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左右坝肩怎么区分,坝肩开挖排危工作是哪些方面,就是说,坝肩开挖前,应做哪些排危范围

您的位置: &
光面爆破技术在汾河二库坝肩石方开挖中的应用
优质期刊推荐卡拉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卡拉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摘要】:在我国铁路、交通、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高陡岩质边,边坡稳定性分析是很复杂课题。随着20世纪我们水电行业发展,水电工程增多,规模的扩大,经常要在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建坝,对各类高边坡人工开挖,此类高边坡稳定性问题,势必为关注的重点之一。合理分析和评价对工程有非常重要作用,为大坝安全施工和运行提供依据。
本文结合卡拉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的研究评价,从区域地质环境、坝区工程地质条件、岩体质量及参数、稳定性分析及评价到结论进行研究。左岸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体结构经过不同时期、不同规模构造运动的改造,同时受外营力的表生作用,岩体结构复杂。作者在边坡地质环境和边坡岩体结构的基础上,以坝肩边坡稳定性为分析的重点,对坝肩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及控制因素,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岩体力学参数指标,重点对自然边坡稳定性及开挖后边坡稳定性作出系统分析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对边坡地质环境调查分析,左岸坝肩边坡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坡积层、崩坡积及上三叠统杂谷脑组T3Z。上三叠统杂谷脑组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板岩、大理岩三个大组。在边坡上游约1Km处出露陡倾断层F115,但对工程边坡稳定性无影响。左岸坝肩边坡出露少数小断层和长大倾坡外裂隙对工程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工程边坡坡体结构为:弱风化下带-微新岩体为反向中、厚层层状结构,弱上-强风化带为反向碎裂-块裂结构。
(2)在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和风化、卸荷的基础上,结合左岸坝肩边坡地表调查和平硐统计分析,提出左岸坝肩边坡两种破坏模式:在中上部高程处主要以倾倒弯曲变形为主,中下部高程处主要沿SW向硬性结构面滑移-拉裂变形破坏为主。
(3)运用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研究结果,在现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获得岩体各项指标,采用SMR分级法和修正CSMR分级法,定量分析边坡岩体质量并作评价和分析,边坡岩体质量以Ⅲ1、Ⅲ2级岩体为主,在边坡表部和弱带发育区出现Ⅳ级岩体,其中大部分为Ⅲ级岩体,在平硐底部出现Ⅱ级岩体。
(4)结合岩体质量分级的结果,选取依照《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获得各类岩体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型;通过室内单点三轴试验分析,获得边坡岩体抗剪强度;依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现场大量直剪试验和变形试验,综合分析选取参数。在以上三种方法获得岩体参数的基础上,综合给出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变形模量的参数建议值。
(5)在规范和工程类比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获得边坡自然坡比,最后通过分析最大自然坡比与边坡的关系,结合卡拉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特点,确立了未来边坡的最佳开挖坡比值。
(6)研究边坡可能构成潜在欠稳块体,在此分析边坡边界条件的基础上,获得左岸坝基边坡总的控制边界,然后对具体工程边坡进行确定性判断,分析计算稳定性。分析顺层发育的层间挤压带或剪切带、断层及拉开长大的卸荷拉裂缝。
(7)沿SW组结构面卸荷拉裂缝为滑动边界的潜在块体用多种方式,采用地质分析、赤平投影、块体理论、slide极限平衡理论及phase有限元方法,对坝肩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进行计算分析。边坡开挖后,岩体稳定性变化较小,需要一定的加固处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V221.2【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1第一章 前言11-20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13-16
1.2.2 层状岩质边坡研究现状16-17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7-18
1.3.1 研究思路17
1.3.2 技术路线17-18 1.4 主要研究成果18-20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20-31 2.1 自然地理概况20-21
2.1.1 自然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20
2.1.2 自然地理条件20-21 2.2 区域地质条件21-22 2.3 地形地貌22-23 2.4 地层岩性23-24 2.5 地质构造24-28
2.5.1 断层26-27
2.5.2 节理裂隙27-28 2.6 区域应力环境28 2.7 水文地质条件28-29
2.7.1 地下水类型28-29
2.7.2 岩(土)体渗透性29 2.8 地震条件29-31第三章 左岸坝肩边坡基本特征31-46 3.1 地形地貌31-32 3.2 地层岩性32-33 3.3 岩体结构面特征33-38
3.3.1 原生结构面特征33
3.3.2 构造结构面特征33-36
3.3.3 表生结构面特征36-38 3.4 边坡岩体结构38-41
3.4.1 岩体结构划分38-40
3.4.2 斜坡坡体结构特征40-41 3.5 岩体风化与卸荷特征41-46
3.5.1 岩体风化特征41-43
3.5.2 岩体卸荷特征43-46第四章 左岸坝肩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46-54 4.1 左岸坝肩边坡倾倒拉裂变形破坏模式特征47-51
4.1.1 边坡岩层倾倒的空间分布特征48-50
4.1.2 边坡倾倒拉裂变形特征50-51 4.2 左岸坝肩边坡滑移-拉裂变形破坏模式特征51-54第五章 左岸坝肩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及参数选取54-67 5.1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55-62
5.1.1 SMR和CSMR法分级方案55-60
5.1.2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结果60-62 5.2 边坡岩体参数选取62-67
5.2.1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原则62-63
5.2.2 边坡岩体参数取值63-67第六章 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及评价67-94 6.1 边坡形态特征67-68 6.2 边坡地质结构特征68 6.3 边坡开挖坡比68-72
6.3.1 概述68-70
6.3.2 边坡自然坡比分析70-72
6.3.3 建议开挖坡比72 6.4 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计算边界条件确定72-84
6.4.1 层间挤压带构成边界条件72-73
6.4.2 断层构成的边界条件73-75
6.4.3 平行坡面的硬性结构面构成边界条件75-76
6.4.4 边坡各弱面组合构成的边界条件76-84 6.5 坝肩边坡岩体稳定性计算及分析84-92
6.5.1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简介84-85
6.5.2 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85-91
6.5.4 边坡锚固效果初步分析91-92 6.6 坝肩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及评价92-94结论与建议94-95致谢95-96参考文献96-98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9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贝传,王思敬;[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孙玉科;李建国;;[J];地质科学;1965年04期
聂德新,任光明,陈海军,尚岳全,赵福生,吕生弟,韩建设,李连才,巨广宏,罗志刚;[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3期
卓家寿;赵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汪小刚,贾志欣,陈祖煜,张建红;[J];水利学报;1996年03期
邓卫东,吴光勇,唐树名;[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03期
董龙雷,闫桂荣,廖红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左保成,陈从新,刘小巍,沈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黄润秋,许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年04期
李桂荣,佘成学,陈胜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为民,李晓静,陈卫忠;[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富海鹰,冯君,李友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冯君,吕和林,李安洪;[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肖山;[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邢文书,王桂林,张永兴;[J];地下空间;2002年03期
李振东,李辉,王健;[J];地下空间;2004年01期
高广运,顾中华,周群利;[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何跃平;黄俊;朱合华;蔡永昌;丁文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禹东芳,芮勇勤,杨天鸿,顾立保;[J];地下空间;2005年S1期
易立;刘新荣;闻学;钭逢光;洪新显;朱绍华;;[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伯艳;陈厚群;;[A];计算力学研究与进展——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戴晨;朱传云;舒大强;刘柳明;;[A];湖北省爆破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居炎飞;章光;王水林;;[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周奎;胡孔国;宋启根;;[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杨菊生;李九红;赵钦;;[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杨正权;邹德高;孔宪京;;[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栾茂田;年廷凯;赵少飞;;[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冯顺剑;徐礼根;余清仔;;[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彭卫;蒋云昕;;[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梁正召;唐春安;马天辉;唐世斌;;[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金龙;[D];武汉大学;2005年
柴军瑞;[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盛兴旺;[D];中南大学;2000年
田荣;[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姚纬明;[D];河海大学;2000年
张乐乐;[D];燕山大学;2001年
黄吉峰;[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1年
邹北骥;[D];湖南大学;2001年
刘君;[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王吉民;[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童伟;[D];河海大学;2006年
张晓峰;[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周利金;[D];中南大学;2006年
丁鹏;[D];中南大学;2007年
王向东;[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向科;[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杨建荣;[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方丹;[D];河海大学;2005年
陈庆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薛飞鸿;[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锁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徐年丰,牟春霞,王利;[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3期
林清,张季如;[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5期
王肇慧,肖盛燮,刘文方;[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冯文凯;石豫川;王学武;柴贺军;唐胜传;;[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聂德新,任光明,左三胜;[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1期
林峰,黄润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孙玉科;李建国;;[J];地质科学;1965年04期
孙广忠,张文彬;[J];地质科学;1985年03期
谭晓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书强;[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秀平;;[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10年01期
邵明;;[J];科技资讯;2006年24期
郑建瑞;;[J];福建质量管理;2007年09期
步红军;;[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5期
李捷;欧阳祖熙;李玉江;周昊;魏学勇;;[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10年00期
熊传治;;[J];工业安全与环保;1978年04期
蒋爵光;钱惠国;;[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赵洪波;;[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宋雅坤;郑颖人;赵尚毅;雷文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范文;邓龙胜;白晓宇;俞茂宏;;[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家艳;;[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张克明;;[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陈刚;黄骁;孙进忠;;[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汪春桃;胡光伟;徐春明;孙青凤;;[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郭书太;邵景林;孙炜锋;杨美伶;谭成轩;;[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祁生文;伍法权;兰恒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王根龙;伍法权;张军慧;刘建有;刘彤;;[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石崇;徐卫亚;孙怀昆;宁宇;;[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陈昌富;杨宇;龚晓南;;[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林鹏;朱伯芳;卓家寿;;[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黄河报;2007年
喻波;[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斯琴;[N];中国企业报;2009年
王永刚;[N];云南日报;2007年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
李可可;[N];中国水利报;2008年
李昌莉;[N];农民日报;2005年
向异;[N];中国电力报;2004年
王明杰;[N];中国水利报;2005年
陈群?刘洪浩
王美洲;[N];恩施日报;2007年
记者 甘勇 通讯员 胡顺华;[N];湖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凤艳;[D];吉林大学;2006年
刘子侠;[D];吉林大学;2009年
陈善雄;[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王翠;[D];天津大学;2009年
刘金龙;[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钟卫;[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吴志勇;[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苏超;[D];河海大学;2005年
韩爱果;[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陈欣;[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尧;[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吕振国;[D];中南大学;2010年
王豪;[D];吉林大学;2010年
陈丽刚;[D];郑州大学;2010年
刘北战;[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何晖宇;[D];湖南大学;2009年
顾涛;[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向娟;[D];中南大学;2011年
安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于生飞;[D];南京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把眼科医生装进手机
角膜共焦显微镜早期诊断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价值
【摘要】&   目的: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对兔碱烧伤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研究,找寻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  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36d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于角膜移植术后4,9,14,21~28d诊断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  结果: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见角膜植片炎性细胞浸润,角膜细胞丢失,新生血管生长。  结论:角膜共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排斥反应。
【关键词】& 角膜共焦显微镜;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Early detection of high risk corneal graft rejection in rabbit by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e
  Ling Wang , Jie Wu , Xiu?Ping Zhu , Hua Yang , Yong Yin
  Ophthalmology Institute of Xi?an City, Xi?an 710002,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orneal graft rejection by alkali burned in rabbit?s corneal under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e and to find a way of early detection on corneal graft rejection.?  METHODS: Made a model of alkali burned in corneal of rabbits. At 36 days after alkali burning,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was performed.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rneal at day 4, 9, 14 and 3?4 weeks when the graft rejection was diagnosed after the operation. ?  RESULTS: Corneal cells loss, new vessels ingrowth, and inflammatory cells were detected in corneal at the time of rejection by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e.?  CONCLUSION: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e is useful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orneal graft rejection.?  KEYWORDS: corneal cor graft rejection
  0引言&&&   目前角膜疾病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905年Zim成功的完成人类第1例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手术以来,至今角膜移植手术已成为全身组织移植成功率最高的手术。然而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头号并发症。尤其是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达65%以上[1]。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早期诊断依然是临床上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早期诊断对早期治疗及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迄今早期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诉及临床检查(如视朦、移植片透明度改变等)作出综合判断。由于缺乏足够的活体的客观指标,该症的早期诊断与亚临床型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往往在明确诊断时角膜移植片的各层细胞(特别是内皮)细胞已遭到不可逆性的损害,此时虽能给予正确的治疗,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眼植片破坏,从而导致移植手术的失败。我们建立兔角膜碱烧伤后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通过共焦显微镜对角膜植片进行动态活体的病理观察,探讨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寻找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kg。供体8兔16眼,受体16兔,随机分为2组,单眼选用,角膜碱烧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各8兔8眼。实验组兔角膜中央放置直径4mm被1mmol/L NaOH浸湿的滤纸片1min,大量生理盐水冲洗,造成兔角膜碱烧伤模型[2]。观察至36d。对照组及实验组烧伤36d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速眠新Ⅱ注射液(长春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0.1~0.2ml/kg im麻醉,用直径6mm及6.5mm的环钻制备植床及植片,10?0缝线间断缝合,消毒空气形成前房。隔日裂隙灯检察。
  1.2方法& 角膜共焦显微镜(confoscan 3.0,Model P3)角膜移植术后4,9,14,21~28d进行检查及眼前节照相。移植片存活(是、否);排斥反应发生(是、否),排斥反应诊断按照Holland 等[3]标准;植片上新生血管(有、无);并发症:前房出血、虹膜后粘连、角膜穿孔、感染(有、无)。
  2结果&&&   碱烧伤后36d的共焦检查见角膜水肿明显消退,新生血管变细、变少。内皮面窥不清,基质层可见瘢痕,浅基质层可见少许炎性细胞及新生血管。角膜移植术后4d:对照组与实验组植片透明,创缘处轻度水肿,前房存在。角膜共焦检查实验组及对照组可见基质细胞水肿,基质层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基底层结构大致正常(图1A,B)。角膜移植术后9d: 对照组及实验组植片均透明,实验组少许细小新生血管顺缝线生长。对照组及实验组植片均见基质层结构紊乱,基质细胞肿胀,细胞数目减少,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外炎性渗出明显。角膜移植术后14d:对照组植片中央透明,创缘处灰白色瘢痕形成。实验组植片中央透明,创缘处灰白色呈环状扩展,部分细小密集的新生血管顺缝线长入植片。实验组及对照组见基质细胞肿胀,基质层瘢痕形成,实验组较对照组角膜基质细胞减少,实验组植片周边可见细小新生血管。角膜移植术后21~28d:对照组植片透明,创缘处淡灰色浑浊。实验组:创缘处浑浊灶向植片环行扩展,植片创缘处水肿,新生血管明显长入植片。对照组所见大致同角膜移植术后14d(图2A)。实验组:内皮面窥不清,基质层水肿,基质细胞减少,细胞肿胀,基质层瘢痕形成,细胞外渗出明显,基质层及上皮层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图2B)。植片边缘可见粗大新生血管,管腔内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反光较强。
  图1角膜移植术后4d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略)&&&
  A:对照组基质细胞肿胀,边界不清,炎性渗出,少许炎性细胞浸润;B:实验组基质细胞肿胀,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图2角膜移植术后21~28d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略)&&&
  A:对照组基底膜细胞完整,浅基质层细胞减少;B:实验组可见新生血管,炎性细胞浸润
  3讨论&&&   角膜移植是重要的复明手术之一,免疫排斥反应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碱烧伤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几率更高,临床上目前尚缺乏有效手段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作出早期诊断[4],早期诊断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且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其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清楚[5]。我们建立碱烧伤后高危角膜移植排斥模型,用碱烧伤兔角膜中央,诱导植床的血管化和炎症背景,增加角膜移植排斥的风险,观察至烧伤后36d,共焦检查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提示炎症基本静息,再行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不点激素类及免疫抑制药物以免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   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共焦显微镜活体、动态、连续的观察创伤愈合的过程。1989年,Cavangh等[6]将共焦显微镜首次应用于活体人类眼球的研究。激光共焦显微镜可对角膜进行无创伤、实时活体检查,具有高清晰度、确切的深度定位、时间动态观察、纵向断层扫描等优势[7],从而使人们可在细胞水平上对活体角膜的病理改变进行直接的动态观察。角膜移植术后4d,对照组与实验组角膜共焦检查均可见基质细胞水肿,基质层炎性细胞浸润,提示手术创伤反应相似。随角膜移植术后时间延长,至术后14d,角膜共焦检查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可见细胞水肿、瘢痕形成,提示两组手术创伤反应伴随组织修复,但实验组角膜细胞较对照组减少明显。至术后21~28d,角膜共焦检查提示对照组手术创伤所致的炎性反应趋于消退,而实验组共焦检查见细胞变形、丢失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新生血管长入植片,表现为炎性反应加重,结合裂隙灯检查见植片混浊水肿、新生血管长入,诊断为排斥反应。我们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术后初期角膜共焦检查未见明显差异,创伤愈合表现为手术创伤所致炎性反应的减轻,间杂瘢痕形成等修复反应。实验组细胞外渗出及角膜细胞丢失较明显。排斥反应发生时,实验组共焦检查可见新生血管长入植片,供体细胞变性坏死及较多炎性细胞浸润。&&&   林跃生等[8]对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观察为,移植片边缘的新生血管扩张,血管壁上可见蠕动的、胞体较小而反光度强的细胞。与此同时,角膜移植片的各层细胞也有相应的改变,上皮表层及基质细胞出现胞体肿胀,胞核模糊,表皮细胞出现由于坏死脱落形成的空泡状等改变;基质细胞出现胞核拉长,细胞间隙加宽,炎症细胞浸润于基质细胞之间;内皮细胞出现形态改变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Cho等[9]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兔的角膜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亦发现小的炎症细胞的聚集及角膜细胞的丢失破坏。Cavangh等[10]发现:当排斥反应发生时,角膜各层细胞均有特征性的改变,即各层细胞破坏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免疫细胞浸润,其它原因造成的角膜水肿(如进行性或继发性炎症、慢性进行性内皮功能衰竭、上皮内长、慢性高眼压等)无明显的免疫细胞浸润[11]。&&&   我们活体动态的观察发现,排斥反应一旦启动,植片中浸润的炎症细胞会逐渐增多,提示炎症细胞的浸润是启动、诱发、加剧排斥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炎症细胞到达角膜植片,植片各层的角膜细胞开始受到攻击,发生变性、坏死、脱落等,最终植片混浊。新生血管长入植片,可能与炎性因子的诱导、调控血管新生的因子的不平衡等局部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有关,也与过强的炎症反应使植片持续水肿、机械屏障作用减轻有关。共焦检查发现植片新生血管扩张,管壁内见蠕动的细胞,提示部分炎症细胞可能从新生血管游离而来,新生血管被诱导形成后,运送炎性细胞参与免疫排斥反应。新生血管的持续存在可能参与并加剧排斥反应。总之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高发率与植床的血管化和炎症背景有关。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现炎症细胞的聚集、角膜细胞的丢失破坏、新生血管长入植片。炎性细胞的浸润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参与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角膜共焦显微镜动态的观察角膜植片创伤愈合反应,提供活体细胞病理学依据,有效提高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KA, Muehlberg SM, Lewis RF, et al. How successful is corneal transplatation? A report from the Australian corneal graft register. Eye?227  2邱培瑾,姚克,陈茂华,等.羊膜移植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增殖的研究.眼科研究 ?245  3 Holland EJ, Chan CC, Wetzig RP,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histologic studies of corneal rejection in rat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model. Cornea?380  4李志杰,彭广华,李辰.眼免疫性疾病.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高晓唯,李霞,任兵,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ICAM?1含量的变化.国际眼科杂志 ):  6 Cavanagh HD, Jester JV, Essepian J, et al. Confocal microscopy of the living eye. CLAO J?73  7李文娟,黄振平,李仲群,等. 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兔眼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羊膜移植后的形态. 国际眼科杂志):671?674  8林跃生,孙明霞,陈家祺,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592?595  9 Cho BJ, Gross SJ, Pfister DR, et al.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corne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 rabbits. Cornea):417? 422  10 Cavanagh HD, Petroll WM, Alizadeh H, et al.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use of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corneal disease. Ophthalmology):  11李琦,席兴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的研究进展.国际眼科杂志 ):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眼网”,版权均归中国眼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瞳孔或虹膜缺损会导致视力下降、眩光、对比敏感度减少以及损失焦点深度。大多数无虹膜症发生于严重眼外伤之后,其次为先天性无虹膜症。如果虹膜缺损较小,可进行缝合,更多的复杂情况需植入人工虹膜。探讨对进展期圆锥角膜行4种经上皮的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后早期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目的 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方法对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26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133&例)&和试验组(&135&例)&,对照组使用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对患者进行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伊曲康唑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 membrane detachment,DMD)是内眼手术一种并不罕见的并发症,据报道白内障术后约43%的患者会发生DMD。Thygeson 浅层点状角膜炎(Thygeson SPK)是 Phillip Thygeson 于 1950 年首次提出是一种慢性病,双边点状上皮性角膜炎,随着病情加重和缓解可持续很长时间(几个月到几年),主要症状是畏光、流泪、刺激,患者一般都有良好的视野。
中国眼科医生名录我是眼科医生,加入中国眼科医生名录。提升行业知名度,同时建立医生档案,患者可查询您,可电话预约您。
中国眼科医生 微信公众平台
超过80%眼科医生关注的专业微信平台欢迎关注「中国眼科医生」微信公共平台,我们将定期推送眼科时讯、学术新闻、行业热点、视频分享、每日试题学习,还有精心收集的外文新鲜资讯,让您第一时间了解眼科新动态、新技术、新发展!
微信扫一下将该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正式启用中国眼网.com国际中文域名支持IE7(含IE7)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
Copyright (C)
.cn 版权所有 沈阳爱道客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6-024- 咨询QQ:139   网站备案:辽ICP备号-2 
本站注明"来源:×× "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共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X分享到&-&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坝保护范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