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劳动者,应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

超龄工伤指的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领取养老保险或退休金的在职工人因工负伤,而退休工伤指的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且已经领取养老保险或退休金的在职工人因工负伤。

对于“超龄工伤”,其与用人单位之间仍系劳动关系,应当认定为工伤,但对于“退休工伤”,其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劳务关系,不能认定为工伤。

如何理解我国的退休年龄与退休制度?

《劳动法》并未对劳动者何时退休、怎样退休作出具体规定,目前关于退休的规定仍执行国务院于1978年6月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号)即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退休。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办法的适用范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对于农民工、无业人员等,则不在达到规定年龄就应当退休之列,达到退休年龄不必然就是退休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或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可以依法(指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与员工终止劳动合同。但如果用人单位选择不终止劳动合同,则对于农民工群体目前仍然需要承担劳动法上的用工责任而非民法或合同法上的雇佣责任。

一、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答

1.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离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年7月5日[2007]行他字第6号)

你院(2006)渝高法行示字第14号《关于离退休人员与现在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你院第二种意见,即: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第六十一条等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

你院报送的《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你院的倾向性意见。即: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山东高院审判委员会研究后认为,法律并未禁止使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工,而且作为农民也无所谓何时退休。超过六十周岁继续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比较多,有些与用工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依法应当保护这些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其平等对待。从《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来看,也没有将这些人排除出去,既然用人单位已经实际用工,职工在工作时间受伤的,参照《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离退休人员与现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精神,应可以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公伤亡的,能否认定工伤的答复([2012]行他字第13号)

你院(2012)苏行他字第0902号《关于杨通诉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终止工伤行政确认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同意你院倾向性意见。相同问题我庭2010年3月17日在给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公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中已经明确。即,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附:江苏高院的两种不同意见

江苏高院审委会多数意见认为:原告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符合受理条件,本案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进行工伤认定。理由如下:

1.应当认定当事人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工伤保障的本意是保护因工受伤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鉴于我国目前工伤保障范围在逐步扩大,职工退休年龄有延长的呼声,且农民工进城务工有老龄化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保障依然务工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认定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事实劳动关系。

2.与民事赔偿方式相比,工伤保障更有利于维护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要求申请人走民事赔偿途径,采用的是过错责任,保障范围相对较窄,且申请人举证相当困难,这不利于充分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而工伤认定采用的是原因责任,在保障范围、举证责任等方面更有利于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从保护因工遭受伤害的劳动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劳动保护的角度出发,也应当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3.申请人的工伤认定申请符合受理条件。受伤职工除年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外,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与其他职工并无任何差异,仅仅一句其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就不予工伤认定缺乏法律依据。从平等保护角度看,也应当认定符合申请条件。

江苏高院审委会少数意见认为:原告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本案不应进行工伤认定。理由如下:

1.因为当事人与用工单位没有书面劳务合同工;

2.超过法定年龄的农民工没有缴纳工伤保险。如果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认定工伤,则突破了法律的界限,应当通过民事赔偿的途径救济。

二、关于超龄工伤的相关判例(2014年新出炉)

1.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合行终字第00180号行政判决书

【本院认为:……本案中,景仁翠虽然到上诉人公司上班时以及申请工伤认定时已达到退休年龄,但上诉人未提供证据证实景仁翠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故上诉人称景仁翠与其之间构成劳务关系缺乏证据支持,合肥市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为景仁翠遭受的伤害属于工伤认定范围,并认定为工伤,一审法院予以支持并无不当。上诉人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2.辽宁省辽中县人民法院(2014)辽中行初字第11号行政判决书

【本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原告母亲姜丽香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在上班期间因交通事故身亡是否符合认定工伤的条件。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二款及《辽宁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三条的规定,被告辽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姜丽香作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具有职权依据。但因该不予受理决定中所适用的《辽宁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第(三)项规定与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一)项规定不一致,该条例未对工伤人员的年龄上限予以限制,所以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不当,本院不予支持。原告母亲姜丽香在工作时间和工作现场发生交通事故,符合认定工伤的条件。】(笔者注:辽宁该法院显然是认为省级政府规章与行政法规冲突,故而排除或否定了省级政府规章的效力,与南京中院排除当地法规有异曲同工之处。)

3.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穗中法行终字第279号行政判决书

【本院认为:……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与用人单位仍系劳动关系。本案中,上诉人1961年2月15日出生,原审第三人从2008年7月开始为上诉人购买工伤保险至2012年9月份。2012年5月27日上诉人在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之时,上诉人虽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尚未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故其与用人单位原审第三人仍系劳动关系。上诉人已依据上述规定向被上诉人提交了工伤认定申请材料,而被上诉人作出海人社工伤受(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认为上诉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决定对其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与上述规定不符,依法应予撤销。一审法院判决维持被上诉人作出的上述不予受理决定处理错误,本院予以纠正。上诉人上诉请求有理,本院予以支持。】(笔者注:广州中院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领取养老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仍然为劳动关系。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2014)松行初字第45号行政判决书亦持相同观点)

1.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如其未领取养老保险或退休金,则与用人单位仍系劳动关系,应当认定工伤;

2.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如其已经领取养老保险或退休金,则与用人单位系劳务关系,不能认定工伤。

}

老龄化背景下超龄就业者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贾唯宇,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2020级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中心研究人员。

文章来源:原文发表于《山东工会论坛》2021年第2期,感谢作者授权推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超龄就业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日渐普遍的用工现象。但该群体是否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仍存争议,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司法态度多元化,致使超龄就业者难以享受基本的劳动权益,超龄就业纠纷不断。基于超龄用工关系的法律本质,我国立法应正视超龄就业者劳动权利,为其建立特殊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相关劳动保护制度,加强超龄就业的引导和管理,以解决老龄化背景下的超龄就业问题。

超龄就业者;用工关系;劳动权益;社会保险待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行动,以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攀升、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截至2019年末,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约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计到2050年时,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规模将达约4亿的峰值,约占总人口比例的27.9%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我国超过退休年龄继续就业或者新就业的人数也逐年增多。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在业人口共5957万人,与2010年相比,五年间增加了584.4万人193。但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致使当前实践中超龄用工行为不够规范,其相关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超龄劳动纠纷不断。与超龄就业者相关的法律争议不仅引起了理论争鸣,也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解决超龄就业问题已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战略布局。

本文以超龄用工关系定性之争为切入点,从现实需要和权利保护的层面分别论述了超龄就业者权利保护的必要性,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以构建合理的超龄劳动权益保护体系。

#一、超龄用工关系性质之争#

判断超龄用工关系的性质为劳动关系还是民事雇佣关系,是确定超龄就业者保护路径的前提。但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这一前置性问题尚未得以解决,裁判实务界对其判定的态度不一,学术理论界也对其争论不休。

(一)超龄用工关系立法之争

在现行法律缺乏直接规定的情况下,裁判实践常结合劳动年龄和劳动合同终止情形等相关劳动法律判断超龄用工关系,但相关立法对超龄就业者的定位并不统一,故而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引发了争议。

争议之一在于年龄与劳动者资格的关系。当前《劳动法》仅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并未规定退出就业的最高年龄。那么,在当前强制退休的背景下,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意味着即使在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情况下,在职的超龄人员也自动失去劳动权利能力、丧失劳动者身份?

争议之二在于立法规则的冲突问题。现行《劳动合同法》第44条仅将“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合同终止情形之一。但是,“退休年龄”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并不完全等同。现实中的不少劳动者虽然达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因社会保险缴费问题,无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随后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在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劳动合同终止。因此,该条例实际上扩张了劳动合同的终止情形,即使劳动者未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劳动合同亦可能终止。

(二)超龄用工关系的司法实践之争

由于当前国家层面劳动立法态度不明,超龄劳动争议案件“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层出不穷。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解释(三)》)第七条认为,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超龄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超龄用工关系,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解释(三)》正是在超龄就业问题的相关立法不完备、法律解释不清晰、用工关系定性不统一的背景下出台的,在权衡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作出了司法判断,对超龄用工关系定性之争进行了回应,其现实价值应予肯定。但该条文将超龄用工关系简单化,仅粗略地认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不能再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未运用劳动关系从属性的原理分析不同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间用工关系的性质。同时,该司法解释的内容也略显单薄,并未解决《劳动合同法》与《实施条例》规定的矛盾之处,达到退休年龄、但未享受退休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就业者仍处于“无法可依”的边缘地带。而后在最高院民一庭作出的答复中,则直接以“是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为标准,判断劳动关系是否终止。这意味着以最高院为代表的司法裁判观点,间接否认了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在职群体的劳动者身份,因而其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劳动权益之争议,也难以维护自身劳动权益。

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规定不明,使得超龄就业问题的裁判地域化现象明显。《解释(三)》出台后,用人单位与超龄就业者用工关系的定性问题仍然争议不断,各省市的司法实践对此问题也认定不一。广东省、浙江省等十余个省市多以高院的“会议纪要”“审理指南”“指导意见”等地方司法文件的形式对超龄用工关系予以规制,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仅数量庞杂,不同省市之间、同一省市内的新旧观点也并不统一。以京津地区为例,两地高级人民法院在超龄用工关系的定性上,就分别代表了“劳务关系说”和“社会保险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广东省高院2012年发布的司法性文件,甚至与其2008年所持观点相悖,充分表明地方在认定超龄用工关系时的纠结和矛盾。

地方高院出台的司法性文件虽不能作为解决超龄就业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但是其具有实际的裁判指导作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当地司法实践。一旦被认定为存在劳动关系,超龄就业者就将立足于劳动法倾斜保护的体系下,相较于劳务关系,显然更利于超龄就业者。各地法院和仲裁委对超龄用工关系的理解不同,致使超龄用工关系的个案定性截然不同,易造成不同地区间“同案不同判”的结果,从而导致超龄就业者的待遇相差悬殊。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法院曾认为原告、被告签订了《超龄职工聘用协议》,即已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而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认为原告于达到退休年龄后,所签订的劳动关系已经终止,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形成的即是劳务关系。本文梳理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省市对超龄用工关系和超龄就业者工伤保险待遇认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部分省市对超龄用工关系和超龄就业者工伤保险待遇认定的规定

(三)超龄用工关系学理之争

劳动法学界关于超龄用工关系的法律性质主要形成了五种观点:1.“劳务关系说”认为超过退休年龄即不能成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因而不能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说”认为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不意味着丧失劳动能力,因此,超龄就业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3.“非标准劳动关系说”主张超龄就业形成的是非常态劳动关系;4.“非法用工说”认为超龄就业者与童工一样,不具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与用人单位形成的应当属于“非法”用工关系,但“非法”之性质并不影响其权利保护;5.“社会保险说”则将超龄就业者是否享有社会保险待遇作为超龄用工关系法律定性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虽然倾向于“社会保险说”的观点,但无论是其颁布的司法解释,还是对地方法院的答复,都未能平息学界的争论。

#二、保护超龄就业者劳动权益的必要性#

由于保护模式尚不确定,我国的超龄就业者现仍处于“灰色地带”,在劳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无论是从超龄就业者权利保护的法理角度出发,还是结合超龄就业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来看,都应当构建起超龄就业者的权益保障体系。

(一)老龄化社会亟需促进超龄就业市场的发展

我国当前超龄人员的择业情况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差异,绝大部分的超龄就业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约86.2%的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从事第一产业,仅有7.5%的老年在业人口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率最低(6.3%)。从具体从事的行业来看,我国超龄就业者从业的排名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大部分超龄人员的体力水平下降、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减弱,导致其就业能力受限,因此往往只能从事技术难度较低的简单体力劳动。

在择业方式上,绝大部分的超龄就业者是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取现有工作的,很少通过正式渠道就业。农村地区超龄就业人员中,靠个人关系就业的占47.3%,这一比例在城市地区为42.7%,均超过所在地区通过单位返聘和市场招聘等正式渠道就业的总比重。这一方面反映出老年人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甚了解,因而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超龄就业的政策支持不足,超龄就业者的招聘信息渠道较为封闭。在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中,不乏拥有熟练的工作技能或者丰富的工作经验者,他们也正是许多单位诚心聘用的人才。但是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严峻。

当前在就业市场中的不利地位阻碍了超龄就业者参加工作,其收入水平也十分受限,特别是对于养老保险金较低或者没有养老保险金和退休待遇的群体而言,很可能增加他们老年贫困的风险。而且该群体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浪费了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不利于面对人口增速下降、人口红利衰减的国情,也无助于今后老龄化问题的解决。

(二)超龄就业者具有劳动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劳动权,我国《劳动法》第3条则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所享有的具体劳动权。超龄就业者当然地享有劳动权这一宪法基本权利权,但是由于其劳动者身份的不确定性,达到退休年龄后能否平等地享有平等就业权、休息休假权和社会保险权等具体劳动权利仍颇有争议。在我国强制退休制度的背景下,部分观点认为达到退休年龄就意味着丧失劳动者身份,不再享有劳动权,也无法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退休权与劳动权同是我国《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均具有社会权的性质。从劳动法的角度观察,广义的劳动权涵盖了退休权;而从社会保险法的视角来看,退休权又是狭义劳动权的延伸。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两者之间应当是相互续接的关系。我国现行立法规定强制退休制度本是为了强化老年生活的保障,然而若退休年龄反而成为分割劳动权与退休权的界线,使两者互相对立排斥,则背离了退休制度的初衷。而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权具有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属性,超龄就业者当然享有劳动权这一基本人权。随着老年人的健康情况的改善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很多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仍有继续劳动的能力和意愿,不再适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机械地判断他们的劳动能力,通过消极否认超龄者的劳动权来防范超龄就业争议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超龄就业者职业伤害保护不足

相较于适龄就业者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龄就业者的工作风险更高,更易出现因工作原因伤亡的情形。但是我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保障超龄就业者的工伤保险待遇,致使社保纠纷不断。根据合肥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的超龄就业案件的统计,诉讼请求涉及社会保险待遇的超龄劳动争议案件共有519件,约占超龄就业案件总数(916件)的56.66%,其中工伤保险争议案件约占案件总数的36.3%。

图1 超龄劳动纠纷案件类型

图2 超龄劳动纠纷案件类型

虽然当前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明确了在部分情况下因工伤亡的超龄就业者或其近亲属可以主张工伤保险待遇,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其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问题。首先,由于《工伤保险条例》并未明确用人单位应当为本单位的超龄就业者缴纳工伤保险,仅能依靠用人单位自愿参保,出于用工成本的考虑,招工单位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多数不愿主动承担社保义务。其次,即使用人单位主动申请为超龄就业者缴纳工伤保险,因为其已超过退休年龄,缺乏参保的直接法律依据,在社保部门也难以开户缴费。由此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未参保的就业者无法享有工伤保险基金直接支付的项目,用人单位此时承担着按照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赔偿的绝对风险。用人单位也很少会主动按保险待遇全额赔偿,超龄就业者大多只能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尝试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囿于维权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风险性,最终往往选择和解,致使其实际享有的工伤待遇大打折扣。

同时,超龄就业者在仲裁和诉讼中的工伤保险待遇主张难以得到全面支持。存在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一般前提,但由于超龄用工关系的特殊性,实践中常出现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超龄就业者达到退休年龄,无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而不予受理仲裁,或部分支持仲裁请求的情况。以合肥市蜀山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为例,孙某自2012年达到退休年龄后一直在清洁队工作,于2015年9月在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提起劳动仲裁。仲裁庭认为孙某提出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应予支持,但由于其已达退休年龄,对于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请求不予支持。

#三、超龄就业者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建议#

如何解决当前超龄就业中的法律争议、规避超龄就业所带来的风险,需要综合考虑用人单位、超龄劳动者和适龄就业者等各方利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路径。基于我国现有的退休制度和立法格局,建议从以下三方面重点规范:

(一)明确超龄用工关系的判断标准

为了破除司法实践通过社会保险待遇反推超龄用工关系的逻辑困局,首先应当厘清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与劳动合同终止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并不必然办理退休手续,其可能因缴费年限不足无法享受社保待遇而继续工作,而在超龄就业者与用人单位按照原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时,其间的劳动关系实质上并未发生任何改变。但如果依《实施条例》第21条的规定,一旦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劳动合同即自动终止,那么该部分仍在原职的超龄就业者可能由此一夜失去劳动者身份,既失去了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又缺乏社保待遇的基本保障,落入了保护的空白地带。立法此时即不应当强行干预,使该用工关系的性质骤变为劳务关系。

关于新建立的超龄用工关系的性质,则应当回归劳动关系的本质,即主要根据从属性标准、辅以继续性标准,判断具体的超龄用工关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超龄就业者在年龄、社会保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应当影响劳动关系的认定:如果超龄就业者接受用人单位关于工作时间、地点、内容的指示和管理,那么就拥有了人格从属性;在为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利用单位的生产资料、亲自劳动的情况下,也具备了经济从属性的特点。同时,如果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并非一次性、而是属于单位日常经营的一部分,在这种用工关系满足连续性和长期性的条件下,就不应因为退休年龄或者退休待遇否认其劳动关系的属性,否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年龄歧视。 

就具体立法规定而言,当前相关立法矛盾集中表现在《劳动合同法》第44条与《实施条例》第21条之间,从法律效力位阶的角度分析,仅在《实施条例》这一行政法规的框架中修改这一规定,仍无法解决其与作为其解释对象的《劳动合同法》中的规定之间存在的法律效力悖论问题。故需要《劳动合同法》来为超龄用工关系“正名”,可增设法律规定如“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后,仍然可以与用人单位约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二)采取超龄劳动保护的特殊规则

劳动法对处于劳动关系中的超龄就业者,应当坚持“底线保护”的原则,保护其基本劳动权益,包括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等劳动基准的保障。而在此基础上,在领取了退休金或者享有养老保险待遇后,超龄就业者基本生存权即得到了保护,所以此类退休人员新建立的用工关系不能再认定为标准劳动关系。否则会对超龄就业者构成“双重保护”,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相悖。与此相对应,也应将超龄劳动保护的范围和程度与标准劳动关系相区别。

第一,在用工关系的管理方面,可以适度放宽对其稳定性的要求,增强其灵活性。如法国、芬兰等欧洲国家鼓励老年工与雇主签订更为灵活的劳动合同,此举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其劳动权益,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本国劳动力补充的需要。

第二,在就业促进方面,鉴于超龄就业者整体就业能力偏弱,为了进一步解放老年劳动力,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健全超龄就业服务体系:可联合职业能力开发学校等组织和机构,为超龄就业者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服务,帮助其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人社部门应当扩大求职信息和招聘信息的统计覆盖面,建立起统一的超龄人员就业服务平台,便于超龄就业者找到适合的岗位。

第三,在就业管理方面,为了平衡超龄就业者与适龄就业者之间的就业压力,应当设计超龄就业者的劳动退出机制。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结合具体的用人需求和就业情况,设置适当的最高就业年龄,以此来调节不同行业的超龄就业率。

(三)加强超龄就业者的从业伤害保障

由于超龄就业者与适龄劳动者相比,身体素质偏弱、反应速度偏慢,故而其工作时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发生工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当前的超龄用工纠纷也多发于工伤领域。由此,应当要求用人单位继续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或者单独缴纳从业伤害保险,现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如何加强超龄就业者的职业伤害保护。当前江苏省南通市采取了为超龄就业者单独设立“从业伤害保险”的方式,以用人单位自愿缴纳为原则,为聘用超龄就业者的用人单位提供了风险防范渠道。浙江省则是扩大了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将尚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且不超过65周岁男性超龄就业人员,以及不超过60周岁的女性超龄就业人员,纳入了工伤保险体系之中。这两种模式为防范超龄就业者的工伤风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人社部对全国人大建议的答复中也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将在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细化保护规则。

以往在聘用超龄就业者时,用人单位实际上免除了缴纳相应工伤保险费的义务。而明确用人单位的社保缴费义务不仅有利于保障弱势超龄就业者的劳动权益,而且由于用人单位失去了原有的“成本红利”,将更加全面地考虑职工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超龄就业者与适龄就业者争夺就业机会的矛盾。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调整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龄就业争议,劳动立法对于超龄就业问题的明确回应和合理解决,既是该特殊群体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老龄化背景下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明确提出“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本文希望借退休制度改革之力,以超龄就业者的法律保护为契机,重新审视既有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体系的规定,深入思考新发展阶段之下劳动者的差异化保护,从而推动非标准化用工立法技术的创新。

涉及文字转载、内容推送事宜


本期编辑:侯子璇 | 校对:汪玥

审核老师:李安安 | 袁康

}

  原标题:78岁老人遭欠薪 劳动部门:管不了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直以来,农民工的欠薪问题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每至年关,有关“农民工讨薪”的新闻也时常进入大家的视野。一位来自江苏阜宁的老人就遭遇了欠薪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拿到欠款。

  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薛大爷,从2014年起就在江苏盐城阜宁县的江苏富建集团旗下的一家工厂做门卫。可是在2016年期间,他却只拿到了两个月的工资,至今仍有10个月的工资被拖欠。

  对此,阜宁县劳动部门表示,由于老人的年龄超过了法定退休年龄,不属于其受理范围,因此不能受理。那么,薛大爷被拖欠的工资究竟该能不能讨回?超龄劳动者的权益谁来保障?

  由于薛春勤没有养老保险。2014年到2016年期间,为了贴补家用,他在江苏富建集团旗下的一家工厂打工,双方当时口头约定月工资为1000元。老人的侄子薛正钢说:“我叔叔2014年在富建集团旗下的一家工厂做的门卫,2014年、2015年正常发放工资,2016年只发了2个月,还有10个月没有发,当时的口头协定是每月1000元。”

  薛春勤老人一家多次与富建集团沟通未果后,希望通过阜宁县劳动部门维护自身权益。谁知富建集团却说,双方并不存在劳动关系,去劳动部门也没用。薛正钢说:“后来我们找了阜宁劳动部门,他们说我叔叔超龄,没有办法维权”

  为此,记者联系了阜宁县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郭为春,郭为春表示,由于老人78岁,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劳动监察的受理范围,因此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都不能受理,但是老人可以到法院进行维权。

  而对这一解释,江苏瀛鑫律师事务所律师徐金林表示,2017年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有文件明文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双方之间用工情形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应按劳动关系特殊情形处理。”薛春勤虽然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符合劳动关系的特征:“薛春勤他没有退休工资,也就是说他和单位形成的是劳动关系。因为存在劳动关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享受相关的待遇。他的月工资是1000元,在2016年阜宁地区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1400元,他的工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每月少了400元。所以他应该有两个权利:一个是薛春勤可以主张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第二个是他基于劳动关系,他的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权利。”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超龄老人“遭欠薪”、“维权难”的现象。但是,根据已有的判例,只要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均能成为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记者也就此问题采访了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教授邱鹭风,邱鹭风认为,关于这起纠纷,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看待:“首先,既然江苏省劳动仲裁委员会已从保护劳动者的角度出发,认可已经达到退休年龄的高龄老人,如果未享受过退休社保待遇的,可以视为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特殊的劳动合同关系,享受与一般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获得报酬、劳动保护、休息方面同等的权利,并且这个规定已经获得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认可。我觉得,阜宁劳动人事部门就应该尽量与省里政策相一致,避免同一省(区),劳动纠纷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各行其是,导致法律政策指导功能的丧失。”

  邱鹭风教授还表示,当劳动法解释适用时,遇到法律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应该遵循基本原则:向劳动者倾斜:“不要削减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因为劳动法的重要功能和目的,就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表面上看,用人单位会多付出一些费用,多一些其他的福利转移给劳动者。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有利于推动劳动关系的普惠。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来普惠劳动者,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劳动纠纷。”

  而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经过多年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行业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仍较突出,严重侵害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意见》要求,到2020年,形成制度完备、责任落实、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在这里,我们也希望薛大爷能早日拿到被拖欠的工资。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保护劳动者权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