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美国的国际展览谈谈美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国际关系特征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步骤
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步骤
二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依靠自己的强大,逐步推行称霸政策,有哪些步骤,求历史高手解决,不吝赐教,望急速回答,全面为好,谢谢,急用
二战后苏联的崛起影响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然而从二战中的同盟渐渐走向对峙。在政治上日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对欧洲进行扶殖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70年代美国由于越战霸主地位得到了削弱,苏联这时在军事上已经超过了美国。然而美国同中国建立有好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企图称霸全世界。
其他回答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放缓和衰退,经济霸主地位动摇;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80年代的经济复苏;90年代的经济繁荣;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欧洲共同体;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缓和与矛盾;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极右势力的活跃。 
(1)通过学习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形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 

(3)通过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分析,提高自己对资本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2.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二战中,西欧各国经济都遭到破坏;战后各国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措施:①密切同美的联系,利用美国援助。②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③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结果:①50年代初,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②50年代~6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呈现繁荣景象。③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1967年欧共体成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④70年代以后,与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3.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条件:①与西欧其他国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体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趋向稳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b.美国的扶植,不仅保留雄厚的工业基础,还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经济援助。 

c.政府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d.高素质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经济奇迹”。 

结果:50年代,德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4.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1)背景 

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占领。 

(2)措施 

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结果 

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④1987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⑤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和问题 



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恢复时期:1945年至50年代初西方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3)“滞胀”时期:在197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西方生产低速发展甚至停滞,并与通货膨胀并存。这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调节促进作用减弱。 

(二)重点、难点 

1.不同时期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战后美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 

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③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2)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主要原因。 

①战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 

②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③石油危机的冲击。 

2.战后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及成功经验 

相同因素: 

美国资本输入、非军事化、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外向型发展战略。 

成功经验: 

引进外资、技术,重视科技,发展教育,注意经济发展战略。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概况: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③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史学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这三个阶段各自发展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 

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 

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晚期到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以私人垄断为主,垄断资本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并影响到政治生活。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获得高度发展,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因而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国家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经济军事化则形成了世界大战策源地。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对资本主义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机也迫使各国加强国家职能以求出路,但各国国情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体制。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加强国家干预,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手段,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国家垄断阶段。二战后各国经济严重困难是导致其加强国家干预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进一步发展,对经济体制和国家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协调各种矛盾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4.战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几个怎样的阶段?并说明经济恢复、发展和变化的原因。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说明西欧加强经济联合的主要原因。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50年代初,经济迅速恢复阶段。 

第二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的原因: 

①虽受战争影响损失巨大,但有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或各国针对性地实施了一些经济措施);②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稳定。 

第二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获取了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经济的联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经济低速增长的原因: 

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滞胀”状态下经济政策的稳定。 

欧共体的形成,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也是欧美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结果。战后各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要求西欧各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济政策。 

其次,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贸易往来密切,促进了经济上的联合。 

再次,美苏争霸世界,对西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对于这种威胁,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应付。生存与发展促成了西欧经济走向了联合。 

5.不同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时 间 
特 点 
影 响 

1825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发生于英国 ①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②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社会条件 
1847 因农业歉收引发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 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1857 ①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由美国开始,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 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的标志 
②第一国际建立的社会条件 
 ①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②由美国引发,演变为空前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0世纪 
70年代 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 


6.历史上美欧关系的发展 

问题1:世界现代史上,美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但在政治上,欧洲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一战期间美国利用中立地位赚取丰厚利润,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场,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而英国盛极而衰,战后经济发展缓慢,许多殖民地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但在政治上,美国的军事力量还无法和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抗衡,英法操纵了国际联盟,建立了有利于它们的新国际格局。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名符其实的霸主,欧洲国家处于从属地位。经过二战,欧洲削弱,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其对货币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政治上,美国拉拢西方成立了“北约”,并一度操纵了联合国。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唯一的核武器。 

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二战后,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壮大。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提高了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相对下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经济领域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积极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美国丧失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优势。 

7.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1)美国同日本的关系 

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把它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对日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从50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进入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2)关于美国对日改革影响的评价 

史学界传统观念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美国为适应战后它在全球的扩张需要,把日本扶植成为美国侵华反苏与对付共产主义的战略堡垒。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史学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美国占领日本并进行改革,在当时情况下具有客观的进步性。首先,修改宪法,革除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因素,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建立了与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宪制,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其次,在经济上解散财阀的措施,革除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因素;在农村消灭了地主阶级,从而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1)国家垄断主义的基本概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1917年,列宁第一次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术语。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继自由资本主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两阶段后,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萌芽时期。它出现于个别国家的个别部门,规模很小,层次很低。毕竟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附庸。 

②二战结束前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欧美主要大国和日本为应付危机和战争,都曾大规模地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年~1933年大危机和二战期间,在性质和方向上出现重大分化。 

一是坚持资产阶级经济体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是向法西斯专制畸变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二战后上升至主导地位和走向完善时期。 

内容: 

国有企业的发展。 

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很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 

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 

特点: 

在地域范围上,它成为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统治形式。 

在持续性上,它日趋成熟和巩固,没有出现二战前不稳定现象。 

在内容上,既当经济基础,又是当上层建筑,是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总垄断资本家。 

9.“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经济特征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45年到50年代初为恢复时期,西欧各国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到50年代初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续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西欧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1974年到1982年是经济“滞胀”时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又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90年代初至今,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温和衰退和缓慢回升时期。 

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得以确立。但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地位由于日本、欧共体的崛起而发生严重动摇。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③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政治特征 

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徒有大国虚名。德意日法西斯成为战败国,不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长期以来国际斗争中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结束了,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60年代,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同意识形态不同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民冷战时期。在对共产主义冷战中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战后初期,美国操纵联合国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3)经济特征和政治特征的关系 

①二战后,欧洲力量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是美国称霸的基础。 

②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对经济困难的欧洲进行经济援助,为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铺平了道路。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欧共体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为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 


三、能力·思维·渗透 

能力提高 

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欧共体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它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合,是建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联盟。故正确答案为C。 

点击思维 

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材料二:1950年~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年~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徐、樊元《世界经济史》材料三:美国的进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60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 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分析:此题为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此题所选四则材料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一核心问题。材料一说明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大量增加;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低于日本和西欧;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在与日本、西欧的贸易中逆差增大;材料4则反映了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逐渐减少。试题要求依据上述材料回答1973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四则材料即是四个方面的原因,只要能把握四则材料所说明的实质问题,此题即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时要揭示出每个方面的现象为什么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即揭示出四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2)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3)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回流美元。 

(4)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 

学科渗透 

二战后西德和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60年代两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 

(1)西德和日本经济腾飞有哪些相同因素? 

(2)两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3)为什么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分布在内陆,而日本最大的工业区分布在沿海?
二戰結束後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老兄你把蘇聯這個國家 放到哪裡去了?
我冷戰最激烈的70年代。蘇聯還一度超越美國~。
美國在二戰之後並不是,想稱霸世界。
二戰之後美國人有兩個目標。搞垮中國。
用軍備競賽搞跨蘇聯。星球大戰。
到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現在美國已經沒有稱霸世界的能力了。
二战后,苏联只是政治军事的某些方面,而其他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战后美国就是独一无二的大国
你太小瞧蘇聯人了,斯大林接手的是一個貧窮的蘇聯。他去世的時候還給蘇聯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軍事大國。
二戰之後蘇聯的確損失很大。
那時候蘇聯沒有核彈,美國在一個重要會議上之邀請了英國。 當時蘇聯意識到 必須擁有核武器。
那時候蘇聯拼命的研究,終於搞出核彈了。
月球。如果不是蘇聯的總設計師掛的不是時候,我敢肯定美國人肯定不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國家。
蘇聯在登月中在最後一步落後了。從此就落後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国学术界一般公认,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是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确定的。当时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位领导人通过讨论交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建立雅尔塔体制来规范战后的世界秩序。冷战爆发以后,美苏两国战时形成的合作同盟关系宣告破裂,从此世界进入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两极体制,所以雅尔塔体制是美苏两极争霸体制一时成为共识。&&& 随着九十年代初苏联的分崩离析,许多国内学者断定雅尔塔体制终结,国际关系格局实现了和平条件下的转型,新的格局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断言雅尔塔体制终结,学术界的声音是比较一致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从表面上看,美苏两极争夺世界势力范围是雅尔塔体制的主要特征,但实质上,雅尔塔体制应该是美国倡导的、谋求美国在和平条件下实现对世界霸权的一种国际关系格局。正如,19世纪维也纳体系表面上看来是均势体系,但实质上是长达百年的英国霸权统治。事实上,雅尔塔体制自从1945年形成以来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加强,它不可能随着苏联的垮台而终结。准确地说,九十年代初结束的是苏联向美国世界霸权进行挑战的这样一种局面,美国少了一个阻碍它通向世界霸主的一个巨大绊脚石。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就不会对冷战后世界和平前景产生盲目乐观,同时,对美国强化冷战时期的两大军事组织北约和日美安全条约的做法,对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妖魔化中国、武力干预巴尔干地区事务的战略,也不会感到惊讶。这些全部是美国谋取世界霸权战略的组成部分,同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上每个时代都有霸权国家,各领风骚数十年。葡萄牙、荷兰、英国都是各自时代的世界霸主。作为霸权国必须符合几个条件:1)霸权国的位置应该是在具备充分安全保障的全岛或半岛和;2)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海军力量;3)具备经济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经济实力;4)国内稳定和开放,国内问题不会干扰其外交领导作用。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本世纪初已经具备霸权国的客观条件,但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在国家力量增长的同时,充当世界霸主的意识也开始觉醒。从战后初期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来看,美国的国力空前地强大,它的经济实力占整个世界的一半,它的国家利益几乎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它的军事力量和情报网络遍及全球。当时几个主要强国如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基本上处在维持温饱阶段,根本无法挑战美国。然而,当时美国的霸权意识刚刚形成,霸权战略不够成熟,它对世界的控制主要通过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手段实现,而不是赤裸裸地依赖武力征服。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国霸权统治下的世界和平,这是当时美国领导人的战略构想。苏联并没有构成在国力上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另一个力量极,它至多扮演了挑战国的角色。战后四十多年来,苏联在几次同美国发生军事对抗时总是退避三舍,如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最后关头总是寻求同美国的妥协。战后使真正美国力量遭受重创的国家是中国、越南、朝鲜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是为了保家卫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才与美国交战的,并非向美国确立的国际体系进行挑战。而美国的失败在于它的高傲自大,对武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亚洲国家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意志的低估。&&& 另一点我们也必须注意,评价国际关系格局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应该把经济金融和科技也应该包括进去。如果说战后四十多年来,在军事层面上特别在核力量方面,苏联尚能对美国表现出一定的威慑力量,那么在经济科技领域几乎是美国的天下,苏联根本没有成为在经济科技领域能够抗衡的美国一个力量极。美国在战后迅速确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并运用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迫使弱小国家接受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制约,从而实现它的经济霸权。每当弱小国家表现出对美国霸权不满情绪时,美国动辄以经济制裁进行威胁,或者使用经济力量加以教训。去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正是美国行使经济霸权,对具有独立意志弱小国家进行报复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那些断言冷战结束就是雅尔塔体制终结的学者,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当代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剥离了经济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其结果无法解释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对外行为的林林种种。必须认识到,美国主宰的全球化进程同时也是剥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最终消灭它们国家主权、从而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过程。&& 最后,从上来看,每次重大的国际关系格局转变,每个霸权国家的出现,都是通过激烈的国家间战争完成的。欧洲三十年王朝战争锻造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拿破仑战争造就了维也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塑造了凡尔赛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锤炼了雅尔塔体系。正是充满了腥风血雨的战争,彻底破坏了国际社会原有的经济关系,打破了国际关系现有的力量平衡,导致旧式国际关系格局的破裂。经过战争后,主要大国、强国重新调整力量对比关系,有些列强衰落了、消亡了,有些列强崛起了,甚至成为霸主,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由此形成。近代上,从来没有过在和平条件下完成国际关系格局转型的先例。当然我们无法断定21世纪是否可能出现和平交割世界霸主地位的局面,但我们至少可以指出,今天的国际关系格局仍然属于战后初期形成的雅尔塔体制框架,其实质是维护美国霸权下的世界安全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苏联曾经试图在这一国际体制外建立另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但从来没有成功过,反而由于无法抗拒美国的强大经济攻势,最后不战自亡。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终结,仅仅是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一次重大的结构性调整,谈不上整个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改朝换代,我们仍然处在雅尔塔时代,这就是我们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认识。&
相关信息: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二、要求学生从思想...()
【单元特征】总体特征: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政治特征:两极格局解体,从短期看是"一超多强"格局,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特征: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掌握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能力训练过程方法以史带论理解原理了解经济特区”杀...()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1、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 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1)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②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②...()
关键字含有“格局”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认识”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战后”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历史”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世界”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经济”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国家”的教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