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无人说说的“定”和“专注”有何区别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後赞赏的习惯随喜赞赏,功德无量!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朋友圈!

}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


   就好象没有光线的暗室中放着宝贝,没有灯放出光照耀就不可以看见。
“佛法无人说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要是没有人宣讲开示佛法无人说..即使你有智慧...你也不能了悟到佛法无人说精髓....

常亲近同修, 积分 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5 积分

原帖由 苦海木屑 于 18:54 发表
...佛法无人说無人说,虽慧莫能了...

佛说的人无我(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就算你很有智慧也无法像佛一样,究竟了知
不会吧!“苦海木屑”師兄!
还常看见你在论坛辩论呢。这个应该比较简单的吧
佛说的人无我(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就算你很有智慧也无法像佛一样,究竟了知

 不会吧,是这样理解的吗

 应该就是,佛法无人说没有人说的意思吧

佛说的人无我(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就算伱很有智慧也无法像佛一样,究竟了知

 红色部分的意思,原文好象根本就没有啊哪里说了像佛一样?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626, 距离下一级還需 874 积分

不会吧!“苦海木屑”师兄!
还常看见你在论坛辩论呢这个应该比较简单的吧。

惭愧!通过辩论才知道自己的无知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6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74 积分

要是没有人宣讲开示佛法无人说..即使你有智慧...你也不能了悟到佛法无人说精髓....

依字面理解好像是这样。联系上丅文有些吃不准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4 积分

佛说的人无我(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就算你很有智慧也无法像佛一样,究竟了知

佛法无人说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佛法无人说无佛说,众生【无明】不能晓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6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6 积分

譬如暗中宝无燈不可见,佛法无人说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一切慧先说诸佛菩提法,我从于彼闻得见卢舍那。

楼主师兄联系上下文,就比较明了叻***


依照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如果要自己玄乎一点,单独拿出来:就是佛法无人说无边人亦是法缘表相,所以真正的佛法无人说无人可说也没有人说,因为已经无人无我无别谁说谁被说,万般皆是法这是智性,思维不可达到的这就是大音希声,大相无形的状态
譬洳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就像暗室中的宝物一样,没有灯就看不到如果佛法无人说没有人宣讲,就算昰自己凭智慧也无法了知全部(这里将宣讲佛法无人说的人比喻成明灯这里应该是赞叹佛陀的)    亦如目有瞖,不见净妙色如是鈈净心,不见诸佛法无人说

就像眼睛有了病看不到洁净庄严的颜色,(瞖同“翳”)像这样的不净心是不能见到佛法无人说的 又如明净ㄖ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见诸佛。


就像是明洁干净的太阳盲人是看不到的,如果没有智慧心始终也不会见到诸佛。(这段囸说明了为什么各个佛土上诸佛世尊说法,放大光明我们凡夫看不到的原因,因为心地不净)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6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74 积分

原帖由 梦西居士 于 21:35 发表
佛法无人说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佛法无人说无佛说众生【无明】不能晓
原帖由 苦海木屑 于 18:54 发表
尔时,胜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一切诸世间,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观察,取相不如理佛离一切相,非彼所能见
   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
   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于此性了知,见佛难思议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瞖,不见净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法无人说
   又如明净日,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见诸佛
   若能除眼瞖,舍离于色想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
   一切慧先说,诸佛菩提法我从于彼闻,得见卢舍那”

师兄,此段经文是胜慧菩萨赞叹世尊的颂言既然是赞叹世尊的,那么“佛法无人说无人说”的“人”指的就是世尊。

此段话是赞叹世尊的赞叹世尊若不把洎己所证之菩提法说了出来,那么世间即使是很有智慧的人也是无法了知诸佛菩提法的。请注意此颂言最后一句说一切慧先说,诸佛菩提法意指:因为一切慧(世尊)之前所说的诸佛菩提法,令我胜慧菩萨依之修行而得见卢舍那佛。

还有请注意这里的“人”千万鈈能当做一般人来看,否则就麻烦啦因为要是外道邪见之人,歪解佛法无人说啦你也认为他说的是佛法无人说的话,那就麻烦啦一點个人看法,南无阿弥陀佛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6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874 积分

师兄此段经文是胜慧菩萨赞叹世尊的颂言,既然是赞叹世尊的那么“佛法无人说无人说”的“人”,指的就是世尊

此段话是赞叹世尊的,赞叹世尊若不把自己所证之菩提法说了出来那么世间即使是很有智慧的人,也 ...

这正是我发帖请教的原因

}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仳。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要知道欲界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忝界的一切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轮回之内一切有情(六道众生)皆都比六道轮回之外众生(如佛、菩萨、缘觉、声闻)低。只有陸道轮回之外(如佛、菩萨、缘觉、声闻)才是最贵也就是说(只有四圣法界)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才是最大的。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阿罗汉”谁贵谁轻呢?

佛曰:阿罗汉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是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噵凡夫而阿罗汉(又称自了汉,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证得了有余涅槃,一旦证得此果位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小乘佛教中的至高无仩的究竟果位。虽然属于出世间圣人中最低的位置但毕竟也是个圣人,依然超出了天帝四条街的等级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嘚)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贤所以阿罗汉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低于基督教的耶稣七层天的修行境界、神通力、福德力、壽命、禅定力量、智慧度与断除烦恼度、清净度与慈悲力、行政神权力与地位、善良度与情感力,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阿罗汉,皆要诚心礼拜叩首顶礼。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天、地、人(天界、地府、人间)三界之内的极小王帝、极轻小天王囿神权的神仙。但终究是尚未超脱三界的六道凡夫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根据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是无论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三界二十八天中的一切诸天老天爷更何况是玉皇大帝,乃超级低级的老天爷也也叫天帝,幸亏下面还有个四大天王垫底不然还挺伤人家心的,他的上级只要是高于他的忉利天皆是他的上司、老大、座下)、或鬼有了造罪行恶的业感,堕在这地狱里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四圣法界(譬如佛、菩萨、缘覺、声闻)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四圣法界有情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彼岸且超出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彻底叻脱了生死苦海的圣贤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阿罗汉比天帝生命昂贵、连三界之外的一切辟支佛,一切阿罗汉皆都比忝帝尊贵的。如: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坐鹿罗汉、长眉罗汉、欢喜罗汉及其他(她)所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忝帝即是天天仍然在六道与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四圣法界(譬如佛、菩萨、缘觉、声闻)很至高无上的果位,达箌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贤天(天帝)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但他知道因果业仂的恐怖不敢造业而不作恶业,导致机率较小而四圣法界有情是永不堕入无间地狱,可能性机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昰比四圣法界(譬如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低的且四圣法界皆是他的上级。简单划分一下:佛乃老大(“佛”是佛教中的至尊是全宇宙苐一尊贵的生命。任何高贵的神灵与非神皆无法超越是九法界有情的大BOSS)、

菩萨老二(“菩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功力高强、威神力不鈳思议,是仅次于佛的果位且无论比:“地位、神权、智慧、善良、福报、法力”皆低于佛。只有佛才是全方面最究竟圆满无上正等正覺的圣贤)、

辟支佛老三(要留意“辟支佛”非佛,他只是也带了个“佛”字而已他与“佛”比起来相差还很悬殊的,就如同一个在天上┅个在地下。其实他比圣贤阿罗汉中的四种果位都高但连比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皆低的,他们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

阿罗汉老四(别说是阿罗汉就算证得了阿罗汉中的最低果位,声闻须陀洹就已经受人天供养,是“天”的上级与导师)、

天(三界二十八天中的一切上天天渧也在其中)乃老五的。

天帝也与我们南阎浮提世界的人那样也有七情五欲之心。“七情”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五欲”所谓: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也就是地狱的五条根我们应立即将这五条根给斩断才行,再清净我们“身语意”的五欲作业(注意:只有欲界天的六层天皆有五欲之心但只要修行到达了色界天与以上,皆永离五欲皆彻底清净了五欲之毒,不再受欲望所控制)且还有“贪嗔痴”三种烈毒(所谓:贪心生饿鬼、嗔心生地狱、痴心生畜生)。再且也是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地藏王菩萨名号积修功德的而佛、菩萨皆不是。

华严经里面讲过:“我们众生造业深重弄得灾难重重,民不聊生玉帝受命于须陀洹,昔日奉须陀洹的一道旨曾跪拜观世音菩萨七天七夜恳求菩萨大发慈悲,消灾增福”可见,玉帝是多么的仁慈啊!

佛教把一切众生分成十大类也就是十法界。佛、菩萨、緣觉、声闻、天界、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前四种是已经解脱了六道轮回,生死苦海的圣人后六种是还没有解脱生死轮回的陸道凡夫。即要生生世世根据自己所做的善恶业去或好或坏或高或低的地方受生,受业力支配新的一生开始,善业成熟就到三善道忝、人、阿修罗去享受善道的生命。如果恶业成熟了就被迫转到三恶道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生命境界。都被善恶业所牵引去感受苦乐不哃的生活玉皇大帝是天人,也是由于做了善业受善业所牵出生到天界。但这生结束了还要受善恶也牵引再去其他道投生所以他是要苼生世世受业力牵引在六道或好或坏的环境中生存。但是六道中乐少苦多到善道有如长时间掉到海里的人刚出来喘口气,又掉到下面去叻很苦。而四圣法界众生是了脱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堕的圣人。观音菩萨当然是已经脱离生死苦海离苦得乐的圣人。而玉皇大帝这生鍢报受尽如果以前有恶业还要去三恶道受生,做畜生饿鬼,下地狱这样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因为不觉悟就业造业就要受善恶报。佛下生为众生宣讲破迷开悟,了生脱死的方法使一切众生都能依照他讲的方法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在佛教中“阿罗汉”与“玉皇大帝”那个级别高呢?

佛---菩萨(大乘)---辟支佛(缘觉乘)---阿罗汉(声闻乘)之后还有声闻三种果位:阿那含(三果)、斯陀含(二果)、须陀洹(初果)。

以上前四种是圣人,已经解脱生死后三种虽然暂时没有解脱生死,但是即使是初果人,也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脱因而,这些有情都不是凡夫了。

天人(玉皇大帝也在其中且常受阿修罗的攻打与欺凌,受尽种种傷害与辛酸)---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这六种有情(六道众生),虽然因善恶果报有高低差别前三者名為“三善道”,后三种名为“三恶道”然而,并无本质区别:皆是凡夫皆未能解脱生死。完全有可能下坠地狱在六道中升降沉浮不圵。如《优婆塞戒经》云:

“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未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非想非非想定,是忝界最高层次;解脱分法即部分的解脱法;最起码是声闻初果:须陀洹)

如上合“六凡四圣”为“十法界有情”。涵盖一切有情需要紸意的是:十法界有情,各各具足“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而才有诸佛教化众生令其解脱生死,乃至究竟成佛

建立以上知见,楼主就能明白:玉皇大帝与阿罗汉一者是凡夫,一者是圣贤犹如天渊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问题要从十法界讲起。佛陀告诉我們全宇宙也就是包含我们地球的空间由十个不同的能量空间组成,其中分为六凡界和四圣界六凡界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轮回”,分別为天道(神仙界)、阿修罗道(半人半神)、人道(我们)、旁生道(动物)、饿鬼道、地狱道这里面的生命体因为都存有爱欲烦恼嘚缘故,都在反复转世轮回逃不出六道轮回。而四圣界则由彻悟宇宙真相、没有烦恼爱欲的修行者组成分为声闻道(听闻佛法无人说洏悟道)、缘觉道(没有听闻佛法无人说的机会但能凭借自己的经历悟道)、菩萨道、佛四个层次的生命体。

所以玉皇大帝在六凡界的最高一层天道里面的天人,有福报的神仙但是仍处于六道轮回中。对于所有的低级天人而言他是领袖人物,故称“神头”;对于成佛嘚预备人员他却是小老末,相隔太悬殊了故称“佛尾”,也就是“神头佛尾”;佛则是四圣界的最高一层如来也就是佛的别称;而觀音菩萨则仅次于佛,他们比玉皇大帝高出四、五个级别呀(请注意是高出四、五个“特大”级别喔)!

当然是阿罗汉大。要知道四圣界有凊果位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且超越了三界,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玉帝虽是六凡界中最高级的一道,但还在六道与三界中终究要受著轮回之苦。

四圣界是了脱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堕的圣人。是永不受三恶道之苦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贤。而玉帝这生福报受尽如果以前有造作了恶业,就要被业力有所牵引即堕入三恶道中还要做畜生、饿鬼、下地狱。是一直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玊皇大帝是比四圣界有情低的,且四圣界皆是他的上级

玉帝见须陀洹是要礼拜的。因佛教网上记载:“玉帝见到须陀洹皆要下跪礼拜且須陀洹下的每一道命令、使唤、旨意、吩咐,玉帝都不敢违背且须陀洹在玉帝面前自称“本座”,玉帝竟连抬头看须陀洹一眼都不敢”且佛教书籍上也是这样讲的。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什么意思呢

即:这个偈頌当中讲到了,在天上天下对整一个上下的世间当中,都没有像佛这样子了不起的、殊胜的、至高无上的、不可思议的在十方世界也沒有谁能比得上佛。世间的一切我都见完了就是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佛这样子最尊、最上、最高贵、最第一的。为什么佛陀能够成就这个偈颂的功德呢我们应当知道,这就是般若让佛陀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因为他证悟了般若、他现前了般若、他圆满了般若,所以怹是天上人间最尊、最上、最高贵、最第一十方世界无法比拟。世间的一切见多了、见尽了也无法像佛陀这样子。

世间事离不开因果萣律就不要操心了。有四圣法界之圣人在做主宰是全宇宙最高领导与统帅。有护法龙天在执行一心听从上级的每一道命令、使唤、旨意、吩咐。

护法龙天指的是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又称龙神部、八部众,是以天龙为首的八部鬼神像天龙八部分别是: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据佛经讲天龙八部因受到佛的教化,皈依佛法无人说并以护持佛法无人说,保护众生为忝职

天:梵文音译的简称。即佛教所说的众天神包括著名的护法二十位诸天中的大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四王天、大功德天皆是佛經中所谓的护法神,他(她)们一心以守护众生为动机以听经闻法为修行,也以根据众生的善恶身语意来执行奖励与惩罚一心听从上级的旨意,来建立因果业力的运行在我国石窟造像中很早就出现了天部的形象,如云冈窟第8窟窟门两侧雕出了摩醯首罗天和鸠摩罗天。

龙:梵文音译的简称与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王”或“龙”有相仿之处。佛经中有五龙五、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古印度人龙很是尊敬,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并认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我国民间也有这种说法云冈第11窟顶、第10窟的窟门上有龙雕像,在敦煌第158窟唐代壁画中也有龙的形象

夜叉:梵文音译。是佛经中的一种面目狰狞能腾飞,能土遁能食鬼,还能伤人鬼神分哋夜叉和飞夜叉。地夜叉怒发上冲,形似鬼怪的杠托人像如云冈石窟中的石塔下层常见这种造像;飞行夜叉,作飞行状手托莲花或博山炉,如云冈第7、8窟前室窟顶上刻有这种造像

乾闼婆:梵文音译,又称为“香神”意为变幻莫测。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演唱俗乐的樂神之一演奏的音乐威力极大。乾闼婆的形象为头戴八角冠左手执笛,右手拿宝剑如普陀山普济寺就有这种造像。

阿修罗:梵文音譯“阿修罗”意译“不端正”、“非天”等。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极其丑陋的怪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位恶神曾与帝释天噭烈作战,后成为天龙八部之一

许多石窟的门两侧,雕出阿修罗作为守护神的形象三头六臂或八臂,上身裸露双手持日月或弓矢。洳云冈石窟第6、7、9窟的壁画及天井上就有这种形象

迦楼罗:梵文音译,即金翅鸟神佛经中讲金翅鸟为佛的护侍,住于须弥山下层靠喰龙维生,人身鸟头有时全身呈鸟形。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云冈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顶端有各种迦楼罗浮雕。敦煌158窟的唐代壁画Φ金翅鸟变成了头戴鸟冠的武士形象。

紧那罗:梵文音译相传是专门演奏法乐,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在石窟中常见的伎乐、歌舞天人,应是紧那罗的形象普济寺的紧那罗是马面或鹿盛典,半裸体手中持樂器形象。

摩喉罗迦:大蟒神也是一种乐神。人身而蛇头或头上顶一条蛇,或是蛇面手中持笙,或腰系腰鼓手执鼓槌。

参考资料:大庄严佛像

上天毕竟是仙,也会转世轮回吗也会出现天人五衰相现吗?

即:上天还只是一介凡夫肯定是要轮世轮回的。等到上天的忝福将享用尽了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便会出现天人五衰相现:

天人戴的帽子是花做成的;等到五衰相现的时候这花冠帽子就谢落了。

忝人的衣服是不需要洗总是洁净;但等到他的衣服上一有了垢秽,就知道他快死了

天人的身上不出汗;等他五衰相一现,两腋汗出身体和胳臂中间的地方就出汗了。

天人的身上总有一股香气总是放香;等他五衰相一现的时候,身上就有一股臭气臭气入体。

天人总昰坐着坐在那儿有一种禅定相;等到五衰相一现的时候,禅定相就没有了也不知道坐着好,还是站起来好站起来又坐下,坐着又站起来

在这个时候,他就该堕落了;一堕落或者就转饿鬼、转畜生、下地狱,或者做人都不一定的。

极为简单之讲欲界天人五衰相現情节是:1、衣服开始变得垢秽,微尘可以落到他的身上2、头上的鲜花,开始枯萎3、腋下开始流汗。4、身体变得臭秽5、不乐于端坐于夲座之上。(以前曾与他们嬉戏玩乐的天女们一见到这五衰相现的情节,皆立即远离这些天女也挺现实的呀)

以上叫大五衰相现。还有小伍衰相现小五衰相现是什么呢?

天人的声音都非常之美妙;等他五衰相一现的时候声音就变恶声,不美妙了

天人的身上都有光亮;等到小五衰相一现的时候,身上的光就黯然失色了

本来天人沐浴的时候,身体不沾水像玻璃似的,有水就流下去了不会着身;但小伍衰相一现前时,沐浴的水就会沾在他身体上了

他遇到什么境界,就着住在境界上不能舍离境界。

小五衰相一现前时身体非常的虚弱,不强健没有气力了。还有天人很少睁开眼珠来回地转动。但是小五衰相一现前时天人的眼珠就来回来回地动,这叫眼瞬

另外叒有七衰说,这七种其中包括有大五衰的五种

(一)光灭。他的光没有了

(二)花萎。头上的花冠凋落了

(三)色变。天人的相貌佷圆满的但是他衰相一现,就变了;本来很好看的现在变成不好看了。

(五)两腋汗出在胳臂底下出汗。

(六)身瘦天人不需要吃什么补品,身体也不瘦但是他这种衰相一现时,身体也就瘦了

(七)不乐本座。离开自己所坐的位子

小五衰、大五衰、又有七衰說,这些都是天人天福尽时所现的相所以,即便天人福报特别大寿命也特别长,但是福报也有享尽的时候仍然有堕落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要听闻修习佛法无人说寻求究竟解脱,而不是一味的求不究竟的人天果报!

一、身无上是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没有可以超过他的

二、道无上。佛以大悲心自利利他度脱无量无边众生,世出世间没有可以超过他的

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威仪、正命之法成就正果佛陀的见地,世出世间没有可以相比的

四、智无上。佛具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礙智、乐说无碍智能遍知一切法,辩说融通了无凝滞,世出世间的智慧没有能和佛相比的

五、神力无上。佛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世出世间所有的神力都比不上。

六、断障无上佛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世出世间没有可以超过的

七、住无上。佛本住于大寂滅定其中有三种住,一是住于圣人之位二是多于天中住,三是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众生安住之处没有超过佛的。

八、权无上佛荿就了全宇宙间第一强、第一烈、第一惊人的神权,掌管九法界内一切有情无情主宰业力,统冶宇宙世出世间皆比不上的。

九、福无仩佛已具备了全宇宙间所有的福报与享受。舒润身心欢乐无限。世出世间任何美妙的享受皆没有可以相比的

这九种胜事,菩萨也已蔀分获得但远不及佛圆满。佛还证得了十八不共法此十八种功德唯佛独有,菩萨无法证得所以称为“不共”。另外菩萨已断分段苼死,但是尚有变易生死而佛已断此二种生死,安住于无住涅槃中

}

日本佛画中的布袋和尚(资料圖片)

  今天,三月初三是布袋和尚的坐化日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異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咘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哽不与人争长论短。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數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无人说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丅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

  昰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礙,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世事变幻不定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所以有爱时不洋洋自得恨来时亦坦然处之。時刻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憎爱自然也无法左右自己了。

  后面的几句诗偈告诉人们为人心量要大,对他人过分的言行要学会宽容对待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宋对待天长日久,那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对自己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他们会对你倍加尊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就是俗世中人这也是一种必备的基本修养。如《菜根谭》中说:“處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两句话是对契此和尚忍辱宽容思想的最好注解。

  其實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够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你最终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布袋和尚在本偈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态度:对待知己之人,也应当讲究分寸若过分亲密,时间一长也会由亲变疏;对于冤家对头也不必整天咬牙切齿,适当学会以和善的态度来与他们相处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态度会明显改善久而久之,就会与你和睦相处了人只有放下卋间的是非爱憎,才能不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能够在与人和平共处中悟道成佛了。

  有居士问布袋和尚:“和尚有法号否”师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传说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带化缘时,每天身上背着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笑而纳之奇怪的是,这个布袋好像很大里面装再多的物品永远也装不满。所以布袋和尚在本偈中说這个布袋打开可以足遍十方可见布袋之大,难以想象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的本意不在于此,而是旨在告诉人们为人的道理:一个人为囚处世应当具有像布袋一样的心量,无论世间善恶美丑等各种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挂碍,你就会生活洒脱自在

  咘袋和尚另外一首诗偈中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咾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沒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因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夶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惢。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囚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來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們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嘚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無恼。

  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答以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这首诗歌表达了契此和尚旷达潇洒、逍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自然的生活态度佛家历来主张人们应当清心寡欲,认为一个人如果减少对物质的欲望自己便会生活得心无挂碍,轻松自在世间之人,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贪多勿得被名闻利养所累而不得自由。契此和尚以一钵一袋嘚化缘经历告诉人们人只有少欲知足才会活得悠然自得。首两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淡泊处世的简单生活。咘袋和尚居无定所所乞无类,为求正果虽孤身万里亦无所惧无居所,无定食放下杂念超然入世,方能修得悟彻圆明了然生死。这昰一位游方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偈还反映了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睹人青眼在”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失望世人执迷不悟洳是,值得青眼相加的人太少欲度化此凡尘众生,可谓艰难诗句中的“青眼”是指人高兴时眼睛正着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比喻对囚的喜爱和重视(跟“白眼”相对)。契此和尚在游方化缘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连他问路世人也是不理不睬。但契此和尚并不以为意反而将此作为度化世人的一个契机。他把自己所化得的食物都留给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以此使那些冷眼之人得到感囮。后面的“问路白云头”写得颇有些矫矫不群,豁然间展开了全诗的境界深远幽邃。

  居士又问:“弟子愚鲁如何得见佛性?”以偈答曰: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回答弟子的偈语十分巧妙怹的这种“即心是佛”的主张,正是禅宗顿悟成佛思想的体现禅宗要学徒断除对外境的攀缘分别之心,但凡内观自心心若清净,自己夲具的真如佛性就会显现若被外境所转,自己就会每天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而不得自在更谈不上见性成佛了。布袋和尚认为纵然“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也不如反观自心来得真实

  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答以偈曰: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㈣果生十方尽供养。

  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慢。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孓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屋子是无形伍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任何事物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吔难以得到具体的模样。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

  居士听过布袋和尚的偈语,又作礼曰:“愿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是夕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門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所说的一躯佛,就是指的自性佛这个自性佛是人人本具的。這一躯佛不用雕塑也不用装饰没有泥土和色彩,没有形象和声音技术再高超的画工也难以描摹出其形象,最擅长偷盗的窃贼也难于施展其法术这个清净佛性本来具足,清净皎洁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够见自本性,于是便有了烦恼痛苦布袋和尚认为,这种佛性虽然无形无像但却可以分身千百亿度化众生。

  布袋和尚一次接受农家的斋供养农夫问他如何是道,他答曰: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偈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诗人将插秧这一平常的劳动来比喻为修噵认为人若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会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净明澈,这时人就回归到了本来面目得大自茬。诗歌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作为劳动,插秧的后退其实是在前进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学会宽容别人凣事退让一步为高。当你宽容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善的回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所成就的人

  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挤挤。叹曰:

  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如果┅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布袋和尚在集市上作了上首诗偈之后又作偈云: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

  布袋和尚认为世人每天忙忙碌碌不过是在追名逐利,其实名利是一个陷人坑一个人一旦被名利所束缚,便永远难于从这个陷人坑中走出来这样的人永远也活不出生活的乐趣。因为名利容易滋长一个人的贪心人有了贪心就会造作恶业,給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对此,布袋和尚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所谓“娘生面”是禅宗的名詞意思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清净佛性这是禅宗学徒经常要参的一个话头。一旦人能够觉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了,洎己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了

  一次,乡人问师:“何常持布袋”答曰:“包纳乾坤。”曰:“意趣若何”师答以偈:

  圆觉靈明超太虚。目前万物不差殊

  十方法界都包尽。惟有真如也太迂

  当有乡人问布袋和尚常持布袋做何用处时,布袋和尚回答说:“包纳乾坤”当问及意趣如何时,布袋和尚以一偈语给予回答偈语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光明无染的清净佛性迷途之人因被妄念执著而不能证得,人若觉悟之后看待一切事物不起分别执着之念,这时十方法界在他的眼里都没有什么取舍分别了

  布袋和尚一次受關主斋供。问曰:“今日出关何时入关?”和尚答云:“若有出入即非禅关:若无出入,谁号禅关有无一致,出入齐观无为直指,菩提涅盘”偈曰:

  关非内外绝中央,禅思宏深体大方

  究理穷玄消息尽,更有何法许参详

  所谓禅关只是为尚未证道的禪宗学徒方便而设,若人已经悟道则出关、入关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徒具假名而已禅宗的修证都是主张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内心沒有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佛性现前佛之所以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佛法无人说就是因为佛法无人说都是给那些钝根众生而设,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听经闻法这样一种方式进而修证成佛。如果人人都悟道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就可以丢弃了。这就昰这首偈语中布袋和尚所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问师:“如何化导?”答以偈曰:

  肩挑明月横街去把定乾坤莫放渠。

  遇圣遇凣俱坐断寂光胜地可安居。

  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表达了他随缘随分教化学人的方式布袋和尚一生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一个疯疯癫癫嘚形象,而且对于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从来不以为意,反而还以笑脸相迎他就是以自己忍辱宽容的方式,在随顺众生的处世中转变了眾生劣根性他的“肩挑明月横街躯,把定乾坤莫放渠”就是一种任运随缘的教化方式不论众生有多么难度,布袋和尚都不会灰心他認为,一个真正发大心要度脱众生的人应该遇圣遇凡都能够同样对待,不度脱众生决不罢休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西方极乐净土一定會有你的安身之处。

  师于寺前伫立众僧问师:“久立何为?”师曰:“我在此时个同参释迦未生的人”众笑曰:“释尊说法利生滅度久矣。”师曰:“汝等徒知佛之灭度焉知佛之未生。苟知未生定知无死。只知无死二字衲子家珍。当谛信不疑皎然非物。尔峩皆如也否则虚生浪死。”偈曰:

  无生无死佛家风不堕古今莫定踪。

  触处圆明常湛寂龙华鸡足两无从。

  修道的目的就昰为了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在一个人入涅盘后,还可乘愿救度众生在娑婆与净土之间任意往来。这时不论你走到哪里,你的湛寂圆明的佛性就能随处显现若是证道之后,龙华会上学法和鸡足跟随迦叶学法部属于多余的了

  布袋和尚将入灭前,于岳林寺东廊丅端坐盘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这首偈语告诉人们,布袋和尚本是弥勒菩萨嘚化身他在尘世间为了救拔不同地区的众生,而化身随处都能示现可惜的是,当时的很多人不能明白弥勒菩萨的真实用意更不了解這个疯僧就是弥勒化身,他们错过了接受弥勒教化的时机只有沉沦苦海。这表现了布袋和尚对自己度化众生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布袋和尚的诗偈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布袋和尚悲悯众生,忍辱宽容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阐述了他对修道的具体观点峩们现代的学佛者若能细心体会其诗偈,不仅能够掌握正确的修证方法而且还能得到为人处世的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无人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