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县县志是否记学员名单1945年第一批干部学校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非常抱歉,您所浏览的商品找不到了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吉林省图书馆大事记.doc16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吉林省图书馆大事记
(农历闰二月二十三日),吉林提学司提学使曹广桢拟于省城学务公所内设图书馆一座,并详请咨行各省调取新旧书籍以备开办图书馆。
农历三月初七日),吉林行省督抚就曹广桢拟设图书馆及各省调取书籍的详请给予批复。
(农历四月十二日),吉林提学司提学使曹广桢为择定地址改建图书馆附设教育品陈列所详请奏咨立案。
(农历四月十八日),吉林行省督抚批复提学史曹广桢择址改建图书馆的奏咨。
(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吉林提学司委任原第四小学堂堂长熊士薰为图书馆管理员,每月薪水官银42两。
(农历五月初七日),吉林行省大臣署院会同具奏吉省仿办图书馆并附设教育品陈列所。
农历五月初九日),吉林提学司委任顾德馨、孙大同为图书馆副管理员,每月薪水官银30两。
(农历五月十六日),吉林提学司委任沈德华为图书馆采访员,每月薪水官银40两。
(农历五月十八日),东三省总督锡良等上奏吉林省城创设图书馆,首储四库之书兼收五洲之本。馆址为省垣东北通天街第五、第六两所初等小学堂,暂略修葺,以资开办,亦足敷藏书及阅览室之用,并附设教育品陈列所。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吉林行省督抚等札委陈作彦为图书馆提调,每月薪水官银150两。
(农历六月初一日),吉林行省大臣署院会同具奏吉省仿办图书馆并附设教育品陈列所一折奉到p批:“学部知道钦此”。
(农历六月),图书馆初创时正值财政奇绌,即就学司衙门岁入款内极力撙节,求底于成。凡应用图书一时未能求备自应分年采办以纾财力,并先捐廉选购为之提倡。其世禄之家,嗜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古今扶余.doc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古今扶余.doc 1古今扶余扶余,地灵人杰——献给我的家乡名传古今的民族精英们王昭全扶余地方三面环水,风光秀丽,日夜流淌的松花江、拉林河,养育了扶余地方的各族人民,也培育了一代代志士英杰。扶余的历史造就了他们;他们书写着扶余地方的英雄史诗。无论是在古代各部族互争雄长的角逐行列里,还是在近现代为自由解放和开发建设而拼搏的队伍中,都曾涌现出一批批有识之士和民族的精英。且不说在扶余地方肇开夫余古国七百年基业的一方圣主东明王,也不说创建“海东盛国”曾在我们的家乡设立夫余府(《中国东北通史》第 225 页)的渤海国王大祚荣,就从辽金时期说起,那位不甘于民族压迫、崛起于拉林河畔的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就很了不起。以“铁骑三千、被甲五百”起家的阿骨打,得胜陀起兵后,宁江州三战三捷,继而下塔虎、占宾州、破黄龙,在反辽抗辽斗争中,他的“族兵”队伍女真军迅速发展壮大,“气吞万里如虎”的“金戈铁马”, 横扫松漠,称雄塞北,终于建立了大金帝国!阿骨打和他的女真劲旅,硬是推翻了大辽和北宋两个王朝!他的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自强精神,不是很值得敬仰么?直到今天,他的后人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树立的记功碑“大金得胜陀颂”碑,(来源:淘豆网[/p-.html])仍然屹立在扶余拉林河畔,向世人昭示着当年乃祖完颜阿骨打的不世之功。同样,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同时代稍后的洪皓也确实很令人敬慕。这位南宋初期的“大金通问史”北使被扣,身单影孤,独留塞北,竟十五年不倒汉家节!他虽是中原人,但羁留松漠的漫长岁月里,也确是喝过松花江水、踏过拉林细浪、多次到宁江州踏查的“客籍夫余人”。而且,据清人兴义、景方昶考证,洪皓受拘的大金陈王完颜希尹的领地冷山,就在扶余境内的五家站(《东北輿地釋略》卷二。至于史学界的其他观点,与此说孰是,待考)。扶余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也是扶余的骄傲。这位曾被宋高宗誉为“虽苏武不能过也”的洪皓,受拘期间也在这里为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的传播,为推动中国南北文化交流和融合,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部《松漠纪闻》,正是留给世人研究那个时代东北风貌的一部真实宝贵的的历史长卷。在研究扶余地方历史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发现,金朝后期到明朝中期,扶余地方的历史几乎是断代的,特别是有作为的精英人物,似乎已被史、志学者们所忽略。就是当代的地方史和地方志,也都很少提及这(来源:淘豆网[/p-.html])段地方历史和历史人物。感谢苏赫巴鲁先生,他在研究郭尔罗斯史的时候,将自己的重要发现及时地通报了扶余史志界的朋友。人们用新的努力,终于弥补了这一历史研究的缺憾。人们发现,在这段历史时期,在扶余这块土地上,最值得纪念的一位历史人物,非纳仁汗莫属!纳仁汗,早期蒙古弘吉剌惕六部之一豁罗剌思(即郭尔罗斯)部首领。金章宗朝,其部被朝廷迁至金国内地的松嫩两江交2汇处一带。该部蒙古人入驻后,受当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完全游牧式的生活习惯,驻牧成为他们从事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他们这里修筑城池,在金初便已废掉的宁江州旧址上,建筑了纳仁汗浩特(后人特别是松原地方的蒙古族人,又以“纳仁汗”译音之变,而长期称呼扶余地方为“那尔浑”);现在,在松花江干流的南岸有着一连串的蒙古名字的村落。如上、下“班德”,“伊尔丹”,上、下“土木”,“嘎尔奇”,“郎郡”,东、西“达户”,上、下“岱吉”等。这些蒙古名的屯落的形成和发展,给人们留下了当年古郭尔罗斯部蒙古人曾开发驻牧这里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是纳仁汗们驻牧这里时,在沿江一带(来源:淘豆网[/p-.html])修建的“卡伦”(哨所),后逐渐演变成为这些屯落的,一直延续至今。纳仁汗的郭尔罗斯长期驻牧这里,直到蒙古嫩科尔沁部侵入并强行使用了纳仁汗氏的“郭尔罗斯”这个部号(即现在的勃尔只斤氏的郭尔罗斯)。在这里统治了上百年的纳仁汗及其后人,不是同样不应该被后人特别是扶余人忘记的么?扶余地方在明末立站、清初设治伯都讷之后,有清朝以来,又有谁能数得清道得明这块土地上出现的代代英杰呢?伯都讷首任副都统巴尔达,我们还不了解他的哪些政绩,但我们会永远记得,是他的远见卓识,将新城建在了今天松原市区(江北部分)这个地方。这里在作为伯都讷厅署、新城府府衙驻地后,又曾做了 82 年的扶余县城!仅此一举,就为其兴建这座新城后扶余地方二百年勃兴,成功地选择了方位上的优势,奠定了发展的基础,终于发展成为今天松原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于清道光年间两任伯都讷巡检的左宜老先生,肇开扶余左氏八世之基,其诗文、其政绩也都为后人所乐道,尤其是他那些随笔、纪事,为地方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可惜其中有一部分相当珍贵的写于道光朝的手稿《伯都讷(来源:淘豆网[/p-.html])纪事》,竟毁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的“破四旧”运动,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遗憾。随着清代中叶伯都讷地方的土地开发,汉文化的传入和儒家思想的独尊,扶余地方私塾教育领先发达起来。就是那些遍布城乡的小小塾馆,培育出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从清末到民初,他们胸怀兼济,走出乡里,有的走上了治国安邦的要位,有的成为教坛文苑的名流。其中佼佼者,不乏“一门三进士”、官至封疆大吏的于凌辰、于荫霖、于钟霖叔侄那样的治世能臣;也出现过巴英颜、萧振瀛那样誓守疆土、勇捍国权的安边宿将;他们当中,有瑚图礼、傅心一那样的乡贤义士;也有纪文元、窦柏舟那样的教育贤才。郝孟溪的书法,刻石注匾、名驰乡省;王庆淮的绘画,出神入化,首创关东画风;王立德的高超医术,妙手回春,众口皆碑;程殿选的“八角鼓”曲牌,为后世奠定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剧种。人们可能不太熟悉柏英主编的《伯都讷乡土志》,但人们总会记得张其军编纂的扶余地方的第一部志书《扶余县志》(1923 年版)。及至当代文坛,扶余籍的文人诗客已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作(来源:淘豆网[/p-.html])家群。师田手的小说,姚奔的译著,梁信的电影文学,李汝伦的诗词评论,都曾吹响过一个时代的号角!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岁月,在扶余这块土地上,松花江、拉林河这两条母亲河哺育出来的英雄人民,曾付出了那么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3过那么多杰出的贡献。“九一八”硝烟乍起,柳青庭破家举义,高高地擎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柳八爷”的队伍,曾令奸伪闻名丧胆!东北沦陷后,在松花江边的一座小镇,张义堂组建了松原地方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陶赖昭特别支部;紧继其后,张瑞麟又在三岔河建起了松原地方第二个中共地下党组织。解放战争后期,方效敏作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在长春市的领导人之一,英勇地牺牲在春城解放的前夜;辽沈战役中,梁士英舍身炸敌堡,义无反顾,用热血扫清了部队前进的道路。还有那些仅留下姓名和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烈士们,如今在册有记的扶余(含宁江)籍烈士就达 1500 余名;解放以后,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又有近千名的扶余健儿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他们,革命的先驱们,是扶余人的骄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来源:淘豆网[/p-.html])们不会忘记,那些虽然故去、但永生于后人心中的英模们。一位普通的农民,用自己顽强的一生植树治沙,推动了家乡的一场全民性的“植树造林战风沙”运动的持久开展,田富的身影,在人们心中树起了永恒的绿色丰碑。人们也还会永远记得,摔跤健将满宝林捧回的一面面国际比赛的金牌,让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在人们的心中飘扬。扶余地灵人杰,笔者拾其要者赋以礼赞。然英才众矣,伟绩多矣,实为难以尽述。更有望于文朋学长见砖出玉,再塑精品,以谢我乡之历代之精英。作者简介王昭全,男,1945 年月日扶余档案局退休干部,曾长期从事理论、史志工作。系吉林省作协会员、楹协会员,松原市作协顾问、党史学会副会长、地方志学会理事,市关工委驻会委员。主要成果有《扶余县志》、《松原土地志》、《松原市志》,长篇传记文学《萧振瀛传》、《抗联战士张瑞麟》,以及散文、传记、诗歌等。慧眼识珠松原伯乐——从看到王庆芝松原火炬传递而想到的戈立齐老先生王昭全在 7 月 15 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于松原传递过程中,一位身材修长、飒爽英姿的巾帼健儿,高举详云火炬、笑容满面(来源:淘豆网[/p-.html])通过松花江北桥头的一瞬间,人们都认出她就是松原扶余娇子、自动车运动员,三次亚洲冠军的纪录创建者以及亚特兰大奥运会参加者王庆芝。在我们为家乡的体育健儿王庆芝的瞩目而自豪,为她能回到家乡担任奥运火炬手而欢欣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王庆芝体育生涯的引路人,一位 80 高龄的老体育工作者,原扶余县体委副主任戈立齐老先生。是他慧眼识才,发现和推荐了这位为祖国体育事业增添光彩,令家乡人自豪的巾帼精英。那是 1984 年初夏,省体工大队自行车队刘教练来扶余县业余体校招生。测试了篮球、速滑班 20 几名男、女运动会,但好像都没有相中。这时,已退居二线一年多但仍以“巡视员”身份坚持照常上班的戈立齐老师,想4到了县技工学校体育班,经常到县体育场来上体育训练课,他当时就对其中的几名个头高、身体素质好的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戈老师立即飞车到该校体育教研室,直接找到穆老师,说明来意,未来得及与校长、主任打招呼,便领 3 名学员到县体校测试。其中一名女生就是王庆芝。当时,戈老师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平时也没有什么联系(来源:淘豆网[/p-.html])。只是觉得这几名同学体质好,气质高,肯学习,能吃苦,肯定有培养前途。果然,王庆芝被选中了。戈老师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从职体育事业以来又一次向上级推荐体育人才。多年来,戈老师为发展体育事业,他经常下乡搞群众体育工作和开展竞赛活动。至于物色、选拔运动员那是教练员的工作,但他从事体育工作的 17 年中,由他选中而推荐出去就有 20 多名,这些人当中,有的考入师大体育系或其他体育院校,有的被选拔到省军区代表队,有的成为县代表队以及局、厂体育代表队员。王庆芝则是这些体育人才中的佼佼者。王庆芝入选省自行车车队才 16 岁,虽然刚学赛车,技术不高,但她认学而且胆量大,意志顽强。训练中她与老队员同时登岗,同时滑坡。在一次弯曲不平的山路“滑坡”时摔倒,右肩锁骨骨折,休养 3 个月才痊愈。家人为此曾多次劝阻让她停练,但她坚决不肯。戈老师听到此种情况就主动前去看望,并热情地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下去。戈老师的深情使她深受感动和鼓舞,她坚决地回到了训练队。王庆芝凭着天才加勤奋,三年后参加全国比赛就进入了前 8 名;五年后每(来源:淘豆网[/p-.html])年都获全国冠军;七年后,(1991 年)首破全国纪录。《中国体育报》和中央电视台都报道了这条新闻。戈老师对此兴奋异常,在得到消息的当天就亲自动笔写稿投往电视台,家乡的电视台及时地播放了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同年 12 月,王庆芝休假归来,这时已离休二年的戈老师立即组织“热烈欢迎王庆芝载誉归来报告会”,县体委干部和县体校教练员、学员全部参加。报告会上,王庆芝讲述了她成长过程的取得成绩的体会,并对体校学员提出希望和自己的决心。随后,戈老师又到县技工学校,通报了王庆芝归来的消息,于是校长、书记邀请王庆芝到体育班见面,她汇报了七年来如何取得全国冠军的,并鼓励同学们加强学习,刻苦锻炼,为体育事业共同努力。为鼓励从事体育训练的少年儿童们,在戈老师的精心安排下,王庆芝在这两次活动中都展示了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的 18 枚金、银、铜牌,使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1993 年,王庆芝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再次夺冠;同年 8 月,世界自行车锦标赛在马来西来举行,这是她第一次走向世界再创全国新纪录。从此,戈老师就对王庆芝(来源:淘豆网[/p-.html])参加国内外比赛各项活动,在家乡媒体作跟踪报道。一位体育工作者,对家乡体育精英人才的关注、关心和宣传充分体现了一位老体育工作者对体育事业的追求,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无限期待。戈老师关于王庆芝的报道文章很多,据笔者记得的就省:《王庆芝刷新一项亚洲纪录》(日《松原日报》)、《松原籍王庆芝自行车亚洲夺冠》(1997 年 9月 10 日《松原日报》)、《全国公路自行车赛松原籍运动员王庆芝夺魁》(1997 年 5 月 10日《松原日报》)、《王庆芝全国八运会又夺一金,桑逢文邀其母赴沪观赛》(1997 年 10 月25 日《松原日报》)、《王庆芝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会议》(1998 年 3 月 13 日《松原日报》)、5《十五年艰辛夺魁路》(1998 年 12 月 19 日《松原日报》)等。戈老师还积极撰写文章,一次次地把王庆芝的事迹编入书中,前后入编的主要有:《王庆芝——亚洲自行车冠军》(1998 年 8 月《松原人物》市政协出版)、《王庆芝——自行车亚洲冠军》(《松原文史荟翠》2000 年 12 月市政协出版)、《亚洲自行车冠军——王庆芝》(2004 年 11 月《伯都纳教育体育卫生》——“伯都讷文化丛书”)、《走向世界的自行车女强人》(2008 年 4 月 30 日《宁江周刊》“迎奥运”栏目)等 10 多篇。每篇消息或文章,他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热情、真实,这也是戈老为人的品种是一致的,不管是干工作还是处事、为人,他都恪守着这一原则。王庆芝当运动员已功成名就的后几年,常常是国内外大赛后归来休假,戈老师每次都要去其家看望,谈论国外见闻,聆听体育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对戈老师这位非党人士,为体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他的亲友们都非常理解和赞赏。特别是近年来,戈老的耄耋之年,仍坚持搞老年体育工作,从事关心下一代事业,大家更是赞不绝口。戈老的老友龙永恒老先生撰文《慧眼识才真伯乐》,发表于 1994 年 11 月 16 日的《松原日报》上。还有:《献身文史,老有所为》(2004年 3 月 31 日《宁江周刊》,记者杨春雷)、《托起明天的太阳》(2004 年 10 月 8 日《宁江周刊》,记者常立春)、《阳光老人的不懈追求》(2006 年 2 月 15 日《宁江周刊》通讯员陈明哲)、《一位 79 岁老人的高尚情怀》(2007年 8 月 29 日《宁江周刊》,通讯员肖文)等。记者韩志力曾到戈老师家采访,写了题为《伯乐相马,他相亚洲冠军王庆芝的一段情缘》的长篇报道,发表于 2002 年 11 月 14 日《松原晚报》上。并附 3 张照片;其中有王庆芝与李铁映合影,王庆芝与戈立齐、郭素英(副区长)照。戈老师与王庆芝的忘年交从体育开始,越交越深厚,在祖国的体育事业这一坚实的平台上,互相鼓舞着向前万进。2001 年,王庆芝 33 岁结婚时,他与家属同乘送亲车赴长春参加婚礼,并写《王庆芝身披婚纱,喜结良缘》一文,登载在《松原日报》上向市人报喜。2007 年,戈老师又积极地向松原市体育局推荐王庆芝当火炬手。戈老师的一生与体育事业结下了不结之缘,在他退居二线和离休以后的 24 年来,共获荣誉证书、锦旗 37 枚(面),其中属于体育方面的就有 10 多枚(面)。1997 年,戈老师获全省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 年8 月,吉林省老年人体协成立 20 周年,荣获荣誉证书和缓带奖章一枚。2005 年 12,松原市授予他“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标兵”锦旗一面。现在的戈老已是 80 高龄,但他仍坚持老年体育工作,撰文之时,祝戈老健康长寿,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再立新功!2008 年 8 月 15 日注:桑逢文为当时吉林省副省长。三生松原苏赫巴鲁6三星高照,三江汇流,三金造福,三生松原;三族为首,九族和睦,然后才是“九商”成功。2003 年 10 月,中国新华社《新闻周刊》由李楠主笔刊出《三生松原》:古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一切。在松原,有无数的机缘巧合与三有关:她的资源,号称“三金”;她的文化,融合满蒙汉三个民族;她的境内,三江交汇……所有这些,为松原蒙上一丝神秘而吉利的气息。九百多年前,南宋通问使臣比“苏武还苏武”的洪皓流放松漠大地(冷山至宁江州),曾留千古绝句数百首,一部《松漠纪闻》,“引黄河文明之水,灌大漠文化之沙”。日本著名史学家外山军治先生著有《松漠纪闻与洪皓》一书(序、尾声共八章),1964 年出版后,外文译本不少,让世界各国都知道有个宁江(今属松原)。彼时,宁江州虽废,却有一部豁罗刺思蒙古在金国境内驻牧,在宁江州废墟上建纳仁汗浩特(俗称纳尔诨)。明初,又有撒叉河卫在这里应运而生,行“羁库之任”之后又有嫩江流域的福余卫(乌梁海三卫之一),引来“科尔沁东移”,驻牧于“三江汇流”的地方。此时,有一位“蒙古博”(萨满),在观测天文地理、山川水系时,惊奇地发现从东北至西南一线三湖(即今肇源乌兰淖尔、前郭查干淖尔、乾安哈拉淖尔又叫大布苏)与天上的三星排在一条线上,所以真正的“三星高照”就在这里。参加反抗后金的“九部之战”中的挂尔察一系,即纳仁汗浩特的主人。归顺后编人蒙古八旗 10 个牛录,为削“三藩”从此出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二次东巡。5 月 4 日经吉林乌拉沿江而下,泛舟三岔河口时,口占《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破行,云霞万里开澄流。”共15 句,后载于《吉林通志》留存下来。三年后,即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三江口附近,即纳仁汗浩特建伯都讷站。伯都讷,阿尔泰通古斯语:猛虎之意。所以才有“江两塔(趴)虎,江东卧虎,三江跃虎指肇州八里城)之说。丁是在康熙年间在扶余建围场、设欧李贡、鳇鱼贡,鳇鱼圈的出现就在这个时候。康熙三十一年(1692)扶余屯里伊始;乾隆五十二年(1787)立官庄;光绪,三年(1877)认可民人私垦,进而落地生根。这是《松漠纪闻》表述的“红果”在文化交融沃土里的再生;这就是《新闻周刊三生松原》里“满蒙汉文化”的基因。这里自古就有“黑龙吐液便是金”的传说,说的是地下的石油——乌金,还有“三江一湖”——白金,地上的玉米——黄金、这就构成了“三金”打造的新城——三生松原。如果说,洪皓的《松漠纪闻》再版的话,那么,就一定是松原的《松漠纪闻》。给“九商”成功论者(心商、德商、志商、“智商”、“情商”、“逆商”、“悟商”、“财商”和“健商”)以和谐的平台,蒸发“新《松漠纪闻》的时代价值。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金得胜陀颂碑王国学座落在松原市扶余县徐家店乡石碑村的“大金得胜陀颂”碑(见彩页),是金代第五世帝王金世宗完颜雍为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元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反辽获胜而立。“大金得胜陀颂”碑立石处——得胜陀位于石碑村东北 1.5 公里处的一个漫岗上,西距拉林灌区水库 60 米,东距拉林河 7 公里。得胜陀所处地势十分险要,西面由横贯南北高达五、六十米的弓形断崖所环抱,形成天然屏障。得胜陀即为断崖与拉林河所夹冲击平原中一漫坡形土岗上高约二米的椭圆台地。此处地理环境复杂溉有断崖河谷之险,又有平原交通之便,攻可一泻千里,守可固若金汤,实属兴兵创业之要地。公元 1114 年秋,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得胜陀聚众,誓师反辽,首战宁江州告捷,第二年便建立了金国。继而灭辽国、败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强大势力。一代兴亡,由此开始。关于这次起义,史书上屡有记载。《金史志第五地理上》作过简明扼要的叙述:会宁县“有得胜陀,国言忽士皑葛蛮,太祖誓师之地也。”在《金史本纪第二太祖》里,对这次起义有较为详细地记载和描述;《金史志第四五行》也互为对照地记载了这件事。从碑文“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后以是名赐其地云。”及“惟此得胜,我祖所名,诏以其事,载诸颂声。”可知:“得胜陀”是当年太祖在此誓师获胜所名。“大金得胜陀颂”碑故名思义,应是因地而得名,故碑额刻有“大金得胜陀颂”。在太祖誓师70 年后的大定二十四年(1184)三月,金世宗完颜雍发思乡怀古之情,北归故都上京省亲,沿途揽物记胜,抚今追昔,深感先祖创业之艰难。为缅怀先祖创业之劳,识颂太祖誓师之地,“张闳休而扬伟业”,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四月下诏建立“大金得胜陀颂”碑。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太祖当年誓师处即太祖命名的得胜陀立石。碑文由赵可撰稿、党怀英篆额、孙俣书丹,无刻工姓名。石碑为青石雕刻,全高 320 厘米,由龟趺座、碑身、碑额三部分组成。碑首呈长方形,高 79 厘米,宽 100 厘米,厚 38 厘米。碑顶及侧面共雕有四条对称盘龙,龙头向下,龙身相交,张吻怒目,双爪夺珠,线条流畅,生动逼真。正面两龙盘曲之间,留有碑额,刻有大字篆书“大金得胜陀颂”六字两行,为金代文人、书法名家党怀英手笔。碑身高177 厘米,宽 85 厘米,厚 31 厘米。正面刻有汉字碑序及颂诗 815 字,计 30 行,最长一行 79 字。前部分追述了完颜阿骨打在此地集聚兵马,传梃誓师的经过,后部分介绍了建碑的原委和颂赞帝业长久的诗文,文字简练,顺理成章。碑文是典型的汉语颂赞文体裁的文学作品,首有序,尾有韵文颂诗。碑文完全符合中国当时的典章制度和书写格式,行文由碑左向右,由上往下。受命曰敕,书皇帝时“抬头”,帝车曰鸾辂,帝止曰驻跸。碑身四周雕饰蔓草纹。背面为女真大字,碑额三行十二字,碑文 33 行,每行六、七十字不等,计 1,500 余字。罗福颐《满州金石志》所收较全,《吉林外记》仅录 12 行,但由于8它的首次记载和披露,引起了中外学者对此碑的注目、重视和研究。两种文字对译。碑身下的龟趺座高 72 厘米,宽 97 厘米,长 160厘米,重千余斤。这种龙首、龟趺座的形制显然是继承了唐宋以来碑刻风格。正面汉字碑文,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加以断为三段,有些字已不完整。所以给整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碑文见诸文献记载的有萨英额《吉林外记》、李桂林《吉林通志》、罗福颐《满州金石志》、扶余乡人张步瀛《扶余县志》、盛京时报社《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吉林省历史概要》、《金代的史迹》及日文《满州金石志稿》等书。吉林省博物院整理的碑文已列人展厅辽金部分。以其王业肇基开国记功和珍贵的女真文字遗存,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和历史考古界人士的瞩目,不断有来自各地的学者、专家参观考察。由于碑文有一部分文字已经分辨不清或完全脱落,多年来在这方面有一些学者开展了研究工作,对碑文的疑、缺进行了商榷和补正。如碑文的书丹者,历来研究者多记为“孙候”。1937 年,罗福颐作《满州金石志》一书时,首次提出了“候”字为“俣”字之误。但他又因《金史》中有“郝俣”之名而把书丹者疑为“郝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又有人提出书丹者为“孙俣”者,理由如下:1、碑文中的“孙”字为繁体字,系字下部尚存“小”字,由此可否罗福颐书丹者的“郝”姓。2、“候”是爵位名称,不易做人名。3、“孙候”不见《金史》有载,而“孙俣”却史中有名。4、由于“俣”“候”字形相近,因而俣字残破后,误认为候,乃事出有因。此外,关于碑文中的缺字,亦有补充者。如:光浮万,圣功即,据宋代诗文韵律,第一空补为“烛”,第二空补为“写”,“遂诬明”一句,据其意补为“尚”,“京厥志”补为“克”字等。关于书丹者为孙俣说,近年来已得到学术界多数人的认可,并认为是得胜陀碑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书丹者应为孙候。理由是:1、碑文中书丹者的名字尚存“侯”,如是“俣”字,金代并无简化字,因此“俣”应作“”但碑文中却不见有“吳”。2、“候”虽不易作人名,但并不是避讳字,用做名字亦可。虽有些古怪,但古怪之名,代不乏人。3、《吉林外记》等书中所记,必有所本,不可轻率否定。以上“候”说,现在虽少有唱合之作,但作为一派之言,亦可立说。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争鸣,史实定会搞清。“大金得胜陀颂”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女真文石刻中,文字最多的一座石刻。这座女真记功碑位立于祖国北疆的原野上,阅尽人间沧桑,饱尝世间炎凉,无论其形制和内容,都有其重大的价值。首先,此碑是金朝开国历史的记录。碑文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得胜陀誓师反辽的历史。碑文与《金史》互为印证,具有证史、补史的价值。其次,石碑汉字与女真文字完全对译(金启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载:“第二十二行女真文较汉文少四句”),形成一部女真文与汉文的对照辞典,成为研究女真字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又由于它是由金朝当代人所刻,又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金代石碑中唯一带有女真文和汉文对译的官方碑刻,因此它对研究女真族历史、语言、文字及女真族文学、书法等,均是弥足珍贵的稀世之宝。9第三,石碑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历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北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珍贵的石刻证明,汉字在女真字创制前后,一直是我国金代各族人民的通用文字,因此刻在女真建国记功碑之首。碑文大量引用中国古代传说和汉唐皇帝故事,证明了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其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风俗,有着巨大的内聚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这对女真文化“特殊”的说法是强有力地批驳。第四,此碑立于金太祖反辽誓师之地,成为研究金代地理的一个座标点。碑文开篇即言“得胜陀,太祖武元皇帝誓师之地也。”近年来,有的学者已利用这一记载,推定了辽代宁江州的地理位置所在。“大金得胜陀颂”碑屹立于松嫩平原,俯瞰松原大地,自大定二十五年(1185)七月二十八日立石后,夏迎风雨,冬披雪霜,历经八百多个寒暑,几道折断损伤。但由于历代人民的维护修缮,至今仍屹然壁立。此碑至道光三年(1823)由《吉林外记》著着萨英额首次著录时,前后六百多年曝于旷野,无人问津,亦鲜为世人所知,此时碑尚完整。光绪十三年(1887)夏,展设黑龙江电线时,曹廷杰曾亲至伯都讷,“见断碣卧荆棘中,其文被风霜剥蚀,不及道光三年吉林堂主事萨英额记录之全,爰手拓数份”,是为碑文拓片之先者。《扶余县志》也记载:“清初不知何以折断,遂横倒地上污以风雪雨泥,几不可辨。附近耕地农夫每以之磨锄或坐其上而话桑麻。”民国四年(1915)时,“碑石折半倾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尚能识其大意,辨其书法”。扶余县知事孔宪熙命人洗而拓之,复“命人以砖石砌之,重新接树,遂得屹然壁立。”并“补其破坏,建树碑亭,鸠工选材,举而成之。”为志此次接树修建活动,于碑亭处另立有花岗岩石碑一座,上镌刻县知事孔宪熙撰文、郝文濂字孟溪,当时任扶余视学)书丹纪念文字一篇(因字迹不清现已难辨全文)。此碑现仍立于“大金得胜陀颂”碑后右侧。立石之外,另有郝文濂撰《建修得胜陀颂碑亭序》一文,收在张其军之《扶余县志》中。扶余解放前夕,碑亭已毁殁无存。但其破损尚末倾倒之照片,于书上偶可得见。建国后,“大金得胜陀颂”碑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犹如枯树逢春,旧貌焕新颜。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大金得胜陀颂”碑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各级领导曾多次亲临视察,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也曾频频赴现场考察研究。政府曾多次发文、拨款,对其进行保护和修缮。1961 年 4 月,“大金得胜陀颂”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重修碑亭。亭高 4.5 米,每边长 27 米,碑在其中,前后设敞门。1975 年,为其修筑了钢筋水泥护栏。周长 60 米,高 2 米,正面设钢筋门栏。十年浩劫期间,“大金得胜陀颂”碑也难于幸免。先是 1966 年碑亭被“扫四旧”捣毁;后是 1976 年碑身倾折于地。此时正值“文革”后期,由于极左思潮影响,无政府主义严重,个别人出于猎奇和无知,使石碑又一次倾倒于地,遭到严重损伤。据目击者讲,一伙防汛的民工蜂拥而至,儿戏般地将碑推倒,然后扬长而去,致使碑折三段。此次倾碑,虽然政府对肇事者给予了应有的惩处,然而却使古老的石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实为憾事。令人痛惜。1977 年,用现代化学药物,将残碑三段粘接复原。同时,对部分碑文残空进行了补刻。如将“圣功即”补刻为“圣功即高”,10将“神火燄燄”改刻为“神火焰焰”,还有一些早期拓片所无者,也依据资料作了补刻。这些字较比原碑其它文字更为清楚。为防止碑石风化,在此次工程中又用封护剂涂于其表。因碑地距引拉河堤仅 50 米,恐日久水浸台基,有损碑寿,1983 年修筑了石础护坡,重建了仿金风格的红柱黄瓦碑亭一座,并立标志牌座,座上有黑色大理石阴刻金字标志牌 4 块,标志牌文字由边文源书丹。1985 年8 月在扶余举办了“大金得胜陀颂”碑建碑八百年学术讨论会。国内 50 多名金史学者、考古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论文,会议收到论文 10 篇,译文 2 篇,共同探讨“大金得胜陀颂”碑的历史作用和学术价值。这次学术讨论会把对“大金得胜陀颂”碑的研究,推上了崭新的阶段。1988 年 1 月,“大金得胜陀颂”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 年,为其修建了全封闭式保护罩。1999 年,为其树立花岗岩石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一块,并对护坡进行了加固处理。目前,国家文物局派员正在为“大金得胜陀颂”碑制定科学的保护维修规划,通过对规划的实施,将使“大金得胜陀颂”碑的安全得到永久性的保障。附:“大金得胜陀颂”碑汉字碑文。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古今扶余.doc.doc
文档介绍:
古今扶余.doc 1古今扶余扶余,地灵人杰——献给我的家乡名传古今的民族精英们王昭全扶余地方三面环水,风光秀丽,日夜流淌的松花江、拉林河,养育了扶余地方的各族人民,也培育了一代代志士英杰。扶余的历史造就了他们;他们书写着扶余地方的英雄史诗。无论是在古代各部族互争雄长的角逐行列里,还是在近现代为自由解放和开发建设而...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扶余县第一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