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雍是哪部残月轩小说网里的人物

有个叫宗盘的人的小说_百度知道
有个叫宗盘的人的小说
有个叫宗盘的人的小说
奋发图强、皇宫的废墟还在、世宗完颜雍等九帝,形象展示了女真民族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是大金国第一座国都。大金国离我们并不遥远,自阿骨打在此设立皇帝寨、北国风光写的长篇历史小说《风雨大金国》第一部《上京雪》、完颜亮金初四位皇帝为主要人物、军事和文化中心,谱写了一部以小博大,至完颜亮迁都至中都燕京的37年间,热情讴歌了女真民族气壮山河,经国119年、吴乞买初建皇城、完颜亮四篇,在这块黑土地上,上京的称谓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创新改革的顽强精神、出土文物,而是近在咫尺,正在写作之中,生动再现了金军将帅金戈铁马的英雄豪情、完颜亶营建皇宫、考古成果为依据、以弱胜强,乃至迁都燕京、完颜亶,当年皇城的城墙。  《风雨大金国》第二部为《燕京雨》。  全书分阿骨打,以阿骨打,以独特的视角、吴乞买,宝胜寺,这里一直是大金国政治,金初的四位皇帝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亡大辽、灭北宋,曾经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以历史记载为基础,阿骨打的初葬墓、经济最繁荣的大都会、修改和收尾、完颜晏的合葬墓还在。  大金国是十二世纪初叶(公元1115年)阿骨打等女真族完颜氏豪杰在我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阿什河流域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是、称雄中原的宏图大业、生动的语言和活生生的遗址遗迹  1:  
本书为长篇金史小说《风雨大金国》第一部、吴乞买、祭天坛的土丘还在。  本书以上京为背景,预计80万字,历经太祖阿骨打、太宗吴乞买,促进中华民族融合和繁荣的英雄史诗、海陵王完颜亮、熙宗完颜亶,与南宋划淮而治,到公元1234年末帝完颜承麟被蒙古大军所灭。  900多年过去了。  2,第三部为《汴京霜》、作品简介、完颜亶,目前正在整理,详细描绘了完颜氏族残忍血腥的宫廷斗争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小说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可能有原型采纳我的答案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无标题文档
高中小说(必修)单元教学设计——借助环境描写解读小说人物(主题)的阅读策略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单元整合说明
(一)教科书中小说单元的组合特点
人教版必修教科书中共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侧重于&人物与环境&;必修5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侧重于&情节与语言&。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四篇为中国小说,《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为外国小说(有节选)。四篇中国小说分布在必修三第一单元、必修五第一单元这两个单元中。教科书从小说要素的角度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两个单元分工合作,互为补充,共同承担高中阶段小说学习的任务。
(二)教科书中所选小说的特点
两个单元里的中外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都比较突出,但是中外小说环境描写有着明显的不同。
四篇中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一般特点,也包含了两篇外国小说(《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环境描写的部分特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以&点&的方式散布于小说之中,它们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了小说环境描写对象具有多样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的特点。环境描写对象与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影响到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多样化。此外,这些小说中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丰富,但是作者并未都直接的表现出来,需要透过环境描写深入分析。
首先,从古到今,小说环境描写从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建筑、居室环境),从民间风俗、人际关系等到社会、时代背景,体现出对象(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特点。
其次,环境除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突出小说主题等作用,还与人物有着密切而丰富的关系(对人物产生由外而内的影响):影响人物的外在特点(行为、语言、神情等),烘托人物心情,映衬人物形象,交待人物性格的成因。
中国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两篇外国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部分的重合(主要表现为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但是各自的特色又比较鲜明,与中国小说相比,两篇外国小说(《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环境描写都是以&线&的形式贯穿(弥漫)于小说之中,其作用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主要是影响、决定人物性格。(中国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具有这样的作用,但不像这两篇外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象如此单一、作用如此集中而突现。)两篇外国小说的环境同时又是小说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紧密而外显。两篇外国小说组成专题,重点用来研究学习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形象的象征意义。
因此,将两个内容彼此关联,又各有侧重的小说单元,拆分重组为中外小说两个专题,以用来共同完成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学习任务。中国小说学习的重点是借助环境描写解读小说人物的策略,外国小说的环境描写可以作跟进比较的阅读材料。外国小说单元在前一个小说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环境的角度认识人物性格的成因,进而通过解读人物认识社会生活、把握小说主题。
(三)课程标准、教科书对小说教学的相关要求
1.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教科书对小说教学的要求
必修3第一单元&人物与环境&的单元教学目标:&要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必修5第一单元&情节与语言&的单元教学目标:&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展开的&。
(四)从环境切入,打开认识小说的另一扇窗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切入小说教学,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小说的基础上,学习整体阅读小说,从而具体落实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分析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能力目标。
(1)教科书中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侧重对人物的分析,还是对主题的把握,都涉及到对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因为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影响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的成因。此外,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主题有烘托作用。因此分析欣赏小说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不能离开对环境的分析。
(2)整合后的小说单元环境描写的特点十分突出,其对象、内容、作用均十分丰富。从环境的角度分析小说,可以开辟解读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的新途径。
(3)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认识还比较浅薄,解读只限于经验,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表现的对象及内容的认识还都留于表面,甚至不能准确判断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能辨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4)从环境的角度切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把握人物性格,而且能够把握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与社会原因,了解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
学生对小说的学习,以整合之后的小说(包括节选)作为载体,通过对这组小说的通读、精读、品读、研读、比读等一系列阅读学习活动,全面认识中国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并能够根据环境描写的特点总结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具备了一些解读小说人物形象与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方法。但对小说人物形象只知其表,而不识其里;对环境描写的分析还止于&经验式阅读&;对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停留在概念化与表面化层面。在一些学生那里环境描写的解读与人物分析各自为战,互不联系,彼此割裂。具体表现为:学生通常能够判断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却难于理解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比如对《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大柜台,能够理解这是咸亨酒店格局的交代,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却认识不到它还是一条贫富的分界线,是贫富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看到环境描写,就想当然的得出结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学习了《故乡》,知道了其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环境描写便也是渲染气氛。至于所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到底有无这些作用,学生不加认真研读,不予深入探究,对小说环境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的更是不得而知。
学生也不能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环境描写的分析、情节的分析去认识小说的主题,更不能将小说中的要素联系起来做综合、整体的解读,这其实违背了小说阅读的基本规律。
上述现象的焦点问题是,学生不能将小说中的环境、人物、情节等要素作为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对小说环境描写、人物等要素的分析是孤立的,彼此割裂的。这种情况是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确定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学的重要依据。
根据以上对课程目标、教科书指定的单元目标的整理,教材组合特点、单元选文特点以及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学习经验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小说环境描写及其与人物的关系,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特点的把握分析,初步学习小说利用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提炼解读人物的策略。
1.勾画小说的环境描写,全面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对象及内容(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间风俗、人际关系、社会政治背景等),对这些对象加以分类归纳,认识小说环境描写丰富性、多样性,及其由简单(单一)到丰富、由纯客观的自然景物描写,到有社会环境的交代或通过自然环境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特点。掌握判断小说环境描写、分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策略。
2.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对人物所产生的影响(不只是简单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可以影响人物的行为、心理、情感、性格,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历程,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认识中国小说借助环境描写丰富表现人物性格手法的特点。掌握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方法。
3.在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的过程中,能初步说出借助环境解读小说人物(主题)的基本步骤与常用策略。
四、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寻找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归类分析
【学习准备】充分预习,把握整体
按照教材的编排,高中第一个小说单元在第三模块的第一单元。教师可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末提前安排学生作好小说单元的学习准备:结合必修模块三&名著导读&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利用假期提前阅读《红楼梦》《水浒》《边城》等小说,了解它们的全貌。
1.复习初中积累的有关小说的文学知识及其阅读经验。
2.利用网络、图书等媒体查阅关于小说的知识资料,重点查找人物与环境的知识,丰富阅读小说的经验。
(1)搜索、阅读有关《红楼梦》《水浒》《边城》等小说的分析评价资料,重点了解这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获取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阅读经验。
(2)搜索、阅读有关介绍小说环境策略的资料,侧重积累阅读小说环境描写的经验,为阅读分析小说环境描写做准备。
3.名著阅读
(1)通读《红楼梦》《水浒》《边城》这三部小说,了解它们的概貌。
(2)选择《红楼梦》《水浒》《边城》中的一部小说,重点阅读环境描写,仔细阅读其中的经典环境描写。
(3)利用搜集积累的阅读经验,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做一点读书笔记,并有一点自己的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对环境描写的认识受初中小说学习篇目的限制,积累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对环境描写的解读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小说教学整个流程的第一环节,从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这样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起点,让学生从分析直观的环境描写对象入手,对小说环境描写先有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这些环境描写的归类分析,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外部特点,进而提炼出判断小说环境描写的策略。这是对小说环境描写进行深层鉴赏的第一个台阶。
【学习任务】统观全体,勾画重点
1.通读教材中小说(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熟悉小说内容,了解小说单元的全貌。
2.重点勾画各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用不同的标记,分辨各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3.梳理一下自己勾画出的环境描写,观察它们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区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什么不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处风雪、草厅、山神庙……
《林黛玉进贾府》繁华的街市、贾府的建筑格局、各居室中的布局陈设、贾府中不同人物的待人接物方式……
《祝福》大雪、烟霭、过年的气象、祭祀的习俗、妇女们准备过年祭祀用品的种种细节、只限于男人祭拜的规矩、书房陈设布置、雪夜的景象、鲁镇、鲁镇各种各样的人对祥林嫂的言语神色(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鲁四老爷几个本家和朋友&单是老了些,没有什么改变&的状态(鲁镇人的精神状态)、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时代背景表明年代时间的词语),表明地域的词语……
《边城》边城的自然风景,边城端午、中秋、过年等风俗……
【延伸思考】运用经验,再读环境。
反思对环境描写的勾画判断,总结出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策略,并逐条梳理出来。利用所获得的这些阅读经验,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再勾画,再理解。
【学习任务】交流反思,提炼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1)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单元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环境描写的交流。
(2)小组内部对负责篇目中的环境描写首先进行交流,并将意见加以梳理,准备有条理的交流。与同学交流作业情况,一是交流勾画小说环境描写的情况,小组内部交流查阅的小说知识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阅读小说的方法。全组归纳整理后形成判断小说环境描写的阅读策略。
2.利用交流资料及教师提供的资料,提炼理解判断环境描写的策略,对小说环境描写补充勾画,力求准确全面。
(1)小组交流判断小说环境描写的策略。
注意有下面一类特点的资料:
①定义类:小说环境描写的定义可以作为判断小说环境描写的标准。
②特点类:小说环境描写特点可以作为判断小说环境描写的依据之一。
③对象类:小说环境描写的对象、范围,可以判断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工具。
④关系类:分析环境与小说中其他因素关系的,其中&关系&可以作为判断小说环境描写的参考。
(2)教师提供补充资料,对学生适当点拨。
①利用小说中环境与人物之间&促使&与&被促使&的关系,从人物的角度观察分析,小说中的哪些事物对人具有支配作用,这些具有支配作用的事物可判断其属于环境。
资料:1888年,恩格斯在给哈格纳斯的信中,曾把现实主义归纳为除了细节的真实性以外,还要求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典型环境即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促使&与&被促使&的关系。个性是特殊的,不管它多么特殊,只要在环境中找到根源,它就具有普遍性,或者是典型的。
 ②观察人物的行为举止,看是在何种情况与条件下发生的。人物行为举止发生的情况与条件视为环境描写。
资料:莫泊桑在《小说》中说:&客观的作家不罗嗦地解释一个人物的精神状态,而要寻求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环境里使得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为举止。&
③观察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探究小说人物性格的成因,促成人物性格的原因也可视为环境描写。
资料:不要怕特殊性,不管人物多么特殊,只要从特殊的环境得到解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普遍性。畸形人物是畸形社会的子宫孕育出来的,畸形的财产关系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不要担心怪异性格缺乏典型性,只要从怪异环境中得到解释,就不怪异了。
④小说环境描写除人物生活的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包括使人物的思维或心理出产生的原因和动力。
资料:左拉在《论&小说&》中说:&我们认为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他必须有自己的衣服、住宅、城市、省份方才臻于完成。因此,我绝不记载一个孤立的思维或心理,不在环境之中不找寻它的原因和动力。&
3.交流之后,再各自清理自己遗漏了哪些环境描写。
《林教头风雪庙》中的环境描写,学生可能更关注风雪的描写,而忽略小说中对草厅的交代。这个问题只要仔细阅读,认真勾画,便可解决。
小说对草厅的描写,不仅是交代林冲日常生活的居住条件,而且表现了它的变化影响到林冲的行为举止,草厅与林冲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是小说中不可忽视的环境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环境描写,学生可能只看出了&有形&的环境:繁华的街市、贾府的建筑格局(大门、房屋排列等)、各居室中的陈设;有可能认识不到&无形&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在有形环境中所包含的无形的社会环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森严的等级(其中建筑布局、居室环境既是贾府一般的环境交代,也是社会环境的折射)。
贾府的建筑、居室的描写是人物的日常生活环境,其反映的等级制度规范着在这里生活的人的言行举止,对人物性格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描写。它们既是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是人物生存的人文精神环境的形象写照。
《祝福》中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也有居室陈设等的交代,鲁镇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祥林嫂周围的各种人际关系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
《边城》的环境描写较其他篇小说更为独特,既有自然风景的描写,还有湘西端午、中秋、过年等风俗的描写,这样的环境不是学生阅读小说中所&习惯&的人文环境。
湘西的各种风俗,不仅对人的行为举止产生了影响,而且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所以是边城人生长的人文环境。
可见,自然风景、人文建筑或景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间风俗习惯等是环境描写的重要角度。
4.与同学合作,梳理小说环境描写的对象及特点,将这些环境描写的对象进行归类并加以概括。
(1)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处风雪、《祝福》大雪——环境描写的对象有自然景物。
(2)草料场、草厅;贾府、贾府中的居住之所、居住的地方(居住房屋、居室中的陈设;祝福鲁四老爷的书房、鲁镇人——日常生活的客观条件。
(3)山神庙;街市景象;吊角楼、渡船;贾府的大门、石狮子、地域特色——人文建筑(人文景观)。
(4)祝福过年的景象、祭拜、捐门槛的习俗,祥林嫂的称呼;贾府人吃饭、坐卧、言行、待人接物的规矩,丫鬟仆妇的穿戴等级的区别、小厮轿夫进退的限制等;湘西边城人们过端午划龙舟、捉鸭子比赛赛、妇女小孩子用雄黄酒画王字过节、婚嫁等习俗。——风俗人情:(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5)祝福中的妇女们手腕上戴的绞丝银镯子,人们没有什么变化单是老了些等语言、方言特色、时代背景。——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衣着服饰、称谓等细节。
(6)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康有为、作品描写时代生活、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时代生活特点。
5.总结提炼: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在小说中是借助哪些事物表现的?你是如何区分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这便是阅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区别自然环境遇社会环境的策略)
【延伸思考】寻找小说不同的环境描写,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人物)在做什么。
第二阶段鉴赏小说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第一阶段的学习,认识的是环境描写的外部特征,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粗轮廓的,属于理解层面。第二阶段的学习以第一阶段的学习为基础,是对第一阶段学习的深化。这个阶段的学习采取精读的策略、以独立学习为主,具体解读小说的环境描写,把握其特点,认识其作用,以促进对小说环境描写理解的深化,为探寻小说环境描写的阅读策略奠定基础。
第三、四课时
【学习任务】精读深思,聚焦问题
1.独立阅读小说,精读各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已经划分并归类的环境描写,用批注、点评等阅读方式加以品读。为研讨&环境&的特点及作用做好铺垫。
(1)借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提供的&参考资料&(金圣叹评点《水浒o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教版必修模块三第8页),学习运用批注、评点的阅读方式,深入理解分析各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初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对单篇小说逐篇点评、批注;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对这四篇小说进行横向的比较点评、批注。
&参考资料&:
看时,(二字为句,是把上文重写一番,谓之牒文。)前面那个人是军人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二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
(金圣叹评点《水浒oo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对精彩的环境描写中,最能体现环境特点的有关字、词、句、修辞手法等,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出来,对勾画的文字重点赏析,写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或提出疑问。或对勾画出的环境描写做重点批注,把自己解读环境描写时的理解、感悟感想、疑问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
评点示例1: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敕造&二字表现出&宁国府&非同一般,显示出贾家显赫的地位,深厚的政治背景。这是林黛玉的日常生活环境,也折射出她生活的社会环境。
评点示例2: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点评:在端午节这个重大的节日,妇女小孩子&莫不&穿新衣、在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以求吉利辟邪气。&莫不&一词表明所有的妇女孩子都是如此,这是一种风俗。这纯朴的民风表现出当地人们健康积极的心态。它反映出翠翠生活的人文环境,
批注示例1: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批注:&漫天飞舞的大雪&&烟霭&忙碌的气息&,搅在一起,表现了鲁镇乌烟瘴气、纷乱、嘈杂乱成一团的景象,同时也衬托出人物烦乱、压抑的心情。
2.课堂上将自己的批注或点评与同学交流。
例1.人情。
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母自然极为疼爱,依常理来说,黛玉与两位舅舅关系也应是极为亲近的,虽未尝见过面,但也会疼爱一些或至少表达对妹妹的思念,可是这两个人根本无视外甥女的出现,事事关心自己的事情,连面儿都不见,可怜偌大个贾家只生活了一些毫无人情味儿的人物。
例2.规矩。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黛玉进府后不顾舟车劳顿,按照长幼顺序拜见了贾家长辈,小厮换了一堆,轿子换了一顶,当主子们说笑时,仆人们恭肃严整,生怕出了纰漏,连吃饭时的座位也十分讲究,迎春右手第一,探春左手第二,惜春右手第二。可见,贾府规矩周全,等级森严。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林黛玉进入贾府,撞见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篇便是开篇,详尽描写了府中的环境:富丽堂皇,集万千富贵于一身;规规矩矩,秩序森严,是当代人无法想象的。作者极力描写府中的寂静,人物语言少,环境描写多,以致于读来感觉贾府气象压人。
3.在阅读批注、评点过程中,记下遇到的问题,特别要记录环境描写方面的问题。同伴互助,解决一部分问题。
【延伸思考】根据小说的基础知识,及其小说人物、环境、情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归类,概括成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从环境与小说中其他要素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问题。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对象与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小说中的环境影响了哪些人物?影响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
【学习任务】深入研读,由表及里
研讨:进一步分析理解各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与人物的关系,总结概括小说中的环境对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的人产生了什么影响?以某一篇为例,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如何突出人物特点,提示小说主题的。
1.分析示例
示例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确定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环境影响的对象(人、事、物)——受影响的对象产生的变化(特点)
环境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分析:这个环境体现出风高雪猛。正因风雪有如此之势,所以才让本已&四下里崩坏&的草厅&又被朔风吹撼,摇撼得动&。这场风雪对草厅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而草屋破败,摇摇欲坠,又促使林冲产生担心:&这屋如何过的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换个泥水匠来修理。&草厅难抵严寒,于是林冲才有&向了一回火&的举动,但仍&觉得身上寒冷&,又令林冲产生心理活动:&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可见,小说中风雪、草厅等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先是共同带动人物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进而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环境——人物心理、行为——故事情节。
示例2:《祝福》
确定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环境映衬的对象(人、事、物、情)——受映衬的对象特点
环境描写(鲁四老爷书房):&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分析: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对联,可以看成是鲁四老爷心境、人格的反映,或是鲁四老爷精神追求的映射,也可以看作他的一种自我标榜。对联&心气平和事理通达&,是说待人接物应该有宽容温和的态度。而作者笔下的鲁四老爷实际情形又如何呢。他跟&我&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他不仅&骂&,而且是大骂,可以想见他内心对新党有多么的义愤。鲁四老爷不但大骂新党,而且对在&祝福&中死去的祥林嫂,也&高声&的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无论对持有不同政见的&康有为&,还是对在家里帮过工的&祥林嫂&,鲁四老爷都是如此缺少平和之气,这与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借鲁四老爷书房这一环境的描写寄寓了深刻的讽刺之情:鲁四老爷连&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都做不到,&品节详明德行坚定&更是妄谈。所以,鲁迅在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只交代了半幅对联,让&品节详明德行坚定&这半幅对联&脱落&了。环境的细节与人物的行为细节之间的强烈反差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3:《边城》与《祝福》
确定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环境反映的对象(人、事、物)——对象的特点
&端午又来了&,那点迷人的鼓声,又把她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让她&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翠翠心中最美好的便是与二老相识的那一个端午,两年来的中秋、端午也如往年一般的热闹,鞭炮齐鸣人生沸腾,但是翠翠对中秋、过年、端午的印象&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因为这些节日中没有二老的身影。翠翠对二老已是念念不忘。翠翠的爱情没有结局,却给人留下了为无限的遐想。环境与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形成反差,环境对人物的心情有反衬作用。
这种借环境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手法,在其他小说中也有,《祝福》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融进了人物的情感色彩。在&我&眼中鲁镇的新年气象: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其实这里有作者的心情在其中的。
晚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送灶的爆竹发出的是&钝响&、&震耳&,沉闷而刺激。鲁镇过年时的声、色都令人感到窒息。这便是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它不仅是小说中人物(&我&)的内心感受,也可以引起读者相同的感受。
环境与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形成内外的交融。
2.独立对小说中的环境进行理解分析。注意分析过程中选取与人物有关的典型环境,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重点分析各篇小说中环境影响到了在这个环境中存在哪些人物?产生了什么影响?
3.交流分析结果。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中心事件就是幼年丧母的黛玉第一次来到她外祖母所在的贾府。透过黛玉之眼,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礼数详尽周全的封建贵族家庭被鲜活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在第一段中,黛玉弃舟登岸乘船抵达荣国府。只见文中写道&····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在前文中我们已经知道,林黛玉是贾母的女儿贾敏的孩子,是贾母的外孙女,而其父林如海不但是功名在身而且出身世禄之家,同时还是钦点的巡盐御史。然而拥有这样的父母与家世的林黛玉,却也只能进西角门,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全文一开篇就展露出来。
在下文,贾母传王夫人等吃饭一幕中有这样几句话:先是在开饭之前有这样一句&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著,王夫人进羹。贾母在正面榻上独坐···&而之后又有这样一句话&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这本无奇,凡是个有钱人家都会这样,但随后紧跟的一句就有意思了,&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先不说王熙凤在贾家的地位,就算是李纨,也不是一个一般的媳妇。李纨是贾珠之妻,即是王夫人的长熄。虽然贾珠英年早逝,但李纨却育有贾母唯一的曾孙贾兰;虽然失去了丈夫的支持,但在那个母凭子贯的年代,她的地位自然也不会低。可就是这样两个人,在贾母传饭时,在一个只是女眷参加的家庭晚饭中仍只能立于案旁布让。
也许是生活环境相差过大的原因吧。读着曹雪芹那精妙文字,我无法完全想象出贾府到底是个怎样的家庭。但是那行间透露出的威严与华贵却足以让我知晓贾府的一二;那便是等级与礼法。从林黛玉的眼中,贾府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两点。(郑怡然)
林黛玉进贾府透过黛玉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雍容华贵,等级森严,气度不凡的贾府。在这样的贾府中人物言行规矩、人物关系微妙。
黛玉第一脚迈进贾府,便是从西门迈进。之后进进出出,皆是走偏门。让我不禁期待,贾府的正门何时能打开。再说进门之后,一厅一廊,一台一柱,布局都极为讲究。谁住正厅,谁住偏房,谁跟谁住得近,谁跟谁离得远,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地位的象征。例如王熙凤所住之房便与贾母极近,便可说明王熙凤与贾母关系极其亲近,深得贾母的喜爱。建筑内的装饰也能表现出主人的性格与地位。例如贾赦的屋子是小巧别致;贾政的屋子里的一切显示出贾府承蒙着浩荡皇恩。(周陌)
《祝福》通篇都与雪有关。浓云遮住了光亮,天色阴暗下来。雪下得那么大,&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隐隐透出作者的反感与压抑。雪天衬托出悲凉沉寂的氛围,这就是&我&此刻的心情。同情与悲悯,让我在遇到祥林嫂后感到悲凉与不安。这是在短短的几分钟里,&我&却想通了,&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无知无觉的融入到鲁镇人的麻木与冷酷中,就像白雪化作污水融入泥土一样。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们看到晚云中时时发出的闪光,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声,嗅到空气里幽微的火药香,在这视觉、听觉、嗅觉的包围中,扑面而来的是一片欢腾的&旧历的年底&。只是,发出的光亮的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毕毕剥剥的鞭炮声来自&一声声钝响&、&震耳的大音&。在&幽微&的火药香中,这个原本欢腾的年底染上一层莫名的沉闷与腐朽,这是一个失去了朝气的年底。&我&的心也被染上了一层厚厚的沉重。
4.根据分析及其交流的结果,归纳各篇小说中的环境对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的人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加以概括。
环境描写与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等外在特点的变化;影响人物的心理、情感、情绪等内在活动及其变化;影响、决定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如祥林嫂的生存环境对她的生活、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的成因。
5.结论:环境与人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环境决定人,人反过来影响环境。
【延伸思考】小说的环境描写除对人物产生影响,还对哪些事物产生作用?
【学习任务】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1.研讨:以前几课的学习为基础,回顾分析这几篇小说中的环境还对小说中的哪些因素(物、事)产生了影响?对它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选取小说中的某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刻画人物、表现情节的作用。
(1)示例《边城》与《祝福》
小说《边城》的环境描写笔力集中于端午、中秋、过年等风俗画。作者重点描写了过端午的情景:&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又来的一个端午&,小说中的一个个端午是独立的,而三个端午是相关的。它们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端午又来了&。这三幅风俗画在小说中不是一张张的年画,而是一套连环画,每一个端午中都有故事,它们共同完成了小说的故事:翠翠的成长故事和爱情故事。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2)再读环境描写,全面认识它所影响的事物及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边讨论边交流,边总结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4.根据学习结果进行反思,通过什么方法,判断小说的环境描写,总结分析环境描写的策略。
这里的讨论是开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归纳概括。
环境造人,环境是人、事、物生存的条件,它必然在人、物、事上打上特殊的烙印(标记)。反之,小说中的人、事、物等也折射着环境。
策略一:环境影响人。因此可以通过反观人物的言行、心理、情感等,观察他受到哪些客观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人物行为、心理、情感的外在因素,判断人物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策略二:环境影响在它之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在这些事物上会打上时代、社会、生活等烙印(标记)。小说中人、事、物折射环境。通过小说中人、事、物,观察它们的某些特点,具有怎样的时代、地域、社会烙印,判断分析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描写的一切对象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交代环境,要通过这些描写看出打在它们之上的时代、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烙印。
第三阶段深入研讨、探究交流
第七、八课时
【设计意图】学生的讨论往往过口不过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思考与认识还处于表面层次。深入的思考必须以沉静下来思考为前提。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心里想的事情不一定能够清晰地说出来,能够说出来的不一定能够清楚地写出来,其原因在于思考的不够清楚,不够深入。小说学习的最终目标,也不只是为了获得阅读的一般知识技能、技巧与方法,而是要看学生能否将获取的知识、策略作为工具,将知识、策略转化为学习的生产力,从而能够自如的解决新的问题。
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进行梳理,学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将对小说环境描写一个个散点的认识联系起来,将一个个具体的&个别&提炼为一般,获得新的知识,总结学习的经验,并将这些新知与经验迁移运用到其他篇目的分析,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清晰化、条理化。学生固化学生的思维成果,
【学习任务】深化思维,固化成果
研讨交流。将环境描写作为专题研讨,下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小专题。任选&读本&&选修&或课外的一篇小说(见&推荐阅读小说篇目&),分析其环境描写的特点或作用,撰写一篇分析文章(或小论文)。进一步深化思维,通过论文的形式对中国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更为准确、清晰、深入的思考,以加深对小说整体理解,提升探究能力。
推荐阅读小说篇目:(重点阅读加粗的篇目,做点有关环境描写的读书笔记)
读本③:鲁迅《药》、老舍《正红旗下》(节选)、阿城《棋王》、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读本⑤:孙犁《荷花淀》、铁凝《哦,香雪》、曹文轩《泥鳅》
选修:吴敬梓《严监生与严贡生》、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刘震云《一地鸡毛》(节选)
课外:沈从文《边城》(三)、萧红《呼兰河传》、莫言《红高粱》
注:学生也可自行选择喜爱的篇目。
交流成果,宣读、评议论文。
学生例文1:
居室陈设见奢华&半旧&陈设显荣华
《林黛玉进贾府》通篇6916个字,而景物描写更是占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若是处处都加以点评,只怕会重复过多,惹人生厌。所以,在此,我节选了其中我认为颇为精彩的两段加以点评。从这不长的文字中,我们纵然不能窥一斑以见全豹,但也能看到这个大家庭的冰山一角,同时也能感受曹雪芹那仿若神来的文字。
有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所以才能将每一个细节都写得如此传神、灵动,真实而富有生机。单是从景物描写来看,这一点也不假。
在林黛玉见其二舅母王夫人的情节中,有这样一段居室陈设描写:
&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在这一段作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没有浪费,都展现出了贾府的富贵与权势,和那种贵族气度。
在王夫人日常居住的三间耳房内,陈设很简单,却又很不简单。且不说那摆在小几上的汝窑美人觚,也不说那与之相呼应的文王鼎匙箸香盒,就是那金钱蟒的条褥、锦被,在表现出主人的品位的同时,也恰到好处的显露了他们非凡的地位。
&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在古代中国,蟒是一种特殊的纹饰,是非王公贵族所不能用的。而在这里,在作者的笔下,蟒,似乎变得普通起来。没有格外的强调,只是在描写中很平淡的带过,就像人每天要吃饭一样普通。正是这种对奢华,对特权的习以为常和淡然,彰显出了贾府这种老牌贵族的地位与&气度&。它不同于新贵和爆发户的浮躁与张扬,这是一种只有经过了几代的显赫才能养成的一种浑然天成的,一种贵族气派。
而这种低调不仅仅体现在了那一条条静卧的金钱蟒的身上,同时也能在那些&半旧的&摆设中找到他们的身影。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
不是全新的,而是半旧的。是因为已经破落了吗?显然不是,从全书看,此时正是贾府全盛的光景。那又为什么要用半旧的呢?试想把这些半旧的全都替换成崭新的来看一下吧!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崭新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崭新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崭新的弹墨椅袱。&
那种低调不见了,让人感觉贾府不再是一个有几代积淀的国公府,而像是一个新科状元的府邸;就像刚出窑瓷器身上都泛着一股子&贼光&一样,崭新的一下子将贾府的历史感消磨殆尽。
若是旧的,没有那个&半&字又会怎样呢?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旧的弹墨椅袱&
换成&旧&字,历史感是有了,但是却多了一种破败的感觉;好像林黛玉是在一个破落贵族家做客,而不像是来到此时的贾府。一如瓷器,只有&开门&的古瓷才能买上好价一样,若是只剩下一个残破的瓷片,那还不如一件做工精美的新瓷。
所以,这&半旧&二字用的是极妙。既让人记住了贾府的富贵又让人了解的它显赫的门第,可谓是一词传神。
两段对居室陈设的描写联系的十分紧密,将贾府的奢华用用度和贵族拥有的低调内敛的气质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字字珠玑,可见作者功力深厚。行间,对于景物没有过多的强调,仿佛只是随手写的一笔,可就在这看似随意的文字之间,展现的出的已不在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拥有这些景物的家族的风范。对于这些文字,又怎能只用&妙极&二字形容,可是无奈又找不出其他更好的。对于这些景物描写,我只能用&妙极&二字相容。
红楼梦:宣超:
但是当我翻开《红楼梦》砖红色的封面,所有的记忆、思索、感动、慨叹与莫名的悲凉,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淹没、起伏、沉沦。
我想,我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太多关于它的感动与心情。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悲凉之感蔓延全身,内心的那种感慨与叹惜,难以言说。我几乎能体尝书中人物的悲喜离合,随着人物的命运的变化内心说不清道不明的隐隐疼痛。只是身边没有感同身受的人,只好将它们化作笔墨。
贾府,是所有故事发生的背景,贾府的富贵荣华支撑起了这一切的缘由与情理,为故事提供舞台。这个家庭有着代代沿袭的富庶与权力,当然也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制度和深沉厚重的贵气。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贵族世家,林妹妹第一次来到这里,穿越那轩峻壮丽的穿堂走廊,行走于小巧别致的树木山石之间时,她便感受到了这不比别处的富丽与尊严,这尊贵是让人敬畏的,是撼动人心的。而透过她的眼睛,我们也感受到了。我不愿说贾府的生活是糜烂而挥霍无度的,有人说这是家族腐朽没落的预示,也许作者的确描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但我宁愿以更温情的角度去评说。作者写尽了贾府这个贵族府第里的人生百态。多情的、敏锐的、泼辣的、庸俗的、悲苦的、幸运的、不屈的、执着的,各色人物一一登场,天下之人情世故,包罗万象,尽在其中。现在的书中,几乎再也找不出这样一本,以细腻的几乎琐碎的动人笔触描绘这样一幅充满人情味的图画的书籍了。贾府虽是封建传统理念下的家族,终究逃不过没落的命运,在书的最初端,却处处透着某种包容大气的情理和志趣,这一点通过庭院的布局,丫头们的对话与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来,无处不在,总让我感到细微的触动。
贾府是个不可或缺的环境,它的盛衰起伏,诉尽了《红楼梦》中的美好与凄凉。
他,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有关时间和记忆的书。在作者余华平静却又略带忧伤的笔调下,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浮现于故事的叙述者孙光林脑海之中的往事。他带领着我们穿越时光,去探访一段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在余华有力的叙述下,这部小说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小说中从来不曾出现大段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大都是在叙述的语调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它们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优秀的景物描写绝不局限于对景物本身的描摹,而更多的是能够让读者透过这些描摹感受到深层次的内涵。而《在细雨中呼喊》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将景物描写与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命运以及人物的内心紧密结合,使之称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通过我的阅读,我还发现小说中的某些景物描写甚至起到了揭示主旨的重要作用。
在小说主人公孙光林刚刚开始他童年时光的讲述的时候,我们看到在他记忆里呈现出的画面:&我记得这样一个上午,一个清澈透明的上午,我跟在村里几个孩子后面奔跑,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迎风起舞的青草。阳光那时候似乎更像是温和的颜色涂抹在我们身上,而不是耀眼的光芒。我们奔跑着,像那些河边的羊羔。&这段文字中的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松软的泥土,迎风起舞的青草,温和的阳光,河边的羔羊都带给了我们温馨,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感受。作者写道阳光&更像是温和的颜色涂抹在我们身上&,其中的&涂抹&一词用得最好,&涂抹&不仅写出了阳光的那种柔和的色彩,而且表现出了&我们&与阳光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就像是在抚摸着&我们&的身体,阳光那种特有的温和的质感跃然纸上。与此同时,透过这些温和的描写景物的语句,我还感受到了孙光林在他的童年时代里那种快乐而又无忧无虑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了年幼时的他拥有一颗干净而又明亮的心。因为我相信只有当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单纯而又朴素的想法,才会看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当孙光林的脑海中出现王跃进迎亲的场景时,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句子:&迎亲的队伍是在上午出发的。一支目标一致、却松松垮垮的队伍在节奏混乱的锣鼓声里,越过了那条后来取走孙光明生命的河流,走向了王跃进的床上伙伴。&这句话有着很强的震撼力,这主要源于它所构建的时空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如果说&一支目标一致、却松松垮垮的队伍在节奏混乱的锣鼓声里走向了王跃进的床上伙伴。&是处在叙述者所处的时空的话,那么&越过了那条后来取走孙光明生命的河流&则是处在了未来的时空之中。然而当年的孙光林是无法料想到他的弟弟孙光明会有一天淹死在那条河里的,由此可见是在许多年后回忆者将他的记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才有了这样的体验。这样的描写不仅为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而又迷幻的色彩,也为下面写孙光明的死做出了铺垫。另外,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作者写道迎亲队伍松松垮垮,锣鼓声节奏混乱。虽然队伍松松垮垮,锣鼓声节奏混乱,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听觉上都毫无美的享受,可我却从这简简单单的描写中感受了那些身上还带着土腥味的农民们简单而又质朴的精神状态。虽然迎亲的队伍是普通的,锣鼓声是平凡的,那些行进在队伍中的人是平庸的,然而当作者用平静的语调将这些平凡的人和事放在一起时,我却感受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美,我想这是一种最自然,最不需要华丽修饰的美,一如他们波澜不惊而又充实的生活。
孙光林在离开他曾经熟悉的南门整整五年以后终于踏上了重返南门的路。然而物是人非,他几乎无法找到他曾经的家。就是在这个时候,伴着雨声,他看到了他面前的那片火光:&我看到远处突然升起一片火光,越来越大的雨点与那片火纠缠起来,燃烧的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逐渐增大。就如不可阻挡的呼喊,在雨中脱颖而出,熊熊燃烧。&这段描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也是与小说题目&在细雨中呼喊&相呼应的段落。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是在写他童年时经历过的那场大火,从后面的文字中便可以得知这一点。然而,我却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隐藏在文字的表面下。首先我感受到的是从这段描写中反映出的&我&或者说是作者情绪和情感上的变化:从火光刚刚出现到愈演愈烈,直到最后熊熊燃烧,孙光林的心情仿佛也随之愈加心潮澎湃,在这里景物描写紧密地与人物的内心联系在了一起。其次,这段描写中不断提到了&火&和&雨&,我认为在这里它们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如果把&火&看作是那些充斥着焦躁与不安的回忆,把&水&看作是那些美好而干净的记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段描写中火熊熊燃烧的过程看作是孙光林脑海中过去的记忆逐渐被唤醒并被重叠的过程。因此,孙光林所看到的熊熊的火从没有在现实中燃烧过,是他往昔的回忆让那团火在他的意识层面之中燃烧。最后一点,在这段对火焰的描写之中出现了一个动词&呼喊&,将火焰的燃烧比作是发出阵阵呼喊突出了火焰燃烧所带给人们的听觉感受与形象感,然而如果向更深的地方剖析,我觉得可以将那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看作是孙光林此时此刻的思想,而火焰所发出的呼喊可以被理解成是&我&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命运所发出的呼喊,我想这一定是最为深沉的呼喊。
例4: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何以是吝啬?
&伸出的两个指头&的解读
严监生苟延残喘之时,依然固执的伸出两个指头,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被人们视为细节描写的经典。人们多据此细节断定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严监生就是吝啬的代名词。如果对细节未作具体分析,仅凭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就轻率的下结论说他吝啬,未免显得有些肤浅。其实,如果只看表面现象,说严监生这样做是勤俭节约,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看待、分析问题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当年大白楼村闻名全国的王国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没有人说他吝啬,相反,他被认为是精打细算的代表,是勤俭节约的典型,因为王国福生活在一个鼓励节约、倡导勤俭持家、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人民生活不富裕、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因为他是花集体钱时,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梁生宝去买稻种,花五分钱喝一碗汤面都要算计,因为他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他是为集体节俭,被当作勤俭的典型,也入情入理。我们现在不点灯草了,夜晚大街灯火辉煌,那不是奢靡,是我们这个时代繁荣昌盛的象征,但是如果旭日东升霞光万道时,满大街依旧&灯火通明&,那不是大方,是败家,因为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灯火辉煌&毫无疑义是一种浪费。
严监生如此表现,为什么会被众人冠以&吝啬&之名,而没有人夸赞他节俭?按常理说,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放心不下那两根灯芯,应该被视为勤俭,因为中国人历来讲究&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即使有金山银山,如果奢靡浪费也会败家。把严监生的举动放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观察,情形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小说中严监生的举动违背了人之常情。在分析文章时,有些人正是忽视了这个细节发生的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严监生&临死前&&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晚间,本该是掌灯时节,加之严监生家中又有重大的事情发生,屋里又挤了很多的人,这些都可以成为多掌灯的理由;此外严监生的家境堪称富有:&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他不是多点不起这一根灯芯;就严监生本人的表现来说,严监生在垂死的情况下的,既不挂念亲人,也不贪生怕死,却为多点出一根灯草死不瞑目,上述种种,反映出了严监生&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是为&吝啬&,因此这伸出的两个指头,让人感觉到的就只能是严监生吝啬至极的丑恶嘴脸。
设想这个细节发生在另一种条件或情形下,那么人物的性格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与小说中描写的大相径庭。假设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这一动作,不是发生在他临死前,不是发生在应该掌灯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家点不起灯的情况下,发生在天亮的时候,那么这个细节所表现出的该是严监生值得称道的节俭美德。
同一细节的意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使然。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把握,不能只关注他的表面特点,还要注意这些特点所产生的具体的环境及其条件。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地说,对人物的分析与鉴赏,那怕是对一个细节的鉴赏,也不能只是孤立的看待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看作者为人物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与活动环境,作者将人物放在一种怎样的矛盾冲突之中。无论是人物生活的大的社会环境,还是小的生活背景,乃至一个具体事件发生的条件与前提,都是作者创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也是读者把握人物性格本质特征的根本。脱离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分析人物,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把握就会留于简单、肤浅、表面,甚至产生偏差。只了解人物的特点只是知其然,懂得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才是知其所以然。
将人物的活动与其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分析人物所在的特定环境,探究人物个性形成的原因,才能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这种阅读鉴赏的方法,即使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此文发表于2005年第9期《语文建设》)
六、单元教学的反思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指导之下,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人物等要素的分析是孤立的,彼此割裂的,不能将小说中的环境、人物、情节等要素作为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选取教材中最适合实现课程目标及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教学内容,并将三者聚焦为单元教学的专题:学生学会判断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并学会借助环境分析,探索阅读小说的策略。
单元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学习基础或学习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学生的一系列研读学习活动(通读整体把握、精读深入理解、批注局部分析、比读全面联系等阅读活动)为主线,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理解分析,形成对这组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逐层深入的认识,把握这组小说在环境描写方面的规律。
首先按照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对小说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精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初步把握其外部特点,认识小说环境描写对象的丰富性与内容的多样性,及其动态的发展变化:小说的环境由最初的比较单一的自然风景的描写到有人文景观、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的交代;社会环境既有直接的交代,又通过自然环境来折射;环境描写由最初的独立交代到与人物、情节交织为一体,难以剥离。
然后引领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这些新知,作为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工具,深入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进而认识环境描写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在对小说环境描写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认识小说内在的特点:环境由单纯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影响人物命运等。
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小说的环境放在联系的整体中去分析、解读,如解读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与情节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环境与情节之间、环境与主题之间、情节与主题之间等,以及它们内部之间的联系。真切认识到环境描写是整体中的局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能够孤立分析,必须在整体中认识,必须与小说中其他的因素联系起来理解,还要对某一要素与环节之间的联系给予分析,这样才能够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事物。
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小说的过程,更是学生自行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随着对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认识的逐步深入及问题的解决,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这个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小说阅读的知识与方法,探寻到了阅读小说的一般规律,而且掌握了联系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一言以蔽之,单元组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制定,都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月轩小说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