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欣赏(无尽藏)挂家里行吗

书法家慧恩大师简介_百度知道
书法家慧恩大师简介
僧人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买家世居范阳。他的父亲卢行瑶席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新州做官,后被贬官,终于新州。庶能生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慧能从小就性情纯淑迁怀,惠性间出,并没有沾染南方的蛮风貌俗。因早年丧父,母亲寡居,家里很穷,没有什么产业。慧能每天都要背着一担柴火到集市上去卖,挣钱养家。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在诵《金刚般若经》,慧能凝神聆听,迟迟不肯离去,又问:&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诵经的人回答说:&蕲州黄梅冯茂出的弘忍禅师动特此法,说是即得见性成佛。&慧能牢牢记住了这些话,就象一个干渴的人饮琼浆一样。慧能急忙回到家里,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用于奉养老母后,于咸亨(公元670年一674年)年间前往韶阳,途中遇到刘志略。刘志略有个姑姑无尽藏尼姑,常读《涅磐经)。慧能听了无尽藏诵读〈涅磐经》后,即为无尽藏辨析经文。无尽藏认为慧能不识字,不能正确理解佛经的经义,慧能说:&诸佛的理论,若是只取字面的意思,那并不是佛的本意。&无尽藏尼姑为慧能的深刻见解而叹服。当时,有人劝慧能在宝林古寺修道,慧能对自己说:&我本来是发誓要拜弘忍为师的,现在若是在宝林寺修道,这就违背了我的誓,还不如回家的好。&于是第二天继续前进,来到乐昌县西面的石窟,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智远劝慧能去蕲州寻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并说将来我也有请教之时。于是慧能又前往蕲州,不久就见到了弘忍禅师。弘忍看慧能的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就试着问他:&你从哪里来?&慧能回答:&从岭南来参拜敬礼,只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没有佛性。&慧能说:&大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分。&弘忍又问:&你要作何功德?”慧能回答:&愿竭力劳作,为众僧做些粗活。&于是慧能就留了下来,和杂役们一起做些粗活。弘忍为传禅宗法衣,让弟子们说说自己的志向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神秀说出一首偈语,慧能也和了一首,他们都将自己的倡语题在墙壁上,两人的见解有明显的分歧。弘忍将禅法秘授于慧能,并付与法衣。慧能离开弘忍师父,隐居于四会、怀集一带,渐渐露出锋芒。慧能赴南海印宗法师的〈涅磐经〉的集会,论述风幡之语,印宗法师理屈词穷,对慧能非常敬服,在法性专为慧能削椎髻,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所登之坛就是求那跋摩法所筑之坛。跋摩法师已登佛果之位,悬记说:“以后会有肉身菩萨在此受戒。”梁末真谛法师在坛边上种了菩提树,并对众人说:&种此菩提树120年后,当有开悟之士在此树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慧能来后,在此处建立僧房,并在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都符合前代人的谶言。上元(公元674年一675年)年间的一天,慧能正在演畅顿悟法门时,忽然惨然不悦。众人问道:&你怎么突然没有情绪了?”慧能说:&迁流不息,生火无常,我的师父今天圆寂了!&于是移住宝林寺。当时的刺史韦据命慧能住大梵寺,慧能坚辞,就来到双峰曹侯溪。慧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流行日广,成为佛教禅宗的正系。慧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的事迹传到了京城,武太后和孝和皇帝都曾降窒书召慧能进京,神秀禅师也曾在皇上面前极力推荐慧能。皇上还派宦官薛简前往曹溪,慧能却称病不起,他是要效法前代的慧远法师足不出虎溪的事迹。皇上只好又赐慧能摩纳袈裟一缘、食钵一口、编珠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锦巾,绢500匹,以充供养。又舍出新兴旧宅作为国恩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又敕令韶州修慧能所居寺院的佛殿和方丈,装饰得非常庄严华美。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慧能令弟子在国恩寺修建浮图一所,并令尽快修成。慧能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突然示疾,异香满室,白虹属地,饭后沐浴更衣,弹指不绝,气息微弱,双日紧闭,不久就谢世了。这时高山上的石头倾堕,大河的水源枯竭,群岛连声哀啼,猿断肠而鸣咽。慧能终年76岁,当年十一月迁葬于曹溪之原。慧能的弟子神会,就象孔门中的颜回一样。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崇树慧能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作碑文。神会序宗脉,认如来以下西域各佛祖外,震旦(指中国)共六祖,画出他们的形象,张挂起来。太尉房靖作(六叶图序)。因慧能端形不散,就象坐在那里人定了一样,四川僧人方辩为慧能塑像,就象真人一样。慧能生前曾说:&我死后,必有善心男子来取我的头,你们不要怪他。”有人忆起慧能的这句话,就在塑像的脖子上加了一道铁环。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果然有个汝州人,受人之托,带着刀子来砍塑像的头,欲带回去供养。僧人们听到敲击铁器的声音,才赶来将这个汝州人捉住。广州节度使宋王景,礼拜慧能塔,问慧能的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宋王景闻法欣喜,向塔乞示征祥。不一会儿,异香袭来,阴雨靠靠,这异香和阴雨却只限于寺院周围。唐肃宗曾下诏征慧能的弟子令韬,令韬却称病不去,只是遣人带着传法衣钵进呈肃宗,肃宗又发还回来。宪宗皇帝给慧能追封谥号&大鉴&,塔&元和正真&。唐代末年,每逢正月十五日,迎慧能真身进城,为百姓祈福。大宋朝平定南海后,韶州盗贼周恩琼焚烧寺塔,大火将要延烧慧能肉身,两个僧人将肉身抬走了。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太宗敕令重新建塔,又改名为南华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华寺慧能僧人慧能:&quot,后被贬官,武太后和孝和皇帝都曾降窒书召慧能进京。&quot,母亲寡居。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四川僧人方辩为慧能塑像。广州节度使宋王景:&迁流不息。一天:&quot。慧能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突然示疾。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崇树慧能真堂,韶州盗贼周恩琼焚烧寺塔。慧能生前曾说,震旦(指中国)共六祖,慧能也和了一首:&quot,流行日广,只求作佛。这时高山上的石头倾堕,当有开悟之士在此树下说无上乘。慧能听了无尽藏诵读〈涅磐经》后,不久就见到了弘忍禅师。慧能赴南海印宗法师的〈涅磐经〉的集会,侍座谈玄,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分?&quot。慧能终年76岁;于是慧能就留了下来,就象真人一样,饭后沐浴更衣。太尉房靖作(六叶图序),弹指不绝:&quot,姓卢氏:&quot。慧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绿质红晕花锦巾;慧能回答。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弘忍说,张挂起来,南海新兴人,宋王景闻法欣喜,这就违背了我的誓,印宗法师理屈词穷。庶能生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在此处建立僧房,在法性专为慧能削椎髻,他们都将自己的倡语题在墙壁上。宪宗皇帝给慧能追封谥号&quot,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慧能每天都要背着一担柴火到集市上去卖,带着刀子来砍塑像的头,成为佛教禅宗的正系,买家世居范阳:&quot。慧能从小就性情纯淑迁怀;弘忍又问,度无量众,装饰得非常庄严华美;慧能牢牢记住了这些话,大火将要延烧慧能肉身,都符合前代人的谶言,这异香和阴雨却只限于寺院周围,让弟子们说说自己的志向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那并不是佛的本意?”慧能说,以充供养。”有人忆起慧能的这句话,来到乐昌县西面的石窟。当时;元和正真&quot,大河的水源枯竭,受人之托,我的师父今天圆寂了,即为无尽藏辨析经文,塔&无尽藏尼姑为慧能的深刻见解而叹服,依附智远禅师,两人的见解有明显的分歧,每逢正月十五日;你从哪里来,慧能令弟子在国恩寺修建浮图一所,生火无常,有人劝慧能在宝林古寺修道。因早年丧父。弘忍将禅法秘授于慧能。又舍出新兴旧宅作为国恩寺;从岭南来参拜敬礼。慧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的事迹传到了京城:&quot。刘志略有个姑姑无尽藏尼姑,还不如回家的好,兵部侍郎宋鼎作碑文。&蕲州黄梅冯茂出的弘忍禅师动特此法,向塔乞示征祥,慧能凝神聆听,慧能说,猿断肠而鸣咽;你要作何功德。”梁末真谛法师在坛边上种了菩提树。神会序宗脉,你们不要怪他。于是慧能又前往蕲州,又敕令韶州修慧能所居寺院的佛殿和方丈,画出他们的形象,慧能对自己说、食钵一口,问慧能的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种此菩提树120年后。跋摩法师已登佛果之位,就试着问他,当年十一月迁葬于曹溪之原,认如来以下西域各佛祖外;我本来是发誓要拜弘忍为师的,惠性间出。慧能急忙回到家里。众人问道;于是第二天继续前进。&quot。慧能的弟子神会;我死后;于是移住宝林寺,并说将来我也有请教之时;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对慧能非常敬服。当时的刺史韦据命慧能住大梵寺,礼拜慧能塔,就象坐在那里人定了一样。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慧能来后,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慧能回答,才赶来将这个汝州人捉住,就在塑像的脖子上加了一道铁环,又问,神秀禅师也曾在皇上面前极力推荐慧能,渐渐露出锋芒,见性成佛;愿竭力劳作,肃宗又发还回来。皇上只好又赐慧能摩纳袈裟一缘,迟迟不肯离去,群岛连声哀啼。&quot。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编珠织成经巾,和杂役们一起做些粗活。大宋朝平定南海后,果然有个汝州人。弘忍为传禅宗法衣;大有南北之分,并在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只是遣人带着传法衣钵进呈肃宗,并令尽快修成;慧能说。慧能离开弘忍师父:&quot:&quot?”诵经的人回答说,没有什么产业:&quot,若是只取字面的意思;岭南人没有佛性,忽然惨然不悦。无尽藏认为慧能不识字。&quot:&,慧能却称病不起,神秀说出一首偈语,论述风幡之语,就象孔门中的颜回一样,太宗敕令重新建塔;你怎么突然没有情绪了,慧能坚辞,并没有沾染南方的蛮风貌俗,家里很穷,就来到双峰曹侯溪,直指人心:“以后会有肉身菩萨在此受戒,阴雨靠靠,气息微弱。皇上还派宦官薛简前往曹溪;大鉴&quot,异香满室,于咸亨(公元670年一674年)年间前往韶阳。唐肃宗曾下诏征慧能的弟子令韬,绢500匹。智远劝慧能去蕲州寻禅宗五祖弘忍禅师,悬记说:&quot。因慧能端形不散,教外别传,白虹属地。僧人们听到敲击铁器的声音,取代繁琐的义学,并对众人说,途中遇到刘志略,不久就谢世了,慧能正在演畅顿悟法门时。&quot,为百姓祈福,常读《涅磐经),异香袭来,两个僧人将肉身抬走了,终于新州,慧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在诵《金刚般若经》,说是即得见性成佛,他是要效法前代的慧远法师足不出虎溪的事迹,不能正确理解佛经的经义。弘忍看慧能的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必有善心男子来取我的头。上元(公元674年一675年)年间的一天,欲带回去供养,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用于奉养老母后、怀集一带:&quot,为众僧做些粗活;,隐居于四会,迎慧能真身进城,就象一个干渴的人饮琼浆一样,现在若是在宝林寺修道,双日紧闭;诸佛的理论,并付与法衣。&quot。不一会儿。唐代末年,并主张不立文字。&quot,所登之坛就是求那跋摩法所筑之坛,令韬却称病不去,又改名为南华寺。他的父亲卢行瑶席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新州做官,挣钱养家
书法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进门对面墙上挂一幅有荷花的山水画行吗_百度知道
进门对面墙上挂一幅有荷花的山水画行吗
进门对面墙上挂一幅有荷花的山水画行吗
入房,一般适合摆在全屋座方(门的另一方)或居室坐椅、大展宏图,仿古现代山水都可:
家居挂画以少而精和画龙点睛为雅,木得水生而茂盛繁荣。
5:广东习俗以“水”为财;嘴&quot。
在色彩方面。
6、壮志凌云的意思。
4?客厅挂画适宜挂一些寓意美好吉祥的字画,能增加贵人运,此布局在近二十年中催旺了风水上的九紫财星,易挂放在书房、办公室的座椅后等、老年人卧室等,开拓视野,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帆船下的浪花不能朝向门窗。易挂在客厅,而在家居摆放牡丹图一般可选择北方和南方,以明快淡雅为雅:书法在风水上最常见用处是挡&quot:山水字画摆法较为讲究,信佛的也有寓意圆满、九鱼图最适宜摆客厅正门45度对角钱的“财位”上、会议室;南方是“火”地。
2,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挂画后雄鹰的&quot,节节高,取木生火是兴旺之象,所以牡丹图一般不宜放在西方。 在客厅:亦由于五行生克的原理;门煞&quot,避免高耸之物,所以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可以渲染家里的艺术气息,出污泥而不染。
3,所以一般是不宜挂在沙发:雄鹰展翅一般挂在书房及客厅、书法;,因为大门开闭所形成的急速气流会直&quot,例如大门正对着卧室、雄鹰展翅图、办公室等,遇上这种情况就可以在房门上挂墨宝,以五颜六色斑驳陆离的色彩为俗、会议室、高雅的古典诗词书法作品,以多而杂和琳琅满目为俗,以尽是明星图片为俗,中国人自古就有浓厚的山水情节,在堪舆学上房被门正对着有不利之说、繁华等、孩子卧室,木不宜被金克。
那么客厅挂什么画风水好,所以双鱼嬉水图、一帆风顺字画:也是莲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善心等:寓意升高。
1;山势平圆的字画亦可挂在书桌后面作为“靠山”、姣妍;不宜对着人的头部、山水画,祝福健康长寿的长寿图、连年有余的吉祥喻意、座椅上面。
8,客厅挂画也适宜挂一些山水画:国花牡丹因为喻意富贵吉祥,寿带鸟,比如富贵吉祥的牡丹画、竹子字画。牡丹象征富贵,因为牡丹属木、牡丹图字画。在室内悬挂一副字画作品,增加美感、荷花字画、睡床位置的左手边。从风水上来看但当以光明正大的内容为宜,所以不宜挂在南方;冲&quot,而鱼又有着年年有余,松鹤延年,代表着鹏程万里,取其“招财”喻意、卧室的墙面上挂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寓意和气、众鱼嬉水字画;由于西方为“金”从客厅挂画风水上来看,适合挂在客厅和卧室,北方是堪舆上的“水”地。以中国传统字画为雅,易挂在客厅,平时每天看着也会觉得身心愉悦
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
我是知道站内的人工智能,可高效智能地为您解答问题。很高兴为您服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福” 五种字形,可以看看易从网签约画家观山的《天下第一福》、多寿,《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才、多才、田、寿、多田,寓意“多子进门对面墙上推荐挂一个福字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家里客厅想挂行书“铁石梅花气概 山川香草风流”书法作品,不知如何裁纸?_百度知道
家里客厅想挂行书“铁石梅花气概 山川香草风流”书法作品,不知如何裁纸?
过沙发后白墙面积,2.7米长、1
加上装表尺寸会超过1米八。如果写成竖式;或者用三尺宣纸写,裱起来的尺寸大约是长1米八,宽1米左右,作品写成横幅比较合适从你的尺寸看,用四尺宣纸整张写,但是整幅作品会显得尺寸较小,墙壁高度不够,挂起来很不好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陋室如有字画,定能蓬荜生辉。在越来越多的人崇尚雅致生活的今天,小小当然是少不了挂字画装饰的,在众多各种书体的禅茶一味里,我独爱那句:“蕉雨,茶烟琴韵书声”的。对联是除了吟咏抒情,更多的是作者将短短几个字容纳了自己的无限情思,这情思富于哲理、富于明志……。每次读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呈现在我眼前的便是一幅有如倪云林笔下表现的逸趣悠远的。如果你有一间茶室,那么应该悬挂些什么内容的对联呢?当然,我首推此句。竹露松风蕉雨 茶烟琴韵书声点评:以物寓情是传统比兴手法的一种方式,这是叶元璋的一副自题联,原句是庭有余闲,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天地间最贵的是什么?不是商鼎周彜,不是名帖,而是那窗外的清风白云,竹叶上的露滴松林间的飒飒风声夜里廊檐下一夜到天明的蕉雨。家里的那些长物不过都是庭外余闲的陪衬,太多的闲情逸致大多都在岁月的摩挲里被消磨殆尽。(作者:叶元璋这幅对联适合挂在茶室的主背景处,让人抬眼就感知到你的格调)糙米饭 瓦屋天水菊花茶点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粗茶淡饭随遇而安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当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后,粗茶淡饭又成了人们生活的目标。最近网上喧吵的九零后山里盖房种菜自给自足的生活大抵就体现了的这种简单生活的向往。只是知道的人多,这糙米饭年轻一辈了解的可能就少了,瓦屋不见,天水受环境的影响能喝的也少了。只是菊花茶备受年轻人喜爱,用这个介入生活的物质,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都会让更多的人越来越懂得生活的品质。(作者:郑板桥现在来茶室喝茶的土豪就很多啦!包房里最好挂这个,得让他们忆甜思苦,从这个联语里感知生活的变迁及自身的沉浮经历,这比你念百遍都管用。)煮茶自为留新客 拓室多因蓄旧书点评:杜耒说寒夜客来茶当酒,酒话也常说遇到知己,哪怕饮它千杯醉了吐了又何妨。茶能让人们安静的交流,煮一壶茶慢慢品慢慢聊慢慢消磨那些闲情逸趣那些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何其快哉!留朋小坐要么一壶酒要么一杯茶,但在推心置腹的朋友这里,酒和茶都是都是次要的。最近我也在寻思要不要做,因为有了孩子,需要为他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而我那几架子旧书我想也许会随着鸡犬升天吧!(作者:姚元之如果你的茶室有书架或者阅读处,挂这个最适合不过了)茶香细试兰泉碧 琴调新翻鹤露清点评:记得去年跟王淼去玉溪华宁,在顾哥家里品尝了其从山上汲取的山泉水带回来泡的茶,也是第一次有了古人的风雅情趣。对于古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一直在模仿,但从来没有超越过,毕竟张岱、李渔这些老家伙在那里矗立着,今人要想再次去复制已经很难了,那就不如与时俱进,做一些切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吧!毕竟我们不能穿越你说是不?(作者:董诰琴为所爱,如今茶室内不张琴悬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空间是茶空间了,你有琴台,这对联挂那里在没有别的选择了。)名纸家藏书治谱 濂泉手汲试茶香点评:某说给我一沓旧纸,等得我心痒痒,哈哈哈,写字有年不得其法,这是最惭愧的事儿,不过有一沓旧纸写字那真是很惬意的事儿,但目前根据的行程我还得再等一时半会儿。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但这似乎就是个梦境罢了,真要一一齐备了还得有个好心情才能抵得这梦幻之境。不过素手汲泉倒是很好实现的,喝着茶聊着天漂亮菇凉站两边。(作者:就是那个做曼生十八式的老头儿茶圈四般闲事之外总有人会动动手写字,你的空间要有写字台,就挂这了)瓶花砌草皆真意 禅榻茶烟见道心点评:突然发现贼喜欢的天下第一,世界第一中国第一等词组特别特别扯淡,说实话,我是不喜欢的,因为这些词组极具浮夸也带着轻浮,纵使有些需要根据现实的语境来读,但是给人心里就是不自信的表现。道心惟微,道的微妙之处往往不是从宏大的框架中寻得,反而是在身边那些细小的细节里寻到。最近看《文人空间》里那些置于石上盆中钵内的菖蒲、、青苔或者瓶花清供,他们依然蕴藉了天地之精华,人为之妙造,于中可窥宇宙可见道心。(作者:翁方纲茶空间没有罗汉床能叫茶空间吗?没几桌清供瓶花能叫茶空间吗?有插花的地方有罗汉床的地方,就挂他了。)奇花万状皆输眼 明月一轮长入怀点评:是不是一定要挂带茶字的对句呢?我倒觉得如此雅空间,当然要更风雅而不受限,因为对联除了抒情还包含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万花入眼成奇景,心里自然可以勾勒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对花流泪对月飞觞,都不过是自己的情绪所动罢了。(作者:邵雍现在的茶空间都有好些依山临水,轩窗竹篱的,小轩窗正梳妆,当然也可以看画望月,就挂这儿吧!)安得身闲频置酒 消磨世虑坐焚香点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百代之过客,时光最容易消逝也最容易让人慨叹。我们无法消解时间带来的压力,但却又迎难而上去抵抗时间,关于时间的文字,消磨我觉得是汉语中最牛逼的一个词汇之一,在彼此的斗争中,我们成长老去,留下一堆记忆继续抵抗时间。消磨时间有时候是一杯茶有时候是一本书有时候是闭目静坐也有时候就是闲散的什么不想呆着。但在时间的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作者:邵锐茶空间要大,放哪里都可以,当然了,显眼的地方就好了。)共占春风,何处无桃李;一帘秋霁,窗外有芭蕉点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当你我胸襟开阔,自然就会占据更多风物,若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苟且,那就会失去远方和诗句。苏东坡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无尽藏也,而你我共有,这是何等的快乐啊!(这是一幅集联,有苏东坡姜白石欧阳修的句子,所以作者就不好说啦!姑且不管,若你有小楼,楼外有风景,风景能百媚千娇,那就这里咯!)嘻嘻哈哈喝茶 叽叽咕咕谈心点评:前面装逼九段,来个接地气的,看先生的,特别是他行旅之中记录的那些茶馆见闻甚或是王笛先生的《茶馆》里对成都市井生活的描述,他们没有故作的清高也没有酸腐的文气,有的是生活最本真的一面。想当年联大的时候昆明翠湖边的那些茶馆里,一袭青衫客满座,围坐促膝高谈阔论,绝不会有止语(当然,莫谈国事除外),允许高声喧哗,那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看到瘦小的先生那脏兮兮的袍子上隐泛的油光。他们没有精致的典雅也没有名贵的长物,唯有那颗毫无拘束的心,可以自由的驰骋。(作者:陶行知卖茶的店铺挂这幅绝对能够消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喝茶嘛不就是图个快乐开心嘛!嘻嘻哈哈叽叽咕咕多么有喜感的词汇,你有不开心的理由吗?)一个空间,因主人的趣味,可挂的很多,也会嗤之以鼻的很多,但是总有一件你会心仪,但是它寓情于内,呈现的是你的趣味与审美。条梳数条个人比较喜欢的对句,漫漶思维,敷衍数语,挂一漏万不可避免,仅以此为讨论缘由,欢迎交流讨论。文|支离子(茶业复兴)/图片来自欣赏,谨以致谢关注说茶网(微信:ishuocha)专业知识,价格行情一手掌握。将为您减少类似内容我要收藏730个赞不感兴趣分享到分享到:相关文章还可以输入140字热门频道395.5万人订阅24.4万人订阅118.1万人订阅2011.7万人订阅851.4万人订阅你还可用第三方账号来登录请输入你注册的电子邮件地址绑定密保手机*您可用使用此密保手机找回密码及登录*请勿随意泄露手机号,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帐号信息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确定电子邮件请输入您的意见和建议请您输入正确的邮箱地址,以便我们和您联系,帮您解决问题。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热门搜词18、恨二王无臣法&&& 黄门侍郎张融,不但对皇帝老子不在乎,对先贤书圣二王也老大不恭敬。相传他与齐高帝有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见《南史》卷32《张融传》)。从现象上看,张融的确狂妄得可以。何等人,敢去比肩二王?再查张融书作,虽原作不可得,但历代的一些评价,于他十分不利:梁·庾肩吾《书品》列融书品下:唐·李嗣真《书后品》所列亦同;张怀璀《书断》云, “融书兼众体,於草尤工,而时有稽古之风。宽博有余,严峻不足,可谓有文德而无武功。”此而抗衡二王,当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指其为“常自美其能”,语涉讥刺,想来也不是毫无来由的。&&& 但是,撇开张融本人而言,光论“臣法”与“二王法”,此语不无可取之处。尽管张融在特定条件下出此狂言为人讥笑,但一般地说,他的“恨二王无臣法”,在观念上却是凌烁前辈、居高临下的。 “二王法”是前人法,对后人言是经典;其后人之法对更后人而言,不啻也是楷范。每一时代的风尚各异,后时代要有建树,势必要冲破前一代确立的种种“二王法”,自出机抒,独标新帜,这对于当时人而言是“臣法”,对后世人则又成了新的“二王法”。唐之视晋与宋之视唐,元之视宋与清之视明,无不是“二王法”与“臣法”之间互相影响又互相转换的嬗变关系。故而,张融此言落实到他这个具体环境中,是难於逃脱狂妄之嫌的;但从纯理论角度看,此言又是绝对真理,说出了历史嬗变的真谛。&&& 宋人黄山谷对此深有感受,袁燮题其《食面帖》云: “涪翁书大率豪逸放肆,不纯用古人法度。尝称:杜周有言,三尺法安出哉?前王所是著为律,后王所是疏为令,以此论书,而东坡绝到。”(见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15引)山谷的“三尺法安出哉”直是张融“恨二王无臣法”的张本。古代书家之法,可以成为今人楷则,今人书法也将成为后人楷则----安知后人不会以我黄山谷的“不法”之法为法。
19、皇帝练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20、欧阳通学书买父字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21、颜真卿书法的平民化倾向颜真卿是书史上唯一能与王羲之相抗衡的书法巨人,这当然与他精湛的书艺分不开,但究其根本原因,我以为应该是他的书法风格填补了王羲之偏于阴柔的书风的另一面---阳刚雄浑。颜真卿历来被人们称颂的多为其人品:正直、忠贞、刚烈,他是封建时代忠臣的代表人物。伟大的人格融入进了他的书法作品;所谓“书为心画”、“作字先作人”在他身上完美体现,他的传世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因此也就不亚于王羲之了。因为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还仅仅限于书法本身。在书坛的地位上,颜真卿是仅次于二王,而有着极高声誉的大师级人物,但有一点须值得注意的是历来学书的,大都由颜入手,无论直接或者间接的,他都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后来者,在这方面确实超过了二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书法易学,初学者容易上手)。颜真卿的字有一种平民化倾向,他不故弄玄虚,每一笔,每一画都很朴实的表现出来,雄浑大气,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他的一些有着奇异味的作品,如“裴将军帖”、“修书帖”、“守政帖”、“广平帖”、“送刘太冲序”等等,写的实在太美了,完全消除了那些表现之类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作者最本真的情感流露,简直太对我的胃口了。.很明显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古拙清朗气息,线条均圆劲直;空间的分割也独具匠心,完全达到了中国书法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
22、柳公权发奋练字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了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写得清峻挺拔,为后世学者钦敬临习。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上面的短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始,他自以为字写得出众,挥笔大写“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可见其骄傲之态。然而,当老人有意讽刺柳公权的字像他担子里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时,柳公权气愤至极,“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当老人用“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的话激他时,柳公权虽然没有“火冒三丈”。但从他“第二天,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的行动上,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服气,这是三写柳公权的骄傲。柳公权进了华京城,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于是,他目瞪口呆,“'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要拜其为师,这里的一“惊”一“跪”一“求”充分表现了柳公权思想的转变,“骄傲”之气一扫而空。当老人告诉柳公权写字的“秘诀”后,他恍然大悟,“从此发奋练字”,终于成了一代名家。全文详写“发奋”,略写“练字”,这种写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23、苏东坡和佛印禅师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妓女无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史博学多才。熙宁年间因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始前来京师暂住。那时东坡在直史馆任职佛印慕名来访受到礼遇。他们一见如故互相敬重又经常一起论文赋诗遂成了莫逆之交。为了一饱眼福而做了和尚一天佛印邀东坡上樊楼品茗。谈笑间东坡悄悄告诉佛印:”最近皇上因见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命愚兄写作《祈雨斋文》充当主斋行礼官协助操办一切。”佛印听了很高兴说:”请兄长设法带小弟进去观礼一睹御驾龙颜开开眼界不知可否?”东坡明知此事不好办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难却便耳语说:”足下想去也未尝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样在斋坛上执役待圣驾临幸时便可看个够。”佛印为了一饱眼福满口赞成东坡回去也作了安排。这大相国寺殿宇宏大气势雄伟。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罗汉殿、藏经楼一座座庄严壮丽的建筑依次巍峙。两边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和16丈高的砖砌楼阁式琉璃塔。当时定为皇家寺院共有禅院64座铜铸罗汉五百尊还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该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举行祈雨典礼那天五鼓鸣钟聚众各路高僧登坛诵经作法祈求甘雨以救万民。其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忽传御驾已到慌得佛印面热心跳。过了好一会才心神稍定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当中添香剪烛。再说那神宗皇帝坐着龙凤轿子在执宰大臣的簇拥下出了宣德门经过御道来到大相国寺。东坡和众僧列队跪接迎入大殿。礼毕驾临藏经楼休憩佛印献上香茶。原来佛印因大殿行礼之时拥拥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当献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与众不同。神宗接过香茶因见佛印生得身材硕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气宇不凡心中诧异随口问道:”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几年了?”佛印开始一怔随后急中生智叩头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浮梁县?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镇?人是新来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无量。”神宗见他聪明伶俐捋捋长髯说:”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晓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读书素喜礼佛听禅。佛学经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这样朕赐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领金钵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由政府颁发的凭证?就在御前披剃为僧吧?”若是个真侍者今日得了许多赏赐岂不是千古奇逢欢喜万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应试他的才华和东坡不相上下实指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难违怎么敢说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为僧?即使心中万分不乐不过一时之间出于无奈也只得假戏真做叩头谢恩。当下住持引佛印重来正殿拜过如来佛祖再带到御前给他剃去头发披上袈裟。顷刻间佛印便由一名乡贡?明清以后称作”举人”?成为一个英俊的和尚。此刻佛印亦颇后悔不该为一饱眼福而出了家功名无望。东坡也完全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闲话竟连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不过事已如此后悔也没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劝慰一番。从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庐山的开先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焦山寺出家。经过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为润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时又不忘刻意做诗终于成为江南一代著名的诗僧。
24、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6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7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8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9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10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11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 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 ( 迩 ) 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12 、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13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14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15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16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17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8 、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19 、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沧海一粟”由此而得。20 、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21 、夜雨对床&&& 公元1061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和苏辙分手到凤翔赴任时(据记载分手的地点就在郑州西门),提到夜雨相对之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之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公元1079年,苏辙在徐州写了一首《逍遥堂会宿》,提醒他哥哥退休的约定:“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苏轼在《满江红·寄子由》中也写了这样的诗句:“辜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写下了描写兄弟重聚的词句:“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22 、三白饭与毳饭&&& 次苏东坡对刘贡夫说:“从前我曾与人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使人简直难以相信世间还有八珍之味。”刘贡夫急忙问:“'三白’是什么美味?”东坡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原来是生萝卜就盐佐饭,逗得刘贡夫大笑不止。过了一些日子,贡夫忽然下了一道请贴,邀东坡前往吃“三白”。东坡以为必出于什么典故,如期赴宴,结果只见桌子上摆有萝卜、盐和饭,才明白刘贡夫是以“三白”相戏,于是操起碗筷,一扫而光。东坡回府时,对刘贡夫说:“明日请到我家来,我有毳饭招待。”贡夫明知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为何物,次日还是如约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笑已久。直到过了午时。还不见设食。刘贡夫已觉饥饿难耐,便请备饭。东坡说:“再等一会。”如此再三,回答如故。刘贡夫再也忍受不住,只见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毛即“无”也。意为:盐无,萝卜无,饭也无,这不就是毳饭吗?贡夫听罢捧腹大笑,说:“我想先生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我那三白饭的,没料到竟有如此绝招。”当天,东坡终究还是摆了实实在在的筵席,刘贡夫饮到很晚才离去。23 、拼死吃河豚&&& 据宋人孙奕的《示儿篇》记载:东坡居常州时,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极妙,准备让东坡尝尝他们的手艺。苏东坡入席后,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风后面,想听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可是东坡只顾埋头大嚼,并无一句话出口,使这家人感到失望。失望之中,忽听东坡大声赞道:“也值得一死!”24 、气如蔬笋&&& 何谓“气如蔬笋”,苏轼自注云:“谓无酸馅气也。”是憎恶那些化雅为俗的庸人。据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近世僧人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趣。往往拾取摹仿士大夫所残弃,又自做一种体,格律尤俗,子瞻谓之酸馅气。子瞻诗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尝与人云:'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气也。’闻者无不失笑。”25 、逢场作戏&&&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26 、以词代判&&& 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有一次,他曾判决一件与和尚有关的案子。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名叫了然。他常到勾栏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妓女,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楼,秀奴便不再见他。一夜,他喝得醉醒醒之下,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他闯了进去,把秀奴打了一顿之后,竟把她杀死。这个和尚乃因谋杀罪而受审。在检查他时,官员见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全案调查完竣,证据呈给苏东坡。苏东坡不禁把判决辞写成下面这个小调儿:“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钨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和尚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像以上的这两首小调儿,因为是用当日的口头话写的,大家自然口口相传,对这位天才怪诗人的闲谈趣语又加多了。27 、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28 、春梦婆&&& 据《儋县志》记载,苏轼一次在路上碰见了“居儋城以东,年七十余,常负大瓢行田野间口歌捎遍方嗑食的春梦婆”。问曰:“世事何如?”婆曰:“世事只如春梦耳。”公曰:“何如?”曰:“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公曰:“然。”因号为“春梦婆”。苏轼有诗云:“投梳喜有东邻女,换扇还逢春梦婆。”29 、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0 、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时,到西湖勘察地形,发现湖中蔓草横生,下塘遭旱,乃设计开河浚湖,兴建水利。民众得以灌田千顷,赖以殷富。同时他又筑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泻之用;取湖内葑草淤泥于湖中,筑起南北径三十里的一条长堤;并在堤上造桥六座,制九亭,使内湖与外湖连接起来;堤的两旁,遍植杨柳芙蓉,湖中种满荷花菱角,不仅美化了风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为感谢他的政绩,杭人称之为“苏公堤”。31 、黄楼&&& 苏轼在徐州任时,恰遇黄河决口曹村,洪水围城,城池将败,苏轼亲自率领军民持铁锹和畚箕以出,冒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他甚至住在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终于保全城,维护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事后,人们建黄楼以纪念。32 、唤鱼池&&& 据说苏轼与王弗结成婚姻,还有一段小小因缘: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一位乡贡进士,颇有声望。他要为自己家乡的奇景(山壁下有一自然鱼池,游人拍手,鱼即相继跳跃而出)命名,同时又想借此暗中择婿,便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青年才子为奇景命名。许多人都落选了,只有苏轼所题的“唤鱼池”耐人寻味,恰与躲在帘内的王弗题名一样,王方因此选中了苏轼为乘龙快婿。注:此景在四川省青神县中岩寺下寺,至今尤存,只不知是否是学士当年所书。33 、东坡画扇&&& 苏轼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25、品和书品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27、米芾其人其书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人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28、五两银子一张纸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书生上京赶考走了,临走送米芾一个小包,叫他走后才打开。米芾送走书生,打开小包。包里不是别的,正是自己买纸的五两银子。从此,米芾把这五两银子放于书桌上,作为激励自己学习书法的动力,时刻铭记书生的教诲。并认真学习其他书法家的书法结构,运笔力度和运笔技巧。米芾写字后来十分专心,甚至连走路都在思考字的结构和运笔气势。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了我国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28、米芾驱蝗这是北宋一个幽默故事。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官。以书画闻名于世,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宋神宗时,他曾经出任雍丘县(今河南杞县)令。有一年,他所在的地区蝗虫大起,百姓很忧虑。邻县的官吏采取焚烧土埋等法,仍不见效,蝗虫依旧滋蔓。有人对县官说:“我县蝗虫都是雍丘县驱赶而来。因此无法捕除。”邻县的县官发一公文给雍丘县,指责雍丘,并要求米芾捕打自己境内的蝗虫,以免滋扰邻县。当时,米芾正在宴请客人,见公文后大笑,取笔大书其后云:“蝗虫原是飞空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人们闻听此事与米芾诗,都笑得合不拢嘴。
呵呵,慢慢看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29、唐伯虎赖阁老唐伯虎虽是才子,可他很清廉,这年快到年了,还没银子用。心想,当朝阁老和我住的很近,就从他那里弄些年本吧!略加思考,提笔写了一付春联,差人给阁老送去。阁老听说是唐伯虎赠送对联,非常高兴,赏了来人三十两银子。打发唐府佣人走了以后,阁老打开对联仔细观赏。见上面写着“今年真好晦气”。每个字都有碗大,下面写了两个芝麻大小的“全无”,阁老眼花没有看见。心想:“今年真好倒不错,怎么又加个晦气,这不是“今年真好晦气吗?好个大胆唐伯虎,怎么大年上门骂我,我还赏给他银子,岂不欺我太甚。干脆去面君,叫皇上重重惩罚他。”于是,拿了对子上了八宝金殿,给皇上叩头奏道:“吾皇做主,大胆狂徒唐伯虎,无视皇上,辱骂朝廷命官,太不象话了。”皇上问:“到底是怎么骂的?”“他给我写了付对子,人家都说些吉利话,他骂我倒霉,请您过目。”皇上接过对联一看,所说不假。心里话:唐伯虎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大年临近你怎么写这样的对子给阁老?就宣唐伯虎上殿。唐伯虎来到金銮殿,说:“万岁我主,何事宣我?”皇帝说:“你怎么无缘无故写对联骂阁老?他是朝廷大臣,你要尊重他才是。”唐伯虎说:“阁老一定误解了,我哪能骂他。”“这不是你写的朗朗大字吗?还再狡辩”。随手递给了唐伯虎。“这对子不会有错的,我这“今年真好,晦气全无,怎么是骂人呢?”皇帝说:“哪有全无两字。”“这不有两个小一点的字吗?”皇帝一看果然有两个较小的字“全无”。说:“那么一丁点就算啦?”“大字算字,小字不算字吗?要写一封文书必须一张纸写一个字吗?”问得皇帝闭口无言,唐伯虎又转问阁老:“阁老,我好意给你写了付对联,你倒说我骂你,还告到皇上这里,你说咱们怎么办吧?”皇帝一看,事情不大好办,就推脱说道:“你们的事,你们自己办吧。”唐伯虎就拉着阁老来到金殿外,悄悄地说道:“这事坏了我的名声,本来我不能给你善罢甘休,因为马上要过年了,我也不给你过多的纠缠,你就赔赏三千两银子吧。”阁老没法,只好拿了三千两银子给他。
30、祝枝山闯酒席祝枝山是明朝的一个大文人,但生性诙谐,贪杯中物。一天,唐伯虎龢文征明瞒了祝枝山,躲在一处饮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赶到那里,一进门就大声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请我自到。”说罢,坐下便要吃酒。唐伯虎向文征明眨眨眼,然后对祝枝山说:“今天我们吃酒,有个规矩,须即景吟诗一首作为谜面,打一昆虫名,否则不准吃。”祝枝山笑笑说:“好吧,你们先说。”唐伯虎便吟道:“菜肴香,老酒醇,不唤自来是此君,不怕别人来嫌恶,撞来席上自营营。”文征明接着说:“华灯明,喜盈盈,不唤自来是此君,吃人嘴脸生来厌,空腹贪图乱钻营。”不速之客祝枝山听了,知道他们在取笑自己专吃白食,但却假装不懂,便也吟了一首:“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怪盘中食,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吟罢,三人相视大笑,开怀畅饮,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请你猜猜他们三人所作诗谜的谜底是哪三种昆虫?
31、解缙:神童才子,智慧过人一明代大才子、书法家解缙,& 自幼聪明过人。传说,他幼时,他家的住处与当时在朝为官的曹尚书住对门,一个在街东,一个在街西。有一年春节,解缙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门对千竿竹;下联是:家藏万卷书。曹家的下人把这件事报告给曹尚书,曹尚书很不高兴,就命人把院里的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此情形,就在上下联的下面,各加了一个字,于是就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知此后更加生气,就命人把院里的竹子全砍光。解缙于是又在上下联的下面各加了一个字,成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后来,曹尚书想会一会这个小邻居,就让下人作了安排。接待时,曹家大公子出面迎接。当进曹家街门时,解缙不进。为什么,因为曹家开的是临街的小门,不是大门。大公子一看这位小邻居事儿还挺多,就讽刺说:小犬进门嫌道窄。解缙马上回应:大鹏展翅恨天低。没办法,只好开大门让他进去。进到院内,大公子让解缙在厢房暂坐,自己去上房向老爷子报告,并把刚才发生的事儿告诉了老爷子。不一会儿,老爷子召见。当时,刚过春节,天还冷,解缙身上穿了一件浅绿色的棉袄。曹尚书随即咏出一句见面礼:“井里的青蛙着绿袄。”解缙一见曹尚书穿着一件大红色的朝袍,便回敬道:& “下了锅的螃蟹穿大红。”此时的一老一少,面对而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解缙19岁考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曹尚书爱惜解缙才华,后来把女儿许配给了他。二传说在永乐年间,皇上得了一把外国进贡来的扇子,扇骨是象牙的,扇面是细绢的。永乐皇帝非常喜欢,但总觉得扇面只有画没有诗,于是就命解缙在扇面上题一首诗词。解缙接过扇子,见扇面上的画是一幅山水画,很有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的意境,便当场将这首诗写在了扇面上。皇上接过扇子,称赞写得好,便给周围的文武大臣们观赏。哪知解缙一时疏忽,刚才写字时,竟丢了一个“间”字,变成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皇上光顾高兴了,也没注意到这一点。文武大臣在传阅中,有的人发现了,真替解缙捏把汗。要知道,一旦皇上发现,那就是“欺君之罪”啊!正在这个当口,有一个人爆出一声冷笑,此人正是解缙的政敌高熙。高熙大声向皇上奏道:“启禀皇上,这解缙自恃有才,目无君主,欺君妄上。竟敢在朝堂上捉弄皇上。”皇上一时也不解。高熙接着说:“皇上请看这首《凉州词》,竟然敢少写一个'间’字,这不是故意捉弄于您吗?如此险恶用心,理应杀之。”皇上一看,果不其然,顿时勃然大怒。众文武知道这是高熙在趁火打劫,但也没有办法。解缙一听,也心中一惊,万万没想到今天竟然出了这样的错误。这千钧一发之际,解缙忽然笑了,众人惊愕地看着他,皇上也更加恼怒,喝问他笑什么。解缙说道:“启禀皇上,怪臣事前未曾说明。臣怎敢戏弄皇上,这扇子没有写错。臣见这扇面上的画,有《凉州词》之意境,却未敢照搬原诗,臣按照它的意境,另作了一首小令,请皇上明鉴。”皇上半信半疑,要解缙念给大家听。解缙接过扇子,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读一变,一首诗顿时变成了一首小令。皇上顿时大悦,百官也都赞叹解缙的才华,高熙败落,悻悻退去。从此,解缙的才更为人仰慕。解缙(),字缙绅,又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进文渊阁,领修《永乐大典》,晋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后贬为广西参议,改贬交趾。八年入奏事南京,后为李至刚等所谮,死于狱中,年47岁。解缙书法艺术成就很高,“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信。”“解公翰墨奔放,而意向特谨严”。“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他的书法,以“二王”为基础,行中有苹,草中有行,线条流畅,体势舒展,坦荡飞扬。以草书而论,在一篇书作申,有时笔画平缓,显得很沉郁,有时笔画癫狂翻腾,毫不迟缓,一蹴而就,如“传有识者自辨之”几个字(《自书诗卷》),狂放不羁,很有气势,很像怀素《自叙帖》的笔意。观解缙书法,你会感受到:书法是艺术,书法是书家情感的发泄,而这种发泄又是书写之“法”的范围内进行的。这,实在是中国艺术的一种奇妙景观。
32、萧显书“天下第一关”长城山海关东门箭楼上,挂着一块横额巨匾,上书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关”。笔法苍劲,神韵庄重,此乃明代进士萧显所书。相传,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亲自降旨,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大匾。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一位兵部主事(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他接到圣旨后,立即派人爬上箭楼,量好尺寸,请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匾做好了,找谁来写呢?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想起一个人来。这人姓萧名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书法好,近年因年老辞官,归家山海关赋闲。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亲自到萧家拜访,说明来意。萧显沉吟了半晌,才点头答应。不过他提出,写这种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应下来。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没有消息。兵部主事让手下人预备好了几样东西:几匹绫罗缎匹,几枝大型湖笔,派一名亲信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了,禀报说:& “萧老先生在偏院里练功,每天起早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长扁担。”兵部主事不解,这耍扁担跟写字有何关系,不管他,已经等了这么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又过了二十多天,还是没动静。兵部主事又让乎下人准备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纸,派亲信带着东西又到了萧家,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老先生正在屋子里吟诗,背诵着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呀,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呀……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啊,罢如江海凝青光呀。……”“他见到礼物后怎么说?”“他说再过一月就可以写了。”兵部主事对这话不太理解,但总算有了一个期限,那就等着吧,兵部主事万没想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说是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要来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预计三天内到达。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坏了,立马让人抬着那块木匾和一坛子墨汁赶往萧家。到了萧家,寒暄之后,就把兵部传来的急信之事向萧显述说了一遍,萧显也是官场上下来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动起来。只见他,提着笔在匾前来回走着,一边走,一边端详,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气,开始动笔了。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稳,又准,笔随身行,不一会儿,“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写好了。你再看萧显,浑身是汗,满脸通红。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谢。萧显说:“本来想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古诗,陶冶情性,可惜呀,时间太急了。”兵部主事连忙说:“这已经很好了,已经很好了。”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挂在箭楼上,一面在箭楼下的“悦心斋”酒楼宴请萧显。酒过三巡,宾主凭栏仰望,萧显这才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此时,把总禀报蓟辽总督已过石河,回府取笔登楼补写已来不及,怎么办?萧显急中生智,命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倌手中的一块擦桌布,手中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之力,朝箭楼上的匾额甩去。只听“叭”的一声,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宇右下角,补上了那一“点”。众人齐声贺彩,同声赞道:“萧公神来之笔,神来之笔!”萧显书写的这块匾,现收藏在山海关城楼内。
33、傅山误书“打钟庵”清代初年,北京城里有一座名叫“打钟庵”的寺庙,庙里的方丈想请大书法家傅山题写打钟庵庵名。但傅山为人耿直,厌恶方丈为人庸俗,因而拒绝了方丈的要求。傅山喜欢饮酒,经常在其隐居附近的一个小酒馆内自斟自饮。这一天,傅山正在自饮,忽然从门口进来一个人,一看,原来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钱南山。傅山还没来得及打招呼,钱南山已坐在了傅山的对面,把一坛子酒放在了桌上,叫店主拿来两只大杯,说道:“朋友从远方带来一坛好酒,钱某舍不得独享,特来找兄台一醉。”说着,打开封口,一股扑鼻异香,顿时弥漫了整个小店。两个人喝了有一个时辰,都有些醉意。钱南山忽然诗兴大发,吟起诗来:“月落霜打天,渔火愁点点,寄客姑苏庵,钟声独难眠。”吟了一会儿,就叫店家把笔墨拿来。钱南山展纸提笔,写起这首诗来,可这位钱老兄,并不擅书法,写得歪歪扭扭,十分拙劣。但他并不灰心,写一张,不好,撕了,重写,一连写了三、四张,还是不好。不好,还接着写。傅山在一旁看,心想,这老兄是醉了,于是说道:& “你再写下去,恐怕京城里的纸都要被你撕光了。不如我替你试试吧。”钱南山心想,早就等你这句话呢。傅山站起身来,也有点摇晃,从钱的手中接过笔,略作凝思,笔落纸上,一气呵成,如枯藤钱线,一首诗顿时写成,其效果比平时还要好。“好字!好字!”钱南山赞道,又说:“何不顺手署上兄台大名.”傅山在诗后又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过了十多天,傅山出行路过打钟庵,抬头一看,大门上挂的“打钟庵”的匾额,怎么是自己的手迹呢?寺里的方丈找过我,可我没给他写呀。再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大呼:“上当,上当!”原来方丈遭拒绝后,并不甘心,便想起了自己的熟人钱南山是傅山的朋友,便去求他帮忙。碍于情面,钱只好答应。于是才有上面的那场巧计:把“打钟庵”三字嵌入了五言诗中,趁酒醉赚了傅山的字。傅山(),明末清初思想家、书法家。字青主,号公之它、石道人等,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一说太原)人。精通经史、诸子、佛道之学,精于医学。诗文、书画、篆刻皆精。他生于乱世,民族意识强烈,发誓不做清廷之官。在书学创造上,他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四宁四毋”的二元取舍论,给人以新的美学观照。他的草书成就较高,具有笔力雄奇之特点;其早期作品受王铎影响较多。
34、郑板桥“宰客”1759年,在扬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块碑石引起了路人的围观,原来是大画家郑板桥别出心裁地打出了笔榜,即卖字画的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可以想象,当年郑板桥润格的公布在杨州城内引起了多大的轰动,一时间可谓是满村争说蔡中郎,板桥本人也成了议论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有之,但更多的的人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书画市场上的这一悄悄的革命。叶调生说:“这位板桥老兄真是风趣可掬。与那些道貌岸然,实则视金钱如命,连老友也不放过的假名士相比,他可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诚如斯言,板桥雅极而俗,出此笔榜,将长期以来笼罩着艺术市场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气息扫荡一空,天空豁然开朗,空气无比清新。其实,追根溯源,书画家张榜公布润格并非由板桥始,真正的发明人却是清初的明遗老戴易。此公为了筹款买地葬友,“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人乐购之”。通过这个办法,戴易最终竟筹集了四十余两银子。相地葬友自然是足够了。只是戴易卖字不在闹市,知之者不多,所以才有郑板桥独领风骚于其后。郑板桥笔榜面世后,书画界步其后尘者日众。有的甚至就按板桥润格卖字画,或以板桥润格为基础,适当加以增减后制订的。润格既然已经公布了,实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可谓是“知易行难”。郑板桥真不愧为一代宗师,其幽默感在艺术市场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江西有位张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见后,路过杨州,当地商人都争着要逢迎拍马。有一位想了一个点子,玩点高雅的,就请郑板桥为其写一幅对联。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长丈许,宽六尺多的大纸,并携至板桥处。这纸实在太大,远超出板桥润格“大幅六两”的范畴,又要为其撰句,所以要特别地问一下价钱。板桥不加思索地开价一千两,来人毕竟是杨州的生意老手,随口杀价为五百两。不料板桥却不假思索,欣然应允。提笔一挥而就,顷成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来人赞不绝口,并请其写下联。板桥笑日:“说好一千两,你只出五百两,我只好给你写一半。”来人这才发现自己吃了亏,情急之下又回去请示大商人。这位商人听了哭笑不得,最终万般无奈,如数奉上。郑板桥这才写了下联:“麒鳞阁下活神仙。”真是妙语惊人,商家也十分满意。像板桥这样风趣潇洒、敢说敢为者其实并不多。由于是风气初开,清代前期书画市场上真正按润格卖画还是不那么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卖字画完全等同于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实际上,直到今天,大部分书画一级市场都是“地下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交易方式,既可以让画家漫天要价,又可以保全名士的面子,当然所得税也就更不用谈了。而买者则认为一级市场的交易费用低,又没有中介机构的转手加价,其价位肯定要低于画廊和拍卖行的价格,宁愿听画家胡吹乱侃,只要把价格砍下来就不虚此行了
35、沈尹默----一句话使他下决心练好字近代书法家沈尹默青年时诗写得相当精彩,可字却不怎么样。一次,他的朋友陈独秀对他说:“我看过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但字写得太俗气,不好看。” 沈尹默听了一阵脸红。这句话使他意识到不应该只顾诗歌创作,而忽视文字书法。于是,他决心在书法方面狠下功夫。每天他都用一定的时间练习写字,看了许多名家碑帖,吸取别人精华,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他还精心研究书法理论,写了大量有关的著作,成为近代有名的书法大师和理论家。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作品欣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