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旬抗战老兵公园乞讨李裕厚简历

敬礼,英雄的抗战老兵!
导读:敬礼,英雄的抗战老兵!
中国空军网中国空军网中国空军网
功能介绍解放军报社空军分社是解放军报派驻空军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空军文字、图片、音视频多媒体新闻信息的采集报道。由空军分社主办的中国空军网,是目前互联网上唯一由军方媒体举办的中国空军信息发布权威网站。
敬礼,英雄的抗战老兵
——写在抗战老同志即将参加阅兵盛典之际
仰望英雄,我们满含热泪
  在一座无名烈士墓前,一名老师给
敬礼,英雄的抗战老兵!敬礼,英雄的抗战老兵——写在抗战老同志即将参加阅兵盛典之际仰望英雄,我们满含热泪在一座无名烈士墓前,一名老师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英雄故事,老师哭,孩子也流泪。天真幼稚的孩子哪里懂得历史?为何在烈士墓前潸然泪下?关键是熟知历史的老师哭了,孩子见了以后也跟着流泪。每每谈及这个场景,著名教授金一南都感慨万千:一个民族有在烈士墓前讲故事的老师,有在烈士墓前流泪的孩子,这样的民族怎么可能堕落,怎么可能被黑暗吞没,怎么可能被其他民族征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同样的眼泪:一名受邀前来参加阅兵的抗战老兵,每次端详牺牲战友的老照片都痛哭流涕:“想他们,想得心窝疼!”“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观看该连“82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的电影,训练场上叫响“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战士们泪光闪烁。在给进京参阅的抗战老同志例行体检时,一名护士看到老兵身上满是弹痕刀疤,眼泪夺眶而出……每一个熟知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人都懂得——这是思念的泪、崇敬的泪。这泪水,为抗战英雄而流,为伟大祖国而流。今天,当我们追思历史,仿佛还能听见抗日战场上先辈们气壮山河的呐喊,还能听见八百里太行千军万马的嘶鸣,还能看见数千里江南巧斗敌寇的伟岸身影。这泪水,为缅怀先烈而流,为积蓄力量而流。追溯历史是为了激励后代,纪念胜利是为了开创未来。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应当成为整个民族的刻骨记忆。一个国家的辉煌胜利,应当成为全体国民的无上荣光。勿忘历史,警钟长鸣。让我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进。即将在阅兵场上乘车通过天安门的抗战老兵、抗日英烈后代和抗战支前模范,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英雄群体的代表,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脊梁。仰望英雄,我们满含热泪……敬礼,英雄的抗战老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方队中,你将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有的甚至已经年过期颐。是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舍生忘死、共赴国难;是他们,用坚强的臂膀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抗战胜利的见证,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种!他们就是无数抗战英雄的代表——抗战老兵方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向所有抗战老兵致敬!舍生忘死、共赴国难,他们是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满面皱纹,白发苍苍,脸上总挂着慈祥的微笑,他们,似乎与别的老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当你走近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在那个烽火岁月留下的伤疤印记;当你细细聆听,就会从他们那已不甚清晰的话语中发掘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7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历史就会徐徐打开……“这是小鬼子打的。”88岁的王飞老人右手食指根部,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伤疤清晰可见。一见面,老人就告诉记者,71年前,在焦家庄拔除日军据点战斗中,他刚爬过护庄河,就被敌人一颗子弹打断了食指。余新元老人今年92岁,他年仅14岁时就参加了平型关大战。黄土岭之战,八路军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余新元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直到战斗结束后才发现腿部受了重伤。而在百团大战著名的井陉煤矿破袭战中,这位“抗日战斗模范”再一次带伤作战,后腰留下了7个弹片疤痕。张玉华老人记得,1940年3月,他任胶东五支队三营教导员,随部队参加了徐向前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孙祖战斗,指挥三营于九子峰圆满完成阻击任务,先后打退敌人9次冲锋,打死打伤日伪军300多人,受到徐司令员的嘉奖,特别奖给三营9挺机枪和7000多发子弹。这次战斗也给这位老将军留下了另一种“记忆”:一发子弹从腿下打进腹部,至今仍留在他的体内。战争硝烟早已散去,战争给他们留下的印记却不曾磨灭。这些曾经与日寇浴血搏杀的老人,每个人都不止一次负伤,不少人身体中至今还留着未曾取出的子弹或弹片。身上的一块块伤疤、胸前的一枚枚勋章,都永久记录着他们的不朽功勋。“我们已经很幸运了,有那么多战友没能看到胜利。”87岁的汤炳生老人告诉记者,70年前,16岁的他和同乡6个伙伴,瞒着家里,跑了30多里路参加新四军,后来只有自己活了下来。“打莱芜时就牺牲了三个,有两个连尸体都没有找到……”说着,老人的声音哽咽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回望抗战烽火,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的牺牲,才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正是他们舍生忘死的奉献,才赢得了气壮山河的胜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这些抗战老兵的激情却依旧澎湃。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教育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他们新的使命。这其中,余新元就是典型的一位。记者第一次采访余新元老人,余老就把一枚特制的学雷锋像章塞到了记者手里。红红的像章上印着雷锋的头像和毛主席的题词,上边写着“学习雷锋从我做起”,下边则是“红军战士余新元赠”的字样。“是我亲手送雷锋去当兵的。”余老向记者讲述了他抗战胜利后的人生经历:1959年他担任辽阳市兵役局政委期间,与雷锋相识,就被雷锋爱国爱军的热忱打动,反复向接兵干部推荐介绍,临走时还把20个鸡蛋和背心、毛巾等日用品塞进了雷锋的挎包。在58天的朝夕相处中,余老一有时间就会给雷锋讲抗战故事,抗战精神在一老一少两代军人身上绵延传承。雷锋是受余新元影响的最出名的一个。多年来,余老拖着一条残腿,走遍了鞍山的大学、中学和小学,累计作过500多场报告。有一次,一个山区小学位置偏远,他坚持不用车接,走了不到一半,小腿与假肢结合处就裂开了,每走一步磨得很疼,不到10里路,竟走了两个多小时。当他终于挪进教室时,裤腿已经被鲜血浸透,地上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一名前来听课的老师说,那堂课,未开讲,已动人。退伍不褪色,离休不离志,许多抗战老兵尽管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然担任着学校、军营的“课外辅导员”,将自己的经历化作无数人成长的动力。“共产党、新四军把我带上革命道路,不再要饭,做苦力,我能有今天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实事。”每次作报告,王飞老人总这样说。他告诉记者,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抗战老兵很关心,给了很多的荣誉,落实了很多待遇,自己就担任过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马法古老人也是位名人,时常会有单位、公司请他作报告,讲抗战精神。“我们周围的人,知道父亲事迹的,都会很崇敬。”马老的女儿马莉告诉记者,全社会对抗战老兵都持认可和崇敬态度,是对他们当年舍生忘死的肯定。跟随工作人员接站时,记者也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当老人们或坐轮椅,或在接站人员搀扶下走上站台,当人们知道他们是抗战老兵时,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很多人主动为老人们让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伟大的民族总是善于在投向历史的回眸中汲取前行力量。老兵已老,精神不朽,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抗战精神,必将成为新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他们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先驱在武警摩托护卫队的护卫下,抗战老战士们将乘坐特制敞篷车,以“国宾”礼遇通过长安街,接受亿万中华儿女的致敬与祝福,这将书写新中国阅兵史新的一页。谈起这次历史性的大阅兵,汤炳生老人说,以史为鉴,方能面向未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14年,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和数千亿美元财产损失的沉重代价,胜利来之不易。这一次纪念活动和阅兵仪式,正是一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历史机遇。“困难是暂时的,曙光就在前面……”虽已92岁高龄,李裕厚老人背记毛主席鼓舞抗战士气的讲话仍一字不漏。他激动地说,我们今天的国防建设已非昔日可比,这次阅兵就是要向世界表明我们军队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受阅,无上光荣。尽管年事已高,许多受邀参加阅兵的抗战老兵仍然激动不已,壮志满怀。“战场上枪林弹雨都不怕,还有什么困难能挡得了我参加阅兵!”前不久,一位90岁高龄的老英雄住了院,身体刚一见好,他便急着要出院。“阅兵可是国家大事,谁也耽误不得。我们这个方队打头阵、走在前列,是多大的光荣!”如今,老英雄仍每天定时定点做康复训练,为阅兵做好准备。王飞老人身板依然硬朗,每天都写蝇头小楷。近两个月时间,王老将自己抗战时期参加的重要战役战斗和所思所感一笔一画写了出来。眼花得厉害,他便戴着老花镜,拿起放大镜写,有时候半天写不满一页纸。儿女心疼他,想要代写,王老却坚持自己动手:“我要亲自写好,把这段历史讲给年轻官兵听!”老英雄钟飞刚刚领到一套新四军军装,便迫不及待地将战斗勋章、奖章别在胸口。“抗战胜利来之不易。”钟老感慨地说,当年是日军在卢沟桥上挑起了罪恶战争,今天的年轻人要想不让历史重演,就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国家强盛了,才能抗击外敌侵略,免受欺凌蹂躏。“早就期盼这一天。”因为工作的特殊经历,夏昭老人曾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了7次大阅兵。夏老告诉记者,他在一次次阅兵中真切感受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飞速发展,真心为党和国家自豪,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自豪。(文中图片:八路军抗战老兵张志杰在给小学生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记者 李三红摄)八路军老战士贾柏森——3个人打退敌人3次进攻贾柏森,男,1924年7月出生,河北霸州人,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白晋铁路破击战”“百团大战”“五一反扫荡”等战斗,曾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抗战故事:为了打击日寇嚣张气焰,鼓舞抗日斗志,自1940年8月起,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在第一阶段的正太铁路破袭战中,贾柏森所在385旅769团,奉命坚守阳泉县狮脑山。贾柏森跟着教导员安顿好后方人员,上山后在左侧与日军交火。在日军猛烈射击下,教导员不慎中弹倒地。为抢救受伤的教导员,副班长贾柏森带领另外两名战士,3个人先后3次打退敌人进攻,直到山右侧主力部队成功击溃敌人。在著名的关家垴之战中,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将日军冈崎大队围困在关家垴。贾柏森所在的三营,两个连担任主攻、两个连作预备队,他们沿着极窄的小路,一次又一次攻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推进,顶着日寇弹雨,反复冲锋,重创冈崎大队。就在这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贾柏森腹部。百团大战结束后,贾柏森因作战英勇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老兵感言:10年前,我受邀参加了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激动无比。中华民族是智慧勇敢的民族,当年我们拿着“三八大盖”、汉阳造,打跑日本鬼子。今天,有了这么强大的国防,历史的悲剧绝不会重演!新四军老战士吕品——一声军号吹懵了敌人吕品,男,1924年5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39年4月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五里槐对日伏击战、尹庄伏击战、淮海区清剿顽匪等战斗,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抗战故事:1939年,年仅15岁的吕品投身革命。5月底,吕品所在的新四军部队接到情报,日寇将于7月初路过苏北灌云县五里槐地区,前往涟水围剿那里的游击队。7月8日,部队侦察兵发现,日军一支载有200余人的船队从大伊山出发,乘坐在四艘汽艇和三艘木船上。五里槐对日伏击战于是打响。伏击队员一共80人,分成3组。晌午时分,当敌船进入到步枪的有效射程后,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扣动扳机将子弹向敌人射去。作为新战士,吕品接连打伤了几名日军。双方激战不久,敌人趁着喘息之机立刻重新组织力量,进行反扑,重机枪、手榴弹、步枪等火力十分密集。情急之下,伏击队员吹起了冲锋号,但是按照事先约定,这其实是撤退号。敌人一听军号响亮,以为大部队上来了,顿时愣住不敢前进,就在这种情况下,伏击队员顺利撤出战斗。此役,伏击队员共击毙日寇63人。老兵感言:这些年,看到我们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整体作战能力和官兵素质有了大幅提高,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回想当年,再看如今,我衷心为祖国和军队的日益强大而自豪。国民革命军老兵陈家乾——希望全体中国人团结一心陈家乾,男,1925年10月出生,四川邛崃人。1939年底入伍,先后参加了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独山会战等著名战役战斗。抗战故事:1944年6月,长沙岳麓山上,阵地已成一片焦土。中士班长陈家乾带着本班坚守在第二道防线,连日激战,日军飞机投下大量硫磺弹,炮火轮番攻击,阵地被打得稀烂,撤退的命令还没有下达。没有命令不得后退半步,继续死守,鬼子却不会给他们构筑工事的时间。敌人又潮水般涌上来,再坚守两个小时,他们终于得到了撤退的命令。更惨烈的战斗还在后边。6月23日,衡阳保卫战打响。日军重兵围城40多天,守军几近弹尽粮绝,援军却迟迟未到。指挥部决定成立一个加强营的敢死队,日军火力很猛,先后两次突围均告失利。拂晓时分,第三次突围开始,敢死队活着的人全体出动。日军见势疯狂攻击,轻重机枪同时开火,子弹如雨点般迎面而来,陈家乾毫不畏惧,一边尽力躲避,一边奋勇还击,包围圈终于被撕开了口子!战后,陈家乾由中士被越级提升为中尉,并得到通令嘉奖。老兵感言: 70多年前,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我们才走上战场。全体中国人团结在一起,最终打败了侵略者。历史一再证明,只要全体中国人团结一心,任何侵犯者都不会得逞。白洋淀雁翎队政委马仲秋——参阅对老兵是巨大的鼓励马仲秋,男,1919年10月出生,1938年2月参加革命。1942年,任中共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区委书记,兼任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政委。抗战故事:雁翎队因白洋淀地区的一种土枪而得名。队员们借助白洋淀里高高的芦苇隐蔽,采取水上伏击、奇袭的方式打击日军。1943年秋天,雁翎队侦察员赵波得知,100余名日伪军将要押解3艘漕船,经安新县运往保定,船上装有日军的粮食、生活用品等补给物资。马仲秋当即召开区委会,决定埋伏在河边的芦苇丛中,巧用地形弥补装备差距。伏击当晚,正好是中秋夜。敌人的第二艘船是旗舰,船上设有瞭望哨。队员们没有轻举妄动,等放过敌第一艘船、队长一枪击毙了瞭望哨后,大家同时开火。猝不及防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6名日军2死4个被俘,伪军全部投降。这是雁翎队首次正面抗敌取得的胜利,日寇津保水上航线从此被切断,有力支援了太行山区军民抗击日寇扫荡的斗争。为此,地委书记专门给他们通令嘉奖。老兵感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邀请抗战老同志参加纪念活动,还要给老同志颁发纪念章,这对老同志来说是巨大的鼓励和无上的光荣。多少年来,我一直对后人讲:幸福不能忘了共产党。民族英雄吉鸿昌之女吉瑞芝——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吉瑞芝,女,1932年11月出生,1952年参加工作,民族英雄吉鸿昌之女,曾任天津市第五至十一届政协委员、常委。抗战故事: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父亲诞辰120周年。84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流亡海外的父亲心系祖国。1932年1月,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炮声中,他秘密回国,联络旧部,变卖家产,组织抗日武装。1933年5月,已是共产党员的父亲,在中共北方组织的帮助和推动下,与冯玉祥、方振武等人,共同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即率部驱逐日伪,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察东4县全部收复。后来,抗日同盟军受到两面夹击失败,父亲也在1934年被捕,于11月24日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英勇就义。父亲牺牲后,党和人民给予了他很多荣誉和崇高评价。2009年,他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双百”英模,我作为英烈子女代表,在天安门城楼第一排观看了国庆60周年阅兵。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没有忘记父亲。个人感言:我想告慰父亲在天英灵: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当年您流血追求的事业、向往的好日子,现在都已经成为现实。看到今天的中国,父亲该安息了。作者:解放军报记者费士廷 特约记者 张圣涛 通讯员 田 硕本组稿件由本报特约通讯员高冰、田硕,特约记者张圣涛采访整理
点击加载更多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老兵方阵敞篷车上浮雕讲述抗战老兵真实故事
&&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编辑:jxnews && 作者:李涛
【字体:&nbsp &nbsp 】&【】&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3元/月
  9月3日,坐在浮雕敞篷车上的老兵方阵首先出场摄影/本报记者郝羿
  左图:浮雕右图:原型老兵供图/谈强薛刚
  9?3阅兵仪式中,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人眼前一亮,敞篷车上的国共抗战老兵精神矍铄,敞篷车两侧的雕塑组图栩栩如生,观者不由自主地被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此次阅兵前,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这组雕塑的设计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谈强,揭秘这组浮雕背后的故事。
  设计百米之内反复实验远观近视效果俱佳
  “这次设计任务非常紧,从一开始就是倒计时。”今年六月份,谈强接到了为老兵车设计浮雕的任务,老兵车上是否使用浮雕论证了很长时间,“一开始也是让我们试探性去做,并没有定下来一定会用,可以说到了阅兵前一周内才最终定下来。”
  与以往为室内做雕塑不同,谈强坦言此次设计面临的难题很多,首先要远视效果好,阅兵车与天安门的距离有七十余米,谈强和军博设计团队就在七十余米和百米之间反复做实验,其次要满足摄像机拍摄,还要有很好的近视效果。最初的实验场所就在一个大院子里,传统的制作手法效果不佳,“远远看起来都是一团一团的,很模糊。”
  室内雕塑可以在灯光下形成最佳的光影效果,但阅兵车是移动的,光线也不确定,且车身不能负重过重。所以谈强没有选用自重比较大的石材和铸铜材料制作,而选择了玻璃钢为材料,“其实我们也可以模拟出石材和铸铜材质,但是远观效果都不好,最后经过反复实验,融入了绘画的元素,选用了高对比度的彩绘。就这样,本应是素色的浮雕添上了颜色,通过对颜色的巧妙利用,突出浮雕整体的立体感和动态感,最终出现在阅兵车上的金色分别与绿色、红色和棕色的搭配,成为了最佳组合。”
  几套预案防止意外
  半小时即可修补完
  “虽然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但我们也要做好百分之百的保障和预案。”此次为了雕塑能顺利展示,军博团队也设计了好几套预案。
  每次合练后,都会有专人对这些浮雕进行修补,主要是补色,平均一周要修补两次。在正式阅兵前的9月2日下午进行最后一次补色,3日凌晨,再最后检查一遍所有浮雕牢固度。“每辆车上的浮雕在300公斤左右,为了不影响车辆行驶,我们在重量上也有所控制。”谈强说,应急预案考虑到各种突发情况,甚至有在阅兵前车辆发生了碰撞怎么办的预案。
  “发生这种情况的话,有部分车辆是有备用车的,但此次也本着节约的原则,并不是所有车都有备用车辆,有备用车辆的可以马上更换,没有备用车辆的,我们的团队可以现场马上进行修补,整个补救抢修最多只需要二三十分钟,这主要是玻璃钢树脂凝固的时间。”
  融入战士真实故事
  原型人物坐阅兵车
  此次老兵、英烈家属和支前模范乘坐的敞篷车雕塑共分为十组,每行三辆敞篷车车身上所挂雕塑相同,十组雕塑贯穿了整个中国抗战历史,既有东北抗联、狼牙山五壮士,也有血战四行仓库和中国远征军。为了细节准确,军博设计团队找寻了大量的画面资料,向多位抗战史专家求证。
  为了不留遗憾,谈强还在整组雕塑中埋入了四名普通的抗战战士真实故事,谈强也首次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其中的感人故事。
  组图中第二幅名为《中流砥柱》,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居中,在其右下方是五名八路军战士,其中最右侧的一名小战士,稚气未脱,双手紧握步枪。“这位小战士的原型就是今年92岁的李裕厚,他就坐在阅兵车上,老人多次与日寇交战,身上一处日军子弹的贯创伤,一下伤了他六个部位,老兵说,这就是他的抗日勋章。”
  为了了解老兵的故事,谈强几次到老人家中拜访,听老兵诉说当年的抗战故事。1940年1月,在家务农的李裕厚跟随从村里经过的一支武装,投入了抗日战场,那一年他还不满16岁。半年后,李裕厚迎来了第一场战斗,就是赫赫有名的百团大战。此后,李裕厚随部队转战,数次与日寇作战。1945年在洛阳的一场战斗中,他和战士们被日军包围,他被鬼子一枪击中,子弹贯穿了他的双腿,大难不死活了下来。“老人说,每当伤口隐隐作痛时,他都会想起那场战斗和18名牺牲的战友,此次他是代表战友走过天安门广场。”感动之余,谈强也通过老人年轻时的照片,将他融入了这组浮雕中,成为浮雕中真实的“士兵英雄”。
  “我知道,老兵车上的浮雕只有几分钟的历史使命,在电视中画面非常小,融化在整个构图中,别人不知道,但老兵自己知道,老兵的后人知道,在老兵的内心中,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祖国和人民忘记,这很重要。”谈强说。
  第十一幅备用浮雕
  未公开露面留遗憾
  此次老兵车雕塑共公开露面了十组,但其实谈强和军博团队一共准备了十一组,这“神秘”的第十一幅雕塑究竟讲述了什么故事?为何没有露面?谈强也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在谈强的设计中,第十一幅名字初定为“珍爱和平”,雕塑描述的是国际抗战故事,其中既有我们熟知的斯诺和白求恩的形象,还有美国飞虎队、苏联红军和飞行大队的形象。在整幅雕塑最上部是一个环形形象,寓意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
  据谈强介绍,第十一组浮雕本来是为外籍反法西斯老兵乘坐车辆准备,但因为路途遥远和身体欠佳等原因,参观此次阅兵的外籍老兵人数不多,最终被安排在观礼台,这一设想最终未能成型。“有遗憾,但从一开始这就只是备选,并没有确定使用。”
  浮雕原型老兵50天前刚离世
  93岁的抗战老兵卢少忱曾那么想等到阅兵这一天,但就在7月15日晚,距离这一天仅有不到两个月时,他还是离我们而去了。整整50天后,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前庄严举行,国共老兵共同乘坐敞篷车接受检阅,鲜为人知的是第四排敞篷车两侧浮雕中的“战车兵”正是以卢少忱为原型,这位曾经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战车营老兵终偿临终所愿。
  一张颇有渊源的照片
  在卢老的家中,一张黑白照片摆在显要位置,照片上可以看到成排的战车,年轻时的卢少忱身着戎装,蹲在最近的一辆战车上,手握炮筒翘首远方,英姿勃发。照片下书两行文字:“1943年,还差半年即将毕业的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学生卢少忱和几位同学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图为卢少忱1945年在缅甸时的照片。”
  这是卢少忱在中国驻印军独立战车营服役时所摄,虽然职务是翻译,但是卢少忱也曾与日寇短兵相接,参加过被称为绞肉机之战的密支那战役,最近时与日方距离只有30来米。这张珍贵的照片,曾被卢少忱捐赠给抗战馆展示,卢老的儿子介绍,屋中所挂的正是曾在抗战馆中展示的展板。同样也是这张照片,成为了此次抗战阅兵老兵车上“战车兵”的浮雕原型。
  在卢老去世前,北京的老兵志愿者薛刚向负责此次阅兵车上浮雕设计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谈强推荐了卢少忱的这组战车照片。“照片一共有两张,在浮雕《正面御敌》部分,有中国远征军在原始森林中抗击日寇的情节,场景就是在雨林中一辆战车掩护着后面的步兵行进。”
  谈强说,根据这两张照片,他修正了原稿中战车上的一些细节,也在战车上加入了一位战车兵,面貌特征,正是来源于卢老年轻时这张照片。“原来并没有这位战车兵,这名战车兵的原型就是卢老。”
  一段慷慨激昂的抗战经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15岁的卢少忱正在北京,他曾亲眼看到过身背大刀的29军将士。因为在学校中被逼学日语,不愿当亡国奴的卢少忱辗转跑到了昆明,考上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3年,已经是四年级学生的卢少忱,弃笔从戎加入中缅印战场的中国驻印军参加抗战,成为了著名的“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壮士”的一员。
  卢少忱老人在缅印战场先后服役于后防野战医院及独立战车二营,并亲历了被誉为“绞肉机之战”的密支那战役及八莫战役。
  日,卢少忱正在进行坦克训练,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他与同在驻印军的西南联大同学相拥而泣。1945年10月,在服役了一年半之后,卢少忱复员回到昆明,在西南联大领到了毕业文凭。
  一段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
  与许多抗战老兵一样,能够为民族而战,是卢少忱心中永远的骄傲。抗战胜利后,卢少忱又开始为生计发愁,不过1946年他找到了一份不一般的工作,应聘成了军调处执行部美方翻译。
  据此前媒体报道,卢少忱当时在第26军调小组,工作地点在当时的热河朝阳,在这里他接触了共产党方面的人员。薛刚回忆,卢少忱曾详细提起这段经历,“卢老当时属于美军雇佣翻译,既不属于国军也不属于共军,但他说在双方谈判时,他能明显感觉到,共产党是不愿意打内战的,而国民党当时则咄咄逼人。”薛刚说,卢老便利用自己的职务方便,为共产党方面提供了一些信息,“不过这些信息都是通过聊天时,看似‘无意’中透露的,但其实卢老是有意而为的。”
  媒体曾报道,卢少忱一次在跟随美方代表外出时看到国民党在运兵,推测出国民党准备攻打承德,就通过“聊天”告诉了共产党。后来卢少忱无意间购买的《蓝色三环――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北平军调卷》,竟然在里面发现了这段故事。
  一颗被温暖的抗战老兵心
  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志愿者薛刚寻访找到卢少忱老人,“从那时候开始,每年都要见许多次,我们去探望卢老,卢老也非常热衷参加我们的活动,为年轻人讲讲当年那些抗战的故事。”
  对于志愿者能来看望自己,卢老很开心,他曾拉着薛刚的手说,“谢谢你们记得我。”
  日,是卢少忱曾说起的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是抗战纪念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接见抗战老兵时,与卢少忱亲切握手。
  卢少忱后来讲述,习主席在与自己握手时,曾问自己是哪个部队的,卢少忱回答自己是中国驻印军。卢少忱的儿子回忆:“习主席的话让父亲一直难忘,父亲讲习主席当时对他说,艰苦卓绝啊。”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卢少忱也应邀参加此次座谈会。薛刚说:“卢老非常看重这两次经历,他说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我依然愿意为国家挺身而出。”这是一颗被温暖的老兵的心。
  一个简单的葬礼
  2015年上半年,卢少忱身体状况欠佳,曾住院治疗,但精神一直不错。为了能亲眼看到阅兵,坚持到抗战胜利70周年,虽然医生一再让卢老卧床,但他还偷偷走动,进行锻炼。
  卢少忱去世前不久,当薛刚告诉卢老阅兵车上可能会有他为原型制作的雕像时,“他很开心,再次感谢国家和社会没有忘记他,并说一定要让身体恢复好,亲眼看到阅兵。”
  不过,当7月16日薛刚前来归还那组战车照片时,却听到了卢老于头天夜里过世的噩耗,“站在那里,半天不敢相信,但这就是老兵的现状,他们的年龄基本都在90岁以上了,我们在与时间赛跑。”
  卢少忱在遗嘱中特别嘱咐薛刚,后事从简,不要让志愿者来参加追悼会,给他们添麻烦。7月17日,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上,薛刚和谈强送别老兵卢少忱。“他曾那么想坚持到阅兵这一天。”本版文/本报记者李涛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
新闻排行榜
历史上的今天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老兵致歉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