变短,有退化相当发达的爪。反肢比前肢发达,能自脚踝处朝前变曲,在陆地上用作支持笨重的身躯像狗那样蹲在地上,并在陆地上爬行动运,跳跃趾间有皮膜联系,外形像鳍,所以叫“鳍足目”。
  海狮和鲸一样都不能在陆地上奔跑,行走,但从它退化了的四肢看,说明它们很早以前曾经奔跑在陆地上,后来由于长期在海里生活着,发展了适应在水中生活的器官特征,但又不同于鲸那样完全在水中生活,毕竟还有一部分时间要在陆上生活,可以称作水陆两栖的兽类。海狮的这些特征与陆地的食肉类很接近,这两目的动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海狮在海中适应的特点有:一是海狮身体呈流线型;二是体长缩短或退化,以上都是生活在阻力比陆地大的水生环境很好的适应;第三,海狮有较大的体形,有助于减少散热的面积,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热快的情况下,较能维持海狮的体温的衡定,节约能量,同时它还有厚厚的脂肪层,可以绝热保暖。另外它的四肢缩短,退化成为鳍状,退化成为鳍状,有利于像鱼那样灵活城水中划水运动。
海狮一生惟谨慎
  海狮虽然有时上陆,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活动地,因为只有在海中才能捕到食物,避开陆上的凶猛“敌人”,因此,海狮大部时间都在海里活动,无非是捕食。它吃各种鱼类和乌贼;贝壳类,海蟹等物,它的食量很大,饲养条件下的北海狮一天至少要喂鱼30-40千克,它可一口吞下1.5千克的大鱼,如果在自然条件下的食量至少要增加2-3倍。
  海狮生情很谨慎,它虽然视觉欠佳,但听觉,嗅觉十分灵敏,经常爬到岸上休息,晒太阳,爬上楼丈高的滩坡,晚上在岸上睡觉。人们一靠近它们,立刻很快地跳入海中,而且一群海狮的行动较为一致,若听到枪声一响,整个群都逃到海里去了,反应十分灵敏;但有时会靠近渔船边大声吼叫,威吓船上的人。如果一旦察知危险时,它会迅速远离逃命,因此很难捕捉到它。就是在岸上活动时也非常机警,一有风吹草动,纷纷跳入海中,在陆上睡眠在一起时,也不放松警惕,总要留1-2头海狮醒着担任警戒,一时发现危险,立即发出信号告辞同伴赶紧逃避。
  海狮除在繁殖期内各处游荡,并无固定住所。成熟的海狮陆续到了繁殖处所。雄海狮先来繁殖处,各自抢占一块地盘迎接到来的雌海狮,每头雄海狮占有10-15头雌海狮,组成繁殖群雌海狮来到雄性领地后1-2天,迅速产下去年怀下的“孩子”,分娩后,即可接受雄海狮的交配,一只雄海狮每天可交配多达30次。雄海狮间为了争夺领地和对象,相互斗净厮打,这对象并不只是一个,而是妻妾成群的。它们用自己的尖利牙齿嘴交对手,鲜血顺着头和脖子流到地上,失败者退出领地。这时雄海狮不吃不喝,坚守着领地,不肯离开一步,一直要等到成熟的雌性来临,然后逐个与“妻妾”交配,任务完毕即入海捕食去了。雌海狮怀孕后,她的妊娠期11.5-12个月,怀孕后10个月胚泡和埋入子宫黏膜,一胎一仔,偶尔有双胞胎,出生后的小海狮体长一米左右,约20千克,天生不会游泳,而且不敢下水,初生的小海狮体被厚密绒毛,立刻能睁开眼睛活动。它总是跟着母兽一起,母兽哺乳次数不多,通常1-2天才喂一次奶,但乳汁很浓,含脂肪52%,所以小海狮所得到的营养十分充足,生长很快。雌海狮产仔后五天即下海觅食,一则维持自身生存,二则可有充足乳汁以喂“仔兽”,“母亲”下海觅食有时二天回来,有时好几天才回来,她觅食归来到陆地时,必连声高叫,她的“仔兽”闻声应签,并向“母亲”叫声处移动,闻到气息相互靠近,开始喂奶,但母兽从不喂其他仔兽。海狮的雄性出生后五年,雌性出生后三年才到达性成熟期。它们繁殖场所在白令海的普利比洛夫群岛,康曼多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湾,堪察加沿岸等岛屿。
“现代渔盗”
  虽然各种海狮的皮毛较短,可不能说它没有经济价值,其中末成年的小海狮的皮毛特别好,所以海狮往往为捕猎对象,现在越来越少了,海狮的肉可食,脂肪能炼油,动物馆和杂技团利用海狮的平衡器官特别发达,训练它们表演鼻子上顶球,它的技艺可称一绝,训练加州海狮用下颌顶东西,海狮还会用后肢站立起来,用前肢倒立着行走,甚至跳跃跨越水面上1.5米高的绳索,海军训练海狮代替潜水员去打捞海底遗物,进行水下军事侦探和海底救生,还训练它在海底打捞火箭和深水炸弹等。
  海狮经常给海上渔业带来危害,它钻入渔网咬得稀烂,将网内鱼群吃掉,真是“饕餮之徒”,渔民气愤地称它们为“现代海盗”。据日本统计,仅1956-1960年在日本沿海岸被北海狮破坏的渔具和鱼的资源就损失3.3亿美元。以后被海狮损失的金钱更是不计其数。
长着獠牙的海兽
  海象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到目前全世界约有15万头左右,一般海象的平均体长为3-5米。体重约700-800千克。但世界海洋史的资料曾记载,最大的海象长达20米,体重1500千克,这是很罕见的。  
  海象的外貌异常丑陋,那么么的獠牙,充血闪光的眼睛,上唇的厚肉垫上长满粗硬密麻的10厘米长的胡须,约有400根左右,特别是那对0.3-0.9米长的粗长獠牙,最令人害怕。它在浮冰上走路或者从水中爬上冰块也是靠这獠牙,它把庞大身躯的一半移到冰上,再把牙齿插到冰块里,然后紧缩颈部的肌肉将身体向前缓缓移动,最后在冰块上站定。以后海象上岸就利用两只前鳍脚行走,这是为了防止它的獠牙受到伤害。
  由于海象是哺乳动物,周身有毛皮的痕迹,小海象的毛皮呈黑绿色,成年的雌海象的毛皮为褐色,雄海象为红褐色或粉红色。随着年岁的增长,皮毛的色泽渐渐变浅,失去原有的光泽,显得异常粗糙,仿佛枯干的树皮。
  海象一般生活在产有软体动物的浅滩海域,喜欢几十、几百只群居在一起。为了捕食能潜入70-100米左右的深水区,滞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就得浮出水面,爬上冰块休息。有的壮年海象能够长时间在海中游动,将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仰泳。有时依靠食道底部的气囊在水面站立行走。每年秋季浅滩开始结有厚厚的冰层,海象就得迁往远处的广阔水域生活。
  每年4-5月,海象在水中进行交配或养育,一般交配1-2年一次。经过长达一年的妊娠期,分娩总是极快而顺当,小海象出生后由母象带着水下,半个月后就会适应水中生活。
  在北美洲白令海南面有一座高约300米的岩石岛,是海象的群栖场所。80年代的海洋生物学家曾组成一个小队前往那里考察海象的生活。一天早晨发现大群海象正在浮冰上休息戏耍,也有跃入水中觅食的。但奇妙的情景发生了,忽然从水中发出一种清脆的敲击声,生物学家的成员立即将水下测听器放到海里,传来的却是一种合奏的啸叫声,随着声浪看到有一头巨大的公海象从水下钻了出来,它露出水面呆了约过测听器到的是,当公海象潜入水中就会发出一种节奏分明、交替循环、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大家感到奇怪,后来通过把录音增速10倍播放时,这公海象的优美旋律的音调像鸟儿清脆鸣叫的歌唱,非常动听。他们断定公海象所唱的是寻求配偶的情歌,非常动听。他们断定公海象所唱的是寻求配偶的情歌,因为那时正值海象交配繁殖的季节。
  90年代初,这支乐队再次来到岩石岛,由几位乐队队员兴致勃勃地齐声拉琴,那嘹亮的琴声仅仅几分钟,奇迹出现了,三四头海象顺着琴声爬上岩伏在岩石滩上滩晒太阳,静静地躺着侧起耳朵听琴声,当全体乐师演奏了交响音乐,文艺复兴时代音乐,非洲音乐等的多种乐曲后,随着琴声的传播,海象越聚越多,约有四五十头,甚至也能听到有几头海象的嘴里也发出低沉的哼唱声,演奏结束,海象又跃入海中。这次成功的演奏,给海洋生物学家们研究海象的生活提供了新的篇章。
极地海兽探秘
  两极地区,由于严寒的气候制约着动植物的生长或生活,动植物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比水热条件结合得比较好的中,低纬度地区要少得多。两极在生物种类上并不完全相同,如北极有著名的北极熊,而南极没有熊类,南极有大量的企鹅、磷虾,而北极却没有企鹅和磷虾。两极附近生物的共同之处是:其动植物都有极强的耐寒能力,动物有厚厚的皮下脂肪保护。大多数生物种类都集中于沿海较温暖的地带,且随季节而兴衰或迁徒。从整个地球来看,海洋生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海洋哺乳动物(也称为海兽)在海洋中分布非常广泛,但以两极沿海地带最为集中,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极为可观。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
  海兽是前肢特化为鳍状、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进行呼吸的海洋动物。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鲸目,如灰鲸、蓝鲸、抹香鲸、虎鲸、海豚等。二是海牛目,如海牛,儒艮等。三是鳍脚目,如海狮,海象,海豹,海狗等。前两目都是全水栖的动物,后一目是半水栖的动物。此外,海獭也属于海兽动物;北极熊比较特殊,既属于陆地哺乳动物,也可算是海洋哺乳动物。
  为什么海兽在极地沿海尤为集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极地严寒的气候使海兽难以在陆上长时间生存,用肺呼吸空气又使鳍脚目海兽难以远离海岸,进退不得。由于海水具有巨大的热容量,海水温度相对陆上气温要稳定得多,而且还有暖流的增温作用,使极地沿海环境适宜海洋生物包括海兽的生活。
  其次是极地陆上缺乏足够的食物,特别是漫长的冬季,极地到处是冰雪世界,动物在陆地上几乎没有办法找到食物。而在极地沿海或近海区域,由于有洋流的搅拌作用和极地东风的吹指作用,使沿海海底的养分上翻,海水里有较多营养物质,为海生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饵料,也为海兽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资源。
  再次是极地的自然环境成为人类活动的自然障碍,间接地保护了极地海兽,使它们免遭人类的屠杀,而得以在那里自由地繁衍生息。事实上人类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最大敌人。如海兽中较为笨拙的海牛就是由于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绝的。一些鲸类也正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海兽是海洋动物中最高级,也是最大型的,体形大有利于提高它们的御寒能力和活动能力,但也要较多地消耗体内的能量,因此,它们需要有充足的食物来补充能量。我们知道,极地海洋的低水温是不利于生物的生长的,生物的生长速度很慢,生产率较低,为什么较低的生产率却能支撑如此多的极地高等生物――海兽生存和繁衍所需食物的需求量呢?这主要是因为极地海域的生物链比较短而且简单,一般只有二三级,不像热带区域的生物那样构成复杂的网状关系,生物链可达5-6级。如南极的鲸和海豹等直接以低等的鳞虾作为食物,通过减少食物链中的中间环节,有效地降低了能量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损失。这对我们人类是有启示作用的;人类的食物应当尽可能来自远离人类的低等生物,这不仅可以通过减少食物链中的中间环节来减少能量损失,而且一方面使人类获得丰富的食物,另一方面又减轻自然的压力,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进化而来的。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由少到多,生物结构和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海生到陆生,生物由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多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一步步向前进化。生物成功地登上陆地生活大致发生在寒武纪以后。生物登陆以后,由两栖类逐渐进化到哺乳动物。因此,哺乳动物都是属于高级动物。现在一般认为,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动物的一部分,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返回到海洋,所以说海洋哺乳动物是都从陆上重新返回海洋的。但是,如果按照这一观点,极地的环境条件与海兽集中的事实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认为极地海兽都是从陆上重机关报返回海洋的,那么,海兽在重返海洋之前作为陆兽生活在极地,但这些海兽的祖先如何能在极地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呢?如果认为它们是从较低纬度迁移过来的,为什么会集中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极地?南极大陆作为一个“孤悬”的大陆,海兽的祖先显然无法通过波澜壮阔的南大洋。由此看来,以上观点难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海兽很有可能一直生活在近海甚至深海中,至少它们中的一部分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海洋!]
  有关极地海兽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它们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科学家们发现,因纽特人长年以海鱼为生,肥壮的海兽是他们的普通食物,他们平时也很少吃青菜类食物,但却很少得癌症等疾病。有人还发现,海兽体内某些活性固醇类天然化合物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因而对血癌、肺癌、直肠癌等有疗效。另一方面,由于海兽可作多种食物和用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加上当今远洋捕捞技术的提高,一些国家和商业机构不顾全世界反对的呼声,大规模地猎杀海兽。由于极地海兽繁殖和生长速度都很慢,它们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有些品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猎杀灭绝。因此,积极保护和加紧研究极地海兽是全人类迫切的任务。
狼并不像传说的那样凶狠
  在很多传说与神话故事里,都把狼描写成凶狠、冷酷的坏蛋,可是,狼真是那么凶恶吗?
  在遥远的古代,狼直接与人类争食小动物,猎物减少时,狼又不得不猎取家畜。于是,人们便日益憎恨狼。当狼受到人类的捕杀时,狼自然会本能的反抗,甚至伤人,这更激起了人类对狼的愤恨,便与狼结下了不解之怨,与狼世代为仇,千方百计大规模的消灭它们,现在幸存的狼已经很少了。
  专家研究认为:很少有狼吃人的事例,至于有人被狼咬伤,大多是狼患了狂犬病,不能自制,就像有狂犬病的狗咬人一样。事实上,狼很聪明,反应也灵敏,喜欢过群群生活,对同伴团结友爱。甚至有人还认为:狼的情绪总是很忧郁,这也是狼看上去很斯文的一面,狼对同伴忠诚,感情专住,它们能用各种叫声来交流信息,甚至还能打“手势”,狼心地也很善良,它还为人类抚养了许多小孩。至于有人说它很凶,那只不过是它的反抗意识强烈,意志坚强的表现罢了。
  噢,原来是这样,但是,至今有很多人还不明白,狼既然这么友好,却受到人类的攻击,而狗不但要人畏养,每年还有那么多得狂犬病的狗咬伤人,甚至致人于死地,为什么还要得到人类的庞爱呢?
龙涎香的生成说
  不少人听说过龙涎香,不过,除了为数不多的专家之外,确切知道龙涎香到底是什么东西的人则寥寥无几。这类有时候被大海抛到岸上来的灰色或黑色团块是从11世纪起才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的。龙涎香本身具有令人愉快的麝香香味,但更主要的是,它有使香料的香味保持持久的特殊功能,因而很早就应用于化妆品制造业中。
  著名的阿拉伯医生,自然科学家阿维金纳(依朋?西纳)是最早记叙龙涎香的人之一。这几乎是900年以前的事了,他认为龙涎香的人之一。这几乎是900年以前的事了,他认为龙涎香产于海底,由深海层涌出的强烈水流带至海面。100年后,中国人陈述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解释说,在海洋的某个地方栖息着许许多多的龙。龙在岸上睡觉时,直挺挺地躺在那里,张着嘴,它的唾液淌入海里,变硬后便成了一块块这种珍贵的东西。其后,不同的时期又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龙涎香乃是一种特殊的菌类;有人说它是生活在遥远岛屿上的大鸟的粪便;也有认为它就是在海上长期漂浮的蜂蜡。到17世纪时,有关龙涎香的生成说计有18种之多。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才一致认可它同鲸的关系。
龙涎香究竟是什么
  现代分析化学指出,龙涎香是由衍生的聚萜烯类物质构成的,这是一种类似于橡胶的物质。其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不少的花的香味以及树脂的清香正是由于其含有萜烯化合物而形成的)。龙涎香呈蜡状,生成于抹香鲸的肠道中。众所周知,抹香鲸的基本食物是枪(鱼则)鱼类。在消化的过程中枪(鱼则)鱼的尖嘴会瑛伤它们的肠道,而肠道中分泌的龙涎香物质正是医治其伤口的良药。龙涎香从鲸的肠道中慢慢穿过排入海里或者是在鲸死后其尸体腐烂而掉落水中。从被打死的抹香鲸的肠道中取出的龙涎香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它必须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几十年(龙涎香比水轻,不会下沉)才会获得高昂的身份,有的龙涎香块在海水中浸泡长达百年以上。身价最高的是白色的龙涎香;价值最低的是褐色的,它在海水中只浸泡了十来年。
  虽然龙涎香的所有组成成分现在都能靠人工合成而得到,然而它们的混合物却不可能完全代替天然的龙涎香。
与黄金等价的化妆品原料
  正如世界宝石市场实际上被南非德比尔斯公司所垄断一样,世界龙涎香市场控制在世界最大的化妆品生产国法国手中,而且是掌握在让?皮埃尔?普齐奇杰这位从事动物产芳香物质交易的巨商之手。在海上或是在海岸找到的龙涎香块,依其质量每千克可值一万至四点五万法朗,转手给化妆品制造商则可得到六万至十万法朗,这是1
000克黄金的价格。15年前左右,一年中进入整个世界市场的这种“灰色金子”约为600千克,而今却不足100千克。著名的“罗莎”化妆品制造公司一家一年就要用掉大约20千克。专家们认为,天然龙涎香产量的急剧下降与抹香鲸总头数的锐减不无关系。
  鉴于龙涎香珍稀且价格高昂,大自然的赐予愈来愈满足不了化妆品生产的需求,虽然一些老字号厂商仍用龙涎香作芳香剂,但多数厂家仅仅把它用作香水香味的固定剂。龙涎香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不具香味的三环三萜烯固醇龙涎甾,香水的配料中加进了它,便会在皮肤表面形成极薄的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可以起到延缓香水香味迅速挥发的作用。不过,在把龙涎香加入香水之前,还需把经过精加工的龙涎香溶液装瓶放在摇架上不断摇动一年半之久,以便龙涎香溶液能更均匀地混合。用化妆品制造商的话说,这段时间叫做溶液能更均匀地混合。用化妆品制造商的话说,这段时间叫做溶液的熟化期。显然,商家不情愿把这笔款子“冻结”一年半,因此,化妆品公司的专家们目前正拭图寻找一种加快龙涎香熟化的办法。研究人员期望从提高龙涎香溶液的温度,使溶液里的氧饱和加速调和入手。将有可能使龙涎香熟化的时间缩短五倍。不过,这已是另一个话题了。
逆戟鲸的故事
  逆戟鲸,海中的哺乳动物,分布极广,以海鱼为食,一副凶残相。大个雄鲸重达11吨,长9.76米,时速达37千米。逆戟鲸寻找和追踪猎物时,嘴里不时发出响声,借助于反射声音的回波定位法,便精确地探得前方深海中有什么动物。它们的语言就是各种各样的叫声和啸声。当然,不同的逆戟鲸群还有各自的“方言”。海洋学家们从拍摄的照片上发现,各个逆戟鲸身上都有独特的斑纹,由于鲸的背鲼和背部的灰斑都不相同,因此十分容易辩认出来。
  我对逆戟鲸怀有特殊的感情,索性辞掉工作,驱车北上,来到约翰斯通海峡温哥华岛上的阿勒特湾渡口,一眼就看到站立在一根高耸图腾柱上的逆戟鲸。俯望海水,只见数尾银色的羽翼竖立在波光粼粼的海面。“这不就是逆戟鲸吗!”我又惊又喜地失声叫了出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海中精灵曳动的尾巴。只有在这里,我再也用不着隔着玻璃看鲸鱼了,我进入了鲸鱼的世界。当看到一头小鲸依偎在妈妈的身边时,才真正体会到鲸类家族的母爱。我戴上耳机,投下听音器,按下录音键,竟然奇迹般地从宁静的海水中传回那熟悉的声音――水族馆中科基的方言。难道它们是一家?这简直叫人难以置信!
  不久,我决定在逆戟鲸专家――的斯庞的观测站安营扎寨。整个夏天,船底下不时有鲸鱼来光顾。尽管发动机发生了故障,雨水打湿了我的被褥,盐水腐蚀了电子器械,甚至鲸鱼呼出的气把照相机的镜头弄得模糊不清,但我尽全力录制了这个鲸家族的悄悄话,这里的世界夫精彩。要知道,越是恶劣的暴风雨,越是录音的好时辰。从这些声音中发现,逆戟鲸交谈的基本目的是使全体家族成员保持联系,使大家沿着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墨绿色海洋中遨游时保持同一方向,不致失落掉队。具有戏剧性的是,鲸群在改变方向时发出的声音与呼唤伴侣时一样,似乎在说:“沿着这个方向跟我走!”但是,他们在觅食或嬉戏时却发出完全不同的叫声,它预示着这些声音与行为的特殊关系。
  有趣的是,逆戟鲸社会系原始的“母系社会”。在这个家族里,贵族就是一头名叫A9的雌鲸。它们的发育速度与人类相似,十多岁开始性成熟,二十多岁成熟婚配,雄鲸可活到60岁,雌鲸寿长80岁。小仔鲸问世时,那折叠着的尾巴,犹如一只闭合翅膀的美丽蝴蝶,出生后不到20分钟,便能奇迹般地挺直溺爱鳍游泳了。逆戟鲸家族和睦,孩子们常常并不是由“父亲”带大,而是跟着“哥哥”或“小叔”。小雄鲸“夏基”性格极为外向,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它常常带着一岁的“弟弟”光顾我的海船,探头探脑,十分好奇。只要它看到我向海中放置听音器,它就迫不及待地闻讯游来,激动得摇头摆尾。有时我把手插进冰冷刺骨的海中,似乎可感到它的声波,它是否想弄明白我究竟是个什么怪物,我不清楚。不料一年之后,夏基的行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对我毫无兴味了,直到18个月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它仅14岁就生了一个女儿,经常带着女儿,呆在“娘家”。
  鲸鱼中也有歹徒。有时候不慎碰上坏家伙可就相当危险了。我曾受到一只十多岁雄鲸的突袭。逃是逃不掉的,我就保持原速之并行,它一会儿潜在我旁边呼出大气,吓我一大跳;一会儿斜着眼睛瞟我,直到这只足有22英尺(5.6米)的精灵靠在它母亲身边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当我与摄影师罗宾结婚后,便买了一艘名叫“蓝峡湾”的海船,从此全身心投入于鲸鱼的研究,在一个阴冷的日子里,我们驾驶充气船进入了一个雾气缭绕的大陆入口。这里漂浮着一排排木制房,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因为吸引人的是逆戟鲸。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里还有一座海上学校。虽然社会区内没有电,没有公路,没有电话与亲人联系,但有无数的鲸鱼,这里风景独好,我们的船就停在这里安了家,我们已经有了儿子贾勒特,全家生活美满。不料,1986年9月16日,平静完美的幸福生活一下子打碎了。
  那天,罗宾正在鹅卵石浅滩上给“A9”逆戟鲸拍照,不料一团水泡腾起。要知道,鲸鱼间如果发现释放一团水泡,就意味着相互威胁的不好兆头,罗宾想,只要采用半气式呼吸,呼出的气就不会逸出气泡,鲸鱼就不会留意。谁知在这关键时刻,小阀门堵塞了,氧气流变小。我只看到“A9”鲸靠近罗宾又游开时不大对劲,他死在鲸鱼之口,我跳下海水找回了他的尸体。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我卖掉了“蓝峡湾”号船,带着儿子搬到一个小小的浮动房屋。我作为一个独身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我决心留在这里,与鲸在一起。
  此后整整七年,我经常独自一人驾驶“巨头鲸之声”号海船追踪研究鲸类。儿子也在鲸类世界中成为一个熟练的水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尾随着一群鲸鱼寻找老朋友,突然,一堆浓雾沿着水平线滚滚而来。我迷失了方向,驶入一个拥挤的航道,通过水听器,一艘大轮船的声音就在眼前,不禁惊恐万分。这时,聪明的鲸群时隐时现,把我逞到一个长满雪松的小岛,离别而去。我不慌不择路地直奔小岛,在这辉煌的夕阳下,我定眼一看,才发现鲸群带我摆脱险境,拐了一个180度大弯。尽管鲸夺走了我的丈夫,但此刻我仍然敬佩这些海洋大精灵!
捕鲸风波再起,挪威成众矢之的
  六月一到大洋中的缟鲸预感到季节更迭变化,骚动起来纷纷撤离温带水域中的冬行栖息地,此时正值重四吨,长九米体魄强健的缟鲸群折返凉爽静谧北冰洋的避暑期。在朝北方迁徒途中人们可见母鲸率队在海面上时起时伏嬉戏畅游的壮观场面,远远望去它们时而潜海捕食鱼虾,时而浮出水面用背脊上叶东孔呼吸,时而跃出海面腾空而起。这种海上翻腾涌动的天然间歇泉奇妙景观,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驻足求索。这种神奇的海洋动物素有沿袭古老迁徒路线回游的本领,此时此刻这条回游路宛如人们驾车穿行的高速公路一般。
  不幸缟鲸返程路径恰好途径挪威沿海。6月17晶浩浩荡荡的鲸君游抵海盗时常出没的安?布瑞特海域(Ann
Brita)。顷刻间鲸群便遭遇等许多时装备精良捕鲸船的袭击,缟鲸大乱,只得易道择路逃生,游返北冰洋的夏梦化为泡影,头鲸落网被破腹开膛,随后,在挪威斯沃尔韦尔港旁渔类拍卖市场标价5.50美元一千克出售。这头公开拍卖的巨鲸是今天捕鲸季节挪威捕杀160头鲸中首当其中的受难者,海中巨兽惨遭屠杀血染大海,目不忍睹。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颁布令禁止在任何海域进行商业化捕鲸,但挪威置若罔闻,依然如故大肆剿杀鲸鱼。这种公然违法的捕鲸活动却全然得到挪威政府默许。
  世界各国反响强烈,抗议捕鲸的信函如海潮涌入联合国总部和挪威驻华盛顿大使馆。
际环境保持组织愤怒发出号召,要求顾客的抵制挪威出口产出,并敦促游客取消出游挪威的预定计划,特别告诫人们明年不去利勒哈默尔出席观看下届冬奥会比赛以示抗议。为此英德两国几家大公司取消了原订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挪威食品出口合同,美国与挪威贸易交往频繁,每年进口挪威种类产品价值高达10亿美元,美国商业部也将于近期内对这笔交易是否违背贸易限制条款作出最后裁决。
未来海战炮灰――海兽
  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海洋方面最具有吸引力且又极易引起争论、常常成为新闻媒介头版头条热点报道的话题是人工驯化海洋哺乳动物用于军事目的。在这些报道和辨论中,美国海军总是首当其冲,成为焦点和核心。
  事实上,早在1959年美国海军便开始对人工驯化海洋哺乳类动物,特别是海豚和海豹,以用于军事用途发生兴趣。在这项工作开展初期,专家们对其可行性、哺乳类动物可能完成的任务性质以及驯化程序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论证分析和研究,但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尽管在许多水族馆和海洋公园里,海豚常常进行一些“高难度”的表演,海豹也经常在马戏团或游乐园“献艺”,但要训练它们去完成军事项目却绝非易事。首先,工作人员必须训练海洋哺乳类动物分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物体,而这些物体往往置于无法控制其环境的海洋深处或海底,受到各种天然或人为因素以及海洋景噪音的影响和干扰。特别是对海豚和海豹来说,流动着的鱼类对它们的诱惑远远超过水雷和敌方潜水员对它们的吸引力。尽管驯化工作非常困难,但却从未停止过。
  六十年代,越战的开始和升级成为这一研究项目的催化剂。若干艘美英货船和油轮在越南境内河流和海港遭到越方蛙人的袭击。对此,美国海军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部署海空陆侦察组,为一些最敏感的军港提供保护,特别是为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近岸水下作战第一大队”(1UWG-1)即海洋哺乳类动物训练作战部队进行严密的防护。1970-1971年,近岸水下作战第一大队以“快速搜索”
为代号,部署了一批经过驯化的海豚,在一些重要港口巡逻,拦截并“消灭”可能的入侵者。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国际上关于美军进行海豚作战的各种谣传四起,但官方对此却始终保持沉默。
  至今为止,除了证实海豚在水下探测人类和投射载体方面远比电声传感器有效以外,美国海军对海豚第一次参战的结果仍讳莫如深。有证明表明,当时的结果至少是部分满意。于是,从七十年代末,美国海军开始三名为“海洋哺乳类动物系统”(MMS)的计划,旨在改进和提高对海洋哺乳类动物的训练技巧。
  1987年1988年,美军又在波斯湾部署了一批海豚,执行水雷探测和防御蛙人任务。当时利比亚的宣传工具声称这些动物主要用地自杀性攻击,这些传说很快得到美国一些传播媒体的响应。美国海军坚决否认了这种谣传,并坚持这些海豚仅仅用于防御目的。尽管据报道说有一条海豚在作战中死亡,但海军认为,那是由于疾病而造成的。
现役海洋哺乳动物部队
  目前,美国海军在编的现役海洋哺乳类动物共分为五个分队,根据动物种类和训练方法的区别,主要用于执行四种不同的任务。平时它们定期参加艇队演习。一旦出现危机,将随时被部署执行任务。也许是为了保护它们的天性和活动,防止引起人们不必要的好奇心,海洋哺乳类动物分队在官方文件里一律称为“系统:(systems),并以一般用于武器系统的“MK”系列代号命名。
  在海洋哺乳类动物部队中,其最重要的一支部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科罗拉多,归“爆炸物处理流动小队三队”(EODMU-3)建制。同时,这里也是海洋哺乳类动物训练和研究评估中心。另一支代号为ECDMU-6、规模较小的部队驻扎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其主要“兵力”是一支海豹小分队。早在几年前,驻扎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EODMU-4不但规模大,而且非常活跃。但因预算紧缩,该部队后来撤消,其任务也并入EODMU-3部队。
  虽然目前在美国海军“服现役”的只有海豚(太平洋平缘豚,Tursiopes
Truncatus )和海狮,(长耳海豹,otharia 和 Zalophus),但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在探讨论证驯化其他鲸目类动物的可能性。现在看来最有希望的将是食人鲸(
Orcinus Orca)。
  正如本文所述,目前训练海洋哺乳类动物,执行的最重要的海上作战任务就是用海豚参加水雷对抗作战。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方面海豚从根本上讲对海水压力(至少在其活动深度)、体温过低和疲劳程度的不利影响反应不明显。同时,和人类潜水员相比,海豚属于“消耗型”的,代价要小于一些。如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英国两名雷对抗潜水员在水下操作锚雷时,因水雷爆炸两人双双送命。虽然遥控深潜器也是消耗型装备,但其自身的磁性和音响特性远远超过海豚。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的两艘遥控深潜器就曾遭到伊拉克水雷的毁坏。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海豚的“生物声纳”的探测能力和鉴别性能是任何人造系统无法相比的。其回声定位系统的工作频率范围为100-130千赫
,峰-峰功率约200分贝。它在低脉冲重复频率范围发出的响亮的“喀呖”声(Clicks)主要进行警戒和全景搜索,而在可变功率发出的测距“喀呖”声和成为目标距离函数为PRF值可进行目标精确定位并跟踪其相对运动。最后,其所谓的“微波预警”可以滤掉一切背景环境噪音,获得短距三维目标成像。
现役海洋哺乳动物部队
  目前,美国海军在编的现役海洋哺乳类动物共分为五个分队,根据动物种类和训练方法的区别,主要用于执行四种不同的任务。平时它们定期参加艇队演习。一旦出现危机,将随时被部署执行任务。也许是为了保护它们的天性和活动,防止引起人们不必要的好奇心,海洋哺乳类动物分队在官方文件里一律称为“系统:(systems),并以一般用于武器系统的“MK”系列代号命名。
  在海洋哺乳类动物部队中,其最重要的一支部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科罗拉多,归“爆炸物处理流动小队三队”(EODMU-3)建制。同时,这里也是海洋哺乳类动物训练和研究评估中心。另一支代号为ECDMU-6、规模较小的部队驻扎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其主要“兵力”是一支海豹小分队。早在几年前,驻扎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EODMU-4不但规模大,而且非常活跃。但因预算紧缩,该部队后来撤消,其任务也并入EODMU-3部队。
  虽然目前在美国海军“服现役”的只有海豚(太平洋平缘豚,Tursiopes
Truncatus )和海狮,(长耳海豹,otharia 和 Zalophus),但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在探讨论证驯化其他鲸目类动物的可能性。现在看来最有希望的将是食人鲸(
Orcinus Orca)。
  正如本文所述,目前训练海洋哺乳类动物,执行的最重要的海上作战任务就是用海豚参加水雷对抗作战。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方面海豚从根本上讲对海水压力(至少在其活动深度)、体温过低和疲劳程度的不利影响反应不明显。同时,和人类潜水员相比,海豚属于“消耗型”的,代价要小于一些。如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英国两名雷对抗潜水员在水下操作锚雷时,因水雷爆炸两人双双送命。虽然遥控深潜器也是消耗型装备,但其自身的磁性和音响特性远远超过海豚。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的两艘遥控深潜器就曾遭到伊拉克水雷的毁坏。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海豚的“生物声纳”的探测能力和鉴别性能是任何人造系统无法相比的。其回声定位系统的工作频率范围为100-130千赫
,峰-峰功率约200分贝。它在低脉冲重复频率范围发出的响亮的“喀呖”声(Clicks)主要进行警戒和全景搜索,而在可变功率发出的测距“喀呖”声和成为目标距离函数为PRF值可进行目标精确定位并跟踪其相对运动。最后,其所谓的“微波预警”可以滤掉一切背景环境噪音,获得短距三维目标成像。
MK5 MOD 1
  MK5共有两个小分队,每个分队 各有四个海豹。目前这些海豹的主要任务是在查尔斯顿和Santa Rosa 水雷试验场回收演习用水雷和其他试验用物体。这些经过训练后的海豹 ,可根据试验物品中声脉冲发射出的脉冲,确定其位置,然后一个个垂环夹在这些物体上,以便海军舰只下一步的回收。
  这项工作最初开始于1976年,当时主要用于回收阿斯罗克试验战斗部,训练用水雷等,经过几年的训练和评估后,这一“系统”已完全成熟,可用于各种常规定位和回收作业,其成功率在95%以上。尽管海豹可下潜到350米的深度,但现在海军一般只用它们潜到150米或150以下。
MK6 MOD 1
  该部队是另一支快速部署分队,主要使命是探测潜水员和蛙人,并作出标记以报警。编制为六条海豚,它们不仅定期参加安全演习,还常常在危机时部署到海外,以防止对美国和盟国海军基地可能的破坏行动。
  正如本文所述,海豚首次参战就是在越战中执行这种任务。当时,关于海豚的真实任务曾引起种种谣传,甚至现在仍然众说不一。有人对海豚的使命只是简单地搜索敌方潜水员和蛙人,并做出标记这一方法持怀疑态度,他们坚持认为,海豚的真实使命必然包括对所发现敌方人员进行攻击并将其致残。
  以上说法究竟孰是熟非,难以定夺。尽管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况且也确有不少报道记录了海豚如何将行将溺水和受到鲨鱼攻击的游泳者救出。但也有不少事例说明,海豚似乎恶意戏弄游泳者和潜水员,或阻止他们浮上水面,或切断他们游向沙滩和船只的去路。虽然不是直接向人类发起攻击,但由此可见,即使未经训练的海豚也本能地了解人类的种种弱点,因而至少在理论上,经过训练的海豚迫使敌方潜水员,蛙人中止其使命,放弃炸药和武器并逼其上岸被擒是完全可能的,完全没有必要弄伤或杀伤他们。这且不说海豚,即使对于智力远不及海豚的警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这些伎俩。况且,即使在夜间或阴暗混浊的港口水域,海豚仍可很容易地发现并分辨出潜水员和蛙人。
  无论如何,并于训练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类动物去执行“攻击性”作战任务的各种传说必须有这样的一个前题;从动物的本能看,人类永远训练不出任何一种动物去执行一个将会危及它自身安全的任务。
MK7 MOD 1
  任何一条海豚甚至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藏身于沙层下面的一条小小的鲽鱼。根据海豚的这一特点,MK7 MOD 1“系统”的八条海豚的受训科目和偏爱的任务是探测,定位,标志或毁灭海底水雷。据报道,俄罗斯和瑞典最新型的海底水雷可以通过机械振动,将自身埋在泥层或沙层中。即使普通型海底水雷,由于海浪和潮汐的影响,也能很快被泥沙所覆盖,这使得声响和水下摄像机难以观察和发现。
  目前,至少在美国的“水雷磁性音响探测”计划(MODOM)成熟之前,MK7 MOD 1是美国涨军惟一的一支专事海底埋雷探测、灭雷的部队。而“水雷磁性音响探测”则是采用合成孔径声纳与海底成像声纳及超导重力陡度仪相偶合的一项新的技术。
  尽管太平洋平缘海豚可潜至300米的深度并可屏住呼吸约10分钟,但MK7 MOD 1分队的海豚却只在浅水或极浅水域里工作。通常在执行任务时,海豚乘一艘配有“湿床”的快艇抵达工作现场,同时还有一艘装有CPS接收机、便携式工作站和通讯设备的充气艇伴航。海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埋雷位置,尔后部署一个锚泊的三面标志,并用MK86装置进行标记(MK86的外形酷似MK96灭雷装药,其目的主要是简化海豚的训练程序。)一旦上述程序完成,即可通过遥控潜水器和派海豚再次安装灭雷装药,摧毁水雷。
海兽“方言”趣话
  人类由于居住的地区不同,会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方言,南腔北调,蔚为大观。那么海洋动物有没有方言呢?有趣的是,海洋动物界不仅存在着“语言”,而且也有不同的“方言”。
  南极洲素有“海豹之乡”的称号,那嘴旁长着两丛疏密有致胡须的威德尔海豹,性情温和,憨态可掬,十分惹人喜爱,几年前,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在用电脑研究栖息在南极半岛海域和麦克默多海峡两个不同地区的几百只威德尔海豹从海中发出的声音时,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这两群海豹之间不仅有双方可以理解的“普通话”,而且也有各自的地方语即“方言”。
  据统计,南极半岛海域的海豹语言由21种叫声组成,而麦克默多海峡的海豹却用34种叫声来传递信息。在这两组叫声中,有一引起是相同的或极为相似的,这就是海豹的共同语言“普通话”。不过前者在发出这些音调时,要比后者发出的音调低沉而短促。当然,有些生活在麦克默多海峡的海豹发出的单音节是南极半岛海域的海豹所听不懂的,这就是前者的独特“方言”。同时,南极半岛海域的海豹也发展了它的奇特的发声技术“结合声”:一是类似“回声”的叫声,即第二语音重复第一语言,音调由低升高;二是双音节叫声,其中第一音节缓慢,第二音乐渐快。为此也形成了麦克默多海峡的海豹所听不懂的语言,即自己的方言。由此可见,这两群同种威德尔海豹之间,除了“普通话”之外,也存在着差异明显的“方言”。
  正像人类一样,语言交流对于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威德尔海豹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雄海豹不同于其他动物,它用语言工具来支配异性和保卫地盘。因此,任何一只雄海豹偶然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不仅会巩固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还会使其他海豹兴起一个学习这种异音的高潮。但威行尔海豹又十分保守,它们固定栖息在各自的繁殖点,没有任何“外交活动”,而且严格抵制外来语言对自己方言的影响,因而目前还不可能出现两种方言之间的“翻译”。当然,威德尔海豹的语言不可能像人类语言那样含意丰富,但不能由此否定它们的语言存在。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和理解海豹的独特语言,充当动物语言的合格译员,这对于探索动物世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奥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鲸类王国里,要数海豚家族的种类最多了,全世界共有30多种,因其智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发达,故有“海中智叟”之称。科学家们发现,海豚有着十分完善的通讯本领和丰富的“词汇”,它的通讯信号是一系列类似哨音的声信号,即以哨音为基础的独特“语言”。一般认为,海豚的声音都是由鼻道中前颌骨、上颌骨以上的部分即由气囊或气囊相连的结构发出来的。日本的黑木敏郎教授在研究海豚的语言后认为,它们不仅有通用的普通话,还有特殊的方言。美国科学家德莱斯发现,海豚发现的叫声共有32种,其中大西洋海豚经常使用的有17种,太平洋海豚经常使用的有16种,两者通用的语言有九种。但有一半语言却互相听不懂,这就是海豚的方言。因此海洋学家认为,海豚不仅可以利用声波信号在同种海豚间进行通讯联络,也可以在不同种的海豚间进行“对话”。虽然它们不能做到全部理解,但也可达到半通不通的程度。现在还没人能听懂海豚的“哨音”,无法理解它们的通讯内容。
  渔民早就知道座头鲸会唱歌,但人们对其歌声的研究却起步较晚。1952年,美国学者舒莱伯在夏威夷首次录下了座头鲸发出的声音,后来人们用电子计算机加以分析,发现它们的歌声不仅交替反复,很有规律,而且抑扬顿挫,美妙动听,因而生物学家称赞它为海洋世界里最杰出的“歌星”。座头鲸的歌由章节、音组和主旋律构成,音域一般在40-50赫兹之间,音量可达150分贝。早在七十年代,美国著名鲸类学家罗杰斯?佩恩夫妇就开始考察座头鲸的歌。经长期研究发现,座头鲸的声音实际上是一首歌,它有重复出现的乐句,持续六分钟至半小时之久。如果将录下的鲸歌加快14倍播放,听起来就像婉转的鸟鸣。研究还发现,座头鲸的歌声不仅每天都在变化,它的歌与其生息的海域似乎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同一海域里环游的座头鲸都唱着同样的歌,但生活在不同海区的座头鲸唱的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把太平洋夏威夷海域座头鲸歌唱的录音通过电脑与大西洋百慕大海域座头鲸歌唱的不同,发出的声音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与人类的不同方言又何等相似。
  如果说座头鲸是鲸类世界里的“歌唱家”,那么虎鲸就是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虎鲸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加拿大科学家发现,虎鲸能“讲”不同方言和多种语言,其方言间的差异可能像英国各地区的方言一样略有不同,也可能如英语和日语一样有天壤之别。这一发现使虎鲸成为哺乳动物中语言上的佼佼者,足以和人类,某些灵长类动物及海豹媲美。
  加拿大海洋捕乳动物学家约翰?福特10多年来一直从事虎鲸联络方式的研究。他对终年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大约350头虎鲸进行了研究,这些虎鲸属于在两个相邻海域里巡游的不同群体,其中北方群体由16个家庭小姐所组成。虎鲸所发出的声音大部分处于我们的听觉范围内,利用水听器结合潜水观察,能比较容易地寻下它们的交谈。福特认为,虎鲸的方言是由它们在不沔联络时常用的哨声及呼吸叫声所组成,这些声音和虎鲸在水中巡游时为进行回波定位而发出的声音完全不同。福特对每一个虎鲸家庭小组的呼叫即所谓的方言进行不同。福特对每一个虎鲸家庭小姐的呼叫即所谓的方言进行分类后发现,一个典型的家族小组通常能发出12种不同的呼叫,大多数呼叫都只在一个家庭小姐之内通用,而且在每一个家庭小组内,方言都代代相似,但有时家庭小姐之间也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呼叫。虎鲸还能将各种呼叫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家庭“确认编码”。它们可以借此编码确认其家庭成员,尤其是当多个家庭小组组成的超大群虎鲸在一起游弋时,“编码”就显得特别重要。
  据福特研究,虎鲸的通信语言虽末形成语法结构,但其语音的精妙复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虎鲸语言复杂多变,幼鲸要完全掌握成年鲸的语言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而生活在不同海区里的虎鲸,甚至不同的虎鲸群,使用的语言音调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犹如人类的地方方言一样。有时候某一海区出现大量鱼鲜,虎鲸群会从四面八方游来觅食,但它们的叫声各不相同。研究人员推测,虎鲸之间可以通过“语音”互相交谈,至于它们是怎样听懂对方的“方言”的,是否也像人类那样配有翻译,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灰鲸的“人情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波拉带着12岁的外孙女瑞安娜,专门聘请了一位渔夫为向导,驾驶一艘小船直奔马格达莱纳海湾,试图交个灰鲸朋友。小船仅航行了半海里,忽然,一个硕大的脑袋闪现在船头。“大灰鲸!”渔夫惊叫。灰鲸很快浮出海面,漂浮着,紧靠小船,定睛一看,足有三条船长。三人一动不动,屏住呼吸。相持几分钟,三人认定这条灰鲸并无恶意,决定试探一下,波拉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轻轻触摸这个海中精灵。瑞安娜尤为好奇,也大胆地触摸那光滑柔软的皮肤,感到如丝绸般地舒服。有趣的是,凡是手碰触处,就会鼓起一个泡泡,好像里面有一根湿管子在不断地冒泡。调皮的瑞安娜竟然脸贴鲸身,享受这无尽的乐趣。随后,灰鲸似乎为了讨好主人们的欢心,作出了许多新奇的水上表演。令人难以相信的是,看起来这个笨重家伙竟然如此灵巧,或自由游玩,或左右翻滚,或向前冲刺,或绕船打转,真是令人叫绝。
  晚上,他们就近住宿在岸边一座草屋,十分凑巧,同屋住着一位灰鲸资深海洋学家莫雷尔。据称,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有胆量与这群加利福尼亚野生灰鲸嬉戏的英雄。波拉等有幸结识这位灰鲸专家。在灯光下,莫雷尔极为兴奋,一下子将头上的棒球帽推向脑后,讲起了与灰鲸结缘的神秘故事。
  那是1972年1月的一个早晨,我与同伴佩雷一起到马格达莱海湾捕鱼。碰巧,此时正是灰鲸家族度过哺乳期的良辰。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数百头灰鲸便聚在这个小海湾。自然,小海湾便成为灰鲸的天下,任何人都是望鲸而逃,渔民中流传着鲸鱼那威力无比的尾巴足以将任何级别的海船打碎的传说。尽管我已在上海捕鱼16载,迄今所知所有碰到灰鲸的人据说都没有活着回来。我边讲边沉思,灰鲸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残忍,而是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当我正努力顺着海潮向前划时,一个巨大的脑袋就出现在船前。天哪!碰上了倒霉的灰鲸。我们俩顿时目瞪口呆,几乎绝望了,双膝下跪,仰望苍天,向上祈祷,以后保佑!这时我只听见砰砰的心跳声,一动也不敢动,只是静待着。随着事情发生了奇迹般的巨变。这条灰鲸并无私毫侵犯小船之意,它一会儿潜人海水,一会儿浮在海面,偶尔还友好地用巨冰碰碰小木船,一直持续了一小时。这时,我不知从哪儿迸发出一股巨大的勇气,害怕心全抛到天外,站起来用手触摸这个海中精灵,当然只是轻轻摸。只见灰鲸并无怒意,显得十分平静。玩了一会,灰鲸的脑袋露出海面,似乎道别一样,潜入海中游离页去。这个故事一下子在渔民中传播开来。尽管渔民们百思不解,但许多人改变了对灰鲸的恐惧感。
  莫雷尔继续讲述了灰鲸家族的过去和现在。据说在1845年,有两头灰鲸“夫妻”无意游进了马格达莱纳海湾,聪明的生灵立即发现这是一个绝好的“产房”,没有任何其他动物或人为的侵扰,这一消息传到加利福尼亚灰鲸群,以后每年在这个时候全族都习惯住在这个孤零零的海湾。1976年1月,一个科学研究小组来到马格达莱纳海,下锚观察灰鲸的生活。正待他们刚从船上将橡皮筏子放下海准备上船时,一头成年灰鲸便漫游过来,全体船员涌到船边,观看这灰鲸与缆绳玩耍的情景,还有人幸运地摸到了它的背。第二天竟来了一帮,随后一个多月的相处中,许多灰鲸争相来这里与人们嬉戏,其乐无穷。消息很快传开,各国科学家一群又一群来到这个小岛,与灰鲸很快建立了友谊。开始许多渔民认为这些科学家发疯了,当他们也与灰鲸交上了朋友后才真正认识了灰鲸,灰鲸从此也荣获“友好”的莫名。
  捕鱼人都知道,捕猎鲸类不容易,尤其是捕猎母灰鲸尤为不容易,它会像母鸡那样,拼命地护着幼鲸,毫不留情地将落水船员咬伤甚至咬死,因此灰鲸有“魔鬼鱼”之称。但是人类毕竟办法更多,开始封锁海湾,在海里布下无数陷阱,致使许多灰鲸受害冲上海滩。1946年,人类认识到海洋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一致达成协议,全力保护加利福尼亚灰鲸,禁止任何人从事商业上捕鲸。当时,加利福尼亚灰鲸家族仅剩下不足500员,历经50年的保护,马格达莱纳海湾的灰鲸数繁衍已到24000头。
  为什么灰鲸从“魔鬼鱼”变成了人类的朋友?有人认为灰鲸同海豚、齿鲸和须鲸一样,对轻轻触摸极为敏感,因为灰鲸对人表示好奇时,获得了友好而感觉良好的触摸,所以它采取了主动接触人类的态度。还有人说,这种在人心目中的怪物早就存心与人为善,只是长期没有机会被人类接受,一旦时机成熟,便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这种友谊,灰鲸精灵们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辞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