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美术教案儿童的美术表现力等于美术技能吗?为什么

收藏本站| |
| 当前位置: &
& 教育论文 → 幼儿园论文 & 促进幼儿绘画表现力发展的研究教育论文 → 幼儿园论文最新范文
········教育论文 → 幼儿园论文排行榜
教育论文 → 幼儿园论文推荐范文
········教育论文 → 幼儿园论文相关范文
········教育论文 → 幼儿园论文促进幼儿绘画表现力发展的研究查阅次数:457次发布人:admin促进幼儿绘画表现力发展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要使幼儿绘画成为幼儿表达自己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感受的行为,成为幼儿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美的形象的行为。而运用各种要素、原理去创造表现美的形象,必须建立在对各种要素、原理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表达审美感受,也必须有感受才能表达。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及周围环境,了解对称、匀衡、变化等形式美的原理,感受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及其情感表现,体验美术欣赏的快乐,从而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活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是使幼儿感受认识各种美的要素、原理、规律,产生审美感受的有效途径。有了对美的要素、原理、规律的感受、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才能创造表现出美的形象来。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可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美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这一《纲要》目标明确地告诉我们,对美的感受与创造表现结合在了一起。但审视目前我市幼儿园美术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就绘画教育来说,普遍存在着以&临摹法&为主的灌输教育倾向。即老师提供幼儿一套画法和可供临摹的范例,幼儿的任务就是临摹,这样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只是临摹能力的培养,审美和想象、创造表现等能力都被忽略,得不到有目的地良好地开发,反而被机械化地临摹和程式化的表现所禁固和扼杀。而能使幼儿获得对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的感受的创造表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的美术欣赏活动,却几乎没有开展。这显然是违背《纲要》的目标。因此,我们进行了美术欣赏与创造表现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的探索研究,以促进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提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对艺术教育目标的规定,可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美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这一《纲要》目标包含了感受活动(即视觉欣赏活动)或创造表现两个方面,感受活动被摆在了首要的基础的位置。2、工具论。以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为代表的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即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效果(作品);主张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发展。具体而言,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罗恩菲德则对创造性推崇备至,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他认为教师不应对学生横加干涉,而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即工具论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创造表现能力的发展。3、本质论。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的本质论强调科目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艾斯纳的主要观点是: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与历史三方面构成;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古力的观点与艾斯纳大同小异。即本质论注重的是学生的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获得美术能力的发展。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关论述。学前儿童美术理论研究工作者张念芸在&幼儿美术创造中的心理活动&中论述:实现美术创造的简单过程,由积极的知觉活动捕捉事物的一般结构特征,进而酝酿成意象。有关意象生成之后,再据此构造与其结构一致的表现形式。由某种特殊的媒价体现原物的意义,这就形成了再现概念。到此,创造的构思完成了。接下来的是在再现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活动。将心中的想法外化为可视的美术形象。并将这一过程图解为:外物――感知――意象――再现概念――创作能力――作品 /
情绪、情感这一过程也就是从对视觉对象(外物)的美的感受、认识(感知)实现创造表现活动的动态的过程。三、实践与研究(一)明确各年龄段幼儿欣赏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目标1、欣赏能力发展目标小班:感受各种线条以及圆形为主结构的物体的简约美,感受具有原色或间色的物体的色彩的鲜艳纯净美。中班:感受由各种形状组合构成的物体的形象美,能初步比较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冷暖及情绪倾向性。大班:感受有情节画面的复杂、丰富变化、动感美,感受色彩的统一、和谐、对比美,感受构图的对称、均衡、呼应、节奏美。2、表现能力发展目标小班:能表现以圆形为主结构的造形简单的色彩单纯的物体,积累丰富的形象及经验。中班:能表现由简单的形状组合构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表现其它物体,注意色彩的搭配。大班:能表现出有一定情节的画面,并注意画面的色调、构图和色彩的情绪倾向。(二)欣赏与表现活动的有关内容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经过归纳整理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自然物有:水果、花草、树木、动物;生活物品有:服装及各类有趣的玩具;美术作品有:西洋画、国画和民间美术。各年龄班内容安排如下:小班以欣赏表现水查、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三)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与途径幼儿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经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并由情感因素贯穿始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角色。根据欣赏活动内容安排及各科活动时间的分配情况、欣赏活动的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随机活动等形式。1、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欣赏能力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欣赏活动。(1)通过晨间活动和午餐后的散步时间,组织幼儿欣赏园内的花、草、树木和活动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及幼儿园周围的建筑物和公园的美,使幼儿感受、认识周围环境的美。(2)在科学活动中渗透欣赏能力培养。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内容中包括环境、自然、生活等方面内容,教师在组织幼儿了解有关物体的特征、习惯等的同时,结合进行对该物的美的感受与欣赏,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3)在语言活动渗透欣赏能力的培养。语言活动中有许多的诗歌、故事蕴含着优美的意境。如散文诗《落叶》有很美的意境,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的同时,借用图片结合欣赏诗中的意境,感受落叶的颜色、形状的美。2、通过随机教育进行欣赏能力培养。随机教育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审美资源的灵活利用。如有时,幼儿带新图书来园,就引导幼儿对该书的封面图画色彩、形象、构图等进行感受认识,或幼儿穿了件新衣服来园,就引导幼儿对服装的色彩、图案和式样等进行感受和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会形成一种用审美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四)绘画表现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欣赏活动过后,一般安排全班或大组(一个班分为两组)的绘画表现活动。有的幼儿在全班或大组绘画表现活动中未完成或仍有绘画表现的兴趣愿望,就安排在小组区角活动或自由活动中继续进行绘画表现,随机的欣赏活动之后,则让幼儿个别自由进行绘画表现活动。(五)欣赏活动与表现活动的结合方式欣赏活动与表现活动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考虑到各科教学活动及游戏活动时间的均衡分配。欣赏活动与表现活动的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1、欣赏与表现组合在同一次活动中进行欣赏与表现活动的内容的安排是根据幼儿的审美感觉发展水平和绘画表现能力发展需要而安排的。名画所承载的美的要素较丰富,需及时的消化表现,一般采用欣赏与表现组合在同一次活动中的形式进行。2、欣赏在前,表现在后晨间活动、晨间谈话、午餐前后,有时需要组织些相对安静的活动,就用来组织欣赏一些结构、色彩、要求都较为简单的有关物品。如小班幼儿对各种线状物、圆形物、球状物的美的感受,就安排在以上时间进行。之后再组织集体的绘画表现活动。(六)欣赏活动的指导方法面对美的欣赏材料,无须多作解释,幼儿便能产生直接的感受。但是,要他们理解构成欣赏材料的美的要素,并用语言把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是把感受上升为一种认识,需要教师在欣赏活动时,根据其年龄特点给予指导。1、观察欣赏法观察欣赏法是教师指导幼儿有目的地感知事物外形特征,获得美的体验的方法,是观察和欣赏的结合。是发展幼儿美术表现力和美感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大多用在对自然环境,生活物品等的观察欣赏。幼儿的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力各不相同,往往顾此失彼,需教师有效地指导。首先,教给幼儿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如在指导幼儿观察欣赏长颈鹿时,首先指导幼儿从整体上去观察长颈鹿怎么样?(高大)接着分别观察长颈鹿各部分的特征,最后又回到整体说说长颈鹿怎么样?进行概括。其次,由简到繁,由色彩到质感循环渐进地组织幼儿观察欣赏,如在小班时组织幼儿观察简单的单独的水果、花草等物体,而到大班则要求观察公园等众多物体的景物。最后,用生动形象的指导用语打动幼儿,激起幼儿的情感反应,提高观察欣赏的效果。2、对话法对话法是指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幼儿、欣赏对象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两个主体间进行问答式的平等的相互交流。对话法主要用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对话法的基本形式是问和答。即由教师根据美术作品的内容、美的要素、含义等,提出有关问题,幼儿凭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知理解一一作出回答。如在指导幼儿,波洛克的《会聚10号》时,教师和幼儿间进行这样的对话。师:&大家觉得这张画怎么样?&幼:&很漂亮&、&乱七八糟&、&像迷宫&、&像花园&、&像焰火&、&像地球&。师:&画上都有些什么呢?&幼:&有线条&、&有红色&、&黄色&、&蓝色&、&光线&、&小鸟&、&狮子&、&大象&、&蛇&、&火焰&。师:&这些颜色给人怎样的感觉?&幼:&很暖和&&很舒服&。师:&为什么?&幼:&我看到红色。&&我觉得这张画像棉被。&师:&你所看到的这些动物是画得很真实吗?&幼:&一点点像&&不像&&&对话法的关键是教师的问题要开放、灵活和恰当。开放就是该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 回答,让幼儿有表述自己感受的余地;灵活就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问题;恰当就是能根据需要逐渐地将问题不知不觉地向高层次提升,融合进审美要素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水平。3、综合欣赏法在欣赏有些美术作品时根据需要,选一些与作品有关的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曲子、诗歌、小故事等配合作品的欣赏。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就组织幼儿边欣赏美术作品边听二胡独奏《赛马》,欣赏列宾《伏尔加纤夫》时,边欣赏美术作品边听合唱曲《伏尔加船夫》曲,以加强作品生动感染力,更好地理解作品。诗歌、小故事等在欣赏生活用品和自然环境等的美中就会经常用到,如在小班欣赏完小乌龟的模样后就借用小诗&大圆是身体,脑袋小小的,身上有花纹,头上有眼睛,四条腿儿像花瓣,小小尾巴伸出来&来小结,既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乌龟的结构特征,又利于幼儿进行有步骤地形象地表现。音乐、诗歌、小故事等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有时用在欣赏之前作为引题,有时同步进行加强感染力,有时在欣赏之后,即作为欣赏活动的小结又作为表现活动的开始。如小诗《乌龟》的欣赏。4、游戏法运用游戏法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美术作品的特征,了解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和风格,如在欣赏过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后,就组织幼儿猜谜的游戏。如&我用波浪形和旋涡形线条画画,云儿像波浪,星星和月亮被旋涡围住,大树像火苗,猜猜我是谁呢?&如&画画不用笔,就像跳舞做游戏,画儿就像五彩衣,你说我是谁?&另外还有找朋友和拼图的游戏。如把美术作品的特征风格相同或相似的找出来归为一类。把美术作品的复印小件固塑后剪开作为区角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活动和自由活动时拼着玩。(七)表现活动的指导方法1、回忆法在欣赏活动之后,进入表现活动之前,帮助幼儿回忆、欣赏对象的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特征,加深其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表现活动打基础。如在欣赏过卢梭的《丛林组画》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些有目的的问题:&卢梭的丛林是怎样的?&(茂密的、绿绿的)。&这些绿一样吗?&&不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不一样的绿是怎样画在同一样东西上的?&&渐变。&&这些画是什么调子的?&&绿调子。&&为什么说是绿调子?&&因为有很多的绿。&帮助回忆对卢梭《丛林组画》特征的认识,达到指导幼儿表现绿调子的&美丽的森林&的目的。2、解决问题法在欣赏与表现相结合的绘画教学形式中,解决问题是较常用的方法。即教师让幼儿想想自己什么不会画,再请会画的一些幼儿上来画画,教师看情况,觉得幼儿的示范可以说明问题,就尽量不示范,即使示范也以同样的身份边作简单的演示边说:&我是这样画的,你们想怎样画呢?&演示时尽可能只演示基本结构部分,细节让幼儿自由发挥,尽量减少幼儿模仿的机会,让幼儿表现出自己的东西。3、提示法教师在观察幼儿表现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就给幼儿作一些适当的提示,使幼儿自己领悟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如在组织幼儿欣赏过各种造型的&美丽的房子&和各种各样的水果之后,让幼儿表现&小动物的水果房&主题,有的幼儿就搁笔不知画些什么。教师指导&你知道些什么水果,他们是怎样的?房子上面有什么?水果房是谁住的?房子的旁边还有什么?&幼儿能沿着教师提示的线索进行想象表现活动。四、效果该研究抽取椒江区中心幼儿大一班的幼儿进行前后测试,测试标准参照张念芸编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标准&采用等级评价法。(一)前后测情况比较1、幼儿绘画作品中的造型(1)造型能力之形状要素发展情况研究前,58.5%的幼儿低级水平,42.5%的幼儿处中级水平。研究后,22.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55%的幼儿达中级水平,22.5%的幼儿达高级水平。(2)造型能力之形象要素发展情况研究前,62.5%的幼儿低级水平,37.5%幼儿处中级水平。研究后,17.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60%幼儿处中级水平,22.5%幼儿处高级水平。(3)形象组成方式情况。研究前,60%的幼处低级水平,40%幼儿处中级水平。研究后,17.5%幼儿处低级水平,75%处中级水平,7.5%幼儿处高级水平。2、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1)幼儿的选色情况研究前,70%的幼儿处低级水平,30%幼儿处中级水平。研究后,2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70%幼儿处中级水平,5%幼儿处高级水平。(2)幼儿的涂色情况研究前,60%的幼儿处低级水平,25%幼儿处中级水平,15%幼儿处高级水平。研究后,2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47.5%幼儿处中级水平,27.5%幼儿处高等水平。3、幼儿绘画作品中的构图(1)形象数量情况研究前,6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35%幼儿处中级水平。研究后,20%的幼儿处低级水平,60%幼儿处中级水平,20%幼儿处高级水平。(2)形象分布关系的情况研究前,72.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27.5%幼儿处中级水平。研究后,22.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52.5%幼儿处中级水平,25%幼儿处高级水平。(3)形象主次关系情况研究前,7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25%幼儿处中级水平。研究后,20%的幼儿处低级水平,50%幼儿处中级水平,30%幼儿处高级水平。4、幼儿作品中的创意研究前,6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30%幼儿处中级水平,5%幼儿处高级水平。研究后,27.5%的幼儿处低级水平,52.5%幼儿处中级水平,20%幼儿处高级水平。(二)结果分析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在感知事物时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不能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视觉,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了整体,就忽略了局部,注意了局部又忘掉了整体,有些幼儿倾向于整体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笼统、粗略,另一些幼儿倾向于局部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琐碎不着要点。幼儿往往对周围环境、生活的美因为熟视而无睹。这样幼儿自发性的绘画表现能力就显得很薄弱。在&临摹法&的教学指导下,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更谈不上创造表现。通过实施欣赏与表现相结合的绘画教学形式的教学。幼儿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1、促进幼儿绘画造型水平的提高造型是指用线条和块面等组成表现物体的形象,也是表现思想和感受的方式之一,造型能力的提高是绘画表现力提高的要素之一。通过组织对自然环境、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美的形象的感受,提高了幼儿对美的形象的知觉的敏感性和关注的兴趣,激发了幼儿表现形象的兴趣,使幼儿积累了丰富的表现形象的经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促进了幼儿绘画设色水平的提高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主要语言和重要表现手段,幼儿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运用多种鲜艳的色彩,但在绘画时,常常局限于局部的、孤立地表现色彩,不考虑整体和大的色调关系。通过组织对自然环境、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美的色彩的感受,幼儿对色彩的冷暖、鲜灰的对比,色彩的渐变,色彩的和谐、统一,色调及色彩的情绪性等都所有理解,提高了幼儿对色彩的美的知觉的敏感性和关注的兴趣,及表现的欲望。并通过不断地感受与表现的练习,幼儿的色彩的表现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3、促进幼儿绘画构图水平的提高构图是指画面内安排所表现形象的关系与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幼儿在表现形象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进行有意识地布局画面,通过组织幼儿欣赏一系列的名画作品与民间布贴画等,幼儿对水平、垂直式、放射式、螺旋式等不同的构图方式及构图的均衡、对称、呼应、节奏等有所理解,并有意识地在绘画表现活动中反复运用。幼儿的绘画作品逐渐地摆脱零乱式和垂直式,向多层并列式和遮挡式发展。构图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4、促进幼儿绘画创意水平的提高在幼儿绘画表现活动中,创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力,体现了幼儿的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水平,及表现个性。幼儿自发的创意往往是无意识的,想象创作的独立性较少。教师运用视觉经验(自然、生活、艺术中的美的对象)和语言对话,引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表自己对视觉对象感受及对自己创作的构思,使他们在想象的空间中自由自在地驰骋。经过反复的欣赏感受与表现练习,幼儿的创意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六、启发与思考1、欣赏与表现相结合的绘画教学形式是促进幼儿绘画表现能力提高的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2、欣赏能力的提高对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作用。3、加强对少数审美知觉力弱,绘画表现力也相对较弱的幼儿的个别指导。【上一篇】【下一篇】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与实践 - 快乐宝贝的主页
第一讲: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与实践
&主要内容:
&&&&&一、艺术理论与艺术欣赏教育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特征
&&&&&&四、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五、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实施的指导方法
&&&&&&六、各类型美术欣赏活动指导
&&&&&&&一、艺术理论与艺术欣赏教育
&&&&&&&再现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意向主义——约定俗成理论——后现代主义
&&&&&&&&再现主义:艺术就是模仿现实→艺术欣赏:关注艺术与现实
&&&&&&&&表现主义:艺术就是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观点→艺术欣赏:关注情感表现性
&&&&&&&&形式主义:真正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欣赏:关注审美元素(色彩、线条、造型、构图和质地等)
&&&&&&&&意向主义: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就要考虑艺术家的创作意向→艺术欣赏:关注创作意向
&&&&&&&约定俗成理论:艺术世界是围绕我们文化中艺术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习俗和观念的综合体→艺术欣赏:关注艺术作品在艺术世界的地位与关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艺术欣赏:强调观赏者的视角多元的艺术理论有助于我们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一)当前美术欣赏教育的困境和误区
&&&&&&&1、美术教育=技艺教育,导致欣赏教育的缺失;
&&&&&&(完整的艺术教育=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欣赏+艺术表现)
&&&&&&&&2、美术欣赏活动=美术知识及美术故事的讲授活动,反应教师美术欣赏理论和美术欣赏指导经验的匮乏。
&&&&&&&(二)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
&&&&&&&大多数儿童将来都不会成为艺术家,但是他们的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起艺术制作和表演能力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美术欣赏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
&&&&&&&艺术素养=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欣赏+艺术表现+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对于就大多数人来说,艺术素养的高低甚至主要取决于其艺术欣赏水平的高低。
&&&&&&&2、美术欣赏有利于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1)美术欣赏有利于开阔儿童的眼界
&&&&&(2)美术欣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文本的无限开放性→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文本的多种意义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有可能生发出来)
&&&&&&(3)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4)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学前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特征(2-7岁)
&&&&&&&&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
&&&&&&&&2、在教育的引导下,能感知到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上的审美特征。
&&&&&&&3、儿童更喜欢感知和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他们感到愉快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作品。
&&&&&&&四、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的目标
&&&&&&&1、培养学前儿童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某些名作名画有初步的印象,并在欣赏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2、培养学前儿童对艺术作品较敏锐的感受力,并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
&&&&&&&3、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
&&&&&&&4、通过欣赏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激发学前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内容
&&&&&&&1、类型
&&&&&&&主要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欣赏等多种类型。
&&&&&&&2、选择要求
&&&&&&(1)高度的艺术性与学前儿童的可接受性
&&&&&&&&原则上选择名人名作或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且适合于学前儿童欣赏的美术作品。
&&&&&&&(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可以是中国传统的国画,也可以是外国现代的西洋画;可以是生动形象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是非具象、无定形的抽象主义作品;可以是绘画艺术,也可以是建筑艺术;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民间艺术;可以是成人美术,也可以是儿童美术……
&&&&&&&五、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实施的指导方法
&&&&&&(一)对话法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它是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前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依据之一是现代解释学美学关于“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的观点。依据之二是长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所采用的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憾。
&&&&&&&&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和美术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
&&&&&&&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提高其欣赏“视界”。
&&&&&&&4、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
&&&&&&&5、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学前儿童提问题。
&&&&&&&教师自己首先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找出作品欣赏的要点,然后,将这些要点转化为开放性的一些问题,如:这幅画上画着什么?(引导儿童欣赏内容),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受?(引导儿童进行主动的审美体验),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儿童从内容美和形式美方面进行分析),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引导儿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少提一些“为什么?”、“是不是?”的问题。
&&&&&&&6、教师可引导学前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等)
&&&&&(二)体验法
&&&&&&&体验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为学前儿童精心选择和设计与作品有关的环境、情景,组织学前儿童开展相关的操作活动,以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学前儿童审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方法。
&&&&体验法可以用在专门的欣赏活动前,使学前儿童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
&&&&&&&&体验法也可以用在欣赏活动中,使学前儿童对欣赏对象有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体验法还可以用在欣赏活动结束后,每次欣赏活动后,设计相关的创作活动,引导学前儿童学习艺术大师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
&&&&&&(三)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观察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培养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较敏锐的感受力,提高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的一种方法。
&&&&&&&&对比法,有助于学前儿童超越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将审美注意集中到这些线条、形体、色彩所建构的形式关系上面,从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味。
&&&&&&&可以就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比较;
&&&&&&&也可以就相同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进行比较;
&&&&&&&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比较不同画家的表现风格。
&&&&&&(四)拼图法
&&&&&&&&拼图法指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将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剪开,背面衬以底纸,制成各种形状的卡片,引导幼儿根据卡片上的色彩、线条和造型拼成一幅完整的画的教学方法。
&&&&&&&&&拼图法有助于儿童体验&“整体——部分——整体”&的完整欣赏心理过程。
&&&&&&&&刚开始可以选择欣赏过的作品拼,以后可以选择一些没有欣赏过的同类作品,鼓励学前儿童根据已往的经验大胆尝试;
&&&&&&&&就拼图的数量来说,刚开始可以一次只拼一幅图,在学前儿童已经拼过多种风格作品后,也可以一次将两张甚至两张以上不同风格的作品混在一起,引导学前儿童认真观察、比较、拼摆,以提高学前儿童对艺术作品敏锐的感受能力。
&&&&&&(五)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选择一些与美术作品有关或能加强其感染力的音乐、诗歌、故事,并运用各种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综合法的特点是体现了整合的教育观,不仅整合了与美术作品相关的知识,而且整合了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手段,美术作品内容与方式的整合构成了良好的美术欣赏环境,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接、感染力强的欣赏情境,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和情绪,达到集中欣赏与愉悦并存的境界。
&&&&&&&※一次完整的美术欣赏活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
&&&&&&&&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
&&&&&&&&儿童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未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等),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儿童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儿童的距离。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
&&&&&&&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此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儿童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以及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味。
&&&&&&&&3、回到整体,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儿童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讲述之上,它与第一印象时相比,应该是更深刻的。这一步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儿童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取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
&&&&&&&从以上一次欣赏活动的几个环节中不难看出,在教师引导下,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经历了一次“整体——部分——整体”的整体感受,然后进行部分分析和感受,最后再回到整体,这是符合美术欣赏的一般规律的。
&&&&&&&4、创作。
&&&&&&&欣赏后的创作有助于儿童迁移欣赏经验,强化审美情感体验,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有效加深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5、作品评议。
&&&&&&&创作之后的评议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评议应以自评和互评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可以把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角中进行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谈论和评议;并请小朋友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而不说是最好的)一件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便于儿童把对名作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们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来,也使儿童有一种自豪的体验和成就感。
&&&&&&&六、各类型美术欣赏活动指导
&&&&&&(一)绘画欣赏指导
&&&&&&&&绘画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绘画种类繁多,幼儿园的绘画欣赏大致有水墨画、水粉画、油画、版画、年画等类型,不论何种类型,一般可以引导幼儿从内容(画面的形象、情节和主题等)和形式(线条、形体、色彩、构图等)两方面引导幼儿欣赏,然后启发幼儿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水墨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娟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书画同源。
&&&&&&&※西洋画
&&&&&&&&欣赏西洋古典绘画时,要注意它崇尚理性,重写实,造型上讲究明暗,构图上讲究均衡,色彩是其构图和造型的主要手段等特点;
&&&&&&&欣赏西洋画中的现代派绘画,要注意它远离理性,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致力于表达多姿多彩、超现实的内心世界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现代派绘画时,不要关心它画了什么,而要注重引导幼儿就作品中的线条、形体、色彩所传递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和体验。
&&&&&&&※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年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响亮,构图饱满,富有张力。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二)雕塑欣赏指导
&&&&&&&雕塑是用可雕刻的材料(如木、石、玉等)或可塑造材料(如粘土)、或可熔铸的材料(如金属)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是三维空间艺术最典型的样式,雕塑的分类有很多形式,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四面八方观赏;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宜正面欣赏。
&&&&&&&雕塑的审美特色:
&&&&&&&1、实在体积是雕塑艺术语言的基础。
&&&&&&&不论哪一种雕塑,它的基本特征都是作品自身的实体性,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应着重引导他们体验作品的形体所表现出的充沛生命力,不仅可以引导幼儿看,还可以引导幼儿触摸雕塑的材质,因为雕塑的媒介特点就是“质材在艺术之内”。
&&&&&&&&2、表现的单纯性与精神内涵的丰厚性。
&&&&&&&&受物质材料的限制,雕塑的造型必须具有凝练性、概括性,表现最有特征的、最典型的动作和表情,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其表现的单纯性与精神内涵的丰厚性。
&&&&&&&&3、环境的制约与重建性
&&&&&&&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联系周围的环境来欣赏雕塑,体验雕塑如何借助周围环境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同时,周围场景和文化背景又如何给雕塑赋予丰富的内涵。
&&&&&&(三)建筑艺术欣赏指导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如建筑物的体形、内外空间、总体布局及装饰等),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审美特色:
&&&&&&&&1、建筑语言的抽象性。
&&&&&&&&建筑与书法一样,本质上不具备象形特征,建筑史上象形的建筑少之又少。
&&&&&&&&虽然每一件建筑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是人们从建筑直接感受到的是它独有的象征性和形式美,民族性和时代感。
&&&&&&&&2、内外空间的秩序性。
&&&&&&&&歌德、黑格尔、贝多芬等人都曾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一样,也有主题、基调、高潮、休止、协调、节奏、尺度、重复等,体现为和谐的秩序美。
&&&&&&&建筑艺术在一定空间展开的构图序列可以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感受,随欣赏层次和角度的改变,由空间的变化带出时间的推移。观赏者在不断更换的空间景物中,能唤起一种连绵流动的情感,空间的视觉形象变成了观赏者内在的时间的情感流动。
&&&&&&&此外,优秀的建筑艺术总是与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3、建筑的文化历史性。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特定文化审美意识的表现。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诉诸于我们的感官时,它不仅仅是审美形式问题,任何一种形式及其风格的形成都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交织的作用,因此,有人说,建筑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幼儿园的建筑艺术欣赏作品既要考虑代表优秀文化遗产,又要照顾学前儿童心理的接受性。一般来说,从欣赏他们喜爱的、极为熟悉的建筑艺术开始,再由近及远地欣赏他们能理解的建筑艺术;欣赏建筑艺术既要注重欣赏它的形式美,同时,要从它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来感受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四)工艺美术欣赏指导
&&&&&&&&工艺美术是指美化日常生活用品,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它的显著特点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有机融合,一般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
&&&&幼儿园的工艺美术欣赏主要是一些与学前儿童生活有关的、学前儿童能理解的、生动有趣的工艺品。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工艺美术时,应重点欣赏其造型美和装饰美,以及这些形式美所洋溢出一定的趣味、情调和生活气息。
&&&&&&(五)自然景物欣赏指导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名言——“自然总是美的”。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自然景物时,要注意:
&&&&&&&1、重点引导幼儿欣赏自然景物的形式美及其所蕴含的生命意味。
&&&&&&&2、用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唤起幼儿自然的审美情感,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
&&&&&&3、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欣赏。&
&&&&&&(六)环境欣赏指导
&&&&&&&环境欣赏主要指对人工创设的环境的欣赏,例如:幼儿园、社区环境、家庭室内装修、节日装饰等。幼儿园的环境突出儿童情趣,社区环境反映地方风土人情,家庭装修体现个性风格,节日装饰强调喜庆和热闹。
&&&&&&&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环境布置时,要将重点放在整体布局、色调及所烘托的气氛上,引导幼儿体验环境布置的情趣和创设环境的智慧美。
&&&&&&&※民间美术欣赏指导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产生与民间,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爱好相一致。其内容与形式都是民间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从内容上看,民间美术大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表达了他们健康朴实、乐观通达的人生观;从形式上看,民间美术质朴、率直、不拘一格,想象大胆而丰富,表达自由无羁。
&&&&&&&民间美术的审美特色:
&&&&&&&1、稚拙
&&&&&&&稚拙首先是心灵的真实。在民间美术中,稚拙首先表现为儿童形象表征的模拟;其次,在民间意识和艺术传承样式中,常常可以看到改装了的原始意象样式(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岁岁平安等);第三,在造型上,表现为简单的完形化、程式化,在色彩上,表现为原色并列,热衷于补色对比,纯净明亮。
&&&&&&&2、象征性
&&&&&&&民间美术图像的表达语言,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特透彻的象征语言系统。
&&&&&&&民间美术的象征方式有符号象征与谐音象征两种形式。
&&&&&&&&民间美术在造型上以完整与饱满为准则(完美无缺);民间美术的造型象征还体现在数量上,偶数崇拜是中华民族深刻而又通俗的文化心理原型。
&&&&&&&民间美术在色彩上,典型的面目为浓绿嫣红,象征春时之色,生机之色。
&&&&&&&3、装饰性
&&&&&&&&就服务功能而言,民间美术在艺术类型上属于装饰艺术。民间美术的样式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人自身与环境的装饰两种,而表达这种强烈装饰欲望的最典型、最普遍而又最具有内涵与形式美双重意义的形象语言,就是花。&&&&&&&&&&&&
&&&&&&&&4、审美——实用
&&&&&&&在民间美术的发展史上,实用的创造意向与审美的追求眼光自古就展示着相交的趋向。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并非完全指物质使用的功能,也指精神领域的功利主义。其中多数的造型形象都有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内涵,同时也包孕着某些巫祝心态和祭祀内涵,体现民间美术的人文精神。
&&&&&&&5、张力
&&&&&&&民间美术中大量的运动造型有些像戏剧中的亮相,既有典型风范,又有永恒意味。同时,选择的往往是在经验记忆中动势最强的姿态。
&&&&&&&&民间美术的一切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比喻象征体系,它的存在,使形象自然形式的轻盈与文化内涵的厚重之间,单纯的自然涵义与渊源古久的约定之间,先天存在一种较大幅度的“偏离”,这种存在与审美主体的感受之间表现为显著的心理张力。
&&&&&&&6、响亮
&&&&&&&形式感的响亮首先是界域分明的图底关系。(原色对比,“缺乏”过渡色)
&&&&&&&民间构图的装饰性节律也奏出响亮的乐章。饱满、整齐、对称、均衡和对比。
&&&&&&意念的高度单纯和表达方式上相应的直白爽朗,形成内涵方面的利落响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