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前当事人意见 直播庭审在法院门口打架保安看见不制止也不报警法院有责吗

哈尔滨警察打人致死案最后3分钟录像内容披露
来源:中国网-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陈晓舒
  一起刑事案为何引起全国关注?
  《中国新闻周刊》披露林松岭死前最后3分钟录像内容。其中显示:三四名警察围殴这个22岁的男青年。而这段录像,最初一度被网络屏蔽
  死亡10天之后,林松岭的尸体依然被哈尔滨公安局封存。但网络上已经开始流传各种版面的尸检报告——人们在好奇:这个大学生是死于警察的殴打之下,还是吸毒导致的心脏病突发。
  林松岭,男,22岁,哈尔滨体育学院2004级运动系毕业生,篮球专业。由于两门挂科,今年还没领到学位证。不久前,他刚找到了第二份工作——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员,没有底薪。
  事发当天,包括林松岭在内的5男2女前往糖果酒吧给他们的同学车亮“过生日”。这是一群典型的“85后”,最大的22岁,小的19岁。
  打死林松岭的一方是6名警察,其中包括铁路、禁毒、交通若干警种。事发前,哈铁公安局直属公安处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齐新邀请另5人聚餐,饭后同样到糖果酒吧继续尽兴。
  在这个娱乐场所的门口,两拨人相遇了。
  酒后的选择
  事发当天——日,车亮打了林松岭一上午的电话,但无人接听。两人在哈尔滨体院不仅同班,还是最要好的朋友。
  “口袋里没钱时,对方可以接济。”车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在校时每月大约1000元零花钱,出去吃个饭、打个球有时会不够花。他们都有驾照,偶尔也会开着家里的车出去玩。由于是体育专业,一个个人高马大,在人群中十分显眼。而这些细节,在事发后网上传播的帖子中都被视为“一群衙内”的特征。
  林松岭的电话是在当晚回给车亮的,“昨天带客户看房子看得太晚了,早晨没醒过来”。两人商量:毕业后,很多朋友都没再见面,约出来一起聚聚。“就说是我生日。”车亮说。
  5男2女先在和兴路一个餐馆小聚,其中有人喝多了。但酒似乎还未尽兴,7人打算继续去酒吧玩。糖果酒吧是位于哈尔滨西大直街的一家慢摇吧,也是哈尔滨各大学校学生的聚集地。
  车亮驾驶着杨森父亲的黑色老本田车,带着林松岭从和兴路赶到糖果酒吧。
  酒吧门前灯光炫目,从这一刻起,林松岭等7人的举动都在酒吧门口的视频监控之下——如果没有这段视频,这起普通的刑事案可能很难轰动全国。
  下车后的林松岭显得兴奋,他穿着黑色风衣,双手插在口袋里,径直走进酒吧。门很矮,1.92米的林松岭不得不弯腰低头。车亮和同行女伴一起等候乘出租车随后赶到的4名好友。
  可见的斗殴
  22时07分,一辆银色宝来轿车从几人身后疾驰而过。“速度很快,直接向我们冲过来。”
  车亮说。他转头想看车牌号,但这辆车没挂牌。颇有醉意的杨森下意识地嚷了一句:“咋开的车啊?”
  此时,从另一辆车里下来3名男子,晃悠着走过来。他们便装打扮,其中有人同样醉意明显。其中一人听见杨森嚷嚷,拍了拍他的肩膀:“弟,吓着了?”杨森说:“吓着了。”但从宝来车下来一个男子反问:“吓着了咋的?”
  酒精的刺激下,略带火药味的话引起了强烈争执。杨森当天酒喝多了,已经回忆不起是谁先动的手。车亮则称:“有人先踢我一脚,我才还手的。”开始争执时,林松岭并没有参与。
  双方开始在酒吧内的过道上扭打起来——这一切也被监控录像拍摄下来。
  22时11分,林松岭走出酒吧,脱掉黑色风衣扔给同行的朱婧(化名),挣脱开劝阻的保安和同伴,捡起一块碎砖头,冲上去把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打倒在地。他不知道被打倒的人是齐新,哈铁公安局直属公安处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6名警察的行为后来被广为诟病,这也成为此事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公安部《警察八不准条例》明文规定:不准酗酒;《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规定:严禁酒后驾车。去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也和警察身份不符。
  此时场面混乱,但很快,双方被众人劝开。没有人亮明警察身份,也没有人报警。
  22时14分,一直被劝说在一边的林松岭又走到歇在一边的警察面前,抬手又是两下。
  此后还对着齐新的头部,又猛拍一砖,当即见血。
  一度相对克制的警察此时愤怒起来,冲过去将林松岭打倒在地。林松岭的上衣白衬衫被扯掉了,光着上身的他挣脱开后,奔跑到酒吧空地的另一侧——正在建设的地铁护栏处。
  网络上的视频在这里中断,有网友称那是探头的死角。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哈尔滨警方事发当晚,就掌握了网络没播出的后半段视频。
  但在19日,林松岭的家人及律师才从警方处看到了后半段视频,22岁的林松岭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殴打致死的。
  林松岭的死亡
  10月18日,黑龙江省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哈尔滨公安局副局长卢洪喜称:“林松岭跑到地铁工程铁板护栏处后死亡。”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参与了当事人的律师笔录过程。见证全过程的朱婧(化名)描述:“林松岭被追到护栏处,被3个人围着厮打,看样子好像要打停的时候,那个穿浅色衣服的人(齐新)走过去说‘还有这小子一个’。4个人又继续踢打林松岭,林松岭抱着头在那。”
  此时,杨森已经被一个警察掐住脖子制服。他冲潘兴喊:“你去看看松岭怎样了。”潘兴过去,看见四个人围着躺在地上的林松岭踢,潘兴说:“哥,别打了。”但其中一人回头揪住潘兴的头发摁住他,4个人回过头打他。潘兴说:“我跪下抱住头,抬头时候已经没人。”
  朱婧一直在边上看着,是她打110报的警。花园街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报案后,给朱婧回电话问:“闹事是在酒吧里,还是酒吧外?”
  焦急中的女孩并不知道糖果酒吧里属于铁路公安局管辖,外面才是花园街派出所的辖区。这是因为酒吧所在的建筑属于铁路。她说:“现在在外面打。”警方同意出警。
  事发后,林松岭的继母郭女士问几个孩子:“媒体上报道说松岭向警察提了一个人的名字,提人没?”几个当事人称:“提人了,3个字,不记得叫什么。”郭女士问:“是不是张庆新?”几个当事人点头。
  《中国新闻周刊》询问张庆新是何人,得到的是一片沉默。从网络搜索,张庆新是哈尔滨公安局刑侦支队的一名中队长。几个当事人承认,当初几个警察打林松岭时候就骂道:“让你提人,就打你!”但不知为何,被提到的人又被网络演绎成为“哈尔滨市政协主席邹新生”,还是死者的舅舅。
  10时20分,杨森的父亲杨乐群接到车亮打来的电话,“我们被人打了,叔你快过来!”他和妻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我儿子身高,体重260斤,还被摁在那;车亮也被摁在地上。”杨乐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个动作给杨乐群的印象很深,如同电视中的拘捕画面。
  车亮努力仰着头,冲着他喊:“叔,快去看看松岭,他刚才叫得不行!”杨乐群跑到林松岭身边……“120”赶过来后,看了看林松岭,人都没动就走了。
  此后便是一片混乱的协调。花园街派出所的警员过来,按照归属权分类,酒吧内的争执归铁路公安局管,酒吧外的斗殴归地方派出所管。
  当事人家长已经知道有铁路公安局的警察参与斗殴,他们不同意铁路公安局接手此案。
  杨乐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铁路公安局的人犯事,铁路公安局管辖,我们哪里信得过。”当时,他并不知道,在这6名警察当中,也有地方警察。
  一直纠缠到午夜,哈尔滨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等人赶到现场,这起案件才定下归哈尔滨公安局管辖。
  舆情的争夺
  如同绝大多数突发事件,网络成为最先传播者。
  10月12日17时许,猫扑论坛出现了一篇题为《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的帖子,此时,车亮等人刚从哈尔滨公安局刑侦支队录完口供出来。
  “在警局呆了整整29个小时,外面的事情都不知道,估计是朋友或同学知道后发上去的。”车亮说。
  帖子随后被转载到多个论坛,“警察”“大学生”“打人致死”“酒吧”等字眼吸引了无数眼球。
  10月12日,林松岭赤裸的尸体盖着一层薄毯,依然躺在糖果酒吧门口。林家聚集了近两百人,把糖果酒吧和相邻的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围住。人们摆上花圈,烧起纸钱,围观的人堵住了西大直街——这条哈尔滨最繁忙的主干道。
  得知消息的各大媒体从全国赶来,记者们的镜头对准了在尸体边上痛哭的鹿庆红——她是林松岭的生母。林的家人一遍又一遍地申斥警方,要求“以命偿命”。直到哈尔滨公安局向林家属承诺:案件不由铁路公安局参与,尸体才被允许由哈尔滨市公安局运走。
  13日,哈尔滨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简要案情,并播放视频。参与发布会的媒体称,该段视频是从林松岭等人到达糖果酒吧直到林松岭死亡的全过程。
  黑龙江电视台报道此事时,对该段视频进行了剪接。画面在哈尔滨警方的指引下显示林松岭几度打人的情形。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警方录像解说中屡屡使用了下列词句:“这是咱们的民警!”“看,他打我们的人!”……
  该视频随即又被各大网站转引,对“咱们的民警”的争议尤其多——当6警察非执勤期间均涉重大刑案,这种说法是否合适?
  而对剪接版的录像,网友们也并不满意。当天,“完整版”录像被上传,但这段录像从林松岭一行人到达糖果酒吧直至林松岭跑到护栏板边上就停止了。实际上,这并不是完整版录像,还有3分钟——林松岭被殴打致死的过程就在那一段里。
  录像里的年轻人疯狂追打警察——尤其是用砖头猛拍其后脑,让舆情开始第一次转向。几乎所有论坛、贴吧开始疯狂讨论这起案件。许多人据录像认为,林松岭数次不依不饶,导致冲突逐步升级。
  林松岭的父亲林吉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询问过掌握录像的哈尔滨公安局,说网上的‘完整版’录像不是警方提供的?他们称并不清楚。”
  面对前往采访的《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哈尔滨警方也保持了高度谨慎。糖果酒吧在12日已经被哈铁公安分局查封。
  但每天,依然有许多市民聚集在此地议论当晚发生的事情。
  “太子党”的悬疑
  而在事情即将冷却时,网络“人肉搜索”又一次起到关键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搜索工具,只要给个名字,就可能把此人的信息查个底儿掉。
  有人发帖称:林松岭是“开着奔驰车的阔少,已经考入哈尔滨人事局,生前曾连续被大连市中山分局禁毒大队处理过。他的父亲是房地产商,亲舅舅是哈尔滨政协主席——也是林松岭打架时候提到的人。‘生母’鹿庆红的哥哥,则是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于是,死者成了“高衙内”,警察变成了弱势群体。
  但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鹿庆红实际是林松岭的亲母。林松岭8岁时候父母离异,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13岁时,他父亲娶了郭女士。林吉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家家境还可以,我是个体户,做袜业批发。我也不会上网,很晚才听说外面传我是开发商。”
  而在闲聊时,车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考上公务员是最好的出路,我和松岭都有打算要考,但是今年报名来不及了。网上说吸毒是没有的事情——我们是好哥们,这点还是知道的,我们也没有钱去买毒品。”
  说着,车亮激动起来:“这肯定是有人恶意做的!”林吉利在边上插话:“网络确实很狠,一下子我们就被动了,成攻击对象了。”
  车亮的父亲则被“人肉搜索”称是反贪局局长。其父车德滨第一次见《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还没有这个传言,称自己只是个普通工人。事态发展后,车德滨说:“单位的领导都和我急了,许多外地的朋友打电话来嘲笑我,说一日不见就高升了。”
  未见的视频
  10月17日,林松岭“头七”。糖果酒吧门前,黄色的纸钱再次被卷起,点燃,烟灰飞散。在林家人的张罗下,一群媒体又盯在这里。
  鹿庆红哭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为什么左一巴掌又一巴掌都是我儿子打人,他们打我儿子的那段为什么不播?”西大直街,林松岭死亡地点,家属打出了“警方剪辑播放报导录像不实”的标语。
  小广场依然聚满人群。有林家人请来的媒体、亲朋好友,以及过路被吸引而来的人们。只要有两个人面对面对话,周边就会开始聚拢群众。
  当事人的家长不厌其烦地讲述当晚的经历,不断地反问人们:“即便孩子有错,警察就可以把他打死吗?”
  沿路散发的材料有媒体对林家人以及几个当事人的采访,还有一个署名“张发财”——自称目击证人的留言。林家已经认识到网络的力量:尤其是视频,使得他们从弱势的一方成为众矢之的。
  10月18日,车亮第一次使用曾经开通的校内网账户,该网站以学生用户为主,车亮在校内网写文章哀悼林松岭,并且不断澄清所谓的高官背景及混混的传言,三天之内就达1000余人点击。截至21日,百度“林松岭”,找到相关网页约31800篇,有关“林松岭”的贴吧主题数7808个,帖子数58156篇。
  同样在18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哈尔滨公安局副局长卢洪喜对外界传言的几个学生的“深厚背景”解释:“这些传言均不属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借此制造事端、混乱和影响。”他同时称:“媒体前几天公布的现场视频资料和公安机关掌握的视频资料是一致的,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和拼凑。”
  警方通过新闻发布会对林松岭家人表示:“必要时将通过省公安厅技术部门邀请最高检、公安部的法医专家、律师、公证处的、还有媒体的朋友们,在他们见证下全程录像进行尸检。”
  但车亮等人在12日晚录口供时,已经看见过护栏板边上,警察打林松岭的那段视频。“总共是3段视频,屋里一段,屋外两段,用25分钟。我们录完一段口供,看一遍视频,回忆细节。”车亮说。
  19日,林松岭家人第一次与警方见面,哈尔滨公安局给林松岭家人和律师展示了真实的完整版录像。“后半部分并不清晰,只能依稀辨认三四人围打林松岭。”
  朱婧则回忆:“打林松岭那部分大约4分钟,全部过程25分钟。”
  据此,林松岭的律师胡凤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会起诉有人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 但目前,还没有人把这段录像放在网上。
  不信任的情绪依然在蔓延,林松岭的家属没有恳请异地执法。目前,林松岭家属已经与哈尔滨公安局协调好进行尸检,一切尚未盖棺论定。
责任编辑:陈秀军
相关新闻:
暂无相关新闻!
9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全国法院2013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十大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详细解读。最高人民法院...&&nbsp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8276)京ICP备号一群法庭人关于尊荣的法治之梦(完整版)_法官之家-爱微帮
&& &&& 一群法庭人关于尊荣的法治之梦(完整版)
来源:江苏高院 作者赐稿作者:王臻,无锡惠山法院洛社法庭副庭长8月底,无锡法官王臻受邀到江苏法官学院讲课。她结合自己经亲身历,作了“一群法庭人关于尊荣的法治之梦”的主体讲解,引起参训一线法官强烈共鸣。“办案总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我们如何找回已经逝去的尊荣感,怎么看待法院这个留下了我们青春的地方...... ”,今天起,我们将连续编发王臻法官讲课提纲。这篇讲稿再次把我们带进了一线法官的内心世界。&&&办案带来许多烦恼,压力确实有点山大大家好,今天虽然坐在这里,但我不是老师,因为我没有什么多于大家的学识或者技能可以成为老师。接到这个任务是在8月初,我本意不敢接,因为当时我的日历已经排满了开庭,当然这是托词,最重要的是我没有信心能够讲出打动你们的内容,一群坚持拼搏却饱受委屈的法庭人,需要的不是鼓劲,而是希望。而这种得到希望的心情,我和大家一样迫切。我于2001年9月进入惠山法院,2003年4月起调往基层法庭工作至今,一直和大家做着完全一样的工作,也正好和大家一同经历着一个对于中国的法治有重大意义的时代,所以我们应该会有很多的共同感受和共同语言。我今天来这里很忐忑,在座的,半数都是我的前辈,我不敢谈经验教训,所以,我思考再三,决定只是来和大家分享我最近看到的几则故事和几则心得,这样,我们应该会更容易进入相同的情景,成为更坚实的战友。2013年,我通过第二次竞岗,担任了洛社法庭的副庭长,但是同样是2013年,我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发回重审案件。虽然我还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这直接导致了几乎所有的评优,都与我无关了,纵然我还有237个案件是裁判正确的。按照制度,我应当被从工资中扣除300元,我去签字时,发现我们庭长主动替我承担了一半,我心里特别难受,因为我们庭其实也已经由于我的错,与团体先进无缘,大家一年的辛苦,我感觉都毁在了我手里。我想如果累计错上3个,我一定无法再抬头面对我的同事,也一定就失去继续干这一行的信心了!而不办案的同事,是没有这个风险的,更没有这种异常受挫的心情。那么,我这一年的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穷极所有来办掉的这些案件,抵偿掉这个负300的数字后,又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不服气,我想一定是有点什么的,哪怕我现在不知道它的存在。办案总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法律与司法解释、上级法院的审判指导、管理上的操作与规范,而我们往往觉得在开完一天的庭以后,假装或者真的已经积攒不起再去打开一本书的力气了。现在微信和微博中传递文件的方式特别便捷,每天都会有同行们在转发各种特别具体特别有用的资料,我每次都觉得眼前一亮马上收藏,但是真正能够阅读完的却很少,这反而更加积累了很大的焦虑。但是,当我们刚刚打完一战鸣金收兵稍事休息时,而律师们却在偷偷积攒军火。上个月我和一位律师偶然交谈,他说他们所现在实行专业化集团作战,全所分为商事组、金融组、知产组、家事组、劳争组、侵权组,定期组织各种培训:邀请专家讲课、辩论赛、模拟法庭等等活动,相互切磋促进,这样更精更钻更专业!我听得后背凉飕飕的,脑海中的画面是一个人被一伙人群殴;尤其我在法庭,还是个不分具体科目的乡间赤脚医生,看似啥都会,实际啥都心里没底;人家样样精通,我却样样稀松。所以,对于自己缺失学习的状况,我一直处于非常着急和担心的状态中。(二)越来越多超越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工作也必须由承办法官来完成,社会的浮躁和粗暴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和每一句谈话的回应,只有单兵作战的法官们要是没点气场没点经验,很容易被套进这种纠缠中,特别是年轻法官们还是挺苦恼的,总觉得自己干得很憋屈:善良换不来感激,却总招来得寸进尺;好意换不来满意,却总落得以怨报德。去年年底,我处理一起离婚纠纷,原告方某,男,被告袁某,女,都是83年生人,原告第二次起诉要求离婚,态度非常非常坚决,理由是性格不合,无法共同生活;被告袁某还是不同意离婚,认为原告离婚的原因就是有了婚外情,但是没有任何证据。经我向村委了解,方某品行良好,并不存在婚外情的事实。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案子:双方婚后居住在原告方婚前建造的农村房屋内,父母居住在隔壁大哥家中,生活上对他们多有照顾,原被告在婚后没有增加任何财产,儿子一年级。在与袁某的交谈中,我越来越发现到了他们婚姻存在的问题更多在于袁某自己,她整个人都特别负能量,她换过约7、8份工作,每次都因为周围人都特别难处总是为难她而辞职;她觉得虽然婆婆也每天帮她做饭洗衣,但婆婆明显偏爱大儿媳却看不起她;她觉得十年前做的阑尾炎手术一定隐瞒了医疗事故,经常感觉到不舒服,她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起诉那家医院,但是又觉得医院势力很大,她肯定赢不了官司;她觉得小夫妻俩吵架丈夫从来不认错,是欺负她娘家没人,所以一次吵架后她叫了一帮社会人员到家里用斧子砍掉了桌椅板凳。案件最后还是在我的调解中结案了,原被告自愿离婚,袁某说自己没有工作,所以养不起孩子,也支付不起抚养费,所以以嫁妆留在方某家中折抵了抚养费。但是没想到,这才是我工作的开始,调解离婚之后,袁某经常听了他人的挑唆,到方某单位闹事、到派出所报警、到村委告状、还到方某家中捉奸、甚至让儿子收集证据继续要证实方某有婚外情,但因为她每次都不占理,总被人狠狠训斥,大败而归,然后就哭喊着跑到法院来,怪我没有给她判决足够多的经济补偿,村委也来了电话,希望我多做做她工作,因为她总到村委无理取闹。我觉得这姑娘不是本质坏,而是思维和心态的消极导致了她悲剧的经历,经过向村委了解,她父母的离婚和与她完全同样个性的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导致她如此状态的原因。所以,我每次都会尽量接待她,我跟她谈了很多,我希望我能给她点影响,让她积极一点,我认真跟她说:其实每份工作都难,我这个破工作也一肚子苦水,但是咱总得去适应环境不可能让环境来凑着咱吧;我说你要是真的恨方某也行,咱好好工作,把自己整的美美的,找个比他强的让他难受;我说目前艰苦点有什么呢,就当给儿子做苦难榜样,妈妈如何坚强度过人生逆境,儿子一辈子都会从中受益。其实袁某每次听我给她打气,也会思考也会点头,仿佛确实感受到了我想给她力量的真心,会说着感谢离开,但是几天之后,她又会受到其他人的挑唆影响,再次做了蠢事跑过来哭闹,态度凶狠地说还是法院没有给她处理好。我从结案那天之后做的工作,其实都是偏离我的本职,她每次都在我们法庭大厅里无理取闹,口不择言,不断重复哭诉其受的委屈来吸引围观,这是很伤害法庭威严的,我心有愤怒,但是我找不到其他方法,我也并不确定我这样做是理性的,我本不是想占据着思想的高地去指点她的思想和行为,但却在下意识不得不谨慎地提防她成为下一个上访者,我有时确实觉得自己卖力得很矛盾。(三)案件越来越难判断、风险很大,当事人的情绪越来越易燃易爆,这个社会好像徒增好多的暴脾气,谁都可以自称弱势群体然后就威胁施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借用司法途径达到自己不愿意告诉法官的目的:以前的民间借贷是真借钱,现在不一定;以前提质量问题是真有问题,现在不一定;以前公示催告是真丢了票据,现在也不一定;以前法庭是让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委屈不到忍无可忍的程度,绝不愿意走进法庭;现在真的不一定了。2010年下半年,我们庭开始频繁出现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孙某,20多年前从外省嫁到我们辖区的一个村里,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生活富足。但现在来到法庭,她说她要起诉一个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她诉称:2009年她从村里承包了25亩农田,开始种植茭白,第一被告村委于2009年10月份未经孙某的同意,为获利而允许船主第二被告林某将几船污泥倾倒在农田的东北侧,污泥水流入农田,导致2010年的茭白全损,故要求两被告赔偿2010年的茭白损失25万元。25万元的计算方式是25亩茭白地的全部投入成本和全损后的市场价值。两名被告很快来应诉了,答辩称:首先,堆放的是河底淤泥而非污泥,污染农田一说全是孙某一面之词;其次,2010年初,因为原告孙某到处告状,林某无奈已经通过人民调解与孙某达成了2009年的茭白赔偿协议,由林某赔偿给孙某18万元;且之后林某出资,村委负责安排,给淤泥作了引流工程,已经排除了再次污染的可能,孙某是因为尝到了不断告状的甜头,所以2010年再次主张赔偿,但根本不存在损失,故请求驳回诉讼请求。原告孙某针对被告的答辩解释说:2009年的赔偿确实拿到了,但是淤泥水还是被雨水冲刷继续流入农田,故2010年的农田还是受到了污染,所以要求继续赔偿。在原告孙某要求立案到这起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孙某几乎每周2-3次到我们庭来闹事,威胁、咆哮、拍桌子、纠缠,电话几乎天天都会有,每次也都会吼叫很久,如果提前挂掉,她立马会拨通院长的电话。经过了解,原来她利用这个最简单的方法,之前在几个行政部门很顺利地办成了她所有想办成的事情:要求农林局出具情况说明、要求蔬菜推广站出具报告、要求环保局出具意见书、要求镇政府协调赔偿。所以她可能认为,同样的方法,在法院一定也是奏效的。所以当我这个承办人告诉她这样不行时,她自然认为一定是给我的压力不够的原因。但是,她不知道,无论她给我的威胁和压力有多大,我对这个案件的思考是不变的:1、造成损失的因果及归责,2、损失金额的认定。为确定第一个焦点,我作了现场勘查和到各个部门进行咨询;为确定第二个焦点,我走访了村民、咨询了多个茭白种植大户、去本市最大的农贸市场去调查零售市价记录、去本地的上市公司天棚集团调查批发价格记录,因为早市工作人员的下班时间是早上7点,所以我们的咨询笔录是在早上5点赶过去完成的,我像所有的基层法官一样执拗,思考的落脚点不在于她的态度而只在证据和证据指向的事实,而所有的证据综合后得出:在损失金额的认定上,原告孙某主张的损失,两倍于合理的损失金额。之后,经过审委会讨论决定,为结论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这个案件还是启动了损失额的评估程序,而未直接采用现有证据,评估机构经双方当事人摇号,确定为盐城农科院。盐城农科院的几位老专家的工作可谓一丝不苟,我作为承办人,参与了他们与当事人谈话、现场勘查等全部工作,我们带着累赘的仪器,在炙热的太阳下,带着草帽、穿着长套鞋,在茭白地里待了整个下午进行测量和取样。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我虽然特别愤怒于孙某对我们的所作所为,但内心却隐隐地希望,还是给她评估得高一点吧,她满意了,我以后的处理应该就没这么辛苦了。经过一番严格的程序,一份厚厚的评估结论总算到达法院,万万没想到,损失的认定额,居然比我通过调查预测的损失金额还要略低!当这份报告送达后,孙某的行为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了,她当然先来痛快地吼了我们一番,说我串通了村委串通了评估机构,然后她开始不停寻找媒体,包括央视,因为都没有成功,她再次来吼一番,说我串通了市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包括央视。后来我得知,她还去大闹了盐城农科院,并去投诉老专家,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案件宣判的那日,孙某先是不说话,突然开始大哭大叫推着桌椅高声咒骂。我当时突然觉得,她其实也是活的很努力的一个人,我相信她每次来这么闹,也很累也不喜欢,但依然坚持,用现在流行的语言,叫做也是蛮拼的。可是她的方向错了,也许是这个社会的某些不正气的现象和怕事的风气给她传递了错误的讯息,觉得通过这样的&努力&方式能够达到目的,但是现在的结果,至少能够告诉她:在法院,不是这样!你无法通过违背事实的主张、不诚意的举证、强硬的态度就取得胜诉。我为我之前希望评高损失的想法而羞愧,诉讼的程序,包括评估鉴定程序在内本身就是一个力求最接近真相的过程,哪怕存在方法和结论的不同,但追求真实的初衷都是一样的。我应该向法律的精神和这种精神下敬业的同行们表示愧意,这不是一个法官该有的想法,因为顶住压力给出合理的判决,才能杜绝下一个孙某再这样来威胁我们,才能让下一个孙某在想达到这种背离实际的目的时,不会选择法院。“我还是觉得我们能够坚守一线的人,更加勇敢,因为我们才是真正在努力承受着制度之痛的战士……”━━王臻&&&关于要不要坚持在一线办案的问题基层的办案之苦实在残酷,甚至曾经有人用沉没成本概念来劝我离开法院,他说:&吃自助餐时你经常心想,钱都花了能多吃点就多吃点,于是吃得腹胀胃痛;爱一个人爱久了,你就觉得总的有个交代,毕竟精力和青春都耗费进去了。吃自助餐的钱和爱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沉没成本,最好不要再去想它。决策是对未来的一个决定,而不是对过去的一个交代。&于是我百度了一下,【沉没成本(sunkencost),意为已经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术语,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决策,与其对应的成本概念是新增成本】,我想他的意思是,不必心疼曾经在法院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在另一个地方的从零开始应该也比在法院积累这么久更为合算,走出来,才是一个理智成熟的决定。而近几年,我们院也陆续有几位法官去了别的单位,有市司法局的、有区政协的、有区纪委的、有镇政府的,我觉得他们没有任何一位在面对这样的机会时,显示出了对新选择的犹豫,全都是欢欣雀跃着去的。而其实即使在基层法院内部,在一线办案的,也只是法院整体中的一部分。我并不是说法院里不办案的同志不在做出贡献,但我还是觉得我们能够坚守一线的人,更加勇敢,因为我们这些这些人,才是真正在努力承受着制度之痛的战士,所以今天,我们这群严冬里的刺猬实在需要忍痛抱团相互鼓鼓劲,继续自欺欺人地膨胀一下我们的坚韧。鼓劲前,我们先轻松一下,来分享一段和法官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历史。大家都看过《乔家大院》,人人都知道乔致庸,和他的票号&大德通&,但是可能不是谁都知道,乔致庸是如何将濒临危险的&大德通&带领到&汇通天下&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路过山西,因为缺少盘缠,只能向晋商借款,许多山西商人都婉言推脱,慈禧讨到了&大德通&门上。乔家有条规矩,所有大小字号的掌柜,都不能由乔家人来担当,而是选择德才兼备的外姓人。慈禧所找的&大德通&太原分号,掌柜的叫做贾继英,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贾继英竟然答应了慈禧,而且没有请示,立即无偿向朝廷捐了30万两白银!所有人都为贾继英捏了一把汗,这笔买卖,几乎是有去无回,居然敢不跟东家商量就自作主张,这简直是拿东家的钱打个水漂玩。事情很快传到乔致庸的耳朵里,没想到是乔致庸不但没有处罚贾继英,反而提拔了他!虽然大家都公认乔致庸选人极具眼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这回,这主仆俩显然玩得太离谱了!但是历史证明,乔致庸和贾继英的这次风投堪称是史上最成功的,慈禧太后躲过灾难回到北京,为了还乔家的人情,将几乎所有的政府税收汇兑业务交由乔家来经营,甚至特许大德通票号代山西督抚衙门收取当地赋税三年;筹备户部银行时,慈禧再次想起了贾继英,下旨授予他官职,而正式筹办起户部银行后,贾继英出任行长,他就这样成为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我分享这段真实的历史,因为它隐含了一个适用到任何地方都准确的法则:多数人的判断和选择中,一般没有大的风险,但是,也没有大的机遇。当大多数人都轻易做出一个判断时,那么在这个大众判断的反面,一定隐藏有另一种合理性,哪怕这个反面的判断一开始看似只有傻瓜才会接受。就像我们这群在一线奋力办案的傻瓜,我们显而易见地吃亏了,吃了制度的亏,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吃亏时,这个亏往往很快就会不够吃了,希望我们这次也会是这样。我知道这个故事的本意并非在于抉择,可能用机遇来做标注更合适,而大家可能恰恰对于目前的状况中寻求机遇的信心并不充足,过去的经历曾让我们在伤口上结疤,不到我们退休的那一天,谨慎的我们都不敢说自己到底是幸运的一代还是牺牲的一代。不管如何,我们马上要经历的这一次旨在让法官回归裁判的司改还是值得期待。最近微博和微信里每天都有司法改革的新消息、新思考、新反省、新探索扑面而来。从最初的激动,到冷却后的思考,到窃窃私语的质疑,再到综合后的衡量,时间真的是思想发酵的必需品,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珍贵的。建议大家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要看,比如几位大v法官的作品,希望有一些来自法院内部自己的声音,能够在这个司法改革的开篇之时引导我们在困顿和疲乏中仍勇于和敢于唤起自己内心的真实,走向更宽的天地。而在这一天真正到来之前,我现在的希望是能够给一线的法官更多合理的制度上的关怀,比如人员设备配置的倾向、比如书记员的队伍稳定、比如审判辅助工作的分担、比如息诉信访等事务的分流等等。“在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朋友,不进娱乐场所,拿着专业书籍潜心钻研是业余时间的常态,而这种常态要一直保持终生,试问,我们中几人能够做到?”━━王臻&&&我们如何找回已经逝去的尊荣感?职业的尊荣感一定是我们所有人选择当法官时的最坚定的理由,而大多年轻人的这种尊荣感,往往来自于我们憧憬的西方法官的崇高地位: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或国会通过议案的现场,各重要政要都要起立表示尊重,只有坐在第一排的大法官们,可以稳稳坐着不起身不鼓掌;西方的法庭纪律是没有弹性的,正在进行的庭审,不允许旁听者走动,如果真的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离开,退出时需要倒退,而不允许用后背对着法官;曾经有一名中国女孩在英国旁听开庭,庭审中手机忘记关闭突然响起,立即被采取了强制措施,纵然有外交团体帮助,她还是被判监禁;美剧中也经常可见酷毙了的法官形象,《犯罪心理》中的神探们为了能够对一个有众多疑点的犯罪嫌疑人的住处搜查,大半夜守候在法官的住所外,就为了第一时间拿到法官亲笔签名的搜查令。西方人对于自己拿到的判决,如果赢了,会认为他的律师很给力,如果输了,一定认为他的律师很掉渣,但是法官是毋庸置疑恒久公正的。但是,西方法官的绝对地位,并非天然。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纽伦堡审判给西方法官带来了历史性的胜利,也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纽伦堡审判指的是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的军事审判。这场审判中的被告共计22名,均为纳粹德国的军政首领;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内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实在一开始,如何处理罪孽深重的纳粹分子在同盟国内部曾引起激烈争论,有人主张活埋,有人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特·杰克逊再三坚持,必须举行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他说:&如果你们认为在战胜者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处死一个人的话,那么,法庭和审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人们将对法律丧失信仰和尊重,因为法庭建立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让人服罪。&杰克逊法官其实是一个不善于庭上盘问的人,也曾经在纽伦堡审判法庭上陷入过巨大的被动,特别是在审判戈林的时候,(纳粹德国元帅,纳粹法西斯国家的重要设计者,第三帝国建立空军、重整军备和实行战时经济的主要主持人),戈林反应机敏,记忆力惊人,雄辩滔滔,杰克逊称他为&一个迷人的恶棍&。开庭时,杰克逊的桌子上堆满了文件,而被告戈林却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一本薰衣草颜色的笔记本上几段短短的文字,完美得武装了自己,甚至经常纠正杰克逊的文件中的错误引用的日期和数字,杰克逊信心大失,而戈林则愉悦快乐、肆无忌惮。即使如此艰难,杰克逊法官依然以自己对法治和程序正义的坚定信仰,坚持促成了纽伦堡审判的实现,并成为这次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律盛事之一的灵魂人物。常常听到拿中西方的法官来对比的段子,然后自然会感叹我们现在的窘境,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美国法院也鼓励当事人自行和解,方法是从制度上给予当事人特别明确的选择导向,他们给调解设置非常低的诉讼费和律师费,而如需判决,这两项费用会极其昂贵;但到了咱们这里,曾经一度,调解的导向只有三个字:调解率!没道理啊,直接用对法官的考核压力来当导向,简直是把咱们当超人,还好现在对于调解率的考核已经得到调整和修正了。所以,也难怪我们中国法官特别能自嘲,微博上是这么说的:法院是个好单位!虽然我们下班晚,但是我们上班早啊!虽然我们工资少,但是我们事情多啊!虽然我们休息少,但是我们加班多啊!虽然我们权力小,但是我们责任大啊!找工作,就该选这样的!拿最少的钱,上更多的班!我觉得这种自嘲,虽然包含了抱怨,但同时也是一种在困难中显示出的难能可贵的幽默感。其实,既然要对比,我们也不能光拿自己的委屈说事,其实西方法官的业余生活是有非常严格的限制的。在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朋友,不进娱乐场所,拿着专业书籍潜心钻研是业余时间的常态,而这种常态要一直保持终生,试问,我们中几人能够做到?而我想,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可以跟这个社会大声宣布:没有人可以在任何商业娱乐场所见到任何一名法官,没有人可以以任何途径影响法官的内心公正!那么我想,那一天我们所体现出的这种神秘感和神圣感,也一定可以让人们从法庭倒退着走出去。所以我认为,西方法官的尊荣感,并不仅仅来源于制度的保护,而是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法官不懈的努力和极度的自律得到的。制度给予法官权力,而为历史做出的贡献和他们集体体现出的高贵素养,才让他们获得绝对的权威。所以西方人对于法官的权威,全概括在这句话中:法官,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职业。“我经常认为我的房间一定是闹鬼了,我明明是拿了一本书坐在了书桌前,但不一会就变成了拿着手机躺在床上。……所以有时我会突然关闭手机,冥想一下1969年的延安,那个坐在石板上看数理化的青年,让自己鄙视一下自己。”━━王臻&&&法官还是要让自己静下来学习在写上一次讲稿时,法官学院的老师就提醒我,应该加上关于学习的内容,这很重要,但是最后我没有完成,因为这个好难写。这次写完这个小标题,我果然突然语塞,不知道如何继续这个不可能再讲出新意的话题,因为要去劝解大家接受一个公认的道理,同时强调途径只是克服自身惰性,这个实在是太困难了。但前不久正好看到了《南方人物周刊》上王岐山先生的报道,让我很有感触,说1969年元月,北京35中高二学生王岐山,也在当年知识青年启程下乡的大浪潮中,被送往延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王岐山被分配到康坪生产大队,在时任康坪村村支书尹治海的记忆里,知识青年来后,根本吃不上饭,他说&就是吃玉米、高粱。也不会吃,囫囵地吃,粮食的壳儿还留着,没有磨成面,就那么煮着吃。& 那种饥饿的感觉王岐山一直记得,日后他曾回忆说:&……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我都想哭,我这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饿着肚子也要干活:拾粪、扶犁耕作、开手扶拖拉机。但小组长王岐山干活虽一般,却很有号召力,同来的知青不必说,连其他生产队与他不熟识的北京娃,都听他招呼。据康坪村村民回忆,其他队上若有北京知青不服管、出问题,公社都会找王岐山去劝。据住在北京知青隔壁的延安本地人尹大才说:&你要让王岐山打架,他谁也打不过,他体质弱。但谁也说不过他。人家能把知青都拢住,知青都服气,老百姓都服气,我比他大3岁我都服气,比我成熟。王岐山把政策学得透彻,人家就不像个知识青年,比蹲点干部都渊博。&尹大才记得,有一季大队的枣子成熟时,公社来了干部,公然抢枣,队长根本挡不住,慌了神,后来请王岐山去,他就是讲道理,三言两语就把抢枣的全打发了,特别神奇。那么王岐山是如何做到的?尹治海回忆说:知识青年们一周劳动6天,学习1天。领导小组组长想着,主要是让知识青年们得一日喘息休息,读读报纸就可以了。但体力劳动终究辛劳,年轻人下工回来下下棋,打打扑克,也是常有的。而&人家王岐山就学习,拿个石板做个桌子&,&他就看他的那些物理化学数学。&尹大才不以为然,对王岐山说:&这个屁用也不顶。&王岐山回答说:&'文革'期间,这个也没学好,把这个再啃啃。&全文很长,但是写得很有意思,我脑海中浮现出王岐山先生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读数理化的画面,我想这应该就是智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当大多数人习惯为自己的犯懒和贪玩寻找理由时,有一些人始终在坚持学习,而这些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内容更重要,踏踏实实地留在了他们的人格里,收益终生。如果说,在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成为了学习的阻碍,那么现在,安逸的生活成为学习更大的敌人;我们的娱乐方式是如此之丰富而又唾手可得,只要拿起一台手机就可以逛遍整个世界;我经常认为我的房间一定是闹鬼了,我明明是拿了一本书坐在了书桌前,但不一会就变成了拿着手机躺在床上。我们是掉进了谁正在慢慢煮的温水中呢?看来好像真的是自己!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些有突出成就的人,他们能够达到始终保持学习的自律,是天性中就有跟他人不一样的东西呢,还是在后天偶然的机遇中悟到了什么?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有一点我们都很确认:别人不学习,只是停滞前进;法官不学习,会出大洋相。试想,如果庭审中的律师抛出一个对你而言比较陌生的专业概念,然后在他的庭审发言中再三应用,审判席上的人其实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即使面上假装平和淡定,内心实际万分煎熬。这样的事我真的经历过,大汗淋漓、如坐针毡。所以有时我会突然关闭手机,冥想一下1969年的延安,那个坐在石板上看数理化的青年,让自己鄙视一下自己。曾经有个老法官在即将退休前偶尔和我聊天,他说:&年轻人啊,有空就多看看书。其实不一定要多么精深的理论,哪怕多看几遍你平时以为自己已经熟悉的法条,你都能明白好多东西。&我现在越来越多地会想起这位老法官的这句话,我想一定是他的人生经验给了他直觉,学习关键在于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它更能超越内容给予我们底气。“法院也是一个要求特别多特别烦特别细的雇主,她让我们痛苦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无数次想离开她,但是当我们真的离开她的那一天,我们才会反应过来,其实她给我们培养起来的一种工作的精神和方法,才是让我们今生受益的东西。”━━王臻&&&怎么看待法院这个留下了我们青春的地方在法院工作第13年,我发现我丢了的不仅是青春,还有三分之一的头发,我三岁时的绰号“稀毛”,总算是一语成谶了!上次,我一个同事说了句:法院,这个我又爱又恨的地方!真是说出了我们集体的心声。最近看了作家六六的新作《白小姐》,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我觉得值得分享。文章如下:我家保姆素萍,从第一天到我家做小时工,我就很满意。我喜欢她的原因是从没见过这样高素质的中国保姆,我以前在新加坡用的是菲佣,我认为素萍的水准比有口皆碑的菲佣高。我出门前,她已站在门口拎着我的包,手里搭着相配的围巾等候,起初她还为我系鞋带,我自己不适应,跟她说我能自己做她才歇了这道工序。我若坐沙发上工作,她会抱来小毯子围住我的腿,顺便检查我穿袜子没有,没有就给我穿上。家里午餐变换不同花样,还会煲香港人才会煲的汤。衣柜整理得好像要参加展览,以至于朋友到我家来,任何时候我都欢迎人家开柜巡查,360度无死角。素萍是朋友们外借最多的帮手。我一直好奇,这样高素质的素萍是怎样训练出来的。素萍告诉我她前东家白小姐的故事。素萍早年的雇主是个台湾单身女人,在上海滩很有名头,产业做得很大,光屋子在上海就办了N套。她因工作忙,需要保姆照顾家,于是找到素萍。用素萍的话说:“我跟她过了七年魔鬼般的日子。”白小姐每天出门前,冰箱上已贴了即时贴,列出素萍今天要做的活儿,不仅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甚至连细节都点到:马桶要怎么刷,刷完以后的刷头怎么处理,衣服要怎么叠,什么品质的衣服要如何熨烫。时不时白小姐就甩回家一种从未见过的新电器,要素萍研究怎么用,大到专业杀菌吸尘机,小到美体美疗仪。素萍是流着泪一边查英文字典,一边读说明。据说一个寒夜,素萍都睡了,接到白小姐一个电话,电话里大发脾气,要素萍去把床上三个热水袋归位:“你挪动了一厘米,与我早上放置的位置不一样。”素萍说到这的时候,我都要晕倒了,忍不住赞叹素萍的耐受力,“这样你都不辞职?”“她有一句话让我坚持下来。她说,你要是从我这里毕了业,你一生都不愁饭碗。”素萍说,她很感谢白小姐七年的熏陶,从养生饮食,到果汁红酒搭配,从注意服务的细节,到安排家庭消费,甚至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场合不说话,雇主的眼神是什么意思,她要为宴请做哪些准备等。“七年苦吃下来,我不再讨厌白小姐,我倒很倾慕她,她要是不严格要求我,我怎么会从一个乡下丫头变成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员工?”素萍现在即使在国际大都市上海,都算高素质人才。她是被有洁癖的白小姐培养得眼里揉不进一点污垢,走到外面看见地上有痰都会掏出餐巾纸擦干净。她曾经跟我说白小姐的笑话,白小姐不仅管家里的保姆,还管小区的保安,见人家保安走路抽烟要跟过去训人家“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看见保洁,要领人家去公共卫生间亲身示范把厕所打扫一遍,告诉人家要规范。我大笑不已。我很好奇白小姐的身世,后来听素萍说,真是惊得下巴都掉下来!白小姐以前不过是一名护士!她自身的勤勉加高标准严要求,让她迅速成为护士长,在一家私人医院服务最难伺候的大爷。有一次,一个私企老板看上她的严谨,问她愿不愿意去上海管理自己的企业?白小姐,一个中专护士,竟然答应了。白小姐初到上海,对老板嘱托的企业一百个头大。懒散无序是她的初步印象,而这是她无法忍受的。她像训练素萍那样,每天给各部门经理写即时贴,贴到人家门上,一样一样检查,无论食堂还是厕所,她都有规范管理标准。她把自己对生活的洁癖和工作的效率带到管理中去,不出两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我猜想,她一定是个挑毛病专家,总能看到细微的不合理。一个小护士,就这样坐稳几家企业高管,最后自己做了老板,生意做得很大。她管理过的工厂,现在离开她依旧高效运转;她管理过的员工,现在离开她,依旧出类拔萃。我看到今天的素萍,就感到很羞愧。素萍说,我是她伺候过的主人里最随和的一个,不挑不拣,啥事都能凑合。她学的十八般照顾人的武艺,在我这只要伸个指头就够用,时间再久些,一些服务理念都要遗忘了。若以后素萍再换东家,她一定不会记得我在她生命中对她有什么刻骨铭心的影响。这,其实是我当老板的失败。那些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才会进步;那些对员工有要求的老板,才是对员工负责;那些干着最容易最轻松、谁去都能胜任工作的单位,对社会一点贡献都没有。故事结束了,我在看完这个故事的第一瞬间就想到:法院其实就是白小姐!法院也是一个要求特别多特别烦特别细的雇主,她让我们痛苦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无数次想离开她,但是当我们真的离开她的那一天,我们才会反应过来,其实她给我们培养起来的一种工作的精神和方法,才是让我们今生受益的东西。尽管这种受益的方式是如此隐晦,以至于当我们身在法院时,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得到,甚至因此还有点恨她。所以,我现在想,这也正好解释了很让决策层疑惑的问题,为什么司改如此示好,却有很多优秀的法官提前出走,代表作是7月份疯传网络的39岁法官发的长篇辞职信《我没有另一个青春洋溢的十年来试水》,其实我觉得《白小姐》恰好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法官真的都历练出了真本事,法院给他们吃的苦,让他们根本不怯于去面对离开后的挑战;如果法院不是培养真本领的地方,根本没人敢离开。我前几年去苏州大学的在职法律硕士班学习,这几天,我们法硕班同学的微信群很热闹,因为又有一些人从法院和检察院走出去当了律师,我们管这种行为叫做“出走”,这种华丽转身的出走很帅。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比我们勇敢,比我们跨出了更新的一步。但是我觉得:坚守和离开,这两种选择其实都很不容易,都是勇士!只要我们不变成这两者都做不到的人,也就是说在坚守时怀疑自己的坚守,离开后又怀疑自己的离开。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守望,就一定要心怀美好。昨天还有一个从法院出走的律师同学在群里说:“或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回来!”我想那一天如果真的能来,也一定是要通过我们这些坚守者来实现的。我们的后辈也一定会在若干年后的完善法治环境下,特别感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法官所做出的贡献。“我以我坚定的法律信仰,保存下这份投诉材料,作为我法官职业中的一个记录,希望我今天的努力与委屈,能够成就后辈法官更好的职业环境。”━━王臻&&&由最近一件不太开心的事情看向未来今年的5月,院里推荐我参加&无锡好人&的评选。6月下旬,庭里开半年度总结会议的那天,庭长突然在会议上就递给我一份材料,a4纸,密密麻麻5页,是一封向“无锡好人”组委会检举揭发我的控诉信。这是我在2012年审理的一个案件,原告林某诉被告薛某所有权确认纠纷案,原告检举我违规办案,多份证据没有质证,目的就在于偏袒被告;草率断案,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说我参加好人评选是对本次活动的侮辱;还要求追究我的责任。6月的天气,我却觉得浑身发冷,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以这样的方式关心着我。庭长说,组委会需要我写一份汇报,把案子审理情况说明一下。我说好,我明天就把案卷借出来,详详细细地写!庭长说,不行,明天一早就要交稿。于是当晚,我面对着这5页的投诉材料,从7点到凌晨2点,写下下面这份材料:一、基本案情和审理过程原告诉称,原告的外公林一和被告的外公林二为亲兄弟,均已去世,兄弟俩留有相邻祖屋,林一在西,林二在东;2011年底原告发现所有祖屋合并登记在被告名下,遂起诉要求确认祖屋西侧部分归原告所有。被告辩称:祖屋应分为三份,西侧原为林一,但林一的份额已经由其女儿,也即原告的母亲出售给被告的亡夫;中间原为林一林二的叔叔林三所有,但林三的份额已经赠送给被告的亡夫;东侧原为林二,林二的份额已经由被告继承,故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于2012年初受理本案,后因案情复杂组成合议庭,于2012年9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驳回原告林某的诉讼请求。林某上诉,2013年3月,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判决后林某提出了申请再审,但经审查后仍然驳回了林某的申请。二、对于控诉材料的理解与看法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自2003年4月起一直在基层法庭审理民商事纠纷,至今审理了近2000件各类纠纷,与所有的基层法官一样,长年累月的阅卷、送达、开庭、撰写法律文书是我的工作常态。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份书面投诉材料,看完我真的十分震惊。我想,哪怕不是活动组织方的要求,我也应该认真做出一个回应,因为这与&无锡好人&无关,与法官职业有关。首先,法官职业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须直面愤怒。法官的工作就是裁决原被告的利益,裁决的结果,必然有人赢、有人输,输的那一方,恐怕大多都会不满于法官,林某只是把她的不满形成了文字,没有形成文字的,恐怕更多。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案件的结果是林某胜诉,那么今天写下这份投诉材料的就是被告薛某了。恐怕再没有第二个行业,会像法官一样,因为工作职责而结下这么多仇家。而想要逃开这种愤怒,只有不当法官。其次,我尊重林某的认真与执着,她也搜集了很多证据,她开庭时携带的材料简直是一本漂亮的卷宗,我佩服她对于证据的管理,但是我不同意她对于证据的理解。被告提交法庭的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1951年版林一林二林三三人的土地房屋所有权证;林某的母亲出售房屋给薛某亡夫的买卖协议,以及为此协议盖章见证的基层干部到庭作证;林三赠送房屋的信件及附赠的权属证书;与邻居按农村风俗制定的各墙协议;以及被告在部分翻建后领取的宅基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所有上述证据相互印证,具有很强的证明力,推动了法官的内心确认。而林某作为原告,本负有举证责任,却没有有效证据支撑自己的主张,其能提供的,只有对于被告提供证据的挑剔与怀疑,而无相对的证据予以反驳,所以导致了败诉。而林某所列举的我“隐匿”的证据,我也全都已经在两次庭审笔录中找到了证据交换与质证的过程,并已一一标注。林某不是输给任何人,而是输给了证据。最后,虽然林某的材料中充满了对我的不友好,但我始终不是她的相对方,我只是她案件的承办法官。因为我知道,我处理的是个案,但是于当事人,这是身家性命,林某从期望得到房屋到诉讼失败,我可以理解她的失望,她把这种失望引申为对于我这个陌生人的怀疑,我也可以理解。但我不会有对应的还击,因为我的立场在正中而不在她的对面;否则,我想我还有那么多败诉的当事人,我的职业生涯恐怕只剩下疲于还击了。但是,我确实伤心,我以为二审与再审对一审判决的肯定,会对林某有所劝服,至少这是所有审理过这个案件的法官的共识,但是,林某还是没有丝毫的接受,这个案件折射着法治的艰难。我想我的法官职业遇到的这种挑战,林某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是,这种不是法律层面的交流,作为法官我无需反驳;不是从法律角度对我的否定,我一概不怯;因为我认为这种言论只有情绪没有力量,经不起推敲,不能动摇我这个基层法官对于民事审判的内心公正的存在。我以我坚定的法律信仰,保存下这份投诉材料,作为我法官职业中的一个记录,希望我今天的努力与委屈,能够成就后辈法官更好的职业环境。第二天,我把材料递交了,当然,最后我还是落选了&无锡好人&。其实林某高估我了,因为我认为哪怕她不写这个检举材料,我本来就是会落选的,我提交的评选事迹都是自己平淡的本职工作,和其他候选人精彩的故事根本无法匹敌,现在这个落选的结果还顺带给了这个怒气冲冲的败诉当事人一点安慰,已经是我的意外收获了。庭长在之后的会议上用这件事提醒大家要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与当事人产生冲突。其实,我和林某从来没有过冲突,她的职业是公务员,与我的每次交谈都轻声慢语客客气气,但她一旦拿到一个败诉的结果,法官就立马成了她的阶级敌人。作为比一般群众更应该理解和尊重法律的公务员,尚且在败诉后如此反击,这才是我们的法治现状最为心痛的部分。但林某永远不会懂,她所伤害的法律的精神,一样还是会带伤前行,继续维护后辈们将要生活的那个社会的规则与秩序。法律人,都有法治梦!我在大学读大一时,由周永坤教授教我们《法理学》,周教授很遗憾地说:&我再三说过,应该到大四再开设这门课,大一的学生,听得懂什么?!&我觉的我确实以大一的幼稚心智,浪费了周教授的精彩讲课,但是他再三给我们强调的这个概念,我还是记得很牢:他说法制和法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仅指法律制度,后者则是以法治国的大章,是法律的最终目标,法律人要特别珍惜这个词。以至我每次写法治二字,都会想起周教授的急切的表情,这种表情,能担得起这四个字:忧国忧民。法治者,用现在的话讲,我想应该就是法律人的中国梦吧。我从工作伊始就一直在经历变革,法综系统的出现和改进、自动分案、调撤率的追求、诉前调解的出现与离去、司法公开,无论如何,我觉得这些都体现了法院在法治梦想之路上的努力。我们作为法官见证了这些,也确确实实为此付出了特殊的辛苦,而且之后应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这么艰辛和痛苦,我们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很感谢江苏法官学院,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法官这活儿确实太难,但是就是因为它的难,它才显得这么有魅力!那些半天就能学会的活儿,然后要干上一辈子,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来之前,我最担心的,是把交流变成说教。还好我掌握有一个秘诀:打动人心最高明的办法,就是跟他谈他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如果大家今天真的能被我哪一句话打动,那么我可以肯定,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中,一定有一样是法治之梦。我有这样的直觉:一个时代中,法律越是艰难,法官越是可贵。据万能的微博说:每一天都过得很容易,你会觉得一年一年越来越艰难;但每一天都过得很艰难,你会觉得一年一年越来越容易。虽然我现在想说,我已经连续十几年每一天都很艰难了,这不公平。但我确信这个规律没错,只是在我们这里,它应该这样解读:我们这一代法官很艰难,但一代一代定会越来越容易;只要我们坚持走向那个&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理想之国。(全文完)(本文为王臻法官在2014年8月30日全省人民法庭业务培训班授课讲稿)
点击展开全文
司法,既不手握枪杆子,也不决定钱袋子,相对于其他公权力,是最值得信赖的。让我们一起来维护司法权!树立司法权威,就是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