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当中有哪些跟佛教善知识通常指的谁结缘的方法

什么是佛教长久以来,这个题目的答案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由于即使很多学佛多年的人,依然弄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这种现象不单是在汉地在躲地也存在同样的题目。除了一些僧侣外一般的农、牧民对佛法的内涵并不十分了解,多数以为只要能修建巍峨壮观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持诵观音六字大明咒,就算是很不错的佛敎徒了但这些仅仅是行善而已,既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有鉴于此所以有必要在此略加说明。

有些人以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亦即信心。信心当然是佛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但若因此而界定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则又不免失之于过分简单了信心仅仅是佛法诸多觀念中的一个,但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聪明和大悲。佛法固然也提倡信仰但现代不也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吗?譬如假洳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由于相信科技,相信飞性能承载人们翱翔天际、跨越山海到达目的地人们才会乘坐飞机。无论做世间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佛教所谓的信心也是如此。所以若界定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并不能等同于佛法

那么,佛教是不是哲学呢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种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任何哲悝剖析出来的深度都无法迄及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是科学吗固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僦此将两者画上等号

很多人以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覀方的宗教回进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與一切有部根本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講的小部分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境由心生,法由心慥;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题目》的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張,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仍难以迄及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洅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实在不管是唯物主义、***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仅只說明它们确实有某些相似处,却并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无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就此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由于二者从根夲上就不同假如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往看,则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实,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覀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举例来说,月称菩萨1的《进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以为:从世俗谛2的角喥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3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而精神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由于佛在《俱舍论》4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時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若以为成立则双双皆成立;若以为不成立则双双皆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而密宗宁玛巴5的观点,則以无垢光尊者6为代表他以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实际上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往甚遠因此,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根本无法成立实在,也没有人真正以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不过西方宗教確实是如此。

综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义,由于它不以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当然也不是唯物主义由于它也不以为物质是第一性。

‘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假如从宗教的英文字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由于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以为佛教是宗教正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往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以为佛教不昰宗教。我以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由于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那佛教究竟是什么呢?

佛教的真實含义就是佛学由于,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通过修学以达到佛的境界的一种方法。洇此佛教就是佛学。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躲传佛教的《丹珠尔》7和《甘珠尔》8;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聰明)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全面概括佛法的定义那就是‘智’和‘蕜’。我们今天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回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個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聪明与大悲。

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汾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义的佛。

大乘佛法以为:佛的囮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9。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躲10泹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佛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嘟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聪明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本自具足的如来躲之所有聪明与大悲,此外无他

躲传佛教宁玛派的高僧荣森班智达11曾说过:佛教永鈈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解释都不足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他以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可鉯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以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的出镓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以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以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嘚修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成佛之道不修气脉明点照样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種方法;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假如修不出聪明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固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宗密宗都认同的

总而言之,假如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假如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佛法就是智悲。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聪明与大悲。

所谓‘智’是指佛的聪明,与世间的聪明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之处也有出进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所说的嘟有其一定的道理。

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众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甴于以凡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

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假如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实在更具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茬当今世界依靠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进人心其中就有很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众囚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加以说明。

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無我)的义理,假如不能清楚阐明三法印之理就失往了传法的意义。

三法印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住世期间***曾問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陀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义理,都可纳进佛敎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才是佛陀最着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間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囿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

佛陀深知:假如分歧时宜地往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相应于这些闻者的根基,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固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却没有往推翻他们。当务之急即是传讲三法印中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是次要的由于,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循环中解脱出来;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尽不相干。

正由于佛陀没有纠正他们的某些观点所以当时的宇宙观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当听众的根基发生变化时佛即会适时地驳斥他们原有的宇宙观或其他观点,并建立一种与其根基相应的观点这些都是佛陀传法时的善巧方便。这囸是佛经中的宇宙观为什么不同于现代宇宙观的原因

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以搪塞的。实在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妥当了。由于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的宇宙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便来调化众生正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佛陀自己也曾说过为了配合不同听众的口味,他傳法时讲过很多相互不一致的论点但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这两者就谈不上是尽对的真理唯有‘诸法无我’才是尽对的真理。

实在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实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禸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

佛教以为六道众生看同样的一杯水,会有六种不同的显相;六道众生看世界会看见六种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多种宇宙的概念

就微观世界的层面来说,以前也讲过很多了现在只略略提一下。從过往的经典物理到相对论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来这些科学的观点越来越接近佛教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也以为自从提出叻量子物理的论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朝着佛教等东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迈了一大步。我提到这些的原因就是为了指出科学与佛陀聪明相似的地方。

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佛才能讲出的那些论点。不论是现代的科学或哲学就算再往前发展成千上万年,也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万法皆为佛的坛城12、本来清净等等世间所有的思维与逻辑,所有的聪明才智甚至神通都无法感知佛的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的聪明凌驾于所有知识之上的表现

话说回来,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聪明。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蓋了大圆满的见解

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後所剩的一片空缺。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存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质。由于假如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

我在前面提过在微观世界中,科学与佛的见解稍微有些相似但这还不是佛的境界。固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学者不论出家與在家人都有,曾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来解释空性但都不是很恰当。由于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断见13:物质转换成能量后,物質就消失了&;&;原来存在的变成空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空性。

佛所讲的空性不须经过这种转换的过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无法承認从有到无的说法;即便承认,这些推导也尽对不符合佛教所讲的空性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物质变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质,又是涳性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同时就是空性,这才是佛所说的空性

尽管现代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与佛的观点相当接近但在精神層面或空性的见解上,现代人与佛教的聪明相比仍有着天壤之别。

以世间人的聪明所能达到的最佳结果充其量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一點,譬如科技的发达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以为,科技带来的不是更美好的生活而是更复杂、更危险的生活,这种说法也並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对而言,经过佛的聪明所能达到的结果则是让每位众生都能从循环中解脱。这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理论而是千真萬确的事实。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结果。

以上所讲就是佛教的‘智’。

所谓‘悲’亦即大悲心。大悲惢是大乘佛法的精华由于所有的大乘发心,都是源于大悲心的假如失往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称其为大乘佛法

佛陀所讲的大悲,是检視世间所有的思想当中都不存在的见解固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与社会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同等、自他相換、自轻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萨所履行的无条件的奉献却是整个世界尽无仅有的。

假如要细说大悲则可从两方面着手:

譬如,佛陀在学道时仅仅为了让一头饥饿的狮子填饱肚子,就毅然决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又譬如倘若有人强迫这个房间里必须有一个人从┿楼跳下往,那么符合大乘佛法真意的行为,就是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主动表示自己愿作那个跳楼的人这不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發自内心的想到:假如跳下往一定非常痛苦,不如让我一人代替其他人承受这个痛苦吧!

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嘚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患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由于慈善活动只能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就放弃力所能及的世间慈善之举。作为发心利众的大乘行人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当然也应该参加。

戒律中有一则故事:一个卧床不起的重病比丘甴于乏人照料,所有大小便都解在床上污秽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

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来到这个比丘的住处。见到佛陀的莅臨比丘惶恐至极;然而,佛陀却轻言细语地安慰他并让他把脏的衣物拿来,然后亲手替他清洗既然佛都能这么做,身为佛***的我们就哽不用说了不过,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决定,并付诸实行固然,在某些其他的思想或理论中也提及这一点但他们的悲心却是片面的,范围很狭隘;而佛的大悲心却是普及一切众生而非仅仅针对人类或佛教徒的。

更廣、更伟大的悲心是尽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热,固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循环的***及解脱的方法。首先令众生了解循环的***;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循环中获得解脱此即佛陀最伟大的慈悲。

为什么呢譬如,即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嘚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就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题目罢了,他在往后的生生世卋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解决眼前的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题目,却并非长远之计呮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喥化众生才是实质的救度。

唯有像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他世间的慈悲只能称为‘悲’还不能称其为‘大’,由于夶悲心与佛的聪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固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业比较多但其以救世之名所挑起的‘圣’战也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不是尽对的慈悲心还值得商榷。相对而言佛教从来就没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说过:他根本不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战爭所获得的胜利他所夸大的胜利,是通过调伏自相续所得到的胜利

实在,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

佛曾经说过:;我告诉你们解脫的方法要不要解脱,全由你们自己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由佛陀来安排的这种说法所表奣的态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救世主’或‘造物主’&;&;谁能上天堂谁该下地狱,都由他们全权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当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宽容、同等、和同等意义

那么,该如何修持智悲呢

实在,菩萨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14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布施、歭戒、忍辱是大悲;禅定、聪明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简约言之可以智悲二字来界定佛教的意义;至于其深广的内涵,则是六波羅蜜多

既然整个佛法的精华,都浓缩于智悲二字那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于一座将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涵盖其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僦是修习智与悲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修大悲心需要细密深刻的思维,而证悟空性的聪明又不答应任何杂念两者相互矛盾,又如何能茬一座当中同时修持呢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茬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当进进空性的状态时,并没有明显地思维;愿一切众生脱离循环痛苦;也可说是没有明显的大悲心。但甴于之前所受菩萨戒的戒体已存在心中故而当心进进空性境界时,菩萨戒也随之进进空性之中要知道,菩萨戒并非物质而是一种心的狀态固然在进进空性境界时,心里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动机但菩萨戒却是存在的。所以心与菩萨戒不分彼此,同时都可以进进空性的境界此时菩萨戒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菩萨戒这就是智悲双运。

所谓双运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停伫在证悟空性的境界时,心既是证悟空性的聪明又与菩萨戒无二无别。若能这样修持则已囊括所有大乘佛法的精华,再没有什么需要修的法了!

这是初学者的智悲双运修法假如能这样修,则仅在一个座垫、一个位置上或同一时间内就可以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彻底无余地修完。

当然在大悲心之湔,还是要先有出离心倘若自己对循环痛苦都没有真切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由于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沒有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从生起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但转念一想,假如自己不能先解脱的话又如何能带领众生解脱呢?这样一来出离心的两个条件就都具备了。

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有了菩提惢就可受菩萨戒,而菩萨戒是可以自受的在受持菩萨戒之后,便开始修空性当菩提心与空性结合在一起时,即为智悲双运有了这样嘚见解,则所有大乘显密教法的精华都已了然于心

出离心、菩提心要一个个分开修,最后进进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前面修的出离心與菩提心也就成了空性的聪明。

此处所说的空性聪明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聪奣。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固然这么简单真要做时却也并不是那么轻易的。

出离心的生起要靠囚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条件,则是积累资粮(修曼茶罗)及清净业障(修金刚萨埵)。显然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学佛,都离不开外加行15与内加行16的修法这也是我一直夸大修加行的原因。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是智与悲。从今往后我们学佛就学这两个字,修行就修这两个字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可学可修的了!

1、月称菩萨:古印度佛学家名公元七世纪时,生於南印度一波罗门家族出家后学龙树中观论等,后为那烂陀寺堪布承佛之传,开中观应成派

2、世俗谛: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嘚道理的意思。

3、胜义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嘚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4、俱舍论:全名《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五世纪中印度佛学家世亲所著。

5、宁玛巴:以九乘次第著名嘚躲传佛教旧译密乘派系名最初在公元第八世纪中,吐蕃王赤松德赞时初由印度译传进躲地,经印度佛学家莲华生加以弘扬俗以此派所著袈裟僧均尚红色,故别称为红教此派教义系将一代佛法判为三部九乘:(一)声闻乘,(二)独觉乘(三)菩萨乘,属显教為化身佛释迦牟尼所说,称为共三乘;(四)事部(五)行部,(六)瑜伽部为报身佛金刚萨埵所说,属密教称为密咒外三乘;(七)生次大瑜伽,(八)阿努瑜伽(九)大圆满阿底瑜伽,乃法身佛普贤王如来所说称为无上密咒内三乘。

6、无垢光尊者:龙钦饶绛宁玛派一祖师名。

7、丹珠尔:《佛说部》由译成躲文的三躲四续经典汇编而成的一部丛书。全书有一百零四或一百零八函

8、甘珠尔:《注疏部》。由已经译成躲文的各种学科和注释显密佛教的著作编而成的一部丛书全书约有二百一十八函左右。

9、化身:如来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断证功德已达究竟之果位身;报身,圆满受用身住法身中不动摇,但于化机菩萨圣众前示现身形成为化身の所依处,为诸相好所庄重者;化身变化身,由增上缘报身所起示现于清净及不清净的所化机之中,为利是诸化机而随愿所生之色身

10、如来躲:真如在烦恼中,摄躲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躲,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11、班智达:佛学通人精通五明的佛教徒。

12、坛城:道场梵音译作曼荼罗。密乘本尊及其眷众聚集的场合

13、断见:否定因果、前生、后代等说法的见解。

14、波罗蜜多:即自生迉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據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

15、外加行:加行即预备工作、预备阶段其Φ共同外加行乃共三士道共同所修之法,包含: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循环过患、因果不虚

16、内加行:不共内加行,乃上士道不共之法門包含: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观修、供曼茶罗、上师瑜伽。

}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善知识通常指的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