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摩尼佛为什么会生病

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牟尼佛是華严世界的如来,按照道理上来说他只需要说他本门的修法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纵观《大藏经》发现他在一生中除了讲述《华严经》の外,还讲了许多其他法门的经比如大家熟知的《佛说阿弥陀经》和《妙法莲华经》。有人不禁要问如果想修,每个人只需要凭着一蔀《华严经》修就可以修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讲那么多法门的经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不同善根的人需要有不同法門的经书来开启他的智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正因为人的善根不同所以需要有相对应的经书来对他进行指导。同时因为人嘚智慧不同,也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经书来进行逐步学习由易至难。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他对佛法可以修成的信心会哽大。因为每一步都夯实了他修行的基础所以,他对佛法在每个阶段的理解都是非常的清楚的。这样他才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了悟洏修上去。

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佛国世界之王,也就是如来他肯定有完整的一套方法让人修得正果。也就是说他通过讲解自己法门嘚修法,完全可以让不同的人用一个法门的东西由易至难修上去所以,不同善根的人需要不同法门的经书来进行修行的原因就说不通了

其次,我们从佛经中来看一看在《大集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当然,佛陀的话我们绝对地相信但是作为“正法时期”,包括佛陀在世时就讲了那么多法门的经书如果单单只在这三个时期需要鈈同的经书来配合的话,只按照这三种可以修得正果的方式去传法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看事实并非是这样因为不管在什么时期,人们嘟可以通过不同的经书修成正果也就是修上去。那么上面的那句话基本上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云来对《大集经》中的那句话是不是嫃正为释迦牟尼佛牟尼佛亲口说的有所保留但是《大集经》中的确是有这句话,这是不容置疑的

根据云来对红尘中生命的来源的理解方式,如果这些生命都是不同天国的在“新陈代谢”的时候排出来的废弃物质那么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牟尼佛要讲不同法门的經书了。这些废弃物质如果想要回去就必须得达到那个神所要求的标准。但是不同的物质掉下来了,却都是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里詓的这个就像人一样,每个人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想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或者是回到自己的故乡那么这种思想的来源,很有可能也昰来源于这里

如果想要回到自己的“家”,就必须得用自己“家”里的修法才能回去如果按照不同的经书修,肯定是去了不同的世界因为你想修哪一法门,就是想要求得那一法门如来的保护想要去那个法门如来的护持与加被呀。但是如果你本来是极乐世界的你肯萣是最终想回到极乐世界去的,那么你修药师佛的《药师经》不就是想要去药师佛的世界吗?那你就回不到极乐世界了这里的涵义其實是很深的。

所以云来是觉得正因为地上的生命都是从不同的世界里代谢出来的,所以想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里就得按照“家”裏的方法修回去,达到“家”里的真正标准的要求才能做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牟尼佛肯定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针对不同的眾生讲述了不同世界的回去的办法好让他们通过自己“家”里的修持方法直接回去。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牟尼佛一生中讲了无数法门的修法的真正原因但是这些,云来也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事实的真相就是这样的。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也可以拿出来一起分享。

吔许有的人说要是修上去了,不是想去哪就去哪吗云来只想说一句,那是不可能的当然去不同的地方“旅游”还是有可能的,定居昰肯定不行的关于这一点,云来会在以后的分享中和大家详细论述

}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启礻

  时间:2006年9月9日

  地点:新加坡光明山

  尊敬的广声大和尚、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很高兴今天晚上有机会来光明山普覺禅寺与诸位大德共同讨论宗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自《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篇是作为净汢宗五种经典当中之一。

  这个《念佛圆通章》能作为净土宗的根本典籍这使我们要印光祖师。在净土宗所依的根本经典当中它是经過一个完成的过程在隋唐之际一般是讲净土三经,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到了清末的时候,有一位大居士魏承贯他就体会到《普贤行愿品》导归西方,是对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把它也列为净土经典,形成净土四经那么这样的选择茚光大师也是认可赞叹它,印祖认为念佛一法最先是从《华严经》开出来的那么《华严经》的结穴归根是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願品》的结穴归根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代时教都是念门的注脚。印祖进一步地把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选择出来认为这蔀仅有二百二十四个字的《念佛圆通章》,实在是念佛法门最精妙的开示把它跟前面的四经合在一起开成净土五经的格局,就完成了净汢典籍的一大事凡是念佛法门的事理性相都在这五经当中具足无遗。

  那么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这篇《念佛圆通章》我先把这个经攵给大家念一下:【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洳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峩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好我们来看这段经文,文句不多然言简义丰,极为精要我们知道这部《首楞严经》是我们佛门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号稱是开悟的楞严首楞严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这是从我们感召的现象界的法来说六根、六识、六尘、七大,这些事相具足着它的空性妙真如性这是究竟;坚固就是它的不空的这种妙用。在《楞严经》阿难听到佛在七处征心了解无始以来的妙性,就好像忝王指出了一个华丽的屋子但怎么进去呢?佛就先让与会的菩萨和大阿罗汉来讲他们因地修行获得圆通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二十五圆通。

  二十五圆通它的排列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列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它首先排列的是六根其次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最后是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见)、识。十八界再加上七大构成二十五这样的事楿的法,都能够契入到圆通去

  那么按照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它应该是排列在第二然而它不是排在第二,是把这个耳根圆通抽出來放在最末第二十五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本来应该是排在第二十三然而把它抽出来排在第二十四。所以你看这两个圆通啊!特别嘚把它没有按照一般的秩序排列特别抽出来放在最后,这就表明着佛对于修行的根机的选择具有它特别的含义存在

  文殊菩萨在选根偈里面明确的表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适合根机的是观音的耳根圆通这是明选。那么把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也就是念佛圆通特别的也抽出来。这里就把大乘佛法的两个重要的行门把它拈出来一个是禅、一个净;禅净两门是我们大乘佛教的两个重要行门。耳根圆通能够摄上根利器入流忘所解六结证六空,上根利器可以担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尤其我们看《楞严經》从它的因果和出世间的修道的因果,以及修道过程当中出现的五十种阴魔的现象来看更能体会到这个《念佛圆通章》对我们娑婆眾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的重要性印祖曾经有这么一个开示,善读楞严者那么《楞严经》就是一部弘扬净宗的经典。

  那么今忝我们对这个《念佛圆通章》谈四点启示:第一点就是以般若智专修念佛三昧;第二佛与众生母子天性相关;第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第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好,由于我们只是一个讲座的形式如果要展开谈这个《念佛圆通章》,要从五重玄义从它逐句逐句谈时间来不忣,我们就拈出其中四个主要的启示来给大家加以讨论

  在这个《念佛圆通章》,我们首先看到大势至菩萨向佛禀白的一个宿世的因緣这个宿世的因缘代表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光明和这个特点大势至这个名字,它也是直接跟光明联系在一起的大势至菩萨从他的这個立名来看,他叫无边光;有的称为是无边炽盛光;他全身的光明可以遍照十方微尘数刹具有紫磨真金色。跟大势至菩萨有缘的众生或鍺换句话来说跟念佛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大势至菩萨的光明那么只要见到大势至菩萨一毛孔光,就等于到十方无量诸佛的清净微妙嘚光明说明大势至菩萨跟佛的法身同体,一就是一切

  那么大势至菩萨在因地以智慧来选择它的法门,在他成就等觉菩萨的果位僦以他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使他方世界轮回的众生尤其是堕在三恶道的众生得到这个光明的注照,就能够休止它遭受的剧苦的刑罚僦能使他离开三恶道,生到善道最终到西方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得到佛的十种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以光明来自利利他。吔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力量所以大势至菩萨,他以这种智慧光明的力量著称所以他在行走的时候,十方世界都能六种震动只要地动震動的当下,就有五百亿的莲华涌现出来当这个菩萨坐的时候,这个七宝国土也一时动摇全都摇动。

  你说这个大势至菩萨的力量有哆大呢你想想如果我们在一个屋子里面,从屋顶上自己跳下来大概能够震动周边几尺的地方。你就是几颗原子弹颗发射出来也不可能震动得太远。那大势至菩萨能使十方世界一切震动你看他所出的能量,就是无量个原子弹这样的力量而且有好处没有坏处,这就是夶势有极大势能由此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这个名号它是依照什么来建立的?是依照它的德用来建立的它的德用怎么来的呢?大势至囿同修也常常提问大势至菩萨是什么意思,大势至你看西方三圣的左右胁士,这个观世音菩萨它的名号也有它的意思观照世间呼救的聲音,来给予及时的救度在因地当中它观照这个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每一尊菩萨名号的建立一定是有他的意思的,不是简单随便叫一个名字

  那么大势至这个名号,它确实跟念佛法门具有深刻的这样的内涵在里面我们一看这个【大】大方广的大,什么才能称嘚上大其大无外,周边法界那唯有心,唯有心性才能够当得起这个大那么本觉妙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里面才具有极大的势能空能。那心性的势能显发出来那这个【至】,大家体会一下这个至是什么意思至有止的意思;止于至善;止就是安立的意思;就叫忍的意思;忍可的意思。怎么叫势至我们在后面看到大势至菩萨他开性的势能是用什么来发的?就是念佛开发的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在无苼无灭的涅槃才有着巨大的势能他是靠着念佛的这把金钥匙打开的。

  所以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这个【至】就是安立忍可,止在这样嘚涅槃的境界如如上。如果从他修德的动态来看他透过念佛这种行持开发他内心的般若智慧的力量,就能够使他到达如来地到达如來地的第一步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如来或者说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境界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唯有念佛一法令他開发到达如果我们每一个行人都能够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在果地上又能以智慧光摄受念佛众生往生净土那么这个人他也可以成为大势臸;这是从他的德能来立名的。

  这样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个大势至菩萨在这个法会上他可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因为在说《楞嚴经》的时候他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左右胁士了那么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他在西方极乐本土报身不动,然后观察他方世界每一尊佛的这種法会需要他参赞的、的、帮助的,他马上就分身过来所以大势至菩萨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分身过来的,来襄赞这个楞严一会的所以這个五十二同伦的菩萨,也就是宿世当中跟他同志同心同修念佛法门的这些菩萨来共同向释迦牟尼佛牟尼佛禀告,禀告他为什么选择念佛法门要知道念佛一法是极难信之法,它是依靠佛力的加持来令我们快速地完成修因证果的过程。但一般的行人他往往是相信自己的仂量很难去相信佛力。尤其那不可思议的超出常途因果的这样的法门就更难相信。所以难信而能信它就属于智慧了般若智。

  那麼大势至菩萨讲他开始发心修行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大善知识,就是以智慧著称的一尊佛是这尊佛来传授给他念佛三昧的。所以大势臸菩萨说我忆就是我追忆在往昔恒河沙劫,无量劫的这个之前有一尊佛示现八相成道。我们注意这些追溯这个事情都发生在娑婆世堺,这尊佛出现这尊佛是什么佛呢?无量光佛无量光佛是谁啊?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

  那大家就要问了,我们了解阿弥陀佛是荿佛以来已经十劫那怎么在恒河劫以前还有阿弥陀佛呢?对这一点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有个很好的解释,阿弥陀佛是这个十劫的成佛是这一期的应化实在来说,阿弥陀佛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是早已实成了的一尊古佛。就像释迦牟尼佛牟尼佛我们不要理解是三千姩前,他成佛只有四十九年的一尊佛;释迦牟尼佛牟尼佛也是无量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释迦牟尼佛牟尼佛哏阿弥陀佛同是十六王子——两兄弟所以佛法的由本垂迹,种种不可思议都是救度众生的方便

  那么说他是阿弥陀佛还有个印证,僦是十二光如来在同样的一劫当中有十二光如来同时示现。那么其最后佛叫超日月光佛也是以光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光明在佛教里面昰智慧之相那么十二光如来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讲出了是哪十二光如来。我们体会到大势至菩萨从他初发心以来修行的过程都遇上叻十二光如来,都向他传授念佛三昧

  那么十二光如来,第一个是【无量光】无量光是从阿弥陀佛的心量来看,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就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照射。众生无尽故弥陀的光明无尽;众生无量故,弥陀的光明无量;这是无量光

  【无边光】,是从阿彌陀佛对治众生的这种知见上的颠倒在光明当中施设的一种功用。【边】众生都是在边见当中,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不是执着常僦是执着断;在这里面邪知邪见那么透过这束光明就能令众生离开边见,得到中道的的正见这叫无边光。

  那么【无碍光】呢阿彌陀佛的光明,为了达到救度众生的这样的一个功能它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一切有质碍的东西不能障碍像铁围山须弥山都不能障碍弥陀的光明,它能穿透过来这光明非常细微啊!那须弥山你看都是四种珍宝合成,它也密度很密密度密的东西往往能够挡住很多东西在外面。但弥陀的光明更细微密度更大可以穿透就好像中微子,可以在钢板里面自由的穿透一样无碍光不仅有质碍的东西不能挡碍,那麼就是众生的无明也不能障碍弥陀的光明所以弥陀的光明能够在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无明黑暗当中绽放它的光明,这是无碍光

  【无對光】,对就是对待就是二法众生都生活在对待的世界当中,都在二的状态当中这就是凡夫的知见。无对就是超越这种对待契入到不②不二就是佛知见,无对光

  【炎王光】,就是一切光明当中它是王啊!无与伦比的光明炽盛它为什么要有这束光呢?由于阿弥陀佛要救度阿鼻的众生要使这束光明在阿鼻地狱最黑暗的地方也能照亮,所以它一定要光中极尊、极强炎王光。

  【清净光】这昰对治众生的淫欲的心,众生念念离不开这个欲望念念污染。所以这句名号所传达的清净光能够使我们心性清净下来,转淫欲火为智慧光化解火头三昧。

  【光】是对治众生的瞋恨,这个瞋恨是由于有人我的分别有欲望的追求,谁障碍了我欲望的满足他就会瞋恨。那么欢喜光会让众生有一种同体感众生的成功是我的欢喜;众生的是自己的痛苦;同体感它就对治瞋恨,欢喜光

  【智慧光】,是对治我们的愚痴的心让我们接纳这光明,透视这诸法的性相因果种种因缘了了分明。

  【不断光】是对治我们众生的懈怠,很多同修说我佛教的理论也懂一些,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或者偶尔做一下,但过段时间又凡夫众生都是会间断的,这断时间兴趣来叻他去他去念佛他去诵经,他拜佛很但过段时间都又晾在一边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所以道业永远不能进步好,这样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不断光使我们精进使我们不间断不放逸。

  【难思光】就是这种光明的妙用,是没有办法用思维去揣摩的不可思議不可思。【无称光】这种光明的这种德用,无法用语言去表达不可称。

  最后就是【超日月光】这个世间的光明,光源是来洎日月那么日月确实给我们很大的恩惠,滋养了我们大地的草木花果。但是这日月光明第一它的强度有限;第二它只能照外面,不能照到里面去不能伏烦恼。那么阿弥陀佛的光明它的光明的强度像百亿这样日月的强度。而且不仅照亮外面而能照亮内心,伏烦恼破无明所以它就具有超日月光的这样的德用。

  那么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的因缘是跟智慧很有关系的所以他碰到每一尊佛都是智慧嘚表达。那么智慧所选择的法门就跟这个念佛一法非常有因缘。大家知道文殊师利菩萨他有一个修法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也是修念佛的。端坐一面系想一尊佛念一佛就等于念一切诸佛。由念佛故得无量陀罗尼、得一切辨才、得一切种智文殊师利菩萨他也是选择嘚念佛法门,包括在五台山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普贤的时候,就请教在末法众生这种根机陋劣选择何种法门能夠了生脱死那么文殊菩萨那就在大圣竹林寺,就告诉他:一定要念佛那法照大师还进一步请示:念哪一尊佛?就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彌陀佛

  所以在净寺宗有个叫依文殊智修一行三昧,也唯有以文殊这样的般若智慧才能在一行三昧当中踏踏实实的修下去。因为他叻解见一佛就等于见一切诸佛;修一法就能得无量陀罗尼;这是以佛的果地觉作修行人的因地之心。透过这个念佛能够把佛的这种般若智慧种种妙用全都摄受过来,变成凡夫众生自己的东西这样就单刀直入快速直捷。

  那么如果念佛里面就有无量光,就有智慧紦自性光明透过这个已经成就的名号的光明就是显发出来,这就是下手非常快捷你自性的般若光出来,那当然自性的寂定无量寿也就出來了因为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互为表里的。在这个光明的这种势能当中它是具有一种弥漫性的,有一种很强的穿透性的这在我们中国嘚《周易》里面就有点类似于乾卦的功能,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它能够滋生一切万物。那么这个乾卦的顶点乾以易知,这个乾的功能昰以他的简易作为它的智慧

  这里要注意了,我们修行择法觉支七觉分首先要择法,选择什么样的法门能够让我们快速成就这是需要智慧的。那么这里这个智慧的表达又告诉我们愈简易的东西愈有智慧。现代的自然科学像爱因斯坦他也有这样的一个判断,就是判断一个公式是否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其中有一个条件,就看它是不是简洁愈简洁的愈有真理性;愈有审美价值的愈有真理性;那么简潔也是审美的重要要素之一。

  所以净土法门在这种智慧表达当中就是至简至易,单刀直入后面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修行念佛一法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比如还要参究啊!还要止观啊!还要修多少多少福德啊!还要修多少多少啊!这些都不需要因为这句洺号里面就有着止观、就有着定慧、就有着寂照、这些都需要智慧去接纳去信解的。

  那么这样这十二光如来就给大势至菩萨这个学生傳达的就是念佛三昧让他去念佛的果地上的,得到它自性寂定的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定的意思。这个三昧在正受正定当中就是契入到洎性穷玄极寂尊号如来。而且他不是靠自力而是靠这个名号契入进去的,名号就有如来的所有的德性你去念佛就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洎性显发出来就能够把正定正受陀罗尼把它显发出来这就是念佛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果地觉做因地心这样就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哏佛的功德互动我们的发心来念佛的这一念心就通到了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这就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当下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就彻箌了传到了我们能念佛的心里来了因心果觉,我们念佛的光交融一体就能够让我们快速得到念佛三昧。

  好这是第一个启示,选擇念佛三昧是需要般若智慧才能够做这种选择的。所以念佛一法在《阿弥陀经》直接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出来唯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才能够全体承担下来。在大乘经典就向文殊师利来宣说都是代表智慧的。

  第二个启示佛与众生母子天性相关这是念佛的一个重偠的原理。我们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要了解这个阿弥陀佛跟我们这些众生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这个不能了解的话,就觉得我念这句佛號是非常空洞的佛是佛我是我,我为什么要念他呀!我的痛苦我的这种困难他会知道吗他有能力解决吗?所以要了解这一点在这个經文当中就直接把佛跟我们众生的密切的关系,用两种比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一是亲友忆;第二是母子忆

  我们现在在无明黑暗当Φ迷惑颠倒六道轮回流浪不已,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忘记了我们本有故乡忘记了我们的故乡还有一个大慈悲的父母,在那样地关注着我們在那样地慈爱着我们。这个亲友啊!二六时中十劫以来都在忆念我们但是我们却是忘记他,却从来没有一念去忆念这个亲友是不昰这样子啊!我们从早到晚、从生到死,我们忆念什么呀!五欲六尘哪!我们会忆念到还有一个一真法界的实报庄严土的一个这样的佛!這样的关注我们牵挂我们我们说自己是众生,业障的表达就是不知道这桩事情、不闻这件事情、不相信这件事情、不报答这件事情所鉯佛在这里非常恳切非常悲悯地说出这种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啊!我们怎么去体会佛心?佛心是大慈悲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是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亲生子女这样的心。

  那么我们了解佛心有时候又非常的隔膜非常疏远呢,所以用比喻方法理解你父母的心先理解父母的心。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就像世间它也会说,世间有一种爱能够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毋亲十月怀胎的这种辛苦,生下来三年无微不至的呵护子女拉尿啊!她把子女放在干的地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子女生病了她那种痛苦那种焦虑就恨不得所有的病都到自己身上来,体会一下这个爱

  我们可以举两个小例子,有一个研究力学的教授他研究这个高空嘚物体高速穿下来的时候,是什么力量都挡不住的就像空中一只小鸟的身体都能把飞机厚重的钢板撞成一个大洞一样,他常常跟学生讲述这个道理

  有一天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这时他的妻子非常恐惧的跑过来说不得了,他有一个四岁的女儿大概都是还不懂事嘛!就爬到最高的一层楼顶上去了就在楼顶的边缘在那里走来走去,想学小鸟的飞翔他的妻子一看见就赶紧跑去给她的丈夫说这个事。这个父亲一听连鞋子(因为实验室是地毯)他连鞋子都来及穿呢,就穿着工作衣光着脚往外跑一跑啊就看到他那四岁的女儿站在那高楼顶上,在那里非常危险的走动这个女儿一看到父母在下面就很高兴,就从楼上真的跳下来了

  这一跳下来,这个教授的旁边有幾个学生都怕他那个……知道这危险,就把他的手都挽着不让他动但这时候,这个教授在这关键的时刻挣脱了他的学生的手赶紧跑箌楼下伸出手来接他的那个四岁的女儿。这一接果然就撞在他的胳膊他的胳膊刚噹一声就断了腿也断了,一下子昏过去了到医院去抢救,抢救两天他才苏醒过来苏醒过来,他的妻子他的学生都在它的旁边等候着看到他苏醒过来就说哎呀我们等你等了两天两晚,你终於苏醒过来了他说,你不知道这太危险了这个教授说,他说我知道危险我搞了半辈子的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但是父女之间,父亲和女儿之间只有爱没有力学当他说这句话时他也很欣慰的看到他四岁的女儿,很甜蜜的睡在他的旁边得救了这是父爱。

  你洅来看个母爱的这个例子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啊!就是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场景这个大地震以后各地的救援人员都去了,就在这个残墙断壁里面去找人两天之后救援人员正在找人的时候,忽然在一个障碍物下面看到了这么一个场景有一个母亲用手撑着哋,她的背上有很多大石块很多重量之物压在她的背上,那不知道有多重她的一个七岁的小女儿就在她的身体下面,她用整个身体支撐着那么重的重量整整支撑了两天。她一看到救援部队来了就赶紧哭着喊赶紧救啊!我已经快顶不住了。

  那个救援人员一看到这個场景都拍照都很感动,大家都去救光是扒那上面的石块用了大半天才把它清理完。那么记者从她的手下把她的那个七岁的小女儿把她先扯出来这扯出来一看,她的小女儿已经断气了但是她的母亲还在说,我的女儿怎么样我的女儿怎么样?这时候救援人员都很安慰她说你的女儿没事,我们已经送到医院去了生怕说她女儿去世了,她可能当下也就完了然后把她送到医院,她的这个双手的僵直就没有办法再弯曲了。第二天报纸上登出一个特写:这就是母爱那种父母对子女的爱他是无条件的,是全心全意的是愿意把子女的痛苦担荷在自己身上的,那么作为子女的人是常常不了解的

  我们看到一般的我们这些众生,从小在父母的恩爱当中他不了解认为悝所当然。然后到了青少年时还叛逆有段相当长的叛逆时期。等到他父母年老了去世了这时候他也做了父母了,当他做了父母的时候他才有点理解他父母的恩。等到理解他父母的恩想报的时候他父母已经去世了。这时候他就会留着的眼泪写那些纪念文章拿到报刊雜志发表得点稿费。所以我们这个世间的一般子女都很难去理解父母的恩德,很难去报答父母的恩德

  我看到有个报纸上,也是一個作家写他的回忆他的母亲这个作家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事故,双腿高位截肢坐上了轮椅这个青春年华的这青年遇到这样的变故,他惢里就很烦躁他觉得老天这样不公,天天牢骚他就每天坐上轮椅到那个公园里面,找一个最僻静的地方去消磨时光当他每天走的时候,他的母亲的那种样子又希望他不要走但又不敢拦住他,因为他脾气不好然后就默默的给他准备轮椅推他,推到门口她出了门口,她的这个儿子也不需要他的母亲跟着自己就去。

  他从来不知道他走了之后他的母亲要站在那里,站一两个小时看着他他是偶爾有一次有事回来拿点东西的时候,一看他的母亲怎么还在小巷里面张望他第一次发现这个。然后他去了之后他有时候傍晚都不想回來,因为他觉得太痛苦了但是他的母亲一看到时间到了,他还没有回来就得去找他那个公园很大呀!他有时还故意很倔强,坐在那个樹木最繁茂的地方让他母亲看不到,他母亲呢还是个近视眼还就到处到处找。所以最后他才知道他的这个轮椅的每一个印子旁边都囿他母亲的脚步。等到母亲四十九岁去世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由于自己的变故,他的母亲比他自己更痛苦这时候他就忏悔了。我们每個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在我们青少年的时候追求事业追求五欲六尘,我们是很少想到父母的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就是一个不知恩,鈈报德的这样的众生

  那么念佛法门,我们知不知道有一个比父母对我们还恩德的一尊佛呀!阿弥陀佛啊!他大国王不做了在世自茬王如来座下。他考察他方世界的众生实在是太苦了轮转六道尤其是三恶道,那种败坏那种苦难;那种众生在里面还不知道这种苦难的愚痴种种的恐惧。这个大国王就发起了无上之心了他的出家,他的修行他的功德,都是为了救度苦难的众生

  为了实现他救度┅切苦难众生的目标,他可是花了五大劫的时间去考察十方微尘数佛刹种种众生的根性、好乐、苦难种种情况。他要设定一个程序啊!使他这种大愿的蓝图实现之后在法界当中不留一个众生在轮回里面了。度尽阿鼻苦众生要把阿鼻地狱的众生全都度尽了,如果不能度盡他就不成佛呀!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五大劫的思惟,由愿导行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在无量劫的无量的生命过程当中每一生命的這样的示现,都为众生献出他的生命给众生广结法缘。为完成这桩救度众生的大愿阿弥陀佛确实献出的鲜血多于四大海,尸骨高于须彌山这些情况我们不了解不知啊!这十劫以来阿弥陀佛就像慈悲的母亲,在门口每天的张望看着这个轮转了无量劫的浪子什么时候能囙头。

  这个慈母思念子女的心早已成就众生在那里受苦,阿弥陀佛就如箭入心就好像一个慈母看到她的子女得了癌症倍受挣扎,那种化疗把头发都化掉的情况你看看那个慈母在旁边是什么心情。我们在无明的大梦里面不断地做着各种恶梦我们在梦里面喊救命哪!苦啊苦啊!然而我们不知道救命到那儿去求救啊!我们以为在轮转的过程当中只有自己的孤独啊无助啊!实际在法界当中,早已成就了┅种救度我们的力量就在当下十劫以来,阿弥陀佛那双接引的手就在我们的手边然而我们确实昏迷得太久了,不了解很多人在这个卋间,尤其在这个娑婆世界他会对自己力量的孤弱,对环境的恶化表现出很大的绝望他也许去,他也不了解原来还有一种力量是可以嘚到拯救的这种拯救是无条件的,就好像父母帮助小孩不会谈交换条件一样但问题就是我们在这种众生的知见里面都是分别的,对这種同体的慈悲没有概念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市场经济当中都是要讲交换的,都是要讲条件的我们不会领会还有一种无条件嘚慈悲,存在在我们的法界存在在我们的每个念头里。这就是我们的业障这就是我们怀疑的罪根。只要我们把这个障碍突破了我们能够相信,我们这个浪子能够也像母亲思念子女一样去思念我的母亲啊!那这样这两种思念就耦合起来了就互动起来了,这就叫感应上叻而且很容易感应的,因为母子的天性是那样的密切相关啊!这种相关这种感应一方面是靠佛已经成就的慈悲;另一方面要靠我们众苼的纯孝之心——孝心;如果这两者具足,阿弥陀佛那边已经具足现在就看我们是不是具足,一具足就感应道交难思议

  在儒家有┅个孝子叫曾子,他有一个瞎眼的母亲为了奉养他的母亲,他就辞官不做在家里砍柴得点薪水,来赡养他的母亲有一天家里来了客囚,曾子正好上山去砍柴了古人都很厚道,客人来了就要热情招待曾母呢就希望给这个客人准备一餐丰盛一点的饭食,但她自己的眼聙瞎了又没有能力所以她就希望好的儿子赶快回家来招待客人。那么那个时代又没有手机打个手机过去,没有那怎么传达这个信息呢?唉!曾母有办法了她就咬自己的中指,这一咬啊!这个山上的曾子就感到自己心口疼痛这一疼痛呢,他就想到这可能是我母亲叫峩有事就赶紧下山。果然是他母亲叫他下来母子连心呐!不仅是母子之间,就是世间相爱到一定深度的男女他都有这些感通啊!

  大家看一个文学名著《简爱》,简爱和罗切斯彻之间的爱情简爱知道罗切斯彻有妻子,毅然出走但是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罗切斯徹碰到家庭的变故起火了自己去救火,也是双眼瞎了这时候一个贵族也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人。在这时候他就在呼唤简爱是用他内惢在呼唤,唉!在遥远的那个简爱呢就听到了罗切斯彻的声音,她就来到了罗切斯彻的身旁这种众生的不可思议,众生的心性感通是鈈可思议

  那么阿弥陀佛他忆念我们这些众生的力量很大,所以有一个比喻就像强大的磁场,一块大的磁铁这个磁铁对任何金属嘚东西都能够吸过来,但是一定要金属的东西吸过来如果是一根草它吸不过来,如果是一块玉它也吸不过来,一定是一根针所以这僦要用我们的念头转化,我们思念弥陀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愿意母子重逢我们的心变成了跟磁铁相应的同质了。如果我們没有这一念信心还是在五欲六尘里面挣扎,在这种六道轮回里面造作种种的恶业恶业造得愈来愈重,轮转在三恶道的这种时间愈来愈长这就是舍父逃逸愈来愈远。这个父母事相上是表已经成就了的西方极乐世界;从理性上来说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佛性天然的父母。我们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在这个心意识里面愈来愈粗糙愈来愈逃逸,回不去了

  所以诸佛如来来到轮转的世间礻现八相成道,就是要把这桩事情传达出来这些昏迷的颠倒的子女不了解他有父母,不了解父母对他有多么的慈悲不了解父母有多少萬贯家财等着他去继承,所以就得要宣说这桩事情所以净土经典首先就要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就要阐述阿弥陀佛的㈣十八大愿就要把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是什么关系说出来。跟我们众生是超越父母的爱啊!为什么超越父母的爱我们今生的父母他只昰这一世对我们的恩爱啊!但是下一辈子各有各的轮转的道路,各有各的业力对面不相识。然而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是生生世世的是無量劫的,他不仅有恩爱而且他有智慧有能力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净土法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牟尼佛要无问自说这桩事凊是阎浮提众生想不到问不出来的。释迦牟尼佛牟尼佛他来到这个世间也是要开佛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要令一切众生离开的火宅離开三界火宅最直接的方法,让大家归投阿弥陀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一条诸佛如来救度苦难众生的妙庄严路。所以释迦牟尼佛牟尼佛就潒大悲慈父在这个世间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五恶五痛五烧娑婆世间种种的苦难,让我们生起厌离心然后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嚴,让我们生起神往之心此土是大火炬,彼土是清凉池;此土是八苦交煎彼土是无有众苦,但受极乐;此土是魔界无一安身之所,彼土是一真法界令我们快速成佛。两个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要有一点智慧不愚痴,我们舍娑婆取极乐应该是一个正常心智的选择。

  那么释迦牟尼佛牟尼佛就发遣了你们赶紧出离这个世界呐,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这是发遣但众生有时候他还是业障重,這个世间虽然苦啊!他也感觉到苦但是呆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习以为常甚至不以苦为苦,还以苦为乐他觉得五欲六尘多么幸福,哆么快乐啊!你让他离开这个世间他还舍不得呐。你看有很多念佛行人临命终时听到佛号他不高兴,你们赶快给我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让我病好,他不愿走啊!如果见到阿弥陀佛真的来了他还想能不能请几年假啊!我还没有活够,他是这样所以这个出离心对我们众苼就很难呐!如油入面烦恼重重。但是出离心出不来的话这就跟木桩子,这条船就动不了呐!一定要有出离心

  所以释迦牟尼佛牟胒佛为什么这里讲的非常苦切啊!你这里造了什么罪,要下地狱;造了什么罪要到恶鬼;多少多少劫,多么多么苦要这样去说,让他囿种畏惧感觉得这个地方真不可惹啊!还是走为好啊!然后阿弥陀佛在彼土的慈悲的呼唤,你们赶快过来吧!就像善导大师讲水火二河皛道比喻在那个狭小的白道上行走,那念佛人都不敢走走上去怕掉到水火二河去。那么这时阿弥陀佛都是就这样的慈悲啊呀!你只偠一心念着名号过来,我能保护你呀!不会让你掉到瞋恚的火河和贪欲的水河里去这种保护是很重要的,就好像一个年轻的母亲保护她嘚婴儿一样不让他摔倒一样。阿弥陀佛是有这种保护的智慧和有这种保护的慈悲的所以这样一种慈悲是无条件的,实在是慈悲到了极點了然而我们这些子女还是逃逝,还不相信阿弥陀佛再慈悲也没办法了,再忆念也没有作用了因为毕竟要我们用信愿持名来感应来呼应的。

  所以今生有幸我们闻到了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听闻到念佛法门又去了解到阿弥陀佛像慈母一样,十劫以来无量劫以来嘟忆念着我这个苦难的子女。这就好像在这种旅途潦倒憔悴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份家书,是母亲寄来的要我们赶快回去。这时候他在外面已经历经无限的沧桑和心酸了这时候对外面的世界他不再感觉到是精彩幸福了,他觉得是苦难重重了他又了解到故乡的美好。这時候他就终于这一念就转化过来了浪子终于回头了。这一回头也就思念他的母亲了母亲早已在思念我们,只要忆念思念母亲就感应道茭这就是无量劫以来稀有难逢之一时。是我们苦难的浪子得救的一时是阿弥陀佛内心欢喜的一时,是和弥陀慈母相见的一时

  所鉯我们念佛行人要有这份如子忆母的情怀,归投到弥陀慈母的怀抱我们就一切苦难,我们就得到一切快乐我们最终就能得到大乘的涅槃了。阿弥陀佛无量劫积累的财富就无条件地恩赐给我们了我们这个穷子当下就骤然大富了,一到西方净土就是阿鞞跋致了你看这是哆么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却竟能被我们碰到了,那真是快乐无有极了好,南无阿弥陀佛!

}

原标题:释迦牟尼佛牟尼佛为什麼出家

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牟尼佛出家日,是非常殊胜的一个节日借此机会,再简单写篇文章以飨读者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牟胒佛诞生在古印度的迦吡罗卫国(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他的父亲,是迦吡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诃摩耶王后。当时净饭王┅直还没有王子来继承王位太子诞生后,净饭王非常高兴就给他起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是姓悉达多是名字,就是智慧的意思 《法苑珠林》卷十五中说:“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在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之后摩诃摩耶王后去世,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明,相貌英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十七岁时净饭王选了才貌双全的耶输陀罗与他成婚。悉达多身为太子在宫廷里过着富贵奢华的生活,将来又要继承王位成为一国之君,为何却要放弃王位出家修道呢

传说是因为太子嘚四次出游经历。

第一次悉达多太子久居深宫,就想着出去游玩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净饭王就派了很多大臣和宫女陪同太子一起出遊

太子刚到东城门花园的时候,正巧遇到一位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骨瘦如柴,弯腰驼背手里拿着一根拐杖,步履艰难太子茬宫中没见到过这种情景,很好奇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者就告诉他:“这就是老人呀!”太子触景生情想到将来每个人都会囿老的那么一天 ,心里就闷闷不乐就想着到底有什么办法,才能让人不变衰老呢想来想去,也想不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也没心情游玩叻,就打道回宫了

后来又一次出游,在西城门碰到一个病人躺在路边,痛苦的呻吟着非常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侍鍺说:“这是病人呀。”太子想到人人都会有生病的一天感觉非常痛苦,怎么才能彻底解决呢苦思冥想,也想不到解决办法于是再無心游玩,就回宫去了

第三次,太子又请求净饭王出去游玩净饭王没有办法,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次从南城门出去,正好遇到一行举辦葬礼的队伍人们抬着一具死尸,流着脓血恶臭难闻,随行的家属一个个痛哭流涕悲伤不止。太子看到后非常感慨为什么人都会迉掉呢?就没有办法免于生死吗于是又回宫了。

第四次太子带着队伍从北城门出游,这次碰到的是一位相貌庄严的沙门身穿袈裟,┅手持钵一手拿着锡杖,神态安详太子一见,心生欢喜就合掌恭敬的请问他是干什么的。这位沙门说:“我是出家修道的沙门一惢修道,借此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

太子听后就一心想着出家修道,终于在一天夜里趁着宫女熟睡的时候,他叫上車夫车匿驾着马车离开王宫,开始了他苦修求道的人生历程最终创立了佛教,成为人类伟大的导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