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最牛村支书书带领老百姓捐款的锦旗怎样写好?

为了百姓的笑脸
>> 文章正文为了百姓的笑脸发表时间: 08:22:29&来源:成都市龙泉一中&编辑:信息中心点击/评论:191/0&&&&&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北京市昌平区纪委常委沈长瑞
&&& &&&&群众反映的问题,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是有道理的,我们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决——沈长瑞
&&&&有人说他铁面无私,因为面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他总是拍案而起,毫不退缩,事实查不清不罢休,问题处理不到位不罢休。
&&&&也有人说他柔情百结,因为他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只要老百姓有问题、有困难,他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
&&&&更多的人说他就是一头“老黄牛”,因为他不图名、不图利,寒来暑往,披星戴月,在信访工作这个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他就是2007年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授予“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荣誉称号的北京市昌平区纪委常委沈长瑞。
&&&&“邪不压正,咱按党的政策办事,没什么可怕的。”
&&&&1994年1月,42岁的沈长瑞离开了已工作8年的昌平区区委组织部,走马上任区纪委常委,主管信访举报工作。8年基层党务工作的磨炼,使沈长瑞更加了解和熟悉基层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为他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上任之初,沈长瑞就抱定一个信念:做好党交办的工作,不让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受损,不让干部和群众受委屈。
&&&&1995年1月,沈长瑞收到一封举报信,说某乡领导借下属单位敬老院5000元钱用于个人购房,一没打借条,二没办任何手续,借了很长时间,根本没有还的意思。沈长瑞经过调查,了解到举报信的内容属实后,对这位乡领导进行了批评。不久,他就把追回的借款送回了敬老院。
&&&&一次,沈长瑞带队调查某村党支部书记打着某企业的名义占用集体土地搞经营,却长期不交租金,严重侵害集体利益的事。调查期间,该村支书威胁沈长瑞:“我在‘上面’有后台,要是处理我,对你没啥好处,不信咱就走着瞧!”
&&&&沈长瑞针锋相对地说:“我是代表党组织来调查你的问题。不管你关系有多硬,有问题就得查,该处理就得处理!”违纪事实查清后,该村支书被开除党籍,20多万元不正当收入也被追回。
&&&&2005年4月,沈长瑞收到一封反映某村党支部书记万某违法乱纪的举报信。很快,昌平区纪委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沈长瑞任调查组组长。在调查期间,万某十分嚣张,多次扬言道:“一个小小的区纪委常委,能把我怎么样?”沈长瑞毫不退缩,准确分析案情,查找确凿证据,仅用20天就彻底查清了万某违法乱纪的事实,按规定对万某进行了处理。
&&&&沈长瑞常说:“邪不压正,咱按党的政策办事,没什么可怕的。”话虽然简单,但是在每个案件的背后,沈长瑞要付出多少心血,做多少工作,这些恐怕只有他心里最清楚。“群众反映的问题,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是有道理的,
&&&&我们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决。”2006年10月,沈长瑞收到一封反映3个村的村干部违法乱纪问题的署名信后,当即带人来到举报人的家中。经与举报人交谈,他了解到,举报人原来住在百里之外深山区的贫困乡,1994年享受政府补贴自愿搬迁到现在居住的这个村。2004年全区农村实施土地确权时,对他家的土地确定权,村干部未给予明确答复,导致他强烈不满。当得知有的搬迁户在外村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后,他便自发成立了一个“信访协会”。他自认为有文化,便担任了协会的头目,并派人搜集各村村干部的“违纪”材料,由他书写寄出,以此发泄对村干部的不满。沈长瑞弄清这封“控告他人是假,想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是真”的举报信的背景后,握着他的手说:“你有问题我们可以帮你解决,但没有证据千万不能乱举报,否则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你这个‘信访协会’是非法的,赶紧把它解散了吧。土地确权的问题,只要是政策允许的,我一定帮你解决!”听了沈长瑞真诚的一席话,这位举报人激动地说:“区纪委只有一个,而全区的老百姓却有千家万户。您一听说我受了委屈立刻就来了,我做梦也没想到啊!您放心,‘信访协会’我立即解散,再也不闹了!”
&&&&“群众反映的问题,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是有道理的,我们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决。”这是沈长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某村有位村民状告村干部,举报信分别寄到区、市甚至中央有关部门。沈长瑞带队调查后,发现该村民反映的问题不实。他诚恳地对举报人说:“写信反映问题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举报人无言以对。没过几天,这位村民又来找沈长瑞,说因为自己反映问题,村干部对他打击报复,把他哥哥工厂的电给断了。沈长瑞立刻打电话询问,得到的答复是,举报人的哥哥因不按合同向村集体交费才被断电的。挂掉电话后,沈长瑞对举报人说:“你回去做做你哥哥的工作,让他赶快把费用交了。电的问题我帮你想办法。”举报人将信将疑,可刚回到村头就听见哥哥工厂里的机器开工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上访过。
&&&&在沈长瑞的办公桌上,有很多感冒冲剂等常用药物,这些都是他为上访群众准备的。他常说:“如果上访人有个头疼脑热,你递上几粒药,嘱咐他多注意身体,他的心里一定会热乎乎的,与你的距离马上就拉近了。”
&&&&沈长瑞对工作的热爱、对群众的热爱是出了名的,而这种热爱已化作沈长瑞创新信访工作的动力。沈长瑞针对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百姓家中了解情况,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3年来,正是沈长瑞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把上访群众当成自家人,才有近300名举报人和他成了朋友,才大大促进了当地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党员干部受到错告或诬陷时,
&&&&我们一定要为他们澄清事实。”“谢谢老沈!感谢区纪委为我澄清了事实,给了我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我要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带领本馆的全体职工扎实努力,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这是昌平区殡仪馆党支部书记、馆长何忠林2005年4月8日在沈长瑞主持召开的信访公开答复会上的肺腑之言。
&&&&2004年9月,北京市纪委和昌平区纪委先后收到反映何忠林“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问题的举报信和光盘共23件。沈长瑞带领联合调查组经过反复调查,认定举报信反映的问题均不属实。事实是:何忠林自1999年4月就任殡仪馆党支部书记以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后将别人送的各种好处费累计24.3万元全部交由财务室退给了送款人。他还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改革,改变了过去“庙穷和尚富”的状况,断绝了过去个别职工依靠殡仪馆致富的“财路”。几年来,殡仪馆不仅偿还了该馆以前欠下的1600万元债务,而且职工人均年收入也由1998年的2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7.7万元。调查组查清信中反映的问题均不属实后,及时召开了公开答复会,为何忠林澄清了事实,重新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
&&&&沈长瑞常对同事讲:“当那些廉洁勤政、遵纪守法的党员干部受到错告或诬陷时,我们一定要为他们澄清事实,绝不能让他们带着压力、背着“黑锅”干工作,要坚决给予保护,否则就是我们的失职!”
&&&&13年来,沈长瑞带队调查了近500起案件,在严厉惩处违纪违法行为的同时,先后为392名被错告或诬告的同志澄清了事实,保护了优秀干部,维护了社会稳定。“既然选择了当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就要把工作干好。”
&&&&“沈常委,这些年你辛辛苦苦的,有时还会遇到恐吓和危险,到底图个啥?”
&&&&“我啥也不图,就图老百姓有一个舒心的笑脸。对我来说,既然选择了当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就要把工作干好!”
&&&&这是几年前一位年轻的纪检监察干部与沈长瑞之间的对话。
&&&&“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是沈常委的这句话时常在我耳边响起,现在我越来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这位年轻同志深情地说。
&&&&其实和这位年轻同志一样,当时沈长瑞周围的很多朋友也不理解他,觉得他有点“傻”,可是现在大家都很尊重和敬佩他,因为大家明白,沈长瑞之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查案,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就是因为他行得正、做得端,清正廉洁、严于律己。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带好队伍!”这是沈长瑞常对同事们说的话。
&&&&“与沈常委相处了8年,从来没有见他为自己的亲属办过事,可他却可以为了不相识的群众,亲自找领导帮忙解决问题。”昌平区纪委信访室原副主任王建新感慨地说。
&&&&有一次,沈长瑞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某单位的负责人本应享受的副科级待遇有3年多没有落实了,就亲自找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终于使这个负责人落实了待遇。
&&&&沈长瑞的身体不好,妻子为了照顾他,提前内退了。听说他的爱人已内退,便有人提出给她安排点事干,并承诺每月给5000元的高工资。沈长瑞二话没说就谢绝了。
&&&&2004年,沈长瑞的独生女儿大学毕业。很多人觉得只要沈长瑞说句话,和有关部门打声招呼,给女儿安排个好工作肯定没有问题,但沈长瑞却鼓励女儿自己去闯天下。
&&&&提及这件事,沈长瑞的女儿笑着说:“我爸那人很正直,我从来就没有指望过要沾他的光,自己闯荡不是更能体现能力和水平吗?”
&&&&有这样一组数字:13年来,沈长瑞共批阅信访件6814件,接待来访群众2671人次,与被信访反映的干部进行谈话132人次,亲自带队调查信访案件489起,为392名经查问题不属实的党员干部澄清了事实,从严惩处了47名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649.8万元。
&&&&这组数字是枯燥的,但它是一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这组数字是鲜活的,因为它诠释着一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情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公仆情怀。
&&&&无悔的忠诚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河南省驻马店市纪委副书记杨正超
&&&&如果有案不敢查,还要纪委干啥?我也就不配当这个纪委书记!
&&&&——杨正超
&&&&纪委书记的“胆子”
&&&&1999年5月27日,杨正超走马上任河南省汝南县纪委书记。紧随他来的是一封封举报信,被举报对象直指县审计局、林业局、农机局等5个单位的7个党政“一把手”。
&&&&面对这个猝不及防的局面,杨正超在县委的支持下作出了一个让人意料不到的决定:全部立案调查!
&&&&7个党政“一把手”一起查的事,在只有78万人的汝南县激起了千层巨浪,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有人劝杨正超“多栽花,少栽刺,不要碰那些硬茬”;有人找杨正超谈话,希望他能把问题“内部消化”;也有人风言风语,认为杨正超和县纪委的雷声很大,雨点未必真大。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杨正超查案的决心。于是,接二连三的恐吓电话出现了,有的说:“你杨正超不识相,不让我好过,你也休想过好!”有的说:“你杨正超敢处理我,我让你在汝南待不下去!”
&&&&面对这一切,杨正超丝毫没有退缩,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有案不敢查,还要纪委干啥?我也就不配当这个纪委书记!”
&&&&可是,杨正超没有想到的是,有的涉案人员竟然给他远在新蔡县老家的老母亲打去电话,说:“告诉你儿子最好给自己留条后路,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本来就有脑溢血后遗症的老母亲接到这样的电话,寝食难安,病情加重。她把杨正超叫回家,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做的这是啥工作?咱不干了,行不行?”
&&&&面对慈爱的母亲,杨正超心中涌起深深的愧疚。作为儿子,不能在母亲的病床前尽孝,反而让母亲为自己担惊受怕,不应该啊!然而,一回到纪委,杨正超就打起精神,对办案人员说:“这些人越是威胁,越说明他们心虚。压力顶不住是我的责任!案子查不好是你们的责任!”
&&&&杨正超毕竟在汝南当了6年多主管经济的副县长,这些被调查对象没有他不熟悉的,有的甚至还是他的好朋友。但杨正超知道,反腐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既然是战斗,就会有牺牲。
&&&&在不到100天的时间,5个被举报单位的违纪事实相继被杨正超查清,经县委同意,7个党政“一把手”全部受到处理。
&&&&立时,全县为之震动。干部群众奔走相告:“汝南反腐败动真格的了!”更令人叹服的是,被查处的领导干部中,还包括杨正超上学时一个十分要好的同班同学。经此一事,人们开始对这位新上任的纪委书记刮目相看了。
&&&&纪委书记的“担子”
&&&&驻马店市委、市纪委、汝南县委领导的谈话经常在杨正超的耳边响起:“正超啊,党中央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要求越来越高,纪委书记这副担子可不轻啊!”
&&&&由于“杨书记”的声名远播,很多人慕名而来。杨正超成了县纪委最忙的人,有时一天要接待三四十个上访者。
&&&&一天下午,杨正超早早来到办公室,发现一位老农民正蹲在纪委办公室门前啃干馍,一问才知道他是上访的农民。这一场景令杨正超久久难忘,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老百姓从牙缝里省点钱却花在上访的路上,我们怎能心安?群众能到机关‘上访’,我们为何不能到乡村‘下访’?”
&&&&很快,汝南县纪委的第一个下访工作队走到了农村的田间地头,这在当时的河南是个创举。
&&&&下访工作队接到的第一个举报是关于南余店乡潘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公款吃喝的问题。该村村干部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吃”掉了46万元,平均每天消费400元。
&&&&杨正超和县纪委立即展开调查。最终,参与吃喝的潘庄村干部全部被撤职,十几万元没有结账的吃喝欠款全部由签单人自己掏钱付清。
&&&&接着,杨正超向县里建议取消村级招待费,县里接纳了他的建议。这使得汝南县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实现村级“零招待费”的县。这一制度执行至今,成为一项惠及百姓的“铁律”。
&&&&汝南县王岗镇有个西湾村。1969年,汝河改道,新老河道交叉,将西湾村包围起来,没有给西湾村留出通向村外的道路,西湾人外出必须翻过那道最窄处也有40多米的老河道。每到汛期,西湾村四面环水,宛如孤岛,只有靠船才能走出去。30多年来,西湾人为此吃尽了苦头。最苦恼的莫过于西湾村的小伙子,因为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到这个封闭落后的地方。
&&&&2003年汛期,杨正超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大雨已连降10余天,大水围困的西湾村已有10余户人家断炊,有两个孩子生病却无法送出去救治。当时杨正超就想,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想法解决西湾村的交通问题。
&&&&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杨正超往返西湾村5趟。最终,他和县纪委的其他同志筹集了10万元资金为西湾村修建大坝。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座西湾人梦寐以求的大坝落成了,从此西湾人可以将汽车、拖拉机顺利地开到自己的家门口了。
&&&&2004年4月20日,西湾村举行大坝落成典礼,全村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地聚集在大坝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拉住杨正超的手,热泪纵横,久久不肯松开……落成典礼一结束,杨正超便悄悄地离开了。他走后很久才被村民发觉,这时,一个村民高声喊了一句“共产党万岁”,霎时,在沉寂了30多年的老河滩上,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共产党万岁!”
&&&&此时的杨正超深深感受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受到了“纪委书记”这4个字的分量。
&&&&他不是“孤胆英雄”
&&&&2005年6月,杨正超被调到驻马店任市纪委副书记。该市下辖10个县(区),总人口800多万,是汝南县人口的10倍。时任驻马店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丁巍的一番话,更让杨正超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正超啊,让你到市纪委工作,是省纪委和市委慎重考虑决定的,是驻马店市反腐倡廉事业的需要。希望你能像在汝南一样,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不要辜负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你的期望!”当时杨正超受了伤,脚腕骨折,需拄双拐行走,可他仍然挑起了指挥案件查处的重任,查处了包括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市盐业局违规建豪华别墅等案件。
&&&&当时驻马店市盐业局的豪华别墅共有19套,这与盐业局还有许多职工没有住房形成了强烈反差,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杨正超决心给群众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不到4个月的时间,他就和同事们就把这起拖了两年的案件完结,查清了市盐业局偷逃国家税费、挪用公款修建别墅的违纪事实。
&&&&杨正超任驻马店市纪委副书记以后,还直接立案查处了第二高级中学领导班子乱收费案及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收受贿赂、私设小金库案。之后,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查处了上蔡县原县委书记杨某收受贿赂、包养情妇案,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王某、市农机局原局长戴某收受贿赂案等30余起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的案件,共涉及16名县处级干部,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5亿元。
&&&&某涉案人曾悄悄递话给杨正超:“只要你手下留情,我愿意给你一笔巨款。”杨正超对此置之一笑,说:“党纪如天,不可亵渎;党性无价,千金难买。”正因为杨正超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经他查处的领导干部才没有一个人提出申诉,所办案件也都成了铁案。
&&&&办案人员谈起杨正超时都深有感触:“他像一堵墙,把说情风和关系网都挡住了。跟着这样的领导查案,我们有底气,干劲足!”
&&&&杨正超表示:“有人称赞我办案的胆子大,那是因为党中央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大!我可不是‘孤胆英雄’,组织的重托、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这些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
&&&&他还是“爱挑担子”
&&&&杨正超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注重从新闻媒体上了解社情民意,许多记者的调查和群众的来信是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把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疾苦和呼声记在自己的“民情日记”上,挤出时间和精力一件件地去解决。
&&&&一次,杨正超在本地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泌阳县韩张楼村60多岁的农民张永毛,患先天性聋哑症,与80多岁的母亲居住在几间年久失修的旧房里。2004年春,乡里给了张永毛一笔建房救济款让他翻修住房。可是,当张永毛把旧房推倒重建时,却遇到了难题——他住了50多年的宅基地早已被一户邻居以代交生活用地使用费为由办到了自己的名下。张永毛与老母亲欲哭无泪,房子也盖不成了,问题一拖两年未能得到解决。
&&&&看完报道后,杨正超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刻赶到泌阳了解情况,并和村干部一起去做张永毛邻居的工作。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连跑三四趟,邻居一家终于被杨正超感动了,答应让张永毛建房。
&&&&房子建成的那天,杨正超带了礼物去看张永毛。张永毛激动得老泪纵横,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动容。
&&&&像这些棘手难办、久拖不决的事,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而杨正超却总爱挑这样的“担子”。他说:“我不是好管闲事,而是见不得群众落泪。看到群众受委屈、遭遇不公,我打心底里气愤!”
&&&&驻马店市纪委的一位领导同志说:“杨正超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一直‘斤斤计较’。他真心为群众办事,具有强烈的公仆意识,作风过硬,能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但是,杨正超却自认为做得还不够好。他说他最欣赏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发芽。”
&&&&无怨无悔写人生
&&&&——记云南省新平县纪委副书记张永光
&&&&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唯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此生!
&&&&——张永光
&&&&云南省新平县纪委副书记张永光在纪检监察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了18年。18年来,他始终站在反腐败工作的第一线,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用苦干、实干印证了一名优秀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党的无比忠诚,实现了他“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铮铮誓言。
&&&&反腐忠诚路,亮剑不言悔
&&&&张永光出生在云南省新平县一个傣族村寨的农民家庭里,他14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庭的不幸和困难使张永光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1988年,由于工作需要,张永光被调到县监察局案件检查室工作。从那以后,他毫无怨言,一心一意扑在本职工作上,在反腐败斗争的道路上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
&&&&敢于查案、办案,张永光在当地纪检监察系统是出了名的。提起2004年查办的新平县种鸡场原场长杨某等人贪污、受贿一案,办案人员记忆犹新。该案刚开始调查时,杨某的亲属就托关系找领导说情,干涉办案工作,甚至诬告办案人员。这时,张永光拍着胸脯对办案人员说:“调查工作决不能停止,作为分管领导,该案若查不出问题,后果由我来承担!”最终杨某因受贿9.32万元等问题被开除党籍。
&&&&新平县鲁奎山矿冶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某受贿、侵占国有资产一案是新平县纪委近年来查处的涉案金额最大的一个案件。潘某刚开始接受调查时,自认为“天不怕,地不怕”,根本不把办案人员放在眼里,甚至大谈自己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张永光认真地倾听他的“演讲”,发现并分析他谈话中透露的蛛丝马迹。他了解到,10月1日是潘某的生日,于是就在那天特意买来蛋糕,安排潘某与大家一起过生日,并让他与家人通电话。潘某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开始认真交代问题。
&&&&最终,潘某被开除党籍,判处有期徒刑6年,4名涉案人员均受到法律的制裁。查处这一案件,张永光与同事们为国家和集体共挽回经济损失356.92万元。
&&&&为民维权路,倾注多少情
&&&&张永光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唯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此生!”
&&&&有一段时间,新平县纪委经常接到一些反映基层干部办事不公、贪污受贿、侵占集体资产等问题的检举信件。看着检举信上举报人留下的密密麻麻的鲜红指印,张永光暗下决心:决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
&&&&当接到水塘镇旧哈村原村主任龙某贪污、挪用救灾款的检举信后,张永光迅速带领办案人员翻山越岭,进驻旧哈村,走家串户地调查取证。他们最终查清了龙某挪用救灾款5.6万元和贪污集体财产、销毁集体账目等违法乱纪事实,使龙某及村报账员普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让当地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每次下乡工作,张永光总要到那些贫困的农民家里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坎上。
&&&&平掌乡柏芝村农民张连英的丈夫病逝,生活十分困难。张连英的两个子女都是学校的尖子生,可家中的经济收入实在无力维持他们念书。张永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安慰张连英说:“再穷再难也不能让孩子们失学,他们可是今后农村脱贫致富的希望呀!”说着,他把衣袋里所有的钱掏出来,数也没数就交给了张连英:“这些钱给孩子读书用,有困难到县纪委找我!”尽管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妻子下岗,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生活仅靠张永光一人的工资维持,然而面对不幸的家庭,不幸的孩子,张永光毅然与张连英结成扶贫联系户,尽力资助张家摆脱困境。
&&&&风雨艰辛路,高唱奉献歌
&&&&查办案件中的苦和累有时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在查处漠沙镇曼线村原党支部书记杨某侵占集体资金、多收土地承包费一案时,张永光带领办案人员冒着高达40摄氏度的高温,在曼线村连续工作20多天。像这样的苦,张永光从来不怕。
&&&&为尽一份孝心,张永光把84岁高龄的老母亲接到家中,让她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一次一次的办案、一次一次的出差,让母亲担心自己会影响和拖累儿子的工作,便执意回到了气候炎热的老家。他的妻子易家英说:“老张常常出差在外,总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年幼的女儿想见爸爸一面都要盼好久。”张永光记得,自从妻子嫁给自己,这么多年来家里唯一添置的家具就是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冰箱。妻子2000年下岗,县里有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的政策,但要求全家的年平均收入要在低保线以下才能享受。张永光知道后,坚决不让妻子提出申请。他非常坚定地说:“按低保水平我们还达不到申请标准,不能违反规定给党和政府添麻烦,更不能因个人的一点私利损害党的形象。”
&&&&18年风风雨雨,18年艰辛历程,张永光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光辉篇章,书写了无怨无悔的人生。
&&&&红土之子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常委韦翼群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心中一定要充满爱,爱党、爱人民、爱事业,同时,爱自己的亲人。
&&&&——韦翼群
&&&&“敢于碰硬,敢打硬仗”,这是领导和同事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常委韦翼群最多的评价。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6年来,从一名普通干部到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纪检监察室主任,再到自治区纪委常委,韦翼群一直身处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查办了许多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仅2001年至2006年,由他主持查办的大案要案就有28件。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县龙泉矿冶总厂所属的拉甲坡矿发生了特大透水事故,造成81名工人死亡。8月1日,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紧急抽调人员组成了“7•17”特大透水事故腐败案专案组,由韦翼群任组长。
&&&&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韦翼群和专案组的同志们一道,夜以继日地工作,只用一个星期就成功突破了犯罪嫌疑人南丹县原县委书记万瑞忠、原县长唐毓盛等人的攻守同盟和心理防线,使他们彻底交代了瞒报“7•17”事故的经过及其中存在的经济问题。
&&&&河池地委原书记莫振汉是“7•17”案件涉案人员中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也是中央纪委和自治区党委高度关注的对象,突破莫振汉的重任就交到了专案组组长韦翼群的手中。最初,莫振汉在接受调查时仍然带着地方“一把手”的霸气和对组织审查的怨气,拒不交代问题。韦翼群交替打出感情、政策、证据、法律、道德等几张“牌”,从莫振汉的成长史谈起,一直说到81个死难矿工家庭支离破碎的悲惨遭遇,唤醒了莫振汉几乎麻木的情感。几天后,莫振汉在专案组人员面前流下了忏悔的眼泪,承认了自己知道事故真相却不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的行为,为组织上全面掌握“7•17”事故真相提供了重要材料。但随后在调查其经济问题时,莫振汉就缄口不言了。韦翼群带领专案组一方面从莫振汉的不明收入入手,搜集证据;另一方面加大对莫振汉的政策攻心力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适时出示一些证据,让其不要心存侥幸。经过艰苦的较量,莫振汉终于败下阵来,交代了收受他人钱物100多万元的犯罪事实。
&&&&作为专案组组长,韦翼群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组织协调整个专案组的工作上。在他的带领下,专案组同志协同作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以高昂的斗志圆满完成了专案组的调查任务。据统计,该案共查处违法违纪党员干部68人,其中厅级干部8人,处级干部29人,科级干部31人;68个违法违纪的干部全部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其中被判刑的有48人;共挽回经济损失2亿多元。该案的成功查处,得到了中央纪委、监察部和自治区党委、纪委领导的一致好评。“7•17”专案组也因此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集体一等功。
&&&&在办理违纪违法案件的过程中,曾有人扬言要砍断韦翼群的手,也有人用石头砸过他家的玻璃,还有人直接打电话到他家对他的家人进行威胁恐吓。亲戚朋友都劝韦翼群改行,不要再从事这“得罪人”的工作了。面对如此复杂的办案环境,面对亲戚朋友们的好言相劝,韦翼群脑海里跳跃的是东兰老区革命前辈浴血奋战打江山的烽火场面。
&&&&韦翼群出生在革命老区东兰县一个壮族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红色土地的熏陶,立志把革命先辈的精神发扬光大。此时此刻,他想:如今,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果自己为了个人的安危成为逃兵,那如何面对无数为革命牺牲的前辈?他对家人交代了应对恐吓的措施,感谢了亲戚朋友们的好心劝阻,继续奋战在惩治腐败分子的最前沿。
&&&&为了党的事业,韦翼群牺牲的何止是这些。他在家里排行老小,深得父母的宠爱,对父母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在家乡是远近闻名的孝子。2004年10月,80岁高龄的母亲病重,希望他回去探望。自治区领导也很关心这件事,让他请假回去。那时韦翼群查办的一个案件正处于攻坚时期。他对组织上说:“我既是母亲的儿子,也是党的儿子。既然党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在关键时候我就要做出一些牺牲。”后来母亲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绝症。此时的韦翼群心里清楚,母亲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应该在家多陪陪她。但他强忍内心的悲痛,对关心自己的同事隐瞒了母亲的病情,仍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没能回家多陪陪母亲。
&&&&2005年8月中旬,韦翼群终于忙完一段,于是就请假回老家照顾母亲。然而假期还未结束,领导就打电话要他去执行一项任务,他二话不说立即中止休假赶到指定地点参加调查工作。同年11月下旬,韦翼群出差在外,老家打电话告知他母亲病危,同事们劝他马上回去。但韦翼群考虑到已经约好了谈话对象,如失约会有损纪委的形象,便强忍着牵挂和思念投入了工作。母亲要求临终时见儿子一面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韦翼群常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心中一定要充满爱,爱党、爱人民、爱事业,同时,爱自己的亲人。”
&&&&高速运转的“发动机”
&&&&——记陕西省纪委监察厅二室纪检监察员杨崇碧
&&&&如果尽算个人的“小账”,就会越算越亏;多算算党和人民的“大账”,才会觉得自己亏得值得,无怨无悔。
&&&&——杨崇碧
&&&&领导提起他,众口一词:他的工作是一种品牌,免检。
&&&&同志们提起他,夸奖有加:他干工作丁是丁、卯是卯,认真。
&&&&他在纪检监察战线工作了6年,始终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
&&&&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挚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正气之歌。
&&&&他就是陕西省纪委监察厅二室纪检监察员杨崇碧。
&&&&立志献身纪检监察事业,无怨无悔
&&&&2000年9月,杨崇碧从部队转业到省纪委监察厅工作。立志献身纪检监察事业的杨崇碧,提前两个月到省纪委熟悉工作。其间,杨崇碧在一名老同志的带领下,去北京调查一个重要案件。他们冒着盛夏酷暑,奔波20多天才完成了任务。这时,有的亲友就劝他:“凭你的条件,放着那么多福利待遇好的单位不去,却进了省纪委,干得罪人的事,你真有点傻!”杨崇碧却说:“人各有志,我看干纪检这事挺好的!”
&&&&杨崇碧到省纪委一接触办案,就意识到“隔行如隔山”,要胜任工作,光凭热情与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业务知识,尽快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变。为此,他把节假日和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业务知识上。他先后系统学习了30多本纪检监察业务书籍及相关的法律书籍,参加了中央党校法律本科函授的学习。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他还归类整理了“办案心得”、“专题研究”、“案例报道”等10余万字的剪贴本。通过系统的学习,杨崇碧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快的提高,他撰写的《查办案件中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特征初探》《查办案件工作“十心”的思考与实践》等研究体会文章,先后在有关报刊上发表,并受到好评。
&&&&从平凡小事做起,小事做好了就不平凡
&&&&办案中,杨崇碧树立了“从平凡小事做起,小事做好了就不平凡”的理念,先后和同志们一起成功查办了11起大案、要案。
&&&&2002年4月,在查办某厂个别领导受贿案中,因调查组迟迟找不到切入点,杨崇碧十分焦急。一天下午,调查组让杨崇碧把涉案人郭某叫来了解情况。郭某到达后,脚还没站稳,就进了卫生间。这种异常的举动引起了杨崇碧的注意。郭某走出卫生间后,杨崇碧立即对卫生间内部的设施和物品进行了仔细检查,最后在垃圾桶里发现了一个可疑的纸团,打开一看,是郭某在某饭店存包的凭据。郭某为什么把一张很平常的凭据揉成团扔进垃圾桶里?这里边会不会藏着什么重大的线索?杨崇碧及时上报了这个情况。调查组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线索,立即派人到该饭店去落实情况。办案人员在饭店里取出郭某寄存的皮包,打开一看,见包内的一个上记录着郭某在陕西、河南70万元银行存款的账号以及密码。70万元的存款明显和郭某的正常收入不符。在铁证面前,郭某不到半个小时就将自己受贿的问题做了交代。办案小结会上,同志们说,杨崇碧在查清郭某的过程中立了头功。
&&&&经过几年办案实践的摔打,杨崇碧锤炼出了善于挑战困难、勇于战胜自我的顽强作风。“杨崇碧无论接受什么任务都说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这是领导和同志们对他中肯的评价。有一次,某省纪委派人来陕西查办一起经济案件,省纪委领导指派杨崇碧负责协查。从办案人员那里得知,他们这次来是要查清涉案当事人在西安两处银行保险箱内的存款,但保险箱在哪家银行并不知道,希望陕西省纪委予以协助,尽快找到这两家银行。虽然这是一个大难题,但杨崇碧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利用对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西安市各家银行办理保险箱业务情况的掌握,与其他同志一起穿大街走小巷,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找到了那两家银行。来办案的同志高兴地说:“没想到半天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陕西纪委的工作效率真高啊!”
&&&&算“小账”越算越亏,算“大账”无怨无悔
&&&&杨崇碧的母亲孤身一人在农村,为了给儿子减轻经济负担,还靠种地为生。每年农忙季节,杨崇碧都想请假回去帮母亲耕种,让老人家享几天清福,但都因为手头的工作忙而没有实现。一提起这些事,杨崇碧就感到很内疚。2005年8月的一天,有个老乡给杨崇碧打电话:“你母亲病了,你快回来看看吧。”他真想立即回去照顾母亲,但当时正在昼夜不停地调查一起案件,他不愿因私事耽误工作。于是,他就打电话询问母亲的病情。母亲理解地说:“一点头疼感冒,没事,你放心。”等案件调查完后,他急匆匆地赶回家,才得知母亲是在下地干活时中暑昏倒了。看到母亲又瘦了许多,苍老了许多,杨崇碧忍不住泪流满面。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如何处理小家与大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杨崇碧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2003年秋天,杨崇碧的爱人在单位的一次通信工程施工中,不慎从近两米高的施工架上摔了下来,造成右胳膊骨折。这下妻子不但家务干不成了,而且连自己穿衣服都很困难。妻子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杨崇碧在家照顾,但他不是出差就是办案,在领导的多次催促下才回了一次家。妻子生气地说:“平时你工作忙,不顾家,我支持你。这回我胳膊骨折了,你总该请几天假回来照顾我吧?”杨崇碧虽然当时答应了,但一回到单位忙起工作来,就又把这件事放到了一边,结果对妻子的承诺一直没有兑现。
&&&&在同志们的眼里,不论工作多忙多累,杨崇碧总是乐呵呵的,看不出一点疲乏的样子,大家都羡慕他有一个好身体。殊不知杨崇碧在部队时就有腰肌劳损症状,转业到省纪委后又超负荷工作,使病情不断恶化,但他总是咬牙硬撑着。有一次,杨崇碧和几个同志开车去查案,一路上十几个小时没休息,使他旧病复发,腰疼得直冒虚汗,但他硬是忍着疼痛完成了任务。一回到家,杨崇碧就趴在床上让妻子给他揉腰。妻子揉累了,他又让10岁的儿子踩在他背上按摩,以此缓解疼痛。
&&&&2003年6月的一天,杨崇碧要去北京调查取证。当他刚买好火车票准备出发时,突然浑身出虚汗、头晕目眩、呕吐不止。杨崇碧赶忙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他因过度劳累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得立即住院治疗。杨崇碧考虑到其他同志与被联系人不熟悉,去了可能误事,再说自己的病还没有严重到要命的地步,于是他把医生的嘱咐抛在脑后,带了些药就急匆匆地赶往火车站了。上了火车后,杨崇碧的病再次发作,他感觉天旋地转,五脏六腑都快吐了出来,身子软得像面条一样,幸亏在列车员的照顾下他才熬到天亮。到北京以后,杨崇碧早饭都没顾上吃,就拖着虚弱的身体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杨崇碧一年到头“泡”在办案点,三四个月不回家是正常现象,转业到省纪委后的6年中,他连续5个春节都是在办案点度过的。有人说:“杨崇碧像一台发动机,没白没黑地高速运转,不比谁多拿一分钱,太亏了!”杨崇碧却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我是个普通人,不想个人的事不可能,但如果尽算个人的‘小账’,就会越算越亏;多算算党和人民的‘大账’,才会觉得自己亏得值得,无怨无悔。”这就是他对名与利的诠释,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
&&&&铁面惩腐恶柔情为百姓
&&&&——记湖北省鄂州市监察局副局长佘太和
&&&&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就是反腐倡廉,查处了违法违纪案件,就是维护党的声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佘太和
&&&&怎么做党的忠诚卫士,如何当群众的贴心人?
&&&&要是你见过湖北省鄂州市监察局副局长佘太和办公室墙壁上挂满的各式各样的锦旗,你就会找到答案。看着锦旗上那一句句充满感激的话语,不禁让人由衷地敬佩这里的主人。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透过每一个故事我们都能够触摸到佘太和胸中那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秉公执纪,以凛然正气书写无畏人生
&&&&1996年,佘太和调到湖北省鄂州市政法委任纪检组副组长。当时很多朋友都说:“鄂州是个小地方,市里的人算起来远近都是亲戚,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要查案还不得把人得罪光了?”可是佘太和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就是反腐倡廉,查处了违法违纪案件,就是维护党的声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98年4月,有群众举报市公安局一名大队长,为某美容美发店的卖淫、嫖娼行为充当保护伞,而且这家美容美发店老板的弟弟就是某公安分局的一名队长。为了不打草惊蛇,佘太和从远在郊区的刑警四中队调人调车,深夜11点进城搞“突然袭击”。店老板的弟弟见来人是佘太和,就搭讪说:“何必呢?平时都挺熟的。”佘太和态度坚决地说:“今天是公务,不谈私交!”在审讯过程中,说情的电话和人车往来不断,佘太和命令拔下电话线,锁住铁门宣布:“不管谁来了,都不让进!”最后这家美容美发店被依法取缔,店老板被拘留,有关人员受到处理,周围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2000年,鄂州市政法委开展保外就医和取保候审案件的检查工作。检查中,佘太和发现,华容区某局原职工陈某因侵占挪用公款70万元于1996年被捕,但历经一年多才宣判。判决后,陈某出具了一张虚假的肺结核病证明,一直保外就医未被收监。佘太和与同事们一起,排除重重阻力,查清了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将陈某收监服刑,对负有失察责任的市检察院某处长予以党内警告处分,对区法院两名副院长、一名庭长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处分。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佘太和不仅要面对复杂案情带来的重重困难,还要面对情与法的挑战,但是他不为人情关系所惑,一直以凛然正气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有一年,佘太和受命查办一起案件。由于此案涉及人员较多,涉及领导职位较高,因此有好心人提醒他:“别和太多的人结仇,对你没好处。”“你从黑发干到白发,正科当了12年,何必那么认真?”更有人担心地说:“你一下子触及这么多背景复杂的人的利益,要当心安全啊!”
&&&&事实上,这些人的担心并非多余,有位涉案领导就曾给他传话,声言只要放他一马一切好商量,否则就要给奈太和点颜色看看。对于这些,佘太和还是那句话:“我不得罪他们,就要得罪人民。党把我放在这个位子上是对我的信任。我干一天,就要胜任一天!”
&&&&面对压力,市领导给予他很多的关心和支持。佘太和感觉到了市领导的鼓励、支持和期望,信心倍增。在市委书记和市纪委书记的亲自领导下,佘太和与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案件顺利告破,使涉案人员受到了应有的处分。这起案件的查处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让干部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
&&&&有人说,只有把工作当使命的人,才会在矛盾面前不回避退缩,在正义面前不顾荣辱安危。佘太和就是把反腐倡廉当做自身使命的人,把维护党的纪律当做自身使命的人。正是凭借这种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佘太和才勤恳工作,任劳任怨。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0余年的时间里,他共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千余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79起,处理违纪违法干部83人,其中县科级干部39人。
&&&&心系百姓,以一颗赤子之心抒写公仆情
&&&&对于纪检监察工作,佘太和有自己精练而深刻的概括:“纪检监察工作说到底其实就一个字——爱,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人民!”
&&&&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爱,所以当有群众来找他时,不论是分内的还是分外的,佘太和都会把百姓的小事当做大事来做,尽心尽力地帮群众排忧解难。
&&&&2006年,鄂州市某小区业主与开发商发生纠纷,因对房屋面积有疑,业主们拒交尾款,被开发商掐断了水电。为此,一些业主打出横幅围堵市政府大门,想讨个说法。佘太和受命调查此事,深入小区走访,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建、规划、房管等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解决了这一纠纷。
&&&&几年前,鄂州市出租车司机接连到政法委上访,反映少数交警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问题。为了弄清真实情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佘太和利用双休日,亲自开着一位上访司机的出租车,体验出租车司机的酸甜苦辣。一次,一名交警在十字路口拦住了他的出租车,说他没打转向灯,要求他买根钓鱼竿作为惩罚。佘太和将计就计,对这名交警说:“可以,你上车,我带你去买。”结果佘太和开着出租车就将这名交警送到了交警支队长那里,使这名交警受到了严肃处理。政法部门纠风工作会议上,佘太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要求交警系统进行作风整顿,严厉惩治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行为。不久,他又根据切身感受写出了1万多字的纪实文学《体验生活》,在当地媒体发表,有力地促进了交警队伍整顿纪律、转变作风的工作。现在的交警支队已经成为鄂州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多年无违纪违法现象,还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
&&&&佘太和说:“通过文章反腐败,是我的一种独特的战斗方式。”多年来,他写出了一篇篇颇具影响力的鞭挞腐败的文章。他写的论文《公仆腐败问题探析》被市纪委转发,被湖北省纪委、省监察厅评为“全省纪检调研文章一等奖”。
&&&&鄂州市政法委的一位同志说:“佘太和一直坚持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不仅仅表现了他的善良和正直,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作为领导干部具有的公仆意识。”
&&&&正因为如此,佘太和管了很多在别人看来很难管,或者不该管的事情。
&&&&佘宝林是沙窝镇供销社的一名职工。一次,他被3名自称联防队员的人打伤。佘太和知道后,迅速与市公安局纪委取得联系,查实情况后,清退了那3名联防队员,并责令他们一次性赔偿佘宝林治疗费和误工费4000元。2003年9月底,有一个下岗职工找到佘太和,说他夫妻俩都下岗了,读初中的女儿又患了恶性骨瘤,必须尽快手术,但手术费用需要8万元,他们夫妻根本无力承担。佘太和连忙拿出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送给他,并帮他写了一封申请救助的呼吁书。由于佘太和的呼吁,民政局、学校等单位和个人纷纷捐款,医院也减免了一部分治疗费,使这个女孩的生命得以延续。
&&&&像这样心系群众、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情,佘太和还做过很多很多。
&&&&正是这种对群众的爱,让佘太和把党的温暖和人间的正义带给了一个又一个遭遇不幸、遭遇不公的人,使他们体会到了党的关心,享受到了和谐社会的温暖阳光。
&来源:成都市龙泉一中&&编辑:信息中心&&&&
COPYRIGHT 2008 成都市龙泉一中版权所有&成都市龙泉一中和联合设计制作
地址:成都龙泉驿区鲸龙路1057号&备案序号:蜀ICP备号&邮政编码:610100
Email:&联系电话:办公室:(028) 招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支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