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习俗摸瓜就生男孩女孩肚子图片

当前位置: >
> 传统习俗
永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习俗)仙夹卷
时间:&&来源:文体新局&&作者:文体新局 &&字体显示:
&&&阅读:3341 次
1、春生堂药酒的传说
清道光年间,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不少人都沾染成瘾。当时隶属泉州府的永春州,盛行练白鹤拳,但凡有白鹤拳馆的地方,鸦片馆必受扫荡,毒贩绝迹。然而,地方官府却谎称永春人聚众造反,请求朝廷派兵镇压。为了探明虚实,朝廷密派大内一等侍卫潜入永春暗中察访。
当时,仙夹镇龙湖村有一位白鹤拳传人叫郭信春,开了一家中草药堂———回春堂,专给人移轮接骨、推风治伤,卖青草药,兼收徒弟传授白鹤拳。一日,郭信春师徒在桃溪边练白鹤拳,发现有个“凤阳公”(旧时安徽凤阳逃荒的灾民被称作“凤阳公”或“凤阳婆”)病倒在草丛里,连忙将他救回家中。经问诊,原来凤阳公是因误饮了桃溪冷水,才引发的腹内绞痛。郭信春见他脉象奇异,身体虚弱,便把他留在回春堂调养。凤阳公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有一次,郭信春请凤阳公喝自己浸泡的一种治风伤的药酒。不想凤阳公饮过之后却不以为然,反而请郭信春师徒喝他自制的药酒。大家喝过之后都觉得凤阳公所制药酒浓郁醇香,入口不辣不火,而且通身筋骨舒展,血脉畅通,比郭信春的药酒要好得多。大家忍不住都赞为“好酒!”凤阳公告诉他们,这是他家祖传秘方所制的补酒,为了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他给此酒取名“春生堂”,并将其药方和制作技艺献给回春堂。
春生堂酒一经问世,很快便远近闻名。那些练武之人喝了身强体壮,那些想戒大烟的“鸦片仙”长期服用后竟然不再犯烟瘾了,精神也逐渐好转起来,从此断了福寿膏。
春生堂酒一时风行各地,惊动了官府。有人把此酒上报朝廷,内务府御膳房总管太监把春生堂酒与宫廷的各种药酒补酒做了对比鉴定,发现此酒竟是宫廷的秘方!
原来,传授郭信春春生堂酒秘方的人竟是朝廷派往暗中调查的大内一等侍卫。此人当初奉诏到永春,看到此处尚武成风,人人练习白鹤拳抵制鸦片,感到非常痛快,觉得白鹤拳的传人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便心生好感,同时也对白鹤拳发生兴趣,想偷学此门功夫。只因口渴,误饮了桃溪冷水,腹痛难忍,引起旧伤复发,所幸得遇郭信春师徒,被救回回春堂。他见郭是一个行侠仗义之人,遂有意将其祖传秘方传给他。
私传宫廷秘方罪责难逃,接到诏回密令后,大内侍卫料定自己回去必然凶多吉少,便向郭信春道出其中秘密,并叮嘱他要把春生堂传下去,为民造福,从此便不知去向。
此后,郭信春迁居厦门避祸。在厦门,他开武馆,收徒弟,并制作春生堂补酒出售。厦门港多有海外客商出入,华侨回乡,亲人接风饯行,都不忘送几瓶春生堂酒,以示祝福,由此此酒得以远销台、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名气越来越大。
清代,闽南有句俗语叫“拳头烧酒曲”,拳实为白鹤拳,酒为春生堂酒,曲为南间南曲,春生堂代表闽南人强身健体的休闲文化。
1935年郭氏传人将春生堂配方和工艺公私合营于泉州酒厂,在新中国春行堂得以发展并获得新生。2003年10月转制正式成立泉州春生堂酒厂有限公司,开始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运营,春生堂品牌2006年获国家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称号。春生堂酿造技艺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日前经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推荐,上报国家文化部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
讲述人:郭章哲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2、水凤凰93洞
在安南永三县民间流传着一个六百多年前三县连手剿灭江湖大盗的故事。强盗共有93人,利用地处仙夹德田村水凤凰格仔山底的一个自然山洞:溪洞口小,内宽,洞口在水凤凰深潭水面上,且悬崖峭壁,强盗从崖上降落,利用石壁悬挂布满青苔的一条直径约10多公分粗的山藤出入自如。
格仔山密林深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路崎岖,人迹罕至。强盗在洞中过着奢侈的强盗生活,传闻其生活用具一式用纯金制成,里面有金床、金椅、金碗、金土垅、金踏对、金烛台等,并抢来民女寻欢作乐。据说有一姓范的发现踪迹,当天晚上一家十三口死于非命,财物被抢一空,由于受害民女当中有一位较聪明的用粗糠洒在洞外潭中,随溪水漂流,水流至安溪地界时被发现,安溪县令立刻升堂联合三县广大群众力量顺藤摸瓜,来到水凤凰深潭,布置群众围剿,每人带一布袋沙土填潭,封住水口,顿时水位上升灌入洞中,强盗无处可逃,全部毙命,从此93盗宣布剿灭,故事流传至今,现水凤凰山洞又名为93洞尚在供游客观赏。
讲述人:陈文默
地址:仙夹德田村2组
3、水尾桥的传说
这是一座风水桥,于2003年由德田村村民自愿捐资合建,以完成祖先的遗愿。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来到德田村安家扎根。祖先们根据村庄地理位置,应在村溪尾建一座桥,这样即可方便路人,还会让整个村人丁兴旺,发家致富。
讲述人:陈文默
地址:德田村2组
4、飞炉古迹
明初(约1408年),神炉公的香炉从本境“饭桶寨”东面的庙厅迁至灵镇庙。当时神炉公只是一个香炉,没有神像,后来人们就设想为其装一尊神像,但是心里都没底,不知什么样的形像更合适。过了很久,一位莆田的打铁匠路过时听说此事,比划了一个左手拉风箱、右手拿铁锤的姿势说:就装我这姿势吧。这尊神像装成以后,又称武烈英侯神像。明代状元庄际昌来此游玩时,挥毫题上“飞炉古迹”四个大字,此墨宝今仍在灵镇庙里。
讲述人:陈春德
5、看山生子
西向郭氏长房三世祖郭敬五,因嫌无房份,准备出祖远离西向,行至半岭亭,遇一地理先生,问其为何叹气,答曰:“没房份,吾只生一子,吾弟生有五子。”先生曰:“别叹气。”遂指对面五掌山说:你看龙向上走。二人缓步往上走,直至走到现竹林前祖宇位置。先生说,在此处建房很好。因此定址建屋,后来果然人丁兴旺。
讲述人:郭培文
地址:仙夹镇龙美村14组
6、应妈宫的传说
南祭岭“应妈宫”内奉贾氏神位,香客有求必应,香火不绝,相传有一次一县太夫人前来拜求烧香,祈求她家小孩除病保命,果真灵应,县爷见家人转危为安,偕同夫人专程到此宫拜谢叩答。
“应妈宫”的由来,传说明代末期,西向陈姓有一户人家到浙江温州做货郎肩挑生意,时间一久,对附近人家家庭概况熟悉。他在温州常住在一姓贾的老妪家里,并与其孙女结为夫妻。时过多年,思乡念家,起贪欲,将店财洗劫返回家乡。贾老少祸不单行,小孙女先入土,贾老妪也痛苦离世,魂浮四方,入闽寻陈某报仇,化作一客经岵山过岭头,吾乡境主武烈英侯化作队官兵镇守不允其入境,贾魂返向县城隍爷叫冤求允,终陈某悔过以命还帐,了却人生,时后陈某家属在南际岭建宫供奉贾姓老妪神位,以示为安之祈,取名“应妈宫”。
讲述人:郭会坚
地址:龙美14组
7、创人陡的传说
创人陡位于仙夹镇龙美村岭头角落岵夹古道岭头格下不远处。早朝曾发生过两宗杀人事件而得名。①清朝咸丰年间,永春州爆发林俊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政府调动官兵、民团镇压,邱公立背友组织残杀义众。②咸丰八年一天,知州陶绶锦和邱公立到西向办案过此地,民间勇士行刺邱公立,杀死陶太爷,邱公立逃跑。
讲述人:郭仑海
地址:龙美15组
8、莲湖金交椅的由来
金交椅位于莲湖角落,是早时明师指点一穴风水,山形像交椅一般,所以叫金交椅。
讲述人:郭建宜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9、尾蛇坑的由来
发源于龙林头,经岭后金交椅,流入岵山北溪。来历是岭后前面一座小山形如蛇,在河边上又有一些荒地,且这条溪窄小,有人把它叫作坑,后来,人们取山形和坑,合起来便为“尾蛇坑”。
讲述人:郭丽真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10、响天锣的由来
响天锣位于龙湖村岭后角落的北部,是岭后祖厝后的高山,当时有一位明师在这里点一穴风水,山顶角一面锣样,俗叫响天锣。
讲述人:郭章哲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11、郭其祥
郭其祥,乳名发,生于光绪二十年(一八八四年),其父端桃,擅长拳术,善治疯伤。在厦门创办《春生堂》疯伤药酒行,中外驰名。其祥少年时期好交仁人志士;青年时代曾南渡马来西亚、新加坡、麻坡等地经商。在此期间就有扶弱抑强好抱不平之举,深得当地侨胞拥戴。时隔半纪年便回国配合宗亲镗培、会夺和会朝整顿、巩固发展春生堂药酒行,隔年在泉州增办春生堂药酒行分行,由族人相荐任分行经理。斯时,他仍好交重义,族人若到厦门均能得到热情接待,有时还能得到他的资助。他曾任永春族外乡合会主任,驻厦门主持常务工作,主办《迫击报》由垂炼任主编,曾任泉州、永春两地民团乡合办事处副处长,随后永春成立民团总局,他任副局长,当时军阀混战,他任保卫团副团长,多次拯救永春民众。他曾任思明县(今厦门市)国民党务整理委员,永春族厦同乡会常务理事。他一贯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关心家乡事业,在他的倡导下,乡亲们曾种植油桐数万棵,并有志推广全县,但由于长年奔波,劳累成疾致中年谢世。
讲述人:郭文相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12、郭会朝
郭会朝,生于一九○○年,在青少年时代,得堂亲其祥之培养,到厦门参与春生堂酒行的经营管理,后任该行总经理。他在此期间不失时机地努力学习社会知识,广交仁人志士,积极参与进步活动,一贯抑强扶弱。他首创《永春日报》,并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胜地方势力出任国民党永春县党部书记长。他一贯爱民、爱乡,热心公益事业。四十年代后期,由于形势变迁而移居台湾经商,安度晚年。
讲述人:郭金春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13、出米石的由来
在龙湖村龙林头角落的出米石垵,有一块出米石,自从有龙林头祖先就有此石。这块大石笔直,高约10米左右,宽6米左右,在石壁中有两圆洞,传说当时一洞出米,一洞出盐,可供国舅庵的三个和尚食用。有一天国舅庵和尚朋友来,和尚为了招待朋友,想多取些米和盐,就去出米石洞口,拿一根竹子捅洞,没想到,出米石从此停止出米和盐了。
讲述人:郭文相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14、观音山的由来
观音山位于岭后角落的东部,山形像人一样,当时明师在这里点一穴风水,明师说,观音山、石头、一屈水三尾麻,谁的子孙得到它,代代富万家。由于山形似观音像,所以叫观音山。
讲述人:郭贵庭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龙湖村
15、永春漆篮的传说
根据《永春县志》(1990.10版)和《永春十二都仙乡郭姓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调福州左、右卫和兴化卫等三卫士兵入永春屯田,其中有一个姓郭名进保的军人,来到仙乡从事开垦并且永久居住,“遂衍维族焉”。其后人分布在现仙夹镇的龙水村、龙湖村、山后村以及龙美村的岭头、庵尾角落等地方。
关于漆篮的诞生,据当地人口口相传,500年前,龙水村有一对夫妇,妻子善编制竹篮,丈夫精于漆艺。一日,丈夫为在山那边种地的妻子送饭,提着的竹篮里放着一碗粥和一碟菜,不想在跨越一条小溪的时候滑倒了,篮子打翻,粥从竹篮的孔里漏得所剩无几。这位漆匠在惋惜之余忽然灵光一现,回到家里,将桐油灰刷在竹篮上,形成了最早的漆篮。《永春县志》也有相关的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由于仙乡位于县城桃源之西,故在行政名称上一度又名“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
也就是说,明朝永乐年间军人郭进保到永春仙夹屯田约110年后,他的第六代传人创造发明了漆篮。
讲述人:郭金镖
地址:仙夹龙水村
1、西竹庵宫史略
西竹庵宫于清末年间由海内外族亲集资建成,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海内外族亲共同捐资重建而成,该宫厝面用琉璃片盖成,厝脊中装有一个高大的葫芦,四周镶嵌着四条活灵活现泥龙,正面红砖砌成,屋檐下则是栩栩如生的图案,整个宫殿光彩夺目、金壁辉煌。殿内正厅排列着许多佛像:三尊龙树大圣、上帝公、祖师公等。
讲述人:郑众志
地址:夹际村七组
郑良士,自小聪明,饱读经书,勤学苦练。康熙廿六年丁卯科乡试中武举第五名,康熙卅六年丁丑科会试中第五十九名。他热心家乡事业,在我村捐资创建上林祖厝。
讲述人:郑启贤
地址:夹际村十五组
3、炮楼的由来
解放初期,一些漏网土匪,扰乱社会治安,抢夺民财。为安定民心,特在49年于布兜山上建一座三层高楼,由乡村组织民兵轮流值班,故而得名炮楼,流传至今,炮楼尚在。
讲述人:郑金同
地址:永春仙夹东里十二组
状文: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佘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劂义,此旌。
临时大总统孙文
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作品来源:该旌状原状石碑收存于泉州市博物馆,东里亭、东里郑氏祖宇各一块仿制件。
讲述人:郑金庆
地址:永春仙夹东里村第3组
5、通德桥史略
通德桥位于夹际村水尾,早期村民为了出入方便,在溪两岸铺上木板。到民国廿六年该桥重新修建,改用石板桥,桥面较宽,可以通车。九五年因车辆载重经过,桥不堪重压,十多条石块全部折断,再由旅港侨亲郑顺伟先生捐资,用钢筋水泥重新建设成水泥桥,两边加砌围栏,并再立碑以表纪念。
讲述人:郑金矿
地址:夹际村十组
三、戏曲 & &
历史沿革:我村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成立一剧团,曾演过《李闯王》、《狄青取旗》、《红灯记》、《收租院》等,并创作了一些中型戏曲节目。
演出曲目:《李闯王》、《狄青取旗》、《红灯记》、《收租院》等
服饰道具:古装戏服、靴
伴奏乐器:二胡、唢呐、鼓、锣等
传统演出场所:小学礼堂、大操场
传承人:郑庆沛
地址:夹际村四组
四、民间工艺
1、祖宇大厅公婆龛油漆装饰
历史沿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处重建、重修祖宇热潮,以求子孙后代,发扬光大,光宗耀祖。
工艺流程:
(1)在雕刻木作上不光滑之处用漆面补平打磨光滑后,上第一道天然大漆。
(2)第一道漆干后,再打磨,上第二道、三道天然大漆。
(3)打磨后再上安全漆,安上正金膜,使其光亮夺目,金光闪闪。
代表性作品:祖宇神龛
传统题材寓意及用途:先祖神魂紧宿处(坐厅头)
材料、工具:天然大漆、正金膜、明油、红珠粉、补刀、刷子
传承人:郭灿治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山后村
2、佛像雕刻
历史沿革:闽南地区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厅堂安放,以祈求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工艺流程:取土根据土地公的形状,雕刻成像,涂上道油漆,到光亮就可以,面部一定要粉红色,身贴金、白头发,白胡须。
相关材料、工具:土、各种色彩油漆、黄金箔、刀子、刷子
产品用途:奉敬
传承人:郭万安
地址:永春仙夹山后5组
3、八脚古床制作
历史沿革:古床用四根木柱支起,可用来套蚊帐,晚上睡觉一可防蚊虫进入,二可避风,制床时不用铁钉,在山区可以就地取材。
工艺流程:
(1)将各种木材锯成各种规格,一定要注意尺寸。
相关材料:选用优质杉木
工具:锯子、墨斗、钗刀
产品用途:眠床
行规、习俗:供奉鲁班
传承人:郭邦能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山后村二组
4、沙金字制作
历史沿革:适合于大门各种字体制作,贴上黄金箔、美观又大方。
工艺流程:
(1)先补平后磨。
(2)上三道天然漆。
(3)取大小相同颗粒状的清水砂堆放平整。
(4)再涂上三道的天然漆。
(5)贴上24K黄金箔
相关材料、工具:天然漆、细土、清水砂、黄金箔、补刀、刷子
产品用途:金字制作
传承人:郭金桂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山后村五组
5、金线条制作技艺
历史沿革:80年代以前,农村青年结婚时都要装饰一套传统的新家具,装饰时少不了在床围板上分成图案框,油上漆。框边少不了拉上金线条,形成立体框,再画上图案,显得美观、大方,随着社会发展、家具的变革,此传统工艺几乎失传。
工艺流程:
(1)用花生油拌松烟(正金线拌铁仁粉)成硬糊浆。
(2)用脱脂棉球沾糊浆,均匀地擦在裁好的毛边纸上。
(3)再把擦好的嵌上铝腊或正金膜,用棉球抽擦,使全膜均匀沾在纸上。
(4)把做好的金纸张订成本子。
(5)用锋利小刀刹成线条,就可以使用。
相关材料、工具:毛边纸、铝膜、正金膜、松烟、铁红粉、花生油、脱脂棉、工具小刀
产品用途:装饰材料
传承人:郭灿治
地址:永春仙夹镇山后村
6、熟桐油的制作技艺
历史沿革:90年代前农村每家都需要家具和一些用品的油漆加工,以增加美观和耐用。家具离不开传统的桐油制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这门工艺也就逐渐消失。
工艺流程:
(1)取生桐油倒入锅中生火烧开。开始烧时,锅面一直有白水泡出现,等白水泡消失后,证明油已开。
(2)油开后,开始放入炉底粉和明誉粉,它们的重量是油的两成,炉底粉放入以后,在这时会出现许多白泡。这时一定要注意,油里有大股浓烟一定要拌散开,否则白泡一覆盖、立刻形成固体。
(3)白泡消失后,接下来又有赤泡出现,这时火应减小,等赤泡覆盖锅面三分之一时,开始停火,把油搅拌至凉即可。
相关材料:生桐油、炉底粉、明誉粉
工具:油锅、油拌棍
产品用途:竹木制品的装饰材料
传承人:郭燎治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山后村
7、竹编工艺——火烘制作与销售
习俗沿革:取暖及婚嫁用
主要内容与形式:利用本地区出产毛竹进行加工、销售。
民俗实物、资料:火烘
相关的技术、技艺及知识:取当地毛竹,锯成长度1.6米,去竹青,破成宽0.5公分竹条,条数20条,大小一致。从火烘堡的凹处做起,竹条翻转向下,形成中小面宽的圆形物体,较为美观。
传承人:郭科锦
地址:永春仙夹山后村五组
8、永春漆篮的制作技艺
永春漆篮历史悠久。《永春县志》(1990.10)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漆篮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永春漆篮影响深远,她先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从闽南传到东南沿海、全国各地及南洋各埠,并被选送到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展览,如今每年外销2万多件,荣获了轻工部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一等奖和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称号。在下南洋的闽南游子心中,永春漆篮成了故乡的象征。几年前,马来西亚马六甲市政府附近的一条街道两旁摆放的水泥花盆曾经全部仿制成各种漆篮的形状,堪称一景,也是漆篮盛行东南亚的有力证明。近年,永春漆篮艺术又有发展,新增花色品种几十种,并在传统圆筒形基础上创造出圆形、棱形、六角形、椭圆形等多种具特色的漆篮,备受群众喜爱。2009年,永春漆篮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永春漆篮共有“制篮胚(竹编)、灰篮、油漆、绘画、堆雕5个工种33道工序,具体如下:
一、制篮胚(竹编)
(1)砍竹:在竹林挑选生长两周年以上、笔直的毛竹。
(2)破篾:把竹子破成不同长短宽窄篾片或篾丝。
(3)过篾:把细长的篾丝通过“剑门”,(一种专门的工具)使篾丝细而光滑均匀。
(4)缚才:编竹篮的第一步,编成圆形的篮底中心部分。
(5)编底箍:在圆形的底才基础上编制篮身。
(6)编篮盖:根据篮底规格编成篮盖。
(7)卷嘴:篮底、篮盖编好后收口。
(8)扯脚:在篮的底沿编上篮脚。
(9)插耳柄:在篮身插上耳柄便于提拿。
以上工序,统称“竹编”。所成竹篮,统称”篮胚”.
二、上油灰
(10)煮篮胚:把竹篮置于石灰水中煮沸,防蛀。
(11)割篾头:修削竹篮上篾头以及对竹篮进行整形。
(12)筛细土:泥土晒干,捣碎,用筛斗筛成面粉状细土。
(13)煮桐油灰:桐油放入鼎中煮沸,放入“路底、明誉”等物质熬成桐油灰。
(14)上油灰:把事先准备好的桐油灰涂抹在竹篮上,篮体的不同部位有较复杂的先后顺序。
(15)修削:灰上几遍油灰后,用剑刀修去毛糙之处。
(16)裱布甲:用纱布配上油灰贴在篮底、篮盖和篮柄。
(17)剪纸样:剪出有规定造型的纸样贴在篮盖和篮身上.
(18)贴纸样:把剪好的有一定造型的纸样裱在篮身、篮盖的有关部位。
(19)上细灰:在贴纸样的地方灰上三遍质地更细腻的桐油
(20)磨灰:用砂轮石或砂纸把上油灰的地方磨平、磨光。
(21)挑纸:将此前贴上的纸样挑掉,显出油灰造型。
(22)上乌油:桐油煮好后加入乌烟,涂油篮身内外的一些部位。
以上工序总称“灰篮”,“灰”在这里做动词用,“灰篮”工序繁琐复杂,这里只挑大的工序讲,若再细化,仅“灰篮”就有20多道工序。所成半成品统称“乌油篮”。
三、漆画堆雕
(23)晒漆:把髹也就是生漆放在晒漆板上晒干水分和调制漆性。
(24)磨灰:把有黑油的部位用细砂轮石或细砂纸磨光滑
(25)上大漆:用漆刷在有黑油的部位刷上漆。
(26)牵金线:把金箔线牵贴在篮体上。
(27)晒篮:把漆好的漆篮放在温和的日光中晾晒,继续调制漆性。
(28)退土:用棉花沾瓷土粉涂在上漆的地方并来回摩擦,便于安金。
(29)堆雕:用“漆面(大漆和细土等制成)”在篮身上雕成各式立体图样。
(30)绘画:用各种画笔在篮体绘上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
(31)安金:在绘画或堆雕的部位安上金箔
(32)朱红:用朱刷把红漆涂在挑掉纸样的地方。
至此,漆画堆雕工序完成,漆篮制成。
(33)包装:用毛边纸把成品的漆篮逐件包装好,再装入纸箱。
传承人:郭金镖
地址:仙夹龙水村
五、民间美术
1、家具装饰画
历史沿革:20世纪各家各户都在家具上画些花鸟来装饰美化。
工艺流程:将各种家具填平、打磨、涂漆完整后,再画各种图案。
代表性作品:燕子、荷花
用途:家具、橱门、厅堂、墙壁
材料、工具:各种颜色的材料,丹桂笔或各种大小笔
传承人:郭金贵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山后村
2、漆画堆雕
历史沿革:为了漆篮的华丽、贵气、先人就采用堆雕、描金、图画。
工艺流程:
(1)堆雕:制漆面、印花型、粘篮朵、修花纹
(2)画:晒篮、退土、绘画
代表性作品:大盛篮
传统题材寓意及用途:迎神拜佛用
材料:土、清油金箔
工具:毛笔、尖刀、花、摸
传承人:郭天真
地址:仙夹龙水村一组
六、农畜产品加工
1、咸菜腌制技艺
历史沿革:上世纪四十年代,仙夹的生鲜芥菜由于生在海拔高的地方,经霜冻品质优良,堪称绿色食品,用芥菜腌制的咸菜更是味香质甜,而且便于存储。缺菜的季节随取随用,方便实惠,是各家各户必备之菜。港澳台胞也很喜欢家乡的咸菜。
工艺流程:取生鲜芥菜经太阳晒微软后一层一层铺在大木桶内加适量咸盐用脚踩踏至盐浸入,腌制1——2天后取出放在竹杆上晒至六、七分开,再加盐放入缸内密闭存储。
相关材料、工具:生鲜芥菜、咸盐、大木桶、菜缸、竹杆
产品用途:做菜食用;长久存储的咸菜和白鸭做成汤,可退火解热。
传承状况:祖辈互传
传承人:洪丽霞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美寨村四组
2、新鲜芥菜干制作技艺
历史沿革:仙夹新鲜芥菜由于高海拔、高霜冻、无公害、纯属绿色食品,且品质优良。六十年代以来,本地就尝试用新鲜芥菜做成芥菜干,除了自已食用,还可馈赠亲友,馈赠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深受欢迎。
工艺流程:取新鲜芥菜,经太阳晒微软后,放入大锅内加水煮至七分熟,取出用手撕成小条放在竹杆上晒干,切成小段高温烘干后即可包装存储。
相关材料、工具:新鲜芥菜、大锅、竹杆、刀剪
产品用途:做菜食用,也可煮成菜干饭,和排骨、鸭煮成汤。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传承人:陈建新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美寨村四组
七、古建筑 & &
1、苍园祖厝的传说
苍园祖宇也叫做歪门祖厝,由二世祖观诸公出资所建而成。据传说大门先放正中,后改为放歪,子孙方能丁财两旺。清朝顺治四年间,流寇入侵抢劫并把苍园祖厝烧毁,后来曾重新建成,几次重新装修至今。
讲述人:郑银圳
地址:夹际村四组
2、集庆桥的由来
集庆桥始建于清朝末期(约1811年),为便於乡亲生产、生活方便,本境侨亲集资兴建,桥墩桥板由花岗岩砌筑而成,桥亭系土木结构,桥长13.8米,宽3.6米,故名集庆桥。
讲述人:郑金庆
地址:永春仙夹东里3组
八、饮食习俗
习俗沿革:本村习俗,无论大小节日,家家户户都做最原始蒸白果,无论红白喜事,用来祭拜、还福、谢年等。
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农村最传统、最实惠,而且每个人都会制作的农产品。无论大小节日,家家户户用自己种的粳稻碾出来的米,拿来放在开水里泡一下,拿到踏对房里压制,就可以做成好吃的白果。(原为手工制作,现有些工序由机械代替)
讲述人:陈文礼
地址:德田村1组
九、谚语三则
1、一庭起九庭,起了富如龙:本村竹编工人将一根竹子一分二,二分四,然后再一庭一庭分下去达到节约材料增加效益的作用,得名一庭起九庭,起了富如龙。
2、春霜三晚透,烂田可种豆:气象谚语,如春霜连下三晚,就有出现旱情的可能。
3、乞食过溪行李多:常比喻平常看来没啥东西,一旦要搬家或者要外出时,零零碎碎的杂物却一大堆。
讲述人:郭华厦
地址:仙夹镇龙水村1组
十、俗神信仰
1、仙灵宫的由来
我祖显仁公其父有灿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泉州清源山入永春万寿(天柱山)护界口,后迁入水土坑,再移居内察落居。于明朝正统年兴建一座佛庙,名仙灵宫,祈求合境平安,五谷丰登。
讲述人:陈体茵
地址:永春仙夹东里十一组
2、昭灵宫的由来
习俗沿革:昭灵宫建于明朝(公元1573年),位于本村水尾处,奉敬武安尊王等诸佛,祈求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主要内容与形式:昭灵宫内供奉境主佛武安尊王、观音佛祖、三代祖师、老祖天师等。
相关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择吉,诸善男信女奉迎诸佛举行“井主”活动,每年初一、十五日到宫祈求平安。
讲述人:郑连丁
地址:永春仙夹东里村第一组
3、深山宫(清水祖师宫)的由来
习俗沿革:位于仙乡北部,坐乾向巽兼亥己,系西向陈郭肇基祖驻衍本土时为纪念族人同仁者之功德而塑像供奉。
主要内容与形式:宫内分别塑造清水祖师公像及其他佛像。
相关民俗活动:乡亲佛事、信仰活动
民俗实物、资料:佛像
讲述人:陈永言
地址:仙夹镇龙美村3组
4、寒婆夫人妈亭(夫人亭)的传说
习俗沿革:位于仙乡东大门的岭头格,亭子虽小,却佛光显赫,据传说,原来亭内尚有七品官挥毫拜题“保我后生”之匾额。
主要内容与形式:70年代因东里水库渠道的跨过占用亭门口地,于1986年由港胞郭皇保独资捐建新亭。
相关民俗活动:夫人妈佛亭,神光犹存,惠我族人,众人信仰,香火不断。
民俗实物、资料:亭及亭内佛像
讲述人:陈春红
地址:龙美村13组
5、看灶君——神婆
习俗沿革:十二岁时,就开始作神婆。
主要内容与形式:农村中有供奉灶君的,说出屋名知人口几人及家庭运势。
相关民俗活动:当地每月廿九(农历)灶君生日
从事民间信仰职业者:永春、德化、南安都有人到她住所问吉凶。
讲述人:郑玉能
地址:永春仙夹山后1组
十一、药物
1、入骨丹——山棕子
习俗沿革:山棕子,生长在天柱山的“大石皮”山仑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好几位骨科医生千里迢迢来到此地挖掘山棕子,他们说是正宗入骨丹煮吊膏和泡酒推拿可治跌打损作,效果特好。
诊断方法:在师傅的指引下,本人曾用此药治跌伤,也治愈数十人。
传承人:陈德地
地址:永春仙夹东里十一组
习俗沿革:5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医药不够发达,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就有人尝试用苦瓜和茶叶配制成中成药,可治腹痛、腹胀、腹泄。现在医药发达,这种土方法已很少有人去配制使用。
诊断方法:凡有腹痛、腹胀、腹泄等胃肠不适者,服用苦瓜茶后,可药到病除。
医疗方法:开水冲服。
药物配制方法:取生鲜苦瓜5斤,干茶叶0.5斤,用石臼子将其捣烂后发酵1-2天取出晒干,密封保存。
相关器物文献:石臼子、簸箕
传承人:陈珠英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美寨村三组
3、青草治小儿惊风
习俗沿革:祖传秘方
诊断方法:急性惊风、牙关紧闭、脚手冰冷、眼睛上吊,多发生小儿。
医疗方法:口服
药物配制方法:取枸杞叶,铜钱,加正冬密,合第二遍米泔水。
传承人:郭万安
地址:永春县仙夹镇山后村五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字预测生男孩女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