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至于海,到故号黄帝的意思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浏览文章&&
黄帝铸鼎原文化
作者:佚名 日期: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境内铸鼎原周围,方圆300平方千米内分布着50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达4.36平方千米。经文物工作者多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特大房基、人工防护壕沟、墓葬区和出土的成套大型陶器、玉器、骨器等考古成果,充分证实了人类所经历的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为研究人类社会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北阳平遗址远眺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黄帝&铸鼎升天&的记载。铸鼎原周围一直流传着黄帝铸鼎、驭龙升天、嫘祖采桑等与黄帝有关的传说故事,还有许多与黄帝有关的山名、水名、地名。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与有关黄帝的记载和传说相互印证,是国家掌握的文明探源工程众多遗址中距今最早的遗址,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在国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文献记载
(一)《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集解】:徐广曰:&号有熊。&【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亦号轩辕氏。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封泰山,禅亭亭。亭亭在牟阴。少典之子,【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馀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馀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谯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骑常侍征,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说也。皇甫谧字士安,晋人,号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纪也。姓公孙,名曰轩辕。【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生而神灵,弱而能言,【索隐】:弱谓幼弱时也。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正义言神异也。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书云&人惟万物之灵&,故谓之神灵也。幼而徇齐,【集解】:徐广曰:&墨子&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骃案:徇,疾;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索隐斯文未是。今案:徇,齐,皆德也。书曰&聪明齐圣&,左传曰&子虽齐圣&,谓圣德齐肃也。又案:孔子家语及大戴礼并作&叡齐&,一本作&慧齐&。叡,慧,皆智也。太史公采大戴礼而为此纪,今彼文无作&徇&者。史记旧本亦有作&濬齐&。盖古字假借&徇&为&濬&,濬,深也,义亦并通。尔雅&齐&&速&俱训为疾。尚书大传曰&多闻而齐给&。郑注云&齐,疾也&。今裴氏注云徇亦训疾,未见所出。或当读&徇&为&迅&,迅于尔雅与齐俱训疾,则迅濬虽异字,而音同也。又尔雅曰&宣,徇,遍也。濬,通也&。是&遍&之与&通&义亦相近。言黄帝幼而才智周遍,且辩给也。故墨子亦云&年逾五十,则聪明心虑不徇通矣&。俗本作&十五&,非是。案:谓年老逾五十不聪明,何得云&十五&?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正义】:成谓二十冠,成人也。聪明,闻见明辩也。此以上至&轩辕&,皆大戴礼文。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班固曰:&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索隐】: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所谓&参卢&,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本或作&亭&,亭训直,以征诸侯之不直者。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集解】:应劭曰:&蚩尤,古天子。&瓚曰:&孔子三朝纪曰&蚩尤,庶人之贪者&。&【索隐】:案:此纪云&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则蚩尤非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号也。刘向别录云&孔子见鲁哀公问政,比三朝,退而为此记,故曰三朝。凡七篇,并入大戴记&。今此注见用兵篇也。【正义】: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正义】:振,整也。治五气,【集解】:王肃曰:&五行之气。&【索隐】:谓春甲乙木气,夏丙丁火气之属,是五气也。蓺五种,集解骃案:蓺,树也。诗云&蓺之荏菽&。周礼曰&谷宜五种&。郑玄曰&五黍、稷、菽、麦、稻也&。【索隐】:艺,种也,树也。五种即五穀也,音硃用反。此注所引见诗大雅生民之篇。尔雅云&荏菽,戎菽&也,郭璞曰&今之胡豆&,郑氏曰&豆之大者&是也。【正义】:蓺音鱼曳反。种音肿。抚万民,度四方,集解王肃曰:&度四方而安抚之。&【正义】:度音徒洛反。教熊罴貔貅貙虎,索隐书云&如虎如貔&,尔雅云&貔,白狐&,礼曰&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是也。尔雅又曰&貙獌似貍&。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周礼有服不氏,掌教扰猛兽。即古服牛乘马,亦其类也。【正义】:熊音雄。罴音碑。貔音毗。貅音休。貙音丑于反。罴如熊,黄白色。郭璞云:&貔,执夷,虎属也。&案: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集解】: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正义】:阪音白板反。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案: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三战,然后得其志。【正义】:谓黄帝克炎帝之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正义】:言蚩尤不用黄帝之命也。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隐】:或作&浊鹿&,古今字异耳。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遂禽杀蚩尤。【集解】: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注&皇览&,书名也。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日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撰也。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正义】:平服者即去之。披山通道,集解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集解】:徐广曰:&丸,一作&凡&。&骃案:地理志曰丸山在郎邪硃虚县。【索隐】:注&丸,一作&凡&&,凡音扶严反。【正义】:丸音桓。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硃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丸音纨。守节案:地志唯有凡山,盖凡山丸山是一山耳。诸处字误,或&丸&或&凡&也。汉书郊祀志云&禅丸山&,颜师古云&在硃虚&,亦与括地志相合,明丸山是也。及岱宗。【正义】:泰山,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也。西至于空桐,【集解】:应劭曰:&山名。&韦昭曰:&在陇右。&登鸡头。索隐山名也。后汉王孟塞鸡头道,在陇西。一曰崆峒山之别名。【正义】:括地志云:&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括地志又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在此。&案:二处崆峒皆云黄帝登之,未详孰是。南至于江,登熊、湘。【集解】:封禅书曰:&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地理志曰湘山在长沙益阳县。【正义】: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南十八里也。&北逐荤粥,【集解】:匈奴传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索隐】: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正义】:荤音薰。粥音育。合符釜山,【索隐】:合诸侯符契圭瑞,而朝之于釜山,犹禹会诸侯于涂山然也。又案:郭子横洞冥记称东方朔云&东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山出瑞云,应王者之符命&,如尧时有赤云之祥之类。盖黄帝黄云之瑞,故曰&合符应于釜山&也。正义括地志云:&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而邑于涿鹿之阿。【正义】:广平曰阿。涿鹿,山名,已见上。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正义】:环绕军兵为营以自卫,若辕门即其遗象。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集解】: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张晏曰:&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若周邵分陕也。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集解】:徐广曰:&多,一作&朋&。&【索隐】:与音羊汝反。与犹许也。言万国和同,而鬼神山川封禅祭祀之事,自古以来帝皇之中,推许黄帝以为多。多犹大也。获宝鼎,迎日推筴。【集解】: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瓚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索隐】: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于是推策迎日&,则神策者,神蓍也。黄帝得蓍以推算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正义】:筴音策。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集解】: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大鸿,见封禅书。【正义】:举,任用。四人皆帝臣也。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著占梦经十一卷。&艺文志云:&风后兵法十三篇,图二卷,孤虚二十卷,力牧兵法十五篇。&郑玄云:&风后,黄帝之三公也。&案:黄帝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也。封禅书云&鬼臾区号大鸿,黄帝大臣也。死葬雍,故鸿冢是&。艺文志云&鬼容区兵法三篇&也。以治民。顺天地之纪,【正义】:言黄帝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也。幽明之占,【正义】:幽,阴;明,阳也。占,数也。言阴阳五行,黄帝占数而知之。此文见大戴礼。死生之说,【集解】:徐广曰:&一云&幽明之数,合死生之说&。&【正义】:说谓仪制也。民之生死。此谓作仪制礼则之说。存亡之难。【索隐】:存亡犹安危也。易曰&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是也。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又上文有&死生之说&,故此云&存亡之难&,所以韩非著书有说林、说难也。【正义】:难音乃惮反。存亡犹生死也。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集解】:王肃曰:&时,是也。&【索隐】:为一句。【正义】:言顺四时之所宜而布种百谷草木也。淳化鸟兽虫蛾,【索隐】:为一句。蛾音牛绮反。一作&豸&。言淳化广被及之。【正义】:蛾音鱼起反。又音豸,豸音直氏反。蚁,蚍蜉也。尔雅曰:&有足曰蟲,无足曰豸。&旁罗日月星辰水波【集解】:徐广曰:&一作&沃&。&土石金玉,【索隐】:旁,非一方。罗,广布也。今案:大戴礼作&历离&。离即罗也。言帝德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及至土石金玉。谓日月扬光,海水不波,山不藏珍,皆是帝德广被也。【正义】:旁罗犹遍布也。日月,阴阳时节也。星,二十八宿也。辰,日月所会也。水波,澜漪也。言天不异灾,土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正义】:节,时节也。水,陂障决洩也。火,山野禁放也。材,木也。物,事也。言黄帝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大戴礼云&宰我问于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索隐】: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螾见&是也。螾,土精,大五六围,长十馀丈。螾音引。【正义】:螾音以刃反。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旧解破四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案: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阳与苍林为姬姓&。是则十四人为十二姓,其文甚明。唯姬姓再称青阳与苍林,盖国语文误,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阳当为玄嚣,是帝喾祖本与黄帝同姬姓。其国语上文青阳,即是少昊金天氏为己姓者耳。既理在不疑,无烦破四为三。
  黄帝居轩辕之丘,【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曰&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张晏曰:&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而娶于西陵之女,【正义】:西陵,国名也。是为嫘祖。【集解】:徐广曰:&祖,一作&俎&。嫘,力追反。&【索隐】:一曰雷祖,音力堆反。【正义】:一作&劚&。嫘祖为黄帝正妃,【索隐】:案: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案:国语夷鼓、苍林是二人。又案:汉书古今人表彤鱼氏生夷鼓,嫫母生苍林,不得如谧所说。太史公乃据大戴礼,以累祖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皇甫谧以青阳为少昊,乃方雷氏所生,是其所见异也。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索隐】:玄嚣,帝喾之祖。案: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今此纪下云&玄嚣不得在帝位&,则太史公意青阳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嚣是为青阳&,当是误也。谓二人皆黄帝子,并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误以玄嚣青阳为一人耳。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青阳降居江水;【正义】: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索隐】: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水经曰&水出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南过邛都,又东北至硃提县为卢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正义】:华阳国志及十三州志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为子昌意娶蜀山氏,后子孙因封焉。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女枢。&河图云:&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颛顼,首戴干戈,有德文也。&黄帝崩,【集解】:皇甫谧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索隐】:案:大戴礼&宰我问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则士安之说略可凭矣。【正义】: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葬桥山。【集解】: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索隐】:地理志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正义】: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案:阳周,隋改为罗川。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二)《史记&封禅书》&&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乃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索隐】:韦昭云:&黄帝时万国,其以脩神灵得封者七千国,或为七十国。&乐产云:&以舜为神明之后,封妫满于陈之类是也。&顾氏案:国语仲尼云&山川之守,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也&。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索隐】:谓有非毁鬼神之人,乃断理而诛斩之。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集解】:徐广曰:&一作&塞&。&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珣【索隐】:说文曰:&胡,牛垂颔也。&释名云&胡,在咽下垂&者,即所谓咙胡也。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珣,龙珣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珣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三)《轩辕黄帝铸鼎碑铭并序》&&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纪铸鼎之神。铭曰&道乃神帝,帝在于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徙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玄德为邻。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铭并序一百三十七字。
虢州剌史泰原王颜撰。
华州剌史兼御史中丞陈郡袁滋籀书。
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癸卯书。&
二、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
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东为沙河,西为阳平河,方圆300平方千米内分布的遗址群总面积达4.36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文物工作者对阳平境内的铸鼎原周围进行多次考古调查。1956年,灵宝县人民委员会公布铸鼎原周围的北阳平、西坡、桑园、阌东、麻沟、稠桑、干头等10余处遗址为第1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北阳平遗址为第2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申报第5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国务院公布时以&北阳平遗址&冠名。
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和大专院校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历经数次调查,铸鼎原周围遗址的数目确定为35处。其中,前仰韶时期1处,仰韶早期12处,仰韶中期19处,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3处。
1999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灵宝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北阳平遗址群进行7次发掘,重点集中在西坡遗址,3个重大发现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一是在西坡遗址上发现1座占地516平方米的带回廊特大宫殿基址。二是发现仰韶时期大型的人工防护壕沟,弄清了西坡这座远古城池的公益活动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等城建布局。三是发现仰韶中晚期大型墓葬区,出土一大批完整的成套玉器、陶器、骨器、石器等文物,为研究人类社会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今后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成果引起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灵宝市人民政府先后在郑州、三门峡、灵宝等地分别召开6次由国家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各类发布会、研讨会、汇报会及论证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对此多次作重点报道,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也及时转载,日本、英国、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文物研究部门专家学者到此考察。照25-11《轩辕黄帝铸鼎碑铭》其间,北京大学环境考古系博士张晓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魏兴涛、灵宝市文物管理保护部门文物工作者联合调查,用GPS仪对铸鼎原周围的文化遗址进行全方位的确定,对各遗址的方位、面积、内涵及时代进行科学认定,数量为50处。这些古遗址按时间段分析,裴李岗文化遗址2处,仰韶早期13处、中期18处、晚期13处,龙山文化4处。其中,面积较大的遗址为北阳平、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位于北阳平村西、阳平河及其支流关子沟之间的狭长台地上,面积118万平方米,主要文化内涵为仰韶文化中期。西坡遗址位于阳平镇西坡村西、沙河支流关子沟西的黄土原上,面积596073平方米,主要文化内涵为仰韶文化中晚期。
《史记》《汉书》记载,黄帝铸三鼎于铸鼎原;《阌乡县志》载,汉武帝建有黄帝庙。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碑铭》是唐贞元十七年(801年)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袁淄籀书,为全国发现的唯一一通记载黄帝功绩的实物资料。经发掘,铸鼎原有宋朝到明清的黄帝庙遗址,在施工中发现大量汉代和唐代建筑砖瓦片,仰韶文化残石斧。现在,铸鼎原周围还一直流传着黄帝铸鼎、驭龙升天、嫘祖采桑等与黄帝有关的传说故事。铸鼎原周围还有许多与黄帝有关的山名、水名、地名,如龙须沟、桑园村、荆山村等,尤其是如轩辕台、夸父山、蚩尤山这种以当时部落首领命名的现象在全国十分罕见。黄帝铸鼎原集考古、文献、传说为一体,成为探索中华文明之源的重点地区之一。
三、考古发掘
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黄帝陵、北阳平等遗址和唐铸鼎原碑铭,分别作为县级保护单位公布。1982年,为配合灵湖选矿厂的选址,洛阳地区文物处在北阳平遗址中部东侧发掘200余平方米,发现文化堆积层厚1米至4米,房址3座,清理灰坑17个,出土文物30多件。后由于洛阳地区撤销,实物和资料由洛阳市文物处收藏。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灵宝市文管所联合对黄帝陵魁星楼遗迹和烧陶窑遗迹进行发掘,确定魁星楼为唐代所建,烧陶窑为宋代修葺黄帝庙时就地烧制陶构件而筑建。
1998年5月,灵宝市文管所业务人员和黄帝陵管理处联合对荆山古采铜洞遗址进行调查,发现古代采铜遗迹和存放矿石的捕犊寺等遗址及荆山玉石洞等。8月,灵宝市文管所对铸鼎原周围18处古文化遗址进行详细调查。
1999年2月上旬和3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灵宝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考察队,有重点地选择铸鼎原东西两条河流沿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对北阳平、西坡、五坡寨、东常等4个遗址进行拉网式地面调查,其余大多沿断崖考察。
1999年11月14日至12月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和灵宝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考古工作队(以下称铸鼎原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北阳平遗址中部、阳(阳平)程(程村)公路北侧的砖厂附近发掘,揭露320平方米,发现距今5000年前后的灰坑24个、房址3座、墓葬2座、出土器物110件。有2座房基直径12.5米至14.5米,一为长方形,一为圆形。基面共分为3层,底层用砂姜石铺垫,中层是草拌泥用火烤,上层用石粉抹光面,表面坚硬光滑,犹如水泥筑成。有的房基地面还绘有彩色地画。在一些灰坑中发现大型彩陶钵、颇似人工开采的铜矿石块。在试掘中出土大量陶器,其中磨光黑陶大型陶缸、磨光红衣大型陶灶,是一般仰韶时期遗址中所罕见的,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0年10月29日至12月底,铸鼎原联合考古工作队对西坡遗址进行首次发掘。之后相继发掘5次。
第1次发掘,选址在遗址中部的公路南侧,分2个作业点,共揭露500平方米。发掘成果有:发现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灰坑、圈养洞、窖藏等多处;出土彩陶钵、彩陶盆、弹丸、陶灶、釜、鬲及骨器等文物。其中出土的陶制人物头像最为珍贵。在南部作业点发现一直径4米、深7米的大型灰坑。在北部作业点发现一个距今5500多年前先民们蓄水控水的直径11米、深1.5米底部坚硬、完全硬化的锅状蓄水池,面积300多平方米。在黄土高原地区首次发现的蓄水池,对于研究仰韶先民节水、控水能力和建造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第2次,铸鼎原联合考古工作队对西坡遗址中部、灵阳公路北侧200多米处发掘,揭露550平方米,发现灰坑41个、房屋基址4座、墓葬25个、瓮棺葬3个、灰沟1条,出土大批器物。其中发现保存相当完好的仰韶中期的、占地9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的单间房屋基址,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建筑技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发现一处水池遗迹,与首次发掘发现的蓄水池相仿,进一步说明当时仰韶先民已经在控水用水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第3次,铸鼎原联合考古工作队在西坡遗址第2次发掘的基础上进行扩方,将田间小路打通,又揭露650平方米,发现占地516平方米、带回廊的特大房址F105和其他房址、灰坑以及大量遗物。F105是发现的仰韶时期最大的宫殿基址。河南省文物局在省博物院举办了&灵宝西坡遗址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各大媒体予以报道。
第4次,铸鼎原联合考古工作队继续在西坡遗址F105特大房基南50多米处发掘,揭露面积800平方米,发现室内面积240平方米房址F106、澄泥池、灰坑和大量遗物。本次发现的澄泥池解决了以前大型房屋使用精泥的问题。大型房屋基址F106地面涂有朱砂,初步判断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门道朝东北,与F105门道相对,两房基相距50米,有专家说可能相对的东边也应有相对的大型房基,中间可能是一个大型广场。
第5次,铸鼎原联合考古工作队在西坡遗址中部的灵阳公路东北发掘60平方米的壕沟。从距地表1.2米至1.8米的西周文化层下发现沟内堆积达17层,厚约5.4米,自上而下分别包含了西周、庙底沟二期、仰韶晚期和中期的文化堆积。从解剖的横断面看,壕沟口部宽约18.6米,底部宽约8.5米。据文化堆积分析,该壕沟可能建于仰韶中期。同时又在遗址南部距南壕沟130米至150米处发掘1240平方米,共发掘22座墓。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生土2层台,无葬具,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头向西或向西偏北。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并出现明显的等级或身份差别。陶器多为红陶,少数为褐陶;基本组合是小口瓶、釜、灶和钵;大多为专门用来随葬的明器,烘制火候低,多数器形较为罕见。专家认为这批墓葬是仰韶中期偏晚阶段的遗存,距今5500年左右。
第6次,铸鼎原联合考古工作队在西坡遗址南壕沟以南的墓地发掘,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中期墓葬12座,其中M27特大墓室上覆盖木板和麻布,为史前考古首次发现,出土玉器等重要遗物。
四、学术研讨
1998年9月12日至14日,由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旅游学会等学术单位和灵宝市人民政府、阳平镇人民政府联合发起,阳平镇人民政府在阳平宾馆主办了&铸鼎原文物旅游资源开发暨灵宝市黄帝文化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周昆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高炜、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研究生赵春青、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许顺湛和副秘书长张三铁、河南省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尤滋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肇清、李京华等21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仁民及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委派代表参加。经过广泛讨论,专家认为铸鼎原周围的30处仰韶至龙山遗址和北阳平南北5000米,东西300米至500米的面积在全国是罕见的,铸鼎原周围的仰韶中晚期和龙山时期聚落分布密集,内涵丰富,对解决中华文明起源及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999年10月17日至20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6个学会与灵宝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主办,阳平镇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灵宝黄帝铸鼎原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灵宝宾馆举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冯征、鲁谆,理事刘洁尘,副秘书长刘征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广仁、高炜、黄石林、王贵民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罗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周昆叔及河南省文物局、文研所、博物馆、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陕西、辽宁、山西等省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47人参加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华夏出版社、台联台声杂志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派代表参加会议。经过考察和座谈讨论,大家认为黄帝铸鼎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聚落遗址群,300平方千米内有30多处,且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加之黄帝庙周围曾发现周长500米的灰沟,预示祭坛的迹象,这里应该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这里的荆山、夸父山、蚩尤山、太阳沟、三圣村、五帝村、桑园村、炉底村、鼎湖等历代口碑相传如此集中的历史信息,对黄帝文化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为重新构架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新的内容;&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中国文明史推向4100年,距中华5000年文明史还有一段距离,从历史角度看,必须研究五帝时代,将铸鼎原周围遗址群暴露出来的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自然条件结合起来看,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是最佳的选择;代表们认为要解决中华文明5000年谜团,必须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地名学、民俗学和地质、地貌、地理环境考古学等学科知识及碳14测量、遥感技术、航拍等现代科学手段,这对揭示铸鼎原整体面貌将会起巨大作用。
2000年9月14日,灵宝市黄帝铸鼎原周围祭祀遗迹专家论证会在河南省文物局召开。会议由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主持,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许顺湛,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世之、李少连,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杰祥、马维华、赵青、李京华,三门峡市文物局副研究员许永生等知名专家和灵宝市文化局局长高运良等有关人员参加了论证会。通过研讨和论证,专家们认为:许多史料介绍,特别是《山海经》的整个地理介绍是以灵宝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灵宝应该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古代地理中心,是古代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还有可能是史前测天中心。灵宝应该是五帝研究工程、人类文明起源工程的首选研究地,出现祭坛的可能性很大。
五、黄帝铸鼎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渊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国际学术界只承认中国有2800年历史。国家在&九五&期间,投巨资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将中国历史推至4100年,距离5000年,还相差将近1000年,为此,国内专家学者提出启动&五帝工程&,从而弄清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
20世纪末,国内的许多文物考古专家先后到灵宝市进行学术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灵宝黄帝铸鼎原遗址群进行初步调查并开始试掘。经调查和发掘,专家和学者们认为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帝工程)启动的最佳切入点。大体可以从4个方面来说明。
(一)精神文明
1.在北阳平和西坡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3片与陕西半坡和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类似的刻画符号,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是原始文字。这是黄帝铸鼎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2.从北阳平和西坡的聚落遗址中,出土2件&石祖&是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崇拜的典型器物,这对确定黄帝时代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实物例证。
3.从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和传说结合起来研究,黄帝铸鼎原有可能是测量天文、计算历法的测量原点,类似天文台。张维华先生的&三个中心论&(地理中心、天文中心、政治中心)和《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所,存亡之难。&也含有这个意思。据《路史&疏仡纪&黄帝》载:&设灵台,立五官以叙五事;命谀区占星,计苞受规;命羲和占日,尚仪占月,车区占风&,说明黄帝时代已设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观测星象,以定农时。
4.根据《史记&封禅书》所记述的故事,黄帝铸鼎原是黄帝铸鼎和驭龙升天的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经探沟试掘,文物钻探,发现有祭祀遗物留在灰土沟、灰土层,出土有类似礼器的大石铲、石斧、夹砂红陶罐、细泥红陶尖底瓶残片、细泥红陶钵残片以及传为黄帝陵的夯土台和部分夯土层。初步认定为祭祀遗迹。
5.从黄帝铸鼎原及其周围的聚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彩绘陶片,有彩陶盆、彩陶钵、彩陶罐,多数为红底黑彩,也有白底黑彩的,绘制精美,造型端庄大方。结合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塑人头、陶猪头、陶环、骨簪等艺术品,可以窥视5000多年前,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中的原始先民,过着较为安定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富足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6.在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中,从房屋设计、房屋建筑中都运用了初步数学计算,有了作为计算用的尺矩和圆规。这些尺矩和圆规不仅用到房屋设计和建筑上,也用到了陶器制作和彩绘上。彩绘图案和口沿上图案设计,没有尺矩、圆规和计算是不可能的。
(二)物质文明
1.在北阳平和西坡聚落遗址调查和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窖穴遗迹。说明那个时代农业生产有了可供储存的粮食和农作物。如果生产没有剩余,就不需要建设那么多窖穴。从清理出土的大量兽骨鉴定,猪骨占90%以上,说明家畜饲养有很大发展。
2.在北阳平和西坡发掘时,从清理出的房基来看,其房屋设计、地基处理、建筑样式、使用功能较之半坡类型的房基有了很大进步。西坡遗址北区清理出3座大型房基:1座96平方米,1座120平方米,1座516平方米(超过了甘肃大地湾大型建筑)。这种大型房基上顶复是四面坡形的宫殿式建筑,较大的宫殿式房基有回廊门道、火塘,地平面采用沙子、黏土和砂姜石粉筑实,抹平经火烧烤,使房屋地坪近似现在的水泥,既结实平整,又防止潮湿。房架,有梁有柱,为防止柱础潮湿腐朽,下面垫有柱础石。大房基的柱子粗达30厘米。墙壁是用木骨泥墙。木柱基础都经过夯实,墙体经火烧烤,建筑工艺十分考究。这样梁架结构的房屋,对后世中国传统梁架的结构建筑有直接的影响。可能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雏形。
3.在西坡遗址南区发掘出的一座蓄水池遗迹,池底处理类似现在的水泥,渗水性很小。北方干旱少雨,为了防止干旱,建筑这样的蓄水池,是聪明智慧的体现。
4.从发掘和考古调查中发现有众多的房基,说明聚落先民已由游渔猎进入定居的农耕文明时代。
(三)制度文明&&在黄帝铸鼎原及其周围300平方千米内,有大大小小聚落遗址50处。从整个灵宝来说有118处。最大的北阳平遗址118万平方米,断断续续长约5000米,有十里长街之称。在五六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有这样大的聚落遗址,毫无疑问就是一个都邑。它已经超越了氏族、胞族、部落而形成了部落联盟的性质。在那个时代庙底沟文化辐射面,北方已达今天的长城这样众多聚落的管理,没有一定组织、一定制度和强有力的统治人物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北逐荦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以师兵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创建了符合那个时代特点的酋邦制国家,开创了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这些,正说明黄帝时代已经有了一定制度。从黄帝铸鼎原的考古发现中,也可以感受到当时已经有了等级。在西坡北区发现不少的大型房基,这与一般对偶婚的早期时代人们所居住的房屋,从样式上、面积上都有区别。而发掘出土的大型石器,如石斧、石铲、大型彩陶,都不是老百姓使用的东西,而是氏族领袖、部落酋长所拥有的。所有这一切都说明黄帝铸鼎原周围的仰韶时代庙底沟类型的聚落先民,已经踏进文明社会的门槛。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说明那个时代正是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社会诞生的时期,社会呈现大动荡、大变革,部落之间开始互相融合。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炎、黄联合又与东夷族蚩尤集团融合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一步。从考古学上来看,大地湾、老官台、姜寨、半坡等文化认为是炎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认为是炎、黄融合后的文化,大河村文化则是仰韶庙底沟与大汶口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黄帝铸鼎原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豫、晋、陕3省的交界,也是多种文化汇集之地,融合之处。这一片黄土地,正是中华文明形成之地。
(四)考古价值
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的价值在于大型聚落遗址群考古与有关黄帝的记载、传说相互印证。
1.遗址众多,谱系相连。在豫西灵宝盆地黄河支流的阳平河、沙河之间突起的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6千米至9千米的狭长黄土原&&铸鼎原周围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达50处之多。从时间分布看,遗址群有前仰韶、仰韶早期、仰韶中期、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等各个时期的遗存,可以说这些遗址基本上可以将当地的谱系搞清楚,尤以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以空间分布看,聚落分级明显,有面积达118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的北阳平遗址,有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西坡、乔营等遗址,有面积在1万平方米至6万平方米之间的中型聚落西横涧、上河村、北贾村、塔底等遗址,也有面积仅2000平方米的小型聚落。大小聚落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坡遗址发现的房基残长12?5米,居住面分层铺垫,质地光滑坚硬,做工精致,这类大型房基与聚落的规模相吻合,似乎传递着十分重要的信息。
2.与遗址群相关联的铸鼎原与黄帝铸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史记&封禅书》《资治通鉴》和《论衡&道虚篇》等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另外,《通鉴外纪》《古今注》《路史》等典籍也均有记载,说明黄帝&铸鼎升天&在早期历史中广为流传,从古代以鼎作为重礼器的史实分析,黄帝铸三鼎、禹铸九鼎等,都与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3.灵宝地区集中了许多与黄帝升天的传说与地名,不仅见于方志丛书,有的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如在灵宝阳平周围还有桃林、鼎湖、荆山、龙须沟、夸父山、五帝村等地名。因黄帝铸鼎而得名的&鼎湖&,古称&湖城县&或&湖县&,《水经注》云:&弘农湖县有轩辕登仙处&。《括地志》亦云:&湖水原出虢州湖城县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元和郡县图志》载:&湖城县本汉湖县,属京兆尹,即黄帝铸鼎之处。后汉改属弘农郡,至宋加&城&字为湖城县。&当地流传至今的&龙须沟&和&阌莲九孔&的传说脍炙人口。相传黄帝铸鼎功成升天有人拽下黄帝的靴子,埋在了黄帝岭上,形成了灵宝的黄帝岭为靴子冢;有人将拽下的龙须,扎在一条长3千米、深150多米的大沟中,至今这条沟里常年长着一种酷似龙须的草,当地人称&龙须沟&;有人把拽下的龙须放在湖县水中,变成一片莲池,盛产的莲藕很稀奇,里面有9个孔眼,比通常的莲藕多1个孔眼,且特别好吃。在铸鼎原上自古即有黄帝庙和黄帝土冢,《阌乡县志》载:&黄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铭,县令王亿立碑,后庙倾圮,碑记荒殁。&至今仍存在庙内的唐贞元十七年《轩辕黄帝铸鼎碑铭》,以及发现的大量汉唐明清时期的砖瓦,均反映了该庙历史的久远。
从发现的情况看,灵宝黄帝铸鼎原周围不大的范围内,集中了大量的庙底沟类型的遗存,保留了大量的文献、碑刻、地名以及传说,灵宝黄帝铸鼎原这样集考古、文献、传说三位一体的地区极为少见,它应该成为探索中华文明之源的重点地区。
崤函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49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xd开头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