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怠尘埃。 诗意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09-02-04 &匿名提问 发布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不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回答您:&静&;未达极致&静&;极至静就能悟&空&,就能悟&真&。神秀只达到&静&的境界,所以未能究竟,未能悟空,未能悟真,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回答您:&空&; 极致&真&就是空 ;极至&空&就是真。至此你就知道(应该说悟到)这句偈子的含意了,就能与慧能会心一笑了。突破时间、突破空间的与慧能会心一笑!就知到神秀的境界与慧能境界差有多大多大.....的大!所以神秀不能得到传法衣钵是天经地义!最后回答你:慧能的偈是不能也无法用文字、语言 、图画、笔墨....等等来解释的出来的。用这一切所做的解释已离其意亿万里了!我也送你一首我的偈子。心到无心时才是真心,爱到无爱时才是真爱。心到无心时才见真心,爱到无爱时才见真爱。空到无空时才真空。悟悟看!解释看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本无此身,也无此心,皆是无中生有,怎会惹上尘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把 六祖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分享到:
&&四祖道信从僧璨处得衣法后,一心精进,不敢有一丝懈怠,相传他六十年中,歇不着席。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是一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弘忍在离破头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在此继承和发扬道信禅学,时称弘忍的禅学为“东山法门”。弘忍的两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一宗《楞伽》,一倡“顿教”,一创“渐教”,开创了中国禅宗最辉煌的历史。&&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中国禅宗因为有了六祖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来自印度的佛教又因为禅宗的革命而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慧能辞别了母亲,到黄梅去参礼弘忍。弘忍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馀物,惟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撩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大师不言,遂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慧能的话,无疑使弘忍大吃了一惊!但是他被派到了碓房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昼夜不息。&&一天,弘忍召集门人,要大家各作一首偈,察看每个人修行的境地,以便传付象征着获得了禅宗正统的僧衣与禅法。当时,弘忍门下共有七百余门徒,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后来成为北宗禅宗师的神秀,学通内、外典,为众人所景仰。大家都推神秀为代表,以示修行的境地。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对此的评语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神秀此作,还没有进入禅悟之门,因此并未见得“自性”,并未彻底了悟。&& 对于慧能来说,如果不识自己的本心,就是学了再多的佛法,也毫无益处。而一个人如果识心见性,就可以了悟佛法大意——佛法所启示人们的,不正是唤醒潜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纯真的本性吗?禅即是佛心,然而如果只拘泥于知识和思想的范围之内,则容易遮蔽了本来自由的心,这便是般若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意义上的智慧,而是能认识到万物皆空,然后超越一切的智慧。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到此偈之后,不管他心内是如何的感动,然而对众人所说的话却仍然是“此亦未得了”。五祖却在夜间悄悄来到碓房,问他米白了没有,他便答道:“白了,只是没有筛。”五祖便以杖三击其碓而去。慧能就在三更来到五祖屋中,五祖再一次为他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彻悟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就为慧能付衣法,并念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传法结束后,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了适当时机再公开出来宣扬佛法,并教他:从此以后,“衣”止不传,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已经完全为外界普遍承认,不必再靠衣钵相传来表示信脉。如此,慧能成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慧能于是得法而去,携带着象征禅宗正统传人的衣钵。慧能离去的第三天,整个寺庙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为之愤愤不平!以原来为武将的陈惠顺为首,立即动身追赶带走衣钵的慧能。他最先追上了慧能,慧能把衣钵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对他说:这衣钵表示信仰,不可力争,如果你想要它,那你就把它拿走吧。惠顺想拿衣钵,但是他没有拿动,于是不再拿了,敬畏之感充满了他的全身,他说:我只是远来求法,而不是为了衣钵。慧能于是便传法给他:如果你是为求法而来,就请首先摒除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只看看你这个时候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甚至在你出生以前就有了;如果你能反求诸己而认识你的本来面目,秘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惠顺言下大悟,于是拜六祖为师,更名惠明。&&慧能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不知道心,纵使学了佛法,也是没有用的。能看清楚本心,即可说是稳健的佛心。这种意旨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一种宣言,即他在印度传统的佛教之外,做出了一个多么新的发展!在慧能未出世以前,禅宗虽也讲求顿悟成佛,然而在大体上仍然是“依教禅”,因为那是依戒、定、慧而修行的。到了慧能这里,禅宗才真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所以,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他用任何语言来阐释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最为原始的和创造性的体验来表现一个人的悟境。这个悟境,就是他在佛教方面所达到的造诣——铃木大拙指出,在慧能之前,人们说“你就是佛”或者“你与佛是一体的”等等,同慧能的方法比起来,都太陈旧了了,太概念化和太抽象化,不够具体,当然也就不生动、不深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一切皆是名言假立,没有真实体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虚假的相。这种离戏大单空这是六祖大师对于他所证见地的一个描述、非,但未体现出“妙有”,在禅宗中后来叫做破初关,所以,相当于中观所说的“大单空”、无一物”,华严宗所说“理法界”,当下体验到万法本空的体性,后来六祖彻悟心源时才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无,也叫做“无一物可当情”。此见地在“真空”的侧面十分彻底。在此境界的修行者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不是很复杂的,你会慢慢知道其中的意思。对你一定会有好处的。也许你听了我说的一百遍,已有些害怕,读百遍以上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你发心,每天读诵《六祖坛经》。其实很简单的事
详细解释清楚需要很高的境界。如果简单来说就是:缘起性空,万法皆空
建议大家多诵《金刚经》
意思是说了你也不懂的意思。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何处惹尘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按投票排序
一、慧能的偈子了不起这个偈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明明白白的指出佛教不是本体论!同时这首偈子的内容直指佛性,关于佛性我在这里也讨论过(关于不二)。说空什么的其实并不是这首偈子的重点,这首偈子的重点是超越二元对立直指无为法的感悟,若非对佛法有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如何做得出这等偈子!这首偈子便说明了至少在慧能这一代的禅宗教授的佛法都的确是正宗纯正的!二、神秀的偈子缺陷在哪?我们知道这首偈子是慧能祖师看到了神秀的偈子后做的神秀的偈子里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佛教修行的宗旨是追求涅槃,证入无为法,无为法也好,涅槃也罢或者调个说法说佛性也一样,这三者其实是一件事情,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二、不落两边、超越二元对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东西有多干净的时候,其实是是在说这个东西有多么不脏,换句话说我们实际是再说一个东西有程度多么小脏!看到没有,明明我们在说某物干净,但是在二元对立的环境中我们实际是在说此物脏!反之亦然。神秀的这个偈子就是这个问题需要靠拂拭要靠勿使惹尘埃来保持干净的镜台实际是在说这个明镜台的本质是脏的,这个菩提树的本质是不净的。事实上只要有明镜台、有菩提树这样的主体存在,那就必然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净,因为主体已存在就落入二元对立了,落入二元对立就必然不可能有真正的清净。三、慧能祖师偈子浅读前两句,破除本体论,无为法也好佛性也罢都没有一个主体,没有一个存在叫佛性没有一个存在称作无为法。佛性、无为法超越了存在或不存、清净不清净在这样二元对立的概念。所以佛性是真正清净的,但是真有一个东西叫佛性吗?不是的,这个佛性并不能用有或没有来描述,既然连是否存在都无法描述,如何可以用干净或者不干净来描述呢?这就是后两句的意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便是慧能大师对佛性的认识,应该说,完全正确,而且完全符合大乘中观认识。龙树菩萨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其实还是超越二元对立的说法。常常有人说神秀的偈子才来的更为实在,实际上历史上禅宗当时北方的主要传播者也是神秀。神秀偈子中给出的修行办法不能算错,但是这个修行办法的本质更接近小乘佛法(南传佛教),是逐步的剥离消除有为法,一直如此,则最后剩下的就是无为法了,这实际是性寂论,但这样的修行于大乘佛教(北传佛教)教法显然不同,特别是号称教外别传的禅宗,而且也根本无法道出涅槃于世间无异这样符合菩萨道的认识。所以相比之下,显然是慧能大师的偈子所阐述的认识与蕴含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加的合适继承禅宗衣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认识中已经有明心见性的味道了,所谓明心见性实际就是发现佛性认识无为法的过程,这也是北传大乘佛教的教法,所谓性觉论,认识到本来就”在“的佛性!说的夸张一点,佛法是什么?慧能祖师的偈子已经全部说透了。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首先是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於“用”上以物形容,以菩提樹指出此身可做覺悟之舟精進修行,以明鏡檯來闡明轉識成智上離垢顯真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的大圓鏡智之特質,但未能點出心的本質(體),與實相無交涉,都是佛法邊事。於後面提到要時時拂拭令其莫惹塵埃,指出的是修行道路上的方式,而還未入禪宗提倡的直指一路。但其所敘述的修行方式很正確,所以依此偈修行,免墮惡道,得大利益。然後是六祖惠能得知其師兄神秀作偈後,找人幫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為此偈是見神秀偈語後所作,故看似針鋒相對,實在不過是因為神秀大師的前偈引發的回應而已。菩提和明鏡這裡被“空”了,一切不過我們各自添加上去的意義,其本質本非檯本無樹,偈語指出了“真空”之義。真心無染背後的無一物於此道出。於層次上說,的確六祖惠能的偈語更勝一籌,直指心性本質,於“體”上作偈。但於此尚未徹悟,只得其體未善其用。故五祖深夜傳衣缽予六祖時於《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心體本空故無所住,此即真空,而無住生心方是妙有。真空妙有體用一如,深契不二之法。前面回答中發現都是有些偏頗或者過份分析,六祖這首偈語其實真的還欠火候,不宜作徹悟偈語看。坊間對此過於渲染並非好事。
这句话是形容佛教对欲望本质的顿悟欲望可以被引导。。广告商给你植入一个美好幻觉,他就引导了你的欲望可怕的是,广告商同时给你很多欲望。。手机、品牌电脑、啤酒的冰爽。。。他们甚至在定义你的快乐,仿佛不像广告的那样就意味着不快乐-----这意味着,欲望会被人误导-----让人成为被牵着鼻子的牛所以佛的智慧是提醒人们不要有妄念,并警惕他人语言塞给你的欲望指向所以佛的智慧看到欲望本质:欲望是好东西,但人所看见的往往决定着人产生欲望这意味着,有些欲望本不该产生,但它产生,于是你平白无故增烦恼商品社会这个东西尤其突出,人们被拖入各种物质军备竞争-----我打个比喻,过多欲望社会,人其实进入一种魔障。。而佛看到欲望本质只是某些被引导的幻象佛并不否定欲望实现后带来的幸福,但佛否定因太多欲望带来的怨逆与痛苦所谓: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
以本人拙见,就是不去想,把心放空的意思。这个要配上原偈子来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个偈子看起来很有禅味,但却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1。菩提树是佛祖得道的象征,而且梵语“菩提”意为“觉悟”,把“觉悟”和身体联系在一起,显得很奇怪。2。明镜台显然是装明镜的台子。是一件陪衬物品,而且没有任何形而上的特征,那为什么又把它和“心”这种意念联系在一起?更奇怪。3。拂拭的宾语是什么呢?菩提树?明镜台?两者都很奇怪,有人去擦树吗?擦明镜台为什么不擦明镜呢?更是莫名其妙之至。神秀这段话出了这么多毛病,一个原因是为了追求音韵(追求“台”和“埃”押韵),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他是个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身)才是得道的根本(菩提树),而意识(心)则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明镜台),而要从物质上得道,就要跟运动员一样,经常“锻炼”身体。尘埃就是不好的想法,意思就是只要没有不好的想法就是好的,类似于通俗一点讲:不做坏事就是好人。这个显然有问题,不做坏事固然不是坏人,但是也不能说是好人,好人起码要做好事才是好人。慧能的偈子就高明多了,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就高明多了,我们看:“菩提树”无树,不就剩下“菩提”了吗?前面说过“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树”是佛祖悟道的象征,并不是说树本身,而是说要提高觉悟。“明镜”当然和“明镜台”不同,这种东西就带有很多象征意义了:清净、光明、真实、自省……很恰当地象征了“佛性”,这句也也很明确地再说人的佛性和肉体活动是不同的。最后两句就更明确了,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了(无一物),怎么可能惹来“尘埃”(不好的想法)呢?或者说往“觉悟”、“佛性”方向靠拢,就不可能冒出什么坏想法。第二首就更明白了:“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说的是心是活动是觉悟的根本,而身体是心(明镜)的一个配件而已。佛性是无欲无求的,怎么引起坏的想法呢?这个偈子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觉悟是一种人自然生发出来的行为,只要能够心中放空,就不会有坏的想法。很个说法有很强的道教和儒家的影子,可以说是从别的宗教中撬来的观点,有点走捷径开悟的意思。
菩提本有树明镜亦是台从来万物生亦可无尘埃。
禅门讲顿悟,其实是因缘机巧,灵机一动,心血来潮罢了。想想,如果没有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还能够作出这首诗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况且,若说是“本来无一物”,那么就连“灰尘”也肯定是没有的,很显然的,“何处惹尘埃”就是个破绽。那么,如果当时有另个小和尚,就把“惹”字改成“觅”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觅"尘埃是不是就取代六祖呢?
神秀大师所理解的心是有相的,是像某种明镜一样的东西;慧能大师理解的心是离相的,不是某种形象。神秀大师说要一直擦才行,六祖说尘埃也是阿赖耶识自性所化,也就是说尘埃并不是脏的同义词。所以六祖后边见五祖时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米早就熟了,只不过还需过过筛子。
思维这个偈的意义没意义,这是证悟空性的人的感悟,说千说万都是错。再次,神秀大师的偈子,并不是错,而是境界上差点而已。但是对于我们学佛人来说,所做的还是要老老实实按照神秀的这个偈来修行。谈空性还早,连神秀大师之万一都不能做到。还是老师修行一步步来。没有修证,很多理解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清晰的。
这个是要悟出来的,很难解释清楚。。
菩提本无树智慧的形态,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来展现它。佛陀在树下悟道,那棵树只是象征智慧,假名代替而已,不要执着名字和相貌。明镜亦非台真实的心性,只是顺应各种形态而变现,它本质是了无痕迹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本来就是无形无相的,哪里有沾上尘埃这个说法呢?
这个要真搞明白了 就真开悟了 这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禅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否则掉进思维里面出不来
有就有相对的没有 不提有也不提没有 合者 不说 有
色者体现合字
反对一切装逼的形式主义和扯淡,老子就是如来而且长着猪头,不需要证明,为什么? 我说众生皆平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