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捉蛇的雕刻摆件寓意?

鼠:被视为机警应变,善处逆境,子孙繁衍,家业兴旺的象征。有生生不息,繁盛不衰之吉祥寓意。
牛:被视为勤奋朴实,诚挚忠厚,忍辱负重,勇武倔强的象征。有勤劳致富,风调雨顺之吉祥寓意。
虎:被视为威武勇猛,豪爽正义,文彩华美,气宇轩昂的象征。有辟邪降魅,四方安康之吉祥寓意。
兔:被视为温柔文静,纯洁高雅,机智灵敏,忠厚善良的象征。有自然超脱,长生不老之吉祥寓意。
龙:被视为尊贵神圣,志趣高远,能屈能伸,通达旷放的象征。有惩邪镇恶,国泰民安之吉祥寓意。
蛇:被视为美丽多姿,痴情重义,豁达大度,灵活应变的象征。有以柔克刚,百折不挠之吉祥寓意。
马:被视为矫健雄伟,忠实诚信,傲岸不羁,勇敢坚定的象征。有勇往直前,生命不息之吉祥寓意。
羊:被视为温文善良,仁慈和睦,顺天随人,纯洁高尚的象征。有丰年富庶,和气生财之吉祥寓意。
猴:被视为自由敏捷,聪明灵巧,智勇双全,重情好义的象征。有驱魔降妖,快乐怡年之吉祥寓意。
鸡:被视为勇武好斗,锐意进取,化解百毒,平安祥瑞的象征。有家园安定,夫妇和谐之吉祥寓意。
狗:被视为机智聪慧,赤诚勇敢,尽职守信,舍身重义的象征。有四季康泰,和平安宁之吉祥寓意。
猪:被视为豪放谦和,朴拙憨厚,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象征。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之吉祥寓意。

十二生肖为什么会有蛇,蛇是阴性动物,不应该有的啊,蛇的意义何在?想不明...

通常蛇给人的印象不佳,有阴险狡滑的习性,行动闪烁,不光明正大。但人类又称蛇为小龙,又具有龙的性格,因此,蛇年生的人大都有冷静外表,其实内心有其热的一面。因为在十二地支中,巳和午都属火,“午”的人更旺,“巳”的人较不热,属阴性之火,好像炭火般,没有大火焰,但也会将水烧开。

蛇在十二生肖中寓意什么?

十二生肖各自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祖先对我们第一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作到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没了勇猛,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置上。龙和蛇:龙代表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的祖训。 马和羊: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及周围环境,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光顾及和顺,他可能连方向都没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祖先对我们的第四组期望。 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收获。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有能在变通中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狗和猪: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如果一个人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无论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保持内心深处的平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肖的意义在于它反应了古时人们对动物的图腾、生活习俗和神话传说。这种意义主要从古时图腾文化上各属相的象征,或从传说神话故事与由其而来的风俗来解读,这一观点相对上一意义解读,依据更为充分。这里我们列举十二生肖其中几个的风俗:鼠:历史上曾有过老鼠嫁女节。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当晚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台湾居民认为禄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虎: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蛇: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北方大都说属小龙的,也有说属长虫儿的。人们不说属蛇而说属小龙,大概是因为对蛇厌恶,而对龙情有独钟,因龙为神物,也有点“攀龙附凤”的味道。汉族民间有“蛇脱皮”的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尤其是在春季更为大忌。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杀死。认为若杀死蛇或蛇没有被子打死,蛇就会采取报复行动,于家门不利。所以若在家中发现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然后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进山洞,别再回到人家中。羊:“羊”、“祥”通假。西汉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旧时汉族民间有“送羊”的岁时风俗,流行于河北南部。每年农历六月或七月间,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后来改送面羊。传说此俗与沉香劈山救母有关。沉香劈开华山救出生母后,要杀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杨二郎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给沉香送一对活羊(羊与杨谐音),从而留下了送羊之风俗。鸡: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开始,它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战国时代,著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会口技者,学鸡鸣,一啼而群鸡尽鸣,骗开关门。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传为熟典。

1、繁殖能力特别强的老鼠,象征着多子多福。
2、和龙的结合称为“子辰佩”,取谐音望子成龙。
3、长寿的老鼠也寓意着福寿双全,可买一个翡翠鼠送给家中长者作为寿礼。
4、“鼠”和“书”谐音,学生党佩戴学业天天向上。
5、同取谐音,“鼠”通“数”,寓意财源滚滚,招财进宝。
1、“勤劳”是牛的代名词,寓意五谷丰登、穰穰满家。
2、象征着生机活力,寓意青春四射,身体健康。
3、“牛人”是我们生活中用来形容厉害人物,所以,翡翠牛也表示才华超群。
4、金融行业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牛市高升,佩戴翡翠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兆头,好寓意。
5、寓意福气到,幸福来,正所谓金牛送福,富贵吉祥。
6、谐音“扭”,也就是扭(牛)转乾坤,戴上后可战胜困难,事业红火,顺心兴旺。
1、身为“深林之王”的老虎,有着至高的权利和气势,代表无上的权利。
2、统帅者老虎有着王者风范,代表着尊贵。
3、身为四大瑞兽之一的老虎,能够辟邪驱魔,寓意平安和乐,战胜邪恶。
1、活泼机灵的兔子总是蹦蹦跳跳的,遇到障碍时,纵身一跃,寓意着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2、谐音“途”,代表前途似锦,前途无量。
3、生育力旺盛的兔子也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4、兔子爱吃的食物白菜和萝卜寓意“百财”“彩头”,含义不言而喻,富贵呈祥、好运连连。
5、嫦娥的玉兔非常有名,传说故事里和月亮、桂花树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里也有“月宫折桂”之说,指应考得中。适合学生,象征高分、高中。
6、祈福夫妻间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1、谐音“隆”,适合生意人佩戴,寓意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2、龙凤配是夫妻饰品的绝佳选择,祈福夫妻和睦,幸福长久。
3、象征智慧的龙,学生戴上后金榜题名、前途无忧、仕途亨通。
4、龙也是长寿的象征,非常适合老人,寓意万寿无疆。
1、蛇是长寿之物,寓意万寿无疆,长命百岁。
2、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吉祥物也是一条蛇,对于学生来讲,象征智慧的蛇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佑你高分得中、仕途顺利。
3、有着超强繁殖力的蛇,寓意阴阳互济、生生不息。
1、龙与马的图饰寓意龙马精神,精力旺盛,延年益寿。
2、马的奋发向前,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拼搏奋斗。
3、一只苍蝇停在马上,意为马上赢,是金融者们最爱的图饰。
4、奔腾不羁的马象征人的事业节节高。
5、马驮着元宝的图饰寓意招财进宝,财源广进。
1、三阳(羊)开泰是人们熟悉的成语,饱含人们的美好愿望,象征好运来,幸福来。
2、甲骨文的“美”就是大角羊的形象,寓意生活越来越美好。
3、古代放牧的最好对象就是羊,象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4、表示吉祥如意,顺心安乐。
1、谐音“侯”,意为得到赏识、马上封侯。
2、多个猴子的图饰象征子孙才华超群,个个封侯,生活幸福。
3、敏捷机灵的猴子是智慧的化身,寓意平步青云、仕途无忧,前程似锦。
4、猴子捧桃象征福气长寿、健康幸福。
1、谐音“吉”,代表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2、准点鸣叫的公鸡象征着守时、认真、负责。
3、雄鸡生命力强盛,寓意生命顽强、健康成长,非常适合小孩佩戴。
4、鲜红亮丽的鸡冠象征事业兴旺、节节高升。
5、鸡的好胜之心鼓舞人们奋斗不息、踏实上进。
1、拥有聪明头脑的狗,学生佩戴最好不过,能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思维敏捷。
2、狗来福的说法,让不少生意人钟情翡翠狗,希望自己四面来财、财运不断。
3、职场人士佩戴会让您事业兴旺、更好地施展才华。
4、夫妻或恋人佩戴,可护佑你们彼此忠贞不渝,坚守一生。
1、猪蹄的“蹄”和“题”谐音,象征金榜题名、学业进步。
2、富态十足的猪,寓意财神庇佑、大富大贵。
3、象征着子孙满堂、多子多福。
4、温顺憨厚的形象让人们越来越喜爱猪,但猪的本性是刚烈的,因此,也象征着勇敢。
5、寓意事业节节高升、事业红火、兴旺。

十二生肖中各动物代表着什么意思?

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所以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十二生肖排序及其代表的寓意含义
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你没有勇猛,一味的谨慎,谨慎就变成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看着这些贵族,补上一句:所以当我们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中国人没有勇猛的一面。实际上,我们祖先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智慧和圆融,从来不会单独给一个要求和任务。
十二生肖排序及其代表的寓意含义
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历代的祖训。
十二生肖排序及其代表的寓意含义
马代表勇往直前,直奔目标,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周围,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如果光顾着和周围和顺,之后他连方向都没有了,目标也失去了。所以一往无前的秉性一定要与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四组期望。
十二生肖排序及其代表的寓意含义
猴子代表灵活,至于鸡呢,以前的年代没有钟,都是听鸡鸣声决定一天的开始,所以鸡定时打鸣,代表稳定。灵活和稳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如果你光灵活,没有稳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获。但如果说你光是稳定,一潭死水、一块铁板,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了。只有它们之间非常圆融的结合,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变通地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十二生肖排序及其代表的寓意含义
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而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所以无论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忠诚、对团队的忠诚,还是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忠诚。

}

——文物中的端午节习俗

中古工艺美术中的纹样与题材专栏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在古代纪年的天干地支里,五月为地支里的“午月”,“五”与“午”通用,所以端午节的名字由此而来。西晋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习俗主要有划龙舟、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洗草药水、拜神祭祖、食粽子、饮雄黄酒、拴五色丝线、佩香囊、跳钟馗等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

苏东坡的《六幺令》:“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岁华忆语》:“端午节人家,……五日,以野花为束,蘸水洗目曰洗火眼。洗毕,掷小鹅眼钱于盆中,倾向门外,曰抛火眼。酒中置雄黄,饮之曰可去毒。于小儿额用雄黄书‘王’字,以象虎形,云易长成。以雄黄书小纸条,其词曰‘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蛇虫尽消灭’,于墙角倒帖之,谓避虫豸。午酒必有一馔,则萱花、木耳、银鱼等五种炒之,曰炒五毒。午餐既竟,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闺中儿女采桃叶盈筐,叠折之,粘作虎形,饰以绣,极璀璨精致。又以五色线编作绦,曰长命缕。剪彩缝作天师,或小虎、黍角状,大裁如指,垂绦上,俾小儿系之。”

《燕京岁时记》:“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亦荐其时食之义。”  

雄黄酒、咸鸭蛋、樱桃、荔枝、粽子,白石老人笔下的端午,活色生香,让人垂涎。洒雄黄酒是很多地方的端午习俗之一。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进入梅雨季,随之而来的是蚊蝇、害虫活动和繁殖频繁。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能擅自内服。在端午节,人们可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以灭蚊和杀虫。

程十发绘《端午即景》  枇杷与粽子是江南端午必备之物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荆楚岁时记》中有关端午习俗的记录

一、《端阳故事》中的端午习俗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清代徐阳曾绘有《端阳故事》八桢,比较全面地把端午节的八种习俗用绘画表现出来。并把历史上汉唐时期的端午习俗也清晰地描绘出来。如今这些端午习俗大部分得以保留,小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钉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金国在端午节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1264)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

赐枭羹: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在汉代,五月初五有一个官方礼仪,即皇帝命令郡国召集百官,赏赐枭羹,也就是猫头鹰汤,这是因为在古代传说中,猫头鹰吃了自己的母亲。古代认为它是恶鸟,为了灭绝它,特意选择在端午节这天来吃,在宫廷中,皇上赏赐枭羹,其实也包含着教训大臣,不要做恶人、奸臣的政治涵义。

采药草: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此时草药阳性最足,效力最好。

养鸲鹆(qu yu):去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鸲鹆即八哥。有业者说,八哥换羽后半年内,记忆力特别好,适合教语。

荆楚风俗,以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门户上,以禳毒气。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据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五月》记载,端午当天人们用菖蒲做成张天师驭虎的形象,与艾人一同悬挂在门上。

系彩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汉代以来,人们用青、赤、黄、白、黑五色线组成长命缕。五色是东西南北中五方之色,也是五行的颜色,代表乾坤流转,生命不绝。旧俗以彩丝为端午日应节之物。据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崇,又名“长命缕”、“续命缕”。唐代故事,宫中常于端午日以彩丝所结长命缕赐诸臣。《辽史˙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

裹角黍: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意,以赞时也。裹角黍就是今天的包粽子,北方用芦苇叶,南方用箬竹叶。

一千年前宋人吃的粽子,安徽南陵县弋江镇铁拐村宋墓出土。今天我们粽子的包法与之无异,可谓一脉相承。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窃。是即粽子之原起也。”

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盛会。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位于南方正中天。正如《易经》九五爻:“飞龙在天”。《尧典》中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中的“五月初昏大火中”,讲的都是此时的天象。古人在“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还进行与龙相应的活动,如划龙舟等。

二、文物中的端午节令植物

张岱《夜航船》中记载的五瑞花:“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辟除不祥。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菖蒲作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可开窍醒神。同时,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称之为“水剑”,寓意其可“斩千邪”。正因为这两个原因,人们过端午节时,常在门前悬挂菖蒲。

艾草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艾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历来都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习俗,也有“艾草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的说法。艾叶对于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把艾叶清洗干净后用水煮5-10分钟,将艾叶捞起,用煮出来的水洗澡。干枯后的艾草株体泡水熏蒸也可消毒止痒,祛寒。有些地区风俗要一边洗一边念叨着,“艾叶香,艾叶苦,驱痛驱寒在端午......”

明 项圣谟 《折枝菖蒲图》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墨笔绘折枝花束一束,菖蒲、艾草、石榴枝、栀子、蜀葵等,石榴儿枝头花朵点缀,栀子花朵绽放,蜀葵亦已开放,下端用藤条捆在一起,似乎为端午准备。

明  陆治《榴花小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治不仅长于山水画,也能画花鸟,所作花卉生意盎然,在吴派画家中以能得宋人韵度,备受赞赏。此幅小景画菖蒲、百合、石榴,兼用没骨、钩勒两种方法,随意钩画点染,构图和设色均不落俗套,是陆治七十五岁老境成熟之作。画作上方自题“隆庆庚午天中节,包山陆治写”,天中节即是端午节,可知此为陆治应景之作。

明 刘广 《端阳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石榴、菖蒲、百合、蜀葵、艾草等端阳时节植物五种,兼采没骨、写意二种画法,笔意疏简,设色淡雅,饶具韵致。款署“丙子端阳画于荆园 刘广”。刘广(生卒年不详),字元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秀润。

清 王时敏《端午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艾草、蜀葵以及石榴花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

此图是王时敏较为罕见的墨笔花卉,为其晚年作品。

清  陈舒《天中佳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名“天中佳卉”,天中即端午节,故所绘均为阴历五月时节花卉,如石榴、蜀葵、萱草、菖蒲、枇杷等。画花卉或以没骨法体染而成;或先钩后填彩,然笔意疏简,饶有韵致。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秋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端午节而绘制的。虽然画面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尽管此图中他对静物的表现技法源自欧洲油画,然而其内容反映的却是蕴含华夏民族两千余年文化精髓的风俗。正是由于借助兼得中外、博取东西的折衷技巧与迎合中国皇帝趣味的题材选择,才使郎世宁成为深得雍正、乾隆两位帝王赏识、并且大加重用的西洋画家。款署:“臣郎世宁恭画”,下钤二印,印文模糊不辨。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

两峰道人罗聘绘端午节令绘画

栀子花、石榴花、艾草、菖蒲、葫芦、蟾蜍均为端午节令物

清 余樨《端阳景图》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通过对动植物的刻画来表现端阳时节大地回暖的情景。在日丽水暖的郊外,蜀葵、菖蒲、艾草等植物竞相生长,青蛙、蟾蜍和蜻蜓等动物在春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的欢欣景象。此图是作者任职宫廷期间所作,线条工细、匀整、流畅,设色典雅富丽并富有装饰性。动植物造型准确且富有生趣,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技巧。

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清宫更是非常重视,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 端午节当天,宫中要开粽席,皇帝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

清嘉庆 黄地洋彩开光 端午节五毒灵符图膳碗 放山居旧藏

此碗属于清宫专为端午节而烧造的御用器皿,富具节令色彩。其画风具有浓郁的西洋色彩,为典型的清宫洋彩器皿之一。外壁以黄彩为地,匀净妍丽,彩绘缠枝西番莲纹,四面开光之内巧绘五毒形象,石榴花插于各式花瓶之中灿然绽放,枝上挂饰一个祥符或是大吉葫芦,旁边摆放着时节水果和糕点,或是酒壶,或是童子赛龙舟模具,节日气息浓厚,昭示端午节的内涵。底署“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红款。

清道光 端午用青花祥符图海棠形茶盘

此式茶盘自乾隆始烧,历嘉庆至道光,其后渐绝。茶盘内壁以青花满绘缠枝莲纹,盘心海棠形开光内绘石榴花、艾草及菖蒲,其上悬挂端午所用祥符。底心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三、文物中的“赛龙舟”形象

竞渡即“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云车记》:“楚人好鬼,而屈平尽忠以死,以五月五日自投于汨罗。楚人怜之,作龙舟,若欲拯而渡之。故至今楚俗,士女谓之竞渡。”因此竞渡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武将张建封《竞渡歌》诗云:“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诗作描绘了龙舟竞渡的实况,场面壮观、热烈。宋代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中写:“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明清时期,南方龙舟竞渡,规模愈来愈大,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描写当时竞渡情景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唐  李昭道(传)《龙舟竞渡图》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这幅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前后两船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有侍卫仪仗列队游行,场面十分热闹。

明代绘画《龙舟竞渡图》

清中期 红漆描金龙舟长方匣 故宫博物院藏

通体采用红漆描金技法,盖面中心描绘两条龙舟在湖面竞赛的热闹场景,边框装饰勾连夔龙纹,匣四壁装饰卍字不到头纹。描金漆绚烂夺目,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

清康熙五彩龙舟竞渡纹棒槌瓶

清康熙 五彩龙舟竞渡图棒槌瓶

清道光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故宫博物院藏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内壁近口沿处以金彩描绘如意头纹,内底以粉彩描绘赛龙舟、凤舟图,水中儿童们正在分别奋力划着一龙舟和一凤舟。龙舟的头、尾上各立一童,均手执令旗呼号指挥,尾部一儿童在鸣锣加油。两舟上的其余儿童们正奋力划桨。岸上站立五位小童,正在燃放鞭炮、呐喊,为双方加油。外壁以粉彩描绘结带折枝花、杂宝纹,杂宝有书画、笔锭、方胜、如意、珊瑚、犀角、铜钱等。外底署矾红彩楷体“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

清道光 “慎德堂制”粉彩百子龙舟图圆盘

“慎德堂”系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行宫,署有“慎德堂制”款的瓷器,应是道光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道光皇帝特制的,以供其居住在慎德堂时使用。从盘上所绘的赛龙舟图看,此盘应是供道光皇帝在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

清道光 粉彩百子龙舟图双耳瓶

清同治 粉彩百子赛龙舟图将军罐

元 王振鹏《龙舟夺标图》局部

中国古代的龙舟主要用于王室巡游、作战和竞渡,其主要形制是船头雕塑为龙首,船身雕刻有龙麟,船尾装饰龙尾。大型龙舟可称为“楼船”,船仓内建造楼阁,雕梁画栋,是将造船与建筑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

民国瓷塑龙船  20世纪50年代从皖南地区征集  安徽博物院藏

素胎瓷塑龙船,通高19厘米 长26厘米。此船为民国时期瓷雕工艺珍品。它以瓷为胎体,充分运用镂雕、圆雕、浮雕等工艺技法,龙船素胎,不施釉,胎质细腻洁白。船体由龙座、主舱、亭阁等部分组成。龙座昂首翘尾,龙首口内有舌,能上下摆动,甚为精巧。身平呈船形,全身刻划麟片纹,近底处还刻有波涛纹饰,将一艘破浪前行的龙船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龙座之上为主舱,主舱周边有栏杆,栏杆外两侧的船沿上各有5名船员奋力摆臂摇桨,动作整齐,生动形象。船身右侧摆放着一根长长的链子,定睛细看,链子的一端铨着铁锚放置于船尾,如此细节皆细心雕刻而出,可见周密。主舱内是两层楼阁,并镂刻各式各样的门窗,雕梁画栋极其精工。上层楼阁作四角亭状,亭外镂雕一周围栏。上层、下层、阁内、阁外共雕刻十余个人物,有的手捧花蓝,有的凭栏远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刻画无不精细,惟妙惟肖。此船应为民国时期江西景德镇烧造的瓷塑产品。

四、文物中的“五毒”形象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民谣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

北方民间,端午除了吃粽子,还吃五毒饼,即把“五毒”的形象用戳子印在点心上,或者用模子扣出“五毒”的样子,人们相信,吃下去,可“辟邪”。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动物形玉佩出图前置于公主腹部位置,由1件璧形玉饰以鎏金银链垂挂5件玉坠组成。璧形玉饰外周雕刻如意云纹,其正面用细线线刻十二生肖形象。玉坠有蛇、猴、蝎、蟾蜍、壁虎五种形象,大概借用了汉地五毒之说,以求辟邪。此处以猴代替蜈蚣作为五毒之一。台湾历史学家、掌故家苏同炳先生在《“弼马温”释义》中作出了解释:“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这么一段话,说:‘《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原来,母猴每月来的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就可以避开马瘟。因此古代的图像资料中经常有猴马在一起的组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天庭的官职叫“弼马温”,其实是“避马瘟”的谐音。作为养天马的官员,与他猴子的身份是相合的。

古代典籍中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民间认为“五毒”等邪祟害怕凶猛之物。老虎在古人眼中是至阳至刚之物,更是百兽之王。鬼魅邪祟等至阴之物,自然需要老虎来克制。

元镂空俏色五毒艾虎纹玉绦环

明镂空五毒艾虎纹玉带板  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藏

明代五毒图案是蛇、蝎、壁虎、蜈蚣、蟾蜍,加上艾叶与老虎(艾虎),有驱邪避害的寓意。

明俏色圆雕五毒艾虎摆件

花钱,也叫压胜钱。有五毒图案的花钱,端午之日佩戴,有趋吉避凶之意。

明代 药神五毒纹金掩鬓一对  江阴市博物馆藏

药神骑虎,蜈蚣、蟾蜍、蝎子、蛇等五毒环绕四周,为端午典型的组合场景。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南齐人宗测记载,在端午拂晓,鸡未报晓时出发,采摘人形艾,回来治成艾绒,用以治病,很有疗效。

元  佚名  《毛女采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绘女仙(毛女)高髻素衣,趺坐蒲团。旁有筠篮系于锄上,中贮芝草。一狮一虎伏侍在侧,状甚温驯。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这段俗谚生动描绘了张天师在端午期间为百姓驱魔求安的形象,可见在百姓心中,将天师和端午联系在一起由来已久。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张天师即张道陵,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人,为张良的八世孙,也是道教正一派的创立者。张天师游历名山大川,起初来到江西鹰潭云锦山炼丹,神丹炼成后有龙虎出现,云锦山因此得名为龙虎山。

张天师后来又到了蜀地鹤鸣山,在鹤鸣山修道炼丹时,恰逢当地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同时,蜀地还有六天魔王、八部鬼帅等妖精邪怪常常出来侵扰百姓,青城山还有一位名叫“青城魔君”的妖怪,也是常常在人间兴风作浪。张天师道行高深,坐骑黑虎协助其降妖伏魔,又有太上老君赐予的“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和“阳平治都功印”三大法宝,青城魔君根本就不是张天师的对手。老百姓为了感激张天师,就在端午节这天请天师喝酒,谁知当张天师返回家中时,发现黑虎被青城魔君打跑,三五斩邪雌雄剑也被盗。张天师道行高深,处变不惊,随手扯了一把艾草变成一只猛虎,摘下一片菖蒲化成了一口宝剑。张天师骑着艾虎,手拿菖蒲剑,将青城魔君打败了。

张天师得道飞升后,怕青城魔君再出来害人,其弟子把艾草扎成的老虎和菖蒲挨家挨户地挂在门上,端午节青城魔君只要一出现,看到艾虎和菖蒲剑,就会逃遁。后来人们端午节会在家中悬挂张天师骑艾虎画像。比如宋诗人魏掞之的《失调名》写道“挂天师,撑著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惵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 古人甚至还会把艾虎戴在头上,《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陕西凤翔年画《张天师降五毒》

传说张天师于五月五日乘艾虎出游,消灭五毒妖邪。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苏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诗中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南宋陪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而陈元靓也在《岁时广记·画天师》中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明代嘉靖、万历二朝,宫中盛行道教,“张天师斩五毒”纹在瓷器上亦风靡一时。在此特殊背景下,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大量此类纹饰的青花五彩瓷器。“浓翠红艳”是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瓷器的色彩特点。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这些五彩斑斓的颜色在瓷器上的运用,使作品富有明亮鲜艳、色彩华丽的美感。

明万历 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瓷盘  故宫博物院藏

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内外青花五彩装饰。内底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

明万历 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神仙人物纹印盒

明万历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此盘中张天师举着斩妖剑,没有出现五毒的形象,但是石榴花点出了端午节。

明万历 青花五彩五毒纹盘 (一对)

对盘侈口,浅壁,矮圈足。胎体坚细洁白,釉色白中微闪青。外壁绘朵花纹六组,间以蛇、蝎子、蟾蜍、蜈蚣、壁虎等“五毒”纹,纹样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黄等彩渲染。内壁绘折枝花卉一周,盘心五彩绘张天师斩五毒图。

明万历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盘 (一对)

此器源自仇焱之收藏,并著录于1950年香港出版,仇焱之主编《抗希斋珍藏有明全代景德有名瓷影谱·下》图版115。此器纹饰是描绘张天师骑瑞兽持剑斩五毒的故事。盘子内壁四周五彩间绘石榴花、菖蒲和艾草,外壁五毒纹与艾草、菖蒲相间绘画。对盘为端午节的应景物品,寓驱毒避邪的意思。

明万历 青花张天师斩五毒纹盘

蛇和蟾蜍被斩妖剑制服,壁虎和蜈蚣及猴子环绕四周。这里把猴子作为五毒之一,与前面提到的辽代玉五毒挂件一致。

清道光 粉彩张天师斩五毒图盘

该盘敞口弧腹,下承圈足,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色莹润。内壁绘张天师斩五毒图,以苍松怪石为背景,图中心张天师头戴金冠,手持宝剑,踏于毒蝎之上,剑斩毒蛇,一小童子手持灵芝,立于地下,蟾蜍立于怪石之上,矾红蜈蚣生出双翅翔于空中。整器彩料亮丽,张天师的金冠、宝剑和道袍之上的卦文还饰以金彩,更添富丽堂皇之气。盘底心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明代端午节朝廷按例于午门等处赐百官宴,并发给折扇、彩索以及食粽,宫眷内臣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三日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京城妇女则在节日当天换穿绣有应景纹样的新纱衣(吉服),“以夸其令节”,明神宗曾在万历十年四月二十日赏赐张居正“大红五彩五毒艾叶双缠身蟒纱”及胸背各一件。由于装饰有五毒图案,所以端午节所穿吉服被称作“五毒吉服”。

明代刺绣张天师斩五毒纹补子

石榴花、艾草、菖蒲环绕中,仙子骑虎举剑在驱除蝎子、壁虎、蟾蜍、蛇、带翅的蜈蚣等五毒。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明宫史·火集·五月》载:“端午,五月初一至十三日止,日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毒故事,如年节之门神焉,悬一月方撤也。”

蜀葵、艾草、菖蒲环绕中,老虎是主体纹饰,四周环绕蝎子、壁虎、蟾蜍、蛇、带翅的蜈蚣等五毒形象。

明代刺绣艾虎、五毒纹补子

石榴花、艾草、菖蒲环绕中,补子对称分布,老虎是主体纹饰,四周环绕蝎子、壁虎、蟾蜍、蛇、带翅的蜈蚣等五毒形象。

明代端午吉服圆形刺绣补子

五爪龙为主体纹样,艾叶、石榴花、老虎及五毒作为辅助纹饰四周环绕

明代端午吉服方形刺绣补子

正面五爪龙为主体纹样,祥云、海水江崖、艾叶、老虎及五毒作为辅助纹饰四周环绕

五爪龙为主体纹饰,祥云、海水江崖、艾草、菖蒲、老虎、五毒作为辅助纹饰,环绕四周。

明代王恕曾提到苏州府机户织造的“彩妆五毒大红纱”,每匹“直工价银一十五两”,但一些采办之人只付给银六两五钱,机户要赔银八两五钱,织好的成品有看不中的又令重织,“每匹反要机户解扛银五两,负累机户,掲债破产,苦不可言”。王恕对此抨击道:“且五毒者,艾虎、蜈蚣、虾蟆、蛇、蝎也以五彩绒组织此五物于大红纱两肩、胸背、通袖、膝襕之上,其为淫巧竒怪,古所未闻。其费工料,每匹可织常纱十余匹,其妨农废业尤不可言况。此物止用于端午之一日,其他日皆不用,又况此毒物,人皆见之必以为不祥而憎恶之,今织之于衣,非至尊所宜服,亦非宫中所可服。不知本官暴殄许多天物,害虐无数烝民,织许多件数,将何为也?观此一事,则其平昔不以财为财、不以民为民可知。”端午五毒吉服每年使用时间短,但是制作却比普通织物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明代中后期对苏州织户来讲,要倒贴钱来做这个差事。端午本是驱五毒的日子,但此差役更甚于五毒,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明镂雕白玉龙纹五毒带板

明代五毒纱局部  山东孔府博物馆藏

《燕京岁时记·赐葛》:“内廷王公大臣至端阳时,皆得恩赐葛纱及画扇。”

佩戴香囊既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一般会用到藿香、苍术、白芷、草果、菖蒲、艾叶、冰片、丁香、陈皮、薄荷、山奈等中药材。可将这几味中药混合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佩戴在胸前、腰际处,或挂于房间、车内。中医认为,这几味中药有散风驱寒、芳香开窍、健脾和胃、疏肝行气、化浊解毒等功能。

清 刺绣葫芦及五毒图案的香包、扇袋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把农历的五月称为“恶月”、“毒月”,而端午就是五月的开端。《奉天通志》上说:“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在夏季的正中,所以又称“仲夏”,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太盛,火气太大,需要葫芦吸纳。

清金银彩绣五毒纹香盒  故宫博物院藏

盘金绣大吉葫芦里面插着艾草和菖蒲,五毒环绕四周。

清代《燕京岁时记》有载:“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葫芦也谐音“福禄”,端阳之日阳气最盛,葫芦也有厌火之意。

清黄色缎平金绣五毒葫芦纹荷包  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剔红蝎子纹小盒  浙江省博物馆展

此小盒应该是五毒组盒中的一件,为装端午节令物品所用。

民间往往在红肚兜上绣五毒纹样,让自然界的五毒看见,以为同类而不加伤害。民间五毒从蟾蜍、蜈蚣、蛇、蝎子、壁虎、蜘蛛随意挑选组合,蜘蛛所占的比例较高,估计与蜘蛛作为“喜蛛”的吉祥寓意有关。

民间绘画《艾虎及五毒》  蝎子和蜘蛛用儿童的头像

五毒中的蟾蜍在这里改为蜘蛛

蟾蜍作为主体纹样,蜘蛛代替蜈蚣作为五毒之一。

五、端午绘画上的钟馗形象

旧传锺馗本唐德宗时之武举魁首,因貌丑见斥,自刎身亡,德宗后悔莫及,封为驱魔大神。是后,锺馗辟鬼之说益趋流行,民间每于岁暮暨端午悬其像,以祛邪魅。北宋神宗年间,也已出现印制锺馗画像的记载。明代中叶开始,锺馗图像由岁朝除祟演变为端午节迎福。

本幅无作者款印。画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故知此画当为端阳应景之作。幅中凡绘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本幅上方,另见道教的灵符四道,及锺馗画像一。

悬挂物中有虎、葫芦、粽子等形状的香囊是端午的标志物之一

早在北宋时,民间就流行端午画天师符。明清基本上沿袭了这一传统,每到端午节,“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人们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可见,明清时期粘贴天师符咒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通例,甚至直到现在,江南一带五月刚开始就在厅堂内张贴天师符、钟馗捉鬼图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

石榴花、蜀葵、菖蒲等应季花卉

粽子、石榴、樱桃、艾草、荸荠等节令时物

端午节有互送糯角笋、鸡杂、绣彩、女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的习俗

本幅无名款。绘垂杨文石,环以曲槛。一童擎荷盖,一执榴花,一持五毒宫扇,官服髻发。细审人物之开脸,及庭石之苔点画法,颇近于明代中期之后的风格。从所绘场景及细节看,都与端午有密切的关系,命名为《端午婴戏图》应该更加贴切。

两童抬几,上供锺馗及瓶花。

瓶花中插菖蒲、艾草、葵花,盘子中有粽子、樱桃,托盘上有雄黄酒、大蒜及钟馗。

(五毒)官家或绘之宫扇,或织之袍缎,午日服用之,以辟瘟气。

五毒宫扇,上绘艾草、蟾蜍、蛇、蝎子、壁虎及蜈蚣等五毒形象

一儿以绳系蟾蜍,一儿后随作戏蟾状。  

本幅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画坡坨林木,锺馗执笏回首,布局与文征明《寒林锺馗》相近,惟技艺略逊一筹,应属明代画家托名之作。题款:“大德庚子五月朔陈琳”。《岁华忆语》:“端午节人家,自五月一日,即用菖蒲叶,剪作剑形,并艾叶悬户上,张钟馗像于堂,云可辟邪。”

明 佚名  《钟馗骑虎图》

此幅无印款,绘钟馗执剑骑虎回望蝙蝠,蝠与福相同,或喻意吉祥得福之意。衣纹做吴道子莼菜条画法,须眉飞动,虽不知作者,亦是好手所作。

清  高其佩《指画怒容钟馗图》题款:“雍正戊申端五铁岭高其佩指头绘相”

钟馗饮酒、枇杷、蒜头,均符合端午节的特色

清 费丹旭《仿龚圣予终南鬼趣图》

小鬼们在水里捉五毒中的蛇与蛤蟆

榴花、蜀葵及樱桃是端午时的节令物

宋·晏殊《端午词》云:“扬子江心铸鉴成,俗传兹日最标灵。”说的就是唐朝时很讲究在五月五日这天在长江下游冶铸铜镜:百炼为金、舟船为木、江心取水、陶范为土、铸镜用火。故“扬子江心镜”尤为民间所重,且其中不乏贡品。因五月五日这天的“五行”极为特殊,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午代表火,午月午日代是火月火日,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用至阳之火冶炼铸造,火克金,熔炼最为充分。中国最讲究阴阳平衡,至阴之地至阳之时铸造的镜子才会最好、最具灵性。

印尼“黑石号”沉船出水四神八卦纹“江心镜” 新加坡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田国强供图)

《旧唐书·德宗本纪》:“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又李肇《国史补》:“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易破难成。”《太平广记》引《异闻录》也有详细记载。“江心镜”即“水心镜”,印尼“黑石号”沉船发现一面四神八卦纹“江心镜”,铭文为:“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只是日期不是“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龙护铸水心镜”铭石碑拓片,扬州博物馆藏。(田国强供图)

“洪武六年五月日造”铭龙纹铜镜  湖北省钟祥市博物馆藏

至明朝时,此风尚仍然流行。钟祥市博物馆中藏有一枚明代铜镜,铭文中“五月日造”即五月五日造之简称。可见端午铸造铜镜,是从唐至明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

端午节是童年记忆最深的一个节日,这个时候正是苏北平原麦子收割的季节,大人们都很忙。母亲一早会煮好鸡蛋、咸鸭蛋、大蒜头以及粽子,然后就去地里干活了。家门口菜地前就是芦苇塘,我和姐姐去摘芦苇叶,然后用发好的糯米和花生包在里面,因为都是刚摘的芦苇叶,所以粽子煮好后拨开,都是芦苇的清香,粽子蘸白沙糖,很甜。

午后,妈妈用外面采来的艾草、菖蒲、桃树叶等一起在锅里煮水,捞出草叶后洗澡,说一年不会皮肤生疮。一部分自己用镰刀割来的艾草和菖蒲束成一束挂在大门外墙壁上。手臂上系五色线,小朋友一般都特别注意不沾水,否则彩线会褪色不好看。另外,大人要手蘸雄黄酒抹到肚脐眼及耳廓里面。

到了杭州工作,才知道浙江的赛龙舟特别兴盛。中国幅员辽阔,南北风俗差别很大。在整理资料中,我也学习了很多。一个习俗的形成,都有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从古人留下的物件中,我们可以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一些逝去的社会风景。这些文物,都是人们趋福避凶心理诉求的反映。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对岁月的流转,缺少了相应的仪式感。让我们从古人留下的文物中,感受农耕社会的节奏,了解物体背后的文化,给我们现代生活以滋养。

(1)扬之水:《五月故事寻微》,《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2)《明清瓷器上的“端午节”》,藏友网,;

(3)陈海波:《瓷与画上的端午节》,联合时报社, ;

(4)刘东:《一件精美的民国瓷塑龙船》,《收藏》2019年04月;

(5)曾维华、王冕:《我国端午节丛考》,《中原文化研究》,;

(6)叶洪珍:《明代端午词中的节俗文化阐释》,《宜春学院学报》,;

(7)郑青:《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浅谈》,《中国花卉园艺》,;

(8)伊羽雪:《古诗词中的端午节》,《火花》,;

(9)向柏松:《端午节历史上的奇风异俗》,《意林文汇》,;

(10)吴诗池、李秀治:《从文物看端午》,《2010海峡两岸第六届端午文化论坛研究论文集》,;

(11)陈晶:《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

(12)邢鹏:《端午节与五毒——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收藏家》,;

(13)辛酉生:《传说民俗话端午》,中国青年报,;



石超,江苏泗阳人。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参加工作十七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和展览工作。主编《错彩镂金一浙江出土金银器》,《霓裳银装一浙江畲族服饰》等书,发表《吴越国金银器初步研究》、《浙江出土金银器概述》、《浙江省博物馆藏雕漆器》、《中国古代的螺钿漆器》、《从琴学问答看杨宗稷的琴学思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艺》、《彩凤鸣岐琴铭文解读》等金银器、漆器、古琴等研究论文十余篇。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

京东是国内专业的木雕蛇摆件网上购物商城,本频道提供木雕蛇摆件商品图片,木雕蛇摆件精选图片大全等信息,为您选购木雕蛇摆件提供全方位的精选图片参考,提供愉悦的网上购物体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猴子摆件放什么方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