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伽叶迦叶与摩诃伽叶阿傩陀有什么不同

                                          摩诃迦叶尊者  (梵文Mahakasyapa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迦叶波、摩诃罽叶、大迦叶、大迦叶波、大迦摄。略作迦叶、迦叶波、迦摄波。意译大饮光或大龟。祖师是古王舍城人。少欲知足,能堪苦行,在佛弟子中,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称号。摩诃迦叶尊者为第一位祖师,其对于佛法的流传和弘扬具有极大的功劳。简介  “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又叫大龟氏。大龟民是他的姓,因为他祖上的人修道时,看见有只大龟驮着一个图,所以就以此为姓。 他还被称为“头陀第一”,「」是译音,意为,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的苦行之一。祖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净,后皆佛陀。大迦叶从佛出家后,受佛教化,发正智,八日即证入。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而灵山会上的故事,更为禅家脍炙人口之公案。对于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祈祷而生了他,所以以庇钵罗作为他的名字。又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么有这个光呢?有个公案: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个很穷的女人。在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做佛像,但时间一久,塔倒像坏。这穷女人看了之后就发菩提心要重新造庙补像。于是她各处向人讨饭乞钱,把每天乞来的钱买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积下了一笔不少的金子,她就请一位冶金师来为佛像修补装金。当这冶金师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向人募捐,以便修补佛像,令他十分感动,故也发心要来帮她,重修整顿。两人共同把庙与佛像都安装好后,这金匠就向穷女人求婚,穷女人也很欢喜的答应。两人结婚后就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因为给佛装金的缘故,所以两人身体都放金光,故迦叶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当他长大时,他父母要他娶妻子,他就说:“我身放金光,要找个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和我结婚,否则我就抱独身主义。”恰巧在另一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所以两人就结婚了。两人结婚后,皆一起出家修道,证到阿罗汉果位后,才知道在往昔曾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     你千万不要误会他们发愿生生世世都做夫妇,而说:“将来我遇到一个男子(女人),我也要和他(她)这么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千万不要这样,人家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是要修道的,都要皈依三宝出家了道的。你不要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因为越做越堕到地狱去。必须要出家修道才可以的,所以迦叶和他太太一出家都证果。&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你们想不想见这位尊者啊!他现在还在此世界上——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他将等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要把释迦衣钵交给弥勒尊佛。他现在还未往生,也还未。所以你们谁若有诚心的话,到鸡足山拜摩诃迦叶尊者时,就可以见到他。在这鸡足山时常有三种光:、金光、银光。谁若真有诚心,不但可以见光,而且还可以听见钟声。这钟声是自己响的,在几百哩外都可以听见。&     迦叶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长的,也是苦行第一。可是他越老越有精神力量,什么事都是苦干。他父母亲是摩竭提国中非常有钱的人,家中富可敌国,而且摩竭提国国王也曾拜他为师,可是自从他跟佛出家修道之后,不仅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出来,而且又专行头陀苦行,忍苦耐劳。有一天,当佛在说法时,佛特地分了半边座,叫迦叶与他共坐。这时迦叶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岁。佛就向迦叶说:“你年纪太大了,精神一定不会充足,你行头陀苦行,恐怕会受不了。你不要再行苦行,改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在较舒适的地方吧!”可是迦叶也没有听佛的话去做,他仍是照样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赞叹道:“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这样行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所以摩诃迦叶祖师是头陀第一。  苦行第一大迦叶  摩诃迦叶波,汉译“饮光”,谓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故名。《法华文句》云:“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故名。”迦叶姓氏,佛弟子中姓迦叶的人很多,如十力迦叶,三迦叶兄弟等,以其年长,故称为大。  摩诃迦叶波,名“毕钵罗”,父母祷毕钵罗树而生,故名,出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邦,摩诃婆罗陀村婆罗门种姓家庭中,父名“居拘庐陀竭婆”,是摩竭陀国著名吉田豪。他八岁起,依婆罗门教规定,从师学习、、、、、、歌舞、、等知识,由于他聪明过人,所学知识。莫不精通。迦叶幼时与一般儿童不同,喜离群独居,厌恶情欲。  离欲的夫妻  迦叶青年时代,父母要为他娶妻,他手指一个黄金铸造的美女艺术品说:“若一定要给我娶亲,请找一个和这金像一样的美女,否则,我立志终身不娶。”  他的父母派人拿着金像到处寻访美女,从王舍城到北方毗舍离城。在毗舍离城郊迦罗毗迦村,一位婆罗门富豪名叫“迦毗罗”,生有一女名“妙贤”,长得和这金像美女一模一样,来人即将迦叶的情况详细告诉迦毗罗。迦毗罗一听十分满意,当下便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以后,新娘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经迦叶再三盘问,妙贤终于终吐露了真情:“我本来厌恶,希望净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财富诱惑。把我嫁给你,多年的愿望将毁于一旦。”迦叶一听大喜,“原来我俩是同志,我也是厌恶爱欲,乐修净行。就这样好了,我俩分床,作名义上夫妻如何?”妙贤自然十分高兴。  迦叶父母听说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人拆了一张床。于是两人轮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内经行或。他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人间的佳话。  在迦叶三十多岁时,双亲先后辞世,就与妙贤商量出家,迦叶说:“我先去求师访道,待访到明师后,立即回来接你。”妙贤听了,自然感谢迦叶对自己的关怀。  于是迦叶出家访师,但诸师所说,都不能使他满意。当时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他在王舍北门外,常到竹林精舍来听法。  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门一棵大树下静坐,迦叶看到佛陀肃静威严的相好,合十顶礼,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为他剃度,并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后第八天,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  迦叶证果后,即派人将妙贤接来参加僧团,由于妙贤历行修持,勇猛精进,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赞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谁能比妙贤更通宿命的。”  头陀第一  大迦叶出家后,安心修习头陀苦行。他不愿过竹林精舍或只园精舍的僧团生活。他喜欢的是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大有益处。  迦叶一派的人,认为修头陀行要做到以下十点:一、选择空闲处生活;二、过托钵生活;三、要常居一处;四、要日中一食;五、要乞食不择贫富;六、要守三衣钵具;七、要常坐树下思维;八、要常在露地静坐;九、要穿着粪扫衣;十、要住于坟墓之处。  、曾劝他发菩提心,从事宏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拒绝说:“我只能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  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劝他:“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不要过于疲劳。”  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  佛陀听了迦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憎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游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王舍城里有一个很贫穷的老婆婆,无亲无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尘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他的身旁,就赶快用瓦片接住,用来充饥。迦叶同情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用瓦片的淘米水供养迦叶,迦叶接过来一饮而尽。老婆婆由于供养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后,往生忉利天宫,做个美丽的天女,为了感谢迦叶的恩德,还下降人间,将天花散在迦叶的身上。  迦叶的修持深受佛陀器重,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  一次,群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应,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着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他想: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  说:“自从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运输等。群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向佛报告。  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当地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建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信徒负担,遭到信徒的反对外,在佛教内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拈花微笑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在,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这时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句话不说,手里只是持着婆罗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摩诃迦叶尊者拈花微笑叶破颜微笑。  佛很高兴地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妙心,实相无相,微妙,咐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在拘尸那涅盘时,大迦叶率领五百比丘在北方锋叉那耆国教化,得知佛入灭的消息,星夜带领弟子们赶到拘尸那城。  看到佛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难陀说:“你们何必为此伤心?佛在世时,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今后没有人能管束我了。”迦叶听了这话心里很着急,认为当务之急,应把佛生前说的法和律整理出来,使僧团能有遵循的准则。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把佛的遗体火化之后,就主持三藏圣典的结集。  三藏圣典结集  由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案工作。由阿难诵出法藏,优波离诵出律藏。关于论藏的诵出,《十诵律》、《智度论》说是阿难诵出。《根本有部律杂事》、《传》说是大迦叶诵出。缅甸所传阿那律诵出七论,究系何人诵出,传说不一,看来是有争论。结集的内容。一般指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序》,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成实论》,分杂藏为杂藏和菩萨藏。  在佛灭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鸡足山上候弥勒  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着,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  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阁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着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  迦叶在佛灭后,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佛人。 十二头陀苦行  今略释方才所讲到的头陀苦行。“头陀”是梵语,中文叫“抖擞”——抖擞精神;意如打禅七时,常讲的打起精神——不怕难,越苦越要努力。好像迦叶祖师这么老了,仍要行头陀行,抖擞精神行十二种头陀行。  着百衲衣  又叫粪扫衣,即是一件衣服本来是千疮百孔,是把它左补右补的修缝好。这衣服是别人已不愿意穿了,扔在垃圾堆里,出家人从垃圾粪土中捡出这些烂布后,洗净它而缝成衣服来穿。穿这衣有何好处?若讲起来是太多了。譬如你穿上这衣,自己既无贪心,也息灭别人之贪心。其他比丘看你穿得如此简朴,而不穿好的,他们也会发起道心来修道。又你穿这烂衣服,打劫的土匪一定不会抢你的;如一九四八年,我在南华寺时,有土匪来抢劫。他们一砸开寺门后,立刻闯进来向我要钱,我就说:“你看我穿这么样的衣服,像个有钱的人吗?”(我当时所穿的衣服,仍是在我母亲坟上守孝时穿的那件。守完孝之后,我就永远穿着它以纪念我母亲。因为那件衣服已很破烂,所以在东北时,谁皈依我,谁就给我补个一寸方大的补钉。因此那件衣服真是百补千钉。)虽然我和土匪们说房里有宝贝,他们可以尽管去拿。但那些土匪看我穿得如此,也不到房里抢东西,就退走了。(说真的,房里真有两个宝贝——活宝贝,两个怕得躲在床下的小沙弥。)  还有,你若穿粪扫衣,有钱人也离你远远的,这样真是少很多麻烦。再有一点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女人也离你远远的。修道时,若只穿这么样的衣服,久则会有一股很奇特的香味,可是这香味对于一般女人来说,则是臭味。所以穿粪扫衣有很多讲不完的好处。  但三衣  但,就是“仅仅的”;就只有三衣,没有其他的东西。所谓“身边无碍物,自无烦恼生”;行头陀行的比丘,只许可预备三衣。三衣:  第一是祖衣,也叫大衣,梵语是僧伽黎,译为二十五条衣。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共一百二十五格,这是表示种田的形相,所以又叫福田衣。是三衣中之最大者,又叫“大衣”;梵语是“僧伽梨”,译为“二十五条衣”。这二十五条,每一条有四长一短,合计起来是一百二十五格,这表示是种田的“田”相,所以又叫“福田衣”。若入王宫、升座说法、托鉢乞食的时候,都可以穿这个祖衣。  第二是七衣,七条二长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语是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当礼拜诵经斋会、听经闻法等,大众会合之时,则要穿这衣。  第三是五衣,五条一长一短共十格,梵语是安陀会,译为作务衣。作务,就是做工,服劳执役;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这个五衣。  要行头陀行的比丘,就应该仅仅就有这三衣。所谓“三衣鉢具”,在拜垫上的这个布,这叫“具”;比丘吃饭的碗,这叫“鉢”。这是十二头陀行里,穿衣服的两种。那么除了穿衣,再重要的,就没有重要过吃饭──人最重要的是穿衣、吃饭,吃饭又比穿衣服重要。所以在吃饭上,有五种头陀行。  乞食  托钵乞食又叫常乞食,即是每一天到吃饭时,则出外乞食,而自己不生火煮饭。在暹罗()、、等地,当斋主做好饭菜后,就预备出一碗放在一边,那个比丘先来到他家,斋主就顶着这碗饭跪在地上,把菜饭倒进比丘的钵里,然后叩三个头来供养三宝。每个家庭都是如此。  次第乞  就是不拣择。如在上所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拿着鉢,他心里就想,谁给我这个斋,那就是我最后的斋主。也不管是干净的、是不干净的,也不管是有钱的刹帝利,或者是最贫贱的旃陀罗那种人;不问贵贱,不问他是有钱的、是没有钱的,这样的去乞食,给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次第乞食,就把你这种分别心没有了;行平等,给众生有种福的机会,没有一种拣择心,这就是大公无私。  日中一食  就是早上也不吃东西,晚上也不吃东西,只有中午吃一次。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为什么?民以食为本;这一切人都想吃东西,都有吃东西的食欲,饿一点,就想吃东西了。早起也饿,晚间也饿;所以好是最好,不容易做得到。好什么呢?节省很多麻烦;你少吃两餐,就少大便、小便几次。“日中一食”这种的功德,说也说不完的;总而言之,你少吃一点东西,就少一点麻烦;吃得太多了,麻烦就会多了。  尤其在比丘吃饭的时候,要有三种的念、五种的观想。  三念为:  (一)愿断一切恶:把一切的恶都要断了。(二)愿修一切善:愿做一切的善事。(三)愿度一切众生:愿把一切众生都度得离苦得乐。  五种观想为: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一,要算计算计所吃的东西,需要多少的人工,才能把它做成?好像这一粒米,把它播种到地里头,又要栽培、灌溉,然后收割回来碾──现在是用机器,以前是用碾磨──把它的皮蜕去,然后做成饭,才能吃。你算计:这经过多少的功夫,才能成这一粒米呢?所以要量彼来处。古人有这么几句话,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中国,以前都是那个老法子,用锄头铲地;在天气正当热,太阳正当头的时候;汗滴禾下土,这种田人的汗,像水似的,滴答滴答,滴到田里边的土上。谁知道这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都是从辛苦中得来的。所以我们任何的国家、任何的民族,对物质都应该节省;应该爱惜物质,不要随随便便,把有用的物质都给糟蹋了!应该想它的来处不容易。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有的国家没有饭吃?就因为糟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没有饭吃。我们信佛的人,尤其对于上,特别要小心、要注意,不要糟蹋一切的东西。这饮食、财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的,可以给旁人用,不应该随便给糟蹋了。所谓“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我们家里有剩的饭,外边却有饿的人;应该给没有饭吃的人吃,不要糟蹋了。所以在吃东西的时候,要想它的来处是不易的。  摩诃迦叶(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是度量度量,就是想一想;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德行,能应十方的人来供养?全缺,自己德行够不够,是全、是缺呀?要是德行不够,就要赶快用心修道。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心,要防备自己这个心;离过,要离开过错。离开什么过错呢?离开“贪、嗔、痴”这三种过错。吃东西时,不要贪,不要说这个东西好吃我就多吃一点,那个东西不好吃我就不吃它,要平等的饮食,不要分别好不好的味道。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在比丘吃饭的时候,要做什么观想呢?要作药石想:为什么我要吃这个东西呢?这就是真正的药品!我如果不吃这个药品,我这身体就干了,就会不能生存了。  (五)为成,应受此食。我为什么要吃这饭呢?哦!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饭,站也站不住了、坐也坐不稳了──睡觉可以的,但也不是一个修道的办法;所以我想要修道,就不得不吃这个东西。  比丘在吃东西的时候,都应该有这三念、五观。这是“”,这种好处太多了! 节量食  节,就是“有节制”;量,就是“有数量”。吃东西,不要说这东西好吃,吃完了又想吃、吃完了又想吃,这就没有节量了。无论怎么样好吃的东西,我每天若吃两碗饭,我一定就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就只吃一碗,好吃的,就吃三碗,自己就没有一个节量了。每一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吃两碗可以饱,现在我就吃一碗半,少吃一点,这叫“节量食”。 过午不饮浆  过了午时之后,不饮这个浆──连、果汁都不喝。但是这是太难了!这种行力是不容易的,这个茶都算成是浆了,连茶都不可以喝的。这是饮食的五种头陀行。  迦叶在佛住世的时候,他是“头陀第一”;头陀有十二种,已经讲了七种,还有五种,这就是属于住的问题。  阿兰若  为梵语,译为“寂静处”;寂静,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声音。这个地方,是在山林里边,离城市很远的;这叫“阿兰若”,又叫“阿练若”,就是修道人一个最好的修道地方。在阿练若处,它是有一定的地点。  树下宿  为什么要在树下住?因为修道的人,以天地为庐,以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这个树下边,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因为真正的、清高的这种比丘,他避免哪儿有缘,避免有人认识他,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就是有人认识他,想供养他,他已经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  露地宿  在树下,还有遮风挡雨的树叶子;在露天来住,这时候真是以天地做他一个大房子,这种生活非常自然。在露地宿,既有月明、又有星朗;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月亮到了天的中间,这风吹过水面上的时候;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这种妙处的。  冢间住  冢,就是“坟墓”,就是和死人在一起睡觉。坐在坟墓的林里面,和这一些个鬼做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坐到坟墓的旁边,正可以修“无常观”──知道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是会死的;死了之后,都会变成一个坟,在里边变成一堆白骨头。在坟墓边,坐着修道,能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就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心、种种的嗔心、种种的痴心,就不会有所执着了。  胁不着席  胁,就“胁肋”。胁不着席,就是“常坐不卧”,言其常常是坐着的。在印度有位胁尊者,他就是一生都不躺着,都坐着。常坐不卧,也是头陀行之一;因为人躺着睡,就愈睡愈想要睡,不愿意起身用功修行。常坐不卧,他坐着睡一阵,就醒了,就很容易用功修行、参禅打坐;所以这个“常坐不卧”,对于修行人是很有帮助的。  摩诃迦叶对十二种头陀行,他都能行持;有的人行头陀行,单行一种:或者单单穿“粪扫衣”,或者单单“”,或者单单行“常乞食”,或者单行“次第乞食”,或者就修“日中一食”,或者单单就修“节量食”,或者单单修“冢间住”,或者单修“长坐不卧”;摩诃迦叶虽然年纪很老,可是对这十二种头陀行,他都能如法修行,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摩诃迦叶尊者:2.佛学在线:3.金山词霸汉语站:4.佛教知识堂:5.佛子家园门户网: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关于佛祖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陀
后世传称的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除了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似乎出家较晚之外,其他九位均早就出现了。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苦行)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论义第一的迦旃延、持律第一的优婆璃、密行第一的罗睺罗。
在佛教寺院大雄宝殿内,正中央供奉着都是佛祖释迦牟尼,一般在佛祖两侧分别供奉着一老一少侍者,年长者即是摩诃(大)迦叶,年少的是阿难陀。迦叶和阿难陀是佛祖最为器重的两个弟子。在《西游记》小说中,也多次提到这两个弟子。
留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可能是两位传给唐僧师徒无字真经,后来还向唐僧索要“人事”。因此,一般读者对迦叶和阿难陀印象不佳。小说写道唐僧师徒经过千山万水,来到灵山大雷音寺,拜谒如来佛祖,要取回佛经。佛祖指示传佛经由迦叶和阿难两人来完成。他们来到藏经楼后,迦叶和阿难直接提出要所谓的“人事”,有索贿的嫌疑。由于电视《西游记》的巨大影响,特别是电视中迦叶和阿难陀形象委琐,哪里象得道高僧,简直就是夜叉模样。不但外表丑陋,心灵也十分丑陋,所以迦叶和阿难陀在读者心目中形象极差。
其实,迦叶和阿难陀都不像电视剧中描写得那样委琐、丑陋。阿难陀长得很漂亮,所以也称作美难陀。迦叶出生在婆罗门中的大户家庭。家庭财力十分雄厚。迦叶是摩揭陀国有名的学者和名士。据说,在迦叶出生后,有个占相者对其父亲说:“此儿宿福,有大威德,志力清远,不贪世务。如果出家,比如能登圣道。”
他父母听到这番话,心中十分忧愁,总担心孩子出家。于是,在迦叶15岁时,父母就给他定亲,娶了媳妇。谁知娶的儿媳也特别好修行,她立志独身,追求清静。无奈父命难违,只好嫁给了迦叶,但两人相约,共修净行,不好五欲之乐,一旦父母谢世,便削发出家。后来他遇到佛陀,听了佛的开示,便投入到佛教的僧团,八天之后,即证了阿罗汉果。他一生不用好的衣着,不受美食,少欲知足,常修苦行。佛陀涅槃后,第一次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所以,中国禅宗又传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宗派是净土宗和禅宗。禅宗一般的说法是是由达摩法师首倡,经六祖慧能发扬光大。实际上禅宗是由迦叶和阿难首创。在佛陀涅槃时,迦叶正在他方游化,但他闻讯之后,赶到佛陀涅槃处,主持了佛陀遗体的火葬仪式。佛教之所以后来趋向于守旧、保守,可能跟迦叶有关,因为迦叶比较古板、保守。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佛陀特别看重阿难陀。阿难陀博闻强记,凡是佛陀讲过的佛法,他只要听一遍,就能背诵下来。佛陀曾当着许多弟子的面,称他为“多闻第一”而且诸弟子也十分佩服阿难。《摩登伽经》说有一个女子长得特别漂亮,想嫁给阿难,阿难没答应,后来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使那人成为了佛教的信徒,“摩登”这个词是从佛经中翻译过来的。后来阿难为了平定两国的战争,在恒河中间涅槃了,止住了两国的战争。他用自己的死维持了和平。在佛涅槃前,作最后一次说法,就是对阿难说的。在佛陀入灭之际,大弟子中,随侍在侧的,仅有阿难和阿那律两人。
因为《西游记》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有迦叶与阿难要人事这一情节,许多的研究者都认为这是在讽刺佛教,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世外桃源,即使佛门中也不是净土,天上天下都一样,有善就有恶,有佛就有魔。作者对佛教给予了辛辣的、绝妙的讽刺。所以便给作者吴承恩戴上了什么现实主义大师的桂冠了。
其实,严格地说,这个要“人事”跟讽刺佛教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是读者自己的感觉而已。我们不能说持有这种观点没有道理,但应该说这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刻领会作者的创作思想。为什么?有学者解释说:唐僧走了十四年,是因为有私心杂念,所以历尽千险万难;而孙悟空一个筋斗即能到达灵山,就是因为他已经去掉了私心杂念。阿傩、伽叶作为释迦牟尼座下大弟子,是佛的左右胁侍,早已经开悟见性,得了正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再贪财还有什么用呢?他们还用得着这些所谓财产吗?因此,阿傩、伽叶之索要人事,实际上还是为了消除掉唐僧的最后的一点执着!让他们交出“人事”,是要去掉凡人的执着,而进入佛菩萨的境界,心无其心得彻底解脱。
&因博主将要在日后所发《西游记》“无字真经”博文时,将详细分析为什么佛祖要“人事”的问题。本文就先不展开说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诃迦叶尊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