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战略高度审视具体工作的一个疑难件问题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二章 战略性薪酬——从战略高度审视薪酬问题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岗位核心因素。知能:为达到该职位所要求的绩效标准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当在职人应用知能去完成工作时所需的思维之复杂程度,如分析能力、估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职责:即对于某一行动以及该行动之后所需负责的程度。或者说该职位对个人或程序的控制及指导程度、影响范围及如何影响。。幻灯片幻灯片22。实例。1。第幻灯片23。进行职位评价的方法很多,较为常用的职位评估方法一般有如下四种:。 。岗位排序法。岗位分类法。因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 。幻灯片24。岗位评价的基本方法。二章 幻灯片25。岗位评价方法分类。所使用的比较方法。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考虑职位要素。考虑整体职位。职位与职位比较。要素比较法。排序法。要素计点法。分类法。职位与尺度比较。幻灯片26。排序法的定义及其类型。定 义。排序法(也称序列法,排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岗位评价方法,它由评价人员凭着自己的判断,根据总体上界定的职位的相对价值或者职位对于组织成功所做出的贡献来将职位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列。。类 型。1、直接排序法(从最高到最低排列)。2、交替排序法(最高-最低-最低??)。3、配对比较法(矩阵对比-循环赛)。 。幻灯片27。排序法的步骤。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8:11: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二章 战略性薪酬——从战略高度审视薪酬问题.DOC
官方公共微信兴奋村工作队组织学习《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新疆工作》
请选择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本站搜索&
兴奋村工作队组织学习《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新疆工作》
&& 县委办公室住金沟河镇兴奋村工作队&&&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新疆第二次工作座谈会精神,牢牢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7月30日晚,县委办公室住金沟河镇兴奋村工作队利用干部夜学组织学习了自治区党委党校教育长、党建部主任、教授段良对《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新疆工作》的解读。
通过学习,大家充分认识到新疆在全国发展和稳定中的战略地位非常突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就是要将新疆工作放在战略高度,看清新疆发展大势,看清做好新疆工作对全党全国大局的影响,看清新疆工作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地位,在实现新疆更好更快发展中,牢牢把握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
学习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是鼓励,更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做好各项工作中都坚持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金沟河镇党委]
Copyright 2005 沙湾党建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新疆沙湾县委组织部
联系信箱:ycb_sw@ 联系电话:
备案序号:新ICP备号  日刊称日本应从政治经济的战略高度审视与台湾关系  马英九两岸政策短期可行但与大多岛内民众理想不符。台岛内民众对马英九政绩不满,但其仍能“当选”的原因在于,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没有提出比国民党更为明确、合理的方针。台湾与日本一样,面临人口减少、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必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台当局尚未形成整体的经济政策构想。日本应站在战略高度来审视与台湾关系,但同时也要考虑对华关系。  【本刊讯】日本《东洋经济周刊》2月4日一期刊登该刊记者福田惠介的一篇文章,题为《为与中国一体化而苦恼的台湾》,摘要如下:  690万票对610万票。被预测为一场激战的台湾大选以国民党的马英九总统80万票大胜在野党民进党的主席蔡英文而告终。  本次选举的焦点是台湾人在“不满”和“不安”中做何选择。“不满”是对马总统第一任期政绩心存“不满”,“不安”则是对民进党的对华政策感到“不安”。  2008年就任总统的马英九提出了“经济建设633计划”:经济增长率达到6%以上、失业率降到3%以下、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万美元以上。但由于之后发生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不断恶化,加之这一“计划”原本就带有好大喜功的不现实性,结果一项也未能兑现。马总统这一任期内(2008年至2011年)台湾的年平均实际GDP增速为3.4%,2011年人均GDP为20242美元,与“计划”相去甚远。  尽管经济开始复苏,但人们对微弱的经济增长没有实感,对年轻人失业问题、房地产价格飙升等的不满依然如故。台湾著名经济评论家马凯的警告让所有人共鸣:此次选举模糊了经济问题,没有提出任何解决办法,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台湾经济将陷入衰退。  既然台湾民众如此不满,那为何马英九还能当选?原因在于,其对手民进党在对华政策上没有提出比国民党更为明确、合理的方针。  对华政策、如何解释“九二共识”是本次选战中双方最大的分歧点。所谓“九二共识”的内涵是“一中各表”———中国对于台湾是“中华民国”,对于大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在“一个中国”上没有分歧,应避免将问题政治化、促进交流。1992年中台谈判人士口头达成了这一共识,国民党对此予以重视,但民进党却基于其“台湾和中国是不同国家”的立场,不予承认。  与中国深化关系不是台湾人的真实愿望因此,从2000年至2008年执政的民进党政府与中国保持距离,中台之间摩擦不断。  不过之后上台的马总统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与大陆积极加强经济交流,推行利用中国这一增长中心的战略。如开设并增加两岸直航航班、放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限制、放宽对大陆投资和接受大陆投资的限制等。2010年台湾与大陆签订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际上就是自贸协定(FTA),两岸将按品种、分阶段下调商品的关税。另一方面,民进党始终未拿出比国民党更有魅力的对华政策。这一高举“台湾不是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政党除指责“国民党的政策将导致台湾被中国同化”之外,没有自己的主张。  台湾经济确实与中国经济休戚相关。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等多数台湾财界大佬都表示“支持’九二共识’”,甚至安排在大陆工作的台籍员工乘机返台投票给马英九。这正是对民进党的对华政策感到不安的表现。  不过,马总统面临的与“台湾认同”取得平衡的任务将比第一任期更为紧迫。“先顾肚子”、“含泪投票”等说法都很说明问题:台湾民众是为吃饱(生活)而违背真心投票。在投票日的台湾,四处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短期而言,马总统的政策是现实的,但绝不符合大多数台湾人的理想。这真实反映于在野党的610万得票。  亚洲经济研究所新领域研究中心企业和产业研究组的佐藤幸人指出,ECFA等两岸经济合作政策或将很快出现问题。佐藤说:“此前中国对台湾做出了让步,给了很多有利条件,但今后可能会改变态度,不会接受台湾关于投资保护协定、纠纷处理等的提议,两岸谈判将陷入僵局。”  在对华政策这一敏感问题的处理上,马总统如果稍有不甚,就可能翻船。马英九总统的承诺包括,以改善对华关系为杠杆,促进其它国家对台湾投资。瑞穗综合研究所中国部门的负责人伊藤悟指出,在招商引资方面,台湾肯定会以日本为最大目标。马英九政府的方针是在关注对华关系的同时,加强与日本的合作。  此前马政府推出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护照、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规划,旨在将台湾经济再推上一个台阶。但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台湾希望积极引进海外投资,日本就是台湾渴望利用的对象。  从地理、历史角度看,台湾与日本颇有渊源,近来经济关系也日益深化。  2011年9月签署的日台投资协议。这一协议包括“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条款,即进入台湾的日企将不受对外资的限制,享受与台湾当地企业相同的待遇。  为兑现承诺,马政府进一步对日本递送秋波。去年12月,台湾行政院批准了促进台日产业合作的项目,台湾政府将全力推进与日本的产业合作。  不见具体措施的政策 “四大惨业”引发不安瑞穗综合研究所的伊藤指出,这一政策虽然强调了日台合作的重要性,却没有明确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提出具体措施。那么是否明确指出了合作的好处和激励机制?也并未说清楚。在成本竞争方面,台湾已经无法跟中国相比。伊藤指出:“那就需要证明,能否结成不以价格为竞争优势的合作关系。但台湾未能证明这一点。”他还尖锐地指出:“马总统在此次选战中并未就经济政策提出明确主张。政府将如何转变台湾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尚不明朗。”  台湾与日本一样,面临人口减少、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必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低增长也能良好运转的经济结构,但马英九政府尚未形成整体的经济政策构想。  另外,引领台湾经济的四大产业———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二极管、液晶面板、太阳能相关产业如今相当萎靡不振,甚至被戏称为“四大惨业”,这是最大的不安因素。  日本对台湾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希望通过投资和合作促进其发展并从中获利,但如果在台湾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四大惨业”迟迟不见起色,必然给日本的积极性“浇冷水”。  应如何对待在经济上谋求接近日本的台湾?应站在战略高度来审视日台关系,重新认真考虑应如何与马英九、也就是国民党政府相处。台湾是日本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但同时与日本贸易关系最深厚的还是中国。从政治、经济角度考虑对台关系,也就意味着要同时考虑对华关系。  记者在台湾采访过程中曾多次被反问:“日本为什么对台湾大选如此关心?”并非所有台湾人都亲日、关注日本。应在看清现实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与台湾相处。对于日本而言,现在是摆脱以往毫无章法的对台政策的时候了。(杨汀译)
来源: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彦嚣喽。飘记 吩政策研究从战略高度审视中国与印度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文/李红梅宁中摘要:文化产业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迅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国际经济交流-5合作 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中国和印度作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人t2大国,有丰富 的文化资源和
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加强双方在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战略上看符合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有助于增强双方在亚洲地区的认同感,也是中国稳定周边 战略的重要环节。中国与印度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差异又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正是双方 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与条件。从长远看,促进双方文化产业的合作,首先要重视自身“文 化资源”内涵的深层挖掘与保护,鼓励国内的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加强与印度的合作,特 别是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合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文化产业;中国;印度;交流合作;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6一01 58(2008)06一0054一05 当今时代,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 家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动力源 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 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和 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发展文化 产业的良好底蕴和基础,比较优势明 显。重视和加强双方在文化产业领域 的交流与合作,不仅符合世界产业结 构调整和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是增 进中印双方在亚洲地区认同感的重要 途径,同时对于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 提升综合竞争力都具有积极意义。本 文将结合印度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 特点和经验,进一步探讨双方交流与 合作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 策,以期进一步推进双方在文化产业 领域的共同发展。 实意义都十分突出。 (一)加强中印文化产业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 发展的总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产业结构的调整 与升级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 业在各国各地区GDP中的比重不断攀 升,成为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经济 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作为高科 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 新型产业形态,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 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 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整合、拉动国民 经济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与印度目前都处于产业结构 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重视附加价 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双方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 为,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内蕴价值观和 审美经验的产品并被消费者接纳来参 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和宣传,成为展 示国家文化形象的途径和载体。尤其 在海外市场,人们是通过文化产品的 消费来了解这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基 于一定_r解和相互问的文化经贸交流, 才能构铸真实的国家文化形象并推进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中印文化产业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有助于增强双方在亚洲地 区的认同感 中国与印度都是哑洲地区的人口 大国,都有参与地区事务的雄心和积极 性,两者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增强 双方在本地区的认同感。从区域经济发 展的层面看,一个地K的发展客观上需 要形成能够在本地区起推动和引领作 用的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可以不以 单个国家的形式出现,而是几个国家的 联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联合更有 助于得到区域内各国的认可与赞同。相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在亚洲地区具 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中国与南亚有共同 的亚洲利益需求,在向亚太地Ⅸ发展的 过程中,应特别强调自身的亚洲身份,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 作,提升中国在区域内的大国形象。换 言之,加强中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 与合作,是增强双方在亚洲地区认同感 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中印文化产业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是中国稳定周边战略的重 要环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和印度 作为快速崛起的人13大国,经济增长对 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及对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影响力都出现r逐渐加大的趋势, 特别是对包括南亚、东南亚、东北亚、 中亚等几大区域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其 中南亚是中国周边的重要区域,推进中 国与南哑诸国的经济文化关系,是中国 稳定其周边关系的重要环节。印度是南 亚有影响力的大国,同样有主宰地区事 务的雄心和基础。中国要想在南亚地区 发挥作用,本身不可能避开印度而独自 进行,反过来看,利用这种基础和条件, 对中国而言,也存在着共同带动整个地一.探讨中印文化产业交流 与合作的背景与意义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快 速发展的新型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有 很高的附加价值、有深刻的文化底蕴、 有很宽的产业覆盖面,几乎附加在所 有行业中,是今后极具发展潜力的产 业。因此,探讨中国与印度文化产业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双方而言其现2008.6万方数据34 毒4墨魏抱钉~区经济发展的机遇。 宗教文化,其中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 都与印度佛教有天然渊源。另一方面,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56 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走向 国际舞台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第一, 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娱乐性,观赏 性、参与性强,影响大。第二,民族 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 富。不仪有古老的神话传说、古文典 籍、民歌民谣、民间舞蹈、音乐器乐、 工艺美术,建筑绘画,还有丰富多彩 的服装服饰、饮食习惯、婚俗葬礼等, 独具特色。第三,民族语言及文字种 类繁多,内容丰富。56个民族、42个 民族的语言、29种文字,这些都是中 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宝贵资源,也是中 印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 2.都有较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 力。中国与印度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都 具有强烈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文化产 业的显著特点与核心内容通常体现在 三个方面的附加上:传统产业的文化 附加、文化产业的创意附加和当地资 源的魅力附加。无论是文化附加、创 意附加还是魅力附加,所体现的都是 文化的内在辐射力,这种辐射力不仅 是区域辐射,还包括产业内和产业间 的辐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 定:文化产业是关于文化内容的创造、 生产和商业化的产业。抓住文化的内 涵,可以给产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印度文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 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类文明的推进做 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影 响表现得最为持久。源自印度的佛教, 数千年来在中国具有长久不衰的渗透 和影响力,寺庙文化及其相关的经济活 动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 3.都是人口大国,有跻身世界大 国的基础和条件。从世界范围看,一 个国家要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至少需 要四个基本条件:一是领土广阔,资 源相对丰富;二是人口应达到一定规 模(过少的人口难以成为世界大国); 三是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潜 力;四是文化底蕴丰厚,对世界有很 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很显然,无论 从国土面积、资源、人口、经济增长 实力、市场潜力和文化资源看,中国 和印度都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和 条件。AT Keamey管理咨询公司在 一份全球调查报告(Assesssmentof Excell erlc℃in政策研究Procurement)中认为,对275家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中国 和印度今后5年仍是全球商品和服务 外购的主要来源。到2009年,有72% 的公司计划向中国外购低成本的商品 和服务,59%看重东欧,52%看重印 度。在1999~2009年间,外购市场 增长最快的为越南(增长254%),其 次为印度(增长177%).中国(增长 138%)、东欧、印尼、菲律宾(增长 67%~68%)。从美国,加拿大、墨西 哥和日本的采购则有望减少。这些基 础与条件都将为双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创造有利条件。 (二)中印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别与差异二、中国与印度文化产业发 展的优势比较中国和印度都有发展文化产业的 基础和优势。双方在文化产业发展上 既有不少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 (一)中国与印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之处1.都是文明古国,有丰厚的文化 底蕴。中国与印度都是文明古国,有 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印度文化博大 精深,绵延4000余载,经过数千年 的发展,冲刷与洗礼,终于在20世 纪中叶以后获得新生。印度文化表现 出一系列独特点:第一,宗教性。印 度文化首先表现为其广博的宗教文 化。印度境内流行多种宗教,最为古 老的印度教(印度教被称为印度文化 的核心),另有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宗教对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 影响。风靡世界市场的麦当劳与肯德 基之所以在印度市场无立足之地,除 了跟印度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外, 印度人浸透宗教情愫的文化影响恐怕 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印度教不吃牛 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佛教不吃腥 荤,因此,麦当劳和肯德基难以在印 度生存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文化 对经济的强力渗透与辐射。第二,多 样性。包括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语言 的多样性。印度有1600多种语言及 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有33 种。印度有阴大语系,分别是北印度 大多数民族使用的印欧语系、南印度 地区使用的达罗毗茶语系、希玛拉雅 山地区使用的汉藏语系、中东部使用 的孟达语系。目前印度宪法承认共有 包括英语和印地语在内的18种语言 作为官方语言,语言的多样性为对外 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第三, 包容性。数千年来,印度本土文明与 外来文明逐渐融合相互包容,而且宗 教色彩出现r逐渐淡化的趋势,民族 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珍视。 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不仅积累 了丰富多彩、多教种的宗教文化,也 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民族文化。一方面, 中国是多元化的宗教体系。本土的道 教与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敦、基督教 等和谐共处,同样形成了内容丰富的1.发展模式的差异。印度模式的 独特之处突出了其“软”特色。包括 技术、制度,文化及企业家精神。企 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指人 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动精神, 就是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 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 需求,能评估及接受开创新事业风险 的精神。米勒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冒 险、预见性和剧烈的产品创新活动, 这些活动有助于推动组织成长和利润 率的增长。在一个以工商经济为主体 的社会里,企业是当之无愧的社会主 体,企业家精神正是启动企业这台机 器的引擎。众所周知,早在圣雄甘地 时期,印度的政治家们就一直在探索 符合印度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然 而却经历了艰难曲折。几十年间的探 索,逐渐铸就了印度现有的发展模式, 以“软”制胜。印度企业家精神概括 为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以人为本的 管理模式以及同报社会的责任感。印 度的企业家通过其国际视野和创新风 险精神将印度的软件产业推向世界。 因此,在印度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 是其软件产业,自2004年始,其软件 业的年增长率就达到了50%。印度是 世界五大软件供应商之一,是仅次于 美国的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其软件出 口高居世界第二位。软件出口额占世 界软件出口总额的20%,美国客户购 买的软件产品中有60%是印度制造的。 与印度不同,中国发展模式的特 点在于其“硬”发展,即经济的增长 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 动的。服务业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印度,2008.6万方数据35 忿萋 。翻 把 矗.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依然偏低。 2.人才战略措施的差异。国家之 间的竞争,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是人才资源。印度由于不实行强制计 划生育,因此人口结构没有受到严重 破坏。在人力资源培养的经费投入方 面,印度的投入比重始终高于中国。 现在,印度拥有世界上一流的高等教 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总人数超过中国, 科技人员的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 第二位。目前,在美国硅谷和华盛顿 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有40%是印 度人或印侨。可见,印度在国内外都 有着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才战略措施 则存在明显差距。从教育经费投入看, 中国的财政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一直偏低(见下图),近年来财 政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始终徘徊在 2%至3%。虽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到 国民生产总值的4%已经作为一项硬 指标写入了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 要,然而与印度教育经费投入占GDP 的6%相比显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文化贸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战略 性差异就在于我们输出的是文化产品, 而西方国家输出的则是版权。而这必然 导致成本与效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因 此,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将成 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文化产业综 合竞争力强弱的战略性标志。中国文化 产业的发展应借鉴印度的先进经验,走 高端产品发展的战略路径。为此,必须 实现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这 样,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才能够在文化和 经济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过程中,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发挥重要作用。 (二)重视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层挖 掘与保护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 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民族文化往往 以稀缺性而焕发出其魅力,既不可仿 制,更不可替代,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首先有赖于文 化内涵的深层挖掘,而不是形式上的 “过度开发”,更不可因“商业味”、“观 光味”太浓而使文化资源变得肤浅而 使灵魂消失。然而,在“包装”的影 响下,我国一些十分有特色的民族文 化资源被商家蓄意炒作,已经失去了 其原本的内涵和灵魂,成了没有“精 神特质”的商业产品。鉴于此,除了 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外,还应该鼓 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挖 掘和保护,提升文化内涵,特别是要 把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广到印 度乃至整个世界,促进双方文化产业 高层次的交流与发展。 (三)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投入,落 实积极的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资源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重要基础。从长计议,促进双方文化 产业的合作,必须有切实可行的人才 战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最 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快文化产业相关 人才,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业相关人才 的培养步伐,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 其中关键的措施是借鉴印度的经验,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为产业的 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引导和鼓励国内文化产业部 门加强与印度相关部门的合作 一方面应大力加强信息软件公司 与印度公司的合作,并在外汇方面予以 支持。在这方面,印度的做法值得我们 借鉴。在印度,凡在软件技术园落户的 国内外公司,皆可享受印度政府对出口 加工区的所有优惠。同时对软件的出口 给予现金补贴和关税回扣等优惠政策。 另外,印度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全 方位的服务,在法律上给予保护,允许 将部分出口收入作为国际旅行和在国 外发展事业所用。在这方面,中国政府 需要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规范市场秩序、 优化投资环境、整合优势资源等,加大 对电子信息企业的必要支持,为信息技 术公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环境。 另一方面应大力加强宗教、民族类文化 产业与印度的合作,并给予相关政策扶 持。中国有丰富的民族及宗教文化资源, 以适当的方式将其进行产业化并建立 与印度的长期合作是双方今后进行合 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 李红梅,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北京市,100081。三、推进中印文化产业交流 与合作的对策建议(一)重新审视文化产业在双方经 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众所剧知,进入2l世纪以来,世 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显著的 发展趋势:其一,文化产业已成为一 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 柱产业;其二,跨国(地区)文化产 业集团将成为影响国际文化版图构成 的重要力量;其三,文化产业的数字 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 发展趋势带来巨大变化;其四,传统 文化特别是富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文化产 业的发展空间得到厂很好的拓展。 前已述及,从本质上看,文化产 业属于集约型文化经济形态,在经济结 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和经济增长方式的 战略性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 略地位。各国和地区之所以选择文化产 业特别是创意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 的战略性产业,其中~个重要的原因就 在于文化产业的高知识性。当然,这就 相应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 的命题,即文化产业自身增长方式的战宁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副编审,北京市,100038。责任编辑李铁牛1995―2006财政性教育经费l。-iGDP比蓖3.5 3 2.5 目 2。 ....j:,.,―,―?―,,,?,―,’―、、、∥+系列13 4 51。1.510.5 0 1 2 6 995-2006 78 9 10 11略性转型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对外2008.6万方数据36 从战略高度审视中国与印度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李红梅, 宁中 李红梅(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081), 宁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市 ,100058) 新视野 EXPANDING HORIZONS 2008,&&(6) 0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何颖 特区模式: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开放区&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2)&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开放区&的构建,对推进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创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开放区&的构想,并提 出相应的发展对策.2.期刊论文 林熠 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 -天津行政 学院学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与经济合流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和综 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世界文化市场已被九大文化巨头分享,中国加入WTO后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建立文化产业竞争 力评价体系.该体系以美国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为理论依据,以显示性指标体系体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内在和外在的逻辑去建立解释性指标体 系,遵循大不等于强的原则,目的在于得知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而消除其竞争劣势,&做&出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明日的辉煌.3.学位论文 江立云 入世后中国文化产业立法问题 2005本文从国外文化产业入手,阐述中国文化产业立法的现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 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文化与文化产业界定;二是中国文化产业历史沿革;三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与国外文化产业比较。当前 ,国内外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不一,在国家统计局于日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中,对文化产业有了较为权威的定义 ,并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包括6个部分和4个级别,并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具体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面。 同时,经过研究,文章将中国文化产业从1978年至今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992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93年-2002年,为初期 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为发展阶段。从中国文化产业现状来看,整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是产业整体规模初具;二是投资主体多元 化;三是传媒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四是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不断加大;五是网络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六是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的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方 兴未艾。我国文化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的距离。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讲到中国文化产业立法进程与体系,然后谈中国文化产业行业立法,最后说中国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立 法步伐。 第三部分,从加入WTO后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立法问题,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入世前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变化:一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二是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四是文化产业在实践中的发展壮大;五是我国文化产业跻身国际文 化产业竞争行列。第二,重点简介WTO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规章体系:首先说明WTO是一种法律体系和政策系统;其次说明WTO规则中阐明的文化产业对象与 范围;其三则是WTO中适用于文化产业的普遍原则和特殊规定;再者就是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例外规定。在文化产业有关的例外规定中特别讲到WTO规章中 的灵活应用原则和一般例外规定,以及文化产业是特殊的服务贸易等两方面内容。第三,客观地介绍入世前后中国承诺的文化产业开放领域,入世前中 国承诺的文化产业开放领域主要是入世谈判中与美国、欧盟等世贸组织重要成员方的承诺。入世文件中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承诺主要是引自我国入世议定 书及相关文件中的内容,包括分销服务、广告服务、视听服务,知识产权、以及书报刊和音像制品进口等五个方面。在分销服务方面,又从批发、零售 、特许经营、无固定地点的批发和零售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视听服务方面又细分为录音制品分销服务、电影院服务、电影进口三个方面。第四,从入 世看中国文化产业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本论文比较重要的内容,是从中国文化产业及其立法的现状出发进行分析的,一是中国文化产业立法层 次偏低,二是中国文化产业行政手续繁杂,行业立法交叉明显,三是中国文化产业立法市场准入标准过高,四是中国文化产业立法透明度不够,五是中 国文化产业立法还跟不上产业发展现实,六是中国文化产业立法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部分,重点论述如何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立法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整体上谈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立法的基本思路,二是从一些比 较具体的方面和环节来提出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立法的具体建议。在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立法的基本思路中论述了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立法范围和步骤,以及 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立法的原则尺度。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立法的具体建议中提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提高文化产业立法层次,完善文化产业立法体系 ;二是增强透明度,加快文化产业立法与国际接轨;三是简化行政环节,规范文化产业行政许可;四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税收立法;五是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领域刑事立法。4.期刊论文 崔开玲.CUI Kai-ling 时代呼唤中国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山西师大体 育学院学报)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复杂的时代背景,主要因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主化进程的推 进和高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产业由于受到某些方面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5.期刊论文 李康化 中国文化产业:入世前的自检与前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综述 -社会科学 2001,&&(2)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以中央&建议&的名义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 新概念.&文化产业&的提出,决不仅仅是多出一个新名词,而是反映了我们对精神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共性与个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我们对文 化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文化自身发展的多侧面和复杂性.为了加强对文化产业理论的探讨和对文化产业实践的指导,-5日 ,&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该论坛由文化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 基地主办,志在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财富论坛&.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临近,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成了首届 年会的主要话题.6.期刊论文 李永东 中国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论纲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中小城市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提升中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 容.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的基本状况分析出发,论述了文化产业规划的基本方向和原则、基本内容和制度政策保障等同题,试图 建立中小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分析框架.7.学位论文 丁及尧 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财政学思考 2008 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而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纵观 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文化,尤其是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 化底蕴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必须进行深入探讨和全面分析的重大现实问题。 要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财政来引导和促进。所以,就必须从财政学的角度,对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 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这些分析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起符合实际的战略性的把握与判断。而文化产业在中国出现 的时间比较晚,无论是产业形态、产业结构,还是产业组织、产业政策都还不够成熟,在宏观调控、产品提供及产品消费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和不足。那么,如何科学地界定文化产业的内涵与范围?如何分析与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如何正确认识与判断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的形 势和状况?如何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通过财政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这些问题都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一方面,能通过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深对公共政策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思考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兴盛的科学性与合理 性。因此,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进行财政学视角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选题。 本文建立在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一种依托于文化资源,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 的,并能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文化产业的特征以及其在中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掘出发展文化产业在增强 国家综合国力、配合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成为对外贸易新领域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突破口 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从财政学的角度来系统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分析文化产业发展与财政的内在联系。基于公共财政、公共产品与外部效应的视角,可 以得出文化产业与政府提供之间关系;基于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的视角,可以得出文化生产、文化交换及文化消费与财政分配之间的关系。而文 化产业发展与财政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将成为后文研究相关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的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结合现实分析,通过仔细梳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沿革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 景,但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时间较晚,加之理论研究不足、实践经验不够,在发展中仍然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方面 ,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整体发展不平衡;第二,缺乏统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第三,文化产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存在弊端;第四,文化基 础设施薄弱;第五,对外文化贸易中话语权和定价权的缺失。在财政对文化产品的提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规模较小,质量偏低;第二,政府 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产业政策的保护、扶持力度偏弱;第三,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系;第四,产业基础薄弱,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第五,市场 运行机制弱,价格体系不合理;第六,文化产业领域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而在财政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方面,则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文化产品消 费市场有待进一步繁荣;第二,区域间文化消费不平衡;第三,群体间文化消费非均衡。因此,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重点解决好以上三个方 面的问题。 最后,在研究通过财政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时,本文首先分析借鉴了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定及做法,继而得出了国外经验对我国实 践的启示: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二,建立科学规范、协调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第三,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发展 布局;第四,实行投资主体多样化,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第五,走集团化的道路。然后,通过进一步确立借由财政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与总 体思路,在坚持市场调节与财政调控相互配合,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社会全面发展相一致,坚持利益需求、发展速度与整体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基础 上,针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财政对文化产品的提供以及财政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三个方面,提出以财政推动的具体办法。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 宏观调控方面,财政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有:第一,培育文化市场与建设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第二,扩大文化市场准入制度;第三,优化财政对文化产 业的支出结构;第四,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第五,对文化产业进行适度整合并优化其资源配置;第六,加快建立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步伐。而在财政对 文化产品的提供方面,应该注意区分文化产品的性质,并依据其不同性质进行方式不同的营运,通过财政预算、财政补贴、文化专项扶持基金的设立、 税收减免及资助性信贷政策等手段,鼓励和刺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最后,在财政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方面,通过规范的经济计量分析,得出影响文 化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而寻求出财政在此方面发挥作用的最优方式一一引导,即政府可以通过一些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来培养人民文化消费的习惯 ,并且指导大众文化消费的方式,例如,文化采购制度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这种引导作用只能局限于对市场行为的辅助调节,而绝不能越矩成为主 导控制的力量。 总的来说,本文在深化文化产业的理论探讨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研究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努力尝试着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在对于 本身就处于边缘领域的交叉学科―“文化产业”进行财政学角度的审视和分析时,不仅从广义上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覆盖范畴,使之更加丰富与完善 ;而且从财政学的相关经典理论出发,分别从公共产品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角度以及文化产业与财政分配的关系角度,紧密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对文 化产业的发展及有关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拓展和深化了文化现象所蕴含的经济内涵,也充分体现了理论解析的深度;还创造性地引入了定量分 析模型,就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准确性较高的计量回归,突破了一直以来在文化领域的经济研究中一味采用定性分析的传统模式,使得出的结果 与结论更加科学可靠。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覆盖面广、归纳难;相关数据收集困 难以及系统性产业调研不足等方面,也恳请各位读者看后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日后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8.期刊论文 梁明洪.Liang Ming-hong 论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是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和符号特性;重点探讨了打造中国文化产 业强势品牌的四大关键步骤:战略品牌分析、强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识别系统、鲜明而正确的品牌定位,文化产业品牌符号的延伸管理.9.期刊论文 中外文化产业比较及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经济研究导刊2009,&&(27)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并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对中国相对落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 的影响和冲击.对各种影响和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对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选择方向.10.期刊论文 李新市.LI Xin-shi 如何看待中国城乡文化产业GDP -北京社会科学2006,&&(6)不能拿我国某些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某些省份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或文化产业增加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同发达国家的整体文化发展状况 进行类比,在文化产业GDP中所占份额和文化产业的GDP总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据我国的国情,以跨越式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谋划,力争尽早使我国 文化产业对国家GDP贡献率突破5%大关,使文化产业取得与人们对其所希冀的价值相符的地位.本文链接:.cn/Periodical_xsy.aspx 授权使用: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wflskd),授权号:af7325dc-fa23-4cd8-99eb-9e 下载时间:日
从战略高度审视中国与印度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疑难年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