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交现在柴油公交多的话会不会就污染环境?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交通运输行业统筹全域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行业管理服务加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

1.现代综合交通设施网络初步建成,枢纽城市地位稳步提升

以国际化空港、现代化海港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5公里,龙青高速、青银高速拓宽、胶东国际机场高速等相继建成,形成“三纵四横五连”高速公路格局;国省干线初步形成“三环十射九横十纵”公路网,普通国省道2227公里。青荣城际、济青高铁、青盐铁路、董家口疏港铁路、潍莱高铁相继建成通车,铁路达到12条,运营里程66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8公里。“一湾两翼”布局加速构建,前湾港区成为国内最大集装箱码头群之一,建成投产亚洲首个全自动化无人码头。港口生产泊位达到11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3.44亿吨。集装箱航线达到178条,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开通民航航线204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38条,通航城市126座。4F级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全市地铁线路达到6条,运营线路总长246公里。

2.支撑区域重大战略作用凸显,有效带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聚焦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及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方面,向上争取一批重大政策。在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派出乡村振兴工作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和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建设,持续开通或优化调整城乡客运线路,农村公共交通出行环境不断改善。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依托《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总体建设方案》,加快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畅通多式联运通道、集聚发展物流产业,开展国际物流合作等方面加快建设上合示范区国际物流中心。

3.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服务美好生活实现新进展

客货运输总量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受新冠疫情影响,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客运总量2020年底恢复至年初五成。年呈逐年增长态势,客运结构趋于多元化,公路客运量在运输体系中占比逐年递减,从2015年的49.12%下降到40.6%,铁路客运量占比持续走高,水运客运量年均减少9.1%,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8.8%。2020年货运总量实现疫情影响下的逆势增长,铁路、公路、水路完成货运周转量1788.29亿吨公里,较2015年增长53.33%。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87亿件,较2015年大幅增长265.40%。多层次出行体系和多节点物流网络逐步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基本实现。

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青岛地铁实现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到246公里,2020年完成客运量1.39亿人次、日均38万人次。公共汽电车线路达到917条、线路总长19946公里,与地铁换乘衔接的公交线路686条。市区施划公交专用道231公里,公交专用道网络初步形成。公交场站277处,中心城区建成区公交站点实现500米全覆盖。“十三五”时期,2020年公交完成客运量6.82亿人次、日均190万人次。巡游出租车完成确权改革,现有车辆11983辆、驾驶员1.7万余人;网约车实现纳规管理,45家网约车平台取得许可,网约车24339辆、驾驶员4.6万余人,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实现青岛市200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和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通客车(公交)。

货运与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青岛市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集装箱、机械装备及鲜活产品运输占公路货运总量70%左右,运输距离400公里以上的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基本转为铁路或水路运输。开通“胶黄小运转”循环班列,打造“前港后站”海铁联运模式,全市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内陆港总数分别达到55条、18个,海铁联运量“十三五”期间连续保持沿海港口首位。“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量达到401列,“日韩陆海联运”“上合快线”等服务产品、“点对点”公共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在全国率先完成海铁联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成为全国22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网络货运平台呈规模化发展,带动行业强力增长。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8.5亿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44.09%;占GDP比重9.7%左右,较2015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物流业增加值611.8亿元,占物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6%,对物流业的支撑作用持续巩固。

4.智慧绿色平安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

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增强。行业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成立交通运输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搭建交通运输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交通地理信息平台、交通位置信息监控平台和交通视频图像综合管理平台等四大基础平台。公众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打造“青岛交通”出行服务APP,实现一站式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积极探索“一卡通”智慧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市民的综合交通出行体验。

绿色交通发展大力推进。“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圆满完成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60项重点支撑项目,全市绿色交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青岛港绿色低碳港口主题性示范项目成为全国4个获得验收评价优秀等级的港口之一,荣获国家“绿色港口”荣誉称号。成立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中心,建立青岛市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该平台覆盖全市域、涵盖全行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行业节能环保统计,为绿色交通政策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3%,建成公交充电站100余座、充电桩1300余个,巡游出租车双燃料占比达74.5%,港口泊位岸电配备率达100%。营运客车、货车、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能耗较2015年分别下降2.7%、6.9%、8.4%、2.1%。

安全应急管理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和“两个主体责任”,围绕交通运输重点行业领域,组织开展40余次安全生产专项行动,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和应急演练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不断加强安全应急管理。修订《青岛胶州湾大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2个市级专项预案,积极做好重点时段、重大节庆安全应急值守工作及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标准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编制了《青岛市“十三五”交通运输标准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青岛市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编制了《青岛市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青岛市交通运输标准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为青岛市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开展了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高速公路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青岛市公共交通客运服务标准化试点”和“青岛交运集团校车服务标准化试点”,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青岛高速公路服务标准化试点”“青岛道路交通文化旅游服务试点”和“旅游观光巴士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截止2020年底,全市累计共完成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规范20项,完成团体标准14项。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工程、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面促进了青岛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标准化成效逐步显现。

5.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助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推进“大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推进全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与服务,统筹协调公路、港口、民航、轨道交通和邮政行业发展,将交通运输综合规划纳入全市“多规合一”方案统筹平衡。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市交通运输局所属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优化办理流程,提升办理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健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出台了《青岛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青岛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条例》《青岛市轨道交通条例》等进行了修改,为青岛市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规制度保障。

“十三五”时期青岛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绩显著,但与青岛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较,尚有部分薄弱环节。

一是外联内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待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直接连通较弱,欧亚大通道枢纽地位不够突出。干线公路标准等级整体不高,胶东国际机场、董家口港区等主要区域公路集疏运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对外连通能力仍需加强,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不畅。青岛现有铁路与周边省市快速铁路联系不紧密,通道能级不高,通往长三角城市群等地区铁路客货混行严重,缺少高铁便捷客运通道。青岛港业务增长主要依靠周边腹地,本地临港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集装箱码头现有泊位能力紧张,港口总体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青岛机场在全国机场布局中定位为区域枢纽,在民航局配置国际航权、时刻等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基地航空公司与机场的战略协同性有待加强。

二是人民满意的综合运输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客货运输结构不尽合理,铁路优势尚未发挥,铁路运量占总量的比例偏低,在多式联运经营人、政策标准、运输组织等方面仍显不足。旅客联程联运有待加快发展。民航线路面向中西部地区航线有待进一步开发。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三是行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大数据开发应用水平不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智慧监测、分析、决策和服务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节能减排政策制度体系尚未健全,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引导相对不足,绿色交通治理能力和推进手段需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仍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联合研发的机制尚未形成,公众参与度低,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据“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2020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青岛市排名第15位,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青岛在航运服务、综合环境等方面跟新加坡、伦敦、上海还有较大差距。青岛机场的日、韩航线运输量全国排名第7名和第2名,但其他国际航线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整体通达能力有待持续提升。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化。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青岛作为外贸型港口城市,伴随着国际地位的上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或将面临挑战。

从国内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青岛综合交通运输进一步融入国内交通网络。RCEP是我国首次与日本达成双边关税减让安排,青岛是面向日本的重要门户,RCEP为交通进一步对外开放带来新动能。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为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上合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要求青岛进一步打造“直连直通”交通新格局。推进胶东半岛一体化需要构建快捷通达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进一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

从青岛看,青岛市纳入第三批全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入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求交通运输构建联通内外的运输通道,壮大交通海洋产业合作发展联盟。服务龙泉-姜山、上合-高新区-南村、董家口三大产业组团,要求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交通运输继续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

“十四五”期间,青岛市客货运输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持续降低。2025年,青岛市客运量将达到11294万人次,年均增长1.91%,货运量将达到49987万吨,年均增长4.77%。客运结构方面,2025年青岛市铁路运输将成为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客运量分担比例接近45%;公路运输降低至36%左右,航空运输增长至18%左右;水路客运将继续维持较小比例。货运结构方面,2025年青岛市公路运输占比将在现有的75%缩减至70%;受铁路里程增加及运输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铁路货运占比将由17%提升至22%,同时水路货运比例也有所提高。

结合前面国内外发展形势要求,以及交通需求预测,可以分析出青岛“十四五”时期的阶段特征体现为:一是客货运输需求总量将稳步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特别是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建设为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推动五市一体化的城际轨道交通、市域市郊铁路等建设更加突出。二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各方式发展节奏和高效衔接将成为发展重点,特别是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海外海运供应链面临调整,运输总量和运输结构将发生变化,货运将更加关注整个运输链条的高效衔接。三是人民群众对运输多样化、高品质、高效率的要求更高,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持续受到关注,事关民生福祉的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客运服务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精细化服务。四是围绕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由追求速度规划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综上,“十四五”期是青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机遇期,是青岛市交通运输新旧动能转换的窗口期,是推进五市一体化、培育发展半岛城市群的关键期,是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起步期,是进入新时代化解交通运输发展主要矛盾、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换挡期、是统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存量与增量、优化结构、融合发展的提质期。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落实交通强国建设部署,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硬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软服务”的“双轮驱动”,围绕1个总目标、2个着力点、3个重大转变、4个一流建设、5大发展理念、6大发展领域,推进“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巩固综合交通优势,提升枢纽功能定位,增强交通发展动能,形成空地一体、陆海联运、通达全球的立体运输网络,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高品质为目标提升百姓出行体验、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打造山东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其中,1个总目标:围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打造人文时尚宜居幸福的现代公交都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绿色交通城市的总目标,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支撑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助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

2个着力点:重点围绕港口和航空两大着力点,以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突出开放融合,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青岛交通大格局。

3个重大转变:一是交通发展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由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三是依靠传统要素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要素转变。

4个一流建设:国际视野下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重点打造一流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应用一流高新技术,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5大发展理念:即“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中。

6大发展领域:重点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客运服务提升、物流降本增效、可持续交通发展、开放环境打造、行业治理能力提升六大领域,协同推进,共同发展。

1.先行引领 强化服务

紧紧围绕国家、省级和青岛市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支撑服务经略海洋、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军民融合、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可靠、便捷畅通、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出行,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2.开放融合 海空并进

坚持开放发展,完善海陆空国际运输大通道,推动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交通运输方式间、区域间、城乡间融合发展,推进交通运输与人口城镇、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融合发展。以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深化对外合作,优化开放环境,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

3.绿色集约 智慧高效

充分考虑青岛资源禀赋条件及环境承载能力,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城、岸线、空域等资源,做好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岸带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科技、政策,管理等方面创新,打造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网与运输网、通信网、传感网的融合,适应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要求。

4.安全可靠 诚信治理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基础设施网络的弹性、韧性和可靠性。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依托司法性、行政性、行业性、市场性手段,引导诚信体系建设。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国际航空枢纽、区域铁路枢纽,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发挥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制度性开放优势,强化青岛在国家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塑优势。

打造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着力推动陆运(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提升市场组织化水平,加快推进传统货运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促进降本增效,打造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激发内需潜力,支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安全高效发展。

打造人文时尚宜居幸福的现代公交都市。巩固公交都市建设成果,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特色公交为亮点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缓解城市拥堵,提升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依托公共交通建设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打造青岛味儿、国际范儿的人文时尚幸福宜居城市。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绿色交通城市。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为根本,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在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各个阶段,实现更全面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高效的协同、更快速的响应,把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促进构建蓝绿相依、山海城相融的一流美好家园。

到2025年,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迈上新台阶,综合交通网络系统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明显提升,依托重大工程,创建交通强国试点,提供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基本建成“主城区与市内各区市40分钟通勤、胶东经济圈1.5小时通达、国内主要航空枢纽城市3小时覆盖”,完善国际运输网络布局,初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服务支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愿景。

网络设施更畅通。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绿色智慧、港城协调的海洋港口;打造辐射国际、覆盖半岛、国际水准的机场枢纽;构建通达全国、内外协同、区域成网的铁路枢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40公里;完善便捷高效、安全可靠、服务优质的公路体系,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00公里。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比重由41%提高至50%以上。建成以即墨、平度、莱西等为骨干、其他类型直升机起降点为支撑的通用机场网络。

服务品质更优质。百姓出行体验显著改善,旅客联程运输水平提高,“一站式”出行广泛应用;道路客运定制服务不断推广;水上客运多元化发展,推进邮轮旅游业务;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期目标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80万TEU;胶东国际机场集疏运体系高效运行;胶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3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城市公共交通更具吸引力,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分担率进一步提升;货运物流系统经济高效,物流服务平台和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推进降低实体经济物流成本,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小于等于14%。

开放合作更全面。依托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上合示范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国际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运输网络布局更加完善,助力青岛打造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集装箱航线力争超过200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国际友好港数量超过30个;洲际航线达到14条,面向全球民航航线等更加完善;欧亚班列开行量力争年均增长10%,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智慧创新更突显。全面建成集约高效、泛在互联、全域一体的青岛市海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智慧运行与服务体系,让青岛成为全国智慧交通建设的典型示范。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成型。

绿色安全更显著。全市交通运输领域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在绿色交通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的阶段性要求。交通用能结构显著优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与2020年相比,全市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4%,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3.5%;客货运输结构更趋合理,绿色物流、绿色出行体系初步形成;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取得突出成效,单位运输量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运输装备排放达标率大幅提高;交通运输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跨方式、跨部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完善。

行业治理更高效。交通运输法制政府部门建设成效显著,政府促进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综合执法、法制监督体系更加完备。简政放权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

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结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对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以及“6主轴、7走廊、8通道”中经青岛的重要主轴和走廊,“十四五”期间,青岛市进一步打造“四廊四路十字星,三纵三横双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其中,“四廊”包括:亚太日韩走廊、中亚欧美走廊、南亚东盟走廊、蒙古俄罗斯走廊。“四路”指铁路、公路、航运、航空,是立体互联互通的基础。“十字星”指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有“一纵一横”经过青岛交叉形成的十字星。“三纵”:“一纵”为青烟大运输通道(青莱运输通道),“二纵”为青东滨运输通道(黄平运输通道),“三纵”为连日青威运输通道(滨海运输通道)。“三横”:“一横”为烟青潍济运输通道(莱平运输通道),“二横”为青泰聊运输通道(即胶运输通道),“三横”为青日临菏运输通道(城胶运输通道)。“双枢纽”指国际航空枢纽胶东国际机场和世界一流海洋港口青岛港。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构建立体互联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1)积极拓展国际运输大通道。

亚太日韩走廊。加密日韩等近洋航线。稳定运营现有东北亚飞机全货运航线,多措并举引导至东京、仁川的洲际中转货物回流。抓住日本航权大幅开放的契机,着力提升日本航线通达通畅性,继续提升首尔航线厚度。适时加密大阪、釜山、名古屋、福冈、札幌等已有航线,择机新开大邱、清州、冲绳、松山、长崎、广岛、鹿儿岛等航点,推动韩、日市场的平衡发展,进一步巩固日韩门户机场地位。

中亚欧美走廊。打造上合组织内陆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加密中亚、中欧等国际班列,贯通面向上合国家的铁路运输大动脉,培育联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通达欧洲的国际线路。海向增航线、扩舱容,加大欧洲、美西等国家地区远洋航线开辟力度,完善国际航线网络。研究开发至欧美地区的洲际全货运航线。放大“上合峰会”办会效应,与具有较强运输服务实力的上合成员国合作搭建空中运输通道。

南亚东盟走廊。积极开发至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亚洲地区飞机全货运航线。积极加密曼谷、新加坡、吉隆坡等东南亚核心市场的航线,紧密结合航空市场季节性特点,促进雅加达、普吉、暹粒等航线的稳步运营,研究开发胡志明市、马尼拉、仰光、金边、河内、清迈、岘港、巴厘岛等航点,使东南亚市场成为“十四五”青岛国际市场的增长点,促进与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互联互通。

蒙古俄罗斯走廊。加密中蒙国际班列,形成港口与陆路运输大通道、沿海进港航道相匹配的货运大通道体系。提升国际班列运行质量,培育联通俄罗斯通达欧洲的国际线路。

(2)畅通直连“一带一路”国内陆海通道。重点推进天津经潍坊至烟台铁路建设,规划研究董家口至沂水铁路,推进与陇海线联通,打造新欧亚大陆桥头堡;规划研究潍坊至董家口铁路,对接二连浩特方向;根据渤海湾隧道工程进度适时推动莱西(莱阳)至蓬莱铁路规划研究,对接大连,连通满洲里方向;加快在青岛腹地及深远内陆地区、城市开通班列,积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探索研究半岛与日韩之间的联系通道。

(3)积极对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对接国家纵向综合运输通道(沿海运输通道、烟台潍坊至重庆运输通道)和横向综合运输通道(青岛至拉萨运输通道),续建董家口至梁山高速公路董家口至沈海高速段。加强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长三角的联系联接。加强各方式资源的综合统筹、优化配置、协调衔接,提高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整体效率。

(4)完善青岛区域“三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

“一纵”:青烟大运输通道(青莱运输通道)。连接青岛、烟台、大连等重点城市。串联起青岛市主城区、即墨、莱西等地区。

 “二纵”:青东滨运输通道(黄平运输通道)。连接青岛、东营、滨州等城市。串联起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平度市等地区。

 “三纵”:连日青威运输通道(滨海运输通道)。连接连云港、日照、青岛、威海等城市。

 “一横”:威青潍济运输通道(莱平运输通道)。连接威海、青岛、潍坊、济南等城市。串联起莱西、平度地区。

 “二横”:青潍泰聊运输通道(胶济运输通道)。连接青岛、潍坊、泰安、聊城地区。串联起城阳、即墨、胶州地区。

 “三横”:青日临菏运输通道(城胶运输通道)。连接青岛、日照、临沂、济宁、菏泽等地区。

2.推进互联互通快速网建设

铁路方面。继续推进潍坊至烟台、莱西至荣成铁路等“十三五”延续项目。重点建设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规划建设青岛经平度至莱州铁路,规划研究青岛至日照、即墨至海阳、董家口至日照、胶州至高密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及沿线各站配套改造相关工程。

航空方面。打造精品快线,积极优化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航班运力,持续促进至西安、成都、重庆、昆明、沈阳、哈尔滨等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重点城市的快线化运营,构建联动京津冀、衔接长三角、直通珠三角、辐射成渝等国内主要城市群的空中快速通道;持续扩大国内航线网络覆盖范围,全面辐射东北、华东、中南、西南等中小城市,大幅增加西北地区支线市场的联通性,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枢纽网络构型。

公路方面。构建“五横五纵六连”的高速公路网,提升路网对外通达能力。

 “556”高速公路网一览表

五横 荣潍高速、青银高速、青兰高速、潍青高速、董梁高速

五纵 威青高速、龙青高速、沈海高速、青新高速、明董高速

六连 原胶州湾高速、流亭机场高速、胶东国际机场高速、疏港高速、

荣乌-新潍高速、胶州湾大桥

3.强化高效衔接的干线网建设

提升普通国省道路网通达能力。

强化城市出入口等重要节点整治,突破路网瓶颈节点制约。

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推进普通国省道公路网瓶颈路段改造。

推进公路服务区品质提升工程。

4.拓展广泛覆盖的基础网建设

按照乡村振兴要求,大力提升基础网建设质量。一是推动路网改造提升。实施窄路基路面双车道拓宽,新建改造农村公路路面宽度一般不低于6米,提升新建公路路面结构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加大路域环境整治力度。二是推动路面状况改善。每年实施养护工程里程比例达到7%以上,消除路网主要路径中的“畅返不畅”和简易铺装路面,农村公路中等路以上比例不低于80%。三是推进安全能力提升。加大危旧桥梁改造力度,建立危桥改造项目库,完成四、五类桥梁改造。继续推进重要村道安全设施试点工程。

5.推进现代化的养护管理水平

科学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维修。一是有序安排大中修,以公路技术状况监测数据为依据,并重点考虑“十三五”期间养护大中修“欠账”较多的实际情况,合理制订养护计划,保障路网服务水平。二是日常养护与预防养护并重,提高公路服役能力和服务品质,普通国省道年度预防养护里程占比不低于5%。三是深入推进三大专项行动,实施“危桥改造工程”“公路安全提升工程”和“公路灾害防治工程“三大专项行动,科学组织实施公路养护工程,完善公路养护作业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提升养护质量与效率。四是适时开展国省道建养一体化研究,整合统筹大中修和小修保养经费。

深化小修保养市场化改革。一是以提高公路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为结果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加强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加强小修保养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管理,履行好监管责任,为企业市场化养护做好引导和服务。

强化港口公共基础设施(航道,锚地,防波堤等)维护管理。实施港口进出港公共航道的扫测和维护性疏浚等。

(二)加强枢纽体系建设

1.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按照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整合优化存量资源,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站场、机场、道路客运站为主的总客运枢纽和联通海港、铁路货运站场、公路港、空港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建设,优化综合枢纽站场资源协同布局及有效衔接。重点打造以青岛港、胶东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站,打造以青岛站、青岛北站、青岛西站、红岛站为重点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站,以城阳站、即墨北站、胶州北站、莱西站、平度站、青岛长途汽车站、青岛汽车北站为重点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站。打造上合国际物流基地和山东自贸区青岛物流基地,前湾港集装箱陆海联运枢纽、董家口港大宗散货陆海联运枢纽、胶州商贸多式联运枢纽、即墨商贸多式联运枢纽和胶东陆空联运枢纽,平度、莱西两大区域中转分拨中心。

2.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

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一是优化集装箱、油品、煤炭、矿石、粮食、邮轮旅客等重点客、货类运输系统和专业化、现代化码头布局,推动港口运输集约高效发展;二是按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的原则,加强大港、黄岛、前湾、董家口港区功能的调整和提升。

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港口防波堤、航道等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优化提升存量码头能力,提高码头能力存量资源利用率;三是重点推进董家口港区集装箱、油品、液化品、大宗干散货、通用件杂货等专业化码头和通用码头建设,引导主要货类运输向专业化码头集中,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四是拓展提升港口专业化库场能力,加快推进董家口原油商业储备库等项目建设;五是提升码头设施设备技术水平。

全力推进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是依托各种经济流聚集、扩散优势,不断拓展船舶融资租赁、舱单质押、物流授信融资、大宗商品交易、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船舶综合服务、信息咨询、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打造物流要素聚集、航运服务完善、航运物流市场繁荣、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航运中心。二是深化港航发展研究。持续完善青岛航运指数体系建设,提升青岛航运指数发布效率与质量。强化高端航运智库建设,扩大优化国家级高端航运智库。三是完善港航产业发展联盟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壮大联盟力量,组织联盟成员“走出去”,加快国际化步伐;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机制,打造港航全方位一站式交流平台。

推动港产城园融合发展。合理配套功能,形成港产互为依托、相互支撑发展格局。参照招商局港口实施“前港-中区-后城”的开发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青岛“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以青岛老港区建设邮轮港城和董家口港区、临港产业区、新港城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统筹推动航运、商贸、居住、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融合,打造港城融合发展示范。

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加大与高价值跨境电商和进口生鲜产业的合作,打造具备集国际快(邮)件监管中心、跨境电商分拨中心、国际冷链物流中心等多中心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加强与中国邮政、顺丰航空、圆通、中货航、大韩航空等国内外大型货运航空公司的合作,构建以青岛机场为枢纽的货运航线网络。加快吸引国际一体化的物流集成商和国际大型航空物流企业设立转运中心。推动航空货运服务代理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骨干企业。

建设特色鲜明的四型机场。以转场运行为契机,加快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机场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着力建设持续安全的平安机场,着力建设生态友好的绿色机场,着力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机场,着力建设品质优良的人文机场。

推进机场货运功能外溢。完善机场货运区的服务功能,在基本货运装卸、集散、检验检疫功能的基础上,配合货运航线开发和临空经济区建设需要,以空港物流园为核心、与青岛空港保税区为依托,逐步扩建物流集散场地,强化以物流为基础的加工、仓储、展示、贸易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推动形成空港内外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航空综合物流区。

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上下融通、内外联动、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服务体系,打造通用航空应用示范城市。以平度、莱西、即墨通用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通用机场网络体系,提升飞行服务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提升空中、地面服务质量,为通用航空发展创造优良的基础保障环境。以完善起降点功能为重心,推进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建设。

推动航空培训业务做大做强。依托平度、莱西通用机场打造航空培训基地,引进1-2家飞行培训机构,建立健全以航空执照培训、飞行训练、航空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航空培训体系,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航空培训中心。

提升青岛国铁沿海枢纽城市地位。积极对接优化铁路运行组织,优化完善铁路客运站布局,形成青岛、青岛北、红岛、青岛西四站格局。强化铁路枢纽一体化换乘衔接。加强即墨北站、莱西站枢纽集疏运组织和配套。

优化铁路物流基地和货运站布局。布局建设6个物流基地、N个物流中心或货运中心站。以一、二级物流基地为核心,以多式联运为基本运行方式,形成布局合理、运行一体化的铁路物流网络,为多式联运发展和货运增量行动提供有力支撑,探索拓展高铁快运业务。

5.加强寄递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网络体系。构建并完善青岛市区域分拨中心、城市公共中转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合理规划青岛市邮政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青岛西海岸保税物流中心和胶州快递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

优化邮政普遍服务网点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村委会、超市、村邮站、农资站等基层快递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快递新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邮政营业网络体系,创新农村邮政网络营业模式,拓展邮政公司与快递企业的合作模式,打造集生产生活资料分销配送、农副产品集中分拣为一体,融合金融、信息、物流服务的现代化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

推进集约共享模式。青岛市需结合地方需求推进城市末端配送资源集约共享模式,通过邮快、快快、快交、快商等集约共享合作方式,强化城市末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企业间合作效率提升,提高青岛市末端寄递服务水平。有效推动邮政行业与青岛市其他行业部门在渠道平台、寄递物流、金融服务、宣传推广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推进“最后一公里”零售商超客户资源信息共享。

6.完善枢纽集疏运网络

形成干支有效衔接、多式高效联运的现代铁路集疏运系统。

加快构建辐射五市的半岛地区胶东机场集疏运体系。

五、打造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

(一)强化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合作

1.积极融入国际物流供应链系统

加快完善海运全球服务网络。优化原油、矿石、煤炭、集装箱等专业化海运系统,鼓励企业完善全球海运干线网络,推进基于区块链等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港口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等积极发展液化天然气船队,进一步提高集装箱、原油、干散货、特种运输船队国际竞争力。鼓励海运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海运企业与货主、金融、造船等企业建立紧密合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长期稳定关系,完善运输保障机制。

推进陆路运输通道更高水平发展。加密中欧、中亚班列,培育上合组织国家“枢纽对枢纽”班列,持续优化“日韩陆海快线”“上合快线”等班列服务产品,打造辐射“胶东经济圈”的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加强与沿黄流域枢纽城市内陆港的业务联动,推动同方向货源共享中欧、中亚班列、日韩过境专列、海铁联运班列的运力资源。强化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等TIR运输口岸合作,构建“转关直通+TIR运输”的上合国际公路运输通道。

提升国际寄递物流服务水平。建设国际寄递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面向日韩、东南亚周边重点区域的服务,推动进出口寄递业务量双向提升。推进寄递服务与跨境电子商务联动发展。鼓励寄递企业与先进制造、科技企业“协同出海”,在更深层次参与制造企业的全球化生产链价值链重塑。

2.加快内外衔接中转布局

提升国际国内中转服务能力。依托港口业务优势,立足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对标釜山港,积极争取国家战略试点政策赋能,打造国际中转枢纽港。依托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拓展“空空+空地”货物集疏模式,提升国际国内中转服务能力,推动青岛口岸与内地口岸之间联检单位的协调合作,开展进出境全货机境内续驶段混载业务,争取实现机坪直转,实现货运运输“一单到底、协同高效”。

加快邮政快递公共海外仓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岛市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积极在搭建平台等方面探索试点,培育一批跨境快递优势支柱项目,创建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的重要物流通道。

加强陆港建设合作。延伸港口辐射范围,加强干支节点之间的业务联动和物流组织协同,打造陆海统筹、双向流动的新型物流大通道。联合淄博、滨州、菏泽、临沂、枣庄等地市物流企业优化内陆港布局;逐步完善在郑州、西安、洛阳、银川、兰州、西宁等省外陆港布局。加强与郑州、太原、西安、兰州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合作,共建沿黄物流大通道。

3.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

服务“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化运营水平。携手行业领先的航运公司、码头运营商、跨国企业,结成战略联合体,积极参与中东、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和具有发展潜力区域的重点海外港口、物流项目,稳妥推进管理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打造青岛港海外港口运营管理品牌,讲好青岛故事,展示青岛形象,为青岛建设品牌城市、扩大国际影响力作出新贡献。积极引导青岛市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国际邮政和跨境网购业务平台、促进寄递服务与跨境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加快推进青岛市邮政快递企业的“出海”步伐。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交流合作,面向日韩、东盟等海港以及欧亚铁路港建立友好关系。加快国际友好港建设。推动上合示范区与上合组织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建立协商和联系机制,成立“上合组织国家国际货代协会联合会”“上合组织国家国际物流合作联盟”。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国内物流系统

促进网络货运规范化发展。有效整合运力、技术、人力等物流资源,不断提升网络货运组织化水平。健全网络货运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网络货运经营服务规范。探索开展网络货运企业分级分类评估,实行差异化监管。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升行业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促进网络货运企业规模化发展。

推进城市货运配送绿色发展。完善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配送网络,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优化完善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区域、配送时间,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

完善农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节点体系,推动既有运输站场、邮政服务站点、公路养护设施、运输管理资源、电商快递网络、农村供销等资源整合、功能升级和综合开发,提高存量资源利用效率和一体化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新农村物流服务模式,打造产运销一体化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运输企业、邮政快递企业与生产、商超、电商等跨行业联营合作。

推动冷链物流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引导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增强产地预冷、冷链运输、保鲜储存、低温加工能力。提升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水平,鼓励发展多温区冷链运输车、蓄冷保温箱、联运冷藏集装箱等新型冷链物流装备。推动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商贸零售融合发展,创新“统仓共配”等冷链物流新模式。稳定发展青岛至东南亚“冷链快航”,开行冷链集装箱多式联运班列。

(三)创新运输组织模式

1.加快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加快形成大宗货物中长距离以铁路和水运为主的格局。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推进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转移;重点推动海铁等联运发展,加密“胶黄小运转”、“即黄小循环”专列运行频次,搭建水产品国际中转绿色通道,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全面提高工矿企业绿色运输比例。系统梳理矿石、汽车制造、建材等大型企业铁路专用线或封闭管廊建设需求,统筹部署加快建设推进。鼓励运输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相协调,新建及迁建大宗货物运输量150万吨以上的企业,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或管道等。

拓展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充分发挥铁路既有站场资源优势,加快城市周边地区铁路外围集结转运中心和市内铁路站场设施改造,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等公铁联运城市配送新体系,提高砂石骨料、钢铁、水泥等建材以及农副产品等生活物资联运比例。

2.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构建“2+5+2”多式联运发展格局。结合青岛市城市发展空间和物流发展格局,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2+5+2”的多式联运发展格局,支撑东西双向开放。

——“2个核心基地”,以向西为主的上合国际物流基地和向东为主的山东自贸区青岛物流基地形成海陆共济的大物流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5个枢纽门户”,通过智慧、绿色高效的集装箱陆海联运枢纽、大宗散货陆海联运枢纽、铁路多式联运枢纽和全球陆空联运枢纽,实现全货类全方式便捷、高效地通达全球。

——“2个区域中心”,通过平度、莱西两大区域中转分拨中心与门户枢纽的联动发展,形成辐射广泛、协同高效的物流节点网络。

推进多式联运中心建设。推进“多港联动、多式联运、多业融合”,打造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加快推进传统货运枢纽改造升级,支持和引导传统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货运枢纽向上下游延伸服务链条,强化全程物流服务意识,积极推进设施设备技术改造和运输组织流程优化;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高效衔接,强化铁路、公路和水路之间运输网络的无缝衔接,大力推进铁路进港、公路通场(站)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主要港口(包括内陆港)疏港铁路、铁路枢纽站场外联高等级公路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完善枢纽节点的多方式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卡车航班,建设一批区域性转运中心,延伸航空货运服务范围,打造航空货物“门到门”快速运输系统。

3.优化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模式

通过内陆无水港、铁路无轨货场、机场远程货站三种模式,在枢纽之间实现海、铁、空、公等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内陆港模式。在上合国际物流基地、铁路多式联运枢纽以及即墨、平度、莱西三个区域中转分拨中心建立内陆港,引入港口、口岸资源,提供国际物流单证作业、集装箱集拼、保税物流等服务,实现铁路与船期对接、通关一体化,打造青岛港“陆上港区”。

铁路无轨货场模式。在上合国际物流基地、集装箱陆海联运枢纽和大宗散货陆海联运枢纽内设立铁路无轨货场,把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办理前移到港口、公路物流园区和货主周边,以开行铁路班列的模式办理集装箱业务,实现一站式便捷办理、全程多式联运无缝送达。

机场远程货站模式。在上合国际物流基地以及即墨、平度、莱西三个区域中转分拨中心建设机场远程货站,实现异地业务办理和货物便捷交接,通过陆空联运实现各区市货邮和全球陆空联运枢纽之间的无缝对接。

六、打造人文时尚宜居幸福的现代公交都市

(一)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1.构建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巩固青岛“公交都市”建设成果。持续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公共交通出行系统,动态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加大公交专用道建设力度,提升与轨道交通衔接能力,扩大公交线网体系覆盖范围。

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发展。重点建设延续项目1号线、4号线、8号线、2号线一期调整、6号线一期、13号线。加快推进三期建设规划报批,根据批复情况,重点推进三期建设规划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土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加速轨道交通成网,提高轨道交通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协调衔接,探索推广灵活编组的运输组织模式,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力争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2%,有效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拉大城市框架,为公众提供快速、准点的交通方式。

提升公共交通网络通达深度。适当延长机场等枢纽接驳的城市公交和城市轨道线路运营时间。探索发展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社区公交等多层次公交服务模式。鼓励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配置公交运力资源,实现智能动态排班、灵活设置线路,提升公交运营效率。鼓励开通周边区市间公交线路。加强公交场站建设,优化公交场站布局规划,推动公交场站用地落实,合理设置并完善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加大老旧场站改造。

增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结合轨道交通1号线、4号线、8号线、6号线一期的建设进程,专题编制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方案,优化调整轨道交通沿线的常规公交线网布局。减少客流竞争线路,增加接驳线路。通过局部调整、长线截断,留线减车等措施优化常规公交线路运营。

进一步提高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 3km 范围内的常规公交线网密度,在出行量较大的轨道交通站点,以区域循环型为主,逐步增加与轨道交通站点间衔接的公交线路,改善轨道站点的公交可达性。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主体改革。探索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股权、完善治理等方式重构公交运营企业主体,营造公交行业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精干主业、集中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资本和其他各类所有制资本的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让公共交通发挥优势、焕发活力、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遵循购买政府服务思路推动公交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公共服务事项从“直接提供”转为“购买服务”,促进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交服务制度,综合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公共财政能力、城市公交运营成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通过市场优化公交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提升发展活力。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法规规章体系。推动完善城市公交票制票价调整、发展水平评价、服务质量考核等工作机制和政府补贴补偿政策。推进《公共汽电车票价改革政策研究》和《公共汽电车票价调整方案研究》,理顺现有城市公交线路票制票价。建立符合青岛城市与交通出行特点的多层次、差别化、动态化的票价体系。

3.优化以出租、城乡交通为补充的出行体系

加强出租车新旧业态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手段、更新监管设备,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升级巡游出租汽车信息化监管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推动部门信息共享,进一步规范出租车经营行为,提升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加强出租车经营服务监督管理。推进网约车合规,跟进部、省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要求,继续落实市级联合监管机制,组织做好市场监督检查工作,形成监管合力,督促平台公司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合规化进程,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企业、车辆、驾驶员三方考核体系,提高出租汽车服务品质,同时注重考核结果应用,推动出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公交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邮政、快递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乡公交线路体系,提升城乡公交服务品质。根据城乡发展水平,区分线路的主次,明确线路分工,适当加密公交线网。研究建立城乡公交可持续运营保障政策,鼓励提高城乡公交通达深度、广度和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一体化出行服务。

(二)加快旅客联程运输发展

1.推广“出行即服务”理念

积极推广以人为中心、多方式融合、多主体协同、全链条出行、一体化服务的“出行即服务”理念,加快整合各种运输方式资源,发展基于智能终端的一站式出行服务。积极探索促进出行即服务(MaaS)模式在青岛的落地实施,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决策,建立无缝衔接的、以出行者为核心的交通系统,并使用移动支付的新方法,能够为出行者提供行前智慧决策、行中全程引导、行后绿色激励等全流程、一站式的出行智能诱导以及城际出行全过程规划服务。推广五市范围跨运输方式电子客票互认与应用,努力实现旅客出行“一站购票、无缝衔接、一票(证)通行”。

2.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品质

加强枢纽各运输方式的快速衔接。增加机场高铁站跨市列车停靠班次,协调利用既有线开行途停机场高铁站至周边重镇的城际或市域(郊)列车,协调航司、铁路局、旅游OTA服务商等相关单位研究制定空铁时刻衔接方案;优化机场至市辖各区的地面交通线路,集聚社会交通资源,确保区内旅客方便抵离机场;提升机场、铁路枢纽至市区、周边地市之间的班线联系,推动开通至毗邻城市长途班线;进一步开通优化常规公交线路满足邻近区域乘客往返胶东机场、青岛西站、红岛站的公交出行需求。

建立市域列车快速进出站通道体系。协调铁路部门,推动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安检逐步由流程衔接提升到技术标准衔接,推进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技术标准单向认可,探索免检常态化,提高旅客进出站速度,为推进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奠定基础。

统一和完善枢纽引导标识系统。参照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综合客运枢纽导向系统布设规范》(JT/T 1247),对青岛市客运枢纽内的位置标识、导向标识和综合信息标识等公共标识的版面设计、图文信息、安装位置等技术参数进行统一规范和完善,按照各枢纽、场站具体情况,加装或调换标识设施,提升统一度和辨识度,进一步提升客流顺畅程度和枢纽换乘效率。

3.探索发展联程运输产品

发展旅客联程运输产品。鼓励不同运输方式企业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深度合作。积极发展“空铁通”“空巴通”、公铁联运、海空联运等服务产品,积极开展“空铁联运”业务,适时开行青岛主城区至胶东国际机场市域(郊)列车;扩充机场大巴线路,不断优化线路运行方案;积极发展“空巴联运”业务,提升机场至机场市区、周边地市之间的班线联系,强化机场巴士吸引力及服务品牌效应,提升旅客出行粘性。促进行李运输便利化,探索发展“行李直挂”“徒手旅行”等服务。结合胶东国际机场发展,开展跨航司中转行李直挂服务试点,改善中转旅客出行体验。

积极发展城市候机楼和高铁无轨站。打造“空地联运”服务的异地候机楼网络体系,形成以青岛为中心、覆盖周边的城市候机楼,提升机场辐射能力,发挥枢纽带动作用。结合高铁枢纽站,促进道路客运与高铁服务衔接,在高铁未覆盖的区县、乡镇和周边城市规划建设高铁无轨站,扩展高铁服务。

培育联程运输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专业化的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支持不同运输方式企业依托运输线路、站场资源等纽带,联合成立旅客联程运输企业联盟,合作开展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业务。合理划分联运安全与服务责任,完善客票退改签、行李托运等合作机制。

(三)打造快速、便捷的城际客运体系

围绕五市一体化,构建以青岛为中心城际客运体系,完善以城际铁路客运为主体,以公路为补充的大容量、快速捷运系统,探索开辟通用民航航线,开放通用客运市场,优化铁路客运、公路客运、航空客运结构,创新服务方式。推动主要通道客货分离运营,优化铁路车次、时刻,提高旅客列车正点率,加强对城市域(郊)及其他短途客运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围绕资源能力、信息畅通、协同联动等重要节点,优化航班时刻,完善航班延误综合治理手段,稳步提升航班准点率,改善民航服务品质。加强道路客运与铁路、民航衔接线路和时刻对接,方便旅客便捷换乘。将水路客运定位为“旅游客运+城市客运+口岸过境”,以“长途旅游化,短途高速化”的原则,完善青岛现代水路客运服务体系。

(四)增强交通出行人文关怀

完善优化人文交通设施。在公共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枢纽中提供信息服务自动问询、母婴室等服务设施,以及为特殊人群提供的无障碍通道以及其它残疾人服务设施。满足不同需求旅客在购票、候车、检票等环节的个性化需要,将人文关怀贯彻到出行的各个方面。

持续关注特殊出行群体。鼓励经营企业给予独自出行儿童、老人、障碍人士等不同社会群体更多关注,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满足其特殊出行需求,用心培育出更多精品出行品牌。根据国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实际需求,提供信息化、智能化交通便民服务。

深化巩固交通人文服务品牌建设。持续深化道路客运“情满旅途”和“温馨巴士”、出租车“红飘带”、轨道交通“畅达幸福”等品牌内涵,固化现有人文建设成果,形成可复制经验模板,在城市各枢纽和相关企业中推广,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品牌集群,推动行业特色服务走向标准化、制度化。

(五)鼓励规范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深化交通运输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完善客运网络,根据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特点,打造以高铁、民航、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旅游客运“快进”网络,以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城乡公交为主体的旅游客运“慢游”网络。二是大力发展“交旅融合”产品。推动旅游专列、旅游直通车、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三是完善邮轮母港、游艇基地、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将具备条件的客运枢纽逐步向旅游集散中心转型,提升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助力青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规范发展共享交通。一是引导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有序发展,适时开展市场容量测算研究,引导有序投放车辆;二是适度发展分时租赁(共享汽车),鼓励城市商业中心、大型居民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的公共停车场为分时租赁车辆停放提供便利。

鼓励道路定制客运服务发展。一是鼓励定制客运发展,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道路客运领域的应用,结合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有序推进适合条件的道路客运班线转为定制客运线路运行,实现“门到门”“点到点”服务,改善出行体验。二是加强定制客运管理,研究出台道路定制客运管理制度,加强对定制客运车辆、驾驶员的线上监管,确保定制客运安全稳定。

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绿色交通城市

(一)加强科技创新智慧发展

1.着力构建青岛市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

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为切入点,按照统筹协调、应用驱动、安全可控、多方参与的原则,聚焦基础支撑、共享开放、创新应用、安全保障、管理改革等重点环节,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有效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

(1)深化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

完善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体系,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并实现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技术统筹。以现有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深入开展交通运输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消化存量,规范未来系统建设,实现交通大数据的汇聚,推进青岛市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工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助力数字经济勃兴提供坚强支撑。

(2)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一是数据标准与机制建设,重点研究制定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分类分级、脱敏,以及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总体技术要求、交换节点接入、数据文件传输、服务接口等标准规范,提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的统一技术准则;重点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

二是信息资源归集汇聚,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立覆盖多种运输方式、多级行业管理部门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持续完成新增信息资源的目录梳理、著录、抽取、转换,完成存量信息资源的分类分级、数据融合、数据标引;动态评估政务信息资源质量,审计、分析、报告、反馈、提升数据质量。

三是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升级,重点完善数据共享管理、数据交换管理、数据开放管理等功能,完善交换共享库和开放库结构,升级开放服务接口平台、共享服务接口平台;新增建设数据孵化分析功能,集成各类数据建模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仿真实验工具,挖掘汇聚数据资源的价值。

四是数据安全能力建设,配置数据审计、数据脱敏、数据加密、数据溯源、角色授权等数据安全工具,结合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源分类分级、脱敏等相关标准规范,建设与3级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相契合的数据安全保障。

(3)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建设

一是运行监测提升工程,开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经营业户、从业人员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交通运输全息感知、动态管理。二是辅助决策提升工程,开展“交通+旅游”大数据融合应用、“交通+气象”大数据融合应用;开展数据挖掘与辅助决策支撑等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交通运输发展态势感知与趋势分析。三是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开展“六屏两微一热线”知识库建设,面向不同信息发布载体,实现信息发布的一致性、准确性、实时性;同时,深耕行业管理、公众服务实际需求,开展公众信息服务、行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2.以新基建为依托推进六大智慧领域建设

围绕智慧港航、智慧公路、智慧枢纽、智慧出行、智慧物流和智慧执法六大智慧重点,积极构建“全息感知、全程服务、智慧决策”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港航智慧运行与服务。一是推进近海船舶感知监测。针对四客一危船舶、近海船舶等,实现监控船舶动态。二是持续提升智能航运服务。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港航服务、经贸商务和港口物流等各类信息资源,完善健全各类服务。三是运用“5G+自动化技术”,加大自动化码头优化力度,完成二期工程岸边智能理货系统和冷藏箱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实现无人理货的智能化和无人监控的一体化。四是建设青岛港引航站智慧引航服务系统,综合应用物联网、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提升引航水平。

公路智慧运行与服务。一是推动全路网基础设施感知监测。推进国省干线的新建重要路段、桥梁、隧道、互通枢纽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深化BIM技术在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的应用。二是深入挖掘公路路网运行和监测数据,重点应用大数据、5G等技术与业务管理深度融合,提升公路路网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打造新一代智慧高速公路示范应用。在部分高速新改建项目中,推进物联网、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块链等先进通信技术的部署,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高速样板公路。

智慧枢纽运行与服务。一是推进枢纽集疏运动态监测。构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青岛火车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信息采集和监测体系。二是深化智慧机场建设。建成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GTC枢纽运行管理、停车场管理、出租车调度、网约车管理、周边道路管控、长途票务、旅客信息服务等功能,提升机场陆侧交通一体化协同调度、一站式运营管理和多元化信息服务能力。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推广和应用,推广人脸识别、自助行李托运等典型场景应用,全面推行无纸化通行、无感支付、无缝导航和无人化停车。

智慧出行运行与服务。一是推进重点客流监测。加强区域客流群的监测、预测、预警;整合利用多种运输方式的业务和轨迹大数据,评估区域综合交通运行情况。二是完善营运车辆感知监测。针对巡游出租汽车、公交车等,推广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车载智能终端等智能安全管理装置;已有设备按标准做好数据转换工作,逐步更新换代。三是加强运输服务综合监管。推动巡游出租车、“两客一危”车辆、轨道交通、汽车经营维修、重点营运车辆、网络预约出租车、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运单、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等综合监管。四是深化公众便捷出行服务。继续推进城市公共交通、长途客运兼容多种电子支付方式,研究推广电子发票;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客运联程联运的应用;建设一体化智能公交候车亭,提升青岛市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推动自动驾驶公交试点应用,逐步实现封闭场地、半封闭道路和开放道路的自动驾驶测试。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发展,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服务,智能提供行前智慧决策、行中全程引导、行后绿色激励的一站式“门到门”出行全流程规划及智能诱导服务。

智慧物流运行与服务。一是加快货运物流动态监测。整合利用多种运输方式的业务和轨迹大数据,建立货运统计监测方法和区域货运监测方法,评估区域综合交通货运运行情况及货运交互情况,为深入掌握区域经济协同机理、制定精细化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支撑。二是完善货运物流平台体系。创新发展综合性物流平台,构建“互联网+”、大数据的平台企业生态体系。支持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发展货运物流交易业务、延伸服务链条,推动网络货运平台经济发展。

执法智慧运行与服务。打造和完善智慧执法体系,建设青岛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与指挥平台,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视频监控、行业数据等信息化资源,实现违法行为智能感知、执法线索管理、执法指挥调度等功能。构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库,完善软硬件支撑环境,配备车/船载执法终端、手持执法终端、桌面式调度终端、执法记录仪、视频采集站等执法硬件设施,实现指挥调度现代化、协同办案流程化、监督考核体系化和违法行为快速发现、处置、办理的“三化一快”建设目标。

一是探索新型高品质耐久性公路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和应用。二是提升交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能力,推进建设青岛当地科技创新实验室、交通研究中心等平台。三是推动交通科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构建重大科技成果库和专家智库,利用青岛市公路学会等社会组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行业各类创新主体建立交通产业创新联盟。四是深化全域统筹战略,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充分助力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实现交通信息化全域统筹。五是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工作进行充分结合,通过综合交通大数据“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有效支撑和引领胶东经济圈的交通运输一体化工作。六是做好青岛市“十四五”战略规划政策类研究课题储备工作,结合青岛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工作重点,围绕交通发展基础理论、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交通发展核心评估工作等,建立“十四五”战略规划政策类研究课题项目库,科学有序推进前瞻性研究工作。

(二)推进绿色集约循环发展

1.发展节能环保运输设施设备

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共汽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加快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市公交领域开展示范运营。会同区市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从事巡游出租车经营。加大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长途客运班线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

加快推进新清能源充电设施网络建设。配合推进加气站、加氢站、标准充换电站(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充电站、充电桩建设。在青兰高速、青银高速公路等服务区、停车区合理规划加气站建设,尽早形成高速公路LNG加气站网络。依托电网公司及其他社会主体的投资和资源优势,全面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建设,到2025年,青岛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100%覆盖。

提升港口新清能源利用水平。一是继续推动港口岸电建设,严格落实新建码头和船舶同步建设岸电设施要求,引导已建船舶进行受电设施改造,鼓励港口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完善供受电机制,支持港口企业参与市场化购电,制定岸电收费指导政策。二是提升港口设施设备清洁化水平。支持港口作业机械有序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到2025年,港口电能、氢能、LNG等新能源机械设备达到30%。

2.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全市土地岸线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全市土地岸线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工作。对接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鼓励公路、铁路共用通道,鼓励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共用稀缺线位。对交通场站土地集约化利用,实施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建设集约化、一体化绿色交通综合枢纽。加强土地、岸线、空域、海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合理有序开发港口岸线资源,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港区。

加强绿色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重点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等综合利用。在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积极应用沥青冷(热)再生、水泥路面破碎再生等技术,基本实现路面旧料“零废弃”。全面推广飞机APU替代项目,支撑绿色机场建设。

3.提升污染综合防治水平

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提前淘汰更新,加快国六排放标准营运车辆推广应用。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I/M制度),强化在用汽车排放检验与维修治理,建立健全超标排放机动车闭环管理联防联控机制。

加大港口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港区污水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港区生产生活污水、雨污水循环利用。优化全市港口污染治理模式,新建港口同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原油、成品油装船码头油气回收,分阶段开展码头油气回收设施改造。推广港口航道建设及水路运输中水污染防治技术。加强港口生产污染防治,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治理等。

加大扬尘治理。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客货运场站、航运码头等施工扬尘治理,开展干散货码头粉尘专项治理,全面推进青岛港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防风抑尘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

4.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生态选线选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与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相协调、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与养护。加快推进绿色港航建设。实施港区绿化工程,引导青岛港开展陆域、水域生态修复。

(三)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安全生产“两个体系”建设。构建以安全生产信用为基础、以信息化保证的安全生产信用监管体系,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实现安全生产信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全链条。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市县两级监管机制,开展日常线上监管和“四不两直”现场核查,推进行业监管责任落实。

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摸清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减灾能力,客观认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交通运输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以调查为基础、以评估为支撑,客观认识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形成一整套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推进安全应急“三个能力”。提升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整治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依据《山东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指南》,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常态化推行警示约谈、挂牌督办等措施。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本质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危桥危隧、老旧码头、航道等改造力度,完善农村道路安全警示标志、设施,提升轨道交通一体化安全保障能力。推广应用港口、码头危险货物运输及储存设施等智能化安全设施设备,改善陆岛交通安全设施条件,提高运输工具及设施设备安全技术性能。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统筹制定综合和分领域应急预案。完善与应急、消防、公安、气象、自然资源、海事等部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应急物质和装备库建设。推进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加强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加强交通重点领域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推进交通运输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应急专家库。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以及“突发事件第一响应人”专项培训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

(四)突出交通标准化建设

加快重点标准制修订。紧密结合青岛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重点,保证公益类推荐性标准的基本供给,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在交通行业大数据基础性标准、综合客运枢纽多方式协同调度、城市候机楼设施设备配置、旅客联运行李托运服务规范、多式联运、旅游码头建设等领域研究制定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制修订计划。

提升标准化服务效能。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学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创新标准化服务模式,加强标准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强化科研单位对青岛市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的支撑,探索建立标准研发、实施推广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合作机制。二是健全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研究成果向标准转化的快速通道和长效机制。三是加强标准成果宣贯培训,拓宽宣传渠道,进一步深化全行业标准化意识。落实标准审查审批、发布、出版归档,以及标准宣贯等方面要求,强化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全链条”管理。

(五)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大交通、大服务”理念,在积极推进“一城一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动建立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加强协调统筹力度,完善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胶东五市都市圈等跨区域的一体化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跨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关键问题。

推进行业“放管服”。推动行业管理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构建“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等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权力下放工作要求,推进部门间行政许可事项划转,理顺部门间权责,加强审管衔接、提速增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建立全链条信用治理模式。推进信用信息全领域覆盖、规范化归集、系统化共享、规模化应用。加强事前信用监管,运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方式优化行政许可,开展准入前诚信教育。加强事中信用监管,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信用评价,开展分类分级监管,及时在“信用交通”网站等渠道公开。加强事后信用监管,聚焦工程建设、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等领域,完善信用修改机制。

优化交通人才建设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交通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与国际化城市接轨的高层次交通人才招聘、薪酬、评价、考核、科研资助和管理机制。创新交通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不同区域、领域等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吸引交通运输人才向青岛聚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人才支持措施。

优化交通运输人才队伍结构。围绕交通运输产业链、服务链布局人才链条,健全以交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优先培养“三化一型”人才。针对重要领域、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努力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交通领军人才。实施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培育工程。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各区市及有关部门加强沟通配合,建立规划协调机制,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规划有序实施。积极探索建立交通成效与地方政府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将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明确年度考核目标,强化规划执行力,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评估。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与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相适应的资金保障制度,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9〕45号),落实市与区(市)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强化投入保障,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补助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省级补助资金,继续通过一般公共预算、交通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依法依规支持交通运输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资金筹措渠道,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构建形成效益增长与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的投资长效机制。统筹考虑经济设社会发展水平与各级财政收支状况,视财力承受可能搞项目建设,切实做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工作。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为市场化运作的交通发展提供融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充分考虑交通发展实际需要,及时将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强化与媒体、协会的沟通交流,提升交通运输领域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围绕交通运输热点、难点、民生问题,做好舆情监测、收集和分析研判,坚持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利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渠道,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先进事迹宣传,弘扬交通运输文化,传递行业正能量。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

原标题:今年底石家庄主城区将全部淘汰燃油公交车

9月30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根据方案,石家庄市将采取60条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今年1-8月,石家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有28天,占总天数的11.5%。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孙瑞彬指出,省会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行动方案》指出,到2017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33%;全市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净削减1500万吨;压缩和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500万吨以上;削减炼铁产能374万吨,炼钢产能482万吨;全部淘汰10万千瓦以下共计23.7万千瓦的常规燃煤机组。

石家庄市将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区域性公路网建设,2017年年底前,地铁1、3号线投入使用,2013年年底前主城区全部淘汰燃油公交车。

到2014年,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到2015年,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加油站不得销售和供应不符合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环境容量,采取相应措施,遏制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鼓励绿色出行、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2013年年底前,全市城市管理系统的黄标车全部淘汰并更换到位。对达到强制报废条件的在用机动车予以强制报废。2014年1月1日起,每日全时段禁止“黄标车”、“无标车”在三环路(含)以内区域和县(市)、矿区城区内道路上通行。推广安装电子环保标志,尾气检测不合格车辆,一律不予核发车辆安全检测合格标,禁止上路行驶。

今冬明春减煤600万吨

石家庄市将压减耗煤总量,严控燃煤污染。今冬明春,通过压缩焦化、化肥等行业生产规模,压缩大型火电、热电企业发电量,关停热电一厂等措施,全市净削减煤炭600万吨以上。通过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2013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市区283台分散燃煤锅炉能源置换。

将严格控制各县(市)、矿区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年底,平山县、井陉县、正定县、栾城县、藁城市、鹿泉市、井陉矿区的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净削减35%以上;其他县(市)的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净削减30%以上。2015年6月底前,其他县(市)、矿区分别建设1-2个优质低硫型煤厂和覆盖所有乡镇村的型煤配送供应网络。全市其他配煤、储煤场原则上一律关停。

建筑工地24小时值守防尘

为治理建筑扬尘污染,石市将严格、有序管控建设项目,分期批准建设工地开工。10月底前,市内五区、高新区592个建筑工地,以及正定县、栾城县、藁城市、鹿泉市、正定新区建筑施工工地全部完成集中整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所有施工工地实行分包责任制,24小时专人看管,建立台账,推行绿色施工;在建筑工地四角安装在线视频监控设施,全程监控施工扬尘。

10月底前,全部920辆渣土运输车实现密闭运输或更换新型全密闭渣土车,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指定专门倾倒地点,渣土盛装不得超出车厢高度,禁止道路遗撒和乱倾乱倒。渣土运输时间限定在19:00―24:00。自2013年11月1日起,所有未实现密闭运输或没有更换新型全密闭渣土车的,一律不许进入三环以内。

周本顺:以凤凰涅槃勇气闯过治污关

河北省9月27日召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动员大会,对推进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省委书记周本顺强调,一定要以严明的责任保证兑现对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三年有所好转、五年明显改善,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必须不打折扣、按期交账。要下决心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好,

一定要肩负起防治大气污染的重大历史使命。河北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河北又是京津冀三省市治理污染任务最重的省份。现在,河北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重要关口。我们必须以极大的决心和信心,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勇气,过好结构调整的坎,爬上转型升级的坡,闯过治理污染的关,真正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打开一片新天地。

周本顺强调,一定要以严明的责任保证兑现对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三年有所好转、五年明显改善,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必须不打折扣、按期交账。全省五年摘帽,部分市要提前摘帽。廊坊、保定、衡水工业结构都不重,应该早日从污染城市中出列,要认真分析污染原因,对症下药;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要如期完成治理任务。要加强督导,强化责任追究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未按时限完成任务的限期整改,如果拖了全省的后腿,要按签订的责任状有明确的说法。

沈阳重污染天拟推“雾霾假”

沈阳拟推“雾霾假”,今冬一旦出现大气严重污染的天气,沈阳市有可能建议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员工休假或弹性工作制。沈阳市环保局透露《沈阳市冬季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预案有十二条措施应对大气污染,其中“建议严重污染情况下……实行员工休假或弹性工作制”极为引人注目。这也是沈阳第一次提出以员工休假等方式,应对空气严重污染,体现了“公众健康为第一要务”的理念。

天津重污染天单双号限行

天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征求意见稿,并向公众征求意见建议。按照应急预案,该市将根据污染情况,对重污染天气采取三级预警响应。出现重污染天气时,政府将发布预警信息,提示公众做好防护。预警信息分三种:三级预警,禁止露天烧烤停止土石方作业,二级预警,该市牌照载客汽车单双号限行,一级预警,中小学停课、户外大型活动全停。

山东8年改善空气质量50%

山东省近日发布《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到2020年,8年时间计划投资9000亿元,确保“到2020年山东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左右”。大气防控在具体的实施步骤上将分三期:第一阶段,初见成效期:从2013年到2015年,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20%以上。第二阶段,持续改善期:从2016年到2017年,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35%左右。第三阶段,基本达标期:从2018年到2020年,空气质量相比2010年改善50%左右。

记者从河北省环保厅获悉,今年1-8月,河北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85天,占总天数的34.9%。张家口空气质量最好,达标天数为183天,占总天数的75.3%;石家庄达标天数最少,仅有28天,占总天数的11.5%。

前8个月,河北省轻度污染平均天数占总天数的29.8%,中度污染平均天数占14.8%,重度和严重污染平均天数占20.5%。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达标天数超过50%的仅有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3个市。全省城市环境空气呈现以颗粒物为主,臭氧随气温升高快速加重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特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油价调整时间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