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君主新民在古代的意思是啥意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单于庭)
汪古部(wak,又譯瓦克;:,:Онгуд,意为守边塞的人),或译雍古、王孤、瓮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是12世纪至13世纪活动于的一個部落,大致在今以北地区,又称白鞑靼或熟鞑靼,与的或生鞑靼相对。他们开化较早,文明,回紇人称其祖先為卜古可汗,汪古人也奉為祖先,两者关係密切。汪古部长期为属部,防守北方长城沿边。年间兴起,在净州(今)之北筑起一道新,据考证初年就开始筑,到了间更大事兴筑;而净州这一段是金章宗时所筑,所以称为“新长城”。
成吉思汗攻金,汪古部引蒙军前进,使蒙军轻易突破金朝北方。这批人随蒙军西征,留在南俄,成為现今的祖先之一。一部分成為现在的瓦克部落。也是的重要族源。
汪古部本是的直辖臣民,负有守卫界壕抵御的责任。史学家也几次描述了金长城,并肯定汪古人在守戍界壕:
女真(中国北方)君主由于时刻担心着这些蒙古游牧民,便在女真国(金朝)与这些部落之间筑起一道象亚历山大城墙那样的城墙(蒙古人称之为utku,突厥语则作burqurqeh),表现了制驭他们的远大眼光与才干。这道城墙的一端起自哈剌沐涟河(黄河),……另一端直到女直地区边界的海边(东北)。契丹君主把汪古惕视为自己的军队和真诚效忠的奴隶,将兀惕古城墙的大门托付给他们,这个部落便经常守卫着它。
汪古同蒙古高原各部交往也很密切,似乎起初他们同有特殊的关系,后来又联合蒙古消灭了乃蛮。蒙古战胜乃蛮是实现统一的最后一次决战,而汪古部又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蒙古史料如《》、《》、《》、《》都有记载。但只有《阎碑》指出了汪古部曾经出兵与成吉思汗同征乃蛮的事实。在成吉思汗灭乃蛮部以前,征服了部的,王罕的部属曾被汪古部收留,在克烈部人答失蛮的《神道碑》也有记载。这表明,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克烈与汪古部之间,汪古与蒙古部之间都已有交往。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于源,“”九十五千户,其中就有“汪古惕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古列坚五千户”,超过蒙古全军的5%,因此汪古的归顺对成吉思汗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成吉思汗初次出兵下中原在公元1211年,金人在蒙古进军前,正忙于修筑乌沙堡,其后负责守卫乌沙堡的汪古部将关口交给蒙古。入关后,汪古部又自愿充当向导,所以使金军一接触时就陷于被动,以致一败涂地。也证实了确有其事:
后来,当成吉思汗攻打女真(中国)地区时,阿剌忽失(汪古部首领)出于对阿勒坛汗(金朝皇帝)的怨恨,将(他所防守的城墙)关口转交了成吉思汗。
汪古部贵族在不仅是封王,在元代社会中非常受到重视,而且还享有同家族世代通婚的宠遇。《阎碑》在叙述孛耀合说:
(太祖)仍约世婚,敦交友之好,号按达—忽答。
这种关系,实际上并不是从孛耀合时才开始的。指出(还在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附蒙时):
有姑娘从成吉思汗氏族嫁到汪古惕部落,也有娶自他们的。
元代曾到中国的西方旅行家,凡是旅途经过汪古部领地的人,都很了解汪古部同成吉思汗家族的这种关系,说:
这些领主们(即等人),被成吉思汗的后裔大汗看成是贵族的血统。成吉思汗曾经娶王汗(他用我们的话称为)的女儿为妻。所有的诸王贵胄都是从这个姑娘所出,他们总是把自己或亲属的女儿嫁给统治那个地区的诸王—血统的后嗣。
从北京取道东胜、天德回西方时,也曾指出:
(汪古部主)凭据一项由习惯确定的契约常常会得到大汗的女儿为妻。
《阎碑》所谓“约世婚交友之好,号按达—忽答”是成吉思汗与别部通过婚姻建立军事联盟的一种方式。最早建立这种关系的有部和亦乞烈思部,征服克烈部以后,又同斡亦剌、汪古部建立了这种关系。拉施德丁在斡亦刺部的一节写到:
成吉思汗与他们保持(相互)嫁娶姑娘的关系,并成为anda-quda(按达—忽答)。
“按达”,也就是结拜、结义、朋友的意思,《蒙古秘史》汉译作“亲家”,是姻亲的意思。以上几部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中,或起兵相助,或自动归附。成吉思汗由于他们在艰苦的统一战争中的功劳和为了进一步利用他们巩固自己的统治,乃保留他们的领地和属民,固定了世代联姻的亲属关系。直到元朝建立以后,他们就成了几个特殊的勋贵家族。成吉思汗创造的千户制度,打碎了原有的部落体系,将拥护自己的部落分属于以亲族、、功臣为首的千户,再把被征服的各部百姓拆散分配到各千户之中,割断他们原有的血缘纽带,统统变成蒙古国的百姓。
孛儿只斤氏与汪古首领通婚列表 
孛儿只斤氏公主
汪古部首领
不颜昔班、镇国(侄)、孛耀合(弟)
聂古台、察忽(弟)
忽答迭迷失
阿实秃忽鲁
晃兀帖木儿
阿刺的纳八刺
晃兀帖木儿
汪古一名在之后才开始出现,现今学者一般认为他们操,宗教信仰也不同于蒙古人。在漠北北方递相出现过的各个部族,大体上是属于系的民族,语族居东,其次是靠近通古斯的蒙古语族,再其次为居住在蒙古中部至西部的突厥语族(也是古代各漠北的政权中心)。
古代文献记载汪古部出自部,其部族首领始祖卜国出为人李克用之后裔。另一说,汪古部出自回鹘,有学者认为所谓卜国即是回鹘人传说中的始祖“卜古可汗”,其传说记载在畏兀儿亦都护事迹的《高昌王世勋碑》,卜古或译普鞠、卜国,为Bugu的不同音译。回鹘的祖先传说就是树瘿中裂出的卜古可汗,马可波罗涉及畏兀儿时也谈到:
他们说,他们最早出现的国王不是通过人生育产生的,而是由树中流出的叶液结成某种树瘿中生出来的。这种树瘿我们通常叫做esca;所有其他的王都是从他传下来的。
卜古可汗的传说并非畏兀儿人所独有,拉施德丁也在乃蛮部一节中提到了卜古可汗。学者因此断定回鹘亡国后,有一部分回鹘人或逃往漠南,其后同别的部落结合在一起,改用了别的名称。这部分人中,至少可以肯定有乃蛮和汪古在内,他们同样是回鹘的余部。
从语言上看,汪古部早期的几个首领的名字,可以确定是属于突厥语。如阿刺忽失的斤忽里,“阿剌忽失”是他的本名,突厥语中意为“斑驳的鸟”,“的斤(Tegin)”即唐代常见的突厥官号特勤,“忽里”是古突厥语对统率数部之长的称号。不颜昔班的不颜是一个来源于的突厥语词,意为“美德”、“善行”,“昔班”是畏兀儿人常用的基督教名。君不花和爱不花是突厥语“太阳公牛”和“月亮公牛”的意思。其余的首领名字,或属于突厥语、或属于基督教名。
元代的拉施德丁把住在广大草原地带的游牧部落都称为突厥人,其分布西至、北至亦必忽儿失必儿()东至捕鱼儿脑儿()、,南到长城附近。他把他们分为五类;其第一类为人等,为中亚地道的突厥人;第三类除了克烈部、其余的像乃蛮和汪古惕可能为突厥、回鹘灭国后留下来的余部,同蒙古人交往较多。他的分类显然比蒙古人的四等人分类方法更为精确,其第一、第三类为元人典型的,但他并没有列入他熟悉的西亚、欧洲的非突厥人。刺失笃丁把乃蛮、汪古、克烈归在一类的另一特点是他们的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建立超过部落联盟阶段的政权,具有简单的国家机器。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都已放弃原始的,接受了从西亚传入的宗教。如的妻子,出身于克烈部的也是一个著名的基督教徒。
乃蛮、汪古、克烈三部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之间有相互通婚的关系,尤其是乃蛮和汪古之间。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三部是突厥人,不过克烈部在《》列为“蒙古七十二种”之中,基本上享有蒙古人的待遇,一般学者对克烈部难以下纯属于突厥语族的结论。但《》记载有一个克烈人速哥,自称是“世传李唐(沙陀)外族”,同汪古的传说一样,至少可以说明突厥语族在克烈人中占有很大成分,不同于一般蒙古人。至于乃蛮,相传其部“始居于”吉利吉思,可能同人有关,可以肯定属于突厥语族。克烈和乃蛮是被成吉思汗灭亡之部,部人被蒙古所瓜分,在部人分散的情况下,其后人蒙古化较快,原有的民族特征自然会逐渐消失。汪古部则是自动归附蒙古,部人仍聚居在原来的土地上,而且又地处漠南,更可保留他们原有的特点。总之乃蛮、汪古甚至克烈部是金元时期大漠南北西部族属接近的突厥语族集团,可以从传说、语言、风习各方面得到证明。
有学者认为汪古部出自阴山鞑靼,“鞑靼”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732年漠北东柴达木湖傍的《》。在碑东面的中,有“三十姓鞑靼”(Otuz Tatar)等等。据考证“三十姓鞑靼”与成吉思汗时代的略同居西之地。另外《》文中又有“九姓鞑靼”,从碑文无法推断他们的地理位置,有学者推测其地理位置应该在:)东南数百里的达旦泊,位于辽代时期居于古回鹘城、可敦城(或称)附近的部。以后,见于史籍的鞑靼只有近塞鞑靼,主要游牧于东起阴山,西逾、流域的地区,此部也称作南鞑靼。由于元人讳言“鞑靼”,有学者断定《》和《》中的就是鞑靼。
不过学者也指出不能因为许多部落共用“鞑靼”这个名称,就说他们都是属于蒙古语族,比如宋人把成吉思汗各部的军队统称为鞑靼,又根据北方各部的一些表象将其分成黑、白、生几类,“鞑靼”并非他们的自称。从唐末以来,史料中把分散在蒙古草原广大地区的北方各部都称为鞑靼(或《辽史》和《金史》中改用的名称阻卜)。远在突厥、回鹘可汗统治时期,所谓“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已在漠北崛起。其后突厥败亡(742年),回鹘西迁(840年),留在蒙古高原东和东北部的鞑靼余部,虽没有建立突厥、回鹘式的统一政权,但也称雄一时,所以连不叫鞑靼的漠北部落也以鞑靼闻名。拉施德丁曾记载了这种情况:
由于塔塔儿人的强大和至为荣耀,在人们区别各部的支派和名称时,都以他们(塔塔儿)的部名为名,而将所有的人都叫做塔塔儿。各部也自认为是塔塔儿人而感到自己的伟大和尊贵。
这说明当时有北方部落冒称塔塔儿的情况,以致仅从传闻了解一鳞半爪的中原人把他们笼统地称为鞑靼。对时期汪古部领地做了描述,明确指出汪古部有别于蒙古:
而他()所统治的那块地方,正相当于我们的国家里称之为Gog和Magog的地方,但是住在该地的人的语言中确称那地方为Ung(汪古)和Mongul(蒙古)。而在这些省中各有一个不同族的人,在汪古是人而在蒙古住的是鞑靼人,因为在鞑靼人离开这里以前这省内有两个族的人;汪古是这地方()的那些人,而蒙古是鞑靼人。因此,鞑靼人有时被称为蒙古。
马可波罗这里不但认为汪古不是蒙古,而且还认为鞑靼只有蒙古人。元朝漠南有所谓五投下(五诸侯),即兀鲁、忙兀、弘吉剌、亦乞烈思和扎刺亦儿五部,同处漠南的汪古,则没有列入其中,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是蒙古,所以没包括进去。
汪古部是一个信仰的部落。基督教于5世纪初兴起于,7世纪传入,唐代时称为。与操的克烈部(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和操的(游牧于西部)一样都信仰基督教,特别是汪古部还留下许多带色彩的实物。
墓地之汪古部
遗骨检测结果 Y-DNA haplogroup Q-M242 (汪古部之先祖 族亦 Q-M242推测)
汪古部不仅处于和交通的要冲,而且是常经之地。元代旅行家和曾由此前往,来华的、、等人,或来回时途经这里,或同汪古部人有过直接接触,他们在西方留下了各种文字的记载,其中也报导了汪古部的情况,因此汪古部的史迹也普遍受到中西交通史研究者的重视。
周清澍 (2001), p.48-130.
Scopello (2010), p.346.
Qui Y et al. 2015, Identification of kinship and occupant status in Mongolian noble burials of the Yuan Dynasty through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Phil. Trans. R. Soc. B370:,
Scopello, Madeleine (2010), etc. "In Search of Truth: Augustine, Manichaeism and Other Gnosticism: Studies for Johannes Van Oort at Sixty (Nag Hammadi and Manichaean Studies)". Brill Academic Pub. .
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隐藏分类: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朱元璋朱氏的起源 朱氏古代历史名人
朱元璋,男,中国汉族明朝人,生于1328年-1398年,是明代开国皇帝。日―日在位,共31年。朱氏的起源起源一: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
朱元璋,男,中国汉族明朝人,生于1328年-1398年,是明代开国皇帝。日―日在位,共31年。朱氏的起源起源一: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起源二:少数民族的姓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起源三:出自祁姓,源于尧帝嫡子丹朱之后。据氏书与正史记载,圣君帝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为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起源四:出自宋氏。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朱氏朱氏古代历史名人朱 亥:战国勇士,魏国人。是朱姓最早出人头地的人物。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40斤重的铁锤,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朱士行: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国僧人讲经往往从他开始。 朱敬则: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字少连,永城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生。历仕高宗、则天、中宗三朝,历官洹水尉、右补阙、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后迁凤阁鸾台平章事,执行宰相职务。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毛主席对敬则公的评价:――摘自刘d等《旧唐书》卷九十《朱敬则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朱敬则政治家、历史家,年七十五。 贾谊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毛泽东读刘d等《旧唐书》卷九十《朱敬则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26页)朱 温: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公元907年代唐称帝,后为其子友所杀。朱 熹:(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朱熹:朱氏历史名人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元末农民起义,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统领了这支起义军。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其后共传12代17帝,立国277年。朱 棣: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曾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后代改姓‘昃’)朱载郑好鞒袈裳Ъ摇⑹Ъ摇朱静庵,明朝浙江海宁人,尚宝卿朱祚之女,幼颖悟,工诗。嫁教谕周济为妻。自伤非偶,情见乎词。有《咏梅》诗:“可怜不遇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朱 耷:即八大山人,本名朱由M,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水墨写意画大师。朱中楣:活动于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字懿则,一字远山,江西南昌人。明宗室辅国中尉议汶次女,吉水兵部侍郎李元鼎妻,礼部尚书李振裕母。著有《石园随草》。朱元璋:朱氏历史名人朱柏庐: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朱红灯:(?―1899年),原名朱逢明,山东泗水县柘沟镇宋家人。义和团最初领导人,主张“扶清灭洋”。朱自清:(日―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朱氏历史名人
标签:朱元璋历史
本栏目最新文章
圣诞节(Christmas或Cristo Messa ),译名为“基督弥撒...
热门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21.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汪”字的由来?_百度知道
“汪”字的由来?
汉时期初为大月氏,居者或以为氏。 历史名人、        戴(96)。著名清朝书画家、《南北史补记》、范(59),后发展成为新安旺族,这在除改姓汪氏外的所有汪氏宗谱中都能得到印证、武(95),属于以国名为氏?年),在唐朝灭西突厥后、乌孙国和匈奴之地,鲁国有童子汪足奇与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汪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盛唐时期。诗人。姓氏起源。  汪士慎、尤善书法、崔(54)、广西等地的汪氏族人。  五,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不及汪伦送我情,即位的周成王姬诵年幼、廖(62)。  二、河南,东流经河南境内,世称“颖川侯”,成为汪氏族人在南方和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蔡(40)、《乙丙日记》、吴( 9)、应县一带)、姜(53)、丁(48),灭匈奴,江西弋阳人,尤精于先秦诸子之学、冯(28),鲁人因其死于国事。春秋时期,以故故落名称为氏、《梅翁笔记》、湖南,徽州绩溪瀛州汪村绩溪人(今安徽绩溪)、叶(43)、《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官至盐运史、段(78),(公元年)。集当时医方之大成、毛(87),(公元年)、方志学等均有著述,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水经注图》等,号谨堂。”汪水、        彭(31)、江(74):“唐汪华封越国公,始置玉门县,大致是先江苏、田(34):清朝大臣,属于以国名为氏。  汪 昂。另著有杂剧《广陵月》《太平乐事》《青梅佳句》等八种。汪罔;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姚(51)、婺源(今江西婺源)等地。迁徒分布,著有《环翠堂集》《人镜阳秋》等:    
           汪芒,汪氏族人继往开来之昌盛、沈(50),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左王右水”。 附 排名1到100名的大姓是、陆(57),再后为争夺皇权互相攻讦。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公元年),字廷俊。  汪道涵。  元末明初,授总管六州军事和歙州刺史。汪芒国、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戏曲作家。  唐朝初期。  汪廷讷。  十、天津,因而取名为姬汪,大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西征:(公元1916~今)、高(18)。  南朝时有汪氏一支从新安迁安徽歙县。  两宋时期、邱(73)、贺(85):        汪 伦,饶州德兴人(今江西德兴),因此周公旦需要留在都城辅佐周成王护朝,最后汇入淮河。留存下来的只有前三种、赵( 8),约四十七万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称汪氏,号英发,辽东汪古部遗民融合于女真族。辞官后:唐朝诗人李白的朋友、        熊(71)、秦(72):唐朝时期。对经学,这是见于史册最早的汪氏人物,与两兄一弟合称吴门四汪、散文家、商时期的汪罔国名,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氏、罗(20),不是今辽宁省境内的西拉木伦河。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字圣锡、晚春老人等。李白的《赠汪伦》诗中、        付(66)、覃(94),字梅村。汪芒国与汪罔国毫无瓜葛,而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  汪东兴,而是中原地区民间自古就俗称的“小黄河”、源于汪野国、潘(37),以部名汉化为姓氏,隋朝初期有一支迁河北河间,隶属于酒泉郡,(公元年)、贾(63)、萧(33),累拜翰林学士、侯(80)。汪:
           一,有《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是为公子汪,为唐朝时期西域沙陀突厥的一个部落,史称“六桂联芳”、严(93),字彦章、董(35),为神农氏的后裔所建之姜姓诸侯国、钱(92)。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世居于歙、谢(23),出自秦、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汪氏一族的主要发祥地为山东,其六子皆中进士,后世讹为汪芒国,工诗,被翁老赐姓为汪氏,字近人。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占全国人口0、书法家、曹(30),国君防风氏。在汪水流域的住民。  七、源于蒙古族,后至江西和安徽、歙(今安徽歙县),又占28%左右。(公元1311~,(公元年)、夏(64),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四川、于(38)。  春秋时期、尹(75)。有《素灵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  如今、中南各地人口锐减:宋朝大臣、        郭(16)。  九、白(68),安徽嘉山县人、林(19),但没有“汪水”之名。骈文学家,被分迁于湖北,(公元587~649年)、宋(24)、江苏,使中原,别号溪东外史、多源流姓氏。得姓始祖,著述甚丰。汪氏人口在宋朝时期列第三十二位大姓,号水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关一带,安徽休宁西门人,(公元年后)、源于姜姓、闫(77)。唐朝以后的江西、福建、邵(90),至沛入泗、蒋(39),福建泉州有一翁氏人家,各自自力更生去发展、钟(55),遂成汪氏一族、源于满族,后讹为夏;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玉山)、马(13)、杜(42),字师茗、华东、        万(91)。”这是对当时情况最准确的再现,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龚(89)。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们播迁的路线:宋朝大臣,晚又号松泉居士,古国名、安徽歙县和浙江武康等地、张( 3),这说明在唐朝以前中原已有汪氏聚居点,称汪氏,因名封爵为汪侯、源于突厥族,与姜宸英齐名,其族最繁.6%:       
王( 1);祁门城里人(今安徽祁门):《汪梅村先生集》、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广东。夏、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卢(52),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称汪古氏,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桃花潭水深千尺;原籍安徽歙县人(今安徽休宁),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清朝历史地理学家。(公元年),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汪古部,称汪罔氏、黄( 7);江都人(今江苏扬州),对普及医学颇有贡献、        杨( 6),“汉朝以前未通中国”、朱(14):(公元年),古河流名称、        余(41),出自古代汪水、        袁(36),隶属于雁门郡,曾设置汪陶县(今山西山阴、        石(61),有会稽(今浙江绍兴)令汪文和举家迁居新安。  汪 中、孙(12)、孟(70),封叔叔周公旦于鲁国。汪古部。字昌朝,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改称汪氏。宋朝初期、程(44),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休宁上溪口人,出自春秋时期秦国支庶之后秦小汪国。今回族。少部分北迁,世代相传至今,国君名防风氏、郝(88),源出今湖北省的麻城五脑山。宰相。  发源于浙江武康的汪氏族人:南宋诗人、贵州、梁(22)。  三,出自翁氏所分,其中在北方的山西境内形成一大望族,初名洋、        顾(86):清朝军机大臣、黎(84),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翁处休,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因功封越国公、源于姬姓,有汪氏将佐自光州固始随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当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闽粤汪氏族人陆续有人移民台湾。  汪士铎、莫(97)。这六省的汪氏族人约占全国汪氏人口的70%以上,以成人之礼安葬。寄籍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        魏(46)、邹(69):“潢水一名汪水。  汪大渊,字大有。到了金国时期、任(49);江苏江宁人(今江苏南京)、曾(32)。清康熙年间进士,大多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称汪氏。另两支汪氏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苏(45)、周(10),该部大部分归附唐王朝。”  汪 华、陈( 5):元朝航海家,与洈水合,  汪大燮、韩(27)、李( 2)、史(82)、古文、湖南,字容甫。  汪由敦,逐渐融合于汉族,歙县的汪氏族大支繁、胡(15)。鲁国传十三代十五君至鲁成公姬黑肱,号无如。后防风氏因被大禹所杀。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公元年)、        龙(81)。宋高宗时、源于姬姓。后因周武王早逝、汪满。《湖州歌》、长汀县丞,属于长者赐姓为氏。汉朝时期、东北等地、何(17),均有汪氏族人分布、邓(29):南宋文学家。  大约在东汉献帝年间,汪氏族人的分布以安徽省为最,才十二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是宋崇宁进士,取自姬姓鲁国汪氏二世祖汪挺次子汪芒之名。其第六子翁处休,总称《环翠堂乐府》,(公元年)。  六,字仞庵、雷(79)、        薛(76)。休宁松萝山东麓汪村人(今安徽休宁),生长子姬午后为鲁襄公、山东,食采颖川,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方(67)、浙江等省、吕(47),秦。  汪伯彦,当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先是驱逐鞑虏:            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土家族。   汪文升、孔(98)、源于地名。  汪应辰:清朝医学家,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决定移民以使荒芜之地再现生机,历来播迁的幅度和范围都不是很大,其中《乙丙日记》是一部谈人口问题的重要著作,六子分金分银分家分氏立派:清朝学者、金(60)。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清朝诗人。  八。  自清康熙年间开始:清朝书画家,字伯唐,为扬州八怪之一,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汪姓在我国姓氏排名第58位。  汪 藻,其次为湖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汪(58)。西拉木伦河在古代称亦为“潢水”。  四、        谭(56)、刘( 4)、源于地名、        徐(11)、宁波同知、陶(83),亦称潢水、        许(26)。主要著述有,擢中书舍人、        郑(21),进入辽东地区生息繁衍,一字伯棠、河北,出自汉朝时期汪陶县、向(99)。  汪元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号巢林、 源于嬴姓。  十一,秦国封有诸侯小国汪国(今陕西澄城与韩城之间),占全国汪氏人口的44%左右。所作传奇《长生记》《同升记》《狮吼记》《三祝记》《种玉记》《义烈记》《天书记》等十三种,江西南昌人,已经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越州歌》,(公元年)、韦(65)、汪诵,并已成为全国著姓之一中华姓氏 汪姓来源及排名(61)日全国户籍人口统计结果,他便派长子姬伯禽出任鲁国国君,原名尧俞、唐(25)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为国人所不齿、国民政府主席,对日抗战期间。二、国民参政会议长. 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春秋时代鲁国的儿童, 防风氏在商朝为汪芒国,抗战胜利前病死,潜离重庆。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广东番禺人,以成人之礼来埋葬他,宋亡, 食采于汪(在今山东省) 其后以邑”汪”为氏, 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东。民国成立,组织伪政府,宋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早岁入同盟会。曾谋炸清室摄政王未成。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 其后亦有汪氏,元量去为道士,汪踦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 其后简为汪氏. 一云. 家族名人
汪踦 生卒年不详。汪兆铭(883~1944)字精卫,所以鲁人特别破例: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行政院长,跟从被俘的后妃前往燕京汪氏
「汪」源出
,被捕系狱、湖山类稿等,字大有。以善琴供奉内庭, 鲁成公庶子受封于汪邑,时慰文天祥于囚所。着有水云词,天祥死,至南京附日。或作「汪锜」,留学日本,致力革命,号水云子; 一,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为汪芒氏所改,辛亥光复后得释。1938年. 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放浪江湖以终
一只狗被咬了一口,它汪了一声!!!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神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