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德国留学期间,成功季羡林林为专业进行专门研究的是哪种语言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来源:&&
一个用梵文发现真实玄奘的年轻学者
  一个懂十多种稀奇古怪语言的快乐学者
  又一个从《百家讲坛》走出的明星学者
  钱文忠,1966年生,祖籍江苏无锡,系无锡钱家的后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羡林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
  今年初夏,央视第十套节目《百家讲坛》又出了一个明星学者钱文忠。钱文忠开讲的是《玄奘西游》,他讲述的不是《西游记》里面的玄奘,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久,钱文忠的风采和口才就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据中央台收视率的调查,收看这节目的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万,是《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超过了于丹和易中天所创下的收视率,钱文忠众多的粉丝群体叫做“钱艇”。最近他根据在“百家讲坛”上的讲稿,整理并推出新书《玄奘西游记》,9月23号在北京首发,10月在各地开展签售。9月下旬,《百家讲坛》特请主持人张越对钱文忠教授进行了访谈,揭开钱文忠寻找历史中真实玄奘的不寻常之路。
  “语言天才小子”的奇迹
记:(以下为央视主持人张越的采访):钱先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请问您科研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钱文忠(以下简称钱):如果要纯粹说专业的话,那也相当冷僻,是从事印度古代佛教语言和西域古代语言研究。
  记:怪不得刚才您一进门就有人问您,您是不是会梵文啊?
  钱:梵文是我的专业。
  记:您不仅仅会梵文,据我所知,您还会很多稀奇古怪的语言。您被您的老师季羡林先生,称为语言天才小子。
  钱:季先生的确说过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人家现在已经改行了,说我们是他50年教学生涯中遇见过的最好的学生,这话季先生有文字发表过。
  记:那一段话说,“这小东西,是我50年教学生涯遇到过的最具语言天才的人”。
  钱:我自己在中学里不是一个好学生,很好的中学,我一直是牛尾,老师都很担心,说这家伙会把升学率给拖了。我的阅读面一直很广,只不过我不愿意看课文。我在高中阶段,碰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历史老师,他激发了我这种求知的欲望。我从高二开始,一直跟季羡林先生联系,那时季先生72岁,还在当北京大学主管文科的副校长,他亲笔回信,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想我一定要学这个东西,
  我1984年高考的时候考了个上海市第二名,而且可能也是全国第二名,成绩特别高,564分。所有的老师都觉得很滑稽,我到今天也觉得很滑稽,我就考到北大来了。
  学语言,要聪明人下笨功夫
  记:全中国现在会梵文的人有多少啊?
  钱:不会很多,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记:那会什么和阗语,吐火罗语的有多少啊?
  钱:更少了。如果梵文拿脚趾和手指的数量能够数的话,吐火罗语大概就三四个人,和阗文大概两三个人,就这样的数字。
  记:我跟我的同事吹牛,说我要采访一个会十几种语言的人,他们立刻就托我问一下,你是怎么背的单词?他至少得背串了吧。
  钱:就是死背。这个没办法。季先生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学语言,要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就是说,必须背。
  记:这让我很失望,我一直想在您这儿找到一个根据,就是说您之所以外语学得特别好,就是因为智商特高,我之所以学不好,是天生的。
  钱:不会,您智商肯定比我高,您的智商可能就是比较有利于当主持人,我这点可怜的智商,大概正好就用在背单词方面。
  记:真就是愣背出来的?
  钱:愣背,这个没什么。因为像我学梵文的时候,我是整个一本语法可以背。因为你觉得这门语言很神秘,在你面前像密码一样,它的意思你懂,这时候会很快乐,这是一种读侦探小说的感觉,或者说像探险,这个感觉很奇妙,可能没有办法复述。
  记:且不说钱先生会的那十几种语言我背不下来,连就这十几种语言是什么,我都没背下来,我得照着念,英、法、德、日、荷兰语、西班牙语、梵文、巴利文,阿委斯塔语、尼瓦利语、泊落泊语、古孟加拉语、古伊朗语、古藏语、和阗语,还有一个很奇怪的叫吐火罗语。我没念完,后头还有,我不念了,因为那些字太奇怪了。
  钱:您刚才所念的这些语言,我基本上学过,但有好多,说实在的不是很熟练,因为它只是做学术研究需要的。
  我讲的是唐僧的西游记
  记:《百家讲坛》前边讲过《三国》了,讲过《红楼梦》了,看来是要把这个中国四大名著给讲完。我就看看这个人怎么讲《西游记》,我越听越觉得这人讲得不靠谱,他哪讲什么《西游记》了。
  钱:就这问题,我讲的不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我讲的是唐僧的西游记。
  记:对,这么说更准确。我们对唐僧的印象基本上就是周星弛,就是那个絮絮叨叨的唐僧,但是您给我们讲的玄奘完全成了另一个人。您讲过,玄奘出身在官宦人家。
  钱:对。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子。
  记:十几岁的时候就发愿出家,然后终身就求佛法,这样一个男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人生道路,这一点在古代典籍里面有过说法吗?
  钱:玄奘是一个太特别的人物,我们不大能拿常理去推断他。认为我们能够理解历史上出现过的一切伟大人物,我觉得这是现代人的狂妄。我们不必去问,玄奘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我们只要知道他的确做了这个选择,而这个选择能带给现代人什么样的启示,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这就足够了,
  记:小说《西游记》说,这个唐三藏西天取经是奉了皇帝之命,还是御弟等等,但你说不是这样。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钱:他当初出去求法的时候唐朝刚刚立国,是严禁官民出关的。
  记:我们老觉得现在才有那个边防管理,古代的人都是乱走的。
  钱:没有,不能乱走。
  记:那个时候不办护照也不能随便出国是吗?
  钱:他有护照,叫过所,而且在敦煌在新疆都出土过实物。它也是一本护照,只不过上面没有照片。当时的边关是很严的,并不像今天想象的这样。
  记:那他是偷偷摸摸跑出去的。
  钱:偷渡,肯定是偷渡。按历史的所有记载,这个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讲,他是在没有得到官方正式许可的情况下走的。
  记:小说《西游记》里最可爱的是那几位徒弟。当然不可能有一个猪八戒,但是悟空,我们知道在古印度就有好多猴王的传说,叫哈奴曼。
  钱:神猴哈奴曼在印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印度文学作品乃至壁画中经常有它的形象。当然它跟孙悟空比,具体的细节不一样,比如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它没有。但它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孙悟空在中华民族心中所受喜爱的程度,有得一比。
  我把历史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
  记:您在课里面还有几个东西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您说这根本就是一个误译?
  钱:观世音的梵文叫Avalokitesvara,玄奘是懂梵文的,他知道是“观自在”,实际上当时翻译成观世音以后,我们好多佛教的大德高僧就觉得有点难解释了。实际上是读错了一个字母。Avalokitasvara是观世音,Avalokitesvara是观自在,错了一个字母,就造成了在宗教问题上一个千年的错误流传。
  记:这我倒觉得也不一定,因为根据佛家来讲,名相不重要,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是观世音也好,观自在也好,它是一个名相,并不太重要。
  钱文忠:对。
  记:我作为一个俗人,还得继续讨论关于名相的问题。除了名字译错外,相貌好像也变了。以前的观世音是男的,现在变成女的了。
  钱: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是我关注过这个问题,观世音在印度毫无疑问是个非常年轻英俊的男子,有小胡子,传进中国新疆的时候,当时我们的整个文化比较崇尚丰满,观世音就不再苗条了,但还有胡子。再往东传,不知哪天胡子没了,变成一个男女都可以的这么一个人物。再传过来就开始送子了,然后披上了头巾,变成一个观音娘娘的形象。
  记:人家质疑您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误译,我觉得除了学术原因,可能有些心理抵触。
  钱:我能理解。因为观世音的名号大家已经称颂惯了,但是因为我们在讲的是一段非常严格的历史,我应该把历史中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
  钱文忠教授的咒语不管用
  记:玄奘取经回国后,已经是声誉日隆,受到朝廷和皇帝的尊敬,全民的尊敬。但是在他晚年,有个弟子给他带来了一些污点吗?
  钱:是他的大弟子辩机。玄奘留下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就是他口授,辩机笔录的,所以现在署名是玄奘、辩机。辩机因为跟公主私通,被杀掉了,死的时候也就30岁。
  记:那这个辩机事件给玄奘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钱:当然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因为他最得意的一个弟子没了,另外对他这个师承当然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记:您讲课时反复提到《瑜珈师地论》,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
  钱:是一部大乘有宗,瑜珈行派中的根本大典,玄奘翻译过来是100卷,量很大,它基本上是大乘有宗当时最高最完备最精善的佛学学术成果。
  记:有可能用三句五句话简介一下吗?
  钱:没有可能。
  记:听说您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把戏,会施咒?
  钱:说是也不是,我们学梵文的专业,没法回避,佛教有大量咒语。我曾经在讲玄奘西游记的时候,吟诵过一个咒语,像六字箴言。
  记:您都能咒什么呀?
  钱:我这个咒不管用,你要说念呢都会念。首先一点就是说秘密的咒不是我们从课堂上可以学的。按照密宗佛教的规律,秘密的咒语必须单向授受,就是你必须有师傅,由他定好时间,在特殊场合按照特殊仪轨传授给你。我们只不过是在日常的佛经中看到一点,就是说,会读出来而已,就没有任何效果。
  记:那您还在课堂上吓唬学生,说要再不老实我念咒了。
  钱:那拿学生实在没办法,被逼的。完了,您让我一法宝没了,没学生怕我了。
  记:您懂梵文,我还听说您还会唱,据说您还给朱哲琴的歌伴唱过。
  钱:没伴唱,因为朱哲琴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朋友,一个非常好的音乐家,她录了一个节目,她背景的那些梵文是我吟诵的。
  记:您今天能不能吟唱?
  钱:我倒真忘了,印度古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那罗传》,吟诵好的话它是有韵律的,是有调的,其实我们的古汉语古诗词也是有调的,吟诵出来也是音乐,是当时人的音乐。现在没有人讲这个,现在都是听RAP。
  记:您讲《玄奘西游记》的时候,很多的资料几乎是信手拈来。真的是信手拈来,还是实际上在私底下查了很多很多的资料?
  钱:不是私底下,我公开的堂而皇之地查了很多资料。
  记:准备这个课是一个挺难的过程吗?
  钱:我觉得很享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很有意义的事情。
  据《百家讲坛》
  钱文忠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一是他年轻,今年才四十一岁,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者,风度儒雅、机智幽默;二是口才好、记忆力好、学术根底深厚。他所讲述的玄奘生平,有很多材料来自于梵文。据了解,他是目前中国懂梵文的最年轻学者。在他之上懂梵文的学者,最年轻的也有七十多岁了。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七十岁以下懂梵文的学者只有钱文忠一人。看到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在讲台上,不看讲稿,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讲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还不时引用梵文的读音,顿时就把电视机前的男男女女迷住了。
  钱文忠出生在上海,祖籍是无锡钱氏家族,钱穆、钱钟书、钱三强、钱伟长都是这个家族的。钱文忠在高中期间就和季羡林有通信往来,表示自己对梵文有兴趣,想跟季羡林先生学梵文。季羡林在文革前的六十年代初期只招收过一次梵文班,之后就中断了。数度通信往来,令季先生觉得竖子可教,就在东语系办了一个梵文班,连同钱文忠在内一共招收了十一个学生。这十一个学生中途或改行或出国,甚至还有去做了空姐的,坚持到底的只剩下钱文忠一人。
  据钱文忠说,他成为季先生弟子是行了三跪九叩的拜师古礼的,到北大后就住在季先生家。季先生之后再也没有招收过学生,钱文忠就成了关门弟子。据季先生说他期待钱文忠这样的学生足足等了几十年。
  听钱文忠私下聊天是很大的享受,钱文忠朋友圈里有句话:“只要钱文忠在,快乐就有保证”,随你提起什么话题,他简直无所不知,而且准保知道的比你多。他善于绘声绘色讲各种故事趣事,不时让听众笑得人仰马翻。听钱文忠闲聊,笑出眼泪笑得肚子痛,是必然的事情。因此朋友们都说钱文忠私下聊天比在《百家讲坛》精彩多了。&&
责编:百家讲坛
更多相关新闻国学大师——季羡林-20.. - 你的微笑的主页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年)等。&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1988年3月一&1989年&4月草稿,1992年&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于7月11日9时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季羡林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