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从新寮村到大亚湾第三中学几点有公交车?

今天的我们,身处何方?

照片,是历史最忠诚的记录者

或许我们无法细数一座城市一路走来的点滴变迁,

但可以从一组组新老照片对比中,

一窥其变化之巨,感受她的惊人蜕变。

时光荏苒,翻开大亚湾26年历史书卷,

我们忍不住想用心丈量,

它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今又有多少震撼人心的变化。

11年前的东升岛,是个原始而宁静的小渔村,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如今的东升岛保留了其原有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美丽的小岛上盖起了栋栋农家小楼,渔家乐等特色旅游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傍晚时分,天朗气清,更显天高海阔之辽远。

12年前的衙前绿道,人们沿着简陋的小道穿行;如今,山水依旧,蓝天碧海不改,美丽的绿道沿海蜿蜒,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绝佳去处。

2000年的红树林公园

16年前的红树林公园里,红树植物野蛮生长;如今的红树林公园经过规划整修,风景怡人。新设观景平台、廊架、观鸟亭和约800米长的生态栈道,绿树红霞,白鹭飞舞,自然之美愈发光彩,成为大亚湾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由于配套和交通尚不完善,2000年的黄金海岸看起来略显杂乱;近年来,随着大亚湾人气的提升,前来黄金海岸休闲观光的游客也逐渐增多,这里一度被誉为大亚湾的“蓝色马尔代夫”。近期从官方又传出重磅利好:黄金海岸改造工程已启动,公共泳场及海滨栈道工程计划于2017年完工,让我们共同期待它的美丽蜕变。

2005年,《龙眉山远眺》

《龙眉山远眺》原址现貌

2005年龙眉山脚下还是一大片空地;10年后,这里高楼临海而建,尽展滨海新城风貌。站在龙眉山远眺,某滨海高档社区与碧海蓝天相映衬,绝美风光尽收眼底。

2000年,《安惠大道一角》

《安惠大道一角》原址现貌

2000年的安惠大道一角,某品牌酒店刚刚开始动工建设;到了2016年,酒店已经营多年,两侧的道路也变得更加宽阔、整洁。在灯光和夜色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风味。

2007年的岩前移民村

2003年12月,澳头街道岩前村完成了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一期、二期用地的征地拆迁任务,全村移民到现在的黄鱼涌安置区——岩前移民新村。上图为2007年的岩前移民村已初具规模。而如今,这里早已高楼林立,移民村周边也迎来了更多的新客家人。

2000年的惠州港,老照片由卢晓提供

2000年的惠州港,年吞吐量仅有约300万吨;2016年,年吞吐量已达到7600多万吨,发展之迅速,令人惊叹!到今年,惠州港已建设成为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国家一类口岸,是惠州市经济发展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1983年的澳头龟岭,还是一个黄土漫天的小山包;2016年,这里已经高楼耸立,道路平坦开阔。

2000年,疏港铁路一带还在建设之中;2016年,早已建成通车的疏港铁路,颇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气势。

2000年,《楼顶远眺》。

你能猜出这是哪里吗?历经16年变化,站在大亚湾国税局楼顶极目远眺,栋栋高楼平地起,旧貌已然换新颜,可见大亚湾的城市巨变!

2000年的东联三棵树

2000年的东联三棵树,在荒草丛中迎风伫立。如今的东联三棵树周围的环境已焕然一新,历经岁月沧桑始终傲然屹立,且愈加枝繁叶茂。这三棵树的树龄均超过100年,其中最老的一棵细叶榕已有260多岁。

2009年的霞涌第一小学

创办于清末同治年间的霞涌第一小学,具有悠久的历史。2009年,一名小学生在充满年代感的校门口好奇地四处张望;2016年经过重建后,校园焕然一新,孩子们迎着晨光,欢快地奔跑。

风田水库经过岁月变迁,周边原本裸露的山体披上了美丽的“绿装”,山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2006年,《澳头街道一角》

《澳头街道一角》原址现貌

2006年的澳头街道一角,建筑零落,街道陈旧;10年后的同一地方,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渐渐拓宽,当年的老澳头已经变了新模样。

2000年的西区移民村

2000年的西区移民村原址还是一块荒地;2016年的西区移民村,高楼林立,道路整洁,发展变迁日新月异。

1983年的渡头桥,四周杂草丛生,远处依稀可以看到几户人家;时隔三十多年,如今这里已改造成风景怡人的公园。

2008年的新寮村惠民公园原址

2008年,新寮村惠民公园原址还是坑洼遍地,每逢降雨一片汪泽;2016年经过整修后,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村民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休闲场所。

2005年的渔人码头,船只正匆忙穿行;2016年,规划重建后的新渔人码头,船只井然有序地停泊在港口。热闹的的渔人码头广场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跳广场舞的好去处,各类大大小小的活动也经常在此举办。

2002年的塘尾村朱氏祠堂

1991年,一对大亚湾的年轻夫妻在摩托车上亲密依偎,面对镜头,还有一丝热恋的羞涩。25年之后,他们依然习惯这样携手相依。时光飞逝,容颜虽改,而此时的陪伴已是最长情的告白。

23组新老对比照片,带我们穿越时光,

领略大美湾区的蜕变之美。

细数大亚湾26年春秋历程,

那些时光里的成长故事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勤劳勇敢的大亚湾人,

将继续用双手创造更多令人欣喜的城市蜕变。

让我们静心守望下一站的美好和惊喜......

}

比武打擂,争先进位!6月28日,大亚湾区2022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即将开赛。本届擂台赛以比武打擂的形式,推动全区各街道、村党组织争先进位,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以优质高效项目示范带动实现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不断提升全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经过前期的预选比拼,全区共有10个行政村参加本次擂台赛,分别为澳头街道的衙前村、黄鱼涌村、南边灶村、岩前村,西区街道的老畲村、塘尾村、新寮村、樟浦村,以及霞涌街道的晓联村、新村村。你最喜欢哪个村呢?

衙前村党支部立足优质资源,坚持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探索以旅促农新模式。打造特色精品村庄,通过村内生态湿地公园、污水管网铺设、围墙文化等项目,不断完善村集中生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渔文化生态村庄”的村庄形象;大力推进滨海风情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绿道文旅项目及特色民俗风情节,提高区域吸引力及竞争力。通过落实可持续高质量“产村人”融合发展,打造露营地、停车场、美食街、民宿区等项目,在推动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益上取得突破,实现乡村振兴。

黄鱼涌村党总支部突出党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初步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新态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格木洞村小组绿水青山、农田百亩、民风淳朴的特色优势,通过拓宽村道、清疏河道、修建红桥栈道、设置乡村振兴标识、建设村民小组文化中心,营造浓厚乡村振兴气息;鼓励农民流转农田,由专业农业合作社整合承包农田,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种植绿色蔬菜瓜果,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提高,擦亮乡村振兴“美丽田园”名片。

南边灶村党委以党建为引领,突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全面开展网格化治理和服务,根据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因地制宜划分4个基础网格,探索“1+4+N”和美网格治理新模式,建立网格管理服务中心,聘请4名专职网格员,精准制定网格治理事项清单,规范网格管理机制,架起了政府与居民沟通的连心桥,实现了网格服务零距离。如今南边灶村党委通过网格化管理,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精细管理的乡村治理新局面,做到风险隐患化解在网格内、服务民生实践在网格内,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岩前村党总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五大振兴”持续发力,强力突出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带领村民盘活村内资源,按照发展规划,将预留用地兴办厂房、宿舍楼、综合办公楼,利用回拨地反租或与高新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800万元,与搬迁前相比增长了60倍,村民每年人均分红约1万元;推动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通过升级党建阵地,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奖教奖学,营造“忠孝悌爱”、“崇文重教”、“团结包容”、“乐生迈进”的乡村文化氛围,近年来相继培养出博士生1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126名。

西区街道老畲村党总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庄治理新模式,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破解村庄管理难题。村庄创新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利用综合网格,实现对村庄车辆交通、环境卫生、村居改造、村容村貌等领域的治理和提升,实现“党建引领+村庄治理+资源共享”新局面,其中三大屋新村从原来村委会“单一管”模式转变为村党总支部、村委会、村小组、物业“多元管”模式,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真正达到居民自治,共享美好人居环境的目标。

塘尾村党总支部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依托“党建引领+朱子文化”的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挖掘、继承优秀传统朱子文化,制定具有“家庭文明建设”内涵的特色村规民约,组织村民群众学习朱子经典,弘扬家风家训、推广“六和六美”,积极营造“传扬古训家风”氛围;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实施村庄美化绿化工程,形成“点(休闲公园)+线(村道两侧)+面(房前屋后)”的生态宜居有机体系。

西区街道新寮村党总支部创新工作理念,整合盘活资源,“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牵头组建工厂、综合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方式,开启了“以工带商,工商联动”的新格局,使新寮村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六年内实现500多万村集体负债基本清零,产业收入突破1000万;2009年实现全面脱贫;2021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500万,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同时,新寮村党总支部通过推动自来水整治、主干道硬底化、排水排污管网等各项惠民工程落地,用“扮靓‘颜值’优服务,提升村民幸福感”擦亮新寮乡村振兴底色。

西区街道樟浦村党总支部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抓手,利用临深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将村里的零散土地进行置换、规整,以及村企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引进收益持久的商业项目,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樟浦村党总支部秉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新建学校、村庄公园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文化交流、主题讲座、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重塑和传承尊师重教的家风传统,整个村庄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此外,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樟浦村列入大亚湾区特色精品村,村党总支部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靓丽,成为了一个集“山、水、文”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村落。

晓联村党总支部通过树立党建引领这面“红色旗帜”,积极协调各方开发本村资源,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如今的晓联村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整洁干净的村道、地道风味的农家小菜、风景优美的晓联河碧道,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年轻人也相继返乡创业就业,让晓联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并先后获得“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卫生整治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新村村党支部紧跟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结合渔村实际,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方向谋发展,深度挖掘渔村文化,传承渔家风俗,成功申报了省级非遗项目“渔家婚嫁”等传统民俗,将滨海特色旅游与渔家民俗、渔业生产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回乡创业,让村庄逐渐摆脱了以往“空心村”的局面。2021年获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实现了从传统渔村到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美丽蝶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村村特色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亚湾第三中学的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