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孩子上学失去了工作拿什么养孩子拿什么上学拿什么健孑

潘军强的blog - 文明博客
7:49:00 | By: 潘军强 ]
幼儿园来了男园长
——记临安市青山中心幼儿园园长舒国祥
670){this.height=this.height*550/this.this.width=670;}">
美丽的青山中心幼儿园全景
670){this.height=this.height*550/this.this.width=670;}">
戏水池是孩子们的最爱
670){this.height=this.height*550/this.this.width=670;}">
园长和老师在国旗下讲话
舒国祥,1991年参加工作,自中师毕业开始,从事小学教育达15年之久,先后担任过青山完小校长,中心小学教务主任。2005年开始参与创建青山中心幼儿园,至今已担任园长5年。从教19 年来,他一直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专业功底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相继获得临安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全力以赴& 创办幼小
以人为本& 和谐管理
16:14:00 | By: 潘军强 ]
关爱教师,我们在行动
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潘军强&
足球,我的地盘我作主!
让快乐在领奖台飞翔!
靓丽的舞姿,教师的风采!
舞动青春,舞出精彩!
太极拳,打出我们的生命激情!
为祖国放歌,唱出我们的心声!
教师舞,舞动阳光校园!
舞出自信,舞出快乐!
老师的舞跳得真棒啊!
教师合唱团,唱出喜悦情!
舞蹈,让生命更精彩!
8:33:00 | By: 潘军强 ]
一所中国农村学校的成功奥秘
引言:乐平小学门口有一块挂了三年的横幅,上书“努力让农村的孩子早日享受城里人的教育”。一块横幅为什么挂三年?校长王康洪说,因为我们希望每个乐平人都能树起美好的教育理想。
200572006320074200832009420107
163518002000
10:37:00 | By: 潘军强 ]
拿什么来拯救花季女孩?
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潘军强
日前,临安中学的师生代表带着全校师生的一份爱心,看望了患有白血病、躺在床上已有数月的女同学。
这位女同学叫方欣莱,原高一(2)班学生,是个单亲家庭,父亲幼年患小儿麻痹症左脚残废。今年5月,方欣莱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住进了浙一医院,接受多次化疗。
病魔无情人有情。方欣莱的病情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最近,学校发出挽救花季少女的倡议书,不少学生纷纷掏出自己的零花钱,你五十、我一百,纷纷解囊献爱心,凑齐了76948.9元,为患病同学解决部分治疗费用。
捧着老师和同学给的爱心捐款,躺在病榻上、17岁的方欣莱的眼睛湿润了。自从接受治疗以来,她总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哪怕面对不良的化疗反应,自己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方欣莱的母亲告诉记者,学校班主任老师对她孩子的帮助很大,刚查出白血病期间,害怕女儿知道实情会产生情绪而影响治疗。于是,她找到了班主任盛春林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能给方欣莱同学有一个好的治疗环境,盛老师特意叮嘱班里学生,该用什么样的口气和态度与方欣莱交流;化疗期间,盛老师又动员班里的全体学生每人都向她祝福,为她喊加油,希望她早日重返校园。
在学生和老师的帮助下,方欣莱有了战胜病魔的自信。“盛老师就像我的亲人,像我的弟弟一样帮助我们。”方欣莱的母亲激动地说。
除学校师生的捐款帮助外,在得知女儿患病后,母亲所住的西墅居委会也向居民发出了挽救一条年轻生命的倡议,不少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纷纷表示了自己的心意。
目前,方欣莱几次化疗已经花费了30多万元。父亲还把家里的老房子都卖掉了,只希望用这些钱能挽回女儿年轻的生命。目前,他们已经在中华骨髓库里找到了合适的配对,但面对后期巨大的治疗费,更让他们不知所措,忧心忡忡。
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众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也许我们的一点点的善举,就能帮助一位花季的女孩,再次扬起生命风帆,就能帮助她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希望更多爱心人士继续加入到帮扶的行列,让我们爱挽救可贵的生命……
16:41:00 | By: 潘军强 ]
如何破解减负困局?
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潘军强
当前,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减负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牵制。如何将中小学减负落到实处,临安市教育局从七大方面研究制定“减负”的切实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最终成效。
措施一:推进常规落实和教科研提升工作
教育局将根据《临安市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推进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市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成功的范例,要求学校紧紧围绕追求“活力、高效课堂”和“适量、优质训练”的目标开展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和教科研工作。
措施二:深化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
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中小学有互助共同体覆盖率100%,今后将着重抓共同体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和改进等环节,强化核心学校的责任意识和成员学校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功能、研讨文化建设功能,扩大受惠面,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
措施三:开展“师范品质,一流业绩”主题教育活动
今后将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特色、有成效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育、研究教育,热爱学生,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做到立德、立行、立言,营造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潜心治学的工作氛围。加大对有偿家教和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积极引导各学校在规范办学行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良性竞争。
措施四:改革助推减负
通过进一步推进中考招生改革,继续实行平行志愿设置及投档办法,进一步研究扩大普通高中保送生招生比例,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学生借读、挂读,倡导“阳光分班”、均衡分班,遏制潜在的“择校”、“择师”现象等措施,促进全市初中教育均衡发展。
措施五:完善制度导向
修订学校(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标准,淡化升学竞争,强化综合素质水平评价导向,同时建立或完善加重学生负担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通报制度、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和建立学生课业负担意见征求和家校联动制度。
措施六:加大督查力度
今后市将加大以督学责任区制度为主的常规检查力度。责任区督学每月至少实施一次明查暗访督查活动,并提交一份督查报告。教育局职能科室辅之以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查,常态监控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设置社会监督平台,公布监督的电话、电子信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作用。
10:56:00 | By: 潘军强 ]
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
——关于《多余的话》文学对话
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潘军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几年前的一天,偶然读到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因为那时生活比较苦闷,加上读了一些启蒙人文书籍,心中有许多想法却不足于与外人道也,自然频添许多感叹,如刺梗喉,不吐不快,所以读到这句话便有了强烈的共鸣,觉得人生确实如此。到后来才发现,瞿秋白先生就义前写的一篇叫《多余的话》的文章,在文章代序中写下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我眼前一亮,如遇知音,如逢甘雨,激起了我去了解瞿秋白其人。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我逐渐了解到,瞿秋白先生本质上是一个文人,而且是一流的文人,传奇的的文人,有信仰的文人;同时瞿先生也是一个普通人,性情中人,一个“伤心人”。捧读《多余的话》,觉得那真是至情之文,充分表达了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的的感悟与苍凉,忏悔和解脱。联想起梁衡的那篇大作《觅渡》,李辉的《秋白茫茫》,真是无限感慨。联想着自己的生活和精神,30年的匆匆岁月中,像我这样的“沉默的大多数”,平时是不可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的,时间久了,也习惯于过沉默的生活,习惯于言不由衷,习惯于失去自我,值得安慰的是,万籁俱寂,挑灯夜读,在文学的田地中,与一二“伤心人”、“畸零人”心有所同,同怀视之,聊解心忧。于是,我便拥有了一个想法,以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境,走进《多余的话》,走进瞿秋白先生的心灵世界,与之展开对话,更进一步地交流一些“多余的话”,算是一种精神的栖居吧。
一、永远的文学梦
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瞿秋白词
瞿秋白:我虽然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很贫苦了,可是我的家庭,世代是所谓“衣租食税”的绅士阶级,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叔祖瞿庚韶,还在湖北布政使任上。他死的时候,正署理湖北巡抚。因此,我家的田地房屋虽然几十年前就已经完全卖尽,而我小时候,却靠着叔祖伯父的官俸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绅士的体面“必须”维持。我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而且我母亲因为穷而自杀的时候,家里往往没有米煮饭的时候,我们还用着一个仆妇(积欠了她几个月的工资,到现在还没有还清)。我们从没有亲手洗过衣服,烧过一次饭。直到那样的时候,为着要穿长衫,在母亲死后,还剩下四十多元的裁缝债,要用残余的木器去抵帐。
漫游者:先生自小长于仕官之家,你的母亲善诗词,爱文艺,受母亲的熏陶与教育,你从小就能赋诗填词,后又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小说、诗歌、杂文等,通音律,擅金石篆刻,精通多门外语,可谓多才多艺。同时,你的母亲是一个温厚善良的人,她以她自身的纯真的爱养育了她的儿女。记得先生入常州中学读书时,读书费用对于你那个日益窘迫的家庭来说,已是个沉重的负担。常州中学一开学,就要收学费三十元,膳费三十元;校方还规定在校的学生,每年必须有两套制服,夏天是白色的,冬天是呢制服。这样的负担是一般的人家无法承受的。你所穿的衣裳都是母亲用旧衣裳改制成的长袍马褂,为了耐磨经穿,衣裳外面还密密麻麻的纺了许多线。这样一身寒酸相,自然为富家子弟所不屑。但岂知,衣帽鲜亮而腹中空空的富家子弟更为你所不齿。你深深懂得这样的道理:不以敝衣羞,只为无才耻,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书本,来观察人生。也许受母亲的熏陶,你特别爱好文科,喜欢读历史、文学书籍,不满足于学校的课本和讲解,广泛地阅读了各种正史、野史、轶闻。母亲的辞世,对于先生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又沉重的打击,丧母凄楚一直在心中隐隐作痛。先生对母亲始终有一种牵挂,有一种心灵的伤。你在《赤都心史》中深情地回忆到:“我的母亲为穷所驱,出此宇宙。只有他的慈爱,永远留在我心灵中--是他给我的唯一遗产。”
瞿秋白:我在母亲自杀家庭离散之后,孑然一身跑到北京,只愿能够考进北大,研究中国文学,将来做个教员度过这一世。什麽“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都是没有的,坏在“读书种子”爱书本子,爱文艺,不能安分守己地专心于升官发财。到了北京之后,住在堂兄纯白家里,北大的学膳费也希望他能够帮助我——他却没有这种可能,叫我去考普通文官考试,又没有考上,结果,是挑选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去进。这样,我就开始学俄文(一九一七年夏),当时并不知道俄国已经革命,也不知道俄国文学的伟大意义,不过当作将来谋一碗饭吃的本事罢了。
漫游者:先生到俄文专修馆,强记博闻,涉猎广泛,除按时上课,完成规定的学科作业外,还按照自己制定的自修计划学习英文、法文、社会科学和哲学。每天不论多么忙,一定要照自修课程表把功课作完,不到深夜不止。你的学友李子宽说:“往访晤,斗室不盈丈,秋白挑灯夜读甚艰苦”;沈颖也说瞿秋白每晚读书“往往到深夜两三点钟才睡”。先生在校每考必列第一或第二名。彼时俄文专修馆每星期日上午有文课,全体学生一律参加,先生的中文程度很好,所作文课几乎每次均油印传观,以致名遍校内,无人不知!由此可见,先生是对文艺的追求是一如既往的,而置身于穷困清苦、寄人篱下的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辛酸,这一切都催促着先生心灵的早熟。
瞿秋白:一九一八年开始看了许多新杂志,思想上似乎有相当的进展,新的人生观正在形成。可是,根据我的性格,所形成的与其说是革命思想,无宁说是厌世主义的理智化。所以最早我国郑振铎、瞿世英、耿济之几个朋友组织《新社会》杂志的时候,我是一个近于托尔斯泰派的无政府主义者,而且,根本上我不是一个“政治动物”。五四运动期间,只有极短期的政治活动。不久,因为已经能够查着字典看俄国文学名著,我的注意力就大部分放在文艺方面了。对于政治上的各种主义,都不过略略“涉猎”求得一些现代常识,并没有兴趣去详细研究。
漫游者: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先生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绝对的断绝。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国”的生活使你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厌世观的哲学思想逐渐形成。就如你说的孤独生活中的“二元的人生观”。一部分的生活经营“世间的”责任,为自立生计的预备;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世间”的功德,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进俄文专修馆,而同时为哲学研究不辍,一天工作十一小时以上的刻苦生涯,就是这种人生观的表现。先生思想所受的影响是庞杂的,多方面的,清末以来流行的各种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对你都有影响。从今文经学到佛学,从改良主义到实验主义,从整理国故到文化救国,都溶入了你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
瞿秋白:最后,有了机会到俄国去了——北京晨报要派通信记者到莫斯科去,来找我。我想,看一看那“新国家”,尤其是借此机会把俄国文学好好研究一下,的确是一件最惬意的事,于是就动身去(一九二○年八月)。最初,的确吃了几个月的黑面包,饿了好些时候。后来俄国国内战争停止,新经济政策实行,生活也就宽裕了些。我在这几个月内请了私人教授,研究俄文、俄国史、俄国文学史;同时,为着应付晨报的通信,也很用心看俄国共产党的报纸、文件,调查一些革命事迹。我当时对于共产主义只有同情和相当的了解,并没有想到要加入共产党,更没有心思要自己来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因为那时候,我误会着加入了党就不能专修文学——学文学仿佛就是不革命的观念,在当时已经通行了。
漫游者:对一个“新国家”,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国度,先生的心境愉悦是可想可知的。你为苏俄的种种新兴的事物所振奋,所激荡。看到了新旧两种文化的并行和斗争,但你坚信,新的文化必然取代旧的文化,而旧文化中一切有生命力的精英,也一定会保留下来,继续为其自身的发展,和对人类文明事业作出贡献。在苏俄两年,先生考察采访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接触的人物很多,上至领袖、教授,下至老妪、幼童,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了解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等各个领域的情况,写出了五六十篇旅俄通信,仅在《晨报》上发表的就有四十篇,约十六万字。出色地完成了《晨报》所赋予的使命,称得上是一位年轻有为、才华出众的驻外记者。
值得思考是,先生所看的苏俄是真实的苏俄吗?事实上,历史已经作出了答复。我觉得,苏俄之行给先生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对先生的思想带来一系列的“误会”。这一点,你与鲁迅先生有着类似的经历。鲁迅是明治维新后建立了极不成熟的“民主制度”的日本留学生,他在那里接受了天然有残缺的现代化思想,后来又接受了半西方半东方的俄国的社会革命思想,甚至直接为斯大林血腥暴政辩护,给一大批热血青年带来了误导。一个人的精神和思想底子与他早年的求学和活动经历密不可分。与苏格拉底之于希腊、弥尔顿之于英吉利、但丁之于意大利、歌德之于德意志、雨果之于法兰西、泰戈尔之于印度相较,苏俄的“进步”思想无法在正面意义上消解中国的苦难,燃烧中国的光明,提升中国的自尊。在红色苏俄思想指导下长大的几代人,自私、冷漠、麻木、愚昧一应俱全,一样奴性十足,一样地仇视高贵、鄙薄幸福、厌恶自由、蔑视民主、轻贱人权,中华固有的仁爱、忠恕、诚信、礼让、宽容、慎独、怛恻、悲悯以及天人合一、乐天知命、尽性知天、天下一家、四海兄弟和世界大同的博大情怀与高明智慧,几乎荡然无存。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用先生的话来讲,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历史的误会”?
瞿秋白:上大初期,我还有余暇研究一些文艺问题,到了国民党改组,我来往上海广州之间,当翻译,参加一些国民党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而一九二五年一月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又选举了我的中央委员。这时候,就简直完全只能做政治工作了。我的肺病又不时发作,更没有可能从事我所爱好的文艺。虽然我当时对政治问题还有相当的兴趣,可是有时还会怀念着文艺而“怅然若失”的。
漫游者:先生对文艺的追求是热烈的,成绩也是显著的。如,1931年到1933年,短短三年里,你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和文化运动,写下了大量的文艺理论,杂文,创作了新形式的诗歌和曲艺,直接的、系统的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家的作品,提出并且深入探讨了有关发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活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卓越的贡献,使他成为被公认的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创作理论中,先生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实际存在的生活现象和一般的事实当作真实;艺术的真实,应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先生批评了那种不切实际的“革命浪漫主义”,指出,应从表面的生活现象深入下去,反映出社会的内部矛盾,要最深刻的最切实的了解到社会发展的遥远的前途,更加彻底的,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使无产阶级的文学成为更真实的、更有力量的文学。
瞿秋白:我很小的时候,就不知怎样有一个古怪的想头:为什麽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所以我到俄国之后,虽然因为职务的关系,时常得读些列宁他们的著作、论文、演讲,可是这不过求得对于俄国革命和国际形势的常识,并没有认真去研究。政治上一切种种主义,正是“治国平天下”的各种不同的脉案和药方。我根本不想做“王者之师”,不想做“诸葛亮”——这些事自然有别人去干——我也就不去研究了。
漫游者:先生本色是知识分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于陈独秀,最适合做文艺和学术研究工作。陈独秀曾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对政治的研究,作为单纯研究来讲,同文学研究一样,可以“百花齐放”。但是,先生进入政治实践中确实是“历史地误会”:注定一辈子在“治国平天下”与文学追求中挣扎,受尽心灵的折磨,如先生虽然写下了大量的政治理论文章,但都是与政治现实操作有很大隔膜的。
瞿秋白:讲到我仅有的一点具体知识,那就只有俄国文罢。假使能够仔细而郑重地,极忠实地翻译几部俄国文学名著,在汉字方面每字每句地斟酌着,也许不会“误人子弟”的。这一个最愉快的梦想,也比创作和评论方面再来开始求得什么成就,要实际得多。
漫游者:先生用单一的政治标准来评判自己,我觉得是苛刻了。政治操作当然是以实用为本,先生的中文功底是那样深厚,艺术审美情趣是那样高雅,先生的心胸又是那样宽广、坦荡,这都是先生的人格魅力与无尽的财富,相信先生也不会忘怀的。我猜测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评判,许是一种愤慨,许是一种从政的无奈。李辉认为:“政治的常规的世俗的目光,看惯了生命寻常风景,总是按照既定的轨道打量芸芸众生。一旦一个奇特的景色突兀而现,它们便困惑了,迷茫了。于是,更多的时候,不是让自己去欣赏去适应这景色,而是将之纳入自己的范畴,去界定,去斧削。”诚哉斯言。先生本人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实在不可让“政治”这把斧子来“界定,去斧削”。在文艺的精神家园中,先生总是有发言权的,也是先生就义前念念不忘的。记得先生是这样倾述的——
瞿秋白: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罗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
漫游者:是的,我在好长一段时间也是在俄罗斯文学的摇篮中迷醉,在阅读中,我不仅着迷于作家营造的一个个带着俄罗斯民族风情故事中,而且为这些作家的精神气质、思想风采倾倒,我觉得俄罗斯文学的内在精神资源要比我们这个国度的文学来得深、广,所以他们的文化艺术群从总体上来讲,更有一种独立性、宗教情结、人道主义情怀。有道是:三年能出一个爆发户,三百年难出一个贵族。真正拥有“贵族精神”的人才必定具有坚定的信仰,自觉的反思和承担的精神,决不局限一时的政党利益、民族利益或个人私见,这些充分体现在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作家身上。中国的文学中,鲁迅至今还是一座高峰。我从鲁迅和先生身上看到了类似的精神基因(主要是从你们的精神气质、怎样对待自己灵魂这个角度来判断)。鲁迅送给先生的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决不是偶然的。我想,人的心灵,是比所有可见的事实加在一起都还要广阔深邃的世界,心灵的奥秘来自于人性的多重结构、情感的细微曲折,是探索不尽的。所谓“可以再读一读”的文学,其实都带有某种“心有戚戚焉”的不可言传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是不分阶级、国别的,只要心灵相通,就是“我”的精神的一部分。
瞿秋白:我近年来重新来读一些中国和西欧的文学名著,觉得有些新的印象。你从这些著作中间,可以相当亲切地了解人生和社会,了解各种不同的个性,而不是笼统的“好人”、“坏人”、或是“官僚”、“平民”、“工人”、“富农”等等。摆在你面前的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虽则这些人都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的阶级之中。我想,这也许是从“文人”进到真正了解文艺的初步了。
漫游者:真没想到,先生从那个时期就开始反思“阶级”分析在文学和思想上的局限性了。很长时间来,知识分子被驯化,普遍接受了唯物史观,习惯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进程,因而很少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考虑——它也是一个不断断裂的过程。以发展和进步为主题的思想史建构起了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大部分知识,以至于我们很少意识到近现代的中国同时是一个不断与中国古代传统和世界文化断裂的过程。中国是官本位国家,缺乏学术独立、艺术独立的传统,知识分子无独立人格,自然就无想象力创造力。我觉得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来讲,想象力比政治鉴别能力更重要。对文学来讲,说什么生活是最真实的,这话等于没说。因为,大家都生活在生活里,这样的真实如果已经够了,文学干吗?“艺术或文学,不能成为成生活(哪怕是苦难生活)的侍从或帮腔,要像侦探,从任何流畅的秩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文学,不单是要表现生活,更要反思生活,剖析人性,从而享受生活;革命,也不仅是对强权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文学不能止于干预实际生活,如给人贴上“好人”、“坏人”、“官僚”、“平民”等标签,而应该表现完整、复杂、丰富的人性,探问心魂的迷茫和意义才更是它的本分。
二、最是文人不自由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仲则《杂感》
瞿秋白:“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这是清朝一个汉学家说的。的确,所谓“文人”正是无用的人物。这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家、作家或是文艺评论家,这是吟风弄月的“名士”,或者是……说简单些,读书的高等游民。他什么都懂的一点,可是一点没有真实的知识。正因为他对于当代学术水平以上的各种学问都有少许的常识,所以他自以为是学术界的人。可是,他对任何一种学问都没有系统的研究、真正的心得,所以他对于学术是不会有什么贡献的,对于文艺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漫游者:先生所指“清朝一个汉学家”就是清初大思想家顾亭林吧。他有言:“一自命为文人,便无足观。”这话出后,三教九流之形形色色的人以文人为非,鄙薄文人,并以有清初大思想家之证言,后来人引用此句时去掉了“自命”而成了“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其实,如果不论是非对象,不入顾氏说这话的背景和目的,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顾亭林针对当时封建文人所谓士大夫阶层的某一部分而说的,所贬斥的是那些自命不凡,迂腐不堪的文人而言。由于政治体制之原因,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都把整个人生束缚在仕途上:读死书,啃经典,双手无缚鸡之力,无经营生意之才,于是有了像孔乙己这样的“不足观”的自命文人层。先生这般说,乃是自省兼自嘲罢了,是身陷囹圄的特定条件下所发的感慨,并不能作为公允之论向社会推广,而且先生用自己慷慨就义的行动,也彰显了一个真正的中国文人应有的品格和气节。
瞿秋白:我二十一、二岁,正当所谓人生观形成的时期,理智方面是从托而斯泰式的无政府主义很快就转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或是主义,这是一种思想方法——所谓思路;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却不是轻易就能改换的。而马克思主义是什麽?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同我潜伏的绅士意识、中国式的士大夫意识、以及后来蜕变出来的小资产阶级或者市侩式的意识,完全处于敌对的地位。没落的中国绅士阶级意识之中,有些这样的成分:例如假惺惺的仁慈礼让、避免斗争……以致寄生虫式的隐士思想。(完全破产的绅士往往变成城市的波希美亚——高等游民,颓废的、脆弱的、浪漫的,甚至狂妄的人物。说得实在些,是废物。我想,这两种意识在我内心里不断地斗争,也就侵蚀了我极大部分的精力。我得时时刻刻压制自己绅士和游民式的情感,极勉强地用我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来创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觉方法。可是无产阶级意识在我的内心里是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胜利的。)
漫游者: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无产阶级意识?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知识分子的革命者来讲,是起码的要求,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一个不正确的前提下,什么荒谬的结论都是可以出现的,不去理清荒谬,就会成为荒谬本身。事实上,在一个以“救亡压倒启蒙”的国度来讲,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马克思主义取代了马克思,革命手段取代了革命目的。卷入其中的知识分子要么脱胎换骨,要么只能成为像先生这样始终处于痛苦的分裂状态。马克思的众多名言,不知先生听说过没有:“我是人,人类的一切对我都不是隔绝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性的全面复归。”“由于厌恶一切个人迷信,在国际存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让公布那许许多多来自各国的、使我厌烦的歌功颂德的东西。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多么清楚明了的表白呀,先生“时时刻刻压制自己绅士和游民式的情感,极勉强地用我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来创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觉方法”,肯定不符合“人性的全面复归”,不符合“自由发展”的要求。先生的厌倦政治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瞿秋白: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对于政治,从一九二七年起就逐渐减少兴趣。到最近一年——在瑞金的一年实在完全没有兴趣了。工作是“但求无过”的态度,全国的政治情形实在懒得问。一方面固然是身体衰弱,精力短少,而表现十二分疲劳的状态;别的方面也是几十年为着“顾全大局”勉强负担一时的政治翻译、政治工作,而一直拖延下来,实在违反我的兴趣和性情的结果。这真是十几年的一场误会,一场噩梦。
漫游者:先生这样的热爱文艺、浪漫的文人投身于社会革命,在品尝了政治生活的种种苦涩之后,在浪漫逐渐趋于平缓之后,忧郁与困惑也由此而产生。政治需要浪漫,需要热情,但同时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一些素质。先生无法拥有其他,便只能在变幻无穷的现实政治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苍白,甚至无能。先生把目光移到另外一片天地,把文人的另外一面形态,予以理想化。美妙诱人的景象让你迷恋,让你陶醉。你为没有自始至终走文人的道路而懊悔。一个充满理想的革命者,如果遭遇到来自政党内部的打击,其内心的痛苦远远超出来自其他方面的打击。而且,在更多的人身上,这种因党内残酷斗争带来的苦闷与忧郁,常常深藏于心,并不轻易流露出来。而先生终于流露出来了,可见心中之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瞿秋白:正因为我的政治上疲劳倦怠,内心的思想斗争不能再持续了。老实说,在四中全会之后,我早已成为十足的市侩——对于政治问题我竭力避免发表意见。中央怎麽说,我就怎麽说,认为我说错了,我立刻承认错误,也没有什麽心思去辩白。说我是机会主义就是机会主义好了,一切工作只要交代得过去就算了。偶尔我也有对中央政策怀疑的时候,但是,立刻就停止怀疑了——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怀疑。我对于政治和党的种种问题,真没有兴趣去注意和研究。
漫游者:对先生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原则性等特点,我觉得这是无论如何不能深责的。因为在一个信奉“批判”、“斗争”、“你死我活”、“墙倒众人推”哲学的政治斗争里,在一个缺少忏悔和宽容精神的制度中,身受煎迫之苦的先生,除了沉默,别无他法。先生用无声的行为对这种政治斗争表达了抗议。一种正常的研究,是必须要有正常的学术自由空间的,否则还不如像先生这样保持沉默。对这个问题,陈寅恪先生有过最精辟的论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代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致中国科学院书》)”
瞿秋白:但是我想,如果叫我做一个“戏子”——舞台上的演员,到很会有些成绩,因为十几年我一直觉得自己一直在扮演一定的角色。扮着大学教授,扮着政治家,也会真正忘记自己而完全成为“剧中人”。虽然,这对于我很痛苦,得每天盼望着散会,盼望同我谈政治的朋友走开,让我卸下戏装,还我本来面目——躺在床上去,极疲乏的念着:“回‘家’去罢,回‘家’去罢!”这的确是很苦的——然而在舞台上的时候,大致总还扮的不差,象煞有介事的。我早已感觉到万分的厌倦。这种疲乏的感觉,有时候,例如一九三○年初或是一九三四年八、九月间,简直厉害到无可形容、无可忍受的地步。我当时觉着,不管全宇宙的毁灭不毁灭,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等等,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好了,现在已经有了“永久休息”的机会。
漫游者:一个生活在魏晋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可以采菊东篱,濯足清流;他可以醉卧明月,目送归鸿;一个追随甘地的印度人可以把一切仇恨逐出心外,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会宽恕自己的敌人......因为那些苦闷都可排遣,那些仇恨都可化约,那些忠诚和爱心都有对象和源头。而先生长期遭受宗派主义分子的迫害,在精神上已经判了死刑,对无休止的党内斗争极端厌倦,孤苦绝望找不到出路。(先生多次提到“历史的误会”就是明证)
“千古艰难唯一死”。古今中外多少有德有才之人就因为过不了生命关而失德败行。而先生却认为,死亡是一种对人生痛苦的永恒解脱,甚至是一种令人渴望的“甜蜜”的休息,是灵魂的永恒安息。联系先生的际遇,真的是累了,需要休息了。
三、是真文人者自风流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瞿秋白《卜算子》
瞿秋白:记得一九三二年讹传我死的时候,有的地方替我开了追悼会,当然还念起我的“好处”。我到苏区听到这个消息,真我不寒而栗,以叛徒而冒充烈士,实在太那个了。因此,虽然我现在已经囚在监狱里,虽然我现在很容易装腔作势慷慨激昂而死,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历史是不能够,也不应当欺骗的。我骗着我一个人的身后虚名不要紧,叫革命同志误认叛徒为烈士却是大大不应该的。所以虽反正是一死,同样是结束我的生命,而我决不愿意冒充烈士而死。
漫游者:先生是看淡死后声名的人。在《狱中题照》中你曾说过:“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驱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驱壳又有什么用处?”可见,先生对个人的浮沉荣辱已毫无牵挂,所以才超脱于地位、名誉、个人幸福之外。但你同样注重个人名誉:“人爱惜自己的历史比鸟爱惜自己的羽毛更甚。”不过名誉必须建立在真实、坦诚的基础上,就如你的挚友鲁迅说过的那样,“完美的苍蝇毕竟是苍蝇,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你是不愿意做一只“完美的苍蝇”的。这种高超境界是基于思想的解放,摆脱了世俗的利害打算,倘用先生的话说,就是:灵均将逝,脑海波起,茫洋在前,顾忌皆去。值得后人思索的是,从先生那个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政治和教育要求公民所接受和奉行的一那套准则,为什么容不进新鲜的可能是更为科学、更符合人性的内容?
瞿秋白:我写这些话,绝不是要脱卸什麽责任——客观上我对共产党或是国民党的“党国”应当担负什麽责任,我决不推托,也决不能用我主观的情绪来加以原谅或者减轻。我不过想把我的真情,在死之前,说出来罢了。总之,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的名声十来年,这不是“历史的误会”,是什麽呢?
漫游者:先生的这种担当精神令人起敬,透过历史的迷雾,这种精神越来越显示出光辉。对当权者来说,对待自己的错误,大都采用“抵赖、诿过、大事化小”等方式,而先生却把解剖刀对准自己。记得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出生前的事情,就等于永远没有长大。中国是世界各国中保存文字历史最长的的国度,可是却很少留下真实的历史。先生的“多余的话”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可让后人洞察历史的真。
瞿秋白: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卜算子》)廿载沉浮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浣溪沙》)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生休。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狱中忆内集唐人句》
漫游者:先生在长汀的国民党监狱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日子。在最后一段路程时,先生又恢复了文人和诗人的本来面目,写下了一些直抒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文章和诗词。是的,先生与鲁迅的诗词都做得不错,各擅胜场。鲁迅沉郁顿挫,“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都非常有气势。先生的旧诗词清丽俊逸,如“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很有你的常州同乡黄仲则的味道。而《卜算子》、《浣溪沙》这些诗词,最真实地表达了你的深沉情感,引发我许多思索。文学是人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情感的,一个现时代的作家创作,无论是否用“现代”的白话形式,无论是否抒发了所谓“人的文学”,都是一种文学创作。许多新文学家对旧体诗词情有所钟,如鲁迅、郁达夫、聂绀弩等等,他们创作的新文学,往往是为了发表,是给读者看的;他们创作的旧体诗,常常倒是并不为了发表,纯粹是抒发情感的需要。但是,这种旧体诗的文学审美价值却在“现代”和“发展”的视角下被遮蔽了,它们被认为是落后的、非发展性的文学样式,从而失去了参与文学史建构的权力。可以说,由于新文学偏见,将发展作为衡量文学审美价值的绝对标准,从而失去了对其它非发展性的文学现象包括旧体文学或通俗文学的兴趣,使它们失去了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合法性。
瞿秋白: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的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漫游者:先生是才子,也是多情种子。你十六七岁就读老庄,读宋儒语录,读佛经,喜欢月夜吹箫,后来读俄国新文艺作品。先生与丁玲的好友王剑虹热恋,教她们唱昆曲,还在绸布给她们描花样让她们绣花,每天写诗刻章,这都是旧式士大夫的趣味。在你夫人王剑虹病逝后,你与杨之华发生了感情,当时杨之华已有一女,与沈剑龙尚未正式离婚,三人谈判之后,报上竟连续三天登出了启事“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让人瞠目于民国文人的洒脱与通达。先生视杨之华的女儿独伊为己出,瞿独伊称先生为“好爸爸”,杨之华女士怀念先生几十年,一直到死,这份感情非一般人所属也。当残酷时光把你淹没之后,你的友人,仍然愿意把你的形象珍藏在记忆里。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这种心境中,我与瞿秋白先生的对话暂告一个段落,但我知道,与先生心灵相通者,是绵绵不绝的。感谢先生为后人留下了《多余的话》,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千古绝唱,留下了一个真实的生命。“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会被人想起或淡忘。被人淡忘,未必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未必不是一种。幸福或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说不清楚。(李辉《秋白茫茫》)”呜呼,我也说不清楚,先生就像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中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是无常、无告、无望的,此世说不清楚的,就让它随风而去,一阵风吹过,会有几片落叶飘落在一起吧.....
11:23:00 | By: 潘军强 ]
我们为何要打太极拳?
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潘军强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贵在参与。在新学期伊始,临安市教育局组织了教职工太极拳辅导员培训班。
来自全市中小学48位教师参加为期三天紧张、刻苦的培训,最后经过考核,每位学员都取得了合格证书。
这次活动旨在推进师生健康关爱工程,落实“跳好一支舞、演好一出戏、打好一手拳、唱好一只歌”四个一活动。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回到各自学校进行推广。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之精华,它融中华的周易、武术、医术、导引术、形体艺术于一体。是中华民族文明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非常珍贵的活化石。同时也颇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个全球性的太极拳活动正在蓬勃发展。
太极拳不仅仅有健身的功能,还有防身的功能,也有修身的功效,更有益智的作用。这四大功能非一般体育项目所能达到的。
我们可以在轻灵柔和的太极拳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老师们又多了太极拳这样一个特别的锻炼方式。
真心希望有更多的教职工们为身心健康、为弘扬传统文化加入到太极拳健身队伍中来!
10:20:00 | By: 潘军强 ]
向天下所有辛勤耕耘的教师致敬
——记一位乡村男教师十年的执着
前言:在2002年之前,原洪岭乡有一所学校叫军建小学,那里是洪岭最偏僻的角落之一,距洪岭之巅只有一步之遥,离洪岭中心学校所在地还有二十多里山路,一眼望去四面环山,几乎与世隔绝。而且校舍也极为简陋,唯一的一个教室里除了几张破桌椅,其他一无所有。简陋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复杂的工作,成了锻炼新教师的熔炉,洪岭中心学校每隔几年就会安排新教师到这里任教。叶鑫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999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叶鑫被分配到了军建小学。虽然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当亲眼见到了军建小学的情况后,想到以后自己一个人将承担起整所学校的教学任务,叶鑫仿佛被浇了盆刺骨的冰水,严峻的现实让他从美好的憧憬中醒了过来。
第二天是学生报到的日子,三个年级共15名学生,外加学前托管的3个孩子,总共也就18个人。当叶鑫从村民手中接过孩子的那一刻,明显感受到了村民们的重重疑虑——这个年轻人能把书教好吗?
小孩子会不会被耽误了?下个学期还会留在这个学校里吗?看到他们那不信任的眼神,生性倔强的叶鑫暗地里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出番成绩来,打消家长们对自己的这些看法。”
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是教学并不轻松,叶鑫面对的是他之前闻所未闻的“三复式”教学法——同一节课上要教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还要照管好3个学龄前孩子,这无疑是叶鑫开学后面对的头号难题。
为了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为了对得起这些孩子,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叶鑫除了不断摸索复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外,还时常步行十多里山路到其他村级小学听课取经,稍微远一点的走上半天也是常有的事。
虽然是在偏远的山区,但是叶鑫要求学生在校一律讲普通话,每周一都要组织规范的升旗仪式,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落到实处。就这样,叶鑫和这些学生紧张而又忙碌地学习着、生活着。
问题总是比想象中还要多。由于整所学校就叶鑫一个老师,除了管好日常的教学,他还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每到周末,叶鑫都要步行二十余里山路,到原洪岭乡政府所在地购买一周所需的油盐酱醋菜,要是遇上雨雪天,那份艰辛可想而知了;学校里没有自来水,叶鑫每天早上都要拎着水桶去村民家里取水,一到冬天水管经常被冻住,两三天没有水可用也不稀奇;村里有很多以前备用的棺材就放在学校弃用的礼堂内,刚开始叶鑫半夜起来上厕所总要做一番思想斗争,每当看到那些漆着大红油漆的棺材就会失眠……
在诸多困难中,叶鑫最难克服的是冬天那刺骨的寒冷。军建小学海拔很高,平日里的气温就要比山脚低五六度,到了冬天更是犹如坠入冰窖。卧室里的窗户不严密,风雪很容易灌进来,屋内的温度并不比屋外高多少。最后叶鑫只好在床底下放了个装满木炭的火盆,以求睡眠中能得到一丝温暖。
随着皑皑白雪越积越厚,军建小学迎来了期末考试。当学校统测成绩揭晓时,叶鑫忍不住流泪了——在洪岭乡12所村级小学中,军建小学二、三年级语数成绩排名第一,一年级语数成绩排名第三,这是艰辛的泪水,更是成功的泪水!
教学上的成功也使叶鑫在军建村的地位得以提升,家长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年轻教师,把他当成了自家人。过年回家时,家长们自发给叶鑫送行,还捎带上了新鲜的冬笋、自家的火腿、鲜活的鸡鸭等。
看着那一张张真切的脸,叶鑫心里明白,家长们已真真切切的容纳了他,军建小学也已不是什么偏远山区,而是自己第二个家。
原本只要步行十几里山路就能到洪岭乡政府所在地乘车,可那年大雪封山,车辆停驶,叶鑫不得不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五十余里雪路,来到湍口后再转乘客车回家过年。风雪兼程,当叶鑫精疲力竭赶到家时,看到母亲那担忧而又欣喜的目光,再一次流下了眼泪。
在接下去的几个学期里,叶鑫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他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照看,村民们也常常会捎些蔬菜和猪肉送给他。有一次叶鑫身体不适,一位学生的奶奶不顾70多岁的年纪,亲自烧了蛋炒饭端到学校里给叶鑫;一位村民得知叶鑫睡的是硬木板,就主动送给他一张自己编的棕绷床,这张床叶鑫睡了十多年,到现在还在用……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给叶鑫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在军建小学度过两年难忘的岁月后,叶鑫又到环境差不多的东川小学任教了一年。2002年,洪岭所有村级小学全部撤并到洪岭中心学校,叶鑫开始了他在洪岭中心学校的教学生涯。
在洪岭中心学校,叶鑫再也不用一个人承担所有工作,但是与军建小学一样,洪岭的夜还是那么黑。随着洪岭乡政府的撤并,加上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到夜晚整个山村冷冷清清,就连买泡面当夜宵都得赶在八点以前。
尤其是冬季,听着呼啸的风声,整个山村尽被夜色吞噬,真有如“万户萧条鬼唱歌”的凄凉。叶鑫白天忙着上课,晚上除了备课就只能睡觉了,没有其他任何活动,甚至想像以前那样去学生家里串门都无处可去,只好把精力和心思全都放在教学上面。
最初进入洪岭中心学校时,叶鑫只是一名复式教研组组员。由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他由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中层干部,先后担任了复式教研组组长、小学低段组教研组长、学校团支部书记、学校工会主席、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等职务,这是对他这么多年来辛勤工作的最好肯定。
然而,工作上的成功掩盖不了亲情的缺失,每当夜深人静时,叶鑫总会想起那些不在身边的亲人,这种感觉在结婚后更加强烈。
2005年,叶鑫与石瑞小学教师徐君组成了家庭。然而洪岭到石瑞需转几次车,算上等车、转车时间,叶鑫与妻子见一次面经常要花上三四个小时。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夫妻二人只能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偶尔一两次的周末夫妻也成了一种奢望。
“虽然当初那种日子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教书比见面要重要。”徐君告我们,当初叶鑫在军建小学时那么艰苦的日子都过过来了,现在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话虽这样说,当真正遇到困难时,夫妻俩才会感受到分居两地带来的不便。
结婚第二年,徐君怀孕了,她既要忙着工作,又要时刻注意着肚子里的宝宝,这本是她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却只能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往返学校与老家,远在洪岭的叶鑫根本无暇给她作为丈夫应有的关心与体贴。
女儿出生的那一天,叶鑫还在忙着学校的工作,接到妻子电话后他才反应过来,临时向学校里请了假,直奔医院产房。抱着初到人世的女儿,叶鑫心里百感交集,其中最多的就是对妻子的亏欠,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
妻子和女儿身体都不怎么好,经常要上医院,自己却没有时间陪同;女儿的生活需要照顾,自己却没法给予父爱的温暖;母亲在带女儿的时候不小心摔成骨折住院,却一直不通知自己,到周末回家才知道……交通上的不便、生活上的孤寂叶鑫都能克服,但是对家人的亏欠他始终无法释怀。
在我市大部分偏远山区学校,一直以来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新来的外地教师一般只要锻炼两三年,就会转到环境更好的学校去。叶鑫是个例外,算上他在军建小学和东川小学任教的那段日子,他在洪岭这个偏僻的地方一教就是十年。
对于这十年的山村教学生涯,叶鑫心里有的只是感激,在采访时他对记者说:“这十年来虽然比较艰苦,但是我在洪岭接受了磨练,养成了不轻易服输的性格,并得以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很感激这段岁月,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一定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楼一青& 潘军强)&
后记:2007年,产后不久的徐君到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的河桥小学任教。今年,临安市教育局鉴于叶鑫和徐君的实际情况,把叶鑫也调到了河桥小学,结束了他与妻子长年分居两地的日子,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还有很多像叶鑫这样长期扎根在乡村教学一线的教师,为了提高我市偏远地区教育水平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坚守着,有的教师在山区教学时间比叶鑫更久,教学条件比军建小学更苦,叶鑫只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在本文完稿之际,我们向所有辛勤耕耘在农村的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9:49:00 | By: 潘军强 ]
新教师成长之路在何方?
——2010年临安新教师培训活动拉开帷幕
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潘军强
日前,“2010年新教师培训”活动在市教师进修学校拉开帷幕,70多名新招聘的新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从2010年新教师培训开班典礼上了解到,此次新教师上岗培训时间为二年。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了有效地搞好培训工作,组织了一个强有力的培训团队,并反复酝酿培训方案,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第一学年为见习期,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常规、新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科研、备课说课课后反思等六大板块。第二学年为发展提高期,在继续强化师德教育的同时,重点安排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
讲课的教师既有领导、专家、教授,也有一线老师。不少新教师表示,这次安排的新教师培训内容全面而细致,深刻而生动,他们一定会珍惜这样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平台,以满腔的热忱和虚心的态度投身到培训中,享受培训的乐趣,完成角色的转换,收获富有诗意的教育人生。
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胡爱军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根据新教师自身的成长特点,对新教师提出“一年见习,二年发展提高”的培养目标。在两年培训的同时,对部分优秀的新教师做好“提升”培养,从而向骨干教师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市教育局长吴云海说,教师队伍是精英团队,但不是避风港,不是保险箱。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顺利推进,教师队伍也将打破“只进不出”的局面,包括新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都应当有忧患意识。要感知世界,适应世界,迎接挑战;要勇于前行,敢当独行客,像林冲一样善于放弃行囊,轻装上阵;教师要做茶道师,品出生活的苦、涩、甜。&
20:02:00 | By: 潘军强 ]
在自由的天平上
——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的反思
来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潘军强
自由包含着义务、责任、尊严、尊重、法治、平等和社会的公正。——回声谷《一个留美学生对北大的反思》
一个文明的、现代的社会,纵然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要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必先解放教师,而这一切的关键,是法律保障和国民共识。——孙云晓《千年警世钟》
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创造未来,也能葬送未来。可以说,爱是教师先进教育行为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爱是一种道德,一种理念上的思想,它同制度相比,前者是软的,后者是硬的。对于一种美好的道德——爱,只能指向每一个人的内部,不具有强制性。
爱可以超越制度,但对于绝大多数公民来说,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凡人,是俗人,是制度中的人,受制度的制约远远超过一念之间的仁义道德。因此,我们应该把力气和智慧放在设计合理的制度上,而不是事倍功半地进行爱的是说教——把希望寄托在每个人的良心发现上。
我们发现以往的教育行为规范之制度,它的存在肯定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系统性及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以及它是前集权主义、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产物,所以它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变革是刻不容缓的。
比较是医治愚蠢的良方。为了更清楚的看到目前小学日常行为行为管理制度的弊端,我们不妨与美国的小学日常行为管理制度比较参照。
例证:美国一小学“学生行为目标指引”
一、行为常规
(一)课堂常规:
美国对学生的课堂是这样要求的:1、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别人。2、准时到班上课,铃响后方可离开座位。3、上课带好课本、笔记本、纸和削尖的铅笔或钢笔。4、在座位上保持安静,除非让你做其他事。5、按布置要求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二)教室规则
1、认真听。2、遵循指导。3、安静地学习,别打扰正在学习的同学。4、尊敬他人,言行有礼貌。5、爱护学校和私人财物。6、安全地学习和娱乐。
(三)学生行为规范:
1、做事要保证安全,有秩序。A、从走廊中穿行。B、正常使用洗用间,不在里面闲混。C、遵守操场游戏规则。D、在指定的管理区域内活动。2、听从学校工作人员的指示。3、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财产。A、讲话有礼貌。B、不要碰别人的东西。4、心平气和地解决同学间的争端。A、任何时候都不许打架。B、做到始终有礼貌。5、使用恰当的语言。
二、课堂活动的参与
美国人认为课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学校强制性地让学生有规则地到课堂活动中去,以保证每个学生成功地获取知识,受到教育。
他们告诉学生课上浪费的时间不可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弥补的。如果缺课,必须在三天内来讲明原因。如果不这样做,就作逃课或旷课记入个人档案。正因为这一天缺课,该学生的年度成绩单上只能记零分。这是考试或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弥补的。如果在三天以内讲明缺课原因,该学生还有机会补上所缺课程,并能根据安排的补课政策得满分。
三、家庭作业
美国学校是很重视家庭作业的布置的,他们认为家庭作业很重要,因为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巩固课堂知识,预习新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能教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并能使之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哪个学生不完成所布置的家庭作业,将受到严惩。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规定的(不要每晚都有,但每星期至少要花三个晚上)。在内容上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他能从课堂或家里和大人的讨论中得到启发,但仍应独立完成作业。家里大人的支持只是学生受到的教育中最基本的部分。如果学生因故缺席,应该完成所缺作业。而且所有的作业必须在一天内补上。
美国学校布置的每份作业都得打分。学年打分也是按这个标准来衡量。学年分用百分率和等级两种方法打出。他们的替换关系是这样的:98~100为A+,93~97为A,90~92为A-,88~89为B+,83~87为B,80~82为B-,78~79为C+,73~77为C,70~72为C-,68~69为D+,63~67为D,60~62为D-等,这是一种很细的评分方法。
五、违纪的惩处
1、迟到和无故缺席
美国学校对学生迟到和无故缺席,将按照下面的学校政策处理。即根据学校制定的处罚条例通知学生。如果三次迟到或缺课现象,必须立下契约,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将被通报并扣掉学分。
2、留校察看
在美国,学生违反学校所规定的任何一条课堂常规,都将被处予留校察看。如果学生被告知要受留校察看处分时,学校会提前一天,通知家长或监护人。一旦学生受到留校察看处分,他会被安排在特定的教室里上课,若不这样做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美国的学生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
3、对违纪的惩处规定明确
对于大多数违纪现象,学生将收到一份书面警告。如果一周内收到两次书面警告,校方发出一张传票,要求家长和学生在上面签字,第二天带回学校。无礼、打架或擅自离校的学生将直接收到一张传票。
第一步,若学生收到一张传票,将受到半小时的留校处罚或其他适当的惩罚,并与家长联系。
第二步,如果学生又受到一张警告或传票,罚学生课后留校,教师必须与家长联系。
第三步,再发生违纪现象,将导致课后留校与家长联系,校长将亲自过问此时。
六、积极鼓励成功者
美国学校对学生在行为方面取得的成功会积极鼓励并给予奖励。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每个教师都有传授知识的权利;家长的介入与支持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学校每个月召集全体下系学生集会,欢迎家长参加,共同参与这一特别的活动。孩子 们因为他们出色表现将在以下三方面获奖:公民奖、学习成就奖、特别荣誉奖。学校每月举行学生集会的意图是为学生提供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能脱颖而出。
例证:中国小学“行为规范管理制度”
以笔者所见的小学为例,经常见学生管理机制如下:
其一、管理条例,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约600字)、《课堂常规》十条(约300字)、《礼仪常规》十条(约500字)、《小学生守则》十条(约200字)、《安全教育手册》五章(约2万字)、《小学生违纪处罚条例》(约500字)
其二、平时学习成绩考核记载。如学生逃课或旷课作违纪批评,鼓励学生认真改正,家庭作业每天晚上都有,主要安排一些机械性较强的作业。无需大人与孩子共同商讨,孩子与大人在作业上的交流极少。平时测学生的成绩用等级制来衡定.等级安排如下:90-100为优,60-89为合,0-59为不合,学生期末的学习成绩主要看期末的大考成绩,平时成绩仅供参考。为了不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不管成绩如何差,家长看到的成绩册上的等级一般不会出现“不合”。
其三、对违纪的处分。一般的违纪行为,由班主任进行正面说服教育,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对一般的学生短期内效果较好,但长期以来,学生基本上出现“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现象。对较严重的违纪,班主任上报学校或请来其家长,进行批评教育,而家长一般希望学校方面,特别是班主任更紧一些。对严重的违纪,学校方面抱着以说服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针,多次不改的作警告处分,一般不会作出留校察看处分,如作出更严重的处罚,需汇报上级,得到回应后才有权作出定夺。据说,这样的做法,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班主任为了管好学生,确保安全,学术上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少。
其四、对遵纪守法的优秀学生之奖励措施。一般地讲,诚实、善良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伤害较多,如忍气吞声,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受到老师的表扬。以口头表扬为主、受奖励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突出,成绩一般的学生受奖励的概率不高。奖励一般放在学生大会上,或期末总评之时。
两类管理制度的评析
制度是人们理性思维与现实相磨合的结晶。好的制度洞察人性,与时俱进,在时代潮流中吸取有价值的资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人们在好的制度下油然而生的感叹。以上两则例证中展现的中美小学日常行为管理制度会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一)、制度设计的假设比较
任何一种制度,其出发点来源于一个假设。美国的管理制度一看就知道非常严格,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一方面,中美两国对“自由”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简单的说,中国人一般的思维是:自由就是不受约束;美国人一般的思维是:自由就是免受不合理、不合法的强制。
另一方面,中美对人性的善恶之假设是不一样的。中国有一句俗语:“人之初,性本善”。于是,把性本善的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制度制约在一起,缺乏明显的界限,造成处理问题时摸棱两可,无明确标准可遵行。欧美国家在设计制度时,首先假设人是不可信赖的,于是在制度设计上侧重监督的作用,其制约机制精确完善。
仔细分析一下,中国的假设是有很大漏洞的。从假设人是可以信赖的出发,就放松了处罚制度规范的严谨性,那么,假设有一个人钻了空子,势必对其他人平等权利构成侵犯,这明显就是不公正的,时间一久,易造成一种普遍性的伪善社会生活。欧美国家从假设人本恶出发,重在制度制约,让所有人的权利都不受侵犯,在此前提下,无需口头弘扬道德理想,人人平等,人人皆可向善。
(二)、制度设计的目的性比较
我国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重在道德认知,修生养性,先己复礼,营造一种道德氛围;重在感性体验,培养学生的重义轻利,道德内省的品质。于是我们在现实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现象。
学生违反了行为规范时,教师让孩子去对照某一条例想想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有的教师让学生去抄行为规范,或写检讨书,或对受伤害的同学口头道歉等等。总之,侧重事情发生后的知错教育。
美国的设计行为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把违纪现象抑制在萌芽状态;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社会生活准则的启蒙。因此,当学生违纪后,侧重依法处理,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违反规则、法则是一定要受到处罚的,没有道理可讲。
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什么是别人的权利,分得清清楚楚。法制意识深入学生的行为之中。不违法,首先是因为敬畏法律,其次明白自由、平等、法律是人类公共的理性,提升公德的认知水平。
(三)、制度实施的操作性比较
美国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操作性很强。其一,规范内容简单明了,条款较少,学生教师都易认易记.内涵十分丰富。如《课堂常规》第一条所示: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别人。平等、尊重人权之口吻十分强烈。又如对学校、别人、及自己的财产爱护、保护的条款出现过好几次。
说明了财产跟人身权利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二,对违纪的处罚讲究民主秩序,使校方行使权力合理合法,与社会机制相吻合。如从书面警告到传票的过程即是明证。其三,家校协同,如相家长发出公开书面通知,家长的签字制度等。
中国小学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其一,规范内容繁多。学生、教师难以识记。其二,对违纪的处罚缺乏民主程序,校方,教师行使权力随意而行,处罚与认知两者往往重叠,让人分不清道德与法制的概念。其三,家庭协同性不够及时,且无法可依。家庭的联系必要性不强。因为家庭、学校对对违纪学生的管理方法雷同,基本上属于批评加说服教育。家长与学校同样缺乏法治的意识。
(四)、制度设计的公正性比较
首先从对学生违纪的处理机制看。我国的管理方法对学生及教师的权利造成了较大是不公正,不能很好地维护受伤害方的民主权利。如学生甲打了学生乙,老师按照管理制度来处理,只能侧重用多种方法进行说服教育,很多时候让学生甲对学生乙道歉就算了。
这样做显然不能维护学生乙的人身权利,在学生群体及家长中造成了一个很坏的影响:面对暴力,学校就无能为力。相比之下美国小学的管理制度要公正的多。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法规中,第二条“企图威胁或已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这样的情况,施害方将会受到停学、开除、转学的处分”。
对教师及校方来讲,我国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不足,按理说,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权利,但在我国,学生在课堂中违反常规时,教师会感到为难,去说服教育吧,会影响讲课时间且效果未必好。把学生带出教室吧,又不许可,更别说体罚或变相体罚了。在无法无依的情况下,教师授课的权利受到破坏,且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的权利相应受损。
此事如发生在美国,该学生将被处予“留校察看”的处分,且被安排在特别的教室里上课,如不从,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又如在对待私自外出的学生时,我国没有严厉的处罚条例,相反如发生这样的事,校方或家长往往会责难班主任,认为老师管得不严,出了问题肯定会找老师责难,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法规中规定:“上学时未经允许擅自离校,将会受到停学、开除、转学的处分。
其次,对学生学业行为管理制度看其公正性。我国的管理方法注重结果评价,并且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实际上是虚荣心)。学生的缺课一般不会记入个档案,只要大考成绩好,平时成绩就可以“仅供参考”,这种管理方法对那些平时认真大考考得不好的学生来讲显然是不公平的。
对照一下美国的课堂学业成绩管理方法,即可明白其中细节的奥妙。另外对照一下美国的等级制,我国小学的等级制划分显然不太合理,如60~89之间存在很大的学业成绩高低的倾向,而我国很多学校只用一个“合”来代替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评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小学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法治、平等、公正的理念不相匹配,我国政府要求改革事业与时俱进的思想不相匹配,更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相距甚远。
因此,我们期待着关注教育改革的人们,在引进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们应争取属于自己的制度权,在好的教育管理制度下,教育才真正走向自由。自由的内涵才能凸现出来。解放孩子,必先解放教师。在制度的保障下,教育的爱心才能创造未来。
共&137&条记录1
潘军强的blog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子女上学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