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题公积金怎么能取出来看出来海拔问题就不选二了呢

高中地理特征问题答题方法 ⑴ 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 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 ⑵ 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 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⑶ 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
),四 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⑷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 河流落差、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 ⑸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 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⑹ 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 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⑺ 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区位特征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A.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政策 B. 工业区位: 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 经济因素: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社会因素: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就业、平衡性别比例等; 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C. 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 ;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教、旅游 D. 旅游(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区位: ① 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② 市场距离; ③ 旅游地位置及交通通达性; ④ 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 ⑤ 稳定的社会环境。 ⑻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 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⑼ 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①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 ② 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 ③ 工农业基础条件(好) ; ④ 资源条件(丰富) ,旅游条件; ⑤ 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 ⑥ 市场条件(广阔) ; ⑦ 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 ; ⑧ 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⑽ 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交通条件: ① 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② ③ ④ ⑾ ① ② ③ ④ ⑤ ⑿ ① ② ③ ④ ⑤ 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⒂ ② ③ ④ ⑤ ⒃ ② ③ ④ ⑤ ⑥ ⒄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 扩宽道路,专线(定线)行使; 建立统一的交通指挥系统,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城市。 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环境: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搞好环境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境管理;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加强绿化; 对垃圾进行无害、再生处理。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普通)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商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山区农业资源如何综合开发: (以江南丘陵为例) 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改良红壤; 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如何综合整治(发展)一个工业区(鲁尔区、辽中南等)的经济: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繁荣经济; 消除污染,整治环境,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 如何分析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的优势: ① 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 调整了产业结构; 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提高了综合利用。 分析一个地区(省)的资源优势: ① 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的类型、土壤肥脊,可开垦土地等; 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 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 生物资源――农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 水资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等。 旅游资源---自然风光、风土民情、文化遗产。 我国中部崛起的区位条件: ① 中部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动植物资源丰富; ② 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水库容量、耕地面积、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突出,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③ 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④ 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w.w.w.k.s.5.u.c.o.m ⑤ 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通过; ⑥ 中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例:山西省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 ① 煤炭储量丰富; ② 有多条运煤干线与海港连通,利于能源输出; ③ 接近东部沿海的能源消费地区。w.w.w.k.s.5.u.c.o.m 例:山西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① 摸清资源的储量,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 ② 依靠科技,强化资源加工环节,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③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美化环境; ④ 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化学工业、电力工业; ⑤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 ⒅ 首都由沿海迁往内陆的主要原因分析: ① 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促进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② 分散大城市职能; ③ 有利于国防安全。 气候的形成 形成因子: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决定热量条件及水汽的运动 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直接影响气候水热特征及变化规律 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局部气候的差异 人类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影响越来越大 降水形成的条件: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水汽过饱和) 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高压带、高纬风带及冬季风控制地区降水少,… ②地形---迎风坡降水多,… ③洋流---暖流影响地区降水多,… ④局部因素---城区降水多于市郊,气旋区多于反气旋区,近海多 于内陆,…---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温”定带,分析气温特征 ①最冷月平均气温>16℃者-----热带型 终年高温(4 种气候) ②最冷月平均气温 0-- 16℃之间者---亚热带或温带海洋型 冬温夏热(3 种气候) ③最冷月平均气温<O℃者----温带型 冬寒夏热(2 种气候) ④最热月气温>10℃者---亚寒带型 冬寒夏凉(1 种气候) ⑤最热月平均气温<10℃者----寒带型 长冬无夏,终年低温(2 种气候) 重点区分易混淆的几种气候类型 1)热带草原气候 VS 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 终年高温,降水季节变化显著 不同点: 雨季长短--5―10 月约半年 VS 6―9 约 4 个月 总降水量多少--800―1500mm VS 1600mm 以上 南北半球分布不同--南北半球都有 VS 仅在北半球的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分布 形成原因不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VS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亚热带季风气候 VS 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干冷(雨热同期) 都是海陆热力差异的原因形成 不同点: 最冷月均温--年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分布--各大洲的气候分布特点 亚洲 1)气候复杂多样 ---共 9 种气候 (少热草、温海) 2)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类型齐全、分布广、独特 3)大陆气候广泛 ---陆地广大,深居 内陆,地形封闭 北美洲 1)气候复杂多样 ---共 9 种气候 (少热季、温季) 2)大陆气候广泛 ---西东高,中部 低,南北气流畅通 欧洲 1)温带气候优势 ---温带地区广大, 无热带地区 2) 海洋气候典型 ---西风、暖流强烈, 海岸曲折 3) 冬雨特征突出 ---地中海和西部沿 岸西风影响强烈 澳大利亚 1)热带沙漠居中, 气候半环分布 2)东西差异较大, 缺乏高山气候 非洲 1)高温炎热地区广泛---2/3 位于热带 2)气候南北对称分布---赤道横贯中部 3)热草热沙世界第一---高原为主南北连接---北部宽展海岸平直大气环流---气候形成的直接因素 太阳辐射---气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① 加强勘探,扩大后备储量; ② 节约和合理使用,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③ 发展科技,积极寻求替代产品。 荒漠化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采取生物措施(如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工程)构筑防护 体系;③退耕还林、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 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⑤控制人口增长。南水北调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主干线和 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过黄河后可以自流,输水主干线长 1150km。主要供水目标为黄淮海平 原东部和山东半岛。东线基本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全长 1246km,重点解决北京、天津、 石家庄等沿线 20 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渐低,且已有丹江口水库。 西线:从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上筑坝建水库,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 游补水,重点是补水干流,解放支流。 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 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渐低,且已有丹江口水库; 东线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 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 调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 水质由优至劣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 现有条件由好至差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 1.北方冬春季节缺水,最严重的是春季。因为北方冬春季节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春季蒸发 旺盛;长江最适宜调水的是夏秋季节,因为我国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夏秋两季,河流水量大。 2.通过修建水库、大坝储水,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差异。 3.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大力节约用水。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利条件?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等等 东北大米因质量………………什么关系?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 长,因此品质上乘,且因气候寒冷,病虫害少,无需农药,堪称“绿色大米” 。世界和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世界和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补给与径流量的变化 一、世界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海,河口附近为世界最大的港口----鹿 特丹。该河流经西欧最发达的经济区----鲁尔区,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小,流速平稳,无明显的汛期,无冰期,含沙量小。 (结合西欧的 气候和地形特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经的多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为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经俄罗斯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航 运价值很高。其水文特征:为内流河,靠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不大,春季 径流量最大(有积雪融水补给) ,冰期较长。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叶尼塞河 为二大地形区分界河。三条大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流经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水文特征: 水量较大(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越往东大气降水越多,而纬度高且植被覆盖好,蒸发量 较小) ,含沙量较小,冰期长,且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凌汛,水能丰富。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河流:西侧水系流程短,水流急,丰富的水能,而东侧的支流路程较 长,水流较缓,流入波罗的海。 刚果河:地处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几内亚湾。水文特征:水量很大(热 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汇水多) ,径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流经地区植被覆盖好) ,无冰期,但水流急,水能丰富。刚果河两次穿越赤道,要注意流向 的变化。难点:刚果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秋季(见大图册 P19) :刚果河南北两侧的支流分 别流经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为每年的 6---10 月, 而南 半球则是 9 月到次年的 5 月,当南北半球的支流同时进入雨季时,刚果河的水量最大,所以 是秋季。 尼日尔河:这条河流流程长,呈弧形水系,上游地区发源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径流 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有所减少,加之热带草原区 的动物饮用水) ,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又增加,径流量有所回升,但不明显(下游在 尼日利亚境内有大片的种植园农业,灌溉水量增大) 。 尼罗河:世界最长的河流,主要流经埃及和苏丹,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该河流经主要是热 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较少,而蒸发旺盛,总径流量不是很大。其上游有两支流,分别是i 尼罗河和白尼罗河。这两支流分别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流经的主要是热带草 原气候区,两支流的水量较大。但白尼罗河的径流量变化较小,因其源头发源于赤道附近, 降水季节变化小,又有维多利亚等湖泊的调节。而尼罗河下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量较 多。所以尼罗河的水量特征:河流水量不是很大,季节变化大,其中秋季是径流量最大的季 节(原因同刚果河类似) ,且从上游到下游的变化是大----减少。含沙量较大,汛期为每年的 6---9 月(定期泛滥是尼罗河突出的水文特点) 。 赞比西河:位于非洲南部地区,横穿东非高原,其上游为东非大裂谷的起点,经过热带草原 气候区,其主要的水文特征是: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为 10 月到次年的 5 月,水流急,上游 有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墨累---达令河: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的背风位置,发源于东部的大分水岭,自东北向西南 注入印度洋。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流经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和地中海气 候区。 密西西比河:流经北美的中央大平原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水系结构呈树枝状。其最 长的支流为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相通,构成庞大的内河运输网。其水文特征:径 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流速较稳,含沙量较小。 亚马孙河:世界最大的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地处赤道及附近地区,支流发育多,流 域面积大,径流量很大,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区,水流缓慢,但南北 两侧的支流由于流经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带,落差大,水流急,具有丰富的水能;含沙量小, 但近年来有增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热带原始森林早大规模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含 沙量有所增加。 阿姆河和锡尔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地区,向西北注入咸海,为内流河。依赖于高山的冰雪 融水补给,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有冰期,以夏汛为主。 这两河为中亚重要的灌溉水源,流经图兰平原。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位于西亚,上游发源于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流经土耳 其、叙利亚、伊拉克等。上游地区受地中海西风的影响,冬季降水量大,而下游流经的是热 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少,蒸发旺盛,加之农业灌溉用水,径流量较少。该河径流量最大的 季节是冬季。 (大图册 P19) 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国家,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注入阿拉伯海。源头靠高山冰川融水 补给,中下游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去,该河流的径流量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恒河: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也大,汛期出现在 6---9 月,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西南 季风) ,含沙量较大(流域内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其入海口附近常发 生洪涝灾害。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中南半岛的“浮稻”即说明) ,水流 较急(地形起伏大) ,水能丰富。水系南北纵列分布,流域上游窄下游变宽。 二、中国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 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 200MM 等降水量线接近。 2、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少(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 期 短 (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地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温 0°C 以上) 3、内流河水文特征 ③ 塔里木河:7~9 月为汛期 。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下游河段来水 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 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4、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水文特征比较 长江:径流量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汛期较长(6---9 月)以夏汛为主, 无冰期。 分段分析:从源头到宜昌为上游:水流急,水能丰富;水量逐渐增大(沿途接纳支流) ,含沙 量较小,河道较窄。 从宜昌到胡口为中游:流量大增,水流趋缓,含沙量增大,河道弯曲。 从胡口到入海口为下游:江阔水深 黄河:分段分析:源口到河口镇为上游:水流急,水能丰富,水量逐渐增大,沿途有湟水、 洮河等支流汇入,但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又有所减少,含沙量较小,在宁夏段有凌汛现 象。 (初冬和早春) 河口镇到旧孟津为中游:含沙量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支流众多,水量较大, 但季节变化很大,水位会暴涨暴落) 旧孟津到入海口为下游:地上河,无支流汇入,流域变窄,流速缓慢,在山东境内有 凌汛现象。 (时间同上) 东北河流(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较大,季节变化大,有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一年有 春汛和夏汛,含沙量小(植被覆盖高) ,流速平缓(东北平原) ,冰期长。 西南地区的河流(横断山区) :水量大,季节变化大,水流急,水能丰富,含沙量较小,流域 面积窄,支流较少。汛期在夏季。汛期较长。但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部分地区会出现秋 汛现象。 东南地区(珠江、闽江等) :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无冰期;含沙量较小(植被覆 盖率高) ;水流较急,尤其是流经低山丘陵地区的。汛期较长,出现在夏秋季节。 (秋季东南 沿海有台风影响) 我国主要常规能源的地区分布 水能: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在中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 海地区水能资源较少。 煤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 94% ;以南的广大地区 约占 6%。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 81.3%,江南九省仅占 1.6%。 天然气:陆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 43.2%和 39.0%。 1、年降水量超过 1600 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东南沿海地区.2、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 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 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 0 。C 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3、400 毫 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 兰州市、拉沙 市至 喜马拉雅山脉东缘。4、年降水量 200 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西北内陆 地区。5、为什么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7、东南季 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 地区等,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8、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远离 海洋和山脉阻挡。 气温:(摄氏度以下简称度) 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15 度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0 度&最冷月气温&15 度 温带:-15&最冷月气温&0 度 极地气候:最热月气温&0 度 降水: 热带雨林:水量大多在 2000 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年降水量大多在 400―1500 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
毫米 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普遍在 250 毫米以下,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 1000 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 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为冬季不冷 月平均温在 0℃以上) 夏季不热 月平均温在 22℃ (1 , (7 以下) ,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 1000 毫米左右 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 500―1000 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 500 毫米以下 从这两个方面就可以判断了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往东至 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至 160°E 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 80°在东经 1°的东面,在西经 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 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 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 坡度越陡; 等压线越密, 风力越大; 等温线越密, 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海) 。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 、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 、耀斑(最激烈)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 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DD磁 场DD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 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 0 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 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 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 高度角为 0 度) 。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昨 天” 。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 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 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 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 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 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 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的 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 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 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 6 月 22 日昼最长,12 月 22 日 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 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 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 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 24:00-夜长/2) ;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 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D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 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 月 22 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 月 22 日 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 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 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 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 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 农作物进入生长期, 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 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 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 可生产 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 、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 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 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 以水准运动为主, 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 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 射强) 。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 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DD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DD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 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 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 A 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 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 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 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 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 “北撇南捺” )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 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 月) ,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 (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 月) ,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 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 (反气旋) 9 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 ,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 ,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 15 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 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 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 0 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 30o――40o 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 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 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o--60o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 ,终年受西风控 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35o--55o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 ,受冬季风影响, 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 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 7 月,最低气温在 1 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 2 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 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 云贵、 海南外的广 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CO2)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 O3) 、酸雨 (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 CO2 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 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 生调整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中纬受损, 高纬受益, 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 粮食减产。 )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 O2 和 CO2 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 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 流量冬季最大;b 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 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 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 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 、蒸发(支出) 、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 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 40―60 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DD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Y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 、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 、地核(古登堡面 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 ,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 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 、向斜(储水) 、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 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 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DD-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 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 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 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 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 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 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 月 21 日春分,6 月 22 日夏至,9 月 23 日秋分,12 月 22 日冬至
高中地理特征问题答题方法―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闭经怎么能调有月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