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什么是便民服务中心心数字政府自助终端机运行没有运行

各县(市、区)、市直园区政务服务管理机构:

为高质量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促进镇村便民服务三化建设工作交流,根据全省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安排和我市实际,拟组织工作组对全市 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开展验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贡觉卓玛 洪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建设股干

验收单位:船山区、安居

    遂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审批制度改革科干部

验收单位:蓬溪县、遂宁经开区、市河东新区

  蓬溪县行政审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政务中心主任

    河东新区行政审批局(政务中心)政务建设股干部

验收单位:射洪市、大英县

根据《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关于印发《进驻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参考目录》《村级代办事项参考目录》《“示范便民服务中心”评估验收标准》及《“示范便民服务站”评估验收标准的通知》(川政公函〔2022187 号)要求,验收小组将对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评估验收标准评分表对各省级、市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进行现场交叉打分,打分情况由每组组长汇总后,于1123日将示范便民服务中心验收评分表(附件2)反馈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

根据交叉验收的结果,确定得分80分(含)以上为县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85分(含)以上为市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并将得分90分(含)以上的乡镇(街道)纳入申报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的范围。县级试点、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由各县(市、区)、市直园区自行验收。各地自主验收要严格控制数量,把好质量关,今年不达标可明年申报。

(一)各县(市、区)、市直园区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要把此次验收作为自查整改、督导交流活动,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充分做好验收工作。1123日,各县(市、区)、市直园区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统一汇总“示范便民服务中心”申报统计表(附件1,并将省级示范乡镇的PPT验收资料(可压缩文件,将PPT另存为PDF格式),发送到电子邮箱:;联系人:钟洁;电话:2217726

(二)各验收小组组长要结合实际筹划好验收工作,熟悉验收标准,确保验收效果。要加强与工作对接,严格遵守廉洁等相关规定,做好疫情防控、交通保障等安全防范工作。

(三)各验收小组工作期间相关费用由派出单位按差旅费标准保障。

附件:1.“示范便民服务中心申报统计表

遂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建立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三化建设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责、责任到位的,得1分。

明确组织协调各类便民服务事项的进驻、管理的职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的职责的,得2分。

现场查看标识标牌和有关文件资料

明确推进和指导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的职责,制定便民服务站各项规章制度的,1

组织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令第722号)、《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工作指南》等相关文件的学习讨论并及时贯彻落实到工作中的,得2分。

选址靠近政府大院或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办事的地方的,得1分。

按照国发〔20225号文件对政务场所名称要求,规范设立名称的,得0.5分。

现场查看标识标牌和服务场地

中心标识整体形象严肃庄重,中心主体建筑显著位置应悬挂标识牌,结合建筑主体整体形象标明中心名称的,得0.5分。

设置有醒目指示牌,设置集中统一的信息公告栏,并在显著位置公布办公时间及咨询电话的,得0.5分。

在交通主干道、主要道路进出口等位置设立醒目的交通指引牌的,得0.5分。

按照《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面积标准参考表》,满足一级标准的,得3分;满足二级标准的,得2分;满足三级标准的,得1分。

科学划分日常办公区、综合服务区、办事等候区、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域的,得2分。

设置综合窗口,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办理服务模式,统一规范窗口标识、窗口台面座牌和工作牌,窗口指示牌应标识为综合窗口的,得4分。(帮办代办,“跨区域通办等业务均可依托综合窗口开展。)

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提供兜底服务的,得2分。

开展亲民化改造或者工作台面设置高度、宽度合适(参考标准高75cm、宽75-100cm)的,得1分。

根据业务需求统一为窗口配备办公电话、电脑、高拍仪、打印机、办公桌椅和文件柜等办公设备的,得1分。

对外服务的窗口统一设置窗口标识,摆放评价装置或张贴评价二维码的,得1分。

开展大厅适老化建设,大厅设施适宜老年人进出,配置老花镜、放大镜、医药箱等适老化便民设施的,得2分。

配备等候座椅、自助服务终端、饮水机、急救箱、手机充电台及办事所需的文具等便民设施的,得1分。

配备有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设置紧急逃生通道并明确标识的,得1分。

参照省级《进驻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参考目录》,根据不同类型乡镇情况,印发符合本地实际的《进驻XXX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的,得2分。

对照《进驻XXX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事项全部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并办理,少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行使层级在县级以上的事项,各地可以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帮办代办等方式下沉至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办理)

结合地方实际,进驻水、电、气、电视、通信、金融、邮政快递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进驻一项得0.5分,满分3分。

紧贴群众需求,结合本地实际,梳理并公布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优化办事流程的,得6分。

事项清单及现场查看各类公示载体

公布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清单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的,得3分。

未梳理、公布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的,得0分。

建立完善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收集整理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高频事项,加强动态调整的,得2

未建立完善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或未动态调整事项的,得0分。

利用便民服务事项公示栏、LED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将本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事项清单在显眼位置公开公示的,得3分。

制作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申请材料示范样本及样表,在窗口或服务区显著位置摆放的,得3分。

利用政务公开栏、LED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定期公布涉及辖区群众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农用地审批、社会福利、涉农补贴、户籍管理等应公开的事宜的,得2分。

对外服务窗口应设置岗位牌,公开展示窗口人员单位、姓名、职务和照片等信息的,得2分。

窗口工作人员为在编业务骨干或政府购买服务的专职人员,固定到窗口工作一年以上的,3分。

现场查看人员配备和有关文件资料

窗口人员数量根据进驻事项、服务对象等合理配备,满足需求的,得2分。

定期组织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的,得2分。(全年不少于4次)

培训记录和有关文件资料

新进窗口工作人员落实岗前培训的,得1分。

建立完善窗口管理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涉及窗口受理、办理各环节的考核与窗口奖励、年度考核、职务职级晋升等挂钩,切实做到奖惩分明的,得3分。

窗口工作人员应挂牌上岗,是党员的应注明身份的,得1分。

统一工作服的,得1分。

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一次性告知、服务双岗、去向留言、投诉举报以及其它特色服务制度的,每一项得0.5分,满分4分。

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建立印章管理制度,对有多个站点的实行印章编号管理的,得2分。

现场查看和有关文件资料

内部流转的办件材料使用审批服务专用章的,得2分。

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电子印章应用的,得2分。

便民服务大厅安装监控设施,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实现窗口监督全覆盖的,得2分。

现场查看和有关文件资料

畅通监督管理渠道,自觉接受上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业务指导及监督考核的,得1分。

加强对所属设施设备定期检查、评估和维护,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震、防失泄密等安全工作的,得1分。

现场查看和有关文件资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档案归档制度的,得1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的,得1分。

规范疫情防控措施(2分)

落实疫情防控规定,进入大厅前进行体温检测、扫码登记,建立消杀台账的,得2分。

依托四川省政务服务平台办理服务事项,办理结果录入一体化平台的,得1分。

落实好差评制度,线上系统办理一事一评,线下办事一件一评的,得1分。

畅通线上线下办事渠道,群众自主选择线上或线下办理方式的,得2分。

现场查看和有关文件资料

立足实际配备自助服务终端,终端设备运行良好,有专人指引操作的,得2分。

近两年在便民服务工作中开展改革创新工作并得到各级领导签批、有关部门好评、媒体宣传成效、信息被上级采用,有一项创新举措得1分。(县级1条得0.5分、市级1条得1分、省级及以上12分)。

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签字:

}

农业绿色生产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保护环境、保证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户收入。通过应用农业投入品追溯管理平台,规范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活动,实现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流向可跟踪、风险可预警、责任可追究,防止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进入流通领域,减少农业投入品的滥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省级层面建立省级农业投入品追溯监管平台,具备企业电子档案、产品追溯管理、监督检验管理、产品召回等主要功能。赋予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执法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使用权限,采集主体管理、产品流向、监管监测和公众评价投诉等相关信息。

县级层面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接入省级追溯监管平 台,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溯源与数据采集工作,加强追溯监管平台使用指导和培训服务等。

乡村绿色生活主要包括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等,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乡村居民生活空间、生活用水等进行监测,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地区垃圾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进行监测分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监管依据。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数字化监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数字化监管是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处理等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实时监测垃圾清运数量,提高处理收运效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测是指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开展过程管控、水质监控和设施运营状态评估。

——村容村貌监测。村容村貌监测是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地区房屋、道路、河道、特色景观等公共生活空间进行监测,为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影响村庄环境现象,保持乡村面貌整

省级层面负责建设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监管平台,建立预警数据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形成“问题线索在线受理、任务在线交办、履职在线监管”全流程监督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编制工作手册或技术导则,指导地方建设分平台及相应的工作机制。

县级层面负责完成农村人居综合监管分平台建设任务, 建设监控设施。对监测全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展在线监控与动态录入,汇集辖区内农村实时监测信息,形成电子地图或报表。在县级分平台设置专门的举报板块及受理机制, 引导农村居民通过 APP、小程序等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网络监督。

运行模式,设置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长效管护等板块。以“一图全面感知”的方式,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统一指挥调度、物联预警分析研判、长效管护综合管理。平台基于物联网终端设备提供垃圾桶满溢监测、污水水质监测、厕所气味监测、人员车辆定位、村容村貌监控、大喇叭一键喊话广播等功能。通过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汇聚,减少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方面的重复投入和劳动。

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武宁县人居环境治理“万村码上通”长效管护平台与省农业农村厅“万村码上通”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形成了“上报、整改、监督、反馈、考核”完整的群众监督机制。村民可一键上报身边发现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问题,省、市、县、乡、村分级响应,协同共治。

武宁县人居环境治理“万村码上通”长效管护平台,畅通了农民群众监督投诉渠道,切实做到村庄环境“一网统管”。已接入 939 个一类村庄,累计上

报事件 6343 件,完结 6025 件,完结率达 94.56%,有力提升武宁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深入推动全县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是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信息化手段。

在农村河流、水库、地下水、蓄水池(塘)等饮用水水源采样点设置数据采集点,对温度、色度、浊度、pH 值、电导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进行综合性在线 自动监测。

省级层面整体推进农村地区地表水环境、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工作,合理安排信息化自动监测站点布设,制定监测标准和方案。编制工作手册或技术导则,指导地方开展监测。

县级层面按照省级部门要求,建设和维护信息化自动监测站点,组织实施水样采集、数据报送和预警,并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供水管理。

注意事项: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需要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增减相应的监测项目。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164-2020)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有关要求进行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质量控制。

(三)农村生态保护信息化

农村生态保护信息化主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监 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及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监测等内容。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变化、趋势进行综合监测分析,助力推进农村生态系统科学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基于统计调查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山川、湖泊、森林、草地、湿地、沙地等进行综合监测,汇集系统治理数据,为农村生态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撑。

省级层面建设本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监测平台, 开展统一监测,对系统治理数据进行统筹,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数据资源管理“一张图”,通过分析预测为地方系

统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统筹推进区域范围内山川、湖泊、森林、草地、沙地等生态系统观测站信息化建设。

县级层面负责维护观测站点,进行重要参数采集比对、异常情况实时监控上报,并根据监测分析结果开展治理。

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田土壤、生产用水、排放气体中的主要污染参数进行监测, 实现对农田环境、养殖环境、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

省级层面制定土壤环境、畜禽粪污、秸秆处理等方面的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案,按照构建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的要求,对各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开展监测分析,根据监测分析结果,为市、县级部门提供指导意见。定期组织监测技术培训,开展技术规范宣贯和技术指导。

县级层面负责监测点位的建设管理,开展农业生态环境重要指数的采集、监测、分析和预测。

利用卫星遥感、5G、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技术等手段,基于多源融合数据,根据脆弱区和敏感区的评价指标, 对农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进行识别、监测和预警。

省级层面依托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建立农村地区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观测体系。利用天基、地基、空基等观测手段,开展农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识别和监测,

叠加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数据图层,提升识别和观测精度。

县级层面负责本地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预警、问题情况上报,以及地质灾害风险应急管控等工作。

吉林省梨树县:以信息化助力黑土地保护

梨树县位于松辽平原东辽河西岸,地处全球“黄金玉米带”,耕地总面积

393.8 万亩,粮食年产量多年保持 40 亿斤以上。为遏制黑土地土壤退化、土地透支问题,十余年来,梨树县持续加强黑土地保护技术研发,搭建农业信息化数据平台,首创了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为核心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为黑土地保护插上数字化翅膀。

一是加强院地合作,构建黑土地保护推广新模式。与 14 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院地合作,建立全国第一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现代农业研究院。每年 30 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50 多名博硕研究生在梨树从事黑土地保护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起了“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农技推广站+示范户”的推广新模式,实现了黑土地保护、农业生产技术、新机具的全程示范推广。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指导农业生产施肥精准化。建设梨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中心,通过全县 41 个固定监测站的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田间作物生长情况,分析田间基本信息以及气象、虫害信息,宏观掌握区域作物的生长环境。利用遥感技术采集土壤样点数据,对全县土壤进行肥力区域划分,建立粮食作物施肥模型,实施个性化配肥方案。

三是推广“互联网+农机”,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农机”项目,建立农机作业远程电子监测技术平台,投入使用远程终端监测设备 1064 台(套),实现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电子监测,即时查看农机深松作业面积。同时还在秸秆捡拾打捆、高效植保作业、玉米籽粒直脱等项目中广泛应用。

四是统筹部门监管,助推乡村综合治理数字化。整合环保、农业、自然资

(一)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是指将网络媒体作为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在农村地区传播的有效渠道,通过主流思想网上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宣传、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利用政府官方网站、新闻媒体、数字广播、公众号、APP 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典型案例、鲜活数据,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进行常态化宣传、解读。

省级层面负责宣贯党的文化宣传方针政策,指导县级宣传部门开设运营各类自媒体官方宣传账号,对党和国家政策、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进行常态化宣传、解读。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为主题,建立优秀乡村网络数字文化选送机制,建设投稿征集平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乡村振兴题材稿件。

县级层面负责本级官方宣传账号运营管理、内容更新、舆论引导、回应群众关切等工作,及时推出乡村振兴重点报道。由县级宣传部门对征集的优秀乡村网络数字文化作品统一规制后,分发至县级融媒体中心、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站点、网络平台。选拔和培养农村网络文化正能量传播员队伍,通过信息终端把优质内容传递给基层群众。

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媒体资源,建设涵盖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

省级层面负责县级融媒体中心站址部署,依据《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GY/T 321-2019)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为县级融媒体中心业务开展提供技术能力与基础资源支持。

县级层面依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等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各县委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县委县政府各部门资源,逐步拓展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功能。

依托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库(省宣传、网信、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乡村振兴等部门牵头组建),基于各级政府网站、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平台、新媒体等平台开设移风易俗、优秀农耕文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专栏。

省级层面组建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库。统筹各类乡村文化主题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网上宣传。

县级层面以传统节日、重大活动等为契机,策划、组织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乡村文化活动网上传播渠道与影响力。

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现有站点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通过网站、APP、社交平台、新媒体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省级层面牵头推进县、乡、村三级网络文化站点信息化建设。基于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全省“二馆一站”(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资源上云入库与共享开放。以网站、APP、小程序等形式建设掌上文化服务平台。

县级层面组织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 数字访问终端部署。依托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县级“二馆一站”公共文化资源上云,在农村居民中推广使用掌上文化服务平台。

(二)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

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主要包括农村数字博物馆建设、农村文物资源数字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农村风土民情、非遗资源、文物遗址等文化资源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资源存储、管理、分析、利用、展示,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网上广泛传播。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挖掘、梳理、保存、推广,以网站、APP、小程序等形式建设数字博物馆平台,集中展示村落的自然地理、传统建筑、村落地图、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

针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依托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传统村落单馆,以文字、图片、影音、三维实景、全景漫游等形式,集中展示传统村落概况、历史文化、环境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特产、旅游导览等信息。

省级层面负责初审传统村落单馆申报建设信息,并将推荐建馆村落有关材料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通过审核的传统村落所在县制作、上传建馆材料。

各传统村落所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单馆建馆 申请、实施方案制定,组织专业团队对建馆村落进行深入调查和材料制作,并提交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注意事项:建馆村落应为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各省传统村落单馆建设应分批次有序开展,优先选取具有地区或民族代表性的、保护成果显著的中国传统村落开展建馆工作。

针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的村落,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平台(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

织建设),建设村镇单馆,集中展示村镇历史文化、文物资源、历史建筑、非遗资源等信息。

省级层面负责对县级政府提交的单馆申报材料进行初 审,遴选优秀案例向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平台上报。有条件的省可建设省级平台。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政府部门,负责组织专业团队对村镇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挖掘,形成对应的数字化档案与影像资料,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评审材料。

注意事项:申请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单馆的村镇必须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农村文物资源数字化包括数字化采集与展示,前者指应用信息技术将农村文物的自然属性信息与人文属性信息加 工为图文、视频、3D 影像资源,后者指对采集成果进行故事化加工创作,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对外宣传展示。

省级层面依托省级文物数据档案存储和管理中心建设农村数字文物资源库,整合汇聚各市、县农村数字文物资源, 并对接国家文物局统一建设的“数字文物资源库”。

县级层面负责农村地区文物资源信息的采集与报送工 作。依托“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搭建流动式乡村文化遗产虚拟展示与传播系统,经常性组织乡镇、行政村举办流动展览。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乡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部署

线下文物展示一体机、数据展示屏等实体终端,提高文物资源的进村展示力度。

对农村地区传统口头文学及文字方言、美术书法、音乐歌舞、戏剧曲艺、传统技艺、医疗和历法、传统民俗、体育和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与宣传展 示,实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留存和传播。

省级层面负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建设与运行维 护,并与文化和旅游部建设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实现对接。依托省级非遗网,开展线上展播、网络直播等宣传展示活动。

县级层面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非遗记录,负责非遗项目普查、收集、筛选和资料报送等工作。各县建立标准化的采集、建档、管理流程,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数字资料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

注意事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工作应遵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 范》等相关要求。

(三)“三农”网络文化创作

“三农”网络文化创作是指以“三农”为主题,支持内容创作者开展文艺创作,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网络文学和网络视听节目。

省级层面依托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

集、推选和展播活动等,对反映“三农”优秀文化的网络文学和网络视听节目给予优先审批、绿色通道、财税金融支持等政策支持,建设“三农”题材网络文化资源库。

县级层面负责发掘本地优秀“三农”题材作品,建设本地乡村网络文化创作题材作品库。为本地“三农”网络文化创作者提供政策咨询、内容策划、生产制作、后期剪辑、产品测评等支持,培育“三农”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人。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自有数字渠道对“三农”网络文化创作内容进行推广,并与合作的社会数字平台载体(搜索、电商、社交、短视频等平台)进行有效对接。

(四)乡村网络文化引导

乡村网络文化引导主要包括整治农村互联网非法传教 活动、清理网络空间违法和不良信息等,通过清理整顿网络负面信息,加强内容创作和传播引导,为农村居民打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环境。

开展政策法规网络宣传,依据《宗教事务条例》,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开展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主体全面清理整顿,杜绝利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进行非法传教。

省级层面负责统筹农村互联网非法传教整治工作,主动抵御非法宗教渗透,严防邪教组织在农村地区发展蔓延。

县级层面负责对宗教场所举办宗教活动存在的安全隐 患、是否存在非法传教活动、邪教活动、借宗教名义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等情况集中排查,同时排查利用互联网的非法传

教行为。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的原则,制定应对措施逐一化解。

清理互联网上淫秽色情、攀比低俗、封建迷信、网络谣言等违法和不良信息,遏制其在农村地区的传播,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村少年儿童。

省级层面负责建立与完善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 台,清理下架违法违规信息、网站、移动应用程序,联合公安网络安全保卫部门与相关部门进行查处打击。指导、监督各地各网站规范开展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工作。负责统筹农村中小学违法和不良信息防范教育,安排增设相关课程。

县级层面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平台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巡查清理,依托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受理群众举报,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督导、检查农村中小学违法和不良信息防范意识教育课程开设。

智慧党建主要包括党务管理信息化、新媒体党建宣传、党员网络教育等内容,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党建相关党务、学习、活动、监督、管理、宣传等工作的全面整合,打破农村党建传统条件限制,提高县级、村级党建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并通过

数据分析手段,及时跟踪了解基层党建工作进展,不断提升党建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农村党务工作线上线下协同开展,推进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党员管理、民主评议、党代表联络服务、党内生活、党内表彰与激励关怀、组织员队伍建设、计划总结等业务融合,线上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重点解决农村党组织分散、党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实现农村党务管理应用场景智慧化。

省级层面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市、县组织部门开展党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完善数据标准化处理、标准化数据接口、安全控制、数据安全交互,实现党务数据的采集、识别、归集、分类、安全存储, 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达到“填一次,多系统可用”的效果。打通各级党组织数据,集成展示全省党建动态,快速传达上级政策要求,精准下发党务工作任务,长效考核监督农村党员队伍,夯实基层群众基础。

县级层面依托省级数据中心、党务管理系统,开展线上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党员管理、组织发展、民主评议、计划总结等工作,推进党务管理全流程闭环管理。针对农村党员分散特点,开展线上组织生活。

利用网站、APP、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村基层党建宣传工作,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精神,并将基层党建有关事务,按规定在党内或者向党外公开。

省级层面负责建立党建内容审核机制,多途径开辟村基层党务公开渠道,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精神,公布党建工作重大决策、工作动态等内容。严把内容发布关,建立信息监督机制,接受基层党员群众意见。

县级层面构建村基层党建要闻、党建信息发布、信息审核、信息监督、意见反馈等全流程管理闭环。在电视端、PC 端、移动端设置党建宣传和网上“三务”公开模块,定时给用户推送各类新闻、文章、公告等消息,宣贯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理论知识,建立村基层党务信息公开的监测反馈机制, 确保基层党组织信息的及时性、公开性和透明性。

在电视端、PC 端和移动端,构建党务知识、法规制度、党员网课、党内集中教育等模块,通过 APP、公众号、小程序等载体,对接学习强国平台,开设农村党员干部网上党课, 给农村党员提供便捷化的学习渠道,实现远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省级层面汇聚全国和省级教育资源,打造全省统一的网络党课教学数据库,通过“面对面”与“屏对屏”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网上交流、云端互动,促进线上线下党建宣传工作紧密结合。

县级层面依托省级平台,基于地方实际情况,汇集多方资源,建设特色化教学数字资源中心,打造农村网课教学特色化管理模式及手机端应用。县级党务管理部门定期给农村党员发送党务信息、廉政警示,及时统计党员学习情况,通 过在线答题等形式考核党员学习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深化智慧党建 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鄂托克前旗位于蒙陕宁三省区交界,是以农牧业为基础、工业占主导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全区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先行先试旗,鄂托克前旗坚持把智慧党建作为推动整体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不断在理念、机制、手段上下功夫、求创新,随着手段载体、功能布局的优化更新,智慧党建便捷高效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是工作理念从“替代”向“迭代”转变。鄂托克前旗顺应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从 2016 年开始逐步深化智慧党建,与时俱进、融合创新,定准功能需求、注重实践应用,让智慧党建效果更好地体现在服务的便捷高效上, 智慧党建不仅成为党务工作者离不开的“百事通”,更成为党员干部好用实用的“掌中宝”。

二是工作阵地从“有线”向“无线”延伸。鄂托克前旗智慧党建紧跟时代步伐,在推广智慧党建平台 PC 端的基础上,加快移动端研发速度,建成了集资讯、学习、调度、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通过电话直连、视频直通等功能可以实时进行单线或多方互联,实现党务与政务、服务多维度互动, 为党员干部群众带来了更便捷、更高效的使用体验。

三是工作方式从“碎片”向“集成”递进。鄂托克前旗以问题为导向,在智慧党建平台研发过程中,突出实用性,规划设计了智慧组工、智慧家园等模块,全方位提升党建管理和服务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还可以对党员干部主责主业和“自选动作”进行筛选、汇总,形成智能评价报告、智能分析图表, 对干部知事识人的“画像”更加精准。

四是工作范围从“线上”向“面上”铺开。为全旗 5263 名党员设置实名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主要包括乡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乡村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等内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企业、民众提供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乡村“互联网+政务服务”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通过扩大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部署乡村基层政务服务中心、站点等方式,推动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涉农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一网通办”。

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将农林牧渔生产管

理、农村居民社保、公积金、优抚、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法律服务、帮困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乡村重点服务事项优先纳入各级政府“一网通办”服务事项目录,提高乡村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及全流程在线办理比例。

省级政府负责统筹建设全省各级互联、协同联动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省、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事项覆盖。

县级政府依托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负责梳理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了解农村居民政务服务办事需求, 编制发布政务服务办事指南,实现更多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流程在线办理。

依托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通过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点,提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申报、现场受理、审批(审查)结果查询和证照领取等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功能,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省级层面负责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乡镇一级延伸,有条件的省可延伸至行政村,为打通乡村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提供基础条件。

县级层面负责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乡村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点,配备专业或兼职服务人员,利用互联网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政务服务。有条件、有实际需求的地区可设置具备凭证、票据打印功能的智慧柜

员机等自助终端,并做好使用指导,为乡村居民提供“自助式”政务服务。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接入各商业银行自助终端,在银行农村基层服务网点推广使用“政务服务+金融” 自助服务一体机。

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务服务进农村 一网通办送便捷

张家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临江达海,以港命名,依港兴市。近年来,张家港市充分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聚焦构建城乡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乡村政务服务全覆盖,服务能力和质效不断提升。

一是建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行政审批进村入户。建成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业务的全流程协同和统一管理。建成资源集成的证照共享应用平台,率先在江苏省实现身份证和营业执照共享复 用。全力推进“流程式”变革,重点围绕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和跨部门、跨层级办理的事项。通过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集成优化等手段, 系统重构办事流程和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动物诊疗、农药销售、农村土地流转等 500 多条审批流程,平均压缩审批环节 50%以上。

二是打造“集成式”政务服务模式,“一站式”服务直达村社。加快事项整合、流程再造和信息共享,搭建“一件事”模型,开办动物诊所、开办游泳馆、不动产登记集成服务等分别进驻“一件事”综合窗口。基于乡村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政务服务套餐,推动企业开办等业务“一窗融合”。加快“全科社工” 队伍建设,实现窗口服务有效集成,组织 1284 名熟悉社区业务、综合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全科社工”踏上工作岗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是优化“全方位”人性化服务,“智慧服务”便利村民。积极探索智能导服,搭建“智能问答”系统,率先在江苏省推广政务服务收件“智能问答” 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建设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 9

个、村庄(社区)服务站点 272 个,综合自助一体机 69 台,助力乡村政务服务“就近办”。针对老年人生病、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提供“上门”服务,

网上村务管理主要包括村务财务网上公开、“互联网+ 村民自治”等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村务财务信息、征集村务决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村委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村级治安管理、调解纠纷、村规民约等村务信息,以及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等财务信息在线发布,保障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以及村民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 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反映权和监督权。

省级层面开发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县级层面统筹编制乡村两级村务、财务信息公开目录, 建立村务、财务公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程序和

形式。乡镇层面做好信息收集、录入、更新、管理及维护工作,及时将村级财务公开信息通过各类小程序、APP 等渠道, 录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

注意事项: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和方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要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额外公开内容。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探索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监管新路径

辽中区位于辽宁省中部,因在古代辽郡以西、辽水以东,宛在中央而得名。随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基本实现了“三资”的信息化管理。

农村集体“三资”既是群众利益关切点,也是干部监管薄弱点,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辽中区以搭建智慧平台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营的数字化、阳光化、市场化,完成农村数字化乡村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多网合一”建平台。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按照“多网合一”组织构架进行平台设计,规划“三资”管理、清产核资、产权管理等七大功能模块,将农村集体家底数据、交易数据、资金数据纳入一个库。在全区选取潘家堡镇、于家台村、蒲东街道、冷子堡镇等“三资”规模适中、基础较好、代表性强的村镇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三资”清查、数据录入,做到账清、财清、物清和债权债务清。平台已收录资金信息 175992 条、资源信息 2546 条、资产

二是创新手段强监督。平台运行过程中设置三个公开监控点:乡镇(街道) 直接监控点、区级业务部门业务监控点、区纪委监委机关实时监控点,对“三资”总后台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管。创新运用“制度+平台”的监管理念,充分发挥动态监管、自动预警、电子留痕等“三大功能”作用,集体“三资”的管理、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一律通过平台操作,实时公开各操作环节信息,避免各种违规操作和违纪行为发生。

探索利用小程序、村民自治 APP 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村民意见的网上征求、村“两委”工作的线上监督。

县级层面负责互联网平台资源对接,编制“互联网+村民自治”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行政村推进网上村民自治。

注意事项:村民网上自治的方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释义》相关要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推进。

宜城市政府搭建了“百姓通”平台,创建“宜汇办、宜汇说、宜汇管、宜汇建”四大板块,有效推动了“互联网+基层治理”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乡村治理在线办理,促进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一是信息整合,促进事务网上办理。全面梳理乡村群众日常办理事项,设立“宜汇办”模块,根据不同的事项配置相应的在线审批流程,如农技知识在线学习、身体健康在线咨询、便民电话在线查询。

二是人人参与,强化村务信息公开。依托“宜汇说”模块,促进村委会信息公开。村民人人都是信息员,人人都是监督员,村民可以将问题自主上报平台,村里第一时间收到并受理,做到小事快解决,大事商议解决。同时,党务、村务、财务在平台上及时公开,村级集体资产管理、集体资金使用、小微工程建设、农业补助、土地征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全部纳入平台,村民不必再跑到村委会或宣传窗,打开“百姓通”便一清二楚。

三是化解矛盾,实现乡村数字管理。成立了“网上村(居)民委员会”, 创建积分制管理,村民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村委采纳后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村里的“大事小事麻烦事”“以前不知道找谁办的事”“拖很久办不了的事”, 通过“宜汇管”都可以快速办理。

四是示范引领,推动数字基层党建。利用“宜汇建”平台的直播、视频会议功能,线上直播党员大会,流动党员和在外地的本村党员都可以参与进来。数字化永久保存每一次党建工作内容。通过“党务公开”“组织生活”“党员日记”等一系列话题,形成党员“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90%村民反映的事件24 小时内就能处置完毕,村民满意率提升了2.7 个百分点,

参与率提升 3.3 个百分点,知晓率提升 40.7 个百分点。助力疫情防控,通过百姓通平台招募自愿参与疫情防控人数 2622 人,2021 春节返乡“百姓通”健康打卡累计 103.76 万次。

(四)基层综合治理信息化

基层综合治理信息化主要包括基层网格化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和法治乡村数字化等内容,通过将互联

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层综合治理深度融合,构建立体化基层综合治理联动体系,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基层综合治理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为农村基层预防风险、化解矛盾、打击犯罪和保障农村居民安全等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将县域内网信、党建、综治、公安、环保、安监、城管、信用、矛盾调解等融入网格治理,构建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形成资源整合、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信息统一采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领域联管、事务处办联动、突出问题联治、为民服务联动、依法治理联抓、平安建设联创,提升乡村治理“精准度”。

省级层面加强统筹规划、机制建设、数据共享和平台互通,构建标准统一的网格化治理平台,依托全国统一的标准地址库、人口数据库、法人库、组织机构库等基础信息大数据资源库,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各类应用平台的数据、网络, 在网格化服务平台下实现一网覆盖、同台作业、协同办公。

县级层面负责建设全县网格化治理平台,并构建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治理运行机制。开展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和网格员队伍建设和储备工作,划分村级网格,组建网格员队伍, 对网格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提高网格员实战应用水平。为每个网格员配备信息终端,用以开展网格信息采集、上传等活动。

黑龙江省同江市:以标准化网格作战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南岸,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相望,边境线长 170 公里。随着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和新冠疫情的蔓延,单一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2020 年,同江市结合边境实际,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全能网为目标,科学合理划分单元网格 640 个,汇集人、地、事、物、组织全要素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江市按照“实用、实战、实效”标准,立足强本固基、敢于创新定位, 实现“三个标准化”。通过机构借力、载体赋能、职能下沉,有机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是加强统筹指挥,平台建设标准化。制定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四个工作推进组,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任务。投入经费 2700 余万元,统一现代建设标准,成立三级网格化协调指挥中心(服务站)108 个,同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多中心融合,形成一体化集成办公。成立 12345 热线受理中心, 与网格同步形成“一号对外、一口受理”。

二是注重管育并举,队伍建设标准化。创新“双包保制”,24 名一级网格长包联街乡 12 个,处级领导全覆盖包联社区(村)95 个。按照“一格一专多兼”配齐专职网格员 640 人、兼职网格员 4149 人,各级网格长、网格员落实 AB 顶岗制,按职责清单各司其职。创新制定以工作实绩为前提,星级管理为手段的专职网格员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制定职业晋升意见。利用线上线下、分级分类培训上万人次,定期举办“视频联动”、实战演练等培训, 扎实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三是突出综合施策,机制建设标准化。坚持党建引领,成立网格党组织, 全市 2100 名党员认领服务岗位,拉动“红色引擎”。创新“1+X+N”管理模式,“1”为专职网格员,“X”为职能部门选派进驻网格的专业网格员,“N” 为兼职网格员,63 家职能部门 629 名专业网格员下沉全市网格,实现应进尽进。建立联动机制和专报通报工作制度,细化网格事项清单,保障网格体系高效运行。制定《同江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网格工作纳入“两强四双”考评体系,探索纪检监察工作和网格化双向融入,有序推动网格化管理工作长效管理。

综合运用数据挖掘、人像比对、智能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综治信息化管理平台,面向治安综合治理重点人群和重点事件,开展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工作。

省级层面统筹建设综治信息化平台,负责全省数据汇集。建设省级综治视频共享总体平台和省级综治中心,为市、县级综治分平台提供通用业务能力,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综治信息资源,将人口、房屋、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业务信息与地图相关联,形成综治信息资源“一张图”。

县级层面建设本级平台,负责数据采集上传,根据自身业务需求,按需开发专用业务应用。开展信息采集、登记, 依托乡村现有平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与网格化乡村治理系统协同管理,提高村庄治安综治水平。

注意事项:在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对网格员、村干部的培训。采用简便、易用的终端进行数据采集,减少一线人员工作压力。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工作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开展网络普法宣传教育。

——在线公共法律服务。通过“定时+预约”的形式, 借助律师便民联系卡、法律顾问服务群、移动终端等手段, 实现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为农村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司法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

——网络普法宣传教育。利用各级政府网站、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和免费热线,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普法宣传教育。

省级层面负责统筹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智慧普法平台,推广一系列典型应用。统筹农村网络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发挥媒体平台的流量和数据优势,精准开展农村普法宣传员队伍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和普法宣传等活动。

县级层面负责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仲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制定农村网络普法宣传教育实施方案,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征集和制作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践的本地网络普法宣传节目以及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线上线下互动栏目,在农村居民常用的网络渠道投放和推广。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健全兴宁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助推全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梅州市兴宁市在2020 年启动“智慧司法云”工程,重力打造“智慧司法云”项目。

2018 年,兴宁市司法局联合有关单位研发了法律机器人“法通小博士”,

并于同年 11 月在兴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径南镇陂蓬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正式到岗待命。

一是开启智慧司法“云”时代。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在全国率先引进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依托前方驻村机器人“律师”和后方专业律师团队,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远程调解等法律服务,能够有效弥补农村法律资源欠缺等“法治短板”,做到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最远一家人”。

二是拓宽智慧司法“云”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兴宁市重点工作, 为建设覆盖城乡的“智慧司法”服务体系,兴宁市在全市建设 1 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 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 62 个公共法律服务示范工作室,打造“司法智慧云”平台,通过“1 个平台+N 个工具”的云端组合模式,将智能法律服务与人工法律服务相结合,配备网络电话及远程视频,让城乡居民能够与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等进行“语音通话”或“面对面沟通”,满足人民群众全区域全天候的法律服务咨询需求。

三是打通智慧司法“云”新通道。通过打通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服务平台无缝衔接的新通道,“智慧司法云”实现了人民调解、公证业务、律师服务、社交监管、监所控视等全业务在线申请,全流程在线追踪,让乡村居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智慧司法云”平台的建设打造,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专业、全面的法律咨询服务,助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体验。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和司法大数据,满足城乡居民越来越高的法律服务需求。2020 年,兴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咨询量达 19835 人次, 到岗服务人数达 27101 人次,业务受理量 6572 件,业务办结量 6001 件。

(五)乡村智慧应急管理

乡村智慧应急管理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乡村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等内容,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进行管理和处置,实现灾情有效预防、应急事件迅速解决、应急资源高效利用,最大程度保证乡村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利用智慧应急广播、移动指挥车、电视机顶盒、专用预警终端以及手机 APP、短信等发布灾害预警,让群众做好相应的应急防范。形成具备“天-空-地-地下”的立体化监测、综合数据智能运算分析、全渠道及时传输预报或预警信息能力的多灾种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林区森林火灾或草原草场火灾等灾害进行有效、稳定、可靠的预报或预警,利用应急管理平台实时了解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内的防灾资源信息,根据防灾资源做好资源调配。实时了解各安置点、街道、乡村、社区的人员疏散情况,开展针对性指挥调度,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省级层面负责建设省级应急管理平台,包括应急指挥调度、应急协同、应急专题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负责指导市、县部门搭建应急调度系统、应急协同系统、应急专题在内的乡村应急管理服务平台,指导和帮助市、县绘制包含农村地区山区地质灾害、平原防洪抗旱、林区森林防火等在内

的农村应急作战数字化底图,指导建立应急事件预警、指挥调度、善后恢复在内的全过程工作规程。

县级层面在省级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完成本级应急管理 服务平台建设任务,建立工作规范标准,依托应急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值班值守、灾害救助、信息发布、总结评估、指挥演练、应急资源和应急风险等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建设的应急管理服务平台能够与省级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交互、硬件的共享。

注意事项:平台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各区域相关部门已建硬件基础设施,如应急广播、大屏等,应充分整合对接。同时,应急部门所建设的硬件基础设施应该为开放性的基础设施,其他业务平台也能够充分调用,防止重复建设。

通过建立覆盖全面、实时监测、全局掌控的乡村数字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解决乡村地域广阔带来的人员管理不便、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滞后等问题,引导村民开展自我卫生管理和卫生安全防控,构筑乡村公共卫生安全数字化防御屏障。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及时向群众传达最新的公共卫生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等信息。

省级层面负责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实现跨业务系统数据融合,有效整合医疗运营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医疗各运营领域的全方位监测。整合公安、消防、医疗等领域信息资源,通过多样化分析手段,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卫生

安全态势监测,提升综合疾病防控能力,切实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效力。

县级层面负责建设公共卫生信息采集平台,对医院、学校、疾控、村镇集市、中心等重点防控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基于网格对重点区域的人员、物资、网格员等信息进行联动,对重点区域实时态势进行综合监测, 对接地理信息系统和疾控、医疗、消防、应急等多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对重点人员的数量、流向、地域分布、流入流出方式、运行轨迹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研判。

}

三水区行政服务中心拟对三水区“市民之窗”网上办事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一期)项目进行单一来源采购,现进行单一来源采购公示,并邀请其他能够提供满足本项目采购需求的产品供应商进行登记。

一、采购项目名称: 三水区“市民之窗”网上办事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一期)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依照本法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

(一)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

(二)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

(三)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且添购资金总额不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百分之十的。

三水区“市民之窗”网上办事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一期)项目是针对佛山市网上办事一体化的推广应用专门开发,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含行政电子审批事项的自助办理、政策查询、信息公开、涉税业务、人社业务、电子病历、诊疗机构等)、社区便民服务等各方面功能是结合佛山市各部门、各业务系统通过专门开发接口来实现,为按时完成市推广“市民之窗”应用任务,确保市、区“市民之窗”网上办事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接入单位的服务事项及配套功能的一致性,本项目拟从广东金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采购。

本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现进行单一来源采购公示。

“市民之窗”社区服务平台功能规划为三个模块:智能查询、事项办理、便民服务。

?智能查询:全市通用的查询功能,查询结果由佛山12345、佛山万事网提供。

?事项办理:行政事项的自助办理,根据事项级别分别与佛山市电子审批一体化系统和各区行政审批系统对接,实现事项申报、材料电子化报送、预约办事、办事进度查询、办事指引等功能。

?便民服务:全市通用的便民服务功能,如个税查询、社保参保证明打印、医保查询等。

自助办事主要为市民提供自助的方式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查询办事进度信息。市民通过二代身份证在终端上面进行身份识别、自助对审批材料进行电子化上传,通过网络将市民的申请信息及申请材料传送给相关的业务部门,完成受理过程。

2.1.1. 行政审批事项办理

通过对接行政审批系统,实时将市民的申请材料转交给相关的审批部门进行审批。所有审批事项都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整理,市民可以方便地查询到事项审批依据、办事流程、需要递交的材料、是否收费、承诺期限等信息。极大促进政府办事过程的标准化、公开化,提高办事质量及办事效率。集文档拍摄、身份识别、缴款、凭证打印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助终端更是为市民提供了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为群众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为市民提供查询办事进度的服务,市民只需要通过身份证认证,就可以查出自己的办事列表,其中可以查出每件办件的办件进度。

为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缩短窗口办事排队等候时间,为市民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政府服务,三水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行政审批事项预约服务。目前,市民可以预约网上办事大厅的所有业务,包括港澳通行证、出国护照、房产证、居住证和会计证等业务的办理等,可预约的事项数量还会逐步增加。预约成功后,市民凭预约号和相关证件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由窗口工作人员安排优先办理。

2.1.4. 行政事项性收费自助缴纳

市民在办理行政业务时所遇到的收费事项,可以直接在市民之窗自助终端上完成缴费步骤,节省了市民去银行缴费的步骤,提高了办事的效率。

智能查询模块整合了万博士智能查询知识库及佛山12345智能查询知识库,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综合查询服务。万博士平台搜集整理了佛山市内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医疗、交通、住房、工商注册、证件办理、热线查询等相关政策问题,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对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形成知识库,为群众的日常咨询提供支撑。

佛山12345搜集整理了市民向政府咨询的各类问题及相关专业人士的解答,可以方便找到许多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为市民办事提供指引。同时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撑团队,人工解答群众的疑惑,不断丰富知识库内容。

“市民之窗”社区服务平台的便民服务板块采用开放式应用中心概念,其中的便民服务可不断的扩展增加。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单位目前在人工柜台办理的事项原则上都要逐步过渡到可在自助终端上办理。经调研,现确定以下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窗口业务量较大的几类事项,作为第一批纳入“市民之窗”的自助便民服务事项。

2.3.1. 交通违法罚款自助查询

通过“市民之窗” 社区服务平台与公安交通罚款业务系统对接,市民可以通过任意一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查询车辆的交通罚款信息。

2.3.2. 医保划拨清单自助打印

通过“市民之窗” 社区服务平台与医保业务系统对接,市民可以通过任意一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查询医保划拨明细。

通过“市民之窗” 社区服务平台与医保业务系统对接,市民可以通过任意一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打印医保划拨清单。

2.3.3. 社保参保证明自助打印

通过“市民之窗” 社区服务平台与社保业务系统对接,市民可以通过任意一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查询社保参保信息与社保费缴纳情况。

通过“市民之窗” 社区服务平台与社保业务系统对接,市民可以通过任意一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打印社保参保证明。

? 自助打印电子缴款凭证

通过“市民之窗”社区服务平台与地税业务系统对接,市民可在“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上打印个人所得税的《电子缴款凭证》。

? 自助打印个人所得税完税证

通过“市民之窗”社区服务平台与地税业务系统对接,市民可在“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上打印个人所得税完税证。

“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给市民提供市内多家知名大医院进行医疗挂号预约业务。

“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给市民提供市内所有机动车的年票缴纳功能。市民只需通过身份证登录,在终端上录入车辆的相关信息,通过刷银联卡便完成年票缴纳,相关票据由年票征收单位邮递给市民。

2GB内存,500GB硬盘;4USB口,10串口,4并口;集成声卡、显卡、10M/100M网卡。

对比度:800:1(典型);

加密金属键盘:10个数字键、6个功能键;支持硬件加密;优质不锈钢按键及键面,具备防水、防尘、防暴、防腐蚀功能;按键寿命2百万次以上。

产品要求为为磁卡/IC卡/RF卡读写,磁卡只读;支持掉电弹卡;

PSAM卡板应具备有效的防尘、防异物卡口设计,兼容多种通讯协议,具有银联PBOC2.0&EMV认证;

安规认证方面要求具有银行卡检测中心检测报告。

最大切纸宽度297mm

色带寿命1000 万字符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20000 小时以上

通过设置在终端上的各个灯控系统,提醒纳税人需要进行的操作,例如:打印完成出票口亮灯提醒,刷二代身份证读卡区域亮灯提醒等。

80mm 热敏凭条打印机

带缺纸探测光电传感器,探测光电传感器

符合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通用技术要求,兼容ISO14443(TypeB)标准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大于5000小时;

只允许从USB移动存储读取指定名称、位置的文件;

只允许访问指定特征的UKey;

隔绝非存储类和UKey类设备。

600万像素分辨率,自动对焦、自动测光、自动白平衡,最大扫描幅面:A3;

采用加厚冷轧钢板,厚度不小于1.5mm,机身坚固耐用、耐腐蚀、易清洁,机身表面采用耐磨防腐喷粉工艺

工作温度:0℃~60℃;相对湿度:5%~90%。

(二)采购预算:人民币264万元

(四)供应商资格条件:

a) 投标人必须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内容。

b) 投标人必须是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投标时提交有效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c) 投标人必须具有迄今有效的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或以上资质,提供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d) 投标人必须具有省级公安部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服务备案单位,提供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e) 投标人在佛山市内须设有非委托性质的、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售后服务机构(机构的注册营业场所须在佛山市内),需提供投标人在佛山市工商部门注册的分支机构或售后服务机构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f)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五)完工期:2014年5月31日前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及验收。

五、拟邀请的单一来源供应商:广东金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公示时间:2014年4月17日至2014年4月13日,共5个工作日。

(二)公示媒体:广东省政府采购网、佛山市政府采购网、佛山市三水区政府采购网

(三)登记:各供应商如对本项目公示有意见,可向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进行登记。登记时间与公示时间一致。

(一)采购人名称:三水区行政服务中心,联系地址:三水区西南街道同福路10号一楼,联系人:卢杰飞,联系电话:7,传真:3。

(二)采购代理机构名称:广东华伦招标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 广州市广仁路1号广仁大厦6楼

联系人:赖先生 联系电话:020- 传真:02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便民服务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