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谈谈美软件的六大质量特性种特性

美学原理试题: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大约五百到一千字.._百度作业帮
美学原理试题: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大约五百到一千字..
美学原理试题: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大约五百到一千字..
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得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他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里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黑格尔的悲剧理虽有庸人主义的调和气息,但值得注意:第一,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是两种合理观念斗争的必然结果,肯定了悲剧矛盾的必然性.但悲剧的根源不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而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第二,在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中,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第三,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他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悲剧所毁灭的是双方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例如在《安提戈尼》中两种伦理力量互相冲突,在冲突中两者的片面性被扬弃,国法和家法本身都得到了肯定,这就是所谓“永恒正义”得到了正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批判了黑格尔的悲剧观,认为他不从生活出发,而从理念出发规定悲剧的本质,这实际上是宿命的观点,企图将悲剧的概念和命运的概念连接在一起.他认为命运的概念是和科学的概念相矛盾的,不可调和的.其次,他还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与艰苦斗争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例如“航海者同海作斗争,同惊涛骇浪和暗礁作斗争;他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难道这种生活必然是悲剧吗?有一只船遇着风暴给俺叫撞坏了,可是却有几百只船安全抵达港口.就假定斗争总是必要的吧,但斗争并不一定都是不幸的.结局圆满的斗争,不论他经过了怎样的艰难,并不都是艰难,并不都是痛苦.而是愉快,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性的.”再次,他还批判了黑格尔认为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最后,他还反对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他说:“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现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但我们认为在生活中并不是任何苦难与死亡都是悲剧,正如生活中并不是任何可笑的事情都是喜剧一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理论,虽然强调了悲剧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否认悲剧矛盾的必然性,这恰好暴露了他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的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跟》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至今的悲剧性的冲突”.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体现着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与反动社会力量所进行的斗争,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历史的进步从来都是艰难曲折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在维护传统制度的旧势力面前,新生力量总是显得薄弱,加之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在善与恶的殊死较量中,往往是新生力量的失败和毁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正义受挫,革命失败,善良遭毁,英雄蒙难,愈能暴露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愈加充分显示出实践主体的合理要求和必然胜利的曙光.这样的悲剧作为一种崇高悲壮的美,必定使人在悲伤中深思警醒,在愤怒中激励斗志,在惊叹中鼓舞信念,在感奋中增添追求真理的勇气,悲惨的结局却能产生震撼激荡的特殊美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正是“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就是正义的实践暂时被否定而终将被肯定,体现出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历史进步的艰巨性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因此,悲剧对象的本质是正面的、积极的,具有一种崇高的美.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新生力量新生事物总会在斗争、失败、再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伤痛苦唤起同情与怜悯之情,启人深思,激励斗志,奋发向上,增强信念,勇敢地为争取胜利而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悲剧的矛盾虽然仍然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但是与旧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占了统治地位,特别是在他们日趋没落的时候,他们的阶级本性就是压制新生力量,与历史的必然要求相对立.这时的悲剧就不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是普遍的必然的.这个矛盾,只有推翻了统治阶级之后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剥削阶级,有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从总的情况看历史的发展与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悲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是暂时的,局部的.悲剧的矛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是可以解决的. 悲剧在毁灭的形式中肯定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丑恶事物的揭露.这种揭露和喜剧中对丑恶事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点.喜剧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丑的本质,引起人们的笑声;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在悲剧中丑恶的事物是作为美好事物的敌对力量. 这悲中含有一份惊喜,一份震撼,一份壮烈,一份升华.我们在欣赏悲时,也和这生命、创造以至这拼搏精神一起,进到崇高壮美的境界.伤感是对价值、力量、性格、生命诸有被否定被毁灭的痛楚、困惑、惋惜和不平,是对在对抗中所表现的生机勃勃、英勇顽强的性格的景仰和敬畏.在悲恐哀号中,一种誓不低头的精神、前仆后继的精神、追根溯源的精神、慷慨激昂和庄严雄伟的精神便油然而生,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向上、向前、向完美.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1.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1.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23:14: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1.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DOC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_百度作业帮
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
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
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下面就开始我们满目风光的文学语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样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许你对这句话不陌生,可你对这简单的一句话当中的深刻意义领会多少?你对“文学”“语言”“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过吗?这句话可以推导出这样几层意思:
文学属于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嫡系. 文学是靠语言呈现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是划清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标志. 文学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和语言的创造性.
从文艺学的观点来看,文艺或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各种样式都自有其特异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按照它们各自采用的媒介和规则的不同,通常将文艺区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四个部类:
语言艺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即文学.
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
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
综合艺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则,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展现艺术形象,如戏剧、影视等.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
二、文学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如果将“语言”这个概念“放大”的话,那么可以说,绘画使用色彩、线条“语言”,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节奏的“语言”,电影电视使用镜头、蒙太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可视、可听、可触,创造的形象是直接的.而文学语言怎么样?它只是一个个语音或文字符号,不是形象本身,要经过读者视觉接收和大脑加工转换,才能在心里产生画面感、形体感、音响感、触感、味感……如鲁迅《故乡》开篇写“我”行近故乡时所见: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展现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产生阴晦的、苍黄的、萧索的隆冬严寒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这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
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如果说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一般性特点的话,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
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你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读者脑海中唤起“视觉感”,一个“绿”的色彩,晕染了整幅画面、整首诗的意境,千古为人所称道.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种一字之妙、之精,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出来的.王国维还说:“欧公《蝶恋花》‘面旋落花’云云,字字沉响,殊不可及.”王氏颇有天才颖悟,觉出欧阳修词“面旋落花风荡漾”中的“声音感”,声音也是形象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奥妙,即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且心尽量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正如王力所说:“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这就是奥妙,为我们欣赏文学和进行文学写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
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形象化的语言”理解成“文学化的语言”.
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回顾前面引述的《故乡》片段,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非常直露地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即使作者不说这句话,“悲凉”之意也隐约体现,你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不也透出几分“悲凉”气氛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说,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老舍对此深体会,他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我怎样学习语言》)可见,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三、怎样理解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
世界上各种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之美,汉语也不例外,借用前辈王力先生的话说,汉语之美有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都是语言拟音化的结果,堪称音乐美.汉语的音乐美古已有之,古人的优秀诗文可付诸吟咏,响于口耳,可惜于今衰弱,文学语言的接受逐渐视觉化了.不过,如果我们细心地读,静心地听,也能感觉出白话文的种种音乐之美来.
1.整齐之美
就像音乐有音符和乐段一样,任何语言都有音节和语句.古汉语的音节都是单一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有独立性,也有相似性,这就为音节的整齐组合创造了条件.一句话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的,这句话里前后语音可能形成音节的相近似,比如“绿肥红瘦”“鸢飞鱼跃”,其中两两对称,形成一种整齐之美.推而广之,如果两句话意义相关,用词相近似,句长相等,那么这就是对偶句;如果在对偶句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当然排比不要求字数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个别字重复出现.对偶句和排比句也体现语言的音乐之美.试看这样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对偶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排比
这样的语句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旋律感.
其实,优秀的白话文也体现整齐之美,例如: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偶、排比
2.抑扬之美
汉语的四声尽显抑扬顿挫,由四种声调组成的语句有无数变化的抑扬顿挫.所谓抑,指语音短促,带降调;扬指语音长扬,带升调.如此富有乐感,与音乐很相似.我们的祖先把古汉语抑扬顿挫的规律研究得深入细致,也把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主要体现在诗词平仄的运用上.试看下例: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晃卿衡》)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有的字在古代读入声,归到仄声里,我们不管它,仍可按今天的读音来读.读这种严格按平仄规则写的诗,要注意语音的长短、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上扬而悠长,仄声下降而短促,这样可接近于古诗本来的声律要求,表达抑扬之美,又不完全拘泥古人严格的格律.
在今天的白话诗和白话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复存在,但汉语的抑扬之美仍旧保留,只不过是以现代形式呈现,变得更为粗略而模糊了.例如: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李乐薇《我
    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 仄仄
的空中楼阁》)
首先,这些词语的平仄错落有致,创造了悦耳的声律,也许作者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观上却具有声律之美;其次,开头两个对称句,读起来短促,然后一个19字的长句,读起来舒张.如此变化多端,紧舒有致,创造了汉语新型的抑扬顿挫.
3.回环之美
诗中的用韵与音乐中的旋律回环有些相像,创造了语言的音乐之美.古代的赋文也押韵,现代新诗、新谚语也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元音在句尾的重复.押韵对于诗文的效果,就是回环之美.
古诗词的押韵情况是显见的,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句的末字必须押韵,不过词的押韵未必如此,可能句句押韵,也可能三句押韵;平声韵和仄声韵分开,不像现在这样通押;还有入声韵,这是古诗词中特有的,入声现代普通话已绝迹,在现在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情况比较复杂,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在末句出现是押韵就够了.入声韵的绝迹,属于“音变”现象,古代发音和现在所不同;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押韵,现代人读来觉得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总之,古诗词押韵较为分明,造成优美的旋律,给我们诵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赋和散文的用韵易于被忽略,值得一提.赋是押韵的,汉赋是典型的赋,我们读得少.如高中课文苏轼《赤壁赋》有些句子押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果细心地读,可以发现古代有些散文也间或押韵,如柳宗元《愚溪诗序》: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违”和“归”押韵,“夷”和“知”押韵.如果我们只看不诵读,是不容易察觉其中押韵的;如果多诵读,就容易读出韵味来.  
从现代文学语言的情况来看,语言回环之美主要不是表现用韵上,而是以词组和句子为运用单位,呈现多种形式.它也与语句的整齐之美相关,如前面提到的“黄酒之与白干……”就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回环之美;它还有词句的小回环,自有一种旋律感,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前面提到的“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也是一种小回环.
当然,汉文学语言之美不止这三方面的内容.只要我们时刻牢记“汉文学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一信念,那么我们上语文课读课文,在课外读书报刊,都能体会到这种语言之美;我们平时说话,或演讲,或交谈,都会自然地表现出这种语言之美.
四、怎样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诗人呕心沥血的创造产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它具有深味性、伸缩性、多变性等特点,读者把握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一方面可以往意义、意味、意韵的“纵深地带”无限地探入、拓展,另一方面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品味这样的语言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它的深层意蕴、弦外之音和审美效果.这样的品味活动,不同于学习实用性语言,不同于学习外语——那是偏于语法分析、实用效果分析和运用性训练,多有理性的判断推理,于情感、美感、联想、想象无涉.那么,中学教学中的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活动究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要重视整体把握.
语言的音节或文字的有机组合,构成“语言场”;文学作品的语言场不同于别的语言场,这种场的强力和魅力都远远胜出其上.所以品味这种语言应有良好的整体感或“场感”.“场”照亮了作品的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作品中的字词句靠这“场”来定义、定性,它们离开这“场”就还原到字典、词典中去了,成为只有单一的平面的意义的语言材料了.
例如《故都的秋》的核心语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的“悲凉”一词是大家都能认能说能写的,它至少有这么三重意蕴:
(1)词典义:悲哀凄凉.(《现代汉语词典》)
(2)普泛的文学意义:对往事或现实的沉痛感慨;即景生情的悲伤;复杂的人生感受.
(3)《故都的秋》中独特之义:作者颠簸于人生旅途,身心疲惫,深感悲凉;看见秋景引发美好的情怀,表达了一种审美感受;美好情怀中渗进人生的苦涩味,是美感与苦涩感的混合生成.
此三者的意义逐层扩大,又逐层具体化,由单一性趋向多义性,而且由于读者个人的情况不同,对郁达夫笔下“悲凉”感受的细微差别何止百千.
我们为什么能品味出这么多的内容呢?这得益于对《故都的秋》的“文章场”“语言场”的把握,体现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认知的确定性.记住,这是品味语言的常规.
2.要重视微观分析.
不能只是单纯地“高屋建瓴”地“俯视”,还应沉潜到语言的溪流和浪波的底层,察看语言“美景”的各个重要的精微细部.需要发挥你的解词读句的能力,需要你对语言细节“末梢”具有一定的敏感.
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耐人寻味,“忘却”与“记念”本是一对矛盾,怎能组合在一起,并作为标题醒目地列出?其中汇集各种意味:有对国民健忘大脑的提醒,有对作者自己放下精神重负轻装上阵的激励,有对反动派“瞒”和“骗”的愤怒.简短的语句里可作出大文章.
这种微观分析,重在“精细”,在“细”字上下功夫,从“精”上定要求.作者一字,读者百味;作者未必这般,读者感慨万千.
3.目标指向是深层意蕴、审美效果.
(1)深层意蕴:指文本义、语境义,而非词典义、浅表义.有些众人皆知的语言深层意味应该挖掘出来,有些众人忽略而你沉思之后突发新见的深层意味更应该挖掘出来.
(2)审美效果:指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在充分认知、理解之后作出的理性评价.一般都给予好评,很少有差评.涉及的方面很多,如遣词造句的精心、恰当,词句中思想感情的厚重性和丰富复杂性,句式的长短变化,组词构句的陌生化、创造性,词句在语音上的表情达意效果……记住,不是光理解语言本义,而是着重于“品评”效果.
4.培养品味语言能力的途径.
说到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也许你会很快地说出“多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困难之所在.很多中学生爱读时尚文学、时兴作品,而拒绝经典作品,从学习语言来说,这是一种偏差.时兴作品当然可以读,它们的语言与你的语言“距离”较近,容易被你接受、“消化”,可以培养你的“现代语感”;而经典作品的经典性理应包括语言的经典性,它是民族语言的经典、精华和范例,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存留下来的“金子”,你一时难于“咀嚼”和“消化”,是因为你心浮气躁,还没有静心地沉入作品的底层,去捕获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你读过较多经典作品之后,你获得的语言素养一定比读时兴作品丰厚得多、深厚得多,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你读文学作品时,是只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是也关注语言表达?如果你带着“消遣”的心情,可以只读故事;如果你心怀“学习”的目的,最好是把读的目标全面化,包括关注作品的语言表达.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批评某些“爱读书”青年说:“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朱先生当然是正面倡导关注语言技巧在内的“艺术技巧”.阅读的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其间高低、优劣泾渭分明.作为学生,要学好语文,应该把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作为关注点、兴奋点,不放过任何一次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机会.
你最好有专门的“文学语录簿”“语言素材本”,记录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句子,作一些评点,并且经常翻看,出声地吟诵.学习文学语言是慢功夫,偷不得懒,光是只阅读不记录是不行的.许多文学青年就这样勤学语言起步写作,文学大家也同样经过了细致漫长的积累语言、锤炼语言的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