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幅上联下联横批红字开头,下联仙字开头的八十女寿联

求一副上联以林字开头下联以文字开头的十一字对联_百度知道
求一副上联以林字开头下联以文字开头的十一字对联
提问者采纳
林荫大道环境好知书识字文采风流水平高博学多才
如果组七字的呢,?
一开始你没说要七字的!那就再写一个,(但不知道你要那方面的内容)林林总总帅哥酷文文静静靓妹娇
对不起,没说清楚,主要的内容是有励志,好学图强的内容。万分感谢!!!!
林中自有好桃李文以载道靠学习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对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一幅上联庆字开头,下联昌字开头的对联。先谢了!有点急_百度知道
求一幅上联庆字开头,下联昌字开头的对联。先谢了!有点急
庆余积善/经历风雨圆宏志 昌盛耀荣/耐得苦辛上阶层----用心原创,愿如所求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对联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庆云呈瑞彩昌日乐康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老爷子过八十大手,求各位贵人给编一个寿联,上联开头是治,下联开头是国,老爷子以前是国家干部年轻的时_百度知道
老爷子过八十大手,求各位贵人给编一个寿联,上联开头是治,下联开头是国,老爷子以前是国家干部年轻的时
老爷子以前是国家干部年轻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儿孙满堂!急,但后来事业有成。急!急!急,下联开头是国老爷子过八十大手,求各位贵人给编一个寿联,上联开头是治!谢谢各位贵人了
提问者采纳
治家庭于泰兴而享八十如歌国天下于无疾而赏锦绣山河满意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或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治家修身儿孙满堂福临南山。国满添福鸿业成钵寿如东海。国家兴旺
谢谢您,希望您帮我写的比较有韵味点
治世济人创大好河山,国魂铮铮显英雄本色!(原创,为自己点个赞)
治国为民苦渡八十载,撒尽青春年华。
苦尽甘来。
国家富强兴旺笑开颜,尽收成功喜悦。
治以安邦得以平天下 国以栋梁得以就中国
不好意思啊 打快了
祝你爸爸福如东海寿与天齐 南山处处章显风华 青松飒飒兆英雄色
去专门写对联的地方叫别人代写
寿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楹联创作知识讲座
已有 206 次阅读 19:04
楹联创作知识讲座&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楹贴、联语。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是世界上唯有我国的独有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它与诗、词、曲、赋并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五朵金花。对联孕育于我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融合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的优秀基因于一体,使之成为对仗文学的高峰和典范,在我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萌放出芬芳绚丽的奇葩。它具有诗、词、曲、赋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曲、赋更工整,更精练,也更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具有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娱乐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因此内容包罗万象,形式精巧别致,极富对称之美的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瑰宝,深受人们喜爱。从过去帝王的宫廷神庙,到寻常农家的门舍棚圈;从文人雅士的厅堂书斋,到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门面招牌;从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到百姓的坟园陵墓;从节日礼俗,婚嫁寿生到丧葬哀挽;从工棚到学堂;从军人哨所到犯人牢房……到处都可看到千姿百态的对联。因此我们说,内容包罗万象,形式精巧别致,极富对称之美的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瑰宝。它“雅”可以是阳春白雪,“俗”可以为下里巴人,上可登殿堂,下可入茅厕。所以上自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到黎民百姓、贩夫走卒,都喜爱这种文学形式。第一讲 & 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纷纭,尚无定论。从对联学者的研究来看,目前楹联界对于对联的起源,有三种见解:1、桃符说:“桃符—→门神—¬→春联—→对联”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据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有鬼作崇,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到春节,为驱鬼避邪,消灾灭祸,祈求平安,便在桃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大门两边。这就是“鬼画桃符”的来历。直至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把桃符改写为春联。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在蜀末归宋前一年(公元964年)除夕,孟昶“令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昶以其不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 & & & & & &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大体合律,语意吉祥。全联意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得到更多的喜庆,这样的美好日子将春天的一样永驻人间。孟昶在这副对联里,用吉祥之语表达了他的期盼、祈求和良好的祝愿。但,这副春联,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吉祥,而且给他带来灾难,在新的一年(公元965年)宋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俘虏,还委用了一个叫吕余的人,去成都(原后蜀城)的地方长官。同时,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农年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为长春节,而孟昶又恰在二月十六日被俘,这样,这副对联成为一种谶言,仿佛未卜先知,成了一种宋灭后蜀的预言和征兆。这副对联正好说明,新年迎接吕余庆,蜀地统治归宋朝。当然,此事纯属巧合。蜀后主孟昶虽然失去了他的皇位,却在我国对联的发展史上写下了第一幅春联,为对联的创建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清代学者著名楹联家梁章钜从此说,其《楹联丛话•自序》云:“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2、诗文说。认为对联是由赋、诗、词、曲等文体的对偶句演化、变异而成。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对联缘于对仗,属于文辞的排偶或骈俪范畴,对联源于对偶句。排偶或骈俪形式由来巳久,骈文、诗歌、辞赋讲求对偶。在殷周先秦古籍中就有对偶句。如《诗经》中就有许多对偶句。如《诗经》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周易》:“周气相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西汉时就产生了赋体,有了骈文。骈文是一种对偶为主的文体,讲究对仗和声律。好多都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对偶句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出来,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对联。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的一联: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生活的年代比孟昶早700多年。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主张诗文说,把对联的起源定在梁代。他在《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云:“考宋(按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是其诗中抽出的两句。诗中抽句成联当始于梁代刘孝绰。按此记载,此联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现在有人考证,到了唐代,律诗逐渐兴盛,并衍生了对联。律诗的颈联、腹联,对仗工巧,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水深鱼极期,林茂鸟如归”。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脍炙人口的对偶名句。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对句从诗中摘出来欣赏、评品。对偶句从律诗中独立出来就成了对联。香港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一文中说:“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囊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抽出来,‘独立’作为武侯祠的楹联”。至今一些名胜古迹保留着从唐诗中摘出的对联,如山西太原晋祠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按此推论,对联源自唐代。3、口头文学说。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从对联的艺术美学和发展逻辑来看,对句应该早于联语。和一切艺术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一样,其发展过程也应该是从民间的口头对句开始萌芽,而后才为文人和统治阶层运用,成为一种文字体裁。据学者考证最早的对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陆云(字士龙、文学家)与荀隐(字鸣鹤、名士)的对句。陆云与荀隐第一次见面时,互报姓名。陆云称:云间陆士龙;荀隐答:日下荀鸣鹤。云间:江苏淞江别称;日下:洛阳王都城,称日下。两人共同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这一口头对句,比孟昶的第一副春联写作时间要早近700年。另据民间传说唐玄宗善出句,李白善对句。出句:一壶酒,一人饮,醉、醉、醉、醉。(唐明皇)对句:两面鼓,对面锣,当、当、当、当。(李 &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比孟昶的第一副春联写作时间要早200多年。酒令为旧时饮酒中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一两句诗词或其它语句,也可做其他游戏,违令与不合要求者罚酒。其轮流所说的诗词、语句,有的不要求对仗,有的要求对仗。要求对仗者,事实上就成了一副对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香山居士”条所载的一个唐人酒令:[令]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己;[答]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这个酒令“令”重“马”字,“答”重“李”字,位置相应,同后来的重言联手法相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出对联的一些端倪。&到了宋代,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在春节家户人家的大门、楹柱上贴春联,而且一些文人墨客平常相互交际和庆贺、吊唁活动也应用对联。王安石的诗《元旦》,就是极好的例证。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注:屠苏,酒名)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代文人继承了宋代撰写对联的传统。元世祖忽必烈也非常喜欢汉文化,也喜欢对联。他曾专门召见诗人、书法家赵孟兆写下了一幅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幅吹捧帝王,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对联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喜爱。& 到了明代,对联的发展日臻繁荣。被称为“对联天子”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十分热心对联的皇帝,为对联的普及推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清代学者陈尚古所著《簪方楼杂志》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注:应自五代始,史家各执一词),帝都金陵(注:今南京),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另据明人周晖所著《金陵琐事》记载:朱元璋不仅传旨贴春联,而且微服私访,四处查看,亲自督导。有一天,朱元璋在金陵城里走街串巷,见一家人家没有贴春联,大为诧异,便进去问是何原因?原来这家人家是一阉猪户,自己不会写,又请不到人写。于是,他便命随从拿来文房四宝亲自为阉猪户写下一幅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对仗工整,意境豪壮,紧切户主身份。上联:“生死路”,复词偏义,偏于“生”,既指活命途径的生路,又指生猪的繁殖器官,即“生殖之道”。这一双关词用得非常风趣。下联:夸奖阉猪匠手艺娴熟,用刀利落干净。“是非根”指猪的生殖器官,把它说成是招惹是非的根源,更是幽默。在这里,朱元璋借用阉猪为题,抒发自己打天下的豪情壮志和惬意心情。写完这幅对联,朱元璋满意离去。过了一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前查看,仍不见悬挂。他不仅奇怪,而且也有些忿怒,并进门责问。这家户主答道:“因这幅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燃香供奉着。”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赐银三十两,教导屠户让孩子好好读书。朱元璋登基之后,更是喜爱到处题写对联,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南京莫愁湖内,有一楼阁。朱元璋和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常在此下棋。一次朱元璋输了棋,就把莫愁湖连同楼阁一起送给徐达(此楼后名胜棋接),并在楼阁上题联一幅: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世事:指时事,大势。一着:下棋落一子,亦指行事的一个步骤。千古业:长久的大业,永远流传,永不磨灭。上联以棋局喻世事,喻时局,指自己“棋高一着”,夺得了天下江山,开创了帝王大业。寓意于谐,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柔情:温柔的感情。借用秦欢《鹊桥仙》词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六朝: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南京(注:旧称建康、建业)建都,史称“六朝”。下联以湖水喻柔情,在回忆六朝往事,感叹世事变迁,江山兴废无常的同时,也表述了强悍的帝王也有常人之柔情。不过,这“柔情”乃关注天下世事兴衰之情。此联表现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的欣喜与感慨。以小喻大,语意双关,借景抒怀,气势恢宏,可谓佳作。&南京秦淮河,横贯古城,这里歌楼舞榭,茶座酒馆,并列两岸,画舫游艇,纷集其间,历来是豪门贵族,达官贵人花天酒地的游乐埸所。明朝建都南京后,这里更是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朱元璋一天来此游览,见此景象,题联一幅: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这是一幅写景抒怀联,也是一幅巧妙的复字联。上联:“佳”字五次重复,描述了秦淮河的佳景。这里青山绿水,清风明月,千百年来,一直是游人乐而忘的“佳”地。下联:“痴”字五次重复,强调那些沉醉于声乐美色的都有是“痴”人。唐代杜牧在这里写下《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这首诗,借历史上因荒淫纵乐,沉迷酒色,以至亡国的教训,表达了他作为封建知识份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感怀。朱元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怀。他知道,一味纵情声色,必将玩物丧志。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在此联中发出“几辈痴人”的感叹,读来发人深思。朱元璋登基后,曾回到老家安徽凤阳,到他曾经出家的皇觉寺,看见了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大肚弥勒佛(注:大乘菩萨),并挥笔写下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一幅“顶真”联。顶真,又称联珠,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凑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凑的首字,使两分句或两节凑首尾相连,前后承接,好似串珠。上联:借弥勒佛的大肚形象,盛赞其海量般的胸襟肚量。下联:写弥勒佛笑口常开的容颜,称赞其笑是善解人意的笑,是洞察世事的笑。联语抓住了弥勒佛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运用灰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弥勒佛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气质,体现了佛的特征,且富于哲理。该联语言通俗易懂,内涵十分丰富,精简如哲理名言,教人回味,令人深思。同时,朱元璋还借佛的形象,塑造了自己的形象,表达了一代君王的宽阔胸怀和乐观人生态度。对联进入清代以后,有了令人称奇的急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可与唐诗、宋词和元曲媲美的格律文体的主流。清代学者,楹联大师梁章钜在《楹联丛话•自序》中称:“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 “各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间。”在清代的近三百年间,对联创作队伍迅速扩展,相继涌现出一批对联大师;对联创作的收获异彩纷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妙对佳联;对联创作的质量日臻完美,编印了一批又一批对联的理论专著。正如《中国文学史•清代卷》所指出:“清代楹联的兴盛实在是古老文学传统末尾之处最灿烂的荣光。”& &对联在清乾隆盛世肘期,也盛极一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乾隆便是制联高手。例如:乾隆70寿诞自寿联: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中国历代帝王,骄奢遥逸,“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朕即天下”。一朝为帝,无不尽情享乐(如后宫成千佳丽),因此短寿者多,注重修身而长寿者少。 乾隆大概注意到这一点,从而得知“七旬天子”只有“六帝”: &汉武帝刘彻,寿71; 梁武帝萧衍,寿86; 唐高祖李渊,寿71;唐玄宗李隆基,寿79;清圣祖康熙,寿70。乾隆写此联,巳在位45年,寿70。他见到了四代曾孙,算来五世同堂。作为古稀之人,他也和常人一样,望多子多孙,所以在这副自寿联中,他对其辉煌的文治武功,只字未提,而是独辟蹊径,从自己的年龄和家里的子孙着笔,说历史上长寿的帝王少,以反衬自己寿高;写自己子孙多,五代同堂,表明自己福气大。这副自寿联,乾隆自诩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福寿双修的帝王,自欣之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乾隆五十五年,庆八十大寿,贺寿联许多,很多寿联也很有特色。如纪昀撰贺寿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上联连用六个与“八”相关的词语,切乾隆八十寿诞。下联连用六个与“五”相关的词语,与上联的六个与“八”相关的词语相对,紧扣乾隆在位五十年。全联恭贺乾隆八十寿诞,祝福清朝昌期永盛,联语对仗工稳,恰切典雅。又如著名学者彭元瑞贺乾隆八十寿联: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阑辉彩眼;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龙飞”:指皇帝在位。“五事”:古代修身的五件事。《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以代五者为正色。“鹤算”:指寿高。“八元”:指传说中高辛氏的八个才德之士。“八恺”:指传说中高阳氏的八个才德之士。“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古代乐器。“八风”:八方之风。“丹墀”:旧时官殿前的石阶。上联连用八个与“五”有关的词语,盛赞乾隆皇帝在位五十五年的斑阑典盛业绩。下联连有八个与“八”相关的词语,恭贺乾隆八十寿诞,联语叠字叠词,恰切典雅,极为壮丽,歌功颂德,赞颂备至。民国初期,对联仍以晚清的态势持续发展。此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为传统格律文学的对联,发展受到障碍,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二十世纪末,对联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艺百花齐放,对联这一百花园中的奇葩更加艳丽灿烂。当前,全国至上而下,层层建立对联学会,对联组织越来越健全,对联队伍越来越壮大。对联大步迈向新生活,积极为各部门和各行各业服务。各部门、企业、团体敏锐地认识到对联这一文体形式的独特优势,纷纷面向社会开展本行业或部门征联活动、联赛活动,社会反响激烈,佳作更是琳琅满目。这充分显示出对联文化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也向我们昭示出对联更加繁荣的前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艳之花的楹联文化,将在这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新生,更加光彩耀眼,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馨香。综上所述,对联萌芽于唐代,起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元,繁荣在明代,鼎盛在清代,萎缩在现代,复兴在当代。第二讲 & 楹联定义从一个故事说起――“少年鲁迅妙联对老师”一次,老师寿镜吾出了一个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有的对“四眼狗”;有的对“两头蛇”,有的对“九头鸟”;有的对“八角虫”。老师没有什么反映,当鲁迅对出“比目鱼”之后,老师拍案叫绝!独角兽比目鱼绝在哪里?上联的“独”不是数字,却有“单”、“一”的意思;“比”同样不是数字,却有“双”、“二”的意思。这个下联当然比别人的高明得多了。再看两副对联,增加一点感性认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中联)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宁波天一阁联)一副对联两句话,既“对”又“联”。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两句话的内容联系紧密:上联说世事,下联说人情;上联说好事能流芳,下联说良书可播惠。这就是对联。好,看了这几副对联,我们来看看对联的定义应当怎么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345页:“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海》(1999年版),第383页:对联,即“楹联”。第2048页: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字数多寡无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哈哈,都只说纸上、柱子上,在网上写的就不叫对联吗?可见定义不完善。《分类名联鉴赏辞典》序一:楹联,亦称楹帖、联语、联句、对联,俗称对子,乃我国特有之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参考以上的定义,结合对联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对联:“对联亦称楹联,俗称对子。是通过一定载体表情达意的对偶语句,有时还加上揭示对偶语句联系或内涵的短语。第一句(出句)叫上联,第二句(对句)叫下联;附加短语叫横联(横批)。第三讲 & 楹联特点关于特点,在下定义时已经涉及到,如说“通过一定载体表情达意”就是有用,“对偶语句”就是有艺术性,而上联、下联、横联的规定就是有格式要求。所以,我们把对联的特点归纳为三点:即实用性、艺术性、格式化。1、实用性对联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它既能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感受。人们将对联写在纸上或刻在木板上,或贴在门边、楹柱上或挂在大堂、书房中。或者是为了庆贺节日,为了渲染婚礼;或者是为了恭祝寿诞,用于贺迁新居;或者是为了装饰房间,点缀名胜古迹;或者是为了教育晚辈,为了激励自己;或者书赠友人;或者哀挽逝者等等等等。对联的用处很多。对联用得最多的时候是过春节,用得最广泛的地方是名胜古迹。春节时家家贴春联,名胜古迹处处有对联。中国的传统,过春节必须贴对联,叫春联。用大红纸写好贴在大门两边,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对新年的祝愿期盼等等。如人勤春来早家和万事兴东风送暖花自舞大地回春鸟能言国富家富城乡富山新水新岁月新中国的名胜古迹,处处能见到对联,而且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连出版社就出过一本《中国名胜名联鉴赏大成》的专著。摘录几副供大家欣赏一下:如孔府,府内联语很多,大门上一副为清朝学者纪晓岚撰,联云: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台湾高雄孔庙在市内莲池潭畔。也有一联:莲潭水明,直同泗水;半屏山秀,俨如尼山。在黄山狮子峰有狮林精舍,有一联云:世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在沈阳故宫,中路的衍庆宫是封建帝王进行政治活动,召集亲信大臣的地方。在衍庆宫书房里有一副对联谈到做官和交友:好官况味清如此,君子交情淡不妨。总之,在中国,对联用处大得很!2、艺术性对联是与诗歌近体的文学样式,有的对联就是律诗中的联句。在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凝聚感情、创造意境以及语言凝练、优美,讲究音韵和谐等方面,与诗歌没什么差别,甚至某些方面比诗歌要求更严。对联是语言的艺术,是艺术的语言!明清时代就有一些较有一些成就的文人感叹:“写首好诗难,写副好对联尤难。”好的对联如诗。如有志肝胆壮,无私天地宽。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莫矜红花好,还求绿叶扶。好的对联如画。如宋代书画家米芾写的一副对联:雪里红梅,雪映红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如本人赠全乒乓网友“丽雪朝阳”的嵌名联(借用了毛主席诗词中美文):丽雪北国风光,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朝阳东方美景,天播金辉,地映红霞。如此多娇 又如本人在全乒乓为马琳球迷“雨过天清”写的一副嵌球迷球星名藏头藏尾联:& 雨过彩虹现,和风抚苍原,原上驰宝马;& 天清白云飘,丽日亲峻岭,岭中隐奇琳。& 美不胜收3、格式化对联从它出现的第一天起,它的形态、体式就成形了。对联对联,它永远要求有上下两联相对,上下两联的字数相同,句式相同,词性对应,平仄对比。无论是字少的对联还是字多的对联,都必须遵从这样的格式,不然,就不能叫做对联。这就是对联的格式化。短联如郑板桥的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长联如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联(180字):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都必须按格式写。& 第四讲 & 楹联分类由于楹联可以抒发感情,倾吐胸怀,鼓舞斗志,激励同志,打击敌人,描绘壮丽河山和秀美风景,且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劳动、生活、学习、娱乐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而使用人数多,范围广,用途大,流传久,种类繁多。(一)按用途分,楹联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自勉联和馈赠联等。春联,是欢度春节使用的楹联。春节时,为了创设欢喜热闹的节日气氛,国人习惯用大红纸书写对联贴在大门、房门上,甚至贴在厨房、牲口圈,以期安乐吉祥、物富年丰。春联的内容大都与春节有关,描述春节的景象,抒发美好愿望和期待,如“烟花辞旧岁,锣鼓庆新春”、“春满三秦花竟秀,岁逢千禧月团圆”。喜联,是为庆贺婚嫁、乔迁新居等喜庆之事撰写的楹联,主要指婚联。当一对新人喜结良缘时,为渲染热烈喜庆的气氛,人们通常会用红字金字书写对联贴在新人的大门或洞房门上,表示祝愿。婚联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赞美夫妻感情,颂扬夫妻爱情、品德、情操和成就,表示衷心祝福,描述婚礼情景,如“比翼共歌欢乐曲,连理同绽幸福花”、“爱貌爱才更爱志,知人知志最知心”。寿联,是庆祝老人生日的祝寿对联。尊老、爱老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因此寿联历来很受欢迎。其内容则必须与被贺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经历、品德、节操、业绩以及家庭情况、交往关系等相符,上乘之作应是切合以上内容的作品。寿联有男女通用的,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男性通用的,如“德高年寿长怀志,鹤发童颜满面春”;也有女性通用的,如“萱草经霜翠,灵芝沾露香”。挽联,是专门在治丧时使用的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联多用于灵堂、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会场。挽联内容要切合死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经历、品德、节操、业绩以及家庭情况、交往关系,其中德行和事迹尤为重要,可以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悼念,歌功颂德,评论生平,表达继承遗志、化悲痛为力量的心愿等。挽联十分重视哀挽者与死者的关系,常见的有挽亲人、挽师长、挽朋友以及挽名人等的挽联,大都总结死者生平、功德、业绩,对死者进行赞颂和评价,抒发沉痛哀悼之情,如挽亲人:“一朝泪溢白渠水,从此愁伤赤子心”、“力竭痛教人心碎,身殒犹将鸿志留”。名胜联,是为名胜古迹撰写的对联。它能为山川添彩,为风景增辉,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自勉联,是抒写自己志向、情趣、自我勉励的对联,是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情操的真实写照。馈赠联,是题写赠送给别人的对联,可以寄托情思,抒写祝愿,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二)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说理联、评论联、述志联和讽刺联等。所谓叙事联,是指内容是直接叙述事件、事情的对联,一般采用叙述的描写手法。如赞颂诸葛亮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所谓状景联,是指内容只描写景物的对联,多为描写名胜古迹的名胜联,主要描写雄奇、险峻、秀丽、优美的大自然景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把无限的激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如挽联“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所谓抒情联,是指寄托和抒发情感的对联。有些对联是直抒胸臆,有些则是因景抒情,因情绘景,如“东风频鼓吹,送暖花红秦岭秀;西部大开发,逢春柳绿玉门新”。所谓说理联,是指蕴含某种哲理、讲述某种道理的对联。有的直接论理,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的寓理于景或事,如“凛冽风霜知劲草;艰难岁月识英雄”、“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莫废半途”。所谓评论联,是指评论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对联,内容一般高度概括。如毛泽东挽蔡元培联“学界泰斗;人间楷模”,再如“写鬼写人,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评价蒲松龄《聊斋志异》艺术手法和思想意义的对联。所谓述志联,是指表述自己志向的对联,一般是为自己所撰,表达自己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荣华于德本无亏,若戒骄戒躁;富贵唯身原有益,须知止知足”,表现了长安浪子的认识观。所谓讽刺联,是指带有讽刺意味的对联,用以揭露、抨击、批判丑恶现象,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这类对联语言尖锐泼辣,形式短小精炼,风格一针见血,便于流传,影响深远。如毛泽东引解缙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三)从形式分,楹联可分为嵌名联、长联、集句联等。所谓嵌名联,是指把地名、人名或店名分别镶嵌在联语中的对联,一般上下联分嵌,可以嵌在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嵌在不同的位置。所谓长联,是指字数在二、三十以上的对联,也有人主张长联的每边(即一副对联的上联或下联)至少有两个短句。长联由于字数较多,写情写景、论事论人能做到酣畅淋漓,充实丰富,便于腾挪跌宕。所谓集句联,是指从别人的诗词、文章中选出有关句子,按照一定的主旨和对联声律要求组成的对联,可以集同一作者的同一篇诗词、文章中不相关联的句子,也可以集不同人的不同的作品中的句子,可以跨朝代、跨文体。集句联创作要注意立意、选句,要求作者有丰富的文学修养,能根据对联要求组合。(四)从使用范围分,楹联可分为通同联、专用联、行业联等。通用联,是指使用范围较大,能广泛使用和普遍适用的对联,可不分家庭、单位,不分城市、农村,全国各行各业都可以用。专用联,是指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春联用于春节,婚联用于新婚。行业联,是指各行各业专门使用的对联,如理发店联、书画联、邮局、商场等,各有不同。行业联要求个性鲜明,特点突出,能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第五讲 & 楹联欣赏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对联是一朵独特秀雅的花蕾。而在对联中,有一种奇特、有趣、巧妙、罕见的类型,那就是趣联妙对。这类对联宛如武术中的醉拳,特别富有神力,给人以超级的审美与享受。同时,人们又常用以歌颂讽刺、惩恶扬善,斗智斗巧,有贬有褒,令人一笑三叹,拍案叫绝。我们在欣赏对联时,不能不关注趣联妙对。一、首尾同字联在趣联妙对中,有一种首尾同字联:菜籽榨油油炒菜;棉花织布布包棉。此联上联开头是“菜”字,最后一个字也是“菜”字,并巧用了顶针格,顺理成章,十分自然。下联开头是“棉”字,最后一个字也是“棉”字,合乎逻辑,语意连贯,颇有趣味。又如,挽彭德怀联:德垂青史,青史永颂德;怀念人民,人民长缅怀。此联也是一副首尾同字联。上联首尾同一个“德”字,下联首尾同一个“怀”字,恰到好处,既歌颂了彭德怀光明磊落的一生,又表达了人民的缅怀之情。此联还是一副嵌名联。再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此联也是一副首尾同字联。上联同一个“秀”字,下联同一个“香”字。据说这副对联经过十年的磨练才成功。1936年的一天,作者(张恩浩)去通海县秀山游玩,恰巧下起细雨来,他即到凤仪亭避雨,目睹秀山雨色,得一联句“秀山轻雨青山秀”,但苦思良久,却不得下联。他回去告诉其父亲,却被父亲斥责了一通。他父亲有迷信意识,认为如果难对无偶,写对者非要短命不可,于是在昆明某报上征联,但一直没有征得。1946年秋,作者到了一趟香港,得了一句“香港和风阖港香”可作下联,但他父亲不满意。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作者怀着哀思到秀山“诵金寺”漫步,无意间看到“香山古柏阁”的匾额,随即构思,终于作出了“香柏鼓风古柏香”的下联。可见,首尾同字联创作难度之大。又如:酒客酒楼同醉酒;诗人诗画好吟诗。这也是一副颇为有趣的首尾同字联。又如: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这是明代皇帝朱元璋与一位和尚对答的一副对联,上下联的首尾各同“雪“和”“风”字。二、首尾重复联湖北襄阳隆中武侯祠的一副新对联:三顾堂前盖冠如云,古今几许行三顾;武侯祠里人流似水,多少深思效武侯。此联上联首尾重复“三顾”而字,下联首尾重复“武候”二字,这对烘托意境、表达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全宝盖头联相传清代时,湖南省衡阳歧山有一尼庵,那里有位年轻尼姑很有才华。她的舅父三次劝其出嫁,终于被劝动了心。她说:“我写一上联,谁能对上就嫁给他,要是无人对上,我还是当尼姑。”她出的上联是:寂寞寒窗空守寡;这上联七个字都是宝盖头,下联的用字和内容当然也要与此相对。这一上联一直过了八年,也无人对出。有一天,有位姓胡的书生,来歧山闲游,听说了上联,突然想到自家隔壁一富户家里,上月来了一位受尽折磨的远客,被招为女婿,过上安宁生活之事,灵机一动,作出下联:宽容富室实安宁。这位尼姑听了下联很满意,遂与这位书生结为夫妻。四、同边旁联利用边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称为同边旁联。这种对联构思精巧,绕有趣味。例如,有一副和尚与秀才对的联:梧桐枝横杨柳树;汾河浪激泗洲滩。这是一副天衣无缝的边旁联。上联选用了七个边旁皆“木”的字组成。相传有位老和尚善作对联,一天狂风乍起,寺院中的梧桐树枝被折断,正好横架在杨柳树的枝桠上,触景生情,便作了这上联。可是,老和尚绞尽脑汁再也想不出下联了。后来,有个秀才乘船来寺院烧香拜佛,经过汾河急流之处泗洲滩,听了大家说起和尚的上联后,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秀才借用河名地名,七个字都是“三点水”旁,以“水”对“木”,贴切奇巧,妙趣横生。相传有一个文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流落在湘江之滨,在悼念屈原时,作了一副同边旁联:泪滴湘江流满海;嗟叹嚎啕哽咽喉。此联上联每个字都是“三点水”作边旁,下联每个字都用“口”字作边旁,亦很有趣。同一边旁的对联还有:荷花茎藕莲蓬苦;芙蓉芍药蕊芬芳。这副联上下联中的每个字,都是由“草”字头组成的,颇为奇特。2004年上海举行“甲申金秋楹联大赛”,笔者也作了一副同边旁联:沪渎涌潮,激浪滔滔流瀚海;浦江泛潋,泓波滚滚洽瀛洲。全联的22个字,皆为“三点水”旁。渎,沟渠河川。潋,被吹起的水面的波纹。瀛洲,指全世界。五、同音字联有些对联用一个或几个音调相同而词意、内容不同的词组成。这类对联叫同音字联。例如这一副对联: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此联上联“童子”与“桐籽”,“落”和“乐”音调相同;下联“**”与“,蘑菇”,“鲜”与“仙”音调相同。相传明代解缙也作有一副妙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此联巧用“蒲、桃”与“葡萄”,“梅、桂”与“玫瑰”音调相同组成,新奇别致,读之令人拍案称奇。六、异字同音联明代杨继盛,号椒山,有一次他游江苏镇江焦山是戏作了一副联:扬子江头渡杨子;焦山洞里住椒山。他在联中利用“扬”与“杨”同音。“焦”与“椒”同音,把自己的大号和所游之处寓于联中,实为高妙。这种对联称为异字同音联。又如下面这副对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这也是一副异字同音联,上联的“星”、“薪”、“心”三字同音,下联的“雁”、“燕”、“鷃”三字同音,而字体各异。薪,柴也;薪火,柴火者。七、双关联有人把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联语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相传明代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士人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xu),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因荷而得藕;程敏政猜到李贤的用意,随口应道:有杏不须梅。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表面上李贤似乎在说盘中的莲藕,其实,他是借用双关修辞格:荷者,何也;藕即指偶。问程敏政凭什么得配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敏政机敏过人,大着胆子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一联引来佳偶,确为趣事。八、回文联有一种对联,正读、倒读,文句都通顺,意思都完整,这种对联称为回文联。例如,前几年海南省海口市望海国际大酒店的征联也是回文联:水连天天连水;楼望海海望楼。回文联大多独具匠心,构思精巧。回文联的另一种形式,与回文诗相同。例如: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此联倒读又成一联: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类似的回文联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如笔者为南京夫子庙天圆楼大酒店题联:客上天园满园天上客;香添味色佳色味添香。又如: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九、回文谐音联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联。例如下面这副对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协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说起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有一副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就成,尤见功力。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和尚的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翰林一时没有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忽然他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一亮,便作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十、复字联唐代诗人戴叔伦,少年聪颖,先生非常喜欢他。一次,先生带他到郊外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游玩,恰遇白羽公鸡站在高处啼鸣,先生灵感顿生,作了一上联要戴叔伦对。才思敏捷的戴叔伦一下被难住了,他苦苦思索,直到日头偏西也没有对上。后来,他们走到一处叫黄村的地方,恰巧碰到一只黄狗窜出来追着狂叫。戴叔伦触景生情,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先生连声叫好。他们作的对联是:白店白鸡啼白昼;黄村黄犬吠黄昏。联中用“村”对“店”,“犬”对“鸡”,十分工稳,而且重复三个“黄”字对三个“白”字,成为一副饶有兴味的复字联。复字联,就是将一个或几个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多次,使所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例如,明代朱元璋赐给金陵秦淮河的一联: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境;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联中山下联分别将“佳”、“痴”两字,五次重复,描写秦淮河日夜的景色,令人如痴一般地陶醉。十一、顶针联顶针联中,明代才子祝枝山和唐伯虎吟对的一联尤为突出: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联中“水”与“水”、“车”与“车”,“风”与“风”、“扇”与“扇”顶针,构思非常精巧。顶针联中还有一种顶针复字联。例如,明代朱元璋在私访中,和重庆一位书生求对,朱元璋出上联,书生对下联: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这副对联既是复字联,又是顶针联,(还是析字联),并将“重”和“大”重复四次。又如,有人给观潮亭写一联: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这是一副典型的顶针复字联,联中重复着四个“雨”字和“潮”字,重复着三个“住”字和“来”字,重复着六个“听”字和“观”字,耐人寻味。再如,广州黄花岗有一副墓联: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绿水河,河水绿,绿印白塔,塔映绿水存真容。上联的“岗”、“黄”、“血”是上递下接的顶针字,重复着四个“黄”字;下联的“河”、“绿”、“塔”是上递下接的顶针字,重复着四个“绿”字。这也是一副典型的顶针复字联。十二、拆字联一些对联按照汉字结构的特点,将联中某些汉字拆开进行叙述,意义明确,这种对联叫拆字联。例如,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说起次联的来历,也有个故事。据说明代文人吴文泰,有一次让两个家人给好朋友丁逊学去买木头。这两个人早早去了,很晚才抬着木头回来。丁逊学看到木头买回来了,请了四个木匠做木器家具。吴文泰见四个工匠做木器活,心里一动,便作了个拆字联,让丁逊学来对。上联意思说,四个人做木匠活儿,人多活儿少。联中“四口”指那四个工匠;“兴工”就是做工。“四口兴工”正好组成个“噐”字(这是器字的异体字),“噐”字拆开,就有四个“口”,一个“工”,所以说“口多工少”。丁逊学一听,盯着木头,就想到了买木料的事,马上对了下联。下联中,“來”是“来”的繁体字。丁逊学也是采用拆字法,把“來”字拆成了二“人”一“木”。两个小“人”和一个大“木”。意思就是说,两个人抬木头回来晚了,木头挺长,人显得挺短,看着很有意思。十三、析字联联苑中,有一种妙趣横生的析字联,“析字”和“拆字”相近似,但也有不同。“析”有“解”字的意思,即通过对字的分析和解释,引申出某种意思,以此构成对联。例如:踢破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两重山。这是一副析字联。“磊”破成三“石”,“出”开作二“山”,用“剪”对“踢”,以“两重山”对“三块石”,对仗工整。又如,香港电影《三笑》中,也有一副析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賞,賞风賞月賞秋香。(“賞”是“赏”的繁体字)这副对联,或许是从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那副析字联演变而来的: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十四、拼字联相传古代有个相国小姐,选择女婿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的对联便可。她出的上联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上联贴出以后,一直过了三年,也无人对得上。此联为何这样难对呢?原来是副拼字联。“寺”和“诗”分别由“寸”和“土”、“言”和“寺”拼合而成,“月”乃“明”字拆开,而且每句首字均与上句末字相同,这是顶针格,还有引号内又是一句唐诗,这称作转引格,末字“寺”又是第一组合的字。条件之多,属对确为困难。一天,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路过此地,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林秀才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平仄不合,但是拼字、拆字、顶针、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得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十五、测字联朱棣在北平当燕王时,认识了一个叫道衍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我帮着您,保准让大王您戴上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王”字加上“白”字不就是“皇”字吗?于是他就把道衍留了下来。两人作过一联云: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这是一副测字联。朱棣的上联表面上是说,天气寒冷,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它又是拆字联,“水”字上加一个“点儿”,不就是“冰”字了吗(古代“冰”字可以写成“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水”能变成“冰”,自个儿这个“王”能不变成“皇”吗?道衍早就猜透了朱棣的心事,眼珠儿一转,马上对了下联,意思说,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脸的,盼着出个好皇帝,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王”字出个“头儿”,正是个“主”字。和上联一样,有测字的意思。真正含义是说,要是燕王您不挑头干大事,有谁还配作这个“一国之主”——皇帝呢?没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做了皇帝(明成祖)。道衍也当了大官。十六、漏字联据说,从前有位财主对穷人特别狠毒,大家对他狠之入骨。有一年春节前夕,这位财主请人题写一副春联,教书先生给他写了这样一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横批:南北。这位财主胸无点墨,看了教书先生的字写得不错,非常满意,除夕夜即把对联贴了出去,围观者很多。一些粗通文墨的,感到奇怪,百思不得其解。有个聪明的人,看出了其中的奥妙,悄悄道破,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原来这是一副漏字联,上联缺个“八”字,下联少个“耻”字,上下联连起来则成了“无耻忘八”,“忘”、“王”同音,亦即“无耻王八”;横批“南北”,意谓“不是东西”。巧用漏字方式,痛骂财主一顿,人心大快。十七、数字联江苏苏州园林有一副有趣的对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新月半亭风。这是一副数字联。一联十四字中无一动词。准确地运用四个数词和四个量词进行搭配,纯用素描的手法,描绘出明丽爽快的园林景色,清新舒展,浑然天成。又如,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撰写的一副春联也是数字联:万象更新,百族情融,三春溢彩山河壮;一元复始,九州世盛,亿众欢歌岁月馨。十八、虚字联在古今对联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中的不少,运用恰当,妙趣横生。如,某人写给观音大士的一副对联:音可观乎;士何大也?此联不仅嵌入虚字“乎”、“也”,而且还嵌入“观音大士”四字,十分贴切,饶有情趣。有副酒店联云: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联中嵌进虚字“之乎者也”四字,把一个酒客的情态描绘得多么逼真!某人挽秋瑾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联中嵌进“哉”、“之”、“矣”三虚字,第三字还嵌进“秋瑾”两字,意义深刻。再如,福建连江青芝寺联:翁之乐者山林也;客亦知天水月乎。联中“之乎者也”全在内,堪称妙哉。鲁迅先生在30年代初曾给瞿秋白题过一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联的虚字用得非常精当,读后使人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意味深长的语音。十九、嵌名联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中的第四联是嵌字联,出句是用当代三位文艺界知名人士的名字配合起来,而意义连贯一致,构思精巧。要求下联也要用三位文艺界知名人士相配。最后评出最佳联是: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再如,今年五月,有感于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笔者为其分别作的嵌名联:题赠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连以为民,期复兴一统;战之与国,仰合作双赢。题赠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陈万水伉俪两岸三通,楚天洽万水;九州一统,瑜色映千山。二十、国名地名联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喜讯传到四川成都,家家户户都贴出了庆祝胜利的喜联。其中有一副把国名、地名巧联成的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此联上联用了三个国名:中国、捷克、日本;下联用了三个城市名:南京、重庆、成都。上联的“捷克”当国家名讲是一个词,要是把它看成两个词,也能当“战胜”、“胜利”讲。同样,下联的“重庆”也能看成两个词,当“重新庆祝”讲,“成都”可以当“成为国都”讲。全联可以理解为:中国彻底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庆祝南京重新成为国都。(南京本来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日本侵略中国后,迁到了四川重庆,南京被日本侵占了。抗战胜利后,南京又成为国都。)此联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很新颖,寓意深刻。有一副苏川地名巧对也十分有趣,联语是这样的:四川成都重庆开国府;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此联从字面看,下联包括一个省名、两个市县名,一特产名,意思是说,江苏没有锡,适合做泥茶壶。分别将“无锡”、“宜兴”别解,用了双关、转品的手法,扣合得很严密,天衣无缝。上联以四川省名,成都、重庆两个地名,分别同上联相对。“成都”可以解作“成了国都”,“重庆”可以讲成“再次庆祝”,因为“成都”,所以“重庆”“开国府”,丝丝入扣,逻辑性强,可谓相映成趣。二十一、药名联药名不仅能入诗,也能入对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古人巧用药名作对联的故事。旧时有位教书先生和一位医生,平时喜欢作对联。有一天,教书先生去看望医生,一进门见其院子里桃红柳绿,随口道出一联:碧桃万树柳千丝;医生在屋内听到,边往外走边对着:红枣二枚姜一片。教书先生又吟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接对道:伤风尤妙小柴胡。教书先生一听,心中甚喜,又念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五六七里;医生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梧桐子大日服八九十丸。教书先生出句文雅,医生应对自然,句句不离药名,对仗工整,令人折服。据说,旧时有一位李先生,特别喜欢作对联,有一年的腊月,他邻居的母亲去世了请他写挽联。这时候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李医生提笔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知母应当归,唯怜父子留行,泪洒冬花冰片雪;灵仙非没药,难求慈姑独活,魂飞天竹海风寒。联中的“父子”即中药名“附子”,“留行”即中药的“王不留行”,“慈姑”即山慈菇,“天竹”即南天竺,“海风”即海风藤菇,其余像知母、当归、冬花、冰片、灵仙、没药、独活,均属中药名,共十二种中药。全联36个字,有24字是中药名,寓意深刻,妙趣横生,表现了夫妻母子生离死别的悲伤之情。二十二、作品一串联作联方法,可以创新,也可以集句。有人将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各取作品的第一字作了一联,饶有兴味。全联云:飞雪天连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包含了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上联的“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天”——《天龙八部》,“连”——《连成诀》,“射”——《射雕英雄》,“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下联的“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剑》,“鸳”——《鸳鸯刀》。此联还揭示了金庸先生这些作品的特点,刀光剑影,英雄角逐,哀怨缠绵,颇为恰切。二十三、影片名联有人用电影名巧妙组成对联,很有趣味。例如:金沙江畔花枝俏;云雾山中万木春。上联由《金沙江畔》和《花枝俏》两部影片组成;下联由《云雾山中》和《万木春》两部影片组成,挺有意思。又如:渔岛之子扬帆试航,乘风破浪;英雄儿女拼搏创业,耕云播雨。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四部影片名组成,即《渔岛之子》、《扬帆》、《试航》、《乘风破浪》、《英雄儿女》、《拼搏》、《创业》、《耕云播雨》。此联意思不错,对仗也较工整,但下联末字是仄声,不合律。二十四、嵌画联对联,有的像一首诗,有的像一幅画,十分生动形象。例如这副对联:一簇丽花交辉立;两只彩雀互倚蹲。这就是一副嵌画联。如果按照对联表达的意思去画一副图画,那么,画面应该是:一簇非常美丽的牡丹花,交相辉映地立着;同一画面上,有两只美丽的孔雀互相依靠着蹲在那里。着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又如,古代有位秀才写的一副嵌画联: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玫瑰;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这副对联的由来,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秀才,一日坐在绿纱窗前读书,抬头见纱窗上晃动着一束芙蓉、玫瑰花,心里甚喜,以为是隔壁的小情妹蹲在窗下举花逗戏。秀才蹑步出门,不想竟扑了个空,惊飞了停栖在窗台前的黄莺和蝴蝶,他即兴作了一上联。可是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一晃过了八个月,一天下雪了。他随邻居老先生出门,看见桥面上有“梅花、竹叶”图案,即问老先生是谁画的?老先生告诉他着是狗和鸡路过桥面留下的脚印。秀才听后乐得拍手大笑,跑回家立即挥笔写下了下联。记得有一家晚报征联,曾出过一则嵌画上联征求下联,联云: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这句上联,虽是短短十一个字,可是字字如镶玉嵌珠,文词尽管简约,但意趣新奇绝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看,清晨霜铺大地,宁静安谧,一座乡间小桥上,有鸡、狗踏霜而过,留下了印印足迹,是以“竹叶”、“梅花”相称,所绘此情此景,呈朦胧之意,回味无穷。征联结果得出的其中一副下联是:蝶鸽萦血日,半池柳絮芙蓉。这一下联不失为力作,其意境、文采也很有功夫老练。用“蝶鸽”对“鸡犬”,词性相同。萦,萦回盘旋,和“过”字天然相对。特别是用“血日”对“霜桥”,既突现了黄昏对清晨,又强调了色彩上的反差,比起雪和霜同是冷色要好得多。尤其后面六个字就愈加错落有致,颇有鬼斧神工之感了。二十五、藏典联有人把历史典故运用到对联中,丰富对联的内容,使人产生联想,增加思想深度。例如,广西柳州更新亭的一副对联: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茫茫,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平心潭欲海,力为项羽,智为曹操,乌江赤壁共烦恼;这条路来,那条路去,光阴冉冉,岁月悠悠,留不住朱颜黑发,带不走白玉黄金,贵若韩信,富若石崇,淮阴金谷总成空。此副长联,藏了四个典故:上联讲秦末项羽,力大过人,号称西楚霸王,但由于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使众叛亲离,最后在乌江自刎而死;三国时的曹操,很有智谋,但在赤壁之战中,却中计,也遭大败。下联说韩信为建立西汉立下战功,被封为淮阴侯,荣华富贵,后来谋反,被吕后所杀,功劳一场空;西晋荆州刺史石崇,以劫掠客商财产无数,成为大富豪官僚,在洛阳建有金谷园。八王之乱,他与齐王冏结党,为赵王伦所杀,一切都完了。这副对联用典得当,告诫人们珍惜光阴,克服杂念私欲,勿为金钱物质烦恼,富于哲理,颇有警策之意。二十六、谜语联将谜语用对联的方式表达,这种对联叫做谜语联。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先生,一天到杂货店去买东西。他递上一张纸条,纸上不是写物品的名称,而是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戴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青年店员不解,请教在旁的老师傅,老师傅从货架上拿来油灯芯与一杆秤,老先生十分满意。2005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笔者撰写了一副谜语联:金鸡唱晓迎红日;玉指弘慈泛紫光。此联的谜底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两个节目名:《丹凤朝阳》和《千手观音》。二十七、节气联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很有意思: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这是一副节气联。上下联里嵌入了“大寒”、“霜降”、“小雪”、“清明”四个节气,还嵌入了“端午”、“重阳”两个民间节日。语言流畅,对仗工整,确为佳联。1943年,《大公报》登了一上联,征下联。联为:霜降降霜,谁可怜孀妇双脚冷;一天,陈毅军长看到了这一上联,考虑了一会,便写出了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这联也是节气联,出句甚妙,对句天衣无缝。陈毅军长先用节气“谷雨”对“霜降”,再回文“雨谷”对“降霜”,最后以“孤身寒”对“双脚冷”,况且“孤”、“姑”、“谷”字同音,与上联“双”、“孀”、“霜”同音字相对,滴水不漏,令人叫绝。第六讲 &楹联创作的准备对联创作没有诀窍可言,也没有捷径可走,只要做到以下几点,离对联殿堂就不是十分遥远了。一、热爱生活是对联创作的前提。在生活中,对联无处不有。许多口头语和我们平日的所见所闻,信手拈来,就是现成的对联。学习一些对联故事,看一些介绍前人创作对联的轶闻趣事,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热爱生活,养成处处留心观察,事事用脑思考,时时动手练笔的良好习惯,就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而离开生活或者对生活缺乏激情,麻木不仁,是谈不上对联创作的。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渊博的社会知识是对联创作的基础。对联创作往往需要反复替换词语,调换词序使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平仄对立;还要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军事、宗教、民俗、行业、服饰、饮食、植物、动物、器物、建筑、名胜、神话、典故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刻苦学习,积累大量的词汇,掌握丰富的语法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知识,在对联创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三、丰富的想象是对联创作的翅膀。一块石头、一棵树根可以变成珍贵的艺术品,一处景物,一个事件,可以成为传世的文学作品。这来自于艺术家、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艺术加工。对联创作也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和深层次的思考,石头、树根依然是天然的石头、树根。山水依然是原始的山水,事件依然是客观的事件。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对联作品。四、对联格律是对联创作的基本准则。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对联创作的规矩就是对联格律。创作一副对联,首先要使它符合对联格律。鉴赏一副对联,首先要看它符合不符合对联格律,然后才去考虑它的思想性、意境、艺术性及其它。我们要认真学习《联律通则》等关于对联格律的论著,使对联格律谙熟于心,才会使自己在创作或鉴赏对联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能联。只要我们创作的对联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意,言之有益,言之有理,言之合律,就是好对联。创作对联切忌空洞无物,乏味无趣,有悖语法,偏离格律。在座的各位朋友,只要你们正确理解对联格律,正确运用汉语语法,热爱生活,多动脑动手,相信你们在坐的每一位,一定会成为对联高手。第七讲 &楹联的基本要求一副完整的楹联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呢?从形式上看,一副楹联必须具备上下两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对句。上下两联又必须具备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谐这五大要素。(一)字数相等。这是楹联的第一要素。当我们看到一副楹联时,首先是看上下两联是不是一样长短。如果一边字数多,一边字数少,上下两联长短不齐,人们就会认为这不是对联。如果两边字数一样多,形式上长短一致,人们就会把它当作对联来读。例如: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洪秀全(题南京龙凤殿)(二)内容相关。是指上下两联语意必须是有联系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或共写一景,或共叙一事,或共抒一情,或共论一理。上下联的内容,可以相关相承,如“读书破万卷,落笔过群英”;也可以相反相承,如“低头稻谷实,昂首秕糠空”;可以互为因果,如“今日遍栽桃李树,他年尽做栋梁材”;有的互为表里,如“万里山河花点翠,九州风景月华明”。值得说明的是,内容相关,并不是上下两联同义重复。当然,还有一种叫无情对,其内容是无关的,如“三星白兰酒,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文字游戏,不是用来张贴的楹联。(三)词性相对。楹联要求组成上下联的词要互相相对,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数词对数词。实词和虚词中,各类词一一相对。如“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此联中,“隔”、“开”为动词相对,“壁”、“坛”为名词相对,“千”、“十”为数词相对,“家”、“里”为量词相对,“醉”、“香”为形容词相对。词性的相对在楹联创作中要求很严格,是评判一副好楹联的重要标准。(四)结构相同。即上下两联在语言结构是要相同,包括语法节奏和语句节奏都要相同。语法结构相同,是说上下联的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必须两两相对。如“东风辞旧岁,瑞雪兆丰年”,句式都是“定主谓定宾”结构。语句节奏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山欢——水笑——人心——畅,莺歌——燕舞——春意——浓”。(五)平仄相谐。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人们把阴平、阳平叫平声,上声、去声叫仄声(古音中的入声也属仄声)。楹联要求上下两联平仄对立,一联之中平仄交替,从而形成语言的扬抑顿挫和回环美。一般来讲,在相同位置,上联的字如果是平声,下联则应为仄声;上联是仄声,下联则是平声。同一联中,平仄必须交替出现,不能都是平,也不能都是仄。如“花香鸟语无边乐,水色山光次第心”,其声调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能同时具备以上五大要素,那么就是一副标准的楹联。第八讲 &楹联的创作方式对联对联,其要旨一是“对”(仗),二是“联”(系)。实际是指对联结构和内容上的一种逻辑关系。如字数相等,是一种对称关系;平仄相反,是一种对比关系;词性、词义相对,是一种对应关系。这里仅就对联的联系,即对联内容上的逻辑关系,简略进行一点探讨。&第一节 正对与反对一、正对。正对是对联最常用的对仗方式。其特点是上、下联以相同的口吻议论、叙述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其内容的语法关系为并列关系。上、下联各自独立、意境完整。上、下两联意义相关、和谐统一,服务于同一主旨。例:生丑净旦演出古今故事;离合悲欢唤醒你我良知。上联写戏剧中的各种行当表演不同时代的戏剧,下联写不同的剧情都是为了对人起教化作用。上联写唱戏,下联写看戏,各自意境完整。而唱戏与看戏又有着联系。上、下联服务于“戏剧这一文学形式对人有教化作用”的主旨。例:青莲南屏,满山树影满山绿;杜水东流,一路浪花一路歌。上联写青莲山,下联写杜水河,青莲山、杜水河是麟游县城区地理环境的代表,此联从山和水两个侧面赞美县城的自然景色,表达作者对此地的热爱之情。正对的上、下联互相映衬、补充、相辅相成。要注意的是:正对下联选取事物的侧面、角度及用词要避免与上联雷同、重复、否则就犯了对联“合掌”的毛病。例:千家传喜讯;万户报佳音。这副对联中 “千家”与“万户”同指家家户户,“传喜讯”与“报佳音”同指传报好消息,这就是合掌。二、反对。反对是相对正对而言的一种对联对仗方式。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持不同意见”的意思。反对与正对相同处是:上、下联也是议论、叙述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其内容的语法关系也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各自独立,意境完整,上、下联意义相关,和谐统一,服务于同一主旨。反对与正对不同之处是下联采用与上联相反的口吻,用与上联相对位置上的词相反或相对的词组联,使上、下联互相反衬、对照、相反相成,服务于同一主旨。反对与正对相比,显得变化更为强烈,更具有表现力,主题深刻、引人注目,能收到更佳的艺术效果。例:持家有道曰勤曰俭;教子无方惟读惟耕。上联顺着说:持家是有办法的,就是勤俭二字,下联反着说:教子是没有别的办法的,只有读书和耕田。上、下联中用“有道”与“无方”一对相反的词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这就是反对的妙处所在。第二节 串 对串对又称流水对。意思就是说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就象一条河水的上游和下游,又象流水线作业程序的上线和下线,内容在时间上有前有后。在语法上有递进、转折、因果、条件、承接、假设等关系。内容是连贯的、语气是紧相衔接的。上、下联不能单独表达完整意思,只有上、下联合起来才能表达完整意思。串对的对联上、下联是不可颠倒的。串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承接关系:&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连贯性构成承接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2.递进关系:上联和下联内容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易《草》中诗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为此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3.假设关系:上联提出假设,下联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如:世间若有灵丹妙药;天下岂无长寿神人。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世上有灵丹妙药,人间才会有长生不老的人。也有不用关联词的。4.条件关系:即用上联提出条件,下联道出结果的方式表达联意。常用“只有……才”、“除非……才”句式。如: 除非经历几番磨练;才可铸成一段锋芒。也可不用关联词,如去掉“除非”、“才可”,上、下联仍为条件关系。5.转折关系:即上联与下联在语意上为转折关系。常用“但”、“却”、“然”、“虽”、“曾”、“又”、“然”、“不”等关联词。例某人酬宾联:虽无美酒酬贵客;却有诚心待嘉宾。6.选择关系: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关联词,如:宁为玉碎;不作瓦全。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7、因果关系:上联和下联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一般上联讲原因、理由,下联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的。如一棉花店联: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前一句是因,是说因为收集来大量的棉花,后一句是果,是说所以就能提供给大家足够的御寒品。第九讲 &楹联的语法修辞第一节 比喻汉语的各种修辞手法都适用于对联创作。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加形象、生动、深刻、提高艺术品味和欣赏价值。比喻就是用某些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有相似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或描述还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以求突出事物的某些特性,使其更形象、生动、深刻、明白。比喻一般由“本体”,即要说明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和“喻词”,如:“似、象、一样、如同”等词组成。比喻分“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一、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烦绪如云吹不散;愁思似水斩还流。这副对联运用了明喻手法,上联中“烦”为本体,“云”为喻体“如”是喻词;下联中“愁”为本体,“水”为喻体“似”为喻词,这样就把“烦”和“愁”的程度表现得更加深刻而形象。又如:晚霞红似火;秋水碧如蓝。本联即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二、隐喻。隐喻是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喻词的比喻。如:稻草捆秧父揣子;竹篮提笋母怀儿。本联中“父揣子”为本体,“稻草捆秧”为喻体,下联中“母怀儿”为本体,“竹篮提笋”为喻体,两句均未出现喻词。又如:“近水远山铺锦绣; 高楼大厦映彩虹。”“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以上两联都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三、借喻:借喻就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的比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吐丝,蜡炬燃烧喻忠贞爱情。运用比喻手法要注意的是:比喻要形象、具体、浅显、新颖,不可朦胧、深奥、生僻、陈旧。一般情况下,上、下联要同时用比喻才会工稳。第二节 借代 比拟一、借代:借代就是把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名称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把它换个名称,换个说法,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被代的事物叫“本体”,借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或说法叫“借体”。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作的对联,可以巧妙地表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语句活泼,富于变化,引人深思。例:宁丢顶上乌纱帽;愿保眼前粗布衣。上联中“乌纱帽”是借体,借来代替主体“官位”、“公职”。下联中“粗布衣”是借体,借来代替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例:金龙盘中舞;玉兔笼里蹲。这是一家面食加工店的对联。上联中用“金龙”代替面条,下联中用“玉兔”代替蒸馍。生动形象。二、比拟: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者把甲物拟作乙物,把人拟作物(拟物)的修辞手法。例:苍天垂泪缅怀烈士;大地戴白拜祭英雄。本联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给“天”、“地”赋于人的形象,情感,把物人格化,从而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又例:花绽稚童脸上;根扎大众心中。本联采用拟物修辞手法,用“花”、“根”把一名扎根偏远贫穷山区任教的教师拟作一枝山花。表现了这位教师不怕艰苦的奉献精神和学生及其家长对他的爱戴之情。 再例:春风染绿千株树;细雨润红万朵花。本联也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甲物“春风”、“细雨”拟作乙物“颜料”,配以“染”“润”两个表示动作的词,使对联的语言更加活泼。第三节 夸张 对比一、夸张: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词句,更加强烈地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某些特征,或夸大事物的程度的修辞手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上、下联均采用扩大夸张的手法,极言“米”、“锅”之大。再例: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上、下联均采用缩小夸张的手法,极言“烟霞”、“云海”与人的距离之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从真情实感出发,合乎情理,把握分寸;二要明确,不要给读者造成认为所言就是事实的误解;还要注意不宜夸张的事物 就不能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二.对比: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本联将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卖国求荣的秦桧夫妇,两种人爱戴与憎恨的情感作强烈对比,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又例:事到盛兴须谨慎;人逢危险应从容。本联把两种处境,两种态度作对比,富含人生哲理。&第四节 双关双关就是借助语音(同音字)或语义(一词多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表面上说的是甲事物,而实际上则隐涉着乙事物。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例: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本联从字面看,上联讲摇橹行船没有张帆行船速度快,下联讲笛的声音没有箫的声音悦耳。实际上本联用的是谐音双关。上联中的“橹速”为三国时吴国的文官“鲁肃”的谐音,“帆快”为汉初武将“樊哙”的谐音,是讲鲁肃的能力比不上樊哙。下联中的“笛清”为北宋武将“狄青”的谐音,“箫和”为汉初谋臣“萧何”的谐音,是讲狄青的能力比不上萧何。又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本联为明代宰相李贤与以神童入翰林的少年程敏政一问一答即兴所作的一副对联。当时李贤喜爱程敏政之才,想把女儿许配给他。在一次宴会上,李贤指桌上的藕菜说出上联,字面意思是藕菜来自荷花,而实际上是利用“荷”、“何”同音,“藕”、“偶”同音,来委婉地探问程敏政要选择怎样的配偶。程敏政则手指桌上的水果杏和梅说出下联,字面意思是有杏子吃就不用吃梅子了,而实际上是利用“杏”、“幸”同音,“梅”、“媒” 同音,巧妙的回答了李贤的问话,有老相爷亲口许亲的幸事就再不用媒人了。 例: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本联运用语义双关手法,从字面上看,上联中“宰相”是官职名称,指李鸿章,“合肥”是他的藉贯,下联中“司农”也是官职名称。指翁同和,“常熟”是他的藉贯。而实际上,这里的“合肥”、“常熟”却另解为他们只管自己中饱私囊,而不顾老百姓的疾苦。第十讲 &楹联的用字技巧对联是由一个一个字组成的特定句子,因此选词用字自然是最关键、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写对联者必过的坎。字用好了,妙趣横生,吟之感到口有余香,三日不绝。字没有用好,干巴巴的、死气沉沉的,毫无咀嚼之味。所以,写对联必须讲究用字技巧。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下面谈谈常见的十二种技巧。一、复字所谓复字,就是在联中将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反复多次,使要讲述的内容更加强调有力。如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把“声”字重复了五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事”字重复了五遍)& & 又如一副学校的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函数”重复了三遍,“数”重复了五遍)平线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直线”重复了三遍,“线”重复了五遍)& & 再如谢微微《感13年上半年朝鲜半岛局势》联 :昨岁不和,来岁不和,不和调里生存苦;(“不和”重复了三遍)今天喊打,明天喊打,喊打声中度日难。(“喊打”重复了三遍)联中连续用三个“不和”强调了朝鲜与韩国之间的矛盾之大,又联中连续用三个“喊打”以凸显朝鲜半岛火味之浓。二、隐字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例如在社会上流行很广的一副隐字联:二三四五;(缺“一”字)六七八九。(少“十”字)横批:南北(没“东西”二字)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又如:& & 一二三四五六七;(亡“八”)孝悌忠厚礼义廉。(无“耻”)骂人家是“王八”蛋,是“无耻”之徒。再如:& & 数声吹起湘江月;(隐“笛”)一枕招平巫峡云。(隐“梦”)隐字联有字谜的味道。被隐去的字就是谜底。& & 三、嵌字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地名、物名、事务名或其他特定名词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但嵌字组句时必须符合上下联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对仗工整、意义相关或相对等基本要求,不能“强搭硬配”,嵌入要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不留痕迹。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古人名分嵌,就是把名字拆开,分别嵌在一定位置上。分嵌又分为竖嵌、横嵌、递嵌、暗嵌、迭嵌、反嵌等多种(这里所说的嵌字位置是就横写而言)。(1)竖嵌。即把一个名称的几个字分开嵌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上。包括藏头(首嵌)、腹嵌(中间)、藏尾(尾嵌)和插嵌(分别把名称有规则地插入上下联中)等。藏头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题韬奋图书馆联腹嵌如:无风烟焰直;有月竹荫寒。——题“风月亭”联插嵌如:花开颖异自然丽;情结永恒天意成。——长安浪子赠颖丽、永成夫妻喜联(2)横嵌。即在一副联中,上、下联分别嵌入一个完整的名称。如:复生不复生矣;(复生,谭嗣同的字)有为安有为哉?——纪念戊戌变法联(3)递嵌。即将一个名称,上、下联各横嵌一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揭示主题。如: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王闿运题袁世凯联(4)暗嵌。即将名称加以变化嵌入联语中,使名称不直接显露,却暗含其中。如:脱去凡心一点;(暗含“几“字)了却俗身半边。(暗含“谷“字)——周伯义赠几谷和尚联(5)迭嵌。即在一副联中,交叉嵌入礁龌蛄礁鲆陨厦啤H纾?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上联嵌入“春夏秋冬”,下联嵌入“东西南北”,还有书名《春秋传》、《北西厢》,“春秋”、“西北”分别共用于书名和方位名中。&(6)反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嵌名叫顺嵌,从右到左,从下到上,逆向嵌入称为反嵌。如: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辄相左;藩臣徒误国,问尔经营有何曾。据说,此联是左宗棠(字高季)、曾国藩互讥的戏作,上联为曾所作,下联为左所对,分别反嵌了两人的名字。四、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例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 又如: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再如:一盏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 五言绝诗施施施施主之才。还如: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五、拆字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使其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例如: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 & 又如:古文故人做;禾火秋心愁。再如:踏破磊桥三快石;分开出路两重山。& & 还如:卡在一处难上下;愁情几聚满秋心。& & 六、合字所谓合字,就是与拆字相反,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例如:少水沙即现;(合三点水和“少”为“沙”)是土堤方成。(合“土”“是”为“堤”)又如:二人土上坐;(合“二人土”为“坐”)一日月边明。(合“日”“月”为“明”)再如: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合“长弓”为“张”,“奇马”为“骑”,“单戈”为“戰”)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合“家女”为“嫁”,“乃子”为“孕”,“生男”为“甥”)& & 还如: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合“竹寺”为“等”,“双手”为“拜”,“四维”为“羅”)&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合“木门”为“闲”,“两山”为“出”,“大小”为“尖”)& & 七、针顶针顶也叫顶针,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按顶真单位分为字顶真、词顶真等,按联中的顶真位置,可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例如:大肚能客,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又如: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 再如: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这副对联是针顶与复字的综合运用。还如: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这二对联是针顶与叠字的联合运用。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这副对联是反复顶针,使意境层层递进,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上联为句句顶真对联,它在各断句间以整句顶真。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这副顶针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 八、数字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例如: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全联运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读来朗朗上口,是联中的上乘之作。又如: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此联也巧用了数字成对,但上下联有重复的数字出现,不能算工对。再如: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萬头 。& & 还如:&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童子看椽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九、歇后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例如:盐罐里生蛆,背时晦气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来。又如:打肿脸充胖子,敷衍门面 ;指秃驴骂和尚,刻薄嘴唇。再如:岩狮子,头顶石香炉,何日得下 ;泥判官,手执生死簿,几时勾销。还如: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十、同旁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例如:湛江港清波滚滚;(都是三点水旁)渤海湾浊浪滔滔。(都是三点水旁)& & 又如:&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都是宝盖头旁)漂流沙洲,潇洒浪荡淡江湖。(都是三点水旁)& & 再如:荷花茎藕莲蓬苦;(都是草字旁)芙蓉芍药蕊芬芳。(都是草字旁)& & 还如: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面孔;(都是王字旁)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都是鬼字旁)十一、混异所谓混异,即混淆差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例如: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 又如:&饥鸡盗稻童筒打;(“饥鸡”同音,“盗稻”同音,“童筒”同音)暑鼠凉梁客咳惊。(“暑鼠”同音,“凉梁”同音,“客咳”同音)& & 再如:移椅倚桐同观月;(“移椅倚”同音,“桐同”同音)等灯登阁各攻书。(“等灯登”同音,“阁各”同音)& & 还如:&盗者莫来道者来 ;(“盗”与“道”隔字同音)闲人免进贤人进 。(“闲”与“贤”隔字同音)& & 还有:&贾岛醉来非假倒 ;(“贾岛”与“假倒”同音不同义)刘伶饮尽不留零。(“刘伶”与“留零”同音不同义)十二、拟声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例如: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当”拟小锣声,“庆“拟小钹声, “情”拟大钹声, “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又如:独榄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从字面看,这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再如: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上联中“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下联中“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全联的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再看几联:著!著!著!主子洪福;是!是!是!皇上圣明。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点头。 “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对联的用字技巧还有一些,如增字、减字、卷帘、回照等等,以上这些只是主要的。这些技巧我们的联家都在自觉地与不自觉地运用着,我今天讲课讲这些技巧的目的是使熟手加深印象,生手学会在实践中使用,以提高楹联的创作水平。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联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