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道孩子爱吃的下饭菜吗?

  干贝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年人吃干贝是很好的,但是专家表示,小宝宝最好不要吃,因为干贝吃到体内后会因为化学作用而产生一些毒素,这些毒素对成年人没什么影响,但对小孩子就不同了。  儿童可以吃干贝吗  儿童不宜食用。原因是干贝所含的谷氨酸钠可分解为谷氨酸和酪氨酸等,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毒、有害物质,会干扰大脑神经细胞正常代谢。大量食用会影响肠胃的运动消化功能,导致食物积滞,难以消化吸收。干贝蛋白质含量高,多食可能会引发皮疹。  干贝的食用禁忌  1、干贝与香肠不能同食,因干贝中含有丰富的胺类物质,香肠含有亚硝盐,两种食物同时吃会结合成亚硝胺,对人体有害。  2、干贝本性寒凉,食用时最好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冰镇饮品。另外,吃干贝后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3、食用干贝的同时最好也不要喝啤酒。吃干贝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id: "251396",container: s,size: "250,250",display: "inlay-fix"});})();  其实,宝宝也是可以适量吃干贝粥的。通常,六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吃了,但是妈妈们一开始只能给宝宝少喝一点儿,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没问题的话,就可以逐渐多喝了。假如是宝宝食用的话,干贝要切碎一些,一定煮烂,煮成糊状,这样才不会噎到宝宝。12个月以上,4岁以内的宝宝食用的话,也可将干贝切成小丁块,4岁以上就可以稍微大一些。  干贝中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核黄素和钙、磷、铁等,这些都对宝宝的成长发育很有益处。因此,适量给宝宝食用一些干贝粥是非常安全健康的做法。对于大人来说,常食干贝有助于降血压、降胆固醇、补益健身。但是宝宝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干贝又是高蛋白质的滋补佳品,所以妈妈们切记千万不要给宝宝吃太多的干贝粥。而且在熬制干贝粥的时候,最好少放些油盐,这样对宝宝的健康更有利。除了食用干贝粥之外,妈妈们还要注意宝宝的营养补给是否全面,切不可只固定吃一样营养品,要保证宝宝营养的全面吸收.}
首页 > 育儿 > 幼儿期 > 安全锦囊 > 正文2017-01-16 01:54:2639健康网核心提示:购买给孩子用的中成药里面有“罂粟壳”这个成分,能给孩子吃吗?  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前来咨询,说自己购买给孩子用的中成药里面有“罂粟壳”这个成分,不知道能不能用。客观上讲,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一下中成药说明书的禁忌症内容就明白了,如果有“禁用于儿童”的提示,则不应用于儿童。但是有些药品说明书上并未明确提示这种禁忌症,患儿父母又很担心,那怎么办呢?  说起罂粟壳,相信大家都想到了罂粟,这是一种能够用来制造毒品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壳就是罂粟壳,也叫米壳,是一味毒性中药,具有止咳、止泻、止痛的作用。罂粟壳在临床比较常用,而且很多中成药里也有这个成分。那么,这种中药究竟能否应用于儿童呢?实际上,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些争议。也就是说,不同资料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首先,从《中国药典》收录的内容来看,罂粟壳不能用于儿童。在2015版药典“罂粟壳”项下的使用注意标明了“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所以,从这种观点出发,罂粟壳以及含有罂粟壳的中成药应该禁用于儿童。  但是,临床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简单。  第一,罂粟壳传统上就是可以被应用于小儿疾病治疗的药物,在《普济方》中就有专门治疗小儿吐泻、不思乳食的罂粟散,由罂粟壳、陈皮、诃子、缩砂仁、甘草组成。  第二,目前存在很多以罂粟壳为主药来治疗小儿腹泻和小儿咳嗽的报道。例如,炒山药、炒鸡内金与醋炒罂粟壳共同研末,做成稀粥加糖食用,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又如,炒苍术、焦山植、车前子和罂粟壳共同研末,口服治疗小儿腹泻。  第三,很多小儿专用中成药也含有罂粟壳成分,例如小儿止泻片、小儿止泻灵颗粒等。所以,临床上实际还是存在有罂粟壳应用于儿童治疗的情况。  罂粟壳的毒性主要还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的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阿片类成分,儿童使用罂粟壳的风险也是因为儿童机体对于这些阿片类生物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同。但是,作为纯体物质,吗啡不仅可以用于儿童,而且在儿童疾病中使用广泛。根据《马丁代尔药物大典》(35版)的记载:“在婴儿和儿童中,阿片类一直就是最主要的镇痛药物”。从这个意义上看,罂粟壳其实不是不能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  当然,儿童因为使用罂粟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的药害事件还是很多。  从这个角度看,罂粟壳用于儿童的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理应禁用于儿童。但是也有一些有待讨论之处,例如:“儿童”概念的年龄范围跨度太大,1岁和15岁的都是儿童,但身体条件和药物敏感性显然不一样,应该区别对待。同时,从这些案例报道的用药方法上看,很多不良反应案例都是民间验方偏方用药,或者说是患者自己购买罂粟壳,自己使用,而且很多中毒的人群都是尚未满1岁的婴儿。也就是说,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专业医生的参与,而患者的年龄也确实太小了。另外一个方面,罂粟壳虽说是按照麻醉药品管理,但是由于其同时也是一个调味料,经常违规添加在火锅、麻辣烫等食品中,甚至成为招揽顾客的行业潜规则。所以,据说在很多调味料销售点就可以买到罂粟壳,非常容易获得。因此,儿童使用罂粟壳后的中毒事件是有很多背景原因的,容易获得、自我用药、民间偏方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如果在医院使用,则安全性也未必不可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儿童是否能用罂粟壳这件事要分开看。一方面,药典确实明令禁止罂粟壳用于儿童,但临床传统也确实存在使用的情况。另一方面,怎么用是关键问题。  所以,强烈建议:不要自行购买使用;强烈建议:不要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强烈建议:不要大量使用或小量长期使用。如果要用,一定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且严格控制用法用量,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在有替代选择的情况下,不建议选用罂粟壳或含罂粟壳的中成药进行治疗。39健康网(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39热文一周热点}
#百万创作者计划#做菜的时候加了料酒,还能给孩子吃吗?市面上的料酒,所含的酒精在10%vol左右,是啤酒的2-3倍。那么经过高温烹饪之后,其中还剩下多少酒精残留呢?一、高温能把酒精挥发掉吗?能,但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能完全挥发掉所有酒精。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将酒精进行高温燃烧,持续燃烧15分钟也还有40%的酒精残余,那么持续1小时,也才挥发掉75%左右的酒精,就算高温燃烧2.5小时以上,依然会有5%酒精没有挥发掉。看到这里,就可以看出酒精在高温环境下很难完全挥发干净。如果孩子吃了,怎么都会摄入点酒精。而酒精对处在大脑发育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利。除了影响大脑发育,还会损伤孩子的肝,胃等器官,长时间摄入会导致孩子发育落后,出现睡眠紊乱、低血糖,脱水等现象,甚至导致死亡等!虽然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资料说孩子到底多大能接触料酒烹饪的食物,但出于谨慎考虑,建议6岁前不要给孩子吃任何用料酒烹饪的食物。对孩子来讲,“0”酒精才是最安全的。当然,如果妈妈前面有给孩子吃用料酒做的菜,也不要过于焦虑,正常料酒只是佐料,用量不会很多,另外,孩子也不会把菜全部吃完。二、巧用天然食物,也能调味去腥料酒在烹饪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鲜去腥,但有这功能的并不是只有料酒,还有一些天然食物,不仅营养,还兼顾了口味。常见的调味食材有小葱、生姜、大蒜、洋葱、大葱,还有一些酸性食材,如柠檬、番茄、菠萝等,虽然去腥效果没有料酒那么有好,但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比较安全,并且食物搭配也更丰富。具体使用是妈妈在煮肉汤、鱼汤过程中,可以直接把大葱、生姜一起弄到锅里慢慢熬制。当然在制作肉馅时,也可以加入一些葱姜水,结合肉一起搅拌,这样可以去腥,也可以增加肉的水分含量,有弹性和口感。正常葱:姜:水按照1:1:10的比例,简单就是把这三样东西切成碎末,加入开水,然后放凉就好。总之,很多天然食材自带千滋百味,完全可以作为“天然调味料”使用,不仅安全还营养,相信宝宝也会喜欢。三、警惕生活中的“隐形酒”那么除了让孩子远离酒精,让“天然调味料”代替料酒、醋等来烹饪食物之外,就够了吗?事实上情况比这个更加复杂,很多时候,酒精并不仅仅存在于料酒、醋、果酒、啤酒、白酒、红酒中,一些被认为“不含酒精”的食物种其实也常常藏有酒精,我们称为“隐形酒”。尤其是下面这些食物,家长要注意了:超市里最常见的蛋糕面包,例如美味的蛋黄派、草莓派、巧克力派、还有各种面包等,很经常厂家为了保存其中的水分,而添加了“食用酒精”。另外一些对孩子充满诱惑的酒心巧克力,以及我们经常使用的酒精类药物,例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洗手液、漱口水等,看看成分表,酒精含量至少都在40%以上,可以说一瓶药,半瓶酒。所以,爸爸妈妈在给孩子买吃的或用东西时,一定要多看下配料表,如果有酒精,那就不要买了。回归到现实中,孩子的酒精摄入一部分可能源于食物的自然发酵和分解,另外一部分可能包装上有注明含酒精,但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孩子年龄越小,酒精的危害越大,一定要让孩子远离酒精,最重要是家长要甄别好那些含有硬性酒精的各种食物和药品,避免孩子摄入。儿科鲍奶奶1384万获赞 144.3万粉丝匠心计划创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匠心计划创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道孩子爱吃的下饭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