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韩剧我记得你老师说过最终目的是“收支平管”,以这个展开简述。急急急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财政学老师点的思考题答案1-8章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财政学01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财政学01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67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财政学导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财政学导论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8.5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财政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财政学复习重点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电大《财政学》综合复习题
名词解释1.&&
财政分配: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专卖收入: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而构成的财政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它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主要指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的成员提供的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如国防。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1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12.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1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14.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5.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们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16.定员定额管理:是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
17.间接调控: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P.107)
18.直接调控: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
19.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20.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它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即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21.社会救助: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它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类型。
22.现收现付制: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
23.完全基金制: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
24.部分基金制: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它既可以解决现收现付制下的缴费率随支出的增加频率调整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完全基金制下的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
25.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26.财政贴息:指国家财政对某些单位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补贴,其实质是对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27.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法定形式,集中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从动态看,财政收入是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财政收入是一部分社会资金。
28.税收收入:是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它是国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90%左右。
29.债务收入:指国家财政以信用形式,发行国内外公债所取得的财政收入,现已占财政收入相当大的比例,是不可或缺的财政收入。
30.规费收入: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居民或单位提供特殊服务时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如工商执照费、商品检验费、户口证书费等。
31.国民收入:是指社会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耗费后的剩余部分,即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包括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剩余产品价值,简称为V+M。
32.经验数据法: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33.要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财政基本需求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
34.财政集中率:即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可以用F/M公式表示,其中F表示财政收入,M表示剩余产品价值量,它影响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35.单一税制:是指由一个税类或几个税种构成的税收体系。
36.复合税制: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体系,这些税类税种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37.增值税:是指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38.消费税:是指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39.营业税:是指对在我国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其营业额征税的一个税种。
40.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国家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并直接调节企业利益的一个重要税种。
41.个人所得税:是指对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和虽不在我国居住,但有来源于我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42.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对税收的分配关系。
43.属地原则:指选择地域概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其权力的指导原则。
44.属人原则:指选择人员概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其权力的指导原则。
45.地域管辖权:是指按照属地原则建立起来的税收管辖权,又称属地管辖权或税收收入来源管辖权。
46.居民(公民)管辖权:是指按照属人原则所确立的税收管辖权,它可以分为居民管辖权或公民管辖权。
47.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48.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时,行使居民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一种形式。P.250)
49.抵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纳税人国内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以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税款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50.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51.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经由政府间谈判,所签订的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书面协议。
52.国有资产:是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接受馈赠而取得的资产。
53.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有经济和使用价值的资产,它可以为其所有者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或提供某种权利。
54.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其实物形态即资产的自然形态,其价值形态只有与其他资产进行商品交换时才表现出来。
55.动产:是指能够自由移动其位置,而不致改变其性质、形状或不损毁其经济价值的资产。
5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方法、管理机构设置等,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制度。
57.利改税:是指将原来的企业与企业收入形式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利润改为以税收形式缴纳。
58.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指在坚持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变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经过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一对一谈判确定承包条件,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以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企业作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企业经营体制。简称承包制。
59.税利分流:是指国家依据其所具有的双重权力,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用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从而建立起一种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化的分配关系。这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换时期,采用的一种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特有的分配方式。
60.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61.国债规模: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国债的负担和国债的限度两方面内容。
62.货币国债: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发行的国债,可以分为本币、外币、黄金三种。
63.实物国债:是指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发行并以实物还本付息的国债。其实物一般为关系国计民生或实际处于硬通货地位的物品。
64.折实国债:是指以若干种类和数量的实物作为综合计量单位,折合市价发行国债并归还本息,是介于货币和实物国债之间的一种形式。
65.偿债基金:是由政府预算设置的用以偿还国债的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付专款设立基金,专门用以偿还国债,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66.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平衡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67.单式预算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68.复式预算&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复式预算的典型形式是双重预算,即按经济性质把财政收支分别编入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69.基数预算&
:是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础,再考虑新的年度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
70.零基预算&&
:是对新的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71.效绩预算&
: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其特点是以成本—效益比较的方法,对每个支出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
72.国家预算法
: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73.预算调整
:是指经过批准的各项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
74.预算外资金&
是指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它的性质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资金。
75.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是规定一国预算的组成体系,处理各项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重要制度。
76.分税制&&
是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77.转移支付& 是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转作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
78.统收统支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的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政府的各项支出统一由中央拨付,也称“收支两条线”的办法。
79.分类分成&&&
是指将地方组织的全部预算收入,分解成若干个项目,逐项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方法。
80.总额分成&&
是指将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按一定比例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成。分成比例一般根据中央批准的地方预算支出占其收入总额的百分比确定。
81.大包干&
大包干办法就是在核定的预算收支基础上,对于收大于支的地区,将收入的一部分采用一定办法包干上解中央;支大于收的地区,对其收不抵支的差额由中央包干补助。
82.财政平衡&&
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略有结余属于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属于基本平衡,财政平衡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83.硬赤字&& 是指以:“赤字=(经常收入+
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债务支出)”的口径计算的赤字。即债务收入计入经常收入,相应地债务还本付息也计入经常财政支出。
84.软赤字&&&
是指以:“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的口径计算的赤字。即债务收入不计入经常收入,相应地债务还本付息也不计入经常财政支出。但利息的支出却列入经常支出。
85.宏观财政政策&
也称总量财政政策,它是对经济总量发生作用,影响经济总量增减变化的政策。它包括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86.微观财政政策&&
也称为个量财政政策,它是对有关经济个量发生作用,只影响经济个量增减变化的政策。
87.中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财政政策。
88.自动稳定财政政策&
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89.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助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90.财政政策工具&
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财政补贴等。
91.法定存款准备金&&
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部门不得自行使用。
92.公开市场业务&&
是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优价证券进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方式。
93.时滞性&
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主要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种。
二、填空1.国家财政是一个 经济 范畴,同时又是一个 历史 范畴。
2.生产力 的发展, 剩余产品 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 经济 条件; 私有制
、& 阶级& 和&
国家& 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 政治 条件,财政是因
的产生而产生的。
3.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王室土地收入;(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3)军赋收入;(4)捐税收入。
4. 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有王室支出、 祭祀支出 、军事支出、 俸禄支出 、& 农业、
& 水利等生产性支出。
5. 封建制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田赋捐税收入;(2)官产收入;(3)专卖收入;
(4) 特权收入 。
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同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财权的斗争中产生了&&&&&&&&
国家预算。它最早产生于 英国 。
7.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 发行公债 的形式取得财政收入。(P.11)
8. 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包括:(1) 税收 ;(2) 债务收入 ;(3) 国有企业收入 。
9.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是 公平 、 确定 、 简便 和 征收费用最小& ,在支出方面要
厉行节约 、 量入为出& 。
10. 国家分配的主体的含义是国家是&&
财政分配的前提&&
、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
主动的、支配的地位、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集中性 分配。
11.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为调节资源在& 地区之间&
的配置、调节资源在&&&&&
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
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
之间的配置。
12. 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是通过 财政预算 进行调节、通过 制度性&
安排,发挥财政“& 内在稳定器 ”作用。
13.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 购买性支出&
、& 转移性& 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额的&&&&
绝对量 ,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 相对量 。
15. 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别在于:计算 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衡量效益
的标准不同、& 择优 的标准不同。
16.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
各级权力机关&&
、&& 行政管理& 机关及
外事机构& 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7.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 国防建设 、& 国防科研事业 、&
军队正规化建设& 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18. 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渠道主要有: 财政预算 ; 信用渠道 ;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从国外获得。
19. 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 社会保险 。
20.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 老年保险&
、& 失业保险& 、 医疗保险 、 疾病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伤残保险 。
21.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
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 和
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 。
22.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以实行& 部分基金制 比较适宜。
23. 财政补贴的主体是 国家 ;对象是& 企业和居民& ;目的是
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 ;性质是 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24. 按财政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它可以分为 生产补贴 和 生活补贴 。
25. 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减少补贴项目& 、&
明确补贴重点 、 规范补贴方式 、
& 提高补贴效率 。
26. 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 经常性支出& 、 生产性支出 。
27. 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国民收入总量 、 剩余产品M总量 、 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25.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一是税收 法律制度 的总称;二是国家按照一定的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 主体税种 的选择和 各种
税种的组成。
26. 税收制度组成有两种类型: 单一 税制和 复合 税制。
27.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国家政府 ,在对跨国 纳税人 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税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对税收的
分配 关系。
28. 国际税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跨国纳税人 。
29. 按照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确立税收管辖权的同时,产生了性质不同的两种税收管辖权,一种是 地域税收管辖权
,一种是& 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 。
30. 当今,大多数国家都行使& 居民 税收管辖权。
31.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 同一跨国纳税人&
或不同纳税人的 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 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32. 国际重复征税可以分为& 法律性重复征税&
和& 经济性重复征税& 两种类型。
33. 国际重复征税减除方法主要包括:(1) 扣除法 ;(2)& 免税法 ;(3)
34. 国际税收的研究范围是如何协调税收 管辖权 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如何协调管理_纳税人_交叉和 课税对象 交叉现象;如何防止
国际避税和逃税 ;如何制定双方互惠的国际 税收协定 。
35. 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力一般不会受到_国际方面_的强制约束,可以自行决定税法税规,属于国家的_内部政务_。
36. 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 抵免待遇
,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37. 税收饶让抵免所免除的,是从未真正缴纳过的非居住国的 政府税收 。
38. 以涉及内容为分类标准,国际税收协定可以分为 一般税收协定 和 特定税收协定 。
39. 国际税收协定的分类中涉及主体为分类标准,分为 双边或多边 税收协定;以涉及内容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 一般与特定税收
40. 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条款为关于确立 缔约国 之间国家关系原则的协定;关于 建立
缔约国之间外交和领事关系的协定;关于缔约国之间签订的商业协定;某些特殊类型的国际协定。
41.各国之间缔结的国际税收协定,在结构安排和条款顺序上基本一致,主要参照 经合发组织范本、和&
联合国范本签订 。
42.一般的国际税收协定文本主要由 序文 、& 主文& 、 结尾
43. 国债的负担的是指 认购者 即债权券人的负担, 政府 即债务人的负担,纳税人的负担。
44. 国债的限度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 最高额度 或国债 适度规模 问题。
45. 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分为& 货币国债 、 实物国债
和& 折实国债 。
46.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一是指 管理体系 ,即在国家预算中,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政府形成的预算管理体系。二是指 预算管理
的根本制度,即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各级预算之间的 职责权限及财力& 的划分。
47.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通过 职责和权限 的划分,正确 处理
各级政府的权责关系,解决好在国家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问题。
48.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
管理体系&& ;二是指
预算管理的根本制度&& 。
49.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 基本部分& ,居于&
主导地位& 。
50.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1) 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2) 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 ,(3)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 ,(4) 分税制的预算体制 。
51. 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 分税 、& 分权& 、
分征& 、 分管 等内容。
52. 分税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完全分税型& ,一种是 适度分税型 。
53. 分税制的主要特点有:(1)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2) 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3)& 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
;(4)& 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
54. 中央税与地方税划分的标准有:(1)以组织财政收入的效率高低为划分标准;(2) 以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为标准 ;(3)
以税基的宽窄作为划分标准 。
55.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采取过的方法主要有:(1) 统收统支 ;(2) 分类分成 ;
(3) 总额分成 ;(4)& 大包干办法 ;(5) 分税制方法&
56. 我国在预算支出方面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 中央分项控制支出、地方无权调剂的方法 ;(2)
总额控制、分项指导、调剂权限下放的办法 。
57.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
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返还数额的确定 ;(4) 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
58. 转移支付的模式包括:(1) 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2)& 横向转移 ;(3)
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
59.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包括:(1)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项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 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
;(3) 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 ;(4)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
60.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是& 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
。增值税地方分享& 25%& ;海洋资源税作为 中央
的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享 20%&
61. 按财政收支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分为 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
62. 按调节经济的作用划分为&
自动稳定政策和相机抉择&& 政策。
63. 财政政策工具有&
税收&& 、&
预算& 、 财政补贴 。
64.货币政策手段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 、 贴现率 、
公开市场业务 。
三、单项选择1.&&&&&
国家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C)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 中国古代财政收入思想的核心是应根据(C)而行,切不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
A、 政治力量&&& B、
军事力量&& C、经济力量&
 D、 其他力量
3. GDP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使用的(C)总量指标。
A、中间产品&
 B、初级产品&&
C、最终产品&&&
D、进出口产品
4. 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来考察,财政分配的对象是(B)。
A、全部社会产品&
B、部分社会产品&&
C、全部精神产品&& D、部分精神产品
5. 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来说不属于公共产品特征的是(D)。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收益的非排他性 C、取得方式非竞争性 D、提供目的的盈利性
6. 在市场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国家财政应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C)的作用。
A、主角和主导&&
B、主角和补充&&
C、配角和补充&&&
D、配角和主导
7. 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的体现是(C)。
A、财政收入的大小&&&
B、财政支出的大小&&&
C、财政收入占GNP或GDP的比重
D、财政支出占GNP或GDP的比重
8.(A)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
B、补贴支出&&
C、利息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9.(B)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预防性支出&&&
D、创造性支出
10. 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D)过程。
A、发放补贴&&
B、利息支出&&&
C、回笼货币&&&
D、资源配置
11.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不包括政府部门用于(D)的支出。)
A、补贴、债务利息&&&
B、失业救济金&&
C、养老保险&&&
D、基础设施
12.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经济影响结果是(B)。
A、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间接的 B、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C、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直接的 D、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13. 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A)。
A、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零基预算法
14.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的经济影响结果是(A)。
A、前者较强后者则较弱& B、前者较弱后者也较弱&
C、前者较强后者也较强
D、前者较弱后者则较强
15. 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下降趋势的原因不包括(D)。
A、政策性调整&&
B、管理水平&&
C、管理体制和统计&& D、经济发展水平
16. 行政管理与国防经费支出都属于用于( B )。
A、社会消费生产性支出& B、
社会消费非生产性支出&& C、个人消费非生产性支出
D、个人消费生产性支出
17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资的特征之一是( C )。
A、无偿拨款&&&&&&&&&
B、商业性投融资
C、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资渠道&&&
D、外商直接投资
18 在现阶段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政府财政收入的( D )左右。
19 所得税也称收益税,企业所得税是指对企业的所得额征税。其税率采用( B )。
A、累进税制& B、比例税制&&
C、固定税制&&&
D、固定加比例税制
20. 价外税指的是税款在应税商品价格之外,不作为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税种。具有代表性的税种是( D )。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营业税&&&
C、关税&&&&
21. 直接税是指纳税人本身承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的税种。它包含( A )。
A、所得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22. 财政分配包括( D )。
A、组织收入&&&&&
B、安排支出&&&&
C、发行公债&&&&&&
D、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
23. 中外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 )。
A、税收&&&&
B、债务收入&&&&
C、上交利润&&&&&
D、规费收入
24. 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 D )。
25.企业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应归( C )。
A、国家&&&&
B、政府&&&&&
C、企业&&&&&&
26.财政收入中,来源于M的收入,是通过( B )来实现的。
A、发行公债&&&&
B、征税&&&&
C、上交利润&&&&
D、罚没收入
27.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 B )不能计算为财政收入。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企业收入&&&&&
D、事业收入
28.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为( C )。
A、财政需求率&&&&
B、劳动生产率&&&
C、财政集中率&&&
D、基本折旧率
29.90年代以来,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都为( A )左右。
B、30%&&&&&
C、40%&&&&
30.( A )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
A、财政基本需求率&&&&
B、财政集中率&&&
C、劳动生产率&&&
D、剩余价值率
31. 税收制度组成的类型有(C)。
A、单一税制&&
B、复合税制&&
C、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D、差别税制
32.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以(A)为主。
A、所得税&&&&&&
B、流转税&&&
C、人头税&&&&&&
33. 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低税为13%,出口适用(C)税率。
A、17%&&&&
B、13%&&&&&
C、零税率&&&&&
34.& 对于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不对的地方是(D)。
A、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家税收单独存在&
B、国际税收不能脱离跨国纳税人单独存在
C、国际税收严格区别于国家税收&&&
D、国际税收是国家税收在地域上的延伸
35.& 为协调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关系,世界各国通行税收( A )权优先的原则。
A、地域管辖权&&&
B、居民管辖权&&
C、经济关系&& D、政治及外交关系
36.&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征――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变为国有资本金管理是在(D)年。
A、1978&&&
B、1984&&&
C、1994&&&
D、1998
37.&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上的错误的说法是(D)。
A、物质利益兼顾原则&&&&&&&&&&&
B、利润分配制度规范化原则&&&
C、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D、公平原则
38.& 国家依据有借有还的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称为( B )。
A、财政透支&&
B、发行国债&&&
C、银行信贷&&&&&&
D、基建投资
39.& 国债的功能之一是(A)。
A、弥补财政赤字&&
B、扩大外贸规模&&
C、削减行政管理费& D、降低利率
40. 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D)。
A、罚没收入&&&
B、规费收入&&&
C、企业收入&&&&&
D、税收收入
41. 国债规模首先受( A )的制约。
A、认购者负担能力&&
B、政府偿债能力& C、企业还贷能力&
D、居民消费能力
42. 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此基数可以随市场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浮的国债,称为( D )。
A、自由国债&&&
B、固定利率国债&&&
C、市场利率国债&&&&
D、保值国债
43. 国债是由( A )直接举借的债务。
A、中央政府&&&&&&
B、地方政府&&&&&
C、国有企业&&&&&
44. 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D )。
A、设立偿债基金&&&&
B、依靠财政盈余&&
C、通过预算列支& D、举借新债
45. 我国自(B )恢复发行国债。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四、判断正误并改错1.
从价值形态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新创造价值两部分。(√)(
在我国,国家财政主要采取税收的形式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
应改为:在我国,国家财政主要采取税收的形式和财政拨款形式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有企业。&&&&&&&&&&&&&&&&&&&&&&&&&&&&&&&&&&&&
应改为: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应改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场。
5. 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6. 税收制度是指税收体系及税收法律制度。( √ )
7.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单一税制体系。( & )
应改为: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复合税收体系。
8. 税收产生于原始社会。( & )
应改为:税收产生于奴隶社会。
9. 1994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我国开始实施新税制。(√ )
10. 新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
11. 流转税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产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 )
应改为:流转税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12. 现行的流转税主要由增值税、关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组成。( & )
应改为:现行的流转税主要由增值税、关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
13. 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法国。( & )
应改为: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英国。
14. 资源税一般是指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者课征的税类。( √ )
15. 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
应改为:行为课税大都归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16. 一般说来,资本金是资产的货币形态,本会带来价值的增值。( √ )
1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制度。( √ )
18.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物质利益兼顾原则。( & )
应改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政策、分配管理。
19.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 )
应改为: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20. 财政部门具有的职能有:财政收支、税收政策、国有资本金管理。( √ )
21. 企业销售收入扣除规定的成本费用后,形成税后留利。( & )
应改为:企业销售收入扣除规定的成本费用后,形成企业利润。
22. 国有企业利润是财政管理制度分配形成的。
应改为:国有企业利润是企业财务制度分配形成的。( & )
23. 按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最后分配股息和红利。( √ )
24. 实行国有资本金制度,是要强调实物形式管理。
应改为:实行国有资本金制度,是要强调价值形态管理。( & )
25. 建立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或出资人制度,是要明晰产权关系。( √ )
26. 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
27. 财政赤字是国家公债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
28. 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即借债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29. 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改为: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30. 在各种财政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税收。(&)
改为:在各种财政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预算。
31. 补贴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改为:补贴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32. 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实体,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3. 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34. 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
改为:商业银行不可以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
35.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提前的现象。(&)
改为: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
四、多项选择1.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 ABCDE )。
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国家安全支出&&&
D、司法检查支出& E、外交支出
2. 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是( ABDE )。
A、转变职能&&&
B、理顺关系&&
C、增加收入&&&
D、精兵简政&& E、提高效率
3. 行政体制改革本身包含(& BC&
)两方面的改革。
A、行政机构&&&
B、行政结构&&&
C、行政职能&&&
D、行政管理&&&
E、行政效益
4.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按用途划分,可以分为(&&
A、通讯事业费&&
B、广播电视事业费& C、人员经费支出&
D、公用经费支出& E、全额拨付
5. 公用经费开支主要包括(& ABCD&
)。(P.98)
A、公务费&&
B、设备购置费&&&
C、修缮费&&
D、业务费&&&
6. 国家可以利用(&
ABCDE&& )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援农业生产发展。
A、国家预算的支农资金&&
B、预算外资金的支农资金&&&&
C、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
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E、减免农业税
7.( ACE )等财政收入形式最后演变成了国家税收。
A、夏贡&&&
B、夏助&&&
C、商助&&&
D、商彻&&&&
8. 税收的性质是(& AB& )。
A、取之于民&&&&&
B、还之于民&&&
C、强制性&&&
D、无偿性&&&
9. 古今中外,不论社会制度有何不同,税收都具有( CDE )。
B、效率&&&
C、强制性&&&
D、无偿性&&&
10. 税制三要素是指(& ACE& )。
A、纳税人&&&
B、税目&&&
C、课税对象&&&
D、税源&&&&
11. 与课税对象关系密切的术语包括(& ABD&
A、税目&&&
B、计税依据&&
C、纳税期限&&&
D、税源&&&&
E、偷税漏税
12. 我国现行税率分为( ABCD )。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E、定量税率
13. 按课税对象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 ABCDE )。)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14. 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 AB&
A、从量税&&&
B、从价税&&
C、价内税&&&
D、价外税&&&
15.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 CD&
A、从量税&&&
B、从价税&&
C、价内税&&&
D、价外税&&&
16.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 CD&
A、价内税&&&
B、价外税&&&
C、直接税&&&
D、间接税&&&
17. 按税收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 CDE&
A、直接税&&
B、间接税&&&
C、中央税&&&&
D、地方税&&&&
E、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18. 按税收的形态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
A、对人税&&
B、对物税&&&&
C、实物税&&&&
D、货币税&&&
19. 税负转嫁的方式有( ABCD )。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20.我国的税收原则包括( ABCD )。
A、税收公平原则&&&&&
B、税收效率原则&&&&&&&
C、税收法制原则&
&D、税收文明原则&&&&
E、税收普遍原则
21. 税收效率原则的内容包括(& AC& )。
A、税收的经济效率&&&
B、税收的实施效率&&&
C、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率
D、税收的执行效率&&&&
E、税收的节约效率
22. 国家预算比(& A B& )的产生要晚得多。
A、税收&&&&
B、公债&&&&
C、财政补贴&&&&
D、企业财务&&&
E、复式预算
23. 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类,可以分为(&& A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基数预算&&
D、零数预算&& E、效绩预算
24. 按预算项目能否直接反映其经济效果分类,可以分为(&& A
A、投入预算&&
B、效绩预算&&
C、赤字预算&&
D、常数预算&& E、倍数预算
25. 我国的国家预算由(&& A B C D
E&& )组成。
A、中央预算&&&&
B、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
C、设区的市(自治州)&
D、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预算&&&&&&
E、乡(民族乡、镇)预算
26. 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 A B&&
A、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B、行政事业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C、国有企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D、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E、未列入预算的企业收入
27. 预算外资金具有(& B C E& )的特点。
A、经济性&&&
B、财政性&&&
C、专用性&&&
D、集中性&&&&
28. 预算外资金增长变化具有(& A B C D E&
A、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
B、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增长较快
C、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
D、划预算内为预算外资金&&
E、划生产资金为消费资金
29. 预算外资金管理新措施主要包括(& A B C D E )。
A、预算外资金范围重新界定&&&
B、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C、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
D、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制度&&&
E、严格规定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五、问答题1.&&&&&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
答:其特点主要包括:
(1)&&&&&&&&
财政收支全面货币化;
(2)&&&&&&&&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财政逐渐成为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刺激生产、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
(3)&&&&&&&&
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经常的和比较隐蔽的手段;
(4)&&&&&&&&
财政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加强也更加完善,有比较健全的财政机构,较为严密的财政法律制度。
简述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答:公共产品是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提供的,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受益与消费,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来说公共产品具有如下特征:
(1)&&&&&&&&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
收益的非排他性;
(3)&&&&&&&&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包含了哪些含义?
答: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基本特征,这包含如下含义:
(1)&&&&&&&&
国家是财政分配的前提;
(2)&&&&&&&&
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
(3)&&&&&&&&
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其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由于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是失灵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将提供公共产品纳入财政支出范围的必要性;
(2)&&&&&&&&
由于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是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政府有责任纠正外部效应的问题。
(3)&&&&&&&&
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垄断现象,最终导致整个竞争性市场的解体,这又决定了政府要承担起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责任;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质量的差异,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政府有义务利用包括财政等手段,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5)&&&&&&&&
对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等会周期性的重复出现,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平稳发展。这也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运行,使其健康地发展。
试论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答: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类:
(一)&&&&&
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首先影响到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市场,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在政府大量定货的刺激诱导下,才能满足个人或企业的投资需求和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所以,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增长,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二是当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减少时,也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
对分配形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首先,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结构上发生改变,那么,与此相关联的有关企业分别从财政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便会由此而发生变动,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其次,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改变,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的状况,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商品或劳务的各个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
(二)&&&&&
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
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财政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是间接的;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
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居民生活补贴来说,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企业生产补贴来说,将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企业与居民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间的转移,很显然,这种转移更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简述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
答: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理论主要有:
(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如交通、银行、教育、卫生保健等项目。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公共支出的增长不仅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内在因素),而且还有其外在因素,如社会动荡、战争、自然灾害等,因此,他们认为: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以后,政府投资转向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也要以公共支出的增长为前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又进一步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鲍莫尔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部门如制造业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如政府部门与服务业等,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政府部门的支出只能增长,其规模必然越来越大,支出水平也越来越多。
简要回答财政支出的原则。
答: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
(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是指政府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厉行节约、讲究效益的原则,指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缓解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8. 简述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采购法规:主要表现为各国分别制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法》,它包括:总则、招标、协议、异议及申诉、履约管理、验收处罚等内容。
(2)政府采购政策:指政府采购的目的,采购权限划分,采购调控目标的确立,政府采购的范围、程序、原则、方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
(3)政府采购程序:指有关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政府单位采购计划拟定、审批、采购合同签订、价款确定、履约时间、地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4)政府采购管理:指有关政府采购管理的原则、方式、管理机构、审查机构与仲裁机构的设置、争议与纠纷的协调与解决等规定。
9.如何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规模?
答: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是提高财政分配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
(2)&&&&&&&&
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
(3)&&&&&&&&
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10.简述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分类方法。
答:主要有二种分类方法:
(1)&&&&&&&&
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包括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
(2)&&&&&&&&
按支出的用途事业分,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等。
11.简述财政投资的特点与范围。
答: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财政投资。其特点有:
(1)&&&&&&&&
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
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
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12.简述基础产业发展与财政投融资的关系。
答:基础产业部门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征,仅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远远适应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必须保持政府对基础产业的适度投资水平,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我国目前的“瓶颈”状况而言,增加对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其“乘数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
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范围有严格限制。
(3)&&&&&&&&
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其资金来源包括财政的投资预算,金融机构的信用渠道、资本市场以及从国外获得资金。
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度,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发展政策性银行。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政府预算投资形成,该项资金交由政策性银行使用后,具有了经营性和政策性的双重特征,是财政资金的“拟资本化”。随着政策性银行机构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基础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13.试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
答: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第一种方式的透明度更高一些,而且可以根据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发展,作出统筹安排,有益于事业的连续性。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1)&&&&&&&&
现收现付制: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其特点是:在社会保险开始实施时,保险费率比较低,但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其收入要随支出水平平均上升幅度经常作出调整。
(2)&&&&&&&&
完全基金制:是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其特点是:投保人的缴费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从而可以避免缴费水平随着保险支出增加而不断调整,但这种制度要求在实施社会保险初期实行较高的缴费率,以建立基金。
(3)&&&&&&&&
部分基金制:是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其特点是:根据分阶段平衡的原则调整缴费率,缴费率在保险举办初期较低,以后随着支出的提高分阶段提高。
14.阐述传统基金模式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答: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缺损;
(2)&&&&&&&&
就业与保障的高度重合,一是指整个保障制度的运转,是以保障就业为前提和起点的,二是指就业与享受各种社会保障的紧密相关性;
(3)&&&&&&&&
社会保障企业化;
(4)&&&&&&&&
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依附性;
(5)&&&&&&&&
社会保障基本上表现为单纯的国家保障;
(6)&&&&&&&&
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
(7)&&&&&&&&
社会保障实施的非货币化。
15.试论财政补贴改革的具体设想。
答:其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具体设想是:
(1)&&&&&&&&
减少补贴项目:取消商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取消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取消粮棉储备费用补贴和平抑肉食、蔬菜价差补贴、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
(2)&&&&&&&&
调整补贴重点为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负担特殊任务的国有企业及社会公益事业。
(3)&&&&&&&&
改革、规范补贴方式: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方式应按有利于稳定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粮食、棉花价格风险基金,制定保护价格;对农产品供给的调节,也应建立农产品储备基金,对储备费用和在平抑市场价格过程中,出现的亏损进行补贴;对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瓶颈”产业,财政调节的重点在于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今后用在这方面的财政补贴要尽可能减少;对负有特殊任务的企业,因执行国家政策发生亏损,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如军工、航天等行业;对居民、职工的价格补贴,应当逐步规范,将合理的补贴融入工资之内,对不合理的补贴予以取消,对低收入家庭和住房改革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16.简述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
答: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方法有:
(1)&&&&&&&&
按收入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形式与非税收形式。
(2)&&&&&&&&
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工业收入、农业收入、建筑业收入、商业收入等。
(3)&&&&&&&&
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来自生产资料价值补偿部分的收入、来自剩余产品价值的收入、来自补偿活劳动耗费价值的收入。
17.阐述财政收入与社会产品价值的关系。
答:社会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价值的用途各异,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应来自M部分,较小部分来自C和V部分。
(1)&&&&&&&&
C与财政收入的关系:C是指生产劳动中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也称补偿基金,它由流动资产的补偿价值和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部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企业可以按财务、会计制度安排使用这部分基金。
(2)&&&&&&&&
V与财政收入的关系:V是生产过程中活劳动耗费的价值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也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价值。在现阶段,财政收入中来自V的部分所占比重不会很大,它还不能成为社会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
M与财政收入的关系:M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是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征税来实现的。财政收入和M的关系,要做到同步增长,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采用高科技手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市场竞争,以期达到经济不断增长发展的目的。
18.如何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答: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约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其影响因素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也称经常性支出、刚性支出,必须予以优先保证。另一类是生产性支出,可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这要视当时的客观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而定。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前者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后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和分配政策及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19.简述税收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答: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依据法规,强制无偿地向经济部门、单位及居民、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
其基本特征有:
(1)&&&&&&&&
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强制征收,而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为依据征收。此特征是与上缴利润、自愿认购公债、自愿捐献形式等比较而言的特征。
(2)&&&&&&&&
无偿性:是指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或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某些特许权利。此特征是与贷款、公债、规费收入等形式比较而言的特征。
(3)&&&&&&&&
固定性:是指国家对纳税人的固定征收,课税对象、课征比例或课征额具有相对固定性。此特征包括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数额的限度性。
20.简述税收转嫁的方式。
答:一般来说,按照商品交易过程中税负转嫁的不同渠道,税负转嫁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1)&&&&&&&&
前转:又叫顺转,是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或称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纳税额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沿着商品或劳务的运动方向,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
后转:又叫逆转,是指纳税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实现前转,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销售者或生产者的方法。
(3)&&&&&&&&
消转:又叫税收的转化,是指纳税人所纳税款无法将其前转或后转的情况下,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工艺等自身努力,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得到弥补。
(4)&&&&&&&&
税收资本化:又叫资本还原,是指在某些资本财产的交易中,商品购买者将所购商品以后所应交纳的税款,从商品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降低商品购买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出售者。
21.论述税收的原则。
答:税收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
税收公平原则:纳税人的负税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2)&&&&&&&&
税收效率原则: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
(3)&&&&&&&&
税收法制原则:即依法纳税,税收的征管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违法者必追究其责任。它是建立市场经济税制的核心。
(4)&&&&&&&&
税收文明原则:税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纳税人三方面互相协作,优质服务,规范办税,依法纳税。
22.简述税收制度的组成。
答:税收制度的组成也称税收制度的类型,是指税收制度的结构类型,还可以说,税收体系由哪些具体的税种组成。一般讲,税收制度的组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它标明了税收体系中包含的税种数量,是一种税还是多种税。
23.简述新税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主要内容。
答:1994年我国开始施行的新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则是:
(1)&&&&&&&&&&&&&&&&&&&&&&
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2)&&&&&&&&&&&&&&&&&&&&&&
强化税收功能,有利于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个人收入相差悬殊的现象,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3)&&&&&&&&&&&&&&&&&&&&&&
有利于体现税负公平,促进企业平等竞争;
(4)&&&&&&&&&&&&&&&&&&&&&&
有利于简化税制,便于税收的征管工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
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统一的税种;
(2)&&&&&&&&
改革流转税,以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
(3)&&&&&&&&
改革其他税种,对一些税种进行调整、合并、下放,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4.试论流转税的对象及特点。
答: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或非商品营业额)流转课税包括对商品流转额课征的各种税,也包括对劳务服务流转额课征的各种税。流转税与其他税类相比,其特点是:
(1)&&&&&&&&
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密切,课征面广泛。
(2)&&&&&&&&
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记税依据。
(3)&&&&&&&&
普遍实行比例税率,个别实行定额税率。
(4)&&&&&&&&
计算税额简便,减轻税务负担。
25。试析所得税的性质和特点。
答:所得课税,也称收益课税,即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所得额,包括纯所得额和总所得额。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英国,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税种。我国在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对外资企业开征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使所得税的规范化程度前进了一大步。
所的课税的主要特点有:
(1)&&&&&&&&
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
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它反映了纳税人的负税能力,征纳双方的关系比较明确,体现了税收区别对待、合理负担,以求公平的原则。
(3)&&&&&&&&
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但对所得课税的增减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能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和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展企业间的平等竞争。
(4)&&&&&&&&
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要求税务人员素质要高,有一定的征收稽查技术。
26.简述国际税收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答:国际税收研究对象是:各国政府为协调对跨国纳税人的稽征管理,跨国课税对象的重叠交叉课征和各自的涉外税收负担政策等方面所采取的单边、双边和多边措施,以及由此而引发产生的各国政府处理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1)&&&&&&&&
如何协调税收管辖权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
(2)&&&&&&&&
如何协调管理纳税人交叉和课税对象交叉现象。
(3)&&&&&&&&
如何防止国际避税和逃税。
(4)&&&&&&&&
如何制定双方互惠的国际税收协定。
27.解释税收管辖权的基本含义。
答:税收管辖权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拥有的对于税收的征收与管理的权力。其基本含义是:
(1)&&&&&&&&
国家行使经济主权,必须要行使对税收的征收及管理权。在现代社会中,税收管辖权已成为国家行使主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力一般不会受到国际方面的强制约束,可以自行决定税法税规,这属于国家的内部政务。
(3)&&&&&&&&
作为国家主权在税收范围内表现的税收管辖权,自行行使主权国家赋予它的对税收征管的所有权力,有权对纳税义务人开征各种税收,其他管理部门及经济形式无权干涉。任何国际性政治经济组织不能以税收管辖权的名义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约束与控制。
28. 简述国际重复征税的类型。
答: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国际重复征税可以分为法律性重复征税和经济性重复征税两种类型。
法律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法律上对同一纳税人采取不同征税权力原则所造成的重复征税。
经济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对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的不同纳税人分别征税所造成的重复征税。
29. 如何确定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答: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由各国税制或国际税收协定制订,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1)扣除法:也称列支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从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项所得所负的外国税款,就其余额征收的方式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2)免税法:也称豁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免于征税的方式以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3)抵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纳税人国内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以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税款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30. 简述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
答: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基本用语的定义,各类所得和一般财产的规定,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关特别规定等五个方面。
31. 简述国有资产的分类方法。
答:(1)按资产形态为标准分类,可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2)按资产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3)按资产运动方式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动产和不动产。(4)按资产所在区域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境内资产和境外资产。(5)按预算管理方式为标准分类,可分为预算内资产和预算外资产。(6)按资产用途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公务性资产和后勤保障性资产。
32. 简述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答:(1)国有资产投资管理;(2)国有资产经营管理;(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4)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33. 简述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原则和程序。
答: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一)物质利益兼顾原则;(二)利润分配制度规范化原则;(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则。
34.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程序及参与分配的各方分别是:
(1)&&&&&&&&
国家以政治权力代表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的分配形式是征收企业所得税。
(2)&&&&&&&&
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的分配形式是上交利润、租赁费、股息红利等。
(3)&&&&&&&&
银行以债权人身份要向贷款企业收取利息。
(4)&&&&&&&&
企业税后留利是企业真正能独立支配使用的资金,表现为企业的物质利益。
35. 简述国有资本金制度的内容。
答:国有资本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国有资本金预算;(2)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3)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4)其他配套制度。
36. 简述国债的形式特征。
答:国债作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有其明显的形式特征:
(1)有偿性:是指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政府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还要按事先规定的条件向认购者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
(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
(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这是国债与税收的固定性的明显区别。
37. 国债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功能;(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38. 如何解释一国国债的规模?
答:国债的规模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国债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债的负担,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即认购这者即债权人的负担,政府即债务人负担,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国债的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二是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国债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一个绝对量,而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相对量。
39. 试说明偿债的资金来源。
答: (1)设立偿债基金;& (2)依靠财政盈余;(3)通过预算列支;(4)举借新债。
40. 简述国家预算的组成。
答:国家预算的组成即国家预算的分级管理问题。一般说来,有一级政府就应有一级预算。我国的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组成。
41. 简述国家预算法的内容。
答:国家预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国家预算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权责法,二是组织法,三是程序法。
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日起施行。是一部综合性的预算法,共设11章79条,对国家预算总原则、管理职权、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审查与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策、监督和法律责任等事项做出全面的规定。
42. 试论预算外资金的改革。
答:预算外资金管理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
(2)&&&&&&&&
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3)&&&&&&&&
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
(4)&&&&&&&&
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5)&&&&&&&&
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43. 试论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实质。
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规定一国预算的组成体系,处理各级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管理体系,即在国家预算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形成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组织形式、决策权限、监督方式等;二是指预算管理的根本制度,即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各级预算之间的职责权限及财力的划分。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通过职责和权限的划分,正确处理各级政府的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解决好在国家预算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44. 简述分税制的概念和内容。
答:所谓分税制,是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政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
45. 试析分税制的特点。
答:(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3)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46. 试论分税制的改革原则和指导思想。
答:分税制改革的原则。
(1)&&&&&&&&
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2)&&&&&&&&
根据事权与财政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
(3)&&&&&&&&
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4)&&&&&&&&
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47. 简述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48. 简介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答:(1)动用财政历年结余。(2)发行政府债券。(3)向银行透支和借款。
49. 简述财政政策的内容。
答: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指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基于人们对财政经济规律的认识,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
50. 简述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答:(1)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广泛地影响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收入公平分配和其它更为具体的财政政策目标。
(2)预算:作为一种控制财政收支及其差额的机制,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协调地和明显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
(3)补贴: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是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其他财政政策手段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有的。
5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搭配?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项主要政策,应该积极配合运用,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般认为有四种形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双松”的模式,其特征是刺激需求。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双紧”模式,“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是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的对策,目的是调整经济压缩需求。
(3)扩张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不同的方向影响到利率的变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下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下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结合,结果便是促使利率上升。
(4)紧缩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认为这一方式的搭配对总需求的净影响同样为零,即紧缩性财政政策所削减的总需求正好被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增加的总需求量相抵消,所以实际的结果便是促使利率下降,由此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记得你的爱气势如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