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儒家和道家儒家法家思想的区别

关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等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_百度知道
关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等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
请用白话文,也就是说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各家的思想主张,以及代表人物。不要复制,请对此有过一些研究的人士来 帮忙,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1.儒家争议最大,但功不可没。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主要思想是提倡仁政,中庸思想,影响最久远的我以为应该是他所提倡的重视个人素质的修养。到了战国,先后出了两位儒家大亨,孟子跟荀子。孟子主张仁,其中心意思就是德。无德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荀子主张恶,我认为他是比孔子更大的教育家。他认为人天生自私,需要用教育去改变人的各种丑恶现象。儒家在中国历史地位,应该是因为孔子,他代表着当时的中原文化,中国人自古都有中原正统的概念,各大诸侯国都是争相向中原文化靠拢。各大家虽然与儒家主张不同,但是根源却与儒学有很大关系。华夏文明延续多年,儒家功不可没,相反阿拉伯以及罗马文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绵绵细流,却是因为少了一种主流的思想。最具喜感的是:日本等国都比较崇尚儒家,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国内道德信仰等地方滑坡的问题吧,他们需要一种思想去教育国民,去提高国民的个人修养。 2.道家以老子这个老头为代表,是人类唯物主义的先驱。否定了天帝鬼神,他的代表应该是我们电视上看的太极拳,主流思想是以柔克刚,人定胜天。他所提倡的无为治国,在大汉前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倡。人民休养生息成功,创造了几百年的大汉王朝。道家也比较讲究个人素质修养问题,并且讲究私有制的合法性,以私有来促进公有。道家还有一个很个性的庄子,庄子的个性来自于对社会的失望,所以 他向往自然飘逸,无拘无束,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别出心裁的控诉。3.墨家兼爱非攻,相对而言,墨家思想代表着更多普通人的利益。她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她留给后人所影响面最广的就是艰苦朴素,自励自省的务实精神。他的一些科技发明创造是诸子百家望尘莫及的。墨子思想貌似有点当今民主的意思,还有一些共产主义思想掺加。他被古代统治阶级视为不可实现的体制思想,因而墨家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暗淡。 法家这个学派真有点不好说,当然我肯定不会避免掺加个人倾向的成分在里面。法家注重务实,以求短时间内收到极大成效,注重法则的公平公正。战国时期分为法术势三派。在韩非子集三大法派为一身之前,法治派当最为耀眼。其耀眼的原因有三:1.他的思想符合当时社会底层阶级的需要2.他的思想代表了先进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是统治阶级的 需要。3.短时间内凝聚强大的综合国力,为统一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这个基础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根本不同,赵只是军队编制的改革,秦却是综合国力,说唯有赵国跟秦国可以抗衡是错误的,强强抗衡,战败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什么是看国力能否经得住长久大战才最是根本)现代意义上看,他的依法治国跟当今的法治有相当大的区别。他讲究务实的精神必须要求当权者有相当大的权力, 法律的诞生本身就要求必须有强大的刑罚与实施机构。照现在看来,法家确实有独裁专断的意思,但是在当时那个社会状态与形势下,法家确实最具进步性意义的思想学派。他开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政治法则,与墨家的“杀人者死”有很大区别。可惜的是:山东各国的政治结构过于复杂,使李悝,吴起等人只能创造一时强大的国家,无法撼动领主阶层的腐朽根本,在君王更换中都惨烈的悲壮了。商鞅所在的秦国,相对于东方各国比起来,政治结构比较简单,使得变法触动根本有了很大的可能性,阻力也相对较小。一举破灭了领主阶层的腐朽,建立了符合当时社会人民所需求的新兴地主政权。功高震主的铁则表示商鞅除了死没有别的选择,隐退也必然会遭到仇杀。秦末的战乱可以说明这一点, 以前旧的领土阶级是怀着不可磨灭的仇恨的。虽然当初的法家思想已不合时宜,但是他的精神我们不可丢弃。可以说没有法家,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可能这么固定 ,不可能有这么一统的国度。说法家是专制的罪恶源泉其实是不对的。把专制真正提上日程的是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家大亨。法家的作为前提条件是战时,即所谓战时变法。这就已经诠释了他的思想主张是符合战时的规则,与和平时期的法治当然会有不同。战时变法最直接目的是为了战争,你不强就会被灭,我不认为在当时那个战乱纷飞时代,有所谓的仁义民主可言。法家是秦统一的首要功臣,即便是李斯也是半儒半法而重法。到统一为止,法家其实已经做完了他的使命,或者说法家思想已经不会像战时那么激进。与道家相比,道家的主张会帮助皇帝君王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等等,这是作为无频繁战事时代的优秀君王所必须的。而法家经过战时变法的雷厉风行,已经将法律这个东西深深植入国家的土壤,千百年,统治者都不会逾越法治的根本,只是添枝加叶而已。法家与儒家也可以说当初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他们对后世的远大贡献表示出他们不单单是当今某些群体所说的专制跟腐朽那么简单。
5.阴阳家:也可以叫做阴阳五行家。由当时令人不齿的方士演化而来。直接诠释了事物对立统一。他的五行相生说,为中医学的发展演变起着莫大的奠基作用。阴阳家能成为诸子百家一个很重要的学派,这得归功于他对天文的刻画。惠施否定了天圆地方说,说地应该是圆的。甘德石申发现了五大恒星运转规律,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汉武帝罢黜百家,阴阳家归入儒道两大派系。被两大派分化吸收,纳入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阴阳家消失。
纵横家:三寸不烂之舌玩天下与股掌之间。是“朝秦暮楚”的代表学派。天下割据,大战连绵,天下希望一统,在这种情况下,纵横策士初出茅庐。依照天下大势,分别提倡合纵连横。最具代表人物是张仪苏秦张仪以无所不用其级的手段蔑视天下,列国奔走,不费吹灰之力骗取楚国六百里土地。为秦国提供了鲜明的战时国策。苏秦腰挎五国相印,联兵攻秦,给中原各国提供了有利时机,但是各国互相牵制,加上国内国情使然,并没有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强大本国。纵横家或许就是把头别在裤腰带上的人,仇敌国家,纵横家出使,危险性很大,虽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要是遇着齐闵王这样的君王,说掉脑袋就会掉脑袋的。所以纵横家首先讲究谋细,事前把已经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出详细的推断。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口才专家,或者说也是一门厚黑学。
医学:最早的应该是巫医,信奉鬼神学说,巫医最早的治病方法是祈祷禁咒,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用一些药酒草药之类,逐渐形成医学派。巫医分业以后,正宗的医家逐步摆脱了鬼神迷信,其中以扁鹊最有成就他发明了诊脉术 人体解剖术 最基本最原始的病理学。但由于医疗器械的局限,对解剖术还是很粗浅,对于病理的总结,主流还是依靠阴阳五行学说。
兵家:战乱时代可以说是最为活跃最为耀眼的学派。分别以权谋 形势 阴阳 技巧显示出兵家学派在当时具有的绝对实用的霸权地位。各种军事类著作以《孙子兵法》为首,影响力最大。还有吴起 孙膑 尉缭子 司马法等等,均是对战争总结跟带兵经验的客观阐述。略述一下其中部分人物:孙武孙膑公孙鞅战阵经验不算多,只靠一两仗奠定其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但这一两仗却是改变天下格局的至关重要的大战。吴起庞涓可谓是身经百战,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可谓是当时的特种部队。庞涓虽名声不大好,但是对兵学的研究不次于他的师弟孙膑。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也是魏国庙堂罕见的公族兵家奇才,曾经斩将欺君,呼吁天下,从死亡边缘把赵国拉了回来。还有秦国的司马错,白起。燕国的乐毅。赵国的马服君。还有就是兵家四圣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吴孙孙鬼 有的说是孙吴白韩。如果按照其在兵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当孙武为首。如果非得有四圣之说,那么除了孙武以外,其他人排名前后的问题没法判断,我姑且就把四圣看做是抬扛了。
名家:我理解的名家在当时是一群谈天说地,逞口舌之利,辨名实等等的三流学说。其贡献度也只是半名家半阴阳的惠施的遍为万物学说,以及公孙龙最出名的白马非马论。看似都是些荒诞不经的理论,但其中蕴含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理念。在当时,名家学子很难得到功名,毕竟不是很实用的学说,所以跟墨家一样,研究个宇宙万物。但是名家好辩论,口才不会很差,所以惠施也曾出任魏国的外相,执掌邦交
杂家:最好理解的一个,形成于战国末期。天下一统的思想,新兴封建地主政权,就要求在思想上跟政治上的统一性。正所谓是“兼墨儒,合名法”,一代政治商贾奇才吕不韦横空出世,发动门客做《吕氏春秋》。其治国思想,完全是道家的思想,杂家在治国这点上完全可以说是道家。如果说秦能统一天下是法家之功,那么秦的迅速灭亡就是因为统一以后,没有很好的运用杂家的思想。如果杂家治国,那么秦或许还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希望。
农家:这个貌似没有什么可说的,就是研究耕种天时等等一些农学的学问。农家的创始人应是墨家弟子。墨家弟子均自给自足,艰苦不俗。不论男女均自耕自衣。所以在抛除墨家的为政理念以外,就有一些专门研究耕种的弟子,这称之为最早的农学。农学比墨家更贴近大众,墨家是小手工业者,农家则是下层农民。
小说家:被称为民间不入流的著作。是一些文人墨客闲来无事,听一些故事,在街巷酒肆等等地方听来的传说,加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的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作品。这个小说家跟明清时期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他们起的作用也就是推动社会文学的发展,这也就是不入流的意思。
道家思想源于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具体的例子表现: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儒家思想学派为孔子所创建,从根本上来说,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历代帝王均使用该思想学派来维护君主权力和国家统一安定。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思想为墨翟所创建,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与儒家一样都是提倡“仁”,但意识观不同,儒家的仁是应对维护君主权力利益,而墨家的仁是兼爱百姓、平民,一视同仁。代表人物:墨子 法家思想重视法律,反对礼制,认为礼制过多会纵容助长人之恶,长久以来带来弊害。由而动摇君主统治和利益。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代表人物:韩非子 阴阳家思想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阴阳家思想的意义表现在:是中国古代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原终原理”。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代表人物:邹衍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道家的核心是“道”,所提倡的是清静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然大道。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老子《道德经》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 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儒家,说句实话个人不太崇尚。但你提到我也说说,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朱熹。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推己及人的思想。
墨家的代表为墨翟,其实从很多电视就可以看出,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都是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因此也就抽象出了“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他们是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了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的“以法治国”封建规章体系,法律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而并不是现代民主“依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谢谢,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其他类似问题
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道家、儒家与佛教思想的异同_旱塘庐_心得体会_华夏网志_华夏收藏网
心得体会 - 道家、儒家与佛教思想的异同
时间: 9:39:10
浏览量:9020人
道家、儒家与佛教思想的异同
&&& 历来都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广义的“儒家”概念包括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儒家学说;广义的“道家”不仅指学术派别的道家,也应包括道教。因为前者在秦汉以后,作为学派己不复存在了。其思想观念主要是通过以后的道教来体现的了。所以,其中带上了浓郁的宗教神学色彩。“释”就是指从印度传入中国而又中国化了的佛教。其教义思想的核心是否定现实人生,以达涅境界,实现重生的目的。
&&& 儒家重名节,轻生死,尚权势,崇德治。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但孔孟都认为他们的“仁义”与生命价值并没有必然矛盾。因此,孟子也说“嫂溺叔援,权也”。说明孟子也有珍爱生命的价值选择。但他们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最终还是成了传统文化对全社会的价值要求,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吃人礼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 道家为了摆脱物质对精神自由的羁绊,要求去欲不争,返璞皈真,以达到“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精神状态。
佛家为超脱世俗的苦海,悟得佛法的真谛,通过修行灭欲,以达六根清静。
不管儒家义理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克己复礼”,还是道家的“淡泊明志”与佛家的清心寡欲,在道德价值观的取向上,他们都选择了禁欲、无私的行为准则。表现为对人的种种自然欲求在权利上的法律否定。这就是马克思曾痛斥的:“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华夏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由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所构成。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各领风骚,争相用世。自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并以儒家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兼蓄佛教修炼的思想,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在宗教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的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华夏文化历来都重视人生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培养造就理想高尚的君子人格。主张通过道德规范,而不是靠宗教信仰来达到高尚的人格。这与西方传统有很大差异。
所谓人格,即是指人存在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道德品质、意志和性格的总称。华夏民族的理想人格是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人格。一个积极有为、独立进取、自尊自重、内敛自省、诚实宽厚、勤俭节用、顺应自然、出污泥而不染,立功立德、忧国忧民的仁人君子风貌。这样一个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道德原则就是法律,它是至高无上的。这使古中国成为一个泛道德主义盛行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会产生假道学、伪君子的现象。因此,老子发出“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为不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为不美”的警示。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利弊之争,自古以来就纷纭不断。在今天,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传统道德人格的积极因素,变革旧的陈腐的价值观念,并注意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并为之服务。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从认识论讲,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孔子“尚仁”,但从未对“仁”下过定义,只是从整体出发,通过一些类比,领悟来认识“仁”。比如“仁者爱人”、“仁者人也”等。老子“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语道之从整体到局部的领悟方式。禅宗强调“自悟”、“顿悟”,比印度佛教所讲的慧根要深刻得多。这种中国本地佛教融汇了汉文化的整体领悟的妙法,又反过来对儒、道思想方法产生了影响。
儒、道主张“守中、和谐”,热爱生命,重土怀乡,重人轻鬼神,民本思想,反对重刑苛赋,而老子是以自然主义思想为主,孔子是以德治人的思想为主。老子、孔子都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但在对待周礼的问题上,老子是激进的反对者而孔子则是温和的保守者。在立论上,孔子是正面立论,主张“名正言顺”。老子是从反面立论,主张“反者道之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仁德之治。老子的道是指形而上的自然天道,孔子的道是指伦理典范。老子崇尚自然、老子关注礼制;老子尚“慈”,孔子尚“仁”。
《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为五帝三王治世之术”。这些儒家倡导的礼乐刑赏制度,被称作是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用之则天下大治,反之则天下大乱。甚至后来有人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儒家认为法制,舆论,制度都应为权势让路。而解决这种“潜规则”所必然会带来的恶弊,只有靠“德治”来解决。所以,老子认为“礼”是最后一块遮羞布。老子与孔子的政治观上的最大分歧莫过于对“礼”的认识上的分歧了。《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中指出:“夫礼,所以整民也”。即是说,造作出的礼法,不过是要求老百姓去施行的整老百姓的东西。“礼”,不过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条件下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其目的主要是约束人民不去犯上作乱。因此上,儒家的“德治”,不在于律己,而在于示人。他过高的不切合实际的君子人格,导致了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大量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老子认为:不能守道了,就会去守德,德守不住了,就会去守仁,仁也守不住了就会去守义,义守不住了就只好以礼法来约束人们了。比如,周礼本就是以人的年龄来制定礼法的。《礼记.曲礼上》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但是,周礼的缔造者,周文王首先就没按他的周礼行事。他十五岁时就生了武王,而在武王之前还生了个伯邑考。可知,周文王大约十二三岁时就早婚了。因此,有后人批评文王首先就不自正。是“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岁而生武王,非法也”(《淮南子.汜论训》)。
所以,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礼的起源本身就源于诚信的淡泊。老子在五千言中没有列举一位所谓先贤圣哲的名或事,也没有引用西周以来官方的典籍训诰,就是缘于此。孔子则苦心孤诣地奔走呼号“克己复礼”,他认为:“无礼必亡”。用法律治国,虽可制约人们的犯罪,但不会让人有羞耻心。用“礼”来进行统治,人们既有羞耻心,又会规规矩矩。
由此可见,诸子百家在长短之术、勾距之学、谋略之道、通权达变、谈权言谋、经世致用方面,举寓丰富的辩证观,真有点像今天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中的正反辩方,大放异彩。唐代赵蕤著的&&长短经&&的是非之论,可谓集大成者。国家大事,竟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让人读后真有点是非曲直难以辨识之感。料想,古代君王,在这或然率极高的重大问题面前,齐乎?楚乎?稍一有误,便成家国之祸。然而,要想在两可之间择其善者而从之,真得考校决策者的睿智。而决策之后的孰对孰错,只有“出水才看两腿泥”了。
由于文化因素以及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释、道的对立和融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
儒家学派一方面积极主张“修齐治平”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留有余地,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连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孔子也时刻不忘“吾道不行,欲乘桴泛于海”。这就成为后世儒生们在名利场不得志的时候,被迫参与“割去世累,归隐山林,优游恬淡”的道家生活。
故而,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从政的儒生们“白天是儒家的,晚上却是道家的”。而汉魏以降的道家学派中的许多人士,虽身处山林,却心系“庙堂”,甚至在画符念咒,炼丹修仙之时,也要念及“人间臧否,政事得失”。如萧梁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五代宋初的道士陈抟等。中国古代的儒生大多是儒道兼修的。入世时是儒家,出世时是道家。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汉之际,儒学在统治者的推行下,己在社会上居于主导地位。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否定现实人生,而达涅境界。这与儒家倡导的政教人伦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只好把自己的宗教观念作以大幅度的修改,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一方面,尽量避免与儒道在理论上正面交锋。另一方面,大量吸取在中土流行的卜筮、望气、图谶、服气、咒术、守一、房中术等术数,把自己打扮成本土文化的另一支,让汉魏时的王公贵胄们,庶民百姓们都以为佛教是本土文化之一。据《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汉桓帝也是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魏晋时,佛教依傍玄学,大量袭用老庄词义来解释佛学,形成“六家七宗”的般若学。南北朝时,儒学渐衰,道学在张天师的改革下,逐渐兴盛。形成比较完整的教义、斋醮科仪和官方道教。佛教在社会上层和民间的普及。由此形成了华夏文化的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儒家是站在宫殿上看人世,把伦理道德看得较重。道家是站在高山之巅看人世,则把名利荣辱看轻了,而把自已与天地合为了一体。佛家是站在天上看人世,把一切都看空了。
&&&&&&&&&&&&& ,,,,,,,,孔子重在论人道,老子重在论天道,,,,
&&&&&&&&&&&&& ,,,,,,,,,
朴素是一种文明,一种品位,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美学认识(前面讲了老子与孔子对美善认识的异同时,也讲了质朴)。高质量的一切社会活动和人生历练,都需要朴素。
,朴素是真、善、美的总和,,,,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之乎,,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
□ 该藏友以往发表的其他网志
<font color="#09年9月26日
<font color="#09年9月15日
<font color="#09年9月14日
<font color="#09年9月3日
<font color="#08年7月13日
发表评论 >>
您还没有登录,若要进行评论,请先
文明上网,适当评论,请不要发广告链接或刷藏币!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Copyright ,版权所有&&收藏热线: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与道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