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农村信用社招聘张寨乡凡屯村吕氏家谱

《司马台吕氏家族》
该帖被浏览& 1,318&次,回复&34&次
《司马台吕氏家族》
《司马台吕氏家族》
《司马台吕氏家族》
《司马台吕氏家族》
作者本文是:花木兰产子------高级精品
作者本文是:花木兰产子------高级精品
分享到:&&
A Brief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Brief Introduction
& && &&&At the foot of Simatai Great Wall, there lives a large family who has resided here for about 600 years. When the ancestors of this family first migrated here, they were here to build the Great Wall. They lived in the castle with no other livelihood. Later on, after they had cultivated the wastelands nearby, they started to farm on their own lands, doing a little trade occasionally, and became farmers.
& &&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ntil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üs owned the lands they lived on.In the early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se lands were all converted to collective properties, and the family became landless farmers.
& && &&&Around the Spring Festival of 2010, villages located nearthe Great Wall were required to migrate so as to make way for the Gubei Watertown Leisure Resort International. The villagers had to be resettled and the graves of their ancestors, including those belonging to the Lü family, also needed to be removed. Because in Chinese culture ancestors’ graves are the base of a family’s spiritual heritage, and because it is taboo to open up the land of these graves, the Lü family called on the government to preserve their ancestors’ graves. After a series of negotiations, the family conceded to move the graves to a new location allot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se experiences of the Lü family resul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Wall tourism have urged present day family members to re-examine their family history.
& && &&&Below the well-known Simatai Great Wall, there are relics which have witnessed the vicissitude of the Wall. Among them are the Simatai castle, brick kilns of the Ming Dynasty, firearms cartridge cases scattered in the grass, and the hot springs beneath the reservoir. The Lü family, who has dwelled at the foot of the Wall for more than 600 hundred years, can also serve as a living monument to the history of the physical wall. This book is an effort of the Lü family to leave proof for the existence of this monument. It documents several generations of the family through their livelihoods, wedding and funeral practices, family traditions, and religious beliefs. Particular focus is given to any changes the family went through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in 1912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 && && &This book brings us close to a family who were originally the builders and guards of the Great Wall. Looking through the life stories of the Lü family, in the garrison and on the farm, at the weddings and funerals, before the migration and after the resettlement, readers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actual life of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especially those residing in the mountain region and the border area in North China.
[ 本帖最后由 小鱼传媒 于
10:59 编辑 ]
& && &&&中国文化里有两个传统,可谓源远流长,绵绵不绝。这就是“家”的传统与“史”的传统。我们先说说,“家”的传统。
& && &&&《礼记•礼运》记载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是谓小康。”
& && &&&在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是被“天下为家”的“小康”所取而代之的。“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来具有特殊的位置。《论语》有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几乎是把“家”与“国”相提并论。谓予不信,再听其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中国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可证明“家”的重要性。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家不仅具有西方的家的功能,这就是生育,而且还具有生产的功能。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家一直是一个生产的单位,而且这个家也一直是延绵不绝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在研究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后得了一个结论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家”就是一个相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在2500年前在经济上就已经领先于世界各国。战国时期,中国小农家庭耕作的旱地每亩可以收获粮食作物(小米、糜子)200~250斤,而在公元一世纪的意大利只能收获70斤。这就是中国的“家”这个组织的效率所在。所以,在中国人人都认为,“家和万事兴”。
& && &&&再说说“史”的传统。“史”的传统在中国比“家”的传统更为悠久。在没有“家”的“大同”之时,就已经有了口耳相传的“史”,由此留下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羿射十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至殷商始有甲骨文,于是就掀开了以文载史的新篇章。当时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执简册之形,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同时讲说故事,记录时事,编次和保管文献简册。再进而分工,有记言之史与记事之史之别。今天保存在《尚书》中的,就是商周时代的历史文献。周衰,礼崩乐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是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曰“《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还有古之良史,董狐直笔,犹如瑰宝,闪烁着求实求真的精神。而司马迁所写《史记》,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意在“究天人之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中国盛世之最的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
& && &&&“家”的传统与“史”的传统合在一起,于是便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家谱》和《家史》,一直流传至今,延绵不绝。虽然迭经战乱,特别是土改、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家谱已经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存世数量仍相当庞大,目前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及私人手中的中国家谱和家史,保守估计也在四万种以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非常盛行编撰家谱和家史。
& && &&&可是,近百年来这两个传统却遭受前所未有的磨难。曾几何时,因受苏俄的影响,人们将“家”等同于封建,将“史”等同于阶级斗争。扔了中国“家”的传统,迷信苏俄的农村公社,不到十年,一个泱泱农业大国,竟然搞得家家揭不开锅,人人吃不饱饭,饿死人口几千万之众,名曰天灾,实则人祸。忘却了以史为鉴的古训,继续胡作非为。
& && &&&改革开放,万象更新。农村重新找回家的感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现代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致使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工业化与城市化正在迅速地改变农村的面貌。我的学生吕伟忠博士就是从司马台村走出来的现代企业家。他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善于独立思考,凡事都有独到的真知灼见。两年前他提出要给他的家乡编撰《司马台村志》,给他的家编撰“家史”,现在史志文字数易其稿,几经磨炼,已经大功告成。我觉得编撰村志家史,兹事体大,不仅在于继承传统,更是意在开拓创新。对于历史,我的理解,应有两义:一为真实的往事;一为往事之记录。真实的往事,犹如未名湖上的风,轻轻地拂过树林,博雅塔边的雁,高高地掠过长空。倘若没有文字的记录,势必消失得无影无踪。往事的记录,就是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历史。今天编撰村志家史,百年前的往事,只能从过去的历史记载中去寻觅史料,编者均说,难!而百年来的往事正需要今天史的编撰者去网罗旧闻,收集口述,将其构建成历史。过去的百年,是匆匆变迁的百年,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其中蕴藏多少天人之际的真谛!如果今天不去记载,将永远的湮没无闻。所以,无论编撰村志,还是家史,都可谓功德无量。
是为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萧国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观沧海书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
& && &&&2012年初,吕伟忠决定与程铁强先生合作编纂司马台吕氏家族历史。经几番修补、删减, 2013年5月中旬脱稿成册,书名《司马台吕氏家族》。
& && &&&找寻和收集史料的确是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人物数量、事件经纬,耳闻目睹后再做推敲、考证。由于跨越年代久远,追溯往事时说法不一,甚至出处还有颠覆。书面记载缺乏,更是立证所难。在成书上虽无大碍,但引子和内容设计仍旧耗费一番工夫。例如家史触笔总要有个背景,或前提。我与作者商议后最终还是以“迁坟”作为头绪,引申和回顾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 && &&&世上的吕氏家谱已有很多,司马台的吕家到底属于哪支,哪系,至今尚未定论。山东、河南甚至云南等省居多。网页上有各地的吕氏家谱和宗族组织,还有吕氏后人专门开办网页联络国内外的吕姓,这些举动无外乎是想摸清脉络,理清证明。
人类的出现、繁衍、迁徙、散落、集结等,根源无外乎等待DNA手段解析和明断,更有期盼骨髓学、基因学、遗传学等医学技术的进步终究可以理清血脉,寻根问祖。这个疑问只能留给后人解析。而现存的司马台的吕氏也已经着手往前回忆,把过去和现在可知的、可识的做一记录或许是件良知与功德。在收集和整理吕氏家族史中很难寻觅到文字记载的遗物。从家族传承当下只能看到三处吕氏祖坟群冢。从家族记忆里面仅留司马台城堡中的原始居住面积。从家族后人言传耳闻中还有对上代老人的印象。此外还有司马台乡里同党的回忆和传说。单凭群冢、面积、印象和传闻造作家族历史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
& && &&&作者还安排时间专门到北京大学,找我一起议论过这本书的定位,倾向是史料为基,现存为依,从考而论,成就有据有理的文史类书籍。口述和讲述是可以引证的,有当事人的回忆和记忆,较为客观。另外就是物证。在物证中最是久远的,最当真实的就是祖坟。这也和当初论证书就起端一脉相承。在北方偏僻的司马台长城脚下唯有吕氏祖坟沿袭至今,且维系20代,500余年。这在山野僻壤的长城墙下唯独留存姓氏的古墓尚属不多,特别是经历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60年期间的土地改革、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时代后,无声沉静的地下和生息活跃的地上之间形成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接近,造就后人开始发现承前启后的哲理。
& && &&&吕氏祖坟是固体存在,也是这本书的开启。选择以“祖坟”作为本书的起始不仅是考证学上的必须,还是争取保留吕氏家族血脉承载的唯一依据。司马台长城改建工程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并轨,使得当地农民搬迁,迁徙到距离长城较远的地带居住。活人离开故土有可能是件开心且给予希望的事。新居扩大了,还有了补偿。不用种地了,因为土地占用了。逝者也要迁移,离开自己最后一片土地。在解决和处置坟地问题上,原本是没有周济到“祖坟”,政府的通达只是限定上两代的迁移和补偿。古时候的“涉九族,数八辈”早已化为乌有,更何况原有的坟冢早已平耕,只有自己家里人记得标记和位置。庆幸的是吕氏后人中有的还是有头脑的,从搬迁就开始惦记着如何保护。在本书开始就记载了吕氏后人为保留祖坟所做的努力,最终尚且圆满。
& && &&&在我们这个东方国度里,历来就有“信仰祖灵”的文化传承。从诞生到死亡,从死亡到亡灵,从亡灵到祖灵演化的过程中潜藏着周而复始的人类生死哲学概念。历代享受这种朴素哲理的生存者以他们的观念和感情造就了我们现代所熟知的“民俗”。原始民俗中的生死观起源于对血•骨•灵之间的疑惑和畏惧,这种疑惑是建造墓阙得以安抚和平静的根源,这种畏惧是维系墓冢得以超脱和解脱的解释。前赴后继是生死观,重孝之道的内涵。在环绕墓冢周边的一切都赋予了转世和往生。原始民俗学是围绕坟墓修建以及祭祀先祖(死者)的发生乃至进化形成的学问。司马台的吕氏祖坟也是很有考究的。鸟瞰三处是平面三角,平视呈现出高低,依山傍地,坐落山水之间。其中大地的祖坟更能证实掌握土地的丰饶。在荒山僻壤、土地贫瘠的司马台的耕作土地中,唯有大地是平整的,且面积最大,从而证实土地丰饶的存在。吕氏家族尚有三处坟冢。前后顺序为:南高十二代,大地三代,石湾子二代。仅凭上述坟冢完全可以证实长城脚下吕氏家族的生息和繁衍。加之后生依旧沿袭旧日风尚和家族习俗,奠定了过去和当今数十代的延续,并为考证吕氏家族史提供了有形的基础。吕氏家族的祖坟也是北方山区民俗的表象,从迁坟过程还可推测出当初吕氏先辈们的生活起居、家境兴衰和对先人的敬畏以及对后人的依托。据吕伟忠回忆,祖坟移坟是经过考究和推算,决定挖掘顺序。首先在石湾子起土。同日,上两代的吕氏迁移也开始动工。之后,转移挖掘南高。直到2011年秋季才清空大地祖坟占地,将最后一处吕氏祖坟迁至新建墓地。从近代的遗骨身上还可清晰辨认服饰、衣料和随葬银器和饰物。随葬品有银质的九连环、耳环、耳坠、手镯等。特别是在吕和夫人装束上,仍清晰可见锦制寿衣上的纹饰和绣工图案。此外,还有一些陶制瓷器、瓦罐。从先祖坟墓可以断定他们曾是长久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家,从寿衣的材质差异上还可辨别出先祖们曾经有过贫弱或富恒的生存史记。
& && &&&祖坟是家宝,是家传,是家教。在司马台一带只有吕氏家族为祖先、为后人争取到了风水宝地。在村上,唯有吕氏后人更生了本来面貌,犹是传承。在村里村外的吕氏后生开始重新探究敬仰先辈、孝敬长者、关怀后代的心得。吕氏后生的瞻前顾后或许能够造就吕氏家族的后来。
& && &&&作者用心完成了《司马台吕氏家族》这本书。凡涉及史料和口述都由作者反复推敲、修饰和取舍,这的确是一项文字、数字工程。关于祖先的论述除了迁坟、挖掘发现外,作者还收集、整理当年的信息和文档,比对年代后编纂填补了明清两代的吕氏与长城、吕家与城堡、吕姓人家与土地等关系和关联,从史料中补充了吕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而民国和解放后等大量资料足以支撑吕氏家族的近百余年的史实。
& && &&&民国时期多以兵荒马乱、执政府更迭平凡、日军侵入和国共内战等描述,以古北口为中心展开视野就会发现波及司马台的实例也很多,涉及吕氏家族的有:土地、商贸、交通和战事,包涵近百余年的土地经济和商品经营。民国期间,吕氏家族的土地占有面积是最大的,人口也随之增多,形成司马台村最大的氏族群体。耕作成为经济的主体,而紧靠古北口又是粮食、农具、牲畜、布匹、山货、皮毛以及生活用品等买卖的交易集散地。三道河子上游的关门逐渐形成马匹驮运的要道,凡往来必经三道河子。地理位置也刺激了吕氏人家自由出入,兼营买卖的经营思路。吕氏家族的兴盛无疑是庄户人家的传统习惯,扩充土地、男耕女织、勤劳节省、尽享收成的繁荣。而买卖营生又充当了富裕或低档庄稼歉收的调剂,这或许是吕氏在民国时期的写照。
& && &&&本书在论述“战事”与吕氏关系时,发生了口述人有不同的耳闻和表达,更多的是传闻,因为当事人早已不在人间,对当事人的表述也是只言片语,这也是正常现象。在司马台出现“当兵的”前后有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为首领的直系以及以张作霖为首领的奉系张作霖的部下,有驻扎古北口的关东军,有护守京津的国军,还有游击队和共产党的队伍。除此之外,还有地方警察和武装组织,当地称作“伙会”的人马。在吕氏家族中与军人打过交道的可以举出吕世增和其次子吕尚元。
& && &&&为了理清吕氏在民国期间的人物、事件,不得不查阅相关资料和物证,以证实吕氏家族这段历史。其中,吕世增在日伪统治时期做过村长是有据可查的,在“土改”查阅土地、家产、人口等运动中也涉及了这段内容。村长是轮流做的,负责保护村民,历史上也无痕迹证明其做过坏事。从另外角度解释,村长多出自大户,有经济实力,有人缘,能负重。这也侧映出吕氏家族在村里的地位。吕尚元是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记述颇费周折,凡采访到的吕氏后人和村里外姓人家都对之表达褒贬。特别是挂衔从属军方物资补给和兼做经营,最终导致人亡家衰,入狱负监的前因后果更应使后人铭记。
& && &&&解放后的吕氏家族开始衰退。其维系小康的自家土地被平分了,自有山地树木充公了,加上北京城里的买卖被没收了,之后又发生了“四清”和“文革”,成分始终是吕氏家族的一顶挥之不去、且不能遮风避雨的“顶戴”,阶级烙印的伤痛一直沿袭到下一代。儿时的吕氏后生吕大奎曾指着山上的一片树木说:那些原来都是我们家的。
& && &&&吕氏家族曾经有过辉煌,在穷乡僻壤中开垦土地,世代繁衍至今已是写实。在长城两端的古北口、关门往来交际、坐贾行商,摆脱了土地的约束。在司马台-密云-北京上下交通中,还有吕氏先人的走向。唯独是吕氏祖坟数百年固守在司马台,注视着子孙的一举一动,保佑后辈的层出不穷。值得庆幸的是吕氏后生在开放改革中印证了传承和实力。修整祖坟、立碑建传、整理家谱、复原家训、顺字排辈等已有言行和文书记载。
如今,司马台村的吕氏家族各自独立,新居豁亮,生活富裕,人丁旺盛。每逢清明、正月,族人还有走动,不乏热乎和亲情。再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一斗粟犹可舂,一尺布犹可缝”之语,更感叹和感悟到先祖列宗延年不息的生存和传承的道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家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年2月
[ 本帖最后由 暗地黑羊1 于
13:20 编辑 ]
第一编&&为祖宗争一息之地/1
第一章&&吕氏家族的祭祖传统/2
第二章&&祖宗失去安宁/9
第三章&&为祖宗争地/11
第一节&&伟忠据理力争/11
第二节&&合族协力同心/14
第三节&&伟忠锲而不舍/17
第四节&&政府体恤民情/21
第五节&&迁坟尘埃落定/25
第六节&&墓葬主支有序/30
第二编&&司马台吕氏家族大事年表/35
第三编&&司马台吕氏家园/47
第一章&&生根之地/48
第一节&&京师锁钥司马台/48
第二节&&前世今生五千年/48
第三节&&边关一镇雄北疆/51
第四节&&山寨得名有典故/54
第五节&&烽火台上筑长城/59
第六节&&城堡变迁知兴衰/60
第七节&&伯温布局有门道/65
第二章&&落子无声 花开有色/70
第一节&&迁居司马台 与移民无关/70
第二节&&迁居司马台 与修长城无关/73
第三节&&戍边又屯田 始终做忠臣/75
第四编&&司马台吕氏家族兴衰(上)/79
第一章&&戍边古长城 根植司马台/80
第一节&&三大家族 活跃司马台/81
第二节&&军旅生涯 守边兼屯田/85
第三节&&一搏人生 协罗教引清入关/89
第四节&&两朝为臣 世代做粮官/91
第五节&&因祸得福 战乱中崛起/93
第六节&&苦尽甘来 祸福皆屯田/94
第七节&&家道中起 吕氏再兴旺/95
第八节&&信守诺言 福报亦祸根/96
第九节&&时势初安 和祖释然长辞/97
第二章&&雪后初晴 世增得佳人/98
第一节&&渐入佳境 人丁仍堪忧/98
第二节&&王氏有女 愿续吕家香/99
第三节&&乡绅出面 上演凰求凤/100
第四节&&喜从天降 大旱逢甘霖/100
第五节&&为求心安 拆除旧府盖新房/101
第三章&&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104
第一节&&祸福参半 迟到终要到/105
第二节&&祸就是祸 终归躲不过/107
第三节&&峰回路转 柳暗花又明/108
第四节&&以退为进 迁居三道河/109
第四章&&梅开二度/111
第一节&&王氏当家 左右皆逢缘/111
第二节&&收王广荣 贫富两相宜/116
第三节&&吕氏办学 姨夫执教鞭/121
第四节&&迁坟求富 病急乱投医/125
第五节&&先祖显灵 机遇从天降/126
第五章&&东山再起/131
第一节&&乱象环生 在夹缝中求生存/131
第二节&&刘氏遇险 陈老太援手相救/135
第三节&&收复失地 吕氏现昙花/137
第四节&&乐极生悲 吕荣福离世/140
第六章&&大家族解体/142
第一节&&外力干预 兄弟起异心/142
第二节&&各取所需 三兄弟分家/144
第七章&&再度衰落/147
第一节&&被贼惦记 尚元遭暗算/147
第二节&&一次土改 政策很不利/149
第三节&&世增去世 吕家塌了天/153
第四节&&祸不单行 相桂春去世/154
第五节&&尚义暴亡 伟田失怙恃/155
第八章&&二次分化/159
第一节&&时势混乱 盖房遭税警勒索/159
第二节&&父亡兄残 家庭重担倾尚福/161
第三节&&大难过后 五兄弟分家拆户/163
第五编& & & & 司马台吕氏家族兴衰(下)/167
第九章&&风摧破船 漏屋还遭连夜雨/168
第一节&&密云解放 二次土改进村/168
第二节&&吸食烟土 世存终究破产/170
第三节&&好逸恶劳 尚芳旧习难改/171
第四节&&安守本分 尚品家境渐兴/173
第五节&&尚元抢劫 尚福受拖累/173
第六节&&遭逢大变 刘景泉病逝/177
第七节&&尚芳怜孤 重返三道河/178
第八节&&两门五遗孤 吕王氏祖母当娘/180
第九节&&婶母亦为母 李秀芳临责不辞/183
第十章&&脱胎换骨 尚福渐适新生活/185
第一节&&勤以补贫 儿女辛苦夫妻累/187
第二节&&俭以养家 精打细算习为常/192
第十一章&&四清&文革& 风霜雨雪摧古木/196
第一节&&厄运降临 成分遭颠覆/197
第二节&&深浅难测 吕尚福涉险/200
第三节&&祸从天降 吕氏无幸免/206
第四节&&一朝蒙冤 十年受欺凌/208
第五节&&成分不好 婚姻皆不顺/213
第六节&&斗争残酷 人心被扭曲/223
第十二章&&拨乱反正 古木逢春绽新蕾/225
第一节&&雨过天晴 阴霾尚未尽/225
第二节&&拖泥带水 平反不痛快/226
第三节&&历史回归 重启新生活/226
第四节&&沉冤昭雪 尚福心力竭/228
第五节&&改革开放 伟忠渐成长/231
第六节&&土地流转 吕氏别家园/247
第六编&&司马台吕氏家族人物/253
吕&&和/254
吕荣福/254
吕世增/255
吕王氏/256
吕尚芳/259
吕尚元/263
吕尚品/267
吕尚福/269
吕慧芳/272
第七编&&司马台吕氏家谱/285
关于纂修司马台吕氏家谱的启事/288
一修《司马台吕氏家谱》纂修法则/289
一修《司马台吕氏家谱》纂修说明/290
司马台吕氏历代派号/291
一修《司马台吕氏家谱》增添字派/291
司马台吕氏家族家训/291
司马台吕氏家族历代世系/292
司马台吕氏家族世系图(附书后)
吕氏河东堂族谱世系/303
吕氏姓源/314
吕氏支系分布状况/319
吕氏渊源和家谱世系研究/323
吕氏家谱文献/334
第八编&&附&&录/359
附录一&&吕氏家族氏族基金会/360
附录二&&伟忠博士论文/363
主要参考文献/449
附录三&&增超学士论文/453
参考文献/469
附录四&&墓志铭/470
人名索引/471
祖宗失去安宁
& && &&&2010年春节的时候,司马台家家户户都在传播着一条重要的消息:作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内容之一,中青旅将要投资在司马台长城增建旅游设施,一个由中青旅投资、占地上千亩的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将在司马台动工,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者、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组建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目的是打造“密云绿色国际旅游示范区”。
& && &&&司马台地处北京一小时经济圈,紧邻京承高速,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周边观光、休闲和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与古北口长城、金山岭长城毗邻,项目规划以司马台长城为核心,突出冷泉、热泉资源亮点,突出古北民间文化展示,塑造具有北方建筑特点的北方古镇“水城街”,实现高端观光与休闲度假及会议结合的复合型经营模式,按照这个规划,司马台全村居民将要被整体迁移。
& && &&&一时间家家户户,村里村外,茶余饭后,人们议论的全部话题都集中在搬迁的事情上面。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议论的,担心的主要是会搬到哪里,将来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目前承包土地怎么补偿,补偿款的计算方式等成为最活跃的话题。
& && &&&日北京市密云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成立古北口镇司马台新农村建设搬迁工作指挥部的通知》。
& && && &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对古北口镇司马台新农村建设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搬迁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经县政府同意,成立古北口镇司马台新农村搬迁工作指挥部。
& && &&&随着该通知的下达,古北口镇司马台新农村搬迁工作指挥部正式成立,搬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 && &&&日,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密云分局决定在北京市土地交易市场密云分市场公开招标出让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一期项目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中青旅中标。随后司马台村、古北口镇人民政府、密云人民政府与中国青年国际旅行社正式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中青旅获得对司马台长城及司马台村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使用权。
& && && &按照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内容之一的“密云绿色国际旅游示范区”项目要求,司马台村将整体动迁。这就意味着司马台吕氏家族在司马台几十代人的墓地,将不再属于司马台吕氏家族,数百年来从未间断的司马台吕氏家族祭祖文化将从此中断,吕氏后人的家族文化传承将人为断裂。
为祖宗争地
第一节& &伟忠据理力争
& && &&&尽管将要失去祖坟,司马台众人,也包括吕氏家族的一部分家庭,感到喜出望外,由衷感叹司马台也终于有拆迁的一天,终于能赶上北京经济开放大潮。因为拆迁不仅可以改善居住条件而且国家还要给一笔可观的补偿款,有些人很有可能因此一举翻身,从此由穷人变成富人。
& && &&&然而,吕氏家族大多数家庭,都不愿意离开故土,在他们的血液中都包含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中的各种元素。改革开放30年来,吕氏家族大多数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如果不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他们是不可能出卖祖宗留下的土地以谋取利益的,即便少数家庭,暂时还不富裕,他们也仍然故土难离,并不在乎那些补偿。
& && && &“伟”字辈后生伟忠,思考的问题和众人完全不同。此时此刻,他最关心的不是补偿款如何计算,也不是回迁房的面积和质量问题,他想的是祖祖辈辈,年复一年祭奠了二十多代人的祖坟怎么办?
& && &&&吕伟忠头脑非常清晰,像住房、承包土地的补偿这些固然重要,他相信这些问题政府一定会做出妥善的安排,但是,如果在拆迁中,祖坟被毁掉,那么子孙后代将在哪里祭奠逝去的先人们呢。在他看来,为祖宗争得一块栖身之地,这不仅是能否让祖宗在九泉之下得到安宁的问题。实际上如何对待祖坟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着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影响后代的价值观念的问题。传承除了血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探索和体验流传下去,在先人的这些探索和体验中,先辈们付出的是心血的代价,有很多的时候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先人在付出这些代价的时候,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滴经验教训,但是正是由那一点一滴的经验教训,筑起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长城,这些点滴经验教训,时刻在提醒和告诫后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底线在哪里,边界在什么地方。有先人的这些点滴经验教训存在的时候,后人避免了许许多多的错误和挫折,但是后人有的时候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没有它们,后人就会不断受到错误和挫折的袭扰。所以祭奠先祖,为先祖树碑立传,其实就是要以一种庄严的仪式,强化后人认识传承先人创造的文化,用先人的经验教训时刻警醒后人,以此避免或者减少犯错误。
& && && &2010年7月初,拆迁指挥部动迁组工作人员按程序到伟忠家开展入户动员,签订《房屋搬迁补偿协议》。沟通过程中,伟忠对于房屋拆迁补偿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完全接受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
& && &&&在沟通中伟忠首次郑重地提出了吕氏家族祖坟的问题。
& && &&&当时的要求是:
& && & 一、吕氏家族需继续对坟地拥有使用权,现有人口及其后代虽然迁出司马台,但死后必须回葬司马台祖坟坟地;
& && &&&二、为确保坟地使用权,吕氏家族必须在现有四处墓葬群南高地、大地、石湾子、南洼墓地为祖宗立碑。
& && && &当时,拆迁指挥部动迁组工作人员初步认定南洼墓地不在规划范围之内,认为回葬南洼应该没有问题,同意伟忠的要求。对于南高地、大地两处墓葬群立碑事宜,工作人员表示要征求规划单位的意见。
& && &&&出于对动迁组工作人员的信任,也为了支持各级政府的工作,特别是打造“密云绿色国际旅游示范区”项目的顺利进行,伟忠毫不犹豫地签下了房屋拆迁及补偿协议。
& && &&&为了慎重起见,在口头协商的同时,伟忠以书面形式向古北口镇政府反映了吕氏家族祖坟的情况,并正式向古北口镇政府提出对吕氏家族祖坟应予安置的要求。
& && &&&《关于司马台吕氏家族墓地的情况反映》
& && &&&本人吕伟忠住北京市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由于司马台长城被中青旅和古北口镇旅游开发升级,本村土地被流转,在流转的土地中有吕氏宗祖坟墓墓地3处,吕氏家族原长期居住于司马台城堡内,后代子孙200余口人,由于战争及社会动荡,年代久远,对于先祖地位无从考证,但根据住所可以断定与长城守军有关,坟墓可以记载有20余代人有500多年历史,本人想通过相关人士给予帮助与关注,尊重民族民俗文化,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对于古墓给予恰当的保护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吕伟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
& && &&&虽然动迁组工作人员有口头答复,但当时并没有签订具体协议。
& && &&&此后不久,古北口镇政府发了一份通知《关于迁坟的通知》,《通知》对整个司马台村的全部墓地拿出了一个笼统的解决方案。即:以村为单位,另外选地址建设公共墓地。
& && &&&通知规定:如需迁坟,政府对上两代的可以做定额补偿。补偿数额则依据墓葬人数计算。
& && &&&镇政府的这份通知,完全没有考虑到吕氏家族的墓葬群。
& && &&&吕氏家族早年是司马台的大户,现在仍然有人口200余,从婴儿到80岁以上,活着的已达五辈。截至2010年,司马台吕氏祖坟尚存四处,分落在南高、大地和石湾子、南洼,是司马台唯一保存完整的祖坟墓葬群,而且,在司马台地区,历年来从不间断地举办祭祖仪式的,吕氏家族是独一无二的。
& && && &司马台吕氏家族祖坟经历各朝代变迁,经过近代多次运动,有的老坟确实早已平为耕地,坟地上面早就没有了任何痕迹,当初种植的树木也早被砍伐。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试图通过扩充耕地增产增收来振兴经济,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之后,司马台也掀起了学大寨运动,大约在1972年前后,吕氏祖坟被夷为耕地,坟上长出庄稼。坟地周围栽种的树木成为村里学校、供销社、大队部等的建筑材料,支撑或横跨在活着的人的头顶和身旁。唯有山脉走向和弯曲河水做地标,依旧可以寻觅祖坟的位置。几十年来,吕氏家族一直靠着目测寻觅到的位置,年年加以祭祀。
& && &&&古北口镇政府的这份《通知》,忽略了伟忠代表的吕氏家族的合理要求。
合族协力同心
& && &&&2010年7月,伟忠找到堂兄伟军、侄子大如,还有吕慧芳次子白家瑶等一同商量保护祖坟事宜。当时,商议的结果是争取保留,或向政府申请另批土地作为吕氏祖坟用地。同时,申请迁移祖坟的补偿。
& && &&&家族内部的意见统一了,并且形成了分工意见:
& && &&&伟忠熟悉了解同政府打交道、办理各种手续的程序和途径,就承担与政府交涉的责任。
& && & 伟军负责相关取证。伟权、伟臣、伟良、伟才等协助伟军做好取证工作。
& && &&&因为要说服各级政府,第一件事是要证明“祖坟”的存在。经大家商讨,选择了请村里外姓老人和曾经担任过公社、大队等领导画押签字出具证明的方式,证明吕氏家族祖坟的存在及其位置。第二件事是吕氏家族现在活着的后代要提供先辈、上辈的埋葬地点、埋葬人数、辈分。
& && &&&经历数月,这两个证据收集齐全。
& && &&&经查吕氏家族墓地主要分散在四处:南高、大地、石湾子、南洼。
& && &附:关于祖坟的《证明》
& &&&调查中还查清了祖坟排列的辈分顺序,三处墓葬群之间的连脉顺序及墓地面积。
当年11月,吕伟忠召集家族会议,开始设计具体手段和分工。第一是以吕伟忠个人名义,由白家瑶执笔向“中青旅”和密云政府书写申请报告。
& && && &附:
& && &&&《关于保护吕氏祖坟的申请报告》
& && &&&北京市密云人民政府各位领导:
& && &&&本人吕伟忠,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村民。在政府和中青旅联合开发司马台长城景区内的土地被流转。在流转的土地中有我吕氏祖墓群四处(此外还有分散安葬坟地)。上述墓基共有先祖二十余代,直系祖坟二十多座,旁系祖坟几十座。现墓地处仍保留有百余年古桑树一棵。
& && && &上溯四百余年间,数经战事、战乱和社会动荡、变局,先祖的社会地位和具体身份难以考证,仅依二十余代长期定居司马台城堡内,城堡外有戏楼和配套建筑也可佐证。据当地当时的环境和曾挖出过的墓志可推断先祖与当地守军有密切关系,且极可能是当时的守军将领。现世吕氏家族有三百余人,且多长居司马台村。按照汉族文化和民俗习惯,本族始终保留清明节、春节祭祖的传统习俗。
& && &&&为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重历史发展和传承,维系地方人情古貌、人文地志,我吕氏家族恳请政府对吕氏祖先墓群给予关注,恳望妥当解决。
& && && &为支持开发和慎重且妥善安置祖坟,本族同仁一致提议:将原有三座墓群归总一处,并在原三座坟冢中选定一处作为整体迁移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吕伟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是向镇政府提交“证明材料”。
& && &&&第三是借助吕大如担任村支部书记,参与“搬迁”事宜,争取侧面向上级反映地方群众的“维护祖坟,保留祖坟”的愿望和要求。
& && & 另外,伟忠主持重新修订、整理吕氏家谱(《吕氏家谱》收录在本书《附录》一编)。
& && &&&在发动家族了解祖先的过程中,伟忠邀请白家瑶多次到司马台,为吕氏家属讲解家族文化、文化基因、文化记忆等,展开了一系列的“家教活动”。
敲打键盘的手指是犁,流淌出的字是耕心,倾注写手真挚的情感,用文字缝合心语的碎片!
敬请关注长篇小说《喜鹊屯的传说》、 《当爱已沉沦》
伟忠锲而不舍
& && &&&日伟忠分别向北京市密云人民政府和中国青年国际旅行社递交了《关于保护吕氏祖坟的申请报告》。
& && &&&伟忠在向“中青旅”领导的申诉中提出:由贵社和当地政府联合开发司马台长城景区,本村土地被流转。在流转的土地中有我吕氏祖墓群四处(此外还有分散安葬坟地)。
& && &&&上述墓基共有先祖二十余代,直系祖坟二十多座,旁系祖坟几十座。现墓地处仍保留有百余年古桑树一棵。
& && &&&接着还诉说:现我吕氏家族有300余人,且多长居司马台村。按照汉族文化和民俗习惯,本族始终保留清明节、春节祭祖的传统习俗。
& && &&&最后代表吕氏后人提出:为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重历史和传承,我为吕氏家族推举,作为家族成员代表恳请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吕氏祖先墓群给予尊重并恳望予以保护。
& && &&&同时,由吕伟忠代表吕氏家族成员上书密云政府,恳请理解吕氏后人对先人的“孝道”和“守护”。
& && &&&在提交的申诉中还提出了对祖坟安置的办法。
& && &&&文云:为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重历史发展和传承,维系地方人情古貌、人文地志,我吕氏家族恳请政府对吕氏祖先墓群给予关注,恳望妥当解决。
& && &&&为支持开发和慎重且妥善安置祖坟,本族同仁一致提议:将原有四座墓群归总一处,并在原三座坟冢中选定一处作为整体迁移地。
& && && &附:一《向中青旅提交的报告影印件》
& && && &附件二:《向密云人民政府提交的报告影印件》
& && &&&书面形式只是和政府沟通的渠道之一,直接面见负责领导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 && &&&这期间,伟忠多次向镇党委、镇政府领导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当面磋商。古北口镇党委书记何丽娟,多次接待伟忠及其他吕氏家族代表,详细听取了吕氏后人的意见,并表示尽量妥善解决和妥善安置祖坟。何丽娟书记还亲临司马台村,在司马台现场办公,就祖坟的迁移时间、候选坟地、迁出时间、安置办法详细询问了吕氏家族代表的要求。
& && &&&要对吕氏家族祖坟进行确认,并予以特殊安置,这不是一个人或短时间就能决定下来。镇政府需要调研,需要权衡,更需要依照政策进行综合考虑,不仅需要兼顾地方居民家族文化传承的因素,还要兼顾开发、保护以及人文地貌的延续等多方面因素。
最初,镇政府的答复是:开发规划地已移交“中青旅”,在开发用地上,保留祖坟或有些不妥。
& && &&&“中青旅”的答复是:在开发区域内保留祖坟事还要由政府定酌。在政府同开发商签署的协议中未涉及该地中的“祖坟”,且地方事宜不归“中青旅”管辖。
& && &&&密云的答复是:由镇里负责协调。
& && &&&面对这样的答复,吕氏家族在吕伟忠主持下,重新研究处置祖坟的事宜。讨论的结果是:为了保险起见,做一个预备方案,即重新选址,把四处祖坟从开发区域迁出,争取另辟土地重新复建吕氏祖坟墓地。
& && &&&伟忠和大家一起反复阅读日北京市密云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成立古北口镇司马台新农村建设搬迁工作指挥部的通知》,确认行为主体是密云牵头成立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新农村搬迁工作指挥部”,成员由县政府领导和镇政府领导组成。
& && &&&原本是件简单的非典型个案,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却费尽周折。其原因就是:当地政府与开发商合作协议中,只是涉及开发占地、搬迁移居,尚未考虑当地人家还有“祖坟”这码事。此外,政府还另辟山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公墓,吕氏逝者自然归属其中。
& && && &由于在北方,特别是平凡人家,尤其是贫瘠山区,保留有祖坟的,保留住坟地的,实在是罕见。镇政府在研究搬迁、迁坟等后续工作上,对“活人”的预案很多,但对“祖坟”一事实在有欠考虑。
& && &&&面对交涉的难度,吕氏家族面临着要在放弃和争取两个方面做出选择,伟忠及吕氏家族代表都表示要继续争取。伟忠最后还计划,万一争取不到,要率领吕氏几百口人到北京上诉。
& && &&&在“推诿”“扯皮”的拉锯中,伟忠和慧芳次子白家瑶终于争取到了北京市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北京市市政府有关部门指示由密云政府做出建设性提议,责令镇政府妥善解决吕氏家族祖坟事宜。
地瓜小三,QQ:
政府体恤民情
& && &&&2010年末,北京市密云古北口镇人民政府与伟忠及吕氏家族代表商定,同意在司马台无偿、永久拨出5亩山地另辟吕氏祖坟墓地,并签订了坟地无偿、永久使用的协议。
& && &&&土地使用权置换合同
& && &&&订立合同双方:
& && &&&土地所有者: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甲方)
& && &&&土地使用者:吕伟忠(以下简称乙方)
& && &&&鉴于经村民公决,甲方收回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自然资产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开发利用,须将乙方宗族坟墓迁移另择地安葬,故根据我国《合同法》、《土地法》、《殡葬条例》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就土地使用权置换事宜,特订立本合同。
& && &&&第一条:土地使用权置换的坐落、四至、数量与用途。
& && &&&一、坐落: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
& && &&&二、四至及数量:
& && && &1.东至:地边与山场交界。
& && &&&2.西至:地边坝坎根。
& && &&&3.北至:河沟沟边。
& && &&&4.南至:地边与山场交界。
& && &&&上述土地使用权面积5亩。
& && &&&二、用途:乙方用于殡葬墓地使用。
& && &&&第二条:合同的免责条件
& && &&&一、在使用期间,如发生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事件,可根据不可抗力事件影响程度,部分或者全面免除责任。
& && &&&二、在使用期间,如遇国家征占使用土地时,墓地迁移及补偿事宜由使用者与占地者协商解决。
& && &&&第三条:在合同履行中,如遇下列情况处理原则为:
& && &&&l.乙方根据民风民俗需要在墓地使用中进行习俗性建设时,应征得甲方书面许可,否则视为违约,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恢复原状。
& && &&&2.乙方在使用墓地中所发生的相邻关系,甲方应给予一定的协助,由此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由乙方负担。
& && &&&3.如发生争议:(1)协商解决;(2)诉与不动产法院裁判。
& && &&&第四条:违约责任
& && &&&在履行合同中,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均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如违约金不足以抵偿守约方实际经济损失时,还应向守约方支付补偿性违约金。
& && & 第五条:其他约定
& &&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 && & 甲方: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经济合作社
& && & 乙方:吕伟忠
& && && && && && && && && && && && && && && && &日
& && &&&附:协议影印件
& && & 祖坟的土地问题、迁坟补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在划拨了祖坟用地的同时,政府按照祖坟的代数,给予了相应的迁坟补偿,该款项作为迁坟之用。
敲打键盘的手指是犁,流淌出的字是耕心,倾注写手真挚的情感,用文字缝合心语的碎片!
敬请关注长篇小说《喜鹊屯的传说》、 《当爱已沉沦》
迁坟尘埃落定
& && &&&2010年年底,伟忠召集吕氏家族开会,讨论决定迁移祖坟有关事宜,讨论决定:
& && &&&一、迁坟和祭祖时间安排在2011年的清明节。
& && &&&二、寻找墓地。在与古北口镇政府签订墓地《土地使用权置换合同》之后,伟忠安排伟军带领伟权、伟臣、伟良、伟才等在司马台境内开始悄悄寻找墓地。这项工作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展开,是为了防止发现合适的墓地会被抢占,因为这一时期,司马台还有一些人家也有迁坟的打算。伟忠还从密云和滦平分别请了两个风水先生,伟军带领这一帮人跟风水先生转遍了整个司马台可以选择的地方,最后由风水先生对可以选择的每个地方进行评述,按伟忠的要求,风水先生详细说明了每个地方,对各个家庭的利和弊,最后由大家表决选择哪一块地。为了保证选择的自由和表决的公正,避免因个人的影响力给大家带来压力,伟忠回避了整个选择过程。最终全族一致选择崖山峪汇丰统作为吕氏先祖以及整个家族今后的墓地。
& && &&&三、祖坟以代辈分别合葬,修筑坟圈。
& && &&&四、统一定制棺椁(骨灰盒),大小一致。
& && &&&五、撰写《墓志铭》。《墓志铭》全文见附录,吕慧芳次子白家瑶起草,由中华书局古代文字学者、历史专家定稿。《墓志铭》采用二字为意、四字为句的传统体裁,记载吕氏家族自明至今,历代经历、兴衰,最后以迁坟作为结束。
& && &&&六、刻碑。刻墓志铭碑一块;“吕氏先祖”南高地和大地墓碑各一块;吕和、荣福各一块;“世”字辈墓碑三块,“尚字”辈墓碑六块;共14块碑。墓志铭采用山西青石料,采用平头形制,碑高158厘米,宽64.8厘米,厚10.8厘米 ,碑净重888千克,座净重999千克;南高地和大地吕氏先祖、吕和、荣福这4块碑使用青石料,采用龙凤呈祥形制,碑高158厘米,宽68厘米,厚13.8厘米;世字辈、尚字辈使用房山汉白玉石料,采用龙凤呈祥形制,碑高158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碑刻:墓志铭碑,碑正面正中刻“吕氏先祖之墓”,左刻“辛卯年清明吕氏敬立”;南高地合墓,碑正面正中刻 “吕氏先祖南高合墓”,右刻“中华吕氏先祖”,左刻“于二一二年清明节立”;大地合墓,碑正面正中刻 “吕氏先祖大地合墓”,右刻“青史永垂,千秋楷模”,左刻“于二一二年清明节立”;自吕和至尚字辈,碑正面刻故先考姓名,故先考生卒年月清楚的刻有生卒年月,不清楚的,只刻姓名;碑背,故先妣生卒年月、娘家住址可查的刻故先妣生卒年月,生卒年月、娘家住址不可查的部分存缺。所有碑文使用金黄色油漆。
& && &&&七、统一领取迁坟补偿款。移坟补偿由两部分组成,世字辈及以下墓葬补偿属各门共同所有,祖坟序列补偿款用于吕氏所有墓葬迁移。祖坟迁移的部分款项由伟忠代表吕氏家族管理,用做墓地选址,整修坟地,购置棺木,刻碑立碑,发掘祖坟(动用挖掘机),收捡遗骸(聘请专业迁坟人员),搬运安葬(使用车辆),打发专业迁坟人员的喜钱,栽植树木,生活等开支。
& && &&&八、迁坟期间司马台吕氏各家必须到场,检验清点。
& && &&&九、雇用专业迁坟人员依次迁移祖坟和各家近亲墓葬。
& && &&&十、清明在吕氏新墓地举办祭奠仪式。
& && &&&十一、安排和落实各项事宜分工和负责人。
& && &&&2011年的清明,吕氏后人回到家乡,按部就班完成了迁坟大举。
& && &&&清明期间,伟忠率领专业队伍开始动土。
& && &&&吕氏家族墓葬群现存南高地、大地及石湾子等三处。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当代社会改造自然的举动较多,动作较大,以致吕氏家族的三处墓葬群,在大平大整、农业学大寨等运动中,被反复填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记忆也逐渐模糊,很难找到精确具体的位置。
& && &&&为了保证移坟工程顺利进行,如期完工,降低毁损程度,防止随葬品遗失,按伟忠的安排,请了挖掘机、专业迁坟队负责施工,吕氏家族各家各户出人监督施工,监督发掘现场,保证祖先遗骨全部入殓,出土随葬品完全随遗骨重新入葬。
& && &&&日,起土首先从石湾子开始。同日,上两代的吕氏迁移也开始动工。随后,转移发掘南高。
& && &&&上古的坟墓已经腐朽,棺木腐烂,塌陷无间。掘开坟墓后,看到的是棺木已经腐朽,头颅骨、发髻、骨殖,还有随葬品等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从近代的遗骨身上还可清晰辨认服饰、衣料和随葬银器和饰物。随葬品有银质的九连环、耳环、耳坠、手镯等。特别是在吕和吕胡氏装束上,仍清晰可见锦制寿衣上的纹饰和绣工图案。此外,还有一些陶器、瓷器。
& && &&&从先祖坟墓可以断定他们曾是长久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家,从寿衣材质差异上可以辨别出先祖们曾经有过贫穷或富有。先祖们早已融为大地的一部分,透过他们又能折射到繁衍至今的吕氏后人的生活。
& && &&&按照惯例,将掘开的尸骨、随葬品一并放入新制作的棺木,依照辈分排序迁入新的墓地。
& && &&&大地的墓地当时已经被中青旅施工占用,到2011年秋季才得以清理出来,将最后一处吕氏祖坟迁至新墓地。
& && &&&吕氏新建祖坟坐落在崖山峪汇丰统坐东北向西南的坡地上,自上而下,自然倾斜。背山依靠、目现原野,自然是块风水宝地。原本坑洼不平的山地用机械、人工铲平,构造完整的坡面。山前山后还有吕氏后人修筑的小路直达墓地。墓地绿化分两期完成,2011年清明节随迁坟的同时栽了一次,秋季又栽了一次,树种以松柏为主,间有适量槐树,间距2米左右,预计5年后,吕氏家族墓地将绿树成荫。
& && &&&坟茔布局,按伟忠设计的《吕氏墓地规划图》安置有序,辈分清晰,支系明了。居墓地顶位的吕氏祖先墓,本应置于十八世三兄弟之中,世营之上,但由于地势倾斜,该位置落坑,故顺势向东南平移至世营与世增之间。世字辈居孝子中位之上。伟字辈则在各自父母位下,或留出穴位,或葬于其中。大字辈暂未明列,将来亦按其子从父母的惯例,逐代向下排列。吕慧芳、白玉光夫妇,也在迁坟之列,随吕氏家族墓葬群同迁到崖山峪汇丰统,葬在吕氏墓地西北侧,与吕氏墓地仅隔一步之遥。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长垣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