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强大的胃有智慧,但中国为什么不强大

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
——全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高津 吴杰明 王树 等
点击朗读文章
人民出版社&&.cn&&&&&&&&&&来源:
  继承抗战传统 推进强军伟业
  ■军事科学院院长 高 津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重温前辈的伟大功勋,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领悟抗战经验,弘扬抗战精神,在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寻求实现强军目标的借鉴。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战时期,为了共同抗日,我们党可以同意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红军将士可以摘下红星帽徽,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指挥权、军队各级的政治工作绝对不允许动摇或削弱。今天,敌对势力通过网上文化冷战、“政治转基因”工程等,企图对官兵拔根去魂。在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中,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坚决贯彻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确保军队对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军队、打赢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我军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铸就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成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未来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我军建设和作战如何发展,都不能丢掉人民战争这个看家本领。我们要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人民战争优良传统的问题,着眼科学整合国家、军队、社会各种力量,积极拓宽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探索创新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确保在未来复杂多样的战争中克敌制胜。
  以夺取战争胜利作为军队建设的目标牵引。抗战中鲜明的目标牵引,确保了我军建设始终与战争融为一体,与胜利相伴而行。今天,习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就是军队建设一切工作的目标牵引。聚焦强军目标,突出实战需求,清除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积弊陋习,剔除侵蚀军队肌体的腐败分子,我军将更好地继承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未来战争中再铸辉煌。
  立足战争实际创新军事理论。抗战时期,我们党的军事理论在对敌斗争中走向成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指导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和回答。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我军历史,总结我军历史经验,立足国情军情,把握时代脉搏,着眼未来发展,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为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先导和支撑。
  推进伟大工程 锻造抗日先锋
  ■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 吴杰明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根本的是我们党适应形势任务变化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奠定了抗战之后70年我们党建设发展的基础,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把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抗战期间,我们党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作出一系列决议和决定,系统阐述党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指导党的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成为团结抗日的核心力量。现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只有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继续下大力抓好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把思想建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和作风整顿。抗战时期,我们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又面临着成分复杂、良莠不齐等情况和问题,如何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成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此,党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作风整顿。这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取得巨大成效的是延安整风运动,以此达到了党的高度统一和空前团结。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绝不放松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防线,从思想上政治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完善和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大批培养能够担当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抗战时期,我们党把选拔培养干部作为重要任务,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同时,开办各类干部培训机构,仅抗大就开办了14所分校、培养出10多万名建党治军的干部和人才。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同样需要大批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决贯彻习主席提出的军队好干部标准,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抗战时期,我们党及时敏锐地察觉自由主义、山头主义和纪律涣散等不良苗头,在全党大力进行纪律建设和整顿,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近年来,党内军内出现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甚至出现郭伯雄、徐才厚等严重违法违纪案件,使党的形象和威信受到严重损害。不守政治纪律、不讲政治规矩是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严格管理干部,严厉正风反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抗战胜利开辟民族复兴光明前景
  ■南京政治学院院长 王 树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蕴含实现民族复兴的丰厚滋养和历史启迪。
  抗日战争中我们党经过艰苦磨砺不断成熟壮大,为事业发展、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领导核心。在抗战中,我们党率先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用党的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支撑民族复兴伟业。
  抗日战争中我们党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卓越创造,奠定了走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抗战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燃起了指路明灯。正是在抗战胜利的基础上,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我们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理论勇气,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自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抗日战争中孕育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传承好、发扬好抗战精神,才能在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中把住方向,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站稳脚跟,在经济社会变革变化变迁中保持定力,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中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凝聚了走出深重危机、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抗战中,中华儿女团结在我们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形成了战胜侵略者的伟力。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民族复兴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始终坚持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使民族复兴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共赢,在世界上广交朋友,使民族复兴获得良好外部环境,把伟大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 尤光旭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战的主力军,在14年的艰苦斗争中,转战冰天雪地、深山密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谱写了民族解放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亡,面对大好河山被践踏、物质财富被掠夺的情势,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抗日救国主张,派出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奔赴东北,与先期的杨靖宇、赵尚志组织发动群众。不甘屈服的东北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东北军爱国官兵纷纷参加抗日,先后建立起十几支抗日游击队,后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团结组织抗日民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大量牵制和歼灭敌人,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和斗志。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加上日军疯狂进攻和严密封锁,东北抗联官兵居无定所、弹药奇缺、长期断粮,不少将士活活饿死冻死,在强敌环伺、条件恶劣的环境中,面对十倍、数十倍于己的日军,抗联将士英勇无畏、敢于亮剑、连续作战、苦斗周旋,打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东北抗联将士表现出的面对国破家亡、不甘受奴役的救国精神,面对残暴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面对恶劣环境、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面对生死考验、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东北抗联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强军兴军必须把铸牢军魂作为根本任务紧抓不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东北抗联取得胜利的内在因素,强军兴军必须把满腔爱国热情转化为备战打赢的实际行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是东北抗联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强军兴军必须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不畏艰苦英勇奋斗的优良作风是东北抗联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强军兴军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旺盛的进取精神和艰苦朴素作风,以崭新风貌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
  八路军敌后抗战逞英豪
  ■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部处长 王东华
  八路军是中国全国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主要武装力量。全国抗战8年间,八路军浴血奋战、痛击日寇、壮大力量,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歼灭和牵制大量日军,支撑起全民族抗战的希望和信心。全国抗战期间,八路军坚持敌后斗争,灵活机动地消灭和消耗日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扩大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和战斗决心。在国民党军队连连失利、民众情绪悲观失望的情况下,八路军铁血担当、主动出击,多次重创日军,让民众重燃抗战希望。敌后抗战的熊熊烈火,化为无与伦比的力量,成为黑暗中最耀眼的“明灯”。
  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八路军创造性地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军事战略方针,集中广大军民的集体智慧,创造出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作战新样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深入敌后的八路军遍地开花、神出鬼没,令日军防不胜防。在平原,在山地,在丛林,在湖泊,到处都是八路军的身影,人人都是武装起来的战士;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战法,被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力量轮番实施,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建设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反侵略斗争的武装力量。八路军始终奋战在抗战一线,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强化运动”,与日寇展开顽强斗争,充分显示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八路军也在艰苦抗战中成长成熟,在战火考验中发展壮大,与新四军等人民军队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
  共谱英勇抗敌英雄曲,彰显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民族魂。8年的艰苦抗战,英勇的八路军将士宁死不屈、无所畏惧,无数坚强的生命铸就了一座座血染的丰碑。广大抗日军民为了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彰显了革命英雄主义,用血肉培育了抗日精神民族魂。在华北战场,涌现出一大批抗日民族英雄,以身殉国的杰出将领左权,在白刃战中连续刺死27个日军的吕俊生,带领回民支队百战百胜的马本斋,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华侨女英雄李林……他们用生命演绎了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敬重英雄、崇尚英雄,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象征,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
  挖掘和运用好延安精神
  ■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 任惠林
  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价值追求、优良思想作风和无畏英雄气概,是政治工作活的灵魂。习主席强调重整行装再出发,就是要求我们寻根溯源,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走得更远。挖掘和运用好延安精神,就会更好地立起政治工作的威信、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抗战时期的延安,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物资匮乏,却成了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和仁人志士跋山涉水奔赴延安。是什么魔力使得他们这样不远万里、不辞艰辛、不顾生死,“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那就是理想之光、信仰之光。政治工作抓住了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就会形成强大的“磁场”,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立起政治工作威信,必须首先把理想信念立起来。旗帜鲜明地讲好大道理,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不断坚定官兵的崇高理想追求。
  延安时期,党内原则性战斗性非常强,会上常常因为一个问题争起来、吵起来,几天几夜总要分出个是是非非,但从没有影响个人感情,会后还是好朋友。对犯了错误的同志,不管职务多高、名望多大,都是当面锣对面鼓,批个脸红脖子粗,真正达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领导干部必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部队、影响官兵,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坚持党性原则,不搞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大力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形成是非功过分明、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让好人好事吃得开,坏人坏事无处躲。
  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作风的胜利。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延安作风打败了重庆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密码和优势所在。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治工作要为官兵所接受,必须动真的、来实的。动真的,就是要真心实意去做,讲真理说真话,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打动人,决不能搞假大空的东西,更不能忽悠人、糊弄人。来实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真正了解官兵的所盼所需所求,找准穴位、打到点上,不能蜻蜓点水、停留在表面,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走进官兵心里,才能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威力。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济南军区政治部编研部原部长 吕志俊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是唯一以一个省的行政区划为主比较完整的巩固战略区。抗战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开辟和扩大了敌后抗战主战场。山东战场牵制的日军,占同期华北日军总兵力的18%;山东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51万余人,约占我军歼敌总数的30%,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根据地建设中,中共山东党组织紧紧扭住党的建设不放松,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到抗战结束时,山东党组织已由抗战开始时的地下党发展为掌握根据地政权的党,党员由2000余人发展到20余万人。山东党组织还十分重视民主政权建设,到1945年9月,全省辖5个行政主任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权的普遍建立和发展,加强了共产党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合作,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思想政治建设上,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广泛开展建设模范党军运动和建设青年模范党军运动,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日,在纪念建党23周年干部大会上,罗荣桓作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报告,号召部队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明确提出学习毛泽东思想,这在全党、全军都是比较早的。在宣传文化建设上,山东根据地的抗大一分校,是抗大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分校。根据地还创办了《大众日报》《前卫报》和《战士报》,成立了姊妹剧社、鲁迅艺术学校、战士剧社等,成为鼓舞士气、宣传群众的有力武器。在战略战术上,山东八路军在反“蚕食”中,提出了“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在分散性游击战中,创造了“麻雀战”、车轮战、地雷战等战法,鲁南铁道游击队更是威名远扬。
  山东根据地军民的斗争实践,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二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品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凝结着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四军以弱击强显神威
  ■南京军区政治部办公室副秘书长 胡家武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不断发展壮大,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打击日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传承优良传统、推进强军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是新四军发展壮大的精神基因。新四军驻守地水道纵横、湖泊众多,无天然屏障可守,无复杂地形隐身,面临的困难和危险非常严峻。部队既要生存,也要战斗。为此,他们自办织布厂、蜡烛厂、印刷厂,筹建修械所,建立卫生机构。至1944年底,仅第4师就开荒4600余亩、养猪1300余头,许多单位实现了全年蔬菜自给8个月、油盐肉自给4个月的目标。面对强敌环伺,他们分散游击、四面出击,破坏铁路公路,拔除日伪军据点,最多时消耗和牵制日伪军40多万人。据不完全统计,8年全国抗战期间,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次,歼敌43万多人,也付出了伤亡10万多将士的代价。
  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是新四军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华中敌后抗战没有天然依托,但人民群众是靠山。新四军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作为游击战争的基础,充分发挥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威力,使日伪军成了时时惊恐、处处挨打的“聋子”“瞎子”。华中大地上,青壮年踊跃参军,老百姓踊跃支前,新四军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叶挺军长深情地说:“过去这些年我们常常挨饿,有时不得不吃草充饥,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就是能够生存下来的秘密。”
  因势而变、不断创新是新四军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失败,1940年夏秋,华中地区成为其反共中心。新四军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积极贡献。即使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仍配合、支援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收治国民党军伤病员,使国共合作抗日局面艰难地得以维持到最后。新四军积极创新作战形式,跟踪掌握敌情、民情和地情,研究运用灵活机动、行之有效的作战形式和斗争方法,书写了一个个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事实表明,军事的对抗也是创新的较量,创新出战斗力、凝聚力。
  抗战中香港同胞的贡献及启示
  ■驻香港部队政治部组织处处长 徐云飞
  在70年前的那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香港同胞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以各种形式和方式积极投身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香港各界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涌现出港九独立大队、香港抗日救亡团体、香港同胞回乡服务团等抗日先锋团体。他们通过宣传、募捐、回乡服务、安置难民、搜集情报、直接参战等方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港九独立大队一直坚守在香港,参与大小战斗上百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痛打击。同时,香港许多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日军封锁线,多次将捐献的资金、被服、军鞋、药品等从香港运送到内地,有力支援了内地军民抗战。
  香港同胞积极抗战并作出重大贡献启示我们: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香港同胞坚持抗战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香港同胞发动起来、凝聚起来,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港九独立大队成为香港地区坚持抗战的主要武装力量,燃起香港同胞抗战必胜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领导抗日斗争、转运物资捐款、营救进步人士,为坚持抗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历史昭示未来,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先锋、中流砥柱。
  爱国情怀始终是维系血脉深情的基因纽带。香港与祖国同根同心、血脉相连。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香港同胞怀着对故国故土和同宗同源的执著眷恋,积极支持和投身全国抗战,展现出团结一心、共御外患的爱国情怀。当前,一些香港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祖国历史缺少了解,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挑唆利用。应广泛进行党史国史和香港发展史的普及传播,让香港同胞了解祖国、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深植爱国爱港的基因和种子。
  民族团结始终是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力量之源。全国抗战爆发后,香港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各种形式支持和支援抗战,形成众志成城、全民抗战的生动局面。当前,香港社会在政改、民生等问题上出现分歧,一些热点问题争论不休,让曾经和谐开放包容的局面受到损害。我们应该从民族大义上来思考和看待这些问题,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消除隔阂,促进香港同胞大团结,促进香港与内地和谐交往,共同建设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西南大后方对抗战胜利的大支援
  ■成都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 黄胜楷
  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巨大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重大支撑,在参战作战支战上提供了强大支援。
  西南作为内迁安置大后方,以保存壮大力量给抗战大支援。西南接纳沦陷工业内迁,既保存了经济命脉又积蓄了援战实力。先后迁入工矿企业452家、设备物资12万吨、技术工人1万余名,社会生产力和国防动员力大幅提高。西南接纳沦陷学校内迁,既保存了教育资源又壮大了抗战队伍。帮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61所院校迁建复课,并依托各大校园和广大师生发展了一大批进步力量、爱国力量、民主力量。在内迁安置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多方协调、广泛动员,参与组织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南作为兵员输送大后方,以付出重大牺牲给抗战大支援。四川是兵员征集最大省份,川军全线抗战勇拼到底。当时四川人口有5000多万,先后输送兵员300多万,阵亡36.4万余人、负伤35.6万余人、失踪2.6万余人,约占全国军队伤亡人数1/5。中国共产党广泛宣传联合抗日主张,极大地激发了西南人民参军报国、抗战杀敌的热情。
  西南作为物资征集大后方,以慷慨钱粮供应给抗战大支援。8年抗战国家共支出1.4万余亿元,四川就负担1/3,最困难时期达1/2。西南各省奖励农垦多产粮、增加田税多征粮、倡导节俭多献粮,广大民众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甚至“一日两餐”把口粮交公粮,1941年至1945年四川缴纳稻谷占全国总量38.57%。
  西南作为民族救亡大后方,以掀起全民御侮给抗战大支援。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形成全国全民族抗战的生动局面。在强势宣传运动中发动全国抗战。协调中外记者团观察组访问延安、赢得正义舆论支持,团结冯玉祥、李济深等爱国人士,组建成都民主青年协会、昆明新民主主义联盟、贵阳抗日先锋队等地下组织,发挥了引领、引导、引召重要作用。在强劲文化运动中带动全国抗战。聚集茅盾、田汉、夏衍、艾青、臧克家等众多文艺先驱,编创《精忠报国》《全民总动员》等大批精品力作,新增报刊、书店和发行机构420多家,摄制《苦干》等新闻纪录影片80多部,唤起了全民族觉醒、凝聚了全社会力量。
  钓鱼岛问题启示未来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志荣
  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我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围绕钓鱼岛问题所进行的斗争,对处理中日关系特别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着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钓鱼岛问题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折射出一百多年来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行全盘西化,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昙花一现,空有强国之梦却无强国之实。抗日战争的胜利,使我国从法理上收回钓鱼岛主权。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日本又重燃霸占钓鱼岛的企图,采取了一系列挑衅动作。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日本担心失去钓鱼岛,不惜朝野合流、上演“购岛”闹剧。历史告诉我们,日本对于钓鱼岛始终贼心不改,只有实现国家富强,对敌形成压倒性的综合优势,具备威慑敌人的军事实力,才能彻底打掉其狼子野心。
  启示之二: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全力推进强军兴军伟业。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历史事实警示我们,有国无防,或者国强防弱,都会吃大亏。不管什么时候,军队始终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国家间竞争起托底作用的是军事实力,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军队,国家就不能独立,安全就没有保障。正如毛主席所讲的,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痛定思痛,才能奋起直追。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有国无防、有海无防的惨痛历史教训,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力推动强军兴军实践,不断提高战斗力建设水平,确保能够决战决胜,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启示之三:必须立足最复杂局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近年来,出于对中国迅速崛起和自身全球霸权衰退的焦虑,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通过插手南海、东海问题,把军事重心移至东亚。尽管美国宣称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搞“选边站”,不支持任何一方,但其不仅频频与日本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而且持续加强在日本的军事部署。我们必须充分预见实现我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严峻风险和挑战,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大力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汲取历史营养 强化战斗精神
  ■空降兵某部政治部副主任 李运斗
  在抗日战争时期孕育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我军战斗力的活水源泉,是培育战斗精神的鲜活教材和丰厚营养。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使战斗精神培育具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永久的源动力,是夺取抗战胜利最深厚的民族根基。培育战斗精神,就要把爱国主义这个精神旗帜立起来,强化官兵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既讲“有国才有家”的朴素道理,也讲“党兴则国强”的紧密联系,实现传统爱国主义的升华;既讲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中国梦强军梦的美好前景,也讲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忧患和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风险,引导官兵把征战沙场、为国捐躯作为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
  培塑崇高民族气节,使战斗精神培育挺起不屈的精神脊梁。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极大张扬。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奋起反抗,“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培育战斗精神,就要大力弘扬崇高民族气节,引导官兵在学史明理中陶冶情操,在军事实践中提升境界,在点滴养成中修养品德,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勇于担当不避责,敢于斗争不妥协,顶住诱惑不变节,做党和人民放心的钢铁战士。
  强化敢打必胜信念,使战斗精神培育植入刚强的血性基因。抗日战争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大搏杀,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军民不畏强暴、奋起抵抗,抱定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奏响了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凯歌。培育战斗精神,必须把敢打必胜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官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始终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意志作风,自觉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砥砺虎狼气、提振精气神,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打造强军尚武文化,使战斗精神培育形成肥沃的催生土壤。抗战爆发后,以民族大义为主题的抗日文化成为主流,《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响彻中国大地,以抗战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演出蓬勃发展,奏响了抗日救国的时代最强音。培育战斗精神,就要重视战斗文化建设,训练演习展示军人一往无前的勇猛气势,思想教育突出战将、战例、战斗英雄,环境布设体现尚武精武精神,使战斗文化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和催化剂。
  抗日战争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教授 孙家荣
  习主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个升华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结和提升的过程。
  抗日战争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品格。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大势、奇谋妙算,铺展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抗战画卷,从根子上讲,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品格。比如,中国自古重运筹、善谋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就是代表之作。我们党一开始就注重抗日战争的整体谋划,科学分析力量对比、预测战争走势,并采取相应的斗争艺术。这种运筹和谋略,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之中。一部《论持久战》,照亮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航程。
  抗日战争升华了中华民族的高尚爱国情怀。先国后家、舍小家为大家,向来是人们推崇的优秀品质。面对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迸发,形成不可阻挡的抗日洪流,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篇章。在民族危难面前,中华儿女不分民族、不分老幼,紧紧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筑起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景。
  抗日战争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风范。中华民族既讲气节,有着“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又襟怀宽广,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这两种特性,在反抗侵略这个民族大义上找到了契合点,实现了高度的融合和充分的张扬。一是展示了捐弃前嫌、共御外侮的博大胸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疯狂侵略,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不管过去有着怎样的深仇积怨,都在“抗日高于一切,一切为着抗日”的大义下冰融雪化。二是展示了威武不屈、誓死抵抗的民族气节。面对野心勃勃、欲壑难填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愤然而战,“尽节用命,视死如归”,表现出大无畏的浩然正气、铮铮骨气、铁血胆气。三是展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历来不怕鬼、不信邪,有着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战胜一切困难而决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豪迈品格。
  从抗战历史中探究制胜之道
  ■总参谋部办公厅编研局局长 张 琼
  现在,战场环境和作战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战争制胜的规律不会过时。深入研究抗战胜利的根源和经验,对于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
  正确的战略指导是打赢战争的根本遵循。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提出和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历史证明,军事战略引领军事行动,推动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坚持理论先行。我们要在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指引下,深入研究现代战争规律和制胜机理,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战略体系,增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使军事战略更好地服务于军事实践。
  坚持体系建设是我军质量建设的基本原则。抗战时期,人民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很重要的是按照体系建设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力量体系。历史证明,军事力量如同人的拳头,五指可以伤敌,攥拳更能制敌。建设军事力量,必须坚持体系建设、综合集成、整体聚优、合力制胜。当前,要深入推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构建精干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科学确定军队编成和规模结构,大力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
  开展实战化训练是提高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抗日战争环境那么艰苦、战斗那么频繁,人民军队仍然坚持利用战役战斗间隙进行军事训练,不断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水平。历史证明,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即使武器装备落后一些、生存条件差一点,也是能够打胜仗的。习主席强调要能打仗、打胜仗,最重要的是提高实战化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实战化训练理念,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抓训练,置身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域、复杂气象条件,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磨砺部队。
  人民战争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抗日战争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更是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历史证明,兵民是胜利之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无穷威力。我们要着眼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深化人民战争思想研究,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搞好国家综合实力向战争潜力的转化运用,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质量建设。
  对日本军国主义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后勤学院教授 王平贞
  德日军国主义政治文化存在历史交集。但二战后在认罪态度以及对侵略历史的认知问题上,德日两国有着不同的表现。
  作为战败国,德国政府和人民在战后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回避、面对和争议,最终实现了彻底的反思。可以说,反思已经成为德意志民族自我救赎和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相比之下,日本政府或政要很少能够真诚反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甚至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特别是安倍晋三上台后,日本政治势力更加右倾化。德日政府处理侵略历史问题方式截然不同。从行动上看,德国政府在战后承担了战争赔偿责任,对欧洲受害国家及犹太民族给予巨额赔偿。不仅如此,德国政府每年都要举办各类纪念活动,增强公众对纳粹暴行危害性的认知。相反,日本政府在对待战争赔偿问题上,最多只是选择性赔偿,并且极力否认所犯下的暴行。从法律制度上看,德国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否定大屠杀的言行,禁止新纳粹势力复活,取缔极右翼政党国家民主党。日本政要不但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还找各种借口修改战后日本和平宪法,让军国主义条款复活。德日对侵略历史的认知差异反映的是重大立场问题。德国真诚地反思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忏悔和救赎已经深深烙在德意志民族的内心深处,“去纳粹化”取得了显著成果,军国主义余毒不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与德国社会渐行渐远。相反,日本政府和政要既不能正视战争罪行,又不愿反思反省,更多时候还在为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辩解。从这个矛盾的现象中不难发现,日本冥顽不化的立场恰恰是其难以融入国际社会、特别是赢得亚洲近邻信任和谅解的一个主要因素。
  历史和事实说明,一个无良知和不懂得自我救赎的民族是很难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对日本军国主义,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要警惕安倍政府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幌子修改日本和平宪法,以此打破战后国际秩序,达到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的目的。对日本军国主义决不能纵容绥靖,以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历史不能重演,未来可以开创。只有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紧紧依靠人民发展军事工业
  ■总装备部政治部编研部部长 王文秀
  全国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力支援了前线对敌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抗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就致电周恩来、朱德等人,要求立即开始用一切方法自己造枪。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明确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要求每个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党中央先后成立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八路军总部军事工业部、新四军军工部,对军事工业加强领导和管理,做到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产品规格、统一检验标准。
  根据地军事工业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发展起来、有力保障部队作战,关键是有一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才队伍。1941年5月,八路军总部建立太行工业学校,从军工部各所、厂抽调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骨干担负教学任务。学校坚持办学3年,为军工战线输送了400多名专业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各工厂在生产实践中,也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的一线工人。经过战争的洗礼,这支队伍成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中坚力量。
  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的。这就决定了军工生产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广大兵工人员使用锉刀、钳子、榔头等简单工具,在乡村祠堂、民间草房、山崖洞穴,在芦苇丛中、打渔船上,抢修枪械和生产弹药。没有现成的技术,就从仿制起步,一点一点改进和提高。广大抗日军民发明创造了铁雷、石雷、绊雷、水雷、夹子雷、连环雷等10多种不同形式的地雷和30多种埋雷方法,灵活机动地开展地雷战,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打仗离不开老百姓,组织军工生产同样也离不开老百姓。抗战时期,军工植根于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形成了特殊的军民融合体制。习主席反复强调,军地要“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这一重要思想,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推进现代国防工业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不断提升装备发展水平,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抗战音乐激励杀敌斗志
  ■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王丽虹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音乐教育体现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将政治因素融入教育实践之中,开创了中国革命音乐教育的先河,实现了中国音乐事业的空前繁荣。
  鲁艺自成立之始,就注重创作更多倾注于现实、更多体现时代精神、更多歌颂人民群众的作品,使音乐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能为民众所接受,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在那个热情激荡的年代,音乐是民族的心声、时代的交响。抗战时期,人们很难接触到系统的革命理论,一首歌曲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激起抗日救国、报仇雪耻的革命斗志。
  鲁艺的音乐是石破天惊的音乐,是摧枯拉朽的音乐,是带旋律的延安精神。《保卫黄河》《延安颂》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飓风狂涛,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震撼和激励着每一颗不愿做亡国奴的心灵。许多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都说,正是这些抗日救亡的歌声引领他们走进延安,走向枪林弹雨的抗日战场。
  歌颂人民军队、服务人民军队,是鲁艺师生的创作主题。在鲁艺的作品中,大量的是宣传人民战争,宣传游击战,宣传英雄模范,宣传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激励人们与日寇战斗到底。像《八路军进行曲》《五枝花》《拥军花鼓》《游击军》《抗日的弟兄杀敌忙》等抗战歌曲家喻户晓,战场上的功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八路军、新四军成了老百姓心目中愿打鬼子、能打鬼子的代名词,大批青年纷纷参军入伍、杀敌报国。
  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鲁艺师生的作品一扫此前许多救亡歌曲悲愤沉郁的风格,代表中华民族“发出了最后的吼声”,成为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发出的最强音。《八路军大合唱》《打到东北去》《八路军的铁骑兵》等歌曲高亢激昂,充满了阳刚之美、战斗豪气,让人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南泥湾》《开荒》《生产与抗战》等作品悠扬欢快,表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气概,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这是“花丛中的大炮”、巨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争取胜利。
  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强军力量
  ■武警部队政治部编研部副编审 高 虹
  忽视历史的民族没有根,忘记历史的军队没有魂。
  一个民族靠精神站立,一支军队靠精神支撑。伟大的全民族抗战历史,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为生动的教科书。抗日14载血战乾坤赤。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和民族脊梁筑起了保家卫国新的长城,给中华民族融注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气概,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作为红色血脉的传人,我们要高举革命先辈的精神旗帜,把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历史告诉我们,有信仰才有力量,有梦想才有未来。从一定意义上说,抗战的胜利最终是信仰的胜利。当今中国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经验,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能战方能止战,有备才能无患。面对我国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的现实,我们要牢记历史,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姿态;在面临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时,能够站得出来、豁得出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勇上一线、敢打头阵。
  历史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是本色,优良作风是根基。广大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抗击日寇的艰苦岁月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荒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爱国华侨陈嘉庚从国共两党餐桌的对比中,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兴国之光”,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必须始终保持的政治本色。当前深入持续转作风、反“四风”,必须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作风,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人民军队作风优良的传家宝发扬光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历史自觉,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开拓进取的智慧力量,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不懈奋斗。
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人民出版社主办 Copyright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协作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
京公网安备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人的智慧 古中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