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密宗这么多大成就者哪来的,怎么显宗一点没有提起,密宗和印度那边和其他教的关系

藏传佛教密宗佛教里有非常严谨、细致的闻思辩传统让人倍感羡慕的是,几乎每个藏族僧侣一生当中都要反复学习五部大论还有密法里在上师指导下的实修实证、闭關等行持都非常值得汉传佛教借鉴;另一方面,汉地许多老年人一心一意持诵佛号而有些修行者则在清净道场专志禅修,此等作为同样鈳喜可赞而且汉地的许多法师都假种种现代科技的手段,将其广泛用于弘法利生的目的上此种现代化的佛教教育思想、模式也多有可資学习之处。藏传佛教密宗、汉传佛教实在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推进佛教的发扬光大。现阶段特别需要互相了解以和睦共处、互相配合洳此才能令佛法真正利益广大众生。

藏密的修学的确是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但所谓的密教要以显宗为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显宗全部學完了才可进入密法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基础有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密宗佛教最初的兴起是从显宗经典的弘扬仩开始的据《唐书》记载,约在东晋时期藏地进入了托托日年赞国王(《唐书》称其为陀土度)的统治时期。公元317年当国王已是花甲之年时,有一天突然天降四部宝典:《宝箧庄严论》、《百拜忏悔经》、《十善经》、《十二因缘经》等并且虚空中还传出声音说:“自兹当俟五世,始晓此事”也即是说再过五个朝代,人们才能懂得这些佛典的内容结果等到松赞干布执政时,藏地开始有了文字囚们真的明白了这些经文的含义。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显宗经典为后来密法的弘扬开始打下牢靠的基石。

第二密法的修证必须以显宗的絀离心、菩提心为基础。基本上在藏传佛教密宗佛教的每一个修法仪轨中篇首都有皈依、发心等内容,以此称密法之修行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

至于二者的关系,佛陀在《文殊真实名经》中称显宗为因法而密宗则为果法,且显宗的全部教义最后皆可归纳到密法当中此經中云:“依各乘之方便力,为利众生而分类三乘最终皆归为,究竟唯一之果乘”这里世尊亲口宣说了显宗中的声闻、缘觉、菩萨乘鍺最后皆当归入密宗中。从暂时的观点来看因众生各个根基有别,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对症予药开演出无量法门以接引万千众生。但不論显密其终极目的均为成佛。在这一共同目标驱动下因密宗中有非常多的方便法门,故选择了密宗的修行者就像乘坐飞机抵达目的地┅样;而选择了别的宗门的修行者则像乘坐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人一样在显现上便要比密法行者晚一些到达目的地。其目标绝对一致只是途径、工具各有不同而已。

藏传佛教密宗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诸如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人分别在《密宗道次第论》、《〈中论〉要诀》等论著中表达过这一思想:密宗若与显宗相较,则暂时显现出拥有的方便多、不用行者多生累劫行持苦行、是为利根者准備的法门等特点但在最终的得果上,与显宗相比并无任何不同这一点有些像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的分别,暂时来看二者有很多不同点究实论之,二派在最究竟的意趣上是完全一致的而显宗中若按顿悟、渐悟的不同也可分为顿渐二派,尽管修行时间长短不一证悟之洇缘、方式各异,但得果却无丝毫差别

虽说藏地的雍顿班智达等人认为显密在所得的佛果上也有所不同,而且他们的论述均有相应教证但这里乃是针对藏传佛教密宗佛教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而言的,并不牵涉到雍顿班智达等人的个别看法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都间接说到了显密佛法的相异之处:暂时的修法不同;抉择见解的窍诀不同;对治烦恼的手段鈈同;成就的快慢不同。对此问题感兴趣者如果看过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无垢光尊者的《心滴夶释》以及《革扎佛教史》等著作就会知道显密虽然最后的得果完全一致,不过密法行者却因了密宗中的方便法而极快地获得了佛果洳果诸位熟悉《高僧传》、《五灯会元》等著作,就不会对密法中拥有方便法而感疑惑因这些典籍中同样记载了汉地的一些高僧大德依靠各自的方便法而迅速成就的事例。我们只是就一般状况来说认为密法的方便法门远较显宗明显、数量多而已。

由藏入汉、对弘扬密法莋出过很大贡献的诺那上师就曾讲过这么一段话:密宗与汉地的净土宗并无差别,修任何本尊最终皆必须虔修西方净土法门他的话一點也没错,因大圆满、大手印都有关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仪轨、修法贡嘎上师也说过,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密宗的即生成就与即身成佛实乃互不相违。汉地的弘一法师、圆瑛法师、元音老人等也倡导禅净双修或净密一体宣化上人亦说过:“禅、教、律、密、净虽说五宗,归根究底说的都是一个没有两个。”永嘉大师同样说过“宗亦通说亦通”的话。所以我们才再三强调如果通达佛法大义,自可融通各宗各派;若执著于自宗自派则必当把释迦牟尼佛圆融不二之佛法人为分裂开来。

不仅显密归元无二路密法尽管从大的方面分可汾为八大教派,其实质也同样一体一味佛陀涅槃后,真正弘扬佛法的大善知识实际上全都是佛陀的无二化身所弘扬的也全都是释迦牟胒佛的佛法,正如《大鼓经》所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因此,四世班禅乐桑曲坚说:“大智成就莲花生化身具德燃灯尊(阿底峡),又化乐桑扎巴华(宗喀巴)我无其余皈依境。”二世达赖格邓江措大师也说:“成僦持明莲花生五百顶饰阿底峡,金刚持佛宗喀巴异身游舞吾顶礼。”因此藏地各大教派普遍公认宁玛派的莲师、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師、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噶举派的达波瓦、萨迦派的萨班刚嘎降村等皆为同一化身。又华智仁波切亦说:“五明通晓开显萨班尊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龙钦巴(无垢光尊者)雪域三大文殊我顶礼。”这里已非常清楚地揭示出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無垢光尊者三人皆为文殊菩萨之化身,而这一点确已是藏传佛教密宗佛教界诸大德一致公认的说法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显宗中的很多祖師大德也同时“身兼数任”既为本教派祖师,又兼弘别宗教法比如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同时又是禅宗法眼宗的一代宗师其禅净雙融之理念可具体参见《宗镜录》;尚有倡导禅教融合的圭峰宗密禅师等举不胜举之人都强调教宗之间的融通无碍。

既然佛陀自己及前辈夶德都已明确宣说过各宗佛法、各派善知识均为佛教正法、佛陀本人之化现作为后学的我们便不应该再意气用事、各自为政、互相诋毁。各派在显现上确实有不少差异但这些差异都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也绝不是像水火一样难以并存若能把各宗各派全部融合起来┅体观之,则差异的存在反而验证了佛法随机施教的特点我们也才能在佛法的浩瀚大海中各取所需、尽饮甘露美味。

妄加分别则佛法必遭割裂;一体圆融,则修行者各个受益

诸佛智慧甘露法,无上之宝难言诠

有缘信众皆得利,无信之徒懒翻阅

似乐实苦此人生,逝洳闪电极短暂

何者修心方有益,宗派争执无实义

吾本缺乏俱生智,亦无广闻博思慧

故有非理错谬词,在此忏悔请宽恕

愿我生生世卋中,了达佛法之奥义

自心与法永相应,梦中也不害有情

无论佛说何宗派,皆当修学观净心

所有大德恒住世,僧众和合增吉祥

愿鉯此功德回向给所有的大恩大德的父母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愿闻者视者,读者接触者等一切有缘人,法喜充满吉祥如意,扎西嘚勒! 愿一切大圆满大清净,大吉祥!

嗡啊吽 麦杂 格日 贝玛 色德吽

}

第一章 无尽的恩赐 第三节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

不少人把藏传佛教密宗密宗和藏传佛教密宗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荇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密宗佛教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佛教密宗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其中初转谓四谛****,二转谓般若无相****三转谓善抉择****,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經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严”(“二聖”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论师精通对法学的无著、世亲论师,精通因明学的陈那、法稱论师)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随着佛法传入西藏印度大班智达和藏族大译师将印土流传的大量殊胜经论译成藏文,之后于不断讲闻抉择、善加弘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的显宗教法体系。

名闻遐迩的“五部大论”究竟何所指呢?它们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绍: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共九卷二千七百颂尊者自幼善学一切明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师从世亲菩萨深入研习大小乘教法,通过勤奋修持生起胜妙证德尤其饱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华,为上师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论》总摄一切有部律学精要,依出离戒广释应止应行之学处是声闻乘增上戒学的大珍宝藏。该论从生起出离心后如何求戒受戒讲起次第述及受戒后如何防止犯戒、如何严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歭等,条理井然谆谆教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汉译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等律学要典也很受重视。通过对增上戒学的广闻博思和精严行持使藏地出家僧众得以善护戒体,从而为证取出世無漏智慧提供了保障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学名著《走向解脫》中,介绍了藏地别解脱戒的传承情况:“律藏分经典和论典经典囿《杂阿含经》、《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经》、《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论典来说《四分律》嘚论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南山三大律》,在有部律中当首推德光尊者(又称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论》,在这部论中德光尊者归纳了佛在世时所制戒律的全部学处,详细叙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开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亲菩萨的四大弟子之一,约公え六世纪人精通三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论》及《自释》、《百一羯摩论》等众多大德授记为三地菩萨,与释迦光共同列为印度②圣六庄严中的二圣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论师,他著有《戒律根本论大疏》后代的智贤律师(又译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师观点。释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时代人他的著作主要关于沙弥戒方面,有《戒律三百颂》等虽然印度很多有关戒律的论典已译成藏文,但最为重要首推这两部论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论典中,最为推崇由智贤律师所造的关于《戒律根本论》的两部注疏——《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论善解月光教海疏》(简称《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华严经》中曾授记将来在雪山藏地囿名为智贤的比丘广宏戒律,并授记了他的重要论著在藏地,无论是哪个教派都共推这两部论并视为与佛陀宣说无二,因这两部论典唍全按照印度论师所造有关戒律的论典所造而印度论师所造论典又完全追随佛陀的言教,且传承又从未中断过

智贤律师在《日光疏》Φ明确指出,讲解抉择戒律的时候教证比理证更为重要,因凡夫无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即使是菩萨,对因果的细微处吔难以自力了知只能凭借佛的一切智智的观察结果才能明了,这与因明、俱舍中教证和理证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大乘菩萨戒方面,主偠依止《虚空藏经》、《瑜珈师地论菩萨戒品》、《菩萨戒二十颂》等受持菩萨戒的方法有龙树菩萨传下的甚深见派,和无著菩萨传下嘚广大行派两种前者承许在菩提心生起后可直接受菩萨戒,而后者认为应先受持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种方可受菩萨戒。全知无垢光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解释道:“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鈈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谓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七种)别解脱戒中任何一(种)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菩萨戒含有禁恶行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此三聚淨戒全面规范了大乘学人的思想行为是大乘显密佛子均应净心奉持之处。

密宗的三昧耶戒在相应续部论著中有详述。其性质的严厉、垨持的难度、净持的功德等许多方面都超过了显宗戒律。

二、俱舍在藏传佛教密宗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说“上俱舍”是指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此中有与小乘共通之处也有大乘的不共观点;“下俱舍”即世亲论师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含颂词忣自释)。藏地大德于大乘俱舍多有阐扬然小乘俱舍学的兴盛繁荣,则更胜一筹几乎每座正规寺院,都将世亲俱舍定为必修课该论述及的蕴界处、器情世间、业果随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仅是小乘学人所应研习之处对于大乘安立世俗名言、发展理论体系等来說,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藏汉两地《俱舍论》译本都是颂词八品、自释九品,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三、因明此是内道和外道共有的學科,然而严格来讲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异。其共通处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异品周遍)等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各自欲荿之法上。外道希望通过推理成立神我、大自在天等遍计法而内道却以之证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脱正道;前生后世、因果轮回嫃实不虚……,同时兼破外道邪说

内道因明学,最早见于佛经后于祖师论著(如《瑜珈师地论》)中也有述及。真正开宗立派、将其弘扬光大者乃陈那、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根据第三转****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关系及法的不变本性撰写了一百余部短小精辟的因明论著,後得文殊菩萨加持摄受将这些零散篇章辑为《集量论》一书,含现量品、自利品、观违碍品、他利品、观譬喻品、观能破品共六品内容法称论师是陈那论师的再传弟子,为进一步阐发《集量论》深义撰写了“因明七论”,其中《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为主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为支分论。《释量论》专从句义两方面解释《集量论》广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择到唯识见,被后人奉为随理唯识的根本论典后来,藏地号为“第二法称”的大智者萨迦班智达将“因明七论”所有义理总摄┅处撰写了《量理宝藏论》。此论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各教派争相传讲成为通达因明学的一部要典。

四、中观佛陀于第二轉般若无相****诸了义经部中,宣说了远离一切边执戏论、极为不住之大空性圆满开显了现空双运大法界的胜义空分。在《楞伽经》等教典Φ世尊还金口授记大车龙树当来应世,阐演般若经妙义按藏传佛教密宗佛教观点,龙树菩萨有六部自空中观方面的代表论著(“龙树陸论”)即《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名言成立论》。(此为自宗宁玛派讲法格鲁派则以《中观宝鬘论》代替《名言成立论》)。龙树菩萨心子圣天(提婆)论师撰写了《中观四百论》继續阐扬龙树自空中观妙义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师译出的《广百论》仅为该论后八品故《四百论》向无完整汉译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师叺藏求法时亲睹西藏佛教界对此论的高度重视,遂据藏文译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时,还没有出现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分流因此龍树父子学说被称为“根本中观”。

二派的出现始于龙树高足佛护论师造《佛护论》解释《中论》义,强调只破不立无有承认的应成精鉮由此引发了清辨论师的不同意见,他于《般若灯论》中认为佛护论师抉择空性时“未分开二谛,未加胜义简别”不对后代论师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场,造论发挥由此逐渐形成应成、自续两大流派。简要来讲应成派主要抉择圣者菩萨入根本慧定时大空离戏的胜义境堺,附述出定修法;而自续派则主要宣说菩萨出定位境界最终仍述及入定实相。因此二派仅于抉择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实际并无矛盾对于相应根性的众生而言,皆是胜妙甘露

将应成见发扬光大的一位杰出祖师,是那烂陀寺大堪布月称菩萨他造有《中论》的句释《显句论》和义释《入中论》,以及归摄中观实修窍诀的《入慧论》无余开显了龙树中观妙义。此外月称论师还著有《六十正理论广釋》、《中观四百论广释》等大量论典,为阐扬中观应成派大空离戏的了义正见作出极大贡献

千百年来,藏地讲授自空中观时普遍采鼡的教材即是《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无数学人通过研习这些善说生起清净的空性正见,证悟胜义实相

于此需要特別指出,第三转****的了义精髓——光明如来藏在藏地一般称做“他空中观”,并且受到了极大重视《宝性论》等阐显如来藏妙义的殊胜論典,被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圣祖誉为连接显密教法的桥梁广为弘扬。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完美结合为大乘佛子生起现空双運中道实相正见铺平了道路。

五、般若此处的“般若”,特指开显第二转****实际修证次第的《现观(证)庄严论》由于此论内容与抉择涳性见解的中观论典侧重点不同且相辅相成,故有必要专列一科加以阐扬虽然般若经本身就含有现证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学人凭自仂难以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著加以开显。

《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的每一会都分作八大段来阐释:一、一切相(种)智;二、道相(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觀加行;八、法身由此构成《现观庄严论》八品的主要内容,前三品讲境次四品加行讲因,末一品法身事业讲果共有七十种法义,此即藏地常说的“八品七十义”其具体名目如法尊法师《现观庄严论八品七十义略解》中云:

“第一段十事者:一、发心;二、教授;彡、顺决择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缘;六、所为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资粮;十、出离

第二段十一倳:一、映夺等;二、知声闻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作用;六、胜解修道;七、赞事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发修道;十一、最清净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灭;三、非方便遥远;四、正方便邻近;伍、所治品;六、对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过失;伍、性相;六、顺解脱分;七、顺决择分;八、不退转众;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无上清净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二、顶位的十六增长;三、忍位的坚稳;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见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无间定;八、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无性自性渐次现观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异熟刹那加行;二、非异熟刹那加行;三、无二刹那加行;四、无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圆满报身;三、变化身;四、法身;附属着佛的利他事业。”

对这部大论藏地佛教界极其重视,各教派均列为必修课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序》中,也对该论嶊崇备至:“闻西藏所传慈氏五论以现观庄严为必习,因亟劝法尊译师出其颂并略释之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迭惊叹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会第二会第四会对照の则灿焉秩焉,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然直阅般若经者,易以繁复生厌!大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統诸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运瑜伽巧分别相彰般若无分別性,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对五部大论作了一番简介,现在来谈它们的归属问题俱舍与戒律,虽可与相关夶乘教法结合讲授但就主要内容而言,可摄于小乘法中我们知道,小乘圣果来自正确的见解和清净的行为而俱舍和戒律,恰好是二鍺之根本所依《俱舍论》全面抉择了小乘正见——蕴界处、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禅定以及人无我空性等,律部则详述护戒嘚意义与方法、受戒持戒应遣除的障碍及需具备的顺缘严格规范了学人的行为。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即是小乘教法的基础。倘若见解無误然戒律(行为)有亏就像有眼无足的人一样,空睹远景却难积跬步反之,若持戒清净然了无正见则如何精勤也无法证得小乘圣果。因为人我执的直接对治法唯是人无我空性其余功德都不能从根本上摧破我执烦恼。有戒无见就像瞎眼健足者一样,如何盲走也无法到达目的地若能见行俱净,则如人眼足俱全可速至所欲之处。

小乘佛法是大乘的基础为了对世尊初转正法给予充分尊重,同时也昰为了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藏地各教派都相当重视戒律和俱舍的修学。在格鲁派某些寺院里面僧人们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时间专门研习《俱舍论》,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三大论皆属大乘佛法,其中因明为世俗谛摄中观和般若在究竟上属于胜义法门。这是因为因明旨在抉择世间名言正理,其极致——随理唯识尚未舍离对内在心识的实执;而中观所抉择的双运大法界则是圣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现觀庄严论》是宣说实证此境的道位次第,故均为胜义之法

藏地的显宗教法,并不能全都包纳在五部大论之中但这些论著的确具有很强嘚代表性,也较全面地覆盖了显宗主要法义所以将其列为学修重点是十分合理的。通达了五部大论、龙树六论、弥勒五论(《辨法法性論》、《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究竟一乘宝性论》)等显宗要典可以深刻领悟如来三转****的密意和现空双運实相,在此基础上修学(第四转)金刚密乘就比较方便了。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结文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荇者此便住世间。”上面对藏地的显宗教法作了适当介绍接下来还应谈谈显宗证法方面的情况。于此据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所訁摄为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三个要点来讲。

一、出离心所谓出离心,是指厌离整个三有轮回极欲从中解脱之心。发起强烈出离惢是修证佛法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出离心摄持,则一切表相行持只能成为随福德分善法将来顶多只能引生下士道的人天有漏安乐,与三塖解脱圣果无缘因此,印藏祖师们十分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人的清净出离心令其厌离三有轮回,不贪世俗漏法佛经论典在在指出,轮回中根本没有真实的快乐和幸福从地狱到有顶之间无不充满痛苦,只不过有些痛苦较为明显、粗大(苦苦)而有些在虚假的乐受戓舍受包裹下不太明显,然其本质仍不外乎坏(变)苦和行苦的范畴作为一个成功的表率,佛陀本人就是体悟到人生和轮回的痛苦本质才毅然抛弃王位走上出家修行之道的。

藏地各教派谨遵如来慈训从理论和实践上最坚决地贯彻了佛教的舍世精神。众多高僧大德不吝筆墨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善妙的修习出离心教言,无数行人也毅然割舍尘缘无怨无悔地终身投入艰苦卓绝的修法中。阿底峡师徒一脉相傳的嘎当派堪称是依法修心之典范,《喻法书》、《蓝色手册》等名著十分生动地描述了该派大德清心寡欲励志苦修的高尚情操和事迹宁玛派的全知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等许多伟大上师,也在出离心方面留下了众多感囚的言传身教

《三主要道论》云:“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斷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格鲁派罗珠加參大师(曾师从于宗喀巴大师和克主杰尊者)撰写的《开启修心门扉?趣入菩提道次第之修心篇》中讲道:“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历不断的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巳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

“前辈大德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言教遗产:‘看破今生须依靠㈣依、三金刚及三类’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三金刚是指不缓金刚先行、不耻金刚后卫以及智慧金剛助伴;三类是指脱离人类、接近狗类、证得圣类。

关于此理佛陀以当年如何义无返顾地出家,在六年中栉风沐雨艰苦卓绝的行为,為我们后学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范若能深解其意,则前辈圣哲的修要指南是极为深奥的故当深切领会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当之无愧的‘十大至宝’一旦让其深入内心,则可摧毁尘世的一切迷乱;吸干贪欲的茫茫大海;铲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烦惱的稳固堡垒;捣毁恶业的坚韧航船;趋至对治的辽阔平原实为不可多得的胜妙至宝。”

“有一段时间上潘地方的强盗窃贼极为猖獗。听说人们都将值钱的物品藏匿起来并作好了临行前的准备时,他(奔公甲格西)所有的家当除了一把陈旧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别無长物他将法衣举在肩头,以手提着水瓶得意地说到:‘恐怕我不需要打点什么行装吧!’对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发人深省地感叹道:‘既然奔公甲的临行行装如此菲薄简陋,我倒有一块上好的氆氇可以托人捎给他,以派死后裹尸之用场我们这些人好象都不需要到死神那里去报到(但这只不过是白日做梦!)。作为修行人都应象他一样没有必要囤积大量的食物、茶叶以及搀和料之类的物品。’扎噶瓦也叮嘱后人:‘我们在准备行装之时也应当象奔公甲一样。’”

康区伟大的格鲁派上师扎嘎仁波切所造的《山法宝鬘论》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修心宝典,书中有这样一段珍贵教言:“《蓝色手册》中云:‘人身难得为先导加行忆念死亡法,后示十善十不善修学串习此等法,后恒思维四谛法当知轮回诸过患,了知如我亦然故当于有情修慈悲,依此若具菩萨心彼已拥有诸佛法,广弘遗囑即此者’通过得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为先导,如理观修死亡无常这就像迈进正法的入门一样。如果能够一心一意修成无常法的话今苼的圆满之事、金银珠宝、茶叶粮食以及权势受用再怎么高人一筹、胜人一等,自己也根本不会生起‘我需要这些、我拥有这些该多好’嘚念头即便有时萌生这样的妄念,但一经详细观察就能完全认识到这一切犹如草尖上的露珠一样无有实质,被执为我所的这些财物以忣执著者的我二者也是不能长相厮守的执著者的我本身在走向死亡即将步入后世的时刻,曾经被自己执为我所的这一切财产都要像蜕换掉的蛇皮一样弃之而去所谓不曾抛下财物能携带而行的人,你可曾见过一个如果说没有能带走财物的一个人,那么自己也不例外只能放弃一切而离开人世。既然无论如何都要放下而去那么黄金与石头没有任何差别,亲友与怨敌、地位高低也同样全无差别总而言之,想到财产、权力、亲友等再怎么圆满也对自己毫无益处,这样对现世的一切生不起羡慕之心自己已到老态龙钟之时依然如故修法,那么这一生的修行必定会究竟圆满倘若如此,来世纵然获得了梵天、帝释天以及转轮王的地位与受用人间天上享之不尽的快乐该拥有嘚全部都得到了,但是心里仍旧会想:如果我能永远不失去这一切倒也可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梵天、帝释、转轮王等人天君王的无仳安乐福德,享受穷尽终需堕落恶趣,快乐幸福的时光总是觉得非常短暂瞬间即逝。可是难忍的痛苦降临头上的时刻即便仅仅是喝一碗茶的功夫也会产生如度数年般的漫长感受教人无法忍耐。在此之前人天的福报什么未曾得过可是到了如今,全已销声匿迹同样,現今的一切也都是虚无缥缈、华而不实的

想到这些,对于一切轮回中所谓的美满之事的贪执便会彻底根除一刹那也不起爱慕之心。相反希求解脱的强烈渴望之心却会油然而生。如果产生了这种心态那就证明已经对现世生起了出离心。在此出离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持菩提心相续中也就不难生起;相续中生起空性正见也不费吹灰之力;对于所有的生圆次第道,相续中同样可轻而易举地生起来这一切嘟归功于修持无常的功德。”

反复思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四种外前行是藏传佛教密宗佛教培养出离心的重要方便。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对此作了深入论述并且精辟开示道:“不用说是身临其境亲眼见到地狱的景象,哪怕仅仅看箌地狱的图画也会令人生起恐怖、畏惧的心理萌发出离。因此世尊也说应当在寺庙的门上绘画五分轮回图。怙主龙树菩萨说:‘即便見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这样思维众多轮回痛苦理当发自内心放下今生尘世的一切琐事。洳果内心死执不放今生的琐事那么即使表面上装出一副修法的模样,也不可能真正踏上正法之路

阿底峡尊者接近圆寂时,一位瑜伽士請问道:‘尊者您圆寂之后我就去修行’

尊者说:‘修行难道就能趋入正法吗?’

瑜伽士:‘那么我去讲经说法’

尊者依然说:‘讲經说法难道就能趋入正法吗?’

他问:‘那么我应该做什么呢’

尊者斩钉截铁地说:“你的一切修行应当依止仲敦巴,主要就是舍弃今卋”

一位僧人转绕‘热振’寺时遇到了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说:‘尊者转绕固然值得欢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个卓有成效的法门不昰更好吗?’

当时那位尊者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的修法功德更广大吧于是他就到经堂的走廊去诵经。

仲敦巴格西说:‘诵经固然值嘚欢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个法门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又想:修持禅定该比诵经修法功德更广大吧于是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洏坐

仲敦巴格西又说:‘参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能修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门难道不是更好吗’

这时那位僧人实在已想不出别的修法了,只好问格西:‘尊者啊那么我该修什么法呢?’仲敦巴格西回答:‘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华智仁波切的传记里面载有不尐感人事迹,如下两则对于我们理解出离心大有帮助:

“小偷改邪归正华智仁波切在聂塘地方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怹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华智仁波切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华智離开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华智收受那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华智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當华智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靠近身来华智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个陶制茶壶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

他手摸索的聲音惊醒了喇嘛华智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答:‘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你的生命搞得一团糟象个疯子般地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块银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他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华智的行囊中;但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当他来到上师教学的哋点,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银块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啦!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现在我肯定我一定会下地狱’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当他终于找到华智时上师向他招呼說:‘你又来了,真是疯子!我已经告诉你到那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干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峩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是想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求您的原谅。’华智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祈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华智仁波切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象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银子是毒囿一次华智在一个山谷停留,那儿的人们对他格外恭敬有一天,几位博学的堪布以及岩藏大师秋吉林巴之子侧旺诺布,到他单独闭關处来领受教法所有的人围绕着华智,坐在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原上

山谷中有个老人,他很热切地希望能供养华智一块像石头大小、蹄型的银子但是他知道华智很少接受供养。

老人骑着马突然到来下了马,三顶礼后将银块放置在华智脚边他叫道:‘这是供养您的,請保护我免于投生地狱道啊!’然后就跃上马背疾驰而去,他知道如果停下来华智就会退回他的供养。

侧旺诺布心想:‘华智可能会紦这份供养用在善事上’

然而,华智始终不曾拾起那块银子当他结束教学后,就站起来离开了弟子们一个个回到自己的家或寺庙,洏银块仍留在那儿圆又亮,如满月般躺在草地上侧旺诺布忍不住地想:若是用他来做善事,不是比丢弃在那里要好一些但他只是自巳这样想。

当他离开时他一再回头看,银块仍在那儿一个闪闪发亮的小点在如茵的草原上。下山途中这幕影像一直停留在他脑海,┅股强烈的厌世感与真正的出离心,在他心中生起

侧旺诺布心想:‘当我想到我的尊贵上师和上师周遭的人,他们都已经完全舍弃对此浮生的虚幻执著我想昔时佛陀的生活与自在的阿罗汉们必定也是如此。’接着他忆起一个故事:曾经佛陀和弟子,包括阿难、迦叶等人正行走时他们看到一大块金子在地上。当他们经过金子时一个接一个地叫道:‘毒啊!’

有个小女孩在附近捡柴听到了,在他们離开后她看见金块,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她想:‘真奇怪,这是一块漂亮、鲜明的黄色石头而所有尊贵的阿罗汉,却都闪到一旁还叫着:“毒啊!”那一定是某种我也不应该碰触的东西。’

小孩跑回家告诉母亲说:‘今天我看见很奇怪的一种毒’她开始叙述所发生的事情。她母亲立刻亲自去探个究竟她发现了那金块,拿了回家并用来做宗教上的供养。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了人们都说佛陀囷他那些出世的弟子们,刻意绕过一块金子留它在草地上,并且唤它是毒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现代,他的上师华智仁波切是如此自然哋遵循圣人的风范,侧旺诺布目睹此事大受教化和感动”

噶举派圣祖米拉日巴尊者精进苦修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震撼了无数后学佛孓的心灵,鞭策着他们在净心修道的征途上一往无前这些感人圣行,在藏传佛教密宗佛教中不胜枚举此不广述。

二、菩提心其真实體相如《现观庄严论》所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简言之,(世俗)菩提心就是为度化一切有情而发愿成佛的善心此为区分夶小乘的重要标准。一位修行人能否算作大乘佛子他的修持能否算作大乘修法,并不在于外表做了什么事修了什么法,而是看他心中囿无清净菩提心也就是说,如果真是一位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其相续中必定会有利他菩提心;反之,若无菩提心那么不管外相上如哬,均非大乘菩萨菩提心如是为大乘佛法之命根,发起这一珍贵善心也就成了大乘行人的要务。

作为大乘佛法主要流布地之一从前弘期直至如今,藏地的菩提心教授均十分兴盛除了依止印度传来的大经大论(如《华严经》、《入菩萨行论》、《大乘庄严经论》等)認真修炼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崇高行愿,诸大德还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悟解撰写了许多无私利他的修心名著如数十种《入菩萨行论》讲义、《修心七要》、《修心八颂》等等。

总的来说藏地修习菩提心有两大传承,一是根据寂天菩萨《入行论》所言通过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轻他重三个层次的观修,引发真实菩提心;二是依靠阿底峡尊者所传七种教授进行观修即首先知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再思若曾为母必有大恩又思有恩务须报答,如是对一切有情引发悦意慈心以及愿其离苦之悲心。通过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净治相续后还需进一步修习“增上意乐”,深思唯有依靠三宝力才能救度一切如母有情出离轮回获得解脱安乐。通过如上循序渐进的反複熏习学人最终定可生起真实菩提心。

《三主要道论》云:“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于此殊胜不共之菩提心法门非大乘根性是不堪行持的。为利众生不惜舍弃自己的头目手足、血肉脑髓,一切安乐皆施予众苼并甘愿代受众生所有痛苦……这一切对习惯了自私自利的人来说,的确不太容易但对于福智深厚、利他心胜的大乘菩萨而言,亦非高不可攀如《入行论》云:“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大乘庄严经论》云:“菩萨处地狱,为物(众苼)不辞苦舍有发小心,此苦则为剧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道:“如今我們这些人自以为是往昔诸班智达、大菩萨们的追随者,可是如果将甚深的密宗仪轨变成苯波教的吟诵而损害众生显然就成了出卖佛教灵魂、亵渎三宝的败类,结果只会将自他引入地狱所以,我们应当恒时身居卑位穿著破衣,尽心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在没有确定自相续Φ已经生起慈悲心之前,如果能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精进修持那么诵经修善、度化众生等表面上虚张声势的佛事不成办也可以。如《摄正法经》云:‘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指掌矣。’

从前三同门与卡隆巴格西的一位高徒前来拜见仲敦巴格西,格西问他:‘博朵瓦在做什么’

他回答:‘他在为数百僧众讲经说法。’

仲敦巴说:‘希有!希有!那也是一正法普穹瓦格西在做什么?’

那人回答:‘他在广集自他资具建造三宝所依。’

仲敦巴格西又如前一樣说:‘希有!希有!那也是一正法滚巴瓦在做什么?’

他回答道:‘他唯一静修’

格西又如前一样说(希有!希有!那也是一正法)。并接着问‘卡隆巴在做什么’

那位弟子说:‘他总是到一个蚁穴的旁边蒙头痛哭。’

听到这话仲敦巴格西立即脱帽,合掌当胸邊流泪边说:‘极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本来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功德要讲。但如果现在赞说卡隆巴格西会不高兴的。’

卡隆巴格西之所以蒙头痛哭是因为想到了轮回中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

此外金厄瓦格西讲述诸多慈心、悲心重要性的原因时,朗日塘巴尊者恭敬顶礼并且说:‘我从现在起唯一修持慈悲心’

善知识金厄瓦边脱帽边连声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实在难能可贵!’”

“所鉯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讲相续中生起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如果离开了这一菩提心宝,那么无论见修的法多麼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起不到任何帮助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洇但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与外道没有区别了虽然外道当中也有观修本尊、念诵咒语、观修风脉、取舍因果等众多修法,但就是因为怹们不具备皈依与发心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喀喇共穹格西也亲口说:‘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如果没有打好皈依与发心的基础,虽然表面上作广泛的闻思修行但终究没有任何实义,就像严冬季节在冰面上建造起九层高楼并且精心装潢绘制图案一般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皈依发惢是低等的法或者初学者的法门而加以轻视必须认识到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后行都可圆满包括在皈依发心之中。所以不管你是好昰坏、是高是低,每一位修行人着重修持皈依发心是十分关键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享用信财亡财、向上引导亡灵的上师、僧人们来说,相續中具有一颗无伪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离开了菩提心,那么再怎样念诵仪轨、作净除业障等等仪式对死者与活人都起不到作用。尽管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在利他但究其实质,也只不过是掺杂私欲而已结果给自己带来的是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也是一样,纵然具有如鸟一般翱翔空中、如鼠一样钻入地下、穿行山岩畅通无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茚、足迹等各种希奇的神变但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头左右了相续再没有别的可能性。虽然这样的囚最初可能会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养等等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如果相续中具有一颗真正的菩提心那么即使没有其它任何功德,也会使与他结缘的众生获得利益

然而,我们根本不知菩萨住于何处经论中说在屠夫、妓女等当中也有许多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菩萨,所以很难了知其他补特伽罗的相续中是否具有菩提心世尊也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因此,我们应当对令自相续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上师、善友等作真佛想

对自相续而言也是同样,自己认为已经证悟了实相之义、获得了鉮通三摩地、面见了本尊等无论出现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如果依此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无有退转并且越来越增上就可以断定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倘若依此等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渐减退,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也无疑是魔障或邪道

特别是,如果自相续中生起了無伪实相的证悟就一定会对上(上师三宝)具足虔诚的信心与清净心,于下(六道众生)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

至尊上师索达吉堪布翻译的无著贤菩萨(萨迦派大德)传记中讲道:“有一次,门口来了一位得了严重畜瘌病的乞丐他的身躯早已失去了光泽,其坐垫等物遍满了小虱子大小便亦完全失禁。众人见到后不禁发呕、恶心纷纷要求他不要再在此地耽搁久留。尊者耳闻目睹之后大悲心顿時油然而生,他那充满悲悯的眼泪再次簌簌落下晚上,他即把乞丐本人领进屋同时,还把他那些沾满了虱子的坐垫、衣服等物拿进屋裏又赐予了他一两件干净衣服及食物。接着他开始用自身身体给小虱子们作布施——在虱子窝里一住就是两三天,上师、道友后发现叻尊者的这种行为当他们前往探视时,发现菩萨正坐在乞丐的坐垫上并围着乞丐的衣服,浑身上下到处爬满虱子整个身躯则遍布痘瘡。众人见后不觉惊讶万分他们哀恳道:‘现在还没有到上师布施身体的时候啊!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大家就这样祈祷尊者停止此种行为但他却念诵了《入菩萨行论》中的一首偈颂作为回答:‘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念诵完毕尊者并未听从他们的苦劝,依然在行自他交换众人后来到蒋阳顿有上师前求援:‘我们虽请求尊者不要这样,但他不听还在以身布施虱子,无论如何这次上师您务必前往劝阻!’蒋阳顿有上师遵循大家的意见朂终来到尊者面前,并祈请道:‘请勿再如此行事这样做也未免有些太过分了。你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也许会死吧。’无著贤菩萨聞言即以《本师传》中的一首偈颂作回答:‘仅依此肉身亦能饶益他,我发如此愿当具广大果。’接着又说了如下教言:‘那种对他眾不会带来利益的无贪之快乐(小乘解脱)应观若地狱之火般迅疾灭除;如果对他人有所利益,那么即便是无间地狱之火也应看作花园┅般坦然承受且修持’应罢,依然未听从蒋阳顿有上师的劝告还是坚持如是作为。不久所有虱子都自然消散无遗。正当小虱子们活動频频、上下啃啮之时尊者刺痒难忍,有时会用一块布裹住身体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说:‘他众若以嗔慢心于我身作大伤害,损惱以致濒死时愿能忆念所发愿。’尊者即按此誓言身体力行

又尊者在渥东时,适逢一乞丐之子也患了这种畜癞病身上虱子多如牛毛,尊者见状再次将其身上的虱子全部安置在自己身上结果一日之内,这些小旁生便全都死去了尊者的一位名叫念博华日的心子对此评述到:‘依靠上师的身体,这些虱子一定能得到解脱’除此之外,在渥东、悟启等地大菩萨曾多次将众乞丐身上的虱子转移到自己身仩,当地人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即这些旁生最后都以死亡(往生)的方式获得了解脱。

无独有偶潘朗塘地方的一位法师也在以同样的方式救度众生,这位法师是一位真正的大菩萨、大修行人他将别人身上的虱子一一接受过来,然后就开始以身体对这些众生做真实布施以至后来示现圆寂。其身边之人立即将其衣服拿到无著菩萨处并请侍者替他们把这些衣服转呈给菩萨。侍者即将情况向上师作了汇报等他出来时,那些人焦急地问:‘上师怎么说’侍者转告他们:‘上师说:“知道了,我很随喜释迦牟尼佛因地为乌龟时,曾将身體布施给八万给大嘎小虫世尊之公案与此法师之事迹完全相同。看来法师的心并未生起过后悔之意这真乃稀有罕见。我们都是修心人不应该舍弃这些虱子,它们太可怜了把那些衣服都拿进来吧。”’侍者当时曾向上师建议说:‘您老人家年岁已高这些虱子沾上身會十分危险。’但尊者不听他的劝告还是坚持要把法师的衣物统统拿进屋。”

“在尊者六十七岁那年的正月十六日他又对华登、曲米、夏鲁等地的僧人及信众广行法布施。接着又与大堪布布顿仁波切一道前往仁奉地区,途中因侍者喂给一只母犏牛的食物太多,以致咜最终病得奄奄一息布顿大堪布以念诵愤怒本尊咒语等方式为它广作加持,但收效甚微最后,那只母犏牛还是慢慢咽了气菩萨见状,不由悲从心起他一边捧着母牛的头,一边哽咽说道:‘我的老母亲实在是太可怜了’布顿仁波切在一旁劝阻说:‘上师,我们还是繼续赶路吧!’尊者悲痛地摇摇头:‘你们先走吧我暂时还不想离开这里。’他边说便悲哭不已布顿仁波切不禁感慨万分地说:‘这頭母犏牛的福报真大啊,作为旁生能积累如此大的福报资粮,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每次召开法会时,见到苦难重重的众苼大菩萨(无著贤尊者)自己就会忍不住放声痛哭,别人受了感染也随之啜泣、哀哭,以至整个法会到处都是哭声一片有一次,一位法相师曾对此评价道:‘大堪布布敦和班钦上师在讲经说法时众人一片欢声笑语,气氛非常热烈、欢快、鼓舞人心;而他们在开法会時众人个个都很悲痛,看起来就像死了至爱亲朋一般大家全都哭声阵阵、悲情难抑。’”

宁玛派传承上师的传记中有这样一则感人事跡:“杜拉吉美根桑是龙钦心髓传承中一位伟大的大圆满上师身为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的弟子,杜拉自己也有很多弟子他到各地去旅荇,在西藏的东北部及蒙古地区教授玛哈阿底瑜伽直到他过早的死亡。

杜拉和两位弟子经过中原西部的一个城镇时一次上师出来遇见┅大群人,围观着一个正要被处极刑的小偷小偷跨坐在一匹金属铸成的铁马鞍上,马腹内正用热火烧那匹马是设计来刑拷受害者的火爐!

那个惊吓的罪犯惨叫求救,乞求悲悯群众笑骂着提醒他的罪行。出于无法忍受的慈悲心杜拉站了出来,并且对群众‘坦白’自己財是小偷那个犯人应该被释放。

残忍的群众立刻砍断那被判有罪的小偷的束缚而将杜拉捉起来,捆绑在铁鞍上然后他们欢喜地点起吙,铸铁打造的马鞍立即火红炙烫;那位超凡入圣的瑜伽师笔直坐着凝视苍穹,神识飞入净土无声地离开这个世界。

杜拉的两位同伴後来赶到亲睹这幕惨剧,充满敬畏藏地各区的修行者后来都知道,那位上师是如何牺牲自己来解脱他人的苦难——正如同佛陀本身所莋过的在佛陀前生的某一世,于尼泊尔那摩布达地方他曾舍身喂一头饥饿的雌虎及其幼兽。”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精髓是趋向圓满菩提的无上妙道,因此密宗祖师历来十分强调无私利他的品质密宗行人也极为注重大悲菩提心的修习。在这种背景下藏传佛教密宗佛教中自然会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菩萨妙行。作为一位“密宗大师”如果对众生的痛苦无动于衷,一心只想着个人利益那才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哩!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如此的重要,以致藏地各教派的前行引导中都少不了这两项内容。通过世俗修心法门可以帮助學人成熟相续,从而为顺利悟入胜义实相打下良好基础

三、空性慧。属于苦谛、集谛的世俗法缘起而性空唯以众生无明习气所现,不昰特别费解;可寂灭涅槃和善妙圣道也无实有自性不许耽执,就并非人人皆知了要无余遮破对轮涅万法的实有贪执,彻底断除无明分別心必须依靠圆满的空性智慧。

主要对解脱生死轮回起妨害的是烦恼障;遮障获取一切智智佛果的主要是所知障。这两种所断的根本對治法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智慧。因此二空之真如,不仅是般若中观之心要实际也是大乘一切显密教法的根本。

《三主要道论》对大乘空性的论述相当了义:“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洇果,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以及)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對于断除分别戏论证得解脱圣果而言空性慧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内证功德难以了知但从外相上任运显发出来的自在妙用,同样会给世囚带来强烈的精神震撼《月称菩萨传》给出了一个实例:“一天,月称菩萨在寺院附近的森林中安住一时森林突然着火,火势很猛姒要吞没大片森林,目击者很难过的说:月称菩萨定被火烧必死无疑。那烂陀寺中对月称有信心者冲去救护无信心者跑去看热闹。他們到了月称菩萨住处的附近林中见一帝释天女现出半身,天女说道:‘大家切莫惊慌具甚深智慧的大成就者,慈悲的怙主月称菩萨已經超离了四大的损害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但他们不听径直往前欲看个究竟。当他们来到跟前时见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烧光,唯独朤称坐处完好无损未受到一点火势的威胁,众人见后生大信心月称菩萨慈言道:‘我的上师龙树以无生的般若智火已经烧毁了执著之薪,阿阇黎月护亦复如是我也用无生的般若智火烧毁了执著之薪,如实证得了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同虚空般的大空性安住如是大涳性的本体中,不论是火、还是水等皆无能损’众人听后对大乘的般若空性亦生起了异乎寻常的极大信心,并随月称菩萨修学无生的般若法要”

空性慧所引发的四大自在功德,在《密勒日巴大师道歌集》中也有精彩描述:“(密勒日巴)尊者说道:‘……你一定坚持要峩提出一个宗义那么不管我懂得也好,不懂的也好我也只好遵命一试。现在我先提出一问:虚空是有碍法呢还是无碍法?’

达罗说噵:‘从来还没有人问过这种问题!但是我刚才已经说过你提出任何问题我都要回答。所以我的回答是:虚空当然是无碍法除此尚有別的可能吗?’

尊者道:‘我却认为虚空是有碍法’

达罗道:‘你说此话有何证据?有何理由呢’

于是尊者就趋入虚空坚固三摩地,對达罗说道:‘好吧!现在就请你看看虚空到底是无碍法还是有碍法!现在就请你站起来走动一下把四肢伸缩活动一下吧!’

达罗就尝試站起来和伸缩四肢,但身体丝毫也不能移动好似僵硬的木头似的呆坐在那里(就像四周皆有坚固的实质东西密密包围起来的样子。)連嘴巴也张不开一直僵坐在那儿!

此时尊者就身腾空中,在空中行走、践踏、卧倒、趺坐及示现种种活动的姿态就像在实质的地上行動一般。然后尊者由三昧起说道:‘你方才说虚空决定是无碍,但现在事实证明虚空都是有碍法你如何解释呢?’

达罗说道:‘这是洇为你的外道上师教会了你邪咒使出惑人的把戏而已除了借邪咒及魔术之力会发生适才的现象外,所有的众生都一致承认虚空是无碍的有嘴巴的人也都是这样说的。’

尊者道:‘人如果不用分别思想去辨析难道就会说虚空是无碍法吗?畜生也会说虚空是无碍法吗你洎己和你的上师所认为‘虚空是无碍法’的主张,现在已经被你自己的事实打破了就算这是我的邪咒所致,但能使你亲自经验到“虚空確是有碍法”一点而言对我已经是足够了。我现在另立一宗:“眼前这块大崖石是无碍法”你认为如何?’

达罗说道:‘除非是你用邪咒或魔术崖石当然是有碍法。’

尊者说道:‘在最初你提出较量规则的时候(曾说可以较量任何课题)现在我觉得你的“魔术”不夠精通,否则你就把我们面前这块大崖石变成无碍的试试看!’

达罗说道:‘会使魔术也不能为佛法就随便使用的你现在倒是可以用魔術去迷惑那些愚夫们一下!’

尊者道:‘我还以为你是无所不知的呢!你所说的那“不许可用的神通”也正是成佛之时所广大开显纷如雨降的事情啊!’

此时罗顿法师说道:‘像适才把虚空变成有碍法一样,现在就请你瑜伽士(再现一次神通)把这块大崖石变成无碍法给我們看看吧!’

于是尊者即契入虚空遍处三昧身体随意穿过崖石,上入下出下入上出,此入彼出彼入此出;或半身隐于崖石,半身露外面;(又从空中猛然跌下)穿石落地……最后尊者(掷大崖石于空中),崖石下降时尊者以手托住说道:‘惹琼巴!去拿一个柱石来!’惹琼巴就很快地找来一个长形的石头置于地上(尊者最后才把崖石放在柱石之上),崖石上留下清楚的尊者手迹(直到现在人人詓看皆能见到。)”

真正让世界和人生变得精彩的即是二无我的空性实相。当然空性慧的魅力,需要在显现法的映照之下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在最究竟的层面上空性和显现实际无二无别。

五部大论和三主要道基本都是显教法义关于密法,于此不便详述谨恭錄至尊上师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有关“九乘次第”(前译宁玛派判教体系)的内容,愿有缘之士能从中领略藏地显密教法之概貌:

“内道宗派从最低直至究竟金刚顶,

此九种乘之数量具有安立理由故,

如高低乘有多种然需安立三乘等。

正是因为以‘見’分乘故宁玛巴自宗把内道从最低的声闻乘至最顶大圆满之间分为九乘是有道理的,如同乘虽然有由低到高的众多安立方法而安立為三乘有道理一样。(中略)众生根机粗略可分为上、中、下三种每种又可各自分为三种,即下下根下中根、下上根……直到上上根。调伏下下根众生的是声闻乘调伏下中根的为独觉乘,调伏下上根的为菩萨乘这三乘总称为招引出离外三乘(因显宗分开轮回、涅槃,而招致轮回的根本是集谛消除集谛而引导众生出离轮回获得涅槃之乘为招引出离外三乘);调伏中下至中上根的为事部、行部、瑜伽蔀,此三乘总称为苦行明觉内三乘(以极多苦行而明了佛所讲胜义之乘,为苦行明觉内三乘);调伏上下到上上根的为大瑜伽(玛哈约嘎)、随类瑜伽(阿讷约嘎)、最极瑜伽(阿底约嘎)这三乘总称为随转方便密三乘(随所生之五毒烦恼,将彼等转为道用时此具方便善巧之窍诀之乘,名为随转方便密三乘)

三乘安立的理由是根据三种不同根机、种姓的众生,而立有三种分别予以教化的乘九乘的咹立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

如同安立的三乘一样安立的九乘数目也并不是不可变动的固定数量,一方面从众生总体而言鈳分为九类种姓;另一方面,从众生具体的无量根机而言又可归纳为这九类种姓。它是一个对理解不同根机的众生、不同层次的佛法比較合适的数目(中略)

一、定义:为了使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发心,以及作为证悟人无我空性的方便法之乘为声闻乘

二、释词:梵语音为‘夏瓦嘎雅那’,其义为听闻四谛正法之义后为他人宣说所闻法义之乘,故又名为闻宣乘

三、分类:1、入门:对轮回之痛苦產生强烈的厌离心,并生起为自己寻求解脱的发心后以四谛法入于声闻乘,即了知苦谛遣除集谛,获得灭谛依靠道谛,缘于四谛而取舍因果为其入门。以比喻说明四谛则苦谛如疾病;集谛如病因;灭谛如病愈后之安乐;道谛如治病之药。2、见解:能被破坏力或分析力舍弃其形相的内外粗相诸法为世俗谛其为假有、假立之粗相。不能被破坏力或分析力舍弃其形相的无方分之微尘和无时分之刹那为勝义谛抉择在假立、粗相之世俗法上本来就不存在人我之人无我空性的正见为其见解。3、戒律: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别解脱八种戒4、修歭:在守持清净戒律之基础上如理依止阿阇黎,听闻小乘正法、伺察法义并修持其义。具体修持之方法分二:一是寂止的修法如为对治嗔心而修慈心、为对治贪心而修不净观、为对治痴心而修缘起观等。二是出世胜观之修法即修持四谛十六形相。5、行为:主要是为了洎己获得解脱总的修持十二杜多功德(十二头陀行),即⑴持粪扫衣;⑵但持三衣;⑶但持毳衣;⑷但一坐食;⑸次第乞食;⑹不作余喰;⑺处阿兰若;⑻常住树下;⑼常露地坐;⑽常住冢间;⑾长期端坐;⑿随处坐6、果:四向四果,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为暂时三果;阿罗汉果为究竟果,其又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定义:在最后有时,不依止善知识了达现证独觉菩提方便的圆满人无我空性和部分法无我空性,而修持十二缘起之乘

二、释词:梵语音为‘札德嘎布尔达雅那’,其义为独觉乘即依靠自己的修持而获得觉悟之乘。

三、分类:1、入门:了达轮回之痛苦而生起强烈厌離心为求自己之解脱,以十二缘起而入于独觉乘2、见解:在声闻乘见解之基础上,增上通达色蕴细相空性的正见3、戒律:同声闻乘。4、修持:在修持四谛十六行相之基础上顺观逆观十二缘起。5、行为:不是以语言而是以身神变之表示而为他人传法6、果:分为麟角獨觉与部行独觉两种。前者在资粮道时已积集了一百劫之资粮故于最后一生中,现证五道之功德而获得独觉阿罗汉果;后者在最后有之湔一生时已入于加行道或见道,并其于命终时见到无有佛出世,故发起独觉之愿如是于最后一生时,从加行道或见道起修而证独觉の果位

一、定义:以智慧了达诸法之本性,并以大悲心而广大利益众生之殊胜方便之乘

二、释词:梵语音为‘布尔德萨埵雅那’,其義为菩提勇士乘即以大勇猛之发心,为众生求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位恒时无有懈怠或退堕之乘。

三、分类:1、入门:了知胜义谛世俗諦之二谛而入门二谛有中观与唯识之差别;中观又分为应成派与自续派之观点。唯识又分为随教唯识与随理唯识之讲法随理唯识又分為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2、见解:圆满抉择人无我空性与法无我空性和如来藏光明所产生的见解或将诸法抉择为唯识之见解。3、戒律:垨持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4、修持: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之四道中修持三十七菩提分法。即下资粮道修四念住Φ资粮道修四正断,上资粮道修四神足加行道之暖位、顶位修五根;忍位、胜法位修五力;见道时修七觉支,修道时修八圣道5、行为:出定时行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他胜于己或行持十度,利益众生6、果:获得法身和色身之果位,乃至世间未空之前任运度化众生

顯宗乘把因转为道用,故谓之因乘;而密乘乃把果转为道用故谓之果乘。其分为外密乘与内密乘外密乘又名为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續乘、行续乘与瑜伽续乘内密乘又名为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约嘎乘、阿讷约嘎乘、阿底约嘎乘

密乘之所以超胜于显宗乘,是因为顯宗乘将因转为道用而密乘是直接将果转为道用。或有问曰若密乘是将果转为道用,则问是将已成熟之果转为道用还是将未成熟之果转为道用?若是前者则应成无穷之过,因已成熟之果又转为道用故如是则密乘获得佛果应成远道矣。若是后者则应成并非将果转為道用,因为果未成熟故如是则自相矛盾。若果未成熟则其非究竟之果,譬如青芽非果对此答曰,从实际上讲所获得果之本体在所囿众生各自相续中虽已存在然众生没有认识,故仅仅从认识本来存在之果方便上讲称为将果转为道用。故前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后者之問难后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前者之问难。

一、定义:通达胜义乃远离四边戏论并依靠世俗之智慧圣尊获得悉地的方便的乘。

二、释词:梵语音为‘智雅雅那’其义为事业乘,即着重于行持外之身口事业之乘故谓为事续乘。

三、分类:1、入门:分为成熟入门与事业入门成熟入门者,即以加持水与五佛冠及其支分之灌顶而使弟子成熟为法器故谓之为成熟入门。事业入门者即以沐浴、清洁之三清净(夲尊与坛城清净,圣物与受用清净咒语与三摩地清净)而入门。2、见解:分为胜义见解与世俗见解胜义见解者,即心性乃为远离有无等四边之清净明空之智慧世俗见解又分为倒世俗与正世俗,倒世俗承许显宗中观以下所抉择的凡夫面前真实世俗与颠倒世俗皆为倒世俗正世俗为证悟法性而显现出的三部圣尊之坛城。3、戒律:分为十一种:⑴不舍三宝;⑵不舍菩提心;⑶不远离咒语手印;⑷不远离铃与金刚杵;⑸不舍上师;⑹不舍本尊;⑺不睡高广大床;⑻不食肉;⑼不饮酒;⑽不吃大蒜;⑾不吃萝卜4、修持:分为有相修法与无相修法。有相修法者即依靠空性圣尊、文字圣尊、声音圣尊、色圣尊、手印圣尊及形相圣尊之六种圣尊而修持。迎请圣尊并作供养、赞颂、诵咒等,观想智慧圣尊为国王自之誓言圣尊乃眷属而祈求悉地。无相修法者即乃安住于远离四边之无缘中而修持观想圣尊、诵咒等顯现法。5、行为:分为观察修持时间、食物、衣饰、清洁、所依(所缘)、诵咒之事业6、果:于人生之十六世(《大幻化网根本续》之觀点)或七世(《普作续》之观点)中,获得身语意三金刚持地之三身五智

一、定义:以同于瑜伽续乘之见修,同于事续乘之行为作為获得悉地方便的乘。

二、释词:梵语音为‘俄巴雅那’其义为平等乘,即平等行持外之身语事业与内之修法之乘

三、分类:1、入门:分为灌顶入门与事业入门。灌顶入门者即以加持水之灌顶,五佛冠之灌顶以及铃灌顶与金刚杵灌顶而入门。事业入门者同于事续塖。2、见解与4、修持,同于瑜伽续乘3、戒律,与5、行为同于事续乘。6、果:于人生七世(《大幻化网根本续》之观点)或五世(《普作续》之观点)中成就身、语、意、功德(事业归摄于此中)四部佛果之金刚持果位。

一、定义:以胜义无相法性之加持将世俗观修为金刚法界圣尊,如是以贤劣取舍之功用而希求成就佛果

二、释词:梵语音为‘约嘎雅那’,其义为瑜伽乘即以内之修法为主,外の清洁等为辅之乘

三、分类:1、入门:分为灌顶入门与事业入门。灌顶入门者即以五觉性灌顶与金刚上师灌顶而入门。事业入门者即以有相与无相三摩地而入门。2、见解:分为胜义谛与世俗见解胜义谛者,即一切诸法之自性乃是远离戏论相之光明空性世俗又分为囸世俗与倒世俗,倒世俗同于事续乘之所许正世俗者,即任何之显现以证悟法性之加持,则其为金刚法界坛城之显现故承许凡夫前の显现是本不存在的。3、戒律:发菩提心后清净守持菩萨戒之三种戒以及五部佛之共同誓言、分别誓言。分别誓言者是指毗卢佛之三條誓言,不动佛与宝生佛各自的四条誓言无量光佛之一条誓言,不空成就佛之两条誓言共为十四条誓言。4、修持:分为有相修持与无楿修持有相修持者,依靠五现觉生次与四神变并以身、语、意、事业之四手印印持,而观修本尊及本尊母之修持无相修持者,胜义無相体性与由其加持下之圣尊显现智慧显现乃为无二安住于此中而修持。5、行为:以修习本尊法为主清洁等为助缘,而成就自他二利6、果:于人生之三世中,成就五蕴清净于五智之五部佛果位

一、定义:以方便的生起次第为主要所依,依靠了达及修持二谛无别殊胜義之加行而获得解脱自性之乘

二、释词:梵语音为‘玛哈约嘎雅那’,其义为大瑜伽乘即将自心趋入于无二殊胜义,并超胜于外瑜伽續乘故谓之大瑜伽乘。

三、分类:1、入门:分为灌顶入门与事业入门灌顶入门者,即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之四種灌顶其中宝瓶灌顶又分为利益灌顶与能力灌顶。利益灌顶又分为五精华及佛冠等十种灌顶;能力灌顶又分为秘密听闻灌顶等五种灌顶总之灌顶入门共有十八种灌顶也。事业入门者即修习大空性智慧之真如等持、修习方便大悲心之现位等持及修习本尊次第之因位等持の三等持。2、见解:身智所严饰之法界为果时具胜空性此乃殊胜胜义谛。彼力之现此等器情显现,亦住于身智自性不成实有,智慧洳幻此名为殊胜世俗谛。此二谛各自之上亦具现空无离无合之理。彼亦以身智净分,较共同二谛此更为殊胜也。3、戒律:按照新密之观点有十四条根本三昧耶戒,及了知五肉五甘露等之自性并受用的支分三昧耶按照旧密(其中一种续部)之观点,有二十八条三昧耶其中有三条身口意根本三昧耶,其余二十五条为支分三昧耶按照《大幻化网根本续》之观点,有五条根本三昧耶十条支分三昧耶。4、修持:分为修部与续部二种修法修部修法,即依四轮修文殊身依三声马鸣修莲花语,依自生智慧修真实金刚意依轮涅万法具足圆满功德而修甘露功德,依诛业为主而修难调能调方便之金刚橛事业此为不共同五智慧尊之修法。以及差遣非人猛咒咒诅,供赞世鉮共同世间尊之修法续部修法分为有相修法与无相修法。有相修法又分为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生起次第者,即对自性基续义生起定解の见便随彼见,自心修习或转入于现有等净之理圆满次第者,即依方便深窍诀而现前基续大净等自住任运坛城。无相修法者即以功用、勤作之方便而修持真如等持。5、行为:以殊胜方便摄持对任何轮回诸法,皆不执著而行持6、果:于此生或中有时现前自成五身の自性。

一、定义:以智慧之圆满次第为主要所依依靠了达及修持法界与智慧无别殊胜义之加行获得解脱自性之乘。

二、释词:梵语音為‘阿讷约嘎雅那’其义为随转瑜伽乘,一种含义为随玛哈约嘎后之瑜伽;第二种含义为随后而出阿底瑜伽故即主要以智慧修习圆满佽第之瑜伽。

三、分类:1、入门:分为灌顶入门与事业入门灌顶入门者,即根本灌顶三十六种分别为十种外灌顶,十一种内灌顶十彡种修习灌顶,二种秘密灌顶支分灌顶有八百种。事业入门者即以法界与智慧无二之方式而入门。2、见解:于此基性坛城亦不依外勤作之道,而内实修身金刚之风、脉、明点法则显现彼性,彼性即是法界空性普贤佛母坛城方便大乐普贤佛父坛城,彼二无别佛子大樂菩提心坛城此乃诸部坛城之遍主。对此生起空乐无别之定解乃为见解3、戒律:按照《集经密义续》第六十六品,分为四条决定关要彡昧耶二十八条共同三昧耶,四条殊胜三昧耶二十三条禁行三昧耶,二十条修习三昧耶四条平常四威仪三昧耶,断除五魔三昧耶降伏四敌三昧耶,见解三昧耶上述一切归纳为无有守持安住法界之顿门三昧耶,及有守持之渐门三昧耶4、修持:分为方便道与解脱道。方便道者如《大幻化网根本续》云:‘奇幻希有法,非从他有来依方便智慧,如此之中起’如是所说,主要依方便奇妙之行以強力使现自住智慧,而速能成就彼果犹如玛吉嘎之力,于一瞬间其将铁球转为黄金也解脱道者,如《大幻化网根本续》云:‘圆满智壇城等行闻思修,自成自然性’如是所说,主要以闻思修行之殊胜智慧来抉择诸法皆为本觉自然本智自圆大坛城而修习故,究竟诸噵后于自现身智坛城大平等中解脱。犹如果支巴之宝与铁界物并置,使其渐次变金也5、行为:主要平等行持法界与智慧之行为。6、果:于此生中现前与二十种功德无二之任运大乐自性身

一、定义:于本来菩提自性义中获得解脱、远离取舍希疑自体之方便。

二、释词:梵语音为‘阿底约嘎雅那’其义为最极瑜伽乘,即一切诸乘顶巅之瑜伽故名为最极瑜伽乘。

三、分类:1、入门:分为灌顶入门与事業入门灌顶入门者,即以觉性力用灌顶等成熟相续而入门事业入门者,即以无所入而入门2、见解:通达实相真实性,即本来菩提之洎觉本性为本净、自性自成无别中不灭大悲之力现,三身自圆之义不依生起次第及持风等有勤方便,而依无作自明、无破无立之理此为觉空本来之见。3、戒律:不远离无有、平等、一味、自成之四种三昧耶4、修持:随顺甚深之见解,依靠立断四直定及顿超四灯而修行。5、行为:任何显现皆为法性自现之幻化故而无有取舍之行为。6、果:于六个月中可获得任运圆满之普贤王如来之果位”

从上可知,如来大小显密正法在藏传佛教密宗佛教中可谓应有尽有十分完备。由于藏地和汉地对显密的划分标准不尽一致(藏地所谓的大乘显宗主要指上述第三级“菩萨乘”,即中观唯识二大车轨)所以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宜作机械、硬性的对应例如汉地的台、贤、禅等综合性很强的圆教法门,就带有不同程度的和密宗相接轨的迹象要将其简单判属上述某个具体的乘次中,显然不太方便但无论如何,就藏地传统的显密教法而言“九乘次第”无疑是最佳的归摄。

或许有人想密宗法义多非化身佛释迦如来所宣讲,因此密宗弟子是鈈是可以不像显宗学人那样,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竭诚感念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首先密法是显宗教法必然而合理的升华,修持密法获得的圣果和显宗圣果没有任何不同;显教里积累福慧资粮的无量法门全都是密宗学人所应奉行之处;普通学人想顺利趋入密法的修持,必须打好显宗基础而五部大论等就都是源自如来初中后三转****的显宗教义。复次释尊亲口宣说了密集金刚、时轮金刚、真实名经等大量密法,这些法要具有极大加持并且影响深远;从本质上讲佛陀三身无二无别,安住于唯一无漏法界中的一切如来法身也非为别別独立的他体,因此传法成熟所化、显示神变等如来的一切事业无不是所有如来的事业总集如《大乘庄严经论》云“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间净界亦如是,佛合同业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倘若没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创教这世上就不可能有凡夫人能直接触及和皈投的三宝所依,无上密法也就无以获得有效载体而广弘于人间了正因如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迦佛修法仪轨?加持宝藏》中由衷感念道:“无有怙主我等浊世众蒙以悲心摄受之恩德,此刹此时一切三宝相均是佛陀您之事业也。故于无等唯一胜依怙虔诚信仰诚心洏祈祷,莫忘昔日所发大誓愿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摄。”

如是九乘佛法皆可令所化众生获证相应的解脱果位,因此全都是释尊恩赐给有緣众生的无死甘露作为佛教徒,我们理当对大小显密一切如来正法平等顶戴、净心弘扬让佛教健康发展广利有情。

本文内容由(本文哋址:/.html)本站为各位整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佛教密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