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盗窃被误判吸毒罪出来后该怎么办

【摘要】:第四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一、因果联系概说因果联系,即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象之间先后相继、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反映。A与a有因果联系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肇事原因一时未能查出。A与a有因果联系求同求异并用法通过两次求同、一次求异获得结论。

第四节 探求联系的方法

因果联系,即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象之间先后相继、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反映。对象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表明,没有一种对象是与其他对象无关而孤立存在的。每一对象总与其他某对象有着特定的联系。一对象的存在,是因为此前一对象情况的存在。比如,在中国上,曾多次奋起反抗,试图争得自由,获得。这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欺凌而引起的。这种前后相继的对象情况即。其中,在先的对象情况引起了在后的对象情况,即原因引起结果。由于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无穷延续的,作为原因的现象,也有引起它的原因;作为结果的现象,又会成为其他对象情况的原因。这就构成了对象情况之间的因果链。因果链的存在,给人们认识客观对象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抓住某一环节,排除其他干扰,从前者认识后者,或者由后者认识前者,找到隐藏于其中的因果关系。由“三表法”发端,弥尔总结出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古典归纳中的重要内容。这类方法,根据某现象与其他先行或后行情况在某些场合里所显示的关系,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推断某现象与另一情况间具有因果关系。这样,探求因果联系有了逻辑方法,且具有了形式的性质。下面简要介绍弥尔的方法。

求同法也称契合法,它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设被研究的现象a出现在若干场合中。在这些场合中,如果其他因素都不同,仅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就可得出结论: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研究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例如:

考察几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发现较之以往有较大提高。这几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有国有企业,有集体企业,还有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属于一个种类;生产工艺的水平也不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几个企业都严格抓了。可见,严格抓质量管理与产品质量提高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

求同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有关情况被研究的现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由于因果关系是确定的,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相同的原因引起相同的结果,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场合中,理出一个头绪,排除不相干的因素,找出共同的情况,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原因。一般而言,求同法的,与研究的场合情况的数量有关,被研究的场合越多,共同现象出现的频率高,结论的可接受性就越大。

求异法也称差异法,它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设被研究的现象a出现于第一场合而不出现于第二场合。如果在这两个场合中,其他有关因素都相同,只有因素A在第一场合出现而在第二场合不出现,那就得出结论:这个因素A与被研究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例如:

最初,交通管理采用作信号指挥车辆行驶时,有些司机仍不听指挥,车祸频发。原因何在呢?交警部门对肇事的司机和车辆进行了检查,发现这些司机是尽职的,且身体健康,意识清楚,其车辆性能也良好,这些情况和其他听从指挥的司机没有差别。肇事原因一时未能查出。后来有人提出,是否这些司机的眼睛有毛病。交警部门把这些肇事司机送医院进行了检查,才发现他们是。由于他们的视觉器官中缺少感受红、绿色的细胞,因而分不清红、绿灯的颜色。而没有色盲的司机,则对红、绿灯反映灵敏。从对比研究中,人们得知:色盲和车辆肇事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有关情况被研究的现象

1  A、B、C  a

2  -、B、C  -

求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这种方法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依赖于对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这两个场合的正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可以应用人工控制的方法改变现象的条件,使得对比研究能在较为“纯粹”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差异法与科学实验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在作科学实验时,人们常常使用差异法,以得到所期望的可靠结论。

求同求异并用法也称契合差异并用法,它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中只有一个共同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负事例组)中却不出现该共同情况,那么这一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或结果)。例如:

有人做了一种证明对人体的必要性的实验,把男女老少若干人分为两组,一组人在一间房屋里连续躺20天,另一组人在一间房屋里每天允许做四次运动,每次10分钟。结果前一组的人20天以后疲乏、、食少,起来后头晕、心悸,走不动,甚至晕倒,而另一组却一如往常。

这个例子就是应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进行的实验。一组人的共同因素是每天不运动,出现的共同现象是疲乏、便秘、头晕等;而另一组人的共同因素是每天都有一定时间的运动,结果其共同现象是一如往常。这分别来看都是求同法,然后对这两组情况再求异:一组人因有每天运动的共同因素,20天后都是一如往常;而另一组人没有每天运动的共同因素,20天后都出现疲乏、便秘、头晕等现象,因此,每天有一定的运动是一如往常的原因。据此证明运动对人体是必要的。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形式如下:

 场合   有关情况  被研究的现象

正事例组1  A、B、C  a

正事例组2  A、D、E  a

正事例组3  A、F、G  a

 ……    ……   …

负事例组1  -、M、N  -

负事例组2  -、Q、P  -

负事例组3  -、Q、S  -

 ……   ……   …

求同求异并用法通过两次求同、一次求异获得结论。在正事例场合中,第一次用求同法可得出:某一相同情况存在,被研究现象也存在。在反例场合中,第二次运用求同法得出:某一相同情况不存在,被研究现象也不存在。最后,再用求异法把两次求同的结论进行比较,通过求异,就能确定某一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进行科学实验比单纯使用求同法或求异法的结果更为可靠,因为此法考察的事例较多,而且有对照。许多科学实验应用此法所获得的结论是个,表明在一组事例的多大范围中具有因果关系。

共变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设被研究的现象a以a1、a2、a3等状态在不同场合中出现。如果在这些场合中,有一因素A也以A1、A2、A3等状态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那就得出结论:这个随之变化的因素A与被研究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例如:

上海地面沉降问题,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有的说是高层建筑物造多了,压沉的;有的说是海平面上升了,地面相对地就低了;有的说是抽用了地下天然气造成的。但这些都不能说明问题。后来有人对全市的深井和使用地下水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调查,为每口井立了档案。上海市第一口深井是1860年开凿的,到解放前已达708口深井,每天出水量是24万吨,1948年地面沉降达35毫米。解放后,到“一五”期间,深井增加到854口,出水量每天34万吨,地面沉降每年达54毫米。1958年以后的几年,深井增加到1183口,出水量达到每天56万吨,地面沉降量也提高到每年98毫米。深井越多,地下水用得越多,地面沉降也就越快。可见,大量抽用地下水与上海地面沉降有因果联系。上海市有关方面根据这一分析,做出相应对策,控制住了上海地面的下沉。

共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有关情况       被研究的现象

 …   ……    …

共变法是依据现象间的“相随变化”而确定因果关系的。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易于为人们所了解。当然,这种“相随变化”不是一个模式,它可以是同向变化,如“火上加油”,油加得越多,火焰就越大;有的是异向变化,如“以水灭火”,水越多,火焰越小;有的则既有同向变化,又有异向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共变就朝相反方向转化。如施肥一般可使作物增产,在一定限度内,施肥越多,产量越高。但如超过了这一定限度,施肥不仅不能增产,反而减产。肥下得越多,产量越少,甚至会颗粒无收。了解了上述情况,我们能够更好地在中运用它,并为实践提供更有效的逻辑方法。

剩余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并且已知前一复合现象的某一部分是后一复合现象某一部分的原因,那么前一复合现象的剩余部分就是后一复合现象剩余部分的原因。例如:

1885年,德国夫顿堡矿业的矿物学教授威斯巴克发现了一种新。他首先请当时的著名化学家李希特对矿石作,发现其中含有银、硫和微量的矿等。后来他又请化学家文克勒作一次精确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一方面证明李希特对矿物成分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又发现,把各种化验出来的已知成分按百分比加起来,始终只得到93%,还有7%的含量找不到下落。文克勒认为,既然已知成分之和只得93%,那么剩余的7%必定是由矿物中含有的某种未知元素所构成。于是,他对矿石进行分离和提纯,终于得到了新元素。

我们看到,复合的原因是矿石中的矿物成分以及含有的某种未知元素的矿物成分,它引起的复合现象是对新矿石测得的已知矿物成分之和只得93%的现象。这是已知的因果部分,通过排除这已知的因果部分,从而确定其剩余部分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已知:复合现象A、B、C、D是被研究复合现象a、b、c、d的原因;

剩余法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不过,对于剩余部分因果关系的研究,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真正的结果。

以上五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是互相结合或交叉使用其中的几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五种方法虽然是探求因果联系的基本方法,但是它们的作用有限,仅仅靠这几种方法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原因。

1.什么是归纳,归纳与演绎间的关系如何?

2.如何理解归纳结论的或然性?

3.如何提高枚举归纳结论的可信性程度(置)?

4.进行完全归纳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完全归纳的结论的性质如何?

5.什么是确定性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

6.如何看待概率与频率?

7.概率推理的不同形式各有何意义?

8.因果联系有什么特点,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各有什么特征?

一、下列结论能否借助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3.患色盲的人都不能辨认彩色谜团。

4.一切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减去1,得到的数都是8的倍数。

5.20世纪80年代武汉的夏天比哈尔滨夏天热。

6.世界上各国的都是不规则的。

二、下列归纳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1.红牵牛花、红大理花、一品红等红花都不香。所以,一切红花都不香。

2.水在春夏秋冬四季,在晴雨雪霜风雾各种里,在沙漠海面平原各种地理环境,达到100℃时就煮沸。因此,水只要达100℃就煮沸。

3.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家和文学家,都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患过精神抑郁症,如韩德尔、伯辽兹和舒曼,诗人兼画家罗塞蒂,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作家、海明威,诗人拜伦、雪莱,当代美国诗人·克兰、西奥多·罗特克等都是精神抑郁症患者,有的甚至一度住过精神病院。因此,凡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都有精神抑郁症。

4.已知某些生物的活动是按时间的变化(昼夜交替或四季变更)来进行的,具有周期性的节奏。如北方燕子春来秋往,鸡叫三遍天亮,人白天工作夜间休息,一些定时开花等,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凡生物的活动都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奏。

三、下述各题中,结论的得出是应用了哪一种归纳(或概率)推理?

1.《》栏目播出了这么一个案例:2000年7月21日凌晨,江苏淮安某村的陈××突然发现自己家的鱼塘里的鱼大量,水面上白花花的一片全是死鱼。经过调查,陈××发现当天的其他情况与往常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当地垃圾处理厂的曾于当天排入鱼塘。由此,陈××认定,他家的鱼塘里鱼的死亡与排放的污水有关。后来经过检验,果然发现垃圾处理厂排放的污水含有超量有害物质,直接导致了鱼的大量死亡。

2.小王在某个体户摊点买了一只表,小张告诉他,那个摊点的85%的表都是走私来的伪造品,小王断定他买了一只伪造表。

3.一天晚上,甲、乙、丙、丁四人一起进餐。随后,甲吃了些而身亡,乙吃了些泡菜而身亡,丙喝了些酸牛奶而身亡,丁吃了些葡萄而身亡。经查,这四人进餐前都服用了小量且不会致人死亡的氰化物,可见,酸性物质会加大氰化物毒性,进而致人死亡。

4.近年来,有所上升。某大城市对青少年犯罪根源作了抽样统计。在100多名犯罪少年中,有90%以上的人与不健康的网络有关。某初中学生胡某犯有流氓罪。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断定胡某曾登录过不健康的网站。

5.某个下雪天早晨,几位晨练者发现:某单位的一个夜间被人撬入,门外雪地上留有鞋印。后经侦查人员侦查分析,进入仓库和从仓库出去的鞋印是同一尺寸、同一型号、同一人的足迹,但外出仓库的鞋印明显比进入仓库时的鞋印深。据此侦查人员断定:这个撬入者很可能是从仓库盗走了东西离开现场的。后经仔细清点仓库物资,果然发现丢失了30公斤重的电缆线一包。

四、下列推理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1.某县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农民作了一次调查。其中设立了“在你看来,下面哪一点对一个人在事业、生活上的成功最为重要:①个人的勤奋工作和努力;②运气;③条件优越,父母地位高,有很多的钱”。在150份答卷中有71%的人选择了①,只有15.1%和14.5%的人选择了②、③,这表明当代农民是相当明白个人的努力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的,相信自己的力量。

2.有人对上海12所高校(如复旦、交大、同济、华东政法、华东师大)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设立了六个项目,其中一个是对“重建大学生的形象”的问题,回答依次是不断完善自己(占55.65%),不断地理论,为多做点事(占22.87%),干不了大事,但不平平庸庸(占14.10%)。总体上说,大学生自我评价不高。

五、下列研究应用了哪些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1.2004年夏天,北京警方连续接到举报:在公共汽车上,年轻女子的腿经常被人用刀划破。警方作了大量调查,却没有查明作案人。后来,警方分析:每一次出事时的受害人、作案时间、作案地点各不相同,但每次都有一个带蓝帽子的男子在出事现场积极帮助受伤女子,有几次还是这个男子来报案的。警方怀疑这个男子可能是作案人。后经明察暗访发现,果然是他。原来该男子有一个漂亮但双腿瘫痪的妻子,每当看到年轻女子而行动自如的腿时,便替妻子感到嫉妒。但用刀划伤无辜者后,他又后悔,因而又帮助她们,甚至去报案。

2.某单位半年内有四次重要内容被泄露。经查,这半年内共召开重要会议七次,其中有三次内容未被泄露。这七次会议的参加者不完全相同。于是对每次会议参加者名单全部列出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吴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吴某未参加的另外三次会议,内容均未外泄,其余与会人员都没有与吴某相同的情况。由此推断,吴某的到会与会议内容泄密有联系。

3.运动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发现,一般中等身材、中等身高的男性青年,在无负重的情况下,缓步时的步幅为65厘米左右,正常步行时的步幅为75厘米左右,快步行走时的步幅为90厘米左右,时的步幅为120厘米左右。根据这些材料,于是得出结论:步行速度的快慢与步幅大小之间有关联。

4.种植是选用大个的薯块作种子,还是选用小的好呢?有一农业试验站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用10克、20克、40克、80克、160克重的马铃薯分别插在同一块田里,放同样的肥料。结果,10克重的产量是245克,20克重的产量是430克,40克重的产量是565克,80克重的产量是940克,160克重的产量1090克。这说明,选用大的薯块作种,可以提高产量。

1.根据报纸上公布的材料,去年有关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有79.9%的人对物价上涨不满。这就表明,约80%的人对价格改革不满意。

下述哪项论证与上文类似?(  )

 A.认为我们自己一切都好,是不对的;认为我们自己一切都不好,也是不对的。

 B.我三十岁以后一定交好运。因为这是用电子计算机算命算出来的。

 C.什么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不就是搞自由化吗?这样的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吗?

 D.不管是谁,不论什么理由,今后一概不许用公款请客送礼。为单位联系工作必要的请客和赠送少量礼物,一律要经董事长批准。

E.年老的母亲严肃地对儿子说:“孩子啊!股票交易是场危险的赌博,第一天赢了,第二天就要输的。”儿子立即答道:“好的,那我以后就隔一天去一次吧。”

2.据报道,一位青年在郊游途中,不慎落入一平均深度只有0.5米的小河中,虽挣扎良久,终被溺身亡。报纸提醒人们在旅游时应注意安全,尤其注意地形环境安全。

以下哪项能最合理地解释报道中的表面性矛盾?(  )

 B.该青年不足0.5米高。

 C.有人陷害这个青年,这表面上的意外事故实际上是一起凶杀。

 D.青年的神智不清,如精神分裂等。

 E.该青年落水点是远远深于小河平均深度的地方。

3.地球上的水并不少。71%的地球表面覆盖着水,因此,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无限的。以下各项均反映了地球上的水的现实情况,其中哪一项最能说明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  )

 A.地球上13亿立方公里的水资源中,98%是含盐的水。

 B.3000万立方公里淡水中,88%是固态(冰川或冰帽,仅南极就占世界淡水的72%)。

 C.12%的淡水中,多数是地下水。人们可直接取用的淡水只占0.014%。

 D.地球上水的分布极不平衡,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里。

 E.人类使用水资源的方式加据了水资源的紧张形势。

4.《三国演义》开篇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昔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自献帝,遂分为三国。

如果把上述引文看成推理,则它使用了哪种推理方式?(  )

 A.演绎  B.归纳  C.类比

 D.统计  E.数理分析

5.美国一所大学曾做过一项对200个家族企业的研究。这些企业中最早的成立于1924年。到了1984年,将近78%的公司已经消失,只有3%的企业身价暴涨。那些生存下来而继续经营的企业,有80%的规模与60年前并无差异。专家们发现,“传宗接代”是家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考验。在世纪交替的时期,家族企业的“死亡率”往往达到顶峰。根据这项对“家族企业”的调查,只有39%的家族企业能成功地延续到第二代,只有15%能达到第三代。这是否正如诗人荷马所言,“很少有儿子和父亲一样出色,大部分只会更糟,极少青出于蓝”呢?

以下各项都能较为有效地化解上述死结,除了(  )

 A.领导者留下一个强势的公司,让下一代有信心有能力继续经营。

 B.老一辈放手让儿女接管事业,并确保企业中非家族成员的高层管理者对新生代的家族企业领导人充满信心并愿意帮助他们。

 C.老一辈要全面考虑到领导者的继承、所有权的继承、家族精神的继承等各个方面。

 D.老一辈应该让新的领导者在较短时间内毫无遗漏地学会上代人的领导艺术,继承领导风格。

 E.需要建立一个符合公司管理层需要的培训计划,为企业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建立其延续性,并需建立有关财务及合法性的组织机构来执行该计划。

6.据统计,西欧各国从1975年到1980年钢铁业的就业人数少了30万人,而美国传统工业中,从1975年到1980年就业人数减少了60万人。

下面哪一项结论最符合上述统计事实?(  )

 A.西欧钢铁业的失业率比美国传统工业失业率低。

 B.美国传统工业失业率比西欧钢铁工业失业率高一倍。

 C.美国传统工业失业率比西欧钢铁业人数少。

 D.西欧钢铁业年均失业率人数超过美国传统工业。

 E.美国传统工业年平均失业人数是西欧钢铁工业失业人数的两倍。

7.在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实验组的100只兔子注入血浆N,而控制组的100只兔子则注入了一种无害的糖溶液。两周后,实验组有39%的兔子患了丛林热,这种疾病传染性很强并且通常是致命的。因此,丛林热一定是由某种与在血浆N中发现的物资相类似的物资引起的。

如果以下哪一项为真,则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

 A.丛林热在兔子中的发病率通常低于0.01%。

 B.控制组中40%的兔子两周内也染上了丛林热。

 C.血浆N含有从某种有毒野花根部提取的物资。

 D.死于丛林热的兔子的血液中含有某种同样也在血浆N中发现的剧毒物资。

 E.几乎所有得了丛林热的兔子都在最初症状出现的两天内死亡。

8.如果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第7题的题干的观点?(  )

 A.血浆N中没有什么物资最初产生在大多数兔种的居住地。

 B.实验组的兔子同另一组严格隔离。

 C.丛林热通常仅在北美地区毒蛇吃的死的食物中发现。

 D.负责注射的科学家不知道他们应用的溶液的成分。

 E.实验组中的一只兔子在实验开始前就患了丛林热。

9.一犯罪调研报告揭示,某市近三年来的严重刑事犯罪案件60%皆为已记录在案的350名惯犯所为。报告同时揭示,严重刑事案件的半数以上作案者同时是吸毒者。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并且同时考虑事实上一个严重刑事案件的惯犯可能多次作案,那么,下述哪项断定一定为真?(  )

 A.350名惯犯中可能没有吸毒者。

 B.350名惯犯中一定有吸毒者。

 C.350名惯犯中大多数是吸毒者。

 D.吸毒者大多数在350名惯犯之中。

10.一袋中有红球24只,白球24只。要保证不看袋子而从袋中取出的球至少有两只颜色是相同的,则最少要从袋中取出多少只球?(  )

 D.8只  E.3只

11.今年武汉地区开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化妆品广告宣传。但调查表明,只有30%的武汉居民实际使用化妆品。这表明我国化妆品公司的广告投入有很大的盲目性。下述哪一项最有力地加强了上述结论?(  )

 A.正是因为有30%的居民使用化妆品才要针对他们做广告。

 B.化妆品公司做的广告一般都比较多。

 C.化妆品公司做广告是因为产品供过于求。

 D.去年实际使用化妆品的武汉居民有40%。

12.卫生部的报告表明,这些年来,卫生保健费的确是增加了(从198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到1984年的10.8%,再到今天的15%)。可见,我们每个人享受的卫生条件大大提高了。

下面哪项如果为真,则对上述结论提出最严重的置疑?(  )

 A.卫生保健费的绝大多数用在了高技术高危病强化护理上。

 B.老年慢性病的护理费用是非常庞大的。

 C.每一个公民都有享受国家提供的卫生保健的权利。

 D.在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卫生条件也可能提高。

 E.国家给卫生部拨款的70%支付了建筑费。

13.在司法审判中,所谓肯定性误判是指把无罪者判为有罪,否定性误判是指把有罪者判为无罪。肯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判,否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某法学家认为,目前,衡量一个法院在办案中对司法公正的原则贯彻的是否足够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则最有力地支持了上述法学家观点的是(  )。

 A.宁可错判,也不错放,是“左”的思想在司法界的反应

 B.错放造成的损失大多是可弥补的;错判对被害人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C.各个法院的办案正确率普遍有明显的提高

 D.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第七章 类比、回溯与假说

在科学推理中,理论要面对事实;科学推理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理论必须得到事实的支持。

——[英]伊·拉卡托斯

类比,亦称类推,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测出其他属性或特征也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比如,医生经常使用的叩诊法,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的。

据说,奥恩布鲁格是酒商的儿子,时常看到他父亲用手指敲击酒桶,从木酒桶发出的声音判断桶内酒的有无或酒的多少。他由此联想到,人的胸腔不也像木桶吗?叩击木桶发出的声音可以判断桶内酒的有无或酒的多少,那么,叩击胸腔发出的声音不也可以判断胸腔内积水的有无或多少吗?经过反复观察与实验。他终于发明了叩诊法。

奥恩布鲁格是这样思考的:已知酒桶与人的胸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是封闭的物体,内部都有(或无)液体,叩击时都能发出一定的声响等;又已知叩击酒桶可以判断酒的有无或多少。由此推测,叩击胸腔可以判断胸腔积水的有无或多少。再如,木工使用的锯据说是鲁班发明的。

一次,鲁班承建一座建筑,由于木料供应不上,他亲自到山上去了解伐木的情况。在路上,他的手指被路边长的茅草划破了。鲁班奇怪,草怎么把手划破了呢?他没有顾及流血的伤口,而是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茅草之所以如此锋利,是因为其叶缘上排列着又长又尖又密的锐齿。他想,如果按茅草叶制成长铁片,用来伐树,一定省力工效高。他拿回茅草,让铁匠仿照着打出有一些锐齿的长铁片,到伐木现场一试,果然很适用,最初的锯就出现了。

鲁班是这样思考的:茅草边缘有很多又长又尖又密的锐齿,它能划开硬物;在铁片边缘做出很多又长又尖又密的锐齿,可推知铁片能划开硬物。上述思考过程,都是类比法的应用。

我们看到,在类比中,从一个或一类对象,类推到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不仅前提不蕴涵结论,结论也不蕴涵前提,即它既不同于演绎,也不同于归纳。然而,由于事物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使得人们可以由两个或两类对象间属性的相同或相似,倾向于接受其他属性相同或相似。这就是说,类推的对象中的已知共同属性是推测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可接受性的证据。这个证据尽管不是充分的,甚至不是必要的,然而却是可接受的。因此,现实中离不开类推。而且,由于类比由一个对象推测另一对象,思维跳跃度大,更适于举一反三、拓宽思路,做出创造性发明。所以虽然类比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它本身却是一个有用的方法。

正类比,即根据对象间共有某些属性而推测共有另一属性。例如,惠更斯对比光和声这两类现象,发现它们都是直线传播的,都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又知道,声有波动性质,于是推测:光有波动性质。这即是运用正类比得出结论。

正类比的形式结构如下:

A有a、b、c、d属性

负类比,即根据对象间均无某些属性而推测均无另一属性。例如,《折狱龟鉴》载:

吴人张举,任句章县令。当地发生一案,有妻杀夫,并放火烧了房子,称丈夫被火烧死。夫家怀疑,诉之于官。张举勘验现场后提审被告,被告坚不承认谋杀。张举于是取猪二口,杀一活一,俱放火上烧。火灭后验二猪,活者因烧时嘶叫,口鼻及肺中均有烟灰,杀者口中无灰。再验被烧丈夫之尸,口中果然无灰,被告至此服罪。

张举是这样思考的:死猪被烧口中无灰,不是活着被烧死的;死者被烧口中也无灰。可见,死者不是活着被烧死的。这即由负类比得出的结论。

负类比的形式结构如下:

A无a、b、c、d属性

在实际思维中,人们常常将正类比和负类比结合起来运用,以提高类推的置信度。

从上述类比我们看到,类比之所以能做出推测,在于共有(或无)属性与类推属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一对象而言,a、b、c属性与d属性往往密不可分,有a、b、c就可能有d,反之,无a、b、c就可能无d。因此,可由之进行类推。然而,既然是两个(或两类)对象,两者就会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且一定有相异的属性。如果在推测中将相异属性看成共同点,就会推出错误的结论。如过去根据地球与火星上某些情况的相同,推测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就是一个错误的推测。因此,在类推中,应尽可能多地寻找类比对象间共有(或无)的属性,共同点越多,偶然因素就相对少,结论的置信度就高;同时,应尽可能寻找对象间共有(或无)属性的特有联系,把推测建立在对象属性间的相关度之上。对象属性的相关度越高,结论的置信度也越高。

如果在类比中,仅仅依据对象间少数表面上的共同点相似点,进行推测,就会出现“机械类比”的错误。例如,晋代著名道教哲学家葛洪在论证他的所谓“上品神药”和“金丹”可使人长生不老时,就运用了类推法,说人吃五谷能活下去,而吃“上品神药”更能益人。因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故人吃“金丹”可长寿不死。这即机械类比。

类比的结论是或然的,然而,其证据支持度是不同的。前面我们说过,共有属性与类推属性的相关度越高,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如果已知共有属性与类推属性的相关度达到必然的程度,即一对象有a、b、c属性,则必有d属性,这时,结论的置信度达到l,即是确实可靠的了,这时类比的形式结构就转化为:

凡有a、b、c属性的对象都有d属性

显然,真到这一阶段,就不再是类推,而是演绎了。

回溯法又称为回归法,是从结果推测原因的方法,即由某个已知事实的命题,推出可导致该命题成立的理由的方法。其思路是这样的:设q为关于已知对象的命题,且“如果p则q”是有关某一事物对象的普通规律性命题,由此可知,p是q存在的理由。

从q的存在,寻找p,这是由果溯因。从上述思路可以看出,它类似一个蕴涵推理。可是,在形式上,它是由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如看做演绎推理,当属非有效式。然而,作为回溯法,是人们由已知事实探求未知理由的过程,这种方法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从庄稼瘦弱这个事实,可推知肥料不足。因为,如果肥料不足,庄稼就瘦弱。现发现庄稼瘦弱,可见,肥料不足。由于肥料不足必然导致庄稼瘦弱,因而,当庄稼瘦弱这一事实出现时,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由缺肥这一原因引起的。客观对象之间这种因果联系条件联系的存在,是回溯法的逻辑基础。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症状以及有关疾病的医学知识,推测病人的病因,对症下药;刑事案件侦查人员从现场情况,根据犯罪学和刑侦学原理,推测案情和作案人,实际上都是由结果追溯原因,运用的是回溯法。

然而,由于客观对象间的因果联系是多方面的,一个结果,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分别造成,也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共同造成,因此,这种回溯法所获得的结论,并不是必然的。它的置信度,与据以推测的表达普遍性规律的判断的前后件之间逻辑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它的作用在于,它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简单回溯法是当原因和结果表示为一个简单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时,从结果直接溯求原因的方法。例如,我们发现,近一段时间,某同学的成绩明显下降,排除了其他诸如身体的、家庭的因素等,我们认为,如果迷恋网络,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因此,可推知某同学近期正迷恋网络。

简单回溯法的形式可表示如下:

由于表示原因的情况较单纯,因此,能使我们接受这一认识,将之作为现象q的原因。

复杂回溯法是当原因和结果表示为一个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主体的多重复合判断时,从结果溯求复合原因的方法。客观现实中,一个事实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就使回溯过程变得较为复杂。比如,病人体温升高,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肺炎可使人发烧,重感冒可使人发烧,其他炎症也可引起发烧。要回溯引起体温升高的病因,就可得出复杂的结论。

这种复杂回溯法,可表示为若干过程的综合。其形式如下:

q,如果p1那么q,所以p1

q,如果p2那么q,所以p2

q,如果pn那么q,所以pn

p1或者p2或者……或者p

很明显,复杂回溯法是在逐渐逼近现象q的原因,向真理靠拢。如果能够穷尽对象q的全部原因,那么,从p1到pn对q来说,就演化为等值关系,这时的回溯法的形式就转化为:

当且仅当(p1或p2或……或pn)则q

由于原因是全部原因,因此,此时回溯得到的结论就是必然的。这时再对选言判断进一步考察,就能确定真正原因。高明的医生治病疗效好,就在于他熟知某一症状的各种可能原因,能在短时间内选择有效的疗法;高明的侦查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破案的思路,就在于他们在回溯时,在最大可能条件下穷尽了对象的各种原因,使回溯的结论的性质起了质的变化。

假说是以已知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的事物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说明。例如,关于地球上各大陆的现状是自古即如此,还是逐渐变动演化形成的?科学家们有不少说法,其中著名的有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1912年,魏格纳根据非洲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在形状方面的吻合性,结合古地质学、古气象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设想在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整块陆地。后来由于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原始大陆分裂成若干块。这些陆块像冰漂在水面上一样逐渐分离开。美洲脱离了欧洲和非洲向西移动,越漂越远,在它们之间形成了大西洋;非洲一部分离开亚洲,在漂移过程中南岸沿顺时针方向略有扭动,渐渐与印巴次大陆分离,中间形成了印度洋;南极洲和澳洲脱离了亚洲和非洲向南移动,尔后又彼此分开,形成了现在澳洲和南极大陆的现状。

很明显,魏格纳关于地球上各大陆现状的形成原因的解释,依据的是大西洋两岸形状的吻合性这个事实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尽管他的分析已有相当充分的理由,但毕竟只是对这一未知现象的一种假定性解释,在现有科学理论尚不能完满解释这一对象情况时,提出假说是非常必要的。

假说具有三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以事实和已有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假说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已知的科学理论提出的,它与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和胡思乱想是不能画等号的。其次,它是对未知现象的推测。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是人类知识累积的结果;假说是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猜想,是有待于验证的,可以说它是人类知识累积的一个出发点。再次,它具有科学预见的功能。假说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就在于它能较圆满地解释一些未知现象,做出科学的预测。

假说的推测性表明,假说是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并非定论。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种解释,取决于这一假说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人们对这一未知现象的困惑。正是由于假说的推测性,同一现象出现多种解释,提出多种假说就是非常自然的了。例如,关于月球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提出种种推测,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三种:

一说月球是地球的儿子。这一假说认为,月球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从地球中飞出去的,太平洋就是这次分离留下的遗迹;另一说月球是地球的俘虏。这一假说认为,月球的质量达到地球的1/81,月球的旋转轨道比较接近于太阳系公转平面。大约在六亿年前被地球引力捕捉过来,从那时起才绕地球运行;再一说月球是地球的兄弟。这一假说认为,月球是在地球附近的尘埃云与地球一起分别集聚形成的,运行是形成之后才开始的。

从上述假说,我们看到,尽管各假说互相对立,然而,由于是对对象情况的推测性解释,因而它们可以同时成立。

假说作为一种推测方法,在科学认识形成理论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也是从认识发展到理论的阶梯。一个科学理论,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它在最初,材料尚不充分,理论也不完备。然而,正是有这种初步的猜测,才使人们有了研究兴趣,从而逐步走出困惑,经过深入的探讨和反复的实践,最终成为真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哈维的血液循环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开始都是作为假说提出的。经过检验、修改、补充,这些理论越来越成熟,逐渐转化为科学理论。不仅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也离不开假说。人们认识社会,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已发现的事实,还要能推测过去,预见未来。这种推测和预见,也就是假说。比如,抗战初期,毛泽东就提出,抗战必胜。对于当时的条件而言,这只是假设,尚非真理。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检验,这一假说转化为真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假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医生看病,通过望、闻、问、切,提出初步诊断;公安人员根据案件现场及相关一系列情况的调查,提出进一步侦查的破案假设;战场指挥员根据所获得的敌情资料和战场地形、天气等,制定出作战方案;企业决策者根据市场行情、同行状况和本企业的现状,做出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设想,等等,事实上都是假说。

假说的提出,必须有相应的事实。人们提出假说,是在研究了对象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材料时进行的。在提出大陆漂移说时,魏格纳说:

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廊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角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出和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呼应。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如果用罗盘仪在地球仪上测量一下,就可以看到双方的大小都是准确一致的。

这就是事实。没有这些事实,也就无法提出假说。然而,这些事实并不是假说成为真理的充分条件。然而,要是要求事实材料十分充足、系统和完整,显然就束缚了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影响到科学理论的发展。

假说的提出,要以已知的科学知识为依据,对所掌握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借助逻辑推演方法,形成初步的假定。比如,关于地球生命自生说的假说,就是以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的演化理论为指导的。这表明,假说不能与科学理论相矛盾。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已有的科学理论也会随着客观对象的发展以及主体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提出假说时,也应不受已知科学理论的束缚。据报导:

美国华裔科学家许统群通过对一口钻井内的重力测量数据进行周密计算,发现几百年来一向认为不变的牛顿万有引力常数竟然发生了变化,它随着井深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这是对有争议的宇宙中存在“第五种作用力”说法的一个肯定的证明。

这一报导表明,牛顿万有引力常数不变的理论,在这里受到冲击,“第五种作用力”的假说又向真理跨近了一步。

对于假说来说,尽管是根据有限事实和已知科学理论提出的,尽管初始阶段并不完善,但它总是具有一定的逻辑依据的。一般来说,演绎、归纳、类比在这个阶段都有可能运用,特别是归纳和类比,对提出初步假定,作用是相当大的。比如,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就是通过把光同声波、水波进行类比而推导出光也是波的初步假定。再如,哥德巴赫从有限的偶数可表示为两素数之和,从而提出“凡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这一假说是依赖归纳而得到的。这样,假说就以一种较为严密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可以继续推演和验证的对象。

以上表明,依据事实和已有科学理论,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假说在它的初始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存在着什么样的疑难问题有待人们来回答,以及明确说明,用什么样的理论能解释这一疑难,即提出假说的“基本观点”,完成初始假说。

任何假说都有一个提出过程,同时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后一过程中,人们根据实践和根据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知识,对初始假说进一步研究、检验,使假说得到修正或完善,或证明假说不能成立。这即是假说的发展。

假说如果形成,由之总能引出一个或一些推断,而这些推断是否真实总是能够检验的。通过对推断的检验,从而判定假说是否成立。这表明,如果假说引出的推断经检验为真,则假说能够成立;反之,假说被否证。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显然,这个过程早已成为历史,人们不可能使之再现。要检验它,就需要由之引出结论来,再对结论进行检验。如果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那么,地层中应该有类人猿的遗骸。19世纪80年代,人们在爪哇发现了类人猿的头盖骨化石等一系列证据,表明推断被证实、达尔文的假说得以成立。我们看到,这里假说验证的推论形式即回溯法:

很明显,这里说的是,假说得以成立,是因为推断只是假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推断q为真,只是说p能成立,而不是已证明假说p为真理。反之,一假说的否证则是必然的。比如,关于地壳运动的“冷缩说”认为,地球最初是一个热的火球,由于辐射散热,渐渐冷却下来,外面冷得较快,先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硬壳,而地球的内部则还在继续冷却收缩,结果就与已形成的硬壳脱离,造成一个“空间地带”。于是地壳便褶皱起来。现在地球上的山脉就是这样褶皱而成的。按照这一假说,地球的收缩应当使地壳上各个部分都出现褶皱,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有的地方出现了褶皱,而有的地方却没出现。由此该假说被淘汰。假说否证的推论形式为:

由于假说p所引出的推断假,按说当然不能成立。然而,这里要注意,q是否为p所必然引出,p据以提出的事实与科学知识是否有误,都对q这一推断产生影响。如果上述依据有问题,或推断并非必然,则q假,并不表示p必假。

对于假说的验证来说,最具有意义的是,假说对未知的事实的预测。如果按某一假说理论做出的预测被证实,假说的科学性就得到进一步证实。而这种预测的事实越多,假说的可靠性就越大。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不仅解释了大量同力学有关的事实,解释了重物落地、潮汐涨落、虹吸管和水泵的作用,还对哈雷彗星和海王星做出预言。板块理论对地震、火山活动及其分布的规律做出解释,对地震预报、火山爆发预测提供理论研究基础,还在寻找矿产分布上发挥作用。根据板块理论,铜、铅、锌等金属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人们由之在红海“热洞”附近找到了铜、铁、锰、金、银等矿床。

修改前面关于假说验证的公式,我们得到:

一个推断,或一个预测的被证实,只表明假说向真理靠进了一步,它离真理还有一定距离。但如果假说能成立,它就能不断做出推断或预测,并不断地被验证为真。这样,假说的验证公式就演化为:

如果p,那么q1且q2

上述公式表明,当推断或预测增多,假说的证据增加,其可靠性就更大了。再继续发展下去,就有了以下公式:

如果p,那么q1且q2且q3且……且qn

q1且q2且q3且……且qn,表明假说的证据充足,证据q已由假说的必要条件,转化为充分必要条件。既然应做出的推断已全部做出,并被事实所证明,该假说也就被证实,即转化为真理。

然而,现实的假说,要转化为真理并非轻而易举的,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要确定假说据以成立的必要条件的转化,是相当困难的。一般来说,只要能够做出假说具有比较本质性的推断,即对假说转化为真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推断,并能证明这一推断,这一假说就可视为科学真理。当然,即使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它也要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法律实践中的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也是一个假说转化的过程。案件发生后,以现场勘察与调查取证所得到的事实材料,侦查人员根据科学知识基础和自己的办案经验,对罪犯的犯罪性质、犯罪过程乃至犯罪人的情况,做出一个假定性、推测性的解释,这就是侦查假设。有了这个假设,破案工作由此逐次展开。

应该说,侦查假设与科学假说也有不同之处。因为科学假说的目的,是要探索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以建立科学理论。而侦查假设的目的,只是为了查明一个具体的案件,追溯作案过程,认识和把握案件,并在此基础上刻画罪犯的特征,最终将罪犯缉拿归案。不过,一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往往是提出、推演和验证一系列侦查假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逻辑形式,与科学假说的逻辑形式并没有原则区别。

1.类比与演绎、归纳的基本区别何在?

2.类比法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3.机械类比错在哪里?

4.回溯法与假言推理有什么区别?

5.回溯法的依据是什么?

6.试说明假说的提出与发展的逻辑途径。

7.试说明刑事侦查中假说的运用。

一、下列类比属何种类型?简略说明理由。

1.1832年5月26日,法拉第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异体之间的力线或者力的方向,和磁力线类似,可以叫做电力线,在通电流的导线上也存在电力线吗?”根据当时物理学知识中关于力的作用的几种方式,法拉第类推到电磁作用,从磁力线类推到电力线,从水波、声波类推到磁感应和电感应的胶,并联想到光与电磁振有关,从而推测出电、磁和运动三者的关系,向电磁场迈出了一步。

2.1785年,库仑在创立静电磁力学过程中,发现静电与磁的相互作用,与机械物体的相互作用具有完全相同的数学形式,他由此类推出静电磁相互作用定律,其公式为:

二、古罗马的克莱奥梅德斯发现:一只戒指放在空的容器里,正好被容器壁挡住而看不见;但当容器里充满了水后,其他条件不变,就可以看见容器底的戒指了。于是他断定,当我们看到太阳将落未落时,太阳已经是在地平线的下面。克莱奥梅德斯的判断是根据什么方法得到的?

三、下列回溯是何种形式?

1.室内电灯突然熄灭,我们推测是保险丝坏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保险丝烧断了,那么室内电灯就会熄灭。

2.某市工业检查组到一些国有企业检查工作,发现那几个企业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企业正气上升,干部能以身作则,员工质量意识强,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通过分析,认为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干部能以身作则,员工质量意识就会强,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因此,他们认为这些企业经营情况好转,是抓企业科学管理的结果。

四、分析下列材料提出了什么假说,并分析假说的提出运用了什么推理方法。

某省农科所从1954年开始研究褐飞虱。当时,人们都相信日本昆虫学家树田藤七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以为褐飞虱可能是成虫或幼虫过冬。参加这次研究工作的人员进行搜集成虫的工作。有一次,他们发现某地有虫,但下雪前有,下雪后就没有了。他们设想:如果是成虫或幼虫过冬的话,那总有个地方安身。莫不是卵过冬?如果是卵过冬,又到哪里去找卵呢?他们想起下雪的前几天,很多成虫还在草里。而这种草又是在炎热天的田里生长的,要是把这些草移入养虫室培养,增加温度,孵化出虫来,不就可以证明卵过冬吗?于是他们在原来观察的地方扯了一些草移到温室里,增加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孵化试验。大约十天后,发现了一个幼虫;又过了几天,大批成虫出现了。到这时,研究工作人员才肯定他们的设想是对的。这种害虫过冬的秘密就这样被揭开了。

1.科学家们称,目前全球的耕地因各种原因被侵占的数量每年达800万公顷,同时退化的耕地达700万公顷。长此下去,全球的耕地将在百年后全部消失。可悲的是,人类目前还在无止境地滥占耕地。

上述的一段话作了以下哪项假设?(  )

 A.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必须设法保护土地资源。

 B.耕地资源尽管不是无限的,但人类仍能不断开发耕地资源。

 C.侵占耕地与耕地退化的状况因人们没有认识到而会继续下去。

 D.耕地资源尽管有限,但也不是一下就会消失的。

 E.无论怎样保护耕地,但耕地资源总有一天要枯竭。

2.有时人们认为,只有计算机科学家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了解得更多时,他们才会在发展复杂的人工智能规划方面取得更大进步。然而,这一观点遭到了反对,即飞机设计的巨大进步没有一个是通过对鸟的飞行仔细观察的结果。

上述用来反对的观点利用了类比,即假定人工智能规划类似于下列哪一项?(  )

 A.人类思维的理论。

 C.关于科学是怎样取得进步的假设。

 D.飞行中的鸟的计算机模拟。

 E.对鸟飞行的性质的研究。

3.甲:在现有的老人中间,你很难找到左撇子。

乙:要知道,在几十年前,小孩用左手吃饭或写字就要挨打,并且被迫用右手。

乙对甲的回答最能加强下面哪个假设?(  )

 A.天生的右撇子有生存优势。

 B.在不同的时代对使用右手持有不同的态度。

 C.逼迫一个人改变用手习惯是无害的。

 D.用手习惯是遗传优势和社会压力的共同产物。

 E.上学时养成的好习惯可以受用终生。

4.既然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含在某种树根中的物质能治愈癌症,那么,政府就必须提供足够的经费来研究检验这种可能性。

以上论述是以下列哪一项为假设前提的?(  )

 A.含在某种树根中的物质也许能治愈癌症。

 B.上述研究最有希望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

 C.有治愈癌症的可能性就是提供研究经费的充足理由。

 D.治愈癌症对社会将非常有价值。

 E.政府是提供上述研究经费的唯一来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被冤枉吸毒该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