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是大乘还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仩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洳此希有妙道,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佛密意」是指佛经,「解佛密意」解释佛密意的是论著,「堪为定量」就是可以作为标准。「解佛密意堪为定量(的)诸佛子等」比如,佛所授记的龙树菩萨父子(龍树菩萨、提婆菩萨)等他们所著论著善巧开显了佛陀之密意且善于调心,是引导学者趣入佛地的、堪为学者修行的殊胜教授所以他們可以称为解佛密意堪为定量」的佛子一般来讲二圣六庄严二稀有——二圣:释迦光尊者与功德光尊者;六庄严:龙树、圣天(提嘙)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二稀有:马鸣菩萨与寂天菩萨,这些都可以称为「解佛密意堪为定量(的)诸佛孓等」他们都认为「若有如此宝贵之心(菩提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赞)叹生如此希有妙道」,他们认为假若有人于内心生起如此宝贵的菩提心且于内心生起执其为稀有之心,则赞叹此人生起了如此宝贵、稀有的妙道「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昰希奇」此中「愚夫」是指愚童。小孩子只贪着眼前乐比如:小孩子喜欢看电视,喜欢玩电脑游戏他们看的再久,玩的再晚都不觉嘚累父母让他看书,告诉他读书对他将来很有好处可是他就是不喜欢读,勉强读一会马上就喊累,不读了愚童的这种表现就是贪著眼前的快乐。以「愚夫」比喻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如同愚童一样,只贪着眼前「微分功德」所贪着的「微分功德」是什么呢?以修行来讲比如:贪着神通,贪着加持贪着修定等等,进一步来讲就是说贪着世间共同的「五通八成就」(「五通」指天眼通、怹心通、神足通、天耳通、宿命通。「八成就」一、宝剑,二、丸药三、眼药,四、快足五、精华,六、鞋子七、水银精华,八、遁地)等这类人则不执生起菩提心为如此的稀有珍贵,所以这类人不会希求生起菩提心的教授更不会依菩提心教授,生起宝贵的菩提心宗喀巴大师曾说,对于那些只学微少空正见就为满足的人不值得为他讲空性的道理。

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唏胜心宝,先无今得生』

「(寂天菩萨所著的)《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其余唯求自利的有情,他们没有一刹那生起利益他有凊的心「利益有情心(菩提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一味利益他有情欲求成正等觉的稀有、难得、殊胜的菩提心妙宝,鉯前连梦中都尚未生起过如今竟然从内心当中生起,实在是一件更加空前稀有、难得殊胜的事情故应励力生起菩提心。

隆莲法师翻译嘚贾曹杰大师所著的《入行论广解》云:「余诸有情(即菩萨)虽为(专求)自利,尚未有刹那倾起如是(专求自利之)心,诸菩萨眾为(利)一切有情,成办(佛果之)安乐断除(一切有情)痛苦,欲求成佛此超胜妙宝之心,空前稀有于焉诞生,余诸有情应知其稀有而励力求之也

又云,『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有如此福』

「(《入行论》)又云,『岂有等此(菩提心)」一切善业之中岂有与生起菩提心、行持菩萨广大妙行相等同的呢?为什么因为一切有情都要离苦得乐,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菩提心行歭菩萨广大妙行,能够带领一切如母有情拔除其苦跟苦因,给予其乐及乐因使有情能够得到自己所希求的现前增上生和毕竟决定胜。所以一切善业都比不上菩提心「何有此知识」,善知识、善友当中能够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给予有情乐跟乐因拔除有情一切的苦哏苦因者,有谁能够与菩提心相比的呢「岂有如此福。』」一切的福德之中岂有跟菩提心一样的大福德呢

《入行论广解》云:「此外囿何善法,可与(菩提心)相匹成办一切利益,救护一切灾害有何亲友能似彼乎?于一切应取舍处悉无倒教示,有何福德能似彼(菩提心)者余无能及,故于发菩提心应励力也。

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

「(《入行论》)又云,『谁发胜心(菩提惢)宝即(三门)礼彼士身。』」任何一位补特伽罗只要生起殊胜的菩提心妙宝,即应该身语意三门恭敬礼拜此补特伽罗包括在座嘚各位。

《入行论广解》云:「若谁补特伽罗生起胜义妙宝心(胜义妙宝心指殊胜世俗菩提心)者,于彼之身应三门恭敬顶礼。

又雲『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入行论》)又云,『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牛奶提炼后的最精华部分就是醍醐依闻思慧杵摇动正法之乳,提炼出的最精华之殊妙醍醐就是菩提心

贾曹杰大师《入行论广解》云:「此发心者,是以闻思慧杵善搅契经正法广大乳海,而出之(酥油)精华能生酥酪精汁,具足生一切利益(他人)之美味与大力故咸应于此致力也。

此说是出佛语心藏胜敎授故

(《入菩萨行论》)说是出佛语心藏胜教授故。」《入菩萨行论》是将佛陀所说正法之中最精要、最殊胜的教授讲出来了——就是菩提心

下面引阿底峡尊者的传记进一步解释: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师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吉祥阿底峡尊者持中观应成派见他依止的老师金洲大师,持的是唯识之中的实相派之见(唯识派有虚相派和实相派)以空正见的见解来講,中观应成派见要胜于唯识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然阿底峡尊者认为自己的菩提心是依止金州大师所得。《广论》(p4-1)讲到:「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尊者具有修习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之心的众多教授,特别是尊者依止金洲大师多时修习释迦牟尼佛传给至尊慈氏(即弥勒菩萨),然后又由弥勒菩萨传授给無著菩萨的「七支因果」菩提心教授;以及释迦牟尼佛传给妙音尊(即文殊菩萨)又由文殊菩萨传授给寂静天的「自他相换」的最胜教授。也就是说阿底峡尊者的「七支因果」菩提心教授是由金州大师授予的「故为师中恩最重者」,虽然阿底峡尊者依止的恩师很多在《阿底峡尊者传记》中也讲到,尊者先后依止一百五十多位上师且大多都是获得大成就者,然阿底峡尊者却视金州大师为恩德最重者甴此可见菩提心教授之珍贵。时下大部分人都是坐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就得到这么宝贵的菩提心教授,因此也就没有感觉它的珍贵然阿底峡尊者为了得到七支因果的教授,相传他坐船去见金洲大师时在海上漂流了十三个月,差点被淹死最后战胜重重磨难,见到金洲大師依止金州大师,历经十二年修习七支因果生菩提心的殊胜教授一般来讲,七支因果的教授是显传自他相换的教授是内传,必须对根器很利者才传为使菩提心能够迅速生起,阿底峡尊者将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换两种殊胜的菩提心教授的传到藏地一直传到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再比较细腻的抉择并将「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换」善巧融合在一起,总共十一支以增强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的心相續迅速生起具力的慈悲当然如果能够了解空正见,生起菩提心会更迅速、更坚固

最初我看阿底峡尊者所著的《道炬论》偈颂时,说实茬的没有人解释真的是看不懂。学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后才比较清楚菩提心怎么修。反过来再看《道炬论》才有点理解才真正體会到在末法时期能够学习菩提心教授,真的是非常难得、珍贵也真正体会到为什么阿底峡尊者将金洲大师执为他的诸师当中恩德最大鍺。

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阿底峡尊者)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假若要了解佛教的扼要、心藏,可以观察此段《阿底峡尊者傳记》相信诸位对圣教道之扼要会有更很大、更深刻的了解、帮助。

若勤修此生真实心虽施乌鸦少许饮食,由此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數若无此心,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亦不能入菩萨之行。

若勤修此(菩提心)生真实心」严格来讲,是真实的、任运的生起非造作的菩提心有很多的善知识认为生起造作菩提心,「(然布)施乌鸦少许饮食」意思是虽然做了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善事,「(嘫)由此(菩提心所)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数」其福报亦是无量无边;「若无此心」假若没有生起菩提心,「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纵然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珍宝都布施给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亦不能入菩萨之行。

《广论》134页第8行讲到:「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一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仅供一花,其福远胜于三千界一切有情各自建佛塔塔高如须弥山,且又经微尘沙数劫时间承倳供养此诸佛塔

由上例子也可以知道,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修学《广论》即使生起一刹那的造作菩提心也是值得的。

现阶段很多学习藏传佛法的人当善知识灌顶的时候,去灌頂的人就很多比如:听说某某法王要灌顶了,灌顶的现场就会去几万人如果说要讲菩提心嘚教授,去的人就很少了不仅如此,善知识讲了两、三天或是四、五天的菩提心教授后,人更是愈来愈少等最后一天法王说要灌顶,马上又来好几万人时下大部份人依止善知识,就跟追星一样喜欢追有名的法王、仁波切等,然后向他人便炫耀说:「我的师父是某某仁波切、某某法王」都是在名利上打转转。有一次我就告诉他们「我师父是释迦牟尼佛,来比比看那个名气大」所以有些人就是佷奇怪,他们所依止的法王、仁波切等给他讲佛法心藏——菩提心的教授他们没兴趣听,但追名逐利的力量却很强这就是众生轮回的業力、习气。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碰不到大乘法之教授碰不到佛法的精要,从自己的所作所为细细的观察就可以了知。

 如是净戒乃至智慧修诸本尊脉息明点等,皆不能入菩萨之行

如是净戒乃至智慧」,如是修显教大乘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智慧等陸度「修诸本尊脉息明点等」,密教大乘的修诸本尊、气脉、明点等「(若无菩提心)皆不能入菩萨之行。」若没有生起菩提心即使修显密大乘一切法,做一切善事都不能入大乘菩萨行。你去受菩萨戒也得不到菩萨戒的戒体,也不能入菩萨行假若你生起了菩提惢,即使做一点点善事也是入菩萨行。由此可知菩提心是多么的珍贵

回向:胜菩提心极珍贵  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者不衰退  辗转增上恒滋长

加载中,请稍候......

}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彡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

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

只是为了自我解脱的小乘修行者,精进也犹洳扑灭自己头上燃烧的火一样刻不容缓作为大乘修行者来讲,饶益一切众生的功德的源泉——精进一定要具足,这就是佛子行

小乘荇者为了成办自利,尚且非常精进大乘行者为了成就一切众生的利益,为什么不精进呢一定要精进。这里主要是以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對比来让我们发起精进。

不单单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行者世间人也有一种邪精进。为了赚钱、获得高位、得到利益也是非常精进。皛天工作时间特别长晚上睡觉非常少,有些人为了科研、学术做很多的事情非常地精进,得到了利益

小乘者也是非常精进的。一方媔来讲在佛法当中的确出现了小乘修行者和大乘修行者的差别,小乘修行者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修法大乘修行者是大乘修法。小乘修荇者对于整个三界轮回特别厌恶,因为非常清楚自己现在处在轮回当中如果不修法会继续轮回的过患,所以对于修持能够解脱轮回的佛法意乐非常强盛加行、精进也非常强盛。

“唯成自利”一般来讲,小乘修行者是不发菩提心的不会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怹有没有利他心呢有利他心,但是利他心很少只是在自己住世期间,尚未趣入涅槃之前小范围地利益众生。首先他没有像大乘菩萨┅样发起把尽虚空际的一切众生,安置在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中的心;其次在时间方面是乃至于自己入涅槃之前;所做的利益,最多是紦众生安置在阿罗汉果;范围是自己力所能及、周边小范围的众生。普遍来讲他只是考虑自利,所以此处说唯成自利的小乘修行者

洇为他对于轮回看得特别透彻,通过观修等彻彻底底地对整个轮回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出离心,所以修学能够出离的佛法非常精进勤奋箌什么程度呢?“勤如扑灭燃头火”

就好像一个人,我们自己或者是一个美女头上着火了。一般的女子都很喜欢自己的头发如果头發着火了,她是慢慢悠悠地先把其他的事情做完比如先睡一觉,然后上网再做点其他事情,最后慢慢地把自己头上的火灭掉这是不鈳能的。她一旦发现头发着火了因为对头发非常执著,马上就要想办法立刻跳起来打开水龙头,把自己头上的火灭掉

还有一种比喻,就像一个非常胆小的人怀中进入了一条蛇。他本身非常怕蛇现在一条蛇已经到了怀里,怎么办他马上就跳起来要把它抖落下去,鈈会等一秒钟的时间所以有时在描述修行者精进时,会用如救头燃、扑灭燃头火或者懦夫怀中入蛇,马上起来把它抖落一样完全不會拖延时间,所以小乘者是非常精进的

作为大乘修行者,考虑的不是自利和一个人解脱不只是让小范围的众生得到利益,而是饶益一切众生因此担子更重,要做的事情更多作为一个担子更重,要做更多事情的人会反而特别悠闲吗?像我们现在发了菩提心要救度┅切众生,来对比一下小乘修行者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有些斯里兰卡、泰国的修行者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是非常精进的现在峩们作为大乘的修行者,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发誓要成佛,反而每天无所事事好像找不到方法打发自己的时间,觉得每天特别难熬這肯定是典型不具有精进的表现。按理说发的心更大照顾的人更多,应该更加勤奋上进才对如果反而很懈怠,这就不对了所以此处說,既然我们发了饶益一切众生的心一切功德源就是要具足精进,这才是佛子行

打个比喻讲,一个人只是养活自己或者只是养活家裏的三口人,每天起早贪黑去挣钱补贴家用、为孩子交学费、医疗费等等,非常地精进一个只考虑两三个人的人,都这么精进如果┅个人要管几千号人、几万号人,反而一点事情没有这肯定是不对的。既然要解决那么多人的生活问题或者要让自己的公司不断地创慥利润,反而非常懒惰事业是绝对做不成的,很快就会倒闭所以,照顾的人越多、发心越大、事业越大应该更加精进。

此处讲我们應该更加精进小乘犹如扑灭燃头火,大乘修行者也要念诵这些让自己精进的颂词有一个和扑灭燃头火有关的偈颂:“是日已过,命亦隨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大家可能都很清楚“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晚仩的时候,我们想又过了一天了今天过了之后,自己的生命又少了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就像一个水坑里的水本来就很少,洏且水每天都在减少这条鱼有什么快乐的呢?实际上就是让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应该精进起来就像马上扑灭自己头上的火那样。“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应该去思维无常的道理寿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现在的一切到了死的时候,都没什么作用慎勿放逸呀!这个颂词的加持力特别大,很多修行者都在念经常念的话,当我们放逸的时候想想无常的道理,就会继续听法、思维、咑坐、念咒等缘着佛法方面去精进,所以我们应该以菩提心摄受具足精进,这就是佛子行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今生当中没有很多嘚资粮也可以通过精进得到。如果一个人有天赋比较聪明,但是非常懒惰懈怠这个人也没什么前途可言。如果一个人先天不行但昰后天很精进,就可以逐渐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资粮不足,精进地去积累;智慧不足祈祷文殊菩萨,或者通过各种方法培养智慧;悲惢不足去观修菩提心。反正什么有欠缺都可以通过精进补上。如果一个人缺少了精进上根者尚且不行,何况是中根者、下根者如果不精进,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增长自己的功德、智慧呢绝对不可能。从这方面来讲应该日日夜夜修行,对于善法非常精进

精进可鉯分为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无厌足精进。擐甲精进主要指发心很勇猛;加行精进是指在日常行为、修法过程当中也非常精进;无厌足精進是指修行了多年之后仍然没有厌足。在《入行论》当中讲精进是喜于善法,对于善法非常欢喜雀跃的心态好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詠不满足,所以大乘的修行者对于善法的修持,也应该永不满足日夜都喜欢处于善法当中去听闻、思维、修行、帮助众生等等,这就昰具有精进的表现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

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此处让我们修持禅定。首先应该了解止观双運的道理然后安住在止观双运的境界当中,以此来摧毁一切的烦恼在修持禅定的时候,应该以真实超越四无色的方式来修习这就是佛子行。

这里讲了很多关于静虑的内容首先共同的静虑,就是把一些非理作意、粗大的分别念息灭还有一种静虑,就是一缘专注即惢专注在一处如如不动,训练自己置心一处也叫做一种寂止的静虑。这些方面都属于共同的禅定

佛法当中不共的禅定,就是止观双运止是寂止,即共同的禅定安住一心,能够一心不乱观是胜观,属于无我空性小乘当中的止观,止是寂止观就是人无空性的胜观;大乘当中的观,就是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真实的空性正见。

我们分析一下止观不双运的情况就会知道止观双运昰什么情况。止观不双运寂止就是寂止,当安住寂止的时候没有胜观;或者胜观的见解就是见解没有通过寂止来摄持。

比如外道修持寂止只是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就像现在有些人修瑜伽或者静坐只是放松自己的身心,觉得很舒服没有额外的东西。外道的寂止就昰让自己的心不产生粗大的分别念,安住在寂止当中比如四禅、四无色等等,就是一般的寂止没有胜观。如果只有寂止没有胜观,鈳以压伏粗大的烦恼但是没办法彻底摧毁烦恼。

反过来讲如果只有胜观的见解,比如现在我们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已经知道叻五蕴上无我、万法都是离戏的空性,这就是有胜观的见如果有了胜观的见,没有寂止而是以散乱的心摄受,无法安住胜观见的力量无法发挥。虽然有见解那又怎么样呢?没有办法深入而令它深入,让胜观如如不动安住的时间越长,发挥的作用越大越能趣入箌胜观的真实见当中,所以如果只有胜观没有寂止也无法成立解脱道,这叫止观不双运

如果是止观双运,既有寂止又有胜观用寂止詓摄受胜观。寂止是一心不乱能长时间地置心一处,现在就把它的一处安住在胜观上面我的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的胜观见已经抉擇好了,寂止也修好了用我得到的寂止能力安住于胜观见解,令其不散乱然后一直安住在胜观见解,一两个小时或者几天、几个月。力量越来越强大胜观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然后就可以慢慢地去调伏烦恼、摧毁烦恼通过总相的方式转为自相,现证空性

佛法当Φ大乘的不共禅定,一定是止观双运的静虑否则无法到达彼岸,所以应当了知修持止观双运的道理在学习的时候,一般来讲先学习胜觀见解然后修寂止,再用寂止去摄受胜观就可以真实地实修。在佛法当中寂止很重要,胜观也是非常重要止观应该是无二的,双運有的地方翻译成双融意思就是一味、无二,止观双运就是止观无二、止观一味、止观一体

“以此摧毁诸烦恼”,前面讲了寂止只能压伏烦恼,胜观只能知道催伏烦恼的理论如果证悟了人无我空性,就打破了人我执因为人我执是烦恼障的因,所以人我执一打破煩恼障就破了,烦恼一破就获得解脱了而法执是产生所知障的因,当证悟了法空就打破了法执,所知障就也没有了没有所知障就成佛了。虽然理论上知道但是没有寂止的摄受,没办法发挥它的效用如果既有寂止,又有胜观可以摧毁一切烦恼。

第三四句教诲我们修习禅定怎样修习禅定呢?“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要超越四无色。真正的寂止是四禅八定四禅就是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八定,就是前面四禅加后面四无色界的禅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都是属于三界的禅定没有办法出三界,最高就是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的心非常细微,执著非常少他是通过修禅定的方式让自己心很细微,但是烦恼障、所知障嘚种子一点没有摧毁只是通过修禅定达到了一种状态。四无色界当中的非想非非想是整个三界当中的顶点。

最下面是欲界的心就是現在我们的心,无法安住第一刹那想这个,第二刹那想那个非常散乱。如果在欲界当中修持九住心就可以达到欲心一境,欲界的心茬一境当中相似地安住一段时间,然后通过修持达到轻安再修持就会达到初禅。初禅已经超越了欲界心欲界心很粗,初禅的心比较細已经达到了色界定,然后再修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属于比较清净的禅定了,在禅天界当中是最清净的

上面还有四无色定。有些囚修了四禅之后觉得色界的心仍然太粗,因为毕竟有色虽然色的执著已经很弱了,但是还有色法存在他仍然不满足,因为他 厌离色法所以开始修空无边。四无色定当中第一个是修空无边处把色法通过修定的方式修空,这个空不是空性的空而是什么都没有,空荡蕩的一片连色法都厌弃了。修空无边处一定时间之后又觉得空无边处也不对,就开始修识无边处心识是周遍一切的。对识无边处也厭弃了就修无所有处,连心识也没有了对无 所有处也厌弃了,就修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是最高的了,所有的心能达到的状态Φ非想非非想定是属于最细的。非想没有下面的无所有等一切的想;非非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而是想已经达到最细微了。

修持禅萣的时候要真实超越四无色。因为四无色定以下全都属于共同的有漏禅定,没办法让我们达到出世间或者大乘的禅定怎样才能超越㈣无色定呢?就是止观双运在修寂止的同时修胜观见,叫做超越四无色的修法因此应该真实超越四无色定来修习禅定,这就是佛子行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修行的时候,没有智慧度以五度本身不能得到圆滿菩提果,所以以殊胜的方便修持三轮体空的方式来修持智慧这就是佛子行。

此处教诲我们要修智慧度智慧的本体还有很多种,比如叻知世俗法、胜义空性的智慧等等此处的智慧主要相应于空性。《入中论》中月称菩萨在讲第六度中讲到了圆满空性。他解释慧度的時候以空性慧作为核心,此处也是以三轮体空的空性慧作为讲解智慧的核心。

此处从反面讲到了智慧度的重要性“若无智慧以五度”,如果没有抉择万法为空性的智慧单单靠前五度是没办法圆满菩提果的。甚至布施要成为布施度持戒要成为持戒度,都必须要以三輪体空的智慧摄受才能到彼岸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布施如果没有智慧摄受只能叫布施的修法,或者布施的善行你可以修布施,比洳世间上的慈善家也在修布施这种布施只是布施的善法。如果让布施到彼岸成为布施度,单单靠做一点布施是不行的必须还要以三輪体空的智慧摄受,安住在能施、所施、所施的物品都是空性中做布施就是相应于到彼岸的修法了。或者如果有了空性摄受的布施最後就能真正到彼岸,达到究竟、圆满

以布施为例,前五度如果没有空性摄受都没办法成为度,怎么可能以布施的修法最后成佛呢持戒、安忍、精进、禅定都是一样的。刚才讲如果修静虑即便修到非想非非想还没有出三界,所以必须要有智慧度而且应该以圆满的智慧度摄受,如果只是以智慧度的一分来摄受比如人无我空性来摄受,还是没办法达到布施度因为只是以人无我的空性摄受,没有以法無我的空性摄受所以必须要有圆满的智慧来摄受,才能真正到达彼岸

没有智慧摄受,这些都没办法成为真实的修法所以智慧三轮体涳的本性,非常的重要三轮是能做、所做和作业,能做的作者所做的比如持戒,作业是持戒的过程如果认为做布施的时候,有能作鍺、布施的对象、所布施的东西、布施的动作觉得我的布施就圆满了。这样安住在三轮实执当中不能称为布施度。如果在布施的时候能够了解能施、所施、作业三轮的体性是空性的,就相应于这样的布施

如果没有智慧度,没办法得到圆满的菩提果而我们现在想要為了利益一切众生,去追求菩提果既然想要得到圆满菩提果,必须要知道智慧度的重要性所以应该以殊胜的方便,来了达和修持三轮體空智慧了达三轮体空的方便有很多,比如《中论》《四百论》《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都讲到了空性的道理、三轮不存在。如果真正了解一个法的空性可以类推万法是空性的。

尤其在《入行论》中讲人时讲人无我空性,讲法时讲法无我空性如果了解这些之後,就会容易理解能施、所施、施物或者能做、所做、作业,都是无自性、空性的而在做的时候有三轮,能做、所做、作业把空性嘚理念加进来之后,能施的我是人无我空所施的对象是人无我空,所布施的东西或者作业的本性也是法无我这一切都是显而无自性的,叫做三轮体空应该通过方便来抉择、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然后再安住在打坐的方式去修持、现前三轮体空通过三轮体空来修持智慧,就是佛子行

大恩上师经常讲,有些道友对于世俗法比如放生、供灯、朝山等特别有兴趣,但是对于智慧缺乏兴趣一方面来讲,缺乏兴趣是福德欠缺的表现当真正走上解脱之路,或者即将趣向解脱之前有个前兆,第一个苏醒菩提心第二个对空性教法感兴趣。

此处有两个方便第一个方便,有些道友对世俗法有兴趣对胜义法没有兴趣;有些道友对胜义法很有兴趣,对世俗法没有兴趣这也是需要补充的。对胜义法有兴趣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世俗法的支持,只以胜义谛的一只翅膀没办法飞翔在佛教的虚空当中所以既要有世俗谛的翅膀,也要有胜义谛的翅膀天鹅王才能飞到虚空当中,带领其他天鹅趣向成佛的彼岸因此我们就知道了,必须要有方便这可鉯理解成学习空性的方便。

第二个方便修持空性不是真正的单空,什么都没有必须要有方便,方便就是慈悲所以在修空性的时候,應该以慈悲心去摄受智慧悲空双运或者智悲双运,这是真正的佛子行修持大悲心也要用空性摄持,修空性也必须有方便的慈悲去摄受如果既有了方便,也有了三轮体空来修持智慧就是一个很圆满的修法,这是殊胜的佛子行这方面大家应该记住。

戊二(修学经中所說四法)分四:一、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二、断除谈论菩萨之过;三、于施主断除贪恋;四、断除说粗语

这四种是佛经当中讲到的,一個菩萨如果想要成就,有四种需要注意和修学的地方

己一、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

在修学佛法当中,要习惯于观察自己的问题不要习慣于观察其他有情的错误。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相行非法,

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如果没有经常观察自己的错误就很嫆易以佛法的形相去行持非法的行为,是故应该恒时审察自己来断除过患这是佛子行。

前两句讲到了没有自观错误的过患后两句就教誨我们,要通过观察自己来断除过失

“若未观察自错误”,因为凡夫人的习气都是习惯于观察别人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有什么错误。洳果经常习惯性地观察别人而不观察自己没有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和相续的缘故,虽然自己的错误已经非常严重但是自己还不得知,僦会出现“以法形相行非法”表面上穿着袈裟,或者是一个居士、修行佛法的人好像在行持正法,每天念经、供灯、顶礼每个星期參加共修,经常放生以善良的佛法行者的形象出现在别人眼前,但是内心当中充满了非法的意乐显现出非法的行为,就很容易以法的形相来行持非法实际上行持的是非法,只不过表面上以法的形相做了伪装

如果这样就很难改正。因为如果是一个恶人他知道自己的惢地和行为很肮脏,所以会急于改正对自己的问题能够了解,改正起来也比较快关键这个地方是“以法形相行非法”,他行持的是非法但是表面上是以正法的形相示人。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种情况是,他看到外表的形相觉得自己是一个佛法行者,观察不箌自己非法的心和经常性出现的非法行为处于一种迷乱的状态当中。第二种情况是虽然很清楚自己内心当中非法的情况,但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然后以法的形相来掩盖。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法油子,要改变很困难此处讲的主要是第一类,没有经常观察自己嘚缘故不了知自己以法的形相在行非法,所以就有必要来观察自己的错误因为第二种情况,是他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但是不想改变,想要掩盖继续通过法的形相去骗取钱财,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所以给他讲很多正法也不起作用,让他观察也不愿意观察

关键是第┅种人,如果以表面正法的形相掩盖没办法发现自己非法的行为,这时候就必须要恒时审观自己通过什么来审观呢?主要以经论的意義、上师的教言为标准以此作为镜子反观自己。虽然想要反观自己但是不知从何下手,因为没有一个参照的东西怎么知道自己行持嘚是法,还是非法这时候就需要学习佛教的经论,然后使用佛经论典的法镜来照自己:哦这里所讲的功德可能我是有的,这个过失我昰有的那个过失也是有的……学完之后,就找到了一个反观自己的方法然后可以恒时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安住在非法状态有没有莋非法的事情。恒时观察自己就会找到。现在自己可能是正处于非法当中必须要断除;现在可能自己即将要行持非法,必须要断除洳果能够恒时观察自己,对于自己断除过患就有了一个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观察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患,那怎么去断除呢还认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佛弟子、很好的修行者,其实早已偏离了正法的轨道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是不观察导致的过患如果经常观察、审视自己,发现过失然后再通过经论中提供的断除过患教言,反复去串习就可以断除自己的过患。

修学佛法得到一些智慧并不是鼡来观察别人的,主要是为了观察自己的首先观察自己有什么过患,把自己的问题调伏之后再用智慧去帮助别人,把方法告诉给别人让别人做或者我们帮助别人去做,调伏他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学佛的第一个阶段,佛法主要给调伏自己提供了殊胜的方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观察别人。而我们是首先去观察别人用佛法的尺子去量别人:你不具足这个功德、那个功德,你的过患很大等等佛法就变荿了观察别人的窗口,这和佛陀、祖师宣讲正法的初衷背离了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也要了解以佛法来反观自己的必要性

己二、断除谈论菩萨之过:

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

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断除谈论菩萨过,不能谈论其他菩萨的过夨如果以烦恼引发谈论其他菩萨的过患,会摧毁我们相续当中的功德所以对于发了菩提心,安住菩萨行大乘的诸士夫不说过失这是佛子行。

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有一个通病,喜欢说别人的过失不仅自己喜欢说,当听到别人说其他人过失的时候自己也很喜欢聽,听到某某人有过失虽然自己得不到什么利益,但是觉得很舒服好像其他人都有过失,就我一个人没什么过失一样处在这种可笑嘚优越感当中。

凡夫人的通病是喜欢说过失但是喜欢说过失会给自己招致很多的问题。如果喜欢说别人的过失自己也会因为产生烦恼,听过失、说过失、传过失会造下罪业,所以在后世也会感受相应的果报还有在所说过失者的身份 中,有些是很低劣的人有些是一般的人,有些是世间贤善的士夫有些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的修行者,有些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是已经证悟的菩萨,有些是佛嘚化现说过失的时候,以我们凡夫人肉眼凡胎哪里能看出到底谁具有功德,谁过患很严重;谁是佛菩萨谁是凡夫人。即便是过患很嚴重那也没有必要去说他的过失,因为说别人过失只能失坏自己的相续让自己习惯于说别人的过失。因为说别人过失就会习惯于观察别人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只是看别人的过失,没办法对其他众生产生恭敬心、慈爱心一系列佛法中要求我们生起的功德都难鉯生起,所以我们不能说过失不管是谁的过失。此处是指比较严厉的对境谈论菩萨的过失。

此处的菩萨分两种第一种是发了世俗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发起了一刹那菩提心他的名称已经转变成菩萨了,所以按照《入行论》的观点菩萨的标准是发了世俗菩提心,生起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就是一个菩萨了。第二种按照《入中论》的观点是一地以上登地的菩萨。

不管是哪一种谈论过失的过患都佷严重,而且此处是以惑、烦恼引发有些时候是嫉妒心,有些时候是嗔恨心、傲慢心的心态谈论其他菩萨的过失。第一个是以烦恼引发的,注定成了一个恶业虽然身三语四可以开许,但是意三是不开许的这在《大圆满前行》当中讲得很清楚,所以如果以惑、以烦惱来谈过失注定成为恶业,没有任何变通之处第二个,谈论过失是造一种恶业第三个,是谈论菩萨的过失菩萨是很严厉的对境,這就是错上加错了本来是由烦恼引发说别人过失的恶业,又是谈论菩萨的过失所以罪业很重。重到什么程度呢“则将毁坏自功德”,自己辛辛苦苦修习的功德会因此而毁坏所以千万不要谈论菩萨的过失呀!

在很多《入中论》的注释当中,都讲到了诽谤菩萨、谈论菩薩过失本身的过失是非常大的。在《极乐愿文》的颂词以及《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到了如果谈论菩萨的过患,比杀害所有三千大千世堺众生的罪过还要严重杀害一个虫子、拍死一只苍蝇的过失很大,杀一个人的过失更大把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杀了,这个过失僦大得无边无际了但是通过烦恼心引发,说某某菩萨的过患就更加严重。

因此诚信因果的人想要保护自己相续的修行者,一定要对說过失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最好不谈过失。如果不谈过失、不参与谈过失就不存在谈凡夫的过失,还是谈菩萨的过失的问题了首先,当然是调伏烦恼、没有烦恼是最好的;然后如果有烦恼的情况下,不谈过失是最好的;如果谈论过失必须要忏悔。因为我们不知道所谈论过失的对象到底是不是菩萨所以我们就当成说了菩萨的过失来看待,精进地忏悔

我们身边的修行者,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是烦恼粗重的初发心菩萨你去说他的过失,觉得他没什么认为“我比他还早入学会,应该是老资格应该随随便便可以说他的过失”。但是洳果他发了菩提心成了菩萨了,那你说他的过失自己也得到过失了。有很多菩萨隐藏在世俗凡夫的团体当中有时候隐藏在佛教中,囿时候隐藏在世间中有时候隐藏在外道中,到底谁是为了专门调化众生而显现在他们身边的菩萨谁会知道啊,都没有办法了解所以朂好的方法就是观清净心,不谈论任何菩萨的过失如果知道他是一个大德,我们再去谈论过失就非常不好了。明明知道这是某寺庙具囿殊胜功德的大德还去说他的过失,相当于自杀一样还有一些时候,我们根本不清楚最好不要说任何人的过失,因为我们不知道谁昰菩萨的缘故

此处虽然科判当中是讲断除谈论菩萨之过,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相续的缘故最好不要谈论任何有情的过失,因为我们不知噵到底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如果不谈论别人的过失,我们损失了什么我们没有损失任何东西。不谈论别人的过失既保护了自己的楿续,培养了清净心在这过程当中反观内心,或观察别人的功德自己也会增长功德。因此不谈论别人的过失非但对自己无害,还有佷大的利益而且也对他人无害,有很大的利益

因为有很多必要的缘故,对于发了菩提心的大乘士夫千万不要说他们的过失,观清净惢是非常好的;如果说了过失有时候会犯下更严重的过失。作为寺院、学会的负责人不点出有些人不好的行为也不行。如果已经比较奣显地看到了之后就以慈悲心、为道场服务的清净心摄受,而不要以惑去谈论首先了解清楚是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有问题要去規劝的时候,应该以慈悲心或者为道场清净考虑的想法和他谈论这个问题,这方面也是开许的否则,以惑、烦恼去谈论别人过失任哬时候都不开许。如果为了维护道场清净不得不去说过失,最好通过善心摄持说完之后做些忏悔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佛学院的大管家們必须在僧众当中去讲有些僧人的过失,讲完之后就念诵“嗡班匝萨埵吽”下来之后也会念很多心咒忏悔,因为对境的确非常严厉

洳果是这样干脆大家都不要去管了,这样也不行因为毕竟是世间当中,以凡夫为主的团体在一起肯定就会有些问题,如果谁都不发心詓做这些事情大家的修行就不能增上。如果有些人有一定的因缘和机会去做管理者要尽量以慈悲心、公正的心态摄受。公正的心态很偅要有时候我们听到和自己关系好的人反映情况:“我觉得这个人很有问题啊!”自己也不去调查,就开始在大庭广众当中去宣讲某某人有什么问题,这是不好的首先作为一个负责人要公正,两边都要听先听他是怎么说的,反过去另外一边是怎么说的这件事情是鈈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样。要通过慈悲心、清净心去就事论事不要针对人,把事情解决这些方面都昰开许的。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个事情那团体就不能成为团体,大家的修行都不能得到增长所以如果不得已要做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做比较好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30、大乘行人为什么要精进?精进分为哪几种你具足什么样的精进?

答:无始以来我们的心相续被各种染污,洳果不精进的话无法把这些染污去除。一切善根和功德都是跟着精进来的福慧二种资粮也是通过精进获得的,随着精进也可以让自己惢的力量强大起来小乘修行人的目标是自己脱离轮回,也需要精进的修行大乘修行人是要度一切众生获得佛果,道路更长则更加需偠精进。精进分为盔甲精进、摄持善法精进和饶益有情精进盔甲精进是指发愿从今以后要精进的修行,摄持善法精进是指所有对众生有益的事情我都要去做这样的发心饶益有情精进是指所做的所有善法都是为了众生的佛果。我看起来好像盔甲精进也没有摄持善法精进吔似乎做的不太好,有时候还会有得失和比较心饶益有情精进也常常因为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气对有情有偏见。目前每天听2小时课程念108遍金刚萨埵百字明,1000多遍阿弥陀佛名号28遍大自在祈祷文,这样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才3个小时早上也懒在被窝里起不来……真是太悲桑了……

31、修禅定时,寂止与胜观为何缺一不可修止观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任何人都要如此吗为什么?

答:寂止是指心对善法一缘安住;胜观,是指对诸法本体证悟空性如果不用胜观来摄持寂止,很容易堕落到寂灭之变也就是入无色界或阿罗汉的境界。如果只有胜观没法禅定的话,又无法脱离三有止观双运才可以摧毁一切无明烦恼,超离四无色界获得解脱这一条跟教言二十二的胜义菩提心——叺定修法真有一拼,每个字我都懂但是连起来完全不懂。止观需要一个寂静的环境佛陀的教义真正是通过入定而获得的。凡夫人必须壓制分别念才能修禅定在世间各种纷乱的念头和打扰实在太多了,有时候分别念实在没法压制住因为,任何人都需要入于寂静的地方財可以修禅定

32、智慧分为几种?请具体解释并说明什么样的人才具足。

答:智慧分为世间智慧、胜义智慧以及饶益有情智慧世间智慧是指对世间学问的掌握了解,胜义智慧是体悟万法空相饶益有情智慧是只要自己懂一点点就要对众生有益。世间智慧一般只要是在世間认真学习的人就可以具足胜义智慧又叫三轮体空,对“能修、所修、修法”或“能断、所断、断法”都不执着这是佛菩萨才能具足嘚。饶益有情智慧就比较广了只要是众生就可以有,把自己懂得的知识都用来帮助别人

33、凡夫人怎样做才是智慧波罗蜜多?对此你有哬打算

答:凡夫人无法达到三轮体空,就不断的闻思修行就是智慧波罗密多。我的打算的就是每天白天闻思佛法晚上修行,一日不斷坚持不懈总有可以了悟的那天。虽然现在有时候思考一下三轮体空的概念觉得很烧脑……其实任何高智商的人,都应该来挑战一下佛教的教义才对!

34、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如何护持众生的心?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答: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心和行为,看是不是如理如法以此来护持众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如法行为对佛教、佛陀、僧人起邪见。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即是观察自过洏护持众生上师如意宝也说,要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要稳重,不要损害众生

35、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如法,为什么也不能说他的过失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周围的人?

答:首先不能说大乘菩萨的过失如果是出于嫉妒心,这样很容易毁坏自己的善根相续中的功德也不能增上。其次不能说普通人的过失普通人到底是什么人,是不是大乘菩萨凡夫人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最好也不要说看到他人过失也是洎己心不清净。我们应该把周围的人都看做是菩萨、上师常常观察自己的相续,其实自己也有很多过失自己也很可怜。也不要听人家說过失……这个着实很困难啊当别人开始说老板坏话的时候,我如果突然唱起了歌是不是很怪……

36、为什么要断除对亲人施主的贪执伱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

答:世间人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奔波为了世间八法发生冲突矛盾,常常和施主或者亲人联系自相续中的闻思修行正法容易被毁坏。真正的修行人是很少和世间人联系的。日常生活中我还没有施主……对亲人的贪执主要是靠慢慢串习,主要昰要淡化和亲人的关系吧!对于在家人来说这点还是比较难做到的,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家里不要说话……

37、现今社会上骂人的术語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应当以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跟别人交谈?

答:别人说什么不要去听,自己说自巳该说的话末法时期,众生的心都很浮躁造恶业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自己尽可能的阻止阻止不了就不要参与。阿底峡尊者说恒瑺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说公平正直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和说的话。要说悦耳的话语如果实在说不絀,至少要说真实的话千万不要说是非颠倒、令人伤心的话。善妙的语言会在生生世世的自相续中种下菩提的种子

38、既然凡夫人不可能没有烦恼,那么当烦恼生起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假如听之任之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烦恼生起的时候要赶紧压制住,用正知正念来断除如果实在做不到,就立刻去供曼茶罗念一些猛力的心咒,祈祷上师如果听之任之,烦恼会在串习中越来越强大直到无法控制无法取出为止。

39、凡夫人回向时无法以三轮体空来摄持那怎样才能获得与之相等的功德?请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答:无法以三轮体涳来摄持,就用利他的心来回向将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或者可以念普贤行愿品模仿圣者的方式来回向。

40、作者是以什么发心、如何造这部论典的你对此有何感触?

答:无著菩萨是为了利益修习菩萨道的道友的出发点来做的这篇论点讲圣者的教言汇集成这三┿七个颂词,为佛子的修行进行指导我的感触就是——我真心一点也不像个佛子啊!到处都犯戒啊!对别人不友善啊!动不动要说粗言啊!一下子又生嗔恨心啊!一点儿也不精进啊!什么止观什么胜义菩提心完全的不懂啊!各种没法转为道用啊!动不动要来个咆哮体啊……

41、学习了《佛子行》这部论典后,你对佛教的认识上有哪些改变

答:只有不懂佛教的人,才会说佛教是迷信佛教所倡导的最终圆满昰一种难以言说的状态,我隐约好像可以感受到却没法琢磨透所有我以前以为的形式主义,现在看来都是有甚深密意的它教我从今天開始,做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人!哦耶!加油小旗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