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莫怀王的企图,莫怀王仁脑羞成怒改成带问号的句子

鱼峰山与刘三姐阅读短文答案-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 信息中心 >
鱼峰山与刘三姐阅读短文答案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22:43:11 责任编辑:鲁晓倩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鱼峰山与刘三姐阅读短文答案”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鱼峰山与刘三姐阅读短文答案”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鱼峰山与刘三姐阅读短文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鱼&峰&山&与&刘&三&姐&唐代,在罗城与宜山交界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靠哥刘二抚养,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众人夸赞的巧手,(&&&&&)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绝伦。尤其擅长唱山歌,她的山歌闻名遐迩。刘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触犯了当地财主莫怀仁的利益。他怀恨在心,企图禁歌,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屈词穷。他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等唱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勾结官府,欲把刘三姐置于死地。为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来到柳州以后,三姐那忠厚老实的哥哥刘二心有余悸,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是非,便想方设法来阻止。一天,他从河边捡回一块又圆又厚的鹅卵石丢给三姐,说:“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头中间钻个洞,把手帕穿过去!若穿不过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甜甜微笑的三姐,看着哥哥的满脸愠色,哪里还敢像往常那样据理争辩,拾起丢在面前的石头,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便唱道:哥发癫,拿块石头给妹穿;软布穿石怎得过?除非凡妹变神仙!谁料三姐凄切婉转的歌声直上霄汉,传到了天宫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动,恐三姐从此歌断失传,于是从头上取下一根发簪,甩袖向凡间刘三姐手中的石块射去,不偏不歪,把石头穿了一个圆圆的洞┅┅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萦回鱼峰山顶、树梢,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连续不断。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团围住,要捉杀三姐。小龙潭村及附近的乡亲闻讯,手执锄头棍棒纷纷赶来,与官兵搏斗。三姐不忍眼看乡亲们受牵连,毅然从山上跳入小龙潭中……此时,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随着一道红光,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三姐驮住,飞上云霄。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1、&&&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愠色:&&&&&&&&&&&、 暗忖:&&&&&&&&&&&、 辗转:&&&&&&&&&&&&、 萦回:&&&&&&&&&&&&&。&&&&&&&&&&&&&&&&&&&&&&&&&&&&&&&&&&&&&&&&&&&&&&&&&&&&&&&2、 在(&&&)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它造一个句子。&&&&&&&&&&&&&&&&&&&&&&&&&&&&&&&&&&&&&&&&&&&&&&&&&&&&&&&&&&&&&&&&&&&&&&&&&&&&3 、给句子换个说法。(1)用第三人称转述。刘三姐拾起丢在面前的石头,说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2)改成陈述句。这一招够绝了吧,还难不倒你?&&&&&&&&&&&&&&&&&&&&&&&&&&&&&&&&&&&&&&&&&&&&&&4、 用“nn”画出文中的成语,并全部摘抄下来。&&&&&&&&&&、&&&&&&、&&&&&&&、&&&&&&&&、&&&&&&&&&、&&&&&&&&、&&&&&&、&&&&&&&&&&&&&&&&&5、 根据故事情节填充。刘三姐的山歌闻名遐迩,因为&&&&&&&&&&&,遭恶霸莫怀仁追杀;为了&&&&&&&&&&,兄妹俩逃到了柳州,可是哥哥&&&&&&&&&&&&,用&&&&&&&&&&&&&&&为难刘三姐;是刘三姐的&&&&&&&&&&&&&&&&&感动了七仙女,七仙女用&&&&&&&&&,使她&&&&&&&&&;因为&&&&&&&&&,所以&&&&&&&&&&&&&&;最后,为了&&&&&&&&&&&&&&&&&&,刘三姐毅然&&&&&&&&&&&&&&&&&&;但是,因为&&&&&&&&&&&&&&&&&&&&&&&&&&,刘三姐终于&&&&&&&&&&&&&&&&&&&&&&&&&&&&&&。&&&&&&&&&&&&&&&&&&&&
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4个回答5个回答2个回答3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刘三姐》教材理解
    您的位置:
《刘三姐》教学参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编写的,并吸收了歌剧《刘三姐》中的一些唱词。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课文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地写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敢于仗义执言,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第1自然段先写刘三姐的特点――聪明伶俐、美丽动人,歌唱得非常好。
  第2自然段主要写刘三姐人品好――热爱乡里、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突出的一点是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再也无计可施,灰溜溜地败下阵去。”)具体写刘三姐用山歌大灭了财主莫怀仁管家的威风,揭穿了莫怀仁霸占茶山的企图,并在“对歌”中使财主和秀才们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这部分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莫怀仁的管家仗势要抢阿牛射中的野兔,刘三姐路见不平,用歌声大灭了管家的威风。
  文中刘三姐是以歌声出现的:“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这不仅表现出刘三姐爱唱歌,也道出了三姐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心声。当刘三姐看到莫府管家仗势欺人,抢阿牛的野兔时,“忍无可忍”以歌讲理:天下的飞禽走兽是众人的,要想吃到什么猎物就自己动手。她还不顾管家的威吓,用歌声正告他:路有不平,就会有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这些句子具体描写出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表现出她“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的好人品。
  第二件事:是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莫怀仁想霸占茶山的阴谋,莫怀仁恼羞成怒想用“提亲”的鬼主意陷害刘三姐,刘三姐提出要想结亲就对歌摆擂台。
  “揭穿莫怀仁想霸占茶山的阴谋”这件事虽然是刘三姐为乡亲们做的一件大事,但课文做略写处理,避免了与第一件事在描写形式上的重复。但这件事正是下面第三件事的起因。
  第三件事:写“对歌”的情景。这部分重点描写了刘三姐和乡亲们在对歌中击败了财主和秀才们。
  莫怀仁找来的三个秀才都是所谓的“当地名士”,“带着满船的歌书”,自以为刘三姐必输无疑。而刘三姐“你会腾云我会飞……你敢伸头我敢锥”,表现出她毫不畏惧这些所谓的秀才名士,充满必胜的信心。接下来几个回合的对唱,秀才们被骂得“面红耳赤”,莫怀仁“气急败坏”,他们在对歌中,在刘三姐和众乡亲面前“大丢面子”,“无计可施”,“灰溜溜地败下阵去”。对歌的胜利充分显示出刘三姐和乡亲们的聪明才智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总的写刘三姐的歌声传遍了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非常害怕,乡亲们听了拍手称快。
  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对刘三姐的歌声达到了如此害怕的程度,联系全文,可以知道正因为刘三姐用歌声仗义执言,揭露土豪劣绅倚仗自己的势力欺压百姓的恶霸行径,所以使他们的阴谋屡屡不能得逞。而乡亲们听了刘三姐的歌声个个“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是因为刘三姐疾恶如仇,并且为乡亲们主持正义,说公道话,她的歌声唱到老百姓心窝里了。这也正是刘三姐深受乡亲们爱戴的原因。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会“社、喉、禽、债、轿、箩、奴”7个会认字。理解“歌喉、飞禽、欠债、花轿、奴才”等词语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
   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或学生可以找电影《刘三姐》的光盘看一看,或者让学生上网查找一些有关资料。
  2. 识字。“喉”字可以与“猴”字进行比较记忆,右半部分是“侯”而不是“候”。
  3. 这篇课文脉络清晰,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成篇的。先概括介绍刘三姐的特点和人品,再举具体事例描述,最后总结。适合学生自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或半独立学习,并较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4. 关于第二部分,如果有学生认为写了两件事,把前面“教材说明”中讲的第二、三件事合为一件,即把“揭穿莫怀仁霸占茶山”作为过渡,引出“对歌”的事,是完全可以的,应该给以肯定。
  5. 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的意思,既通俗易懂又含义深刻,要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中去感受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劳动人民的正直善良与聪明才智。
  6.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7. 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一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8.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资料
  1. 壮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和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地。
  2. 对歌双方一问一答地唱歌,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传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3. 词语解释
  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恨仇敌一样。
  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恼羞成怒:由于恼恨和羞愧而发怒。
  擂台:原指为比武所搭的台子。“摆擂台”指搭了台子欢迎人来比武,“打擂台”是上擂台参加比武。现比赛中多用“摆擂台”比喻向人挑战,用“打擂台”比喻应战。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狼狈不堪: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不堪,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如坐针毡:像坐在扎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非常不安。
  丧魂落魄: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4. 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五年级下册)中的《刘三姐故事简介》和《刘三姐对歌》。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摘自《语文出版社》网站。老电影《刘三姐》背后的故事
老电影《刘三姐》背后的故事
& &&让广西人民骄傲的电影《刘三姐》。
&&&&到了桂林,发现广西人民群众很为能有歌仙刘三姐而骄傲自豪,处处都争着和刘三姐套近乎,所有景点都说是电影《刘三姐》在这里拍过,很多米粉店都注明为刘三姐米粉,有些米粉店实在争不到刘三姐称号的,则干脆自称是阿牛嫂米粉店(是啊,刘三姐嫁给了阿牛哥,可不就成了阿牛嫂吗)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相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
&&&&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怀仁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
&还有的说:相传唐代,在罗城与宜州交界和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靠哥哥刘二抚养,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不但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众人夸赞的巧手,而且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绝伦。尤其擅长唱山歌,她的山歌遐尔闻名,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学歌。
&&刘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而触犯了土豪劣绅的利益。当地财主莫怀仁贪其美貌,欲占为妾,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便怀恨在心。莫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屈词穷,
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等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牙切齿把刘三姐置于死地而后快。为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顺流沿天河直下龙江后入柳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
后来,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团围住,来势汹汹,要捉杀三姐。小龙潭村及附近的乡亲闻讯,手执锄头棍棒纷纷赶来,为救三姐而与官兵搏斗。三姐不忍心使乡亲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从山崖跳入小龙潭中……
&&正当刘三姐纵身一跳的时候,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随着一道红光,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三姐驮住,飞上云宵。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等等。
&&&&总之,在广西,各种传说很多,有的叫刘三姐,有的叫刘三妹,有的叫刘三奶、有的叫刘三太……,传说是真是假难于考证,但影响止于广西附近,真正让刘三姐的歌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还靠的是电影《刘三姐》。
说起电影刘三姐来,我还是真有故事讲。
1、《刘三姐》应运而生
&&&&1959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向国庆10周年献礼热潮,文艺界也是欣欣向荣,仅1959年当年,全国各电影厂就拍摄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影片共计18部,分别是:上影厂的《林则徐》、《聂耳》、《春满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兵新传》、《宝莲灯》;北影厂的《青春之歌》、《风暴》、《林家铺子》、《水上春秋》;长影厂的《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笑逐颜开》八一厂的《海鹰》、《万水千山》、《回民支队》、《战上海》。真是百花齐放,一片繁荣。
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各城各乡的文艺演出也不例外,广西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壮族刘三姐美丽的民间传说,自编自演了山歌剧《歌仙刘三姐》。八桂大地以喜闻乐见的彩调剧、壮剧、采茶剧、侗戏、苗剧等形式来演唱《刘三姐》,一时遍及壮乡瑶寨,刮起了“刘三姐热”,热闹非常。其中柳州市的彩调剧《刘三姐》的演出,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60年代的著名词作家、编剧乔羽
&&&&这年秋天,中央歌舞剧院著名词作家、编剧乔羽先生,听闻柳州演出《刘三姐》,
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
约其挚友、曾经在电影《红孩子》、《我们村的年轻人》里合作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前往柳州看刘三姐的戏。其间,乔、苏两位琢磨着:歌仙刘三姐这个戏,能否改编成一部电影故事片呢?
“刘三姐热”方兴未艾,广西自治区党委遂因势利导,决定于1960年春在南宁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
&&&&1960年4月,“《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在自治区首府南宁隆重举行。各地市县分别派出100多个演出队(剧团、文工团),让最优秀的演员出演刘三姐一角参加会演。主要以广西四大剧种——桂剧、彩调剧、壮剧、粤剧为主,辅以一些地方剧种如邕剧、师公戏、采茶剧、牛娘戏、苗戏、侗戏、仫佬戏、文场戏以及丝弦戏等表演形式,演唱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刘三姐》。20多天里,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盛况空前。100
多位“刘三姐”轮番在舞台上亮相……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结尾略有区别,有乘船唱着歌飘然而去的,也有不屈而投江自杀的……令首府人民及各地来的观众大呼“过瘾”。
彩调剧《刘三姐》,傅锦华扮演刘三姐
&&&&汇演之后,广西几大剧团联合排演的彩调剧《刘三姐》在北京等2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了500场,其间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那时,我也有幸在虎坊路的工人文化宫看过。
2、要拍《刘三姐》电影了&
&&&&站在推进和发展民族电影的高度,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韦国清建议刚刚成立的南宁电影制片厂,把彩调剧《刘三姐》摄成电影,可是厂子还不具备拍摄条件,只能和别人合拍。而乔羽和苏里在柳州看《刘三姐》演出时的这一琢磨,与广西区党委的想法正好是不谋而合。自治区领导决定,邀请乔羽先生出任编剧,请苏里担任执行导演,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并委托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柳州地委第一书记贺亦然同志负责主抓。
&&&&&1960年4月初,乔羽、苏里两人第二次抵达柳州,贺亦然传达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韦国清的两点意见:一、要求《刘三姐》在广西拍外景,把美丽神奇的广西山水风光作为背景去叙述故事;二、希望多用广西本土演员。乔、苏二人当即表示完全赞同自治区党委的意见,并提出外景当以桂林、阳朔为主,兼选其它。
60年,乔羽和苏里在研究剧本。
&&&&由乔羽执笔,根据壮族民间传说而编剧的《刘三妹》的文学剧本,从4月1日到12日,日夜兼程,终于完成了。乔羽在楼上卧室每写好一章剧本,苏里在楼下房间就分一章镜头,逐章写好分镜头剧本。
&3、漂流漓江采踏外景
&&&&60年4月下旬,编剧乔羽、导演苏里会同美术师(长影的童景文、广影的张起旺)和摄影师(长影的郭镇庭、广影的尹志)等一行人,租用了渔家一条小船,轻悠悠地顺流而下从桂林到阳朔,沿途采踏外景拍摄地。
&&&&一路上,漓江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似如梦幻的仙境,令大家如醉如痴。各人取景、记录、绘画,一面行船,一面构思未来影片的展现和表现。不知不觉此行人跟渔家一起生活了三天两夜。
&&&&苏、乔、童、郭等一经合计,当即拍板选定:
以阳朔的书童山下作为“砍藤落水”、“我落石崖顺水漂”两幕的场景;
以桂林木龙洞作为漓江河畔对歌台;
以临桂县五通茶山作为采茶姑娘在茶山走,“神仙听歌下凡来”一幕的场景;
以阳朔徐悲鸿故居小河畔作为定情时“斧砍江水水不离”一幕的场景;
以阳朔大榕树下作为抒发“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情感的场景……
4、黄婉秋出演刘三姐
&&&&&经过初步遴选,拟饰演刘三姐的有:傅锦华(广西彩调剧团)、尹羲(艺名“小金凤”,广西桂剧团)、黄小曼(广西话剧团)等,其它演员则于日由南宁远赴长影准备试镜头,一待三姐一角确定后,先行拍内景,再到桂林拍外景。
&&&&&这几位刘三姐候选人都是广西大会演中刘三姐一角的佼佼者,又是剧团的名旦。
傅锦华饰演的刘三姐
其中,广西彩调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是刘三姐一角的第一人选。但在所试镜头送至自治区党委审看时,韦国清觉得她形象不像个小姑娘,缺乏清纯和灵气,唱歌时口型也不好看,不尽如人意,要求换人。
&&&&&有人推荐云南歌舞团的杨丽坤(刚拍过阿诗玛和五朵金花),可是苏里导演始终未同意,他坚持要启用广西本土演员。
&&&&踌躇之时,苏里想到另外一个人,她就是桂林市的“刘三姐”黄婉秋。
17岁的黄婉秋
&&&黄婉秋原定是饰演舟妹的,且舟妹一角已经试过镜头顺利通过了。苏里想:她聪明伶俐、天生丽质,体形小巧玲珑,表现起来无拘无束、落落大方,气质之中还有点野气——这,正是刘三姐的形象,刘三姐的气质。于是决定试用她担任刘三姐一角。
17岁的黄婉秋
&&&&苏里让黄婉秋试两段刘三姐的戏。先来“绣绣球”一场。苏里故意没有给她多讲戏,以试试她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长影第三摄影棚里众目睽睽,有人暗中为她捏了一把汗:她还不到17岁呢,而且从来未见过拍电影,更不用说参加拍电影了。
&&&&只见婉秋从容地走出来,坐到床前,手执绣球轻轻地绣着,一曲情歌脱口而出:“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鸟儿倒知鱼在水,鱼儿不知鸟在林……”
&&&&摄影机“沙沙”作响,摄影移动车对准了她——中——近——特。一张红脸,羞答答;一双传情的眼睛,含情脉脉。“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太棒了!”有人失声大叫。大家暗暗地为她喝彩,苏里窃喜。
&&&&接着又试了一段“三姐骂财主”的戏。婉秋定了定神,酝酿好情绪,出场了:怒目圆瞪,双眉横竖,小嘴紧抿成一条缝——跟之前判若两人,三姐怒不可遏地唱道:“多谢了,多谢你这好心人。谢你拦路刀一把,谢你捆人绳一根。”一阵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把地主骂得无地自容,表演出了“歌仙”的铮铮硬骨。
&&&&苏里暗暗称道,“好一个高山上的红辣椒!好一个活脱脱的刘三姐!”传说中的刘三姐不就是这样吗?苏里看看副导演,又看看摄影师后说:“婉秋,你就是刘三姐!”
&&&&就这样,她——黄婉秋,成了刘三姐,从舞台走出,到了水银灯下……
苏里在给黄婉秋讲戏
&&&让当时还刚满17岁、仅有不足4年艺龄的桂林戏剧学校学员的黄婉秋,来担任主角刘三姐的扮演重任,把人物聪明、智慧、大胆、泼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确实是个很大难题。苏里为之耐心细致谆谆诱导,付出了很多心血,终于成就了一个“更理想、更合适”的“刘三姐”。
其他演员如莫老爷由广西话剧团的夏宗学扮演、
歌迷(左)由广西话剧团的张宁扮演
李秀才由广西话剧团的徐峻泰扮演(现在是话剧团的一级导演)
舟妹(前右)由柳州彩调剧团的张文君担任;
两位丫环分别由百色地区文工团的张丽贤和柳州桂剧团的刘凤英扮演。
阿牛由长影演员刘世龙扮演。
刘二哥由长影演员梁音扮演。
老渔翁由长影演员张巨光扮演
莫管家由长影演员贺汝瑜扮演
罗秀才由长影演员李万城扮演
陶秀才则由山西话剧团的马驫担任;
&5、三个“刘三姐”
&&&&为了让刘三姐的形象更完美,苏里导演特别邀请我国著名的长影翻译片配音演员张桂兰为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配对白;
傅锦华(左)和王玉珍
决定让《刘三姐》歌曲原唱者——彩调剧表演艺术家傅锦华为刘三姐配唱,
还让原广西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蔡秀英配唱铿锵有力的高腔调(骂“地主莫怀仁”的歌)。傅锦华(苗族)声音甜美,婉转又带有些口音,反而有些“山野”味道,以其独特的民族气质和娴熟、委婉、美妙的歌唱表演,征服了广大观(听)众,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她为电影《刘三姐》的成功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对此,人们幽默地说电影《刘三姐》有三个“刘三姐”——
即黄婉秋、张桂兰、傅锦华,分别是“表演的”、“道白的”、“唱歌的”三位“刘三姐”。正是有了这三位演员的共同努力,才塑造了银幕上“刘三姐”这个人物形象。
6、漓江水中的艰难拍摄&
&&&&&影片有相当部分是在江上拍摄,其中60%的镜头是唱歌的,演员如何才能自如地在江上既较好地唱歌表演,又撑好竹排(筏)划好桨,就成了一道难题,特别是小船在漂流中,晃动摇摆、不听使唤的情形下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大家想尽办法,除了特定环境要展示的全景外,如拍到中、近景镜头时,所有制片、置景、服装、道具人员以及没有戏的演员统统下河去,采取拉、推、拽、牵竹筏或小船的办法,以保证船儿如“行云流水”那样平稳行驶,提供演员演好戏的舞台。
那些日子里,工作人员从早到晚泡在水中,皮肤都泡白了,甚至泡出了水泡泡,直至把船上的戏拍成功为止。大家说,为了《刘三姐》,心甘情愿!
&&&&黄婉秋不习水性,让她在竹排上表演及唱歌,显然难以完成,何况是过湍急的险滩,极容易发生危险,她虽然经过多次努力去练习,仍然掌握不好。正在为难之时,苏里导演发现了协同我们拍摄工作的一个叫关秀的阳朔渔家姑娘,身材与黄婉秋接近,长得也酷似刘三姐,便急中生智,请关秀姑娘作替身。这位姑娘腼腆地笑:“好,我来当一回刘三姐!”于是,完成了江上漂流。这便有了影片开头——漓江、书童山下,刘三姐被“砍藤落水”——“我落石崖顺水漂……”的歌声自远而近,她凭着手中的一根竹竿,脚下一串葡萄藤,纵横自如地拨开身边的波浪,一路粼波而来,划过急水险滩……
&&&&其它的如江上老渔翁收留刘三姐的一组唱段,以及在著名画家徐悲鸿故居畔(抗战时期)的江河上,阿牛哥与三姐划着一只小船轻悠悠驶入画面,含情脉脉地唱:“妹莫忧,浪大也有打渔舟……”“刀切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离……”等情景镜头,都是工作人员泡在水中,用铁丝轻轻牵动着船儿划行下拍摄完成的。
&&&&“对歌”是刘三姐的重头戏。景点就在桂林市中心叠彩山脚下木龙洞前漓江边。在市有关部门和航运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市内江河各点调来了350条大大小小的木船,从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专、桂地师范、部分中学生以及一直跟随摄制组当歌伴的柳州市全国职工会演代表队、阳朔县文工团等召集来1000多名群众演员(加上自发来看热闹、看拍戏的群众约有几千人)。群众演员的服装统统由参加拍摄的群众自己穿来。“对歌”一幕,从当天清晨开始,一直拍摄到傍晚7时许,歌声四起,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些群众演员高兴地说,过了一把“对歌瘾”。
&&&&&&人选对了,景选美了,电影《刘三姐》拍摄一举成功,饮誉海内外。影片介绍了桂林、阳朔美丽的风光,蜚声四起,一夜成名。千千万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声誉上、经济上都大受裨益,这是当初人们没有料到的。
&经典老电影《刘三姐》拍摄前后&&
《刘三姐》映后概况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刘三姐》。影片上映后,风靡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影片中美丽的山歌、美丽的山水和美丽的刘三姐,迄今为止还让观众记忆犹新。影片中抛绣球的场景阳朔大榕树早已成为桂林的一个著名景点,而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在影片中的银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尽管事隔多年,但还是一代电影观众的梦中情人。&
  刘三姐的传说由于电影《刘三姐》的传播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影通过强化刘三姐与财主莫怀仁的冲突突出了传说中阶级斗争的成分。农民、地主、知识分子成为电影构筑的阶级社会的三个组成部分。地主成为恶霸,其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农民构成了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成为帮凶,作为社会的中间阶层,充分展示了其媚上欺下的嘴脸。只有农民一枝独秀,集健康、活力、智慧、善良、美丽于一身。在那个年代,“刘三姐”中的刘三姐以及山歌都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化身。&
电影《刘三姐》完成于1961年,是当时国产音乐片创作的鼎力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影片影响久远,后来在港、澳及东南亚放映时,被誉为“山歌片王”!马来西亚将更是将其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1963年举办的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这部影片获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和最佳男配角奖。黄婉秋也凭此片夺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第三名,她因饰演刘三姐而深受全国人民的厚爱,她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刘三姐。而这最佳男配角表演奖30年过去了,长影迄今仍无第二人。
风靡一个时代的电影《刘三姐》,是创作还是抄袭?&&
前段时间,不时听到圈内人士传说,围绕电影《刘三姐》的编剧署名问题正闹纠纷,而《刘三姐》首次公演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1958年底,柳州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广泛流传于广西的刘三姐传一说编写成彩调剧《刘三姐》,并于1959年4月参加广西国庆节目汇报演出,9月,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在广西各地演出,轰动一时。接着,广西又在柳州创作本的基础上,经过适当修改,于1960年5月组成三百余人的演出团到北京汇报演出,该团曾四进中南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叶剑英、邓小平、陈毅、李先念、郭沫若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演出。此后演出团又应邀分别到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二十多个城市巡回演出500多场,1961年春节在深圳,还吸引了不少香港同胞。后来该剧甚至跨出了国界,在日本扎下了根。日本朋友在中国看了演出,回国后就自己排起“日式”《刘三姐》来。“文革”期间,“刘三姐”的歌声被“四人帮”禁了多年。&
1978年春,柳州等地的剧团又排演起《刘三姐》,并传歌到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1980年4月,文化部授予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剧本创作一等奖。&
1993年8月,柳州创编的《刘三姐》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不久前,广西电视台开拍了电视连续剧《刘三姐传奇》。
《刘三姐》曾经辉煌,近年重新走红,纠纷也由此而起。 作为刘三姐的家乡人,关注这场官司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为此,我们决定走访有关人士。
首先,我们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打听,答复是“听说有这么回事,具体你们到柳州市去问吧”。在柳州市,向文化部门了解,答复是:“确有此事,你们可向曾昭文老先生打听”。&
曾昭文老先生是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的作者,曾任柳州市戏剧研究室创作员,现退休在家,我们敲响了曾老先生的家门。
对于我们的造访,曾老不以为怪,亦不隐瞒,直截了当地回答:“是的,我们正为《刘三姐》的著作权打官司。我们认为,1961年署名‘编剧:乔羽’的电影《刘三姐》,侵犯了我们彩调剧《刘三姐》的署名权和著作权,我们正向有关部门投诉”。曾老在此说的“我们”,指的是后来和他一道编写并定稿的彩调剧《刘三姐》的其他几位作者。&
谁先创作了《刘三姐》&
我们早就对《刘三姐》的歌声耳熟能详,当然也知道柳州的作家写了彩调剧《刘三姐》,剧作家乔羽写了电影《刘三姐》。但歌仙“刘三姐”的具体形象是谁最早树立起来的,二者的关系如何?要弄清电影《刘三姐》是否侵犯了彩调剧《刘三姐》的版权,首先得弄清谁的剧本发表或公演(放映)在先,谁的剧本发表或公演(放映)在后。
“彩调剧《刘三姐》在先”,曾老先生以肯定的口气说。他从厚厚的一叠资料中抽出了几份来,感慨道:“早在1958年底,我们就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最初由我一人执笔,这最初的剧本后来文艺界称为《刘三姐》第一方案。之后不断修改,共有九个方案。人们普遍看好的是第三与第五方案。第三方案由我和龚邦榕、黄勇刹、邓凡平、牛秀五人集体创作完成。那是1959年7月的事。第三方案共有七场戏。分别是歌圩、定计、说媒、对歌、禁歌、出走、成仙。该方案不仅公演过,而且在1959年公开发表过。第五方案的创作,在原五名作者的基础上,增加了诗人包玉堂。于1960年2月完稿,4月便带它参加了自治区专题文艺汇演。
经曾老提示,我们前往柳州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阅了有关资料,证实了他的话: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于日开始在《广西日报》全文连载,两天后又由《柳州日报》全文连载。同年9月,该方案的重场戏还发表在《剧本》月刊第九期;12月,彩调剧《刘三姐》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连印三次,累计发行37万册。&
此后,我们又分别采访了彩调剧《刘三姐》的其他几位作者:龚邦榕、牛秀、邓凡平、包玉堂。由于黄勇刹早些年去世,无法采访而引为憾事。
“第五方案比第三方案进了一步”,《刘三姐》作者之一,曾任柳州市戏剧研究室主任,现已退休的龚邦榕先生说:“我们首先把七场戏改为六场戏,这样可以在三个小时内演完,适应了观众的要求;另外还增加了刘三姐被关在八角楼这一内容。这六场戏分别是:漂流、歌圩、对歌、补网、八角楼、成仙。按戏剧界的惯例,剧本在舞台上公演就算是发表了”。这时,龚先生屈指算道:“那么,电影《刘三姐》产生比彩调剧《刘三姐》晚了两年多。如以文学剧本发表的时间计,也晚了一年多。你们看,这就是乔羽‘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接过龚先生递来的复印资料,我们得知乔羽的《刘三姐》发表在1960年9月的《电影文学》上。
《刘三姐》作者之一,曾任柳州市文化局局长,现已离休的牛秀同志说:“日,我和黄勇刹、吴超凡、受柳州地委、市委的委托,携带剧本到北京征询意见,三天后,当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负责人的贺敬之接见了我们,贺与张庚(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于1959年4月在广西南宁看汇演时,为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的艺术性和表现手法所震撼。就对当时广西文化局副局长郭铭说:‘这个戏很好,整理提高后会更好,但即使就这样到北京演出,也足以迷住北京观众了。这个剧本还可再修改,到时派人送到北京给我,我找专家帮你们出点子’。我们正是为此事到北京的”。略作回忆后,牛秀继续说:“贺敬之让《剧本》月刊的编辑韦启玄同志作我们的联络员,并将我们带来的《刘三姐》剧本第三方案以及山歌、民歌资料汇编,送到了戏剧界知名人士手中,他们包括:田汉、欧阳予情、郭沫若、茅盾、周扬、凤子、乔羽等人。乔羽是在这时才‘结识’《刘三姐》的,而《刘三姐》此时在广西已上演有半年多了。7月22日,在中国文联茶馆,召开了首次《刘三姐》剧本座谈会。各位专家对剧本赞赏不已,也提了不少修改意见。会后,田汉要求乔羽等人到柳州去帮助修改和提高彩调剧《刘三姐》的艺术水平。陪同乔羽来柳州的是吴超凡”。
对我们的采访,曾任柳州市戏剧研究室研究员,现已退休的吴超凡先生回忆道:“牛秀和黄勇刹先一步回柳州。我留下等乔羽去河北邯郸处理完事务后,于日陪乔羽乘五次特快回柳州。几夭后,中央实验歌剧院(即现在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两位专家也到了柳州,他们是导演周星华、作曲家舒铁民。和乔羽一样,他们到来的任务也是帮助修改彩调剧《刘三姐》。”&
为此事我们分别采访了现住北京的周星华和舒铁民两位专家。
“记得,那是1959年7月份的事了”,周星华先生说:“当时的剧院院长卢肃同志曾找我谈,说广西柳州方面,正在创作一个新剧目《刘三姐》,希望北京派人去帮忙。院里决定你和乔羽、舒铁民一同到柳州去。首先向人家学习,了解熟悉创作情况,戏排出来后移植成歌剧,作为剧院的上演节目。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任务出发的”。
“确实是这样”。舒铁民说:“那年柳州来人向贺敬之求援,希望派人到柳州去帮助修改提高彩调剧《刘三姐》,当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就责成我们剧院派人前往,并建议我们将彩调剧《刘三姐》编成歌剧,院长卢肃分别找我们三人谈话,任务是:一、协助柳州创作人员,加工彩调剧《刘三姐》。二、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将彩调剧移植为歌剧。”稍停,舒铁民继续说:“正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柳州排练提高《刘三姐》,所以才需要导演去。说到彩调剧在先还是电影在先,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彩调剧在先。”&
& &电影和彩调剧有多少相同的地方
虽然电影《刘三姐》的创作在后,但一定就构成对彩调剧《刘三姐》的侵权吗?
“仅仅以作品创作的先后,当然不能说明电影《刘三姐》已构成对彩调剧《刘三姐》的侵权”,《刘三姐》作者之一,曾任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已离休的邓凡平说:“问题是从主题思想到故事情节,从人物安排和性格塑造到每一首山歌的选用,电影《刘三姐》大多数照搬彩调剧《刘三姐》”。
“说到故事情节,我们将两种《刘三姐》作过非常详细的对照”,邓凡平说:“乔羽的电影《刘三姐》分为这几场戏:漂流、霸山、对歌、定情、解救、出走。其中除‘霸山’一场外,其它与柳州彩调剧几乎完全相同。通过这几场戏,得出与彩调剧完全一样的刘三姐故事。刘三姐沿江漂流,老渔翁收留了她,三姐聚众唱山歌触怒财主,财主阻止三姐唱歌并欲娶她为妾,三姐答应对歌决定结局,财主请来三秀才对歌,结果大败,三姐与阿牛恋爱定情,财主串通官府抓刘三姐。在丫环等人帮助下得解救的三姐,最后仍被财主逼死。”邓凡平继续说:“所不同的是,乔羽对结果作了修改,将刘三姐被逼死成仙改为刘三姐出走。”
“人物的设置和性格塑造更是一模一样”,龚邦榕接过话题:“除将‘兰芬’改名为‘舟妹’外,乔羽沿用了所有的彩调剧人物,连姓名都没有一点修改,彩调剧塑造的视山歌如命,用山歌歌颂生活,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歌仙刘三姐;胆小怕事,但为了妹妹不惜牺牲自己的刘二;憨厚老实、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小牛以及兰芬、老渔翁、财主莫怀仁、莫管家、陶、李、罗三秀才等人物形象、性格,尽都被电影《刘三姐》照搬过去。”
“山歌是《刘三姐》的精华,《刘三姐》之所以能长演不衰,就是因为把美妙的山歌搬上了舞台。《刘三姐》作者之一,柳州地区文化局作家,现己退休的包玉堂先生指着电影剧本《刘三姐》说:“我们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将乔羽‘创作’的歌词和我们的歌词进行逐句对照,电影里的山歌总数有111首,完全抄袭和修改几个字的就有78首,占总数的70.27%。”
包玉堂拿出一份有40多页纸的“电影、彩调歌曲对照资料”说:“即使在稍改的歌曲中也仅仅是改一两个词,意思基本未变。”
对比电影与彩调剧的歌词,是一件非常繁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借来了一部电影《刘三姐》录像带,在曾昭文先生的帮助下,将电影与彩调剧《刘三姐》第三、第五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基本与曾昭文等人的统计结果吻合。至今广为传唱的《什么水面打跟斗》、《州官出门打大锣》、《什么结果抱娘颈》、《不是命》、《亏了亏》、《什么有嘴不讲话》、《天崩地裂我不怕》、《讲眼前》、《多谢了》等等均十分相同。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
既然从主题思想到故事情节,从人物安排和性格塑造到每一首山歌的选用,电影《刘三姐》绝大部分照搬了彩调剧《刘三姐》。这种情况下,电影《刘三姐》最多只能署名“根据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移植或改编”,并且须征得原作者的同意,而电影实际署名却是“编剧:乔羽”。
一部电影,只要署名为“编剧”,就说明向观众宣称自己是该剧的作者,根据文化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不论是全部发表还是部分发表,也不论是原样发表还是删节、修改后发表,均属侵犯他人版权行为。”&
呕心沥血八年整&
&彩调剧《刘三姐》的素材搜集工作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刘三姐》素材的搜集,主要是对刘三姐传说的搜集和对山歌的搜集。”牛秀说:“刘三姐的故事有多种传说,广西有广西的说法,广东有广东的说法,贵州、湖南也不同,就是在广西境内,也有五花八门的说法,有的说刘三姐与其哥哥刘二斗,禁歌的是刘二,逼婚的是刘二,害死刘三姐的也是刘二;也有说刘三姐与阿牛哥分属不同两个族,两族世仇械斗,唯他俩逃了出来;还有与白秀才对歌七天七夜双双化石成仙的刘三姐;为唱歌懒得上山砍柴、懒得下地种田,把自己的脚当柴烧的刘三姐;可以用手掌煎软石头的刘三姐……等等。
“我们搜集了30多万字的民间传说,至今仍留存下来。在这30多万字民间传说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提炼升华出刘三姐的舞台形象。今天观众心目中刘三姐的美好形象,是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塑造的结果,与各地传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搜集传说是从1958年开始,但搜集山歌早在1952年便开始了。”曾昭文说:“1951年柳州市成立‘民间演唱队’,用山歌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就像后来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一样,长期生活在乡下,所到之处,用我们创作的山歌演唱,或者与农民盘歌(即对歌的一种形式),同时记录、搜集当地村民的山歌,为下一个点的演唱作准备。《刘三姐》山歌就是这样早就无意识搜集起来的。”
“不懂山歌,根本谈不上创作《刘三姐》,”曾昭文先生继续说:“《刘三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山歌融进了戏剧之中,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在《刘三姐》第一方案到第三方案的公演时,曾有人指责《刘三姐》歌不成歌、戏不成戏。但戏曲专家张庚和贺敬之却大加赞赏。陶铸同志看了演出后,高兴得手舞足蹈,邀请我们到广州演出。他说他最喜欢《刘三姐》的‘土’,这个‘土’的精华便是贯穿全剧的山歌。”
曾老先生自豪地说:“我们的经验是,山歌不可能直接收到就用上,必须进行修改。例如《塘边歌》,最初是用来骂寡妇的:&
妹命毒,青春年少死大夫。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到了我们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了刻画财主狠毒心肠的佳句:&
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路过墉边鱼也死,走过青山树也枯。&
事实上,剧中的许多山歌是我们创作的,例如阿牛哥与观众见面的第一首山歌:&
日出东来晚落西,打了狐狸射山鸡。只因回家路途远,暂把老虎当马骑。&
为最后一句,我们创作组还推敲了几天几夜。有时既要保留山歌的味道,又要对上彩调的韵脚,如刘三姐唱的:&
天崩地裂我不怕,水泡九州我不惊。三姐唱歌不怕死,哪怕狗官百万兵。&
上句就是山歌的形式,下句就对彩调的韵脚,不管是我们改写的,还是我们创作的,都被电影《刘三姐》照搬过去。”
龚邦榕接过话题:“为创作《刘三姐》,我们搜集了25万字的山歌,形成了厚厚一本山歌集,至今仍保留着,《刘三姐》一百多首山歌,就是从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有山歌的原始版和修改版的对照,每一首修改过的山歌,其出处都很清楚,根据《著作权法》,即使是民歌和民间文学、传说,第一个搜集、使用者拥有著作权,第二个使用者必须清楚注明出处,否则,就算侵权,何况,《刘三姐》一百多首山歌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们凭山歌功底创作的。乔羽不但是第二个使用者,而且直接使用我们修改过的甚至我们创作的山歌。”&
《刘三姐》是用血和汗谱写出来的&
&&&&在曾昭文的记事本里我们发现,当年他们搜集山歌所到之处,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仍未通汽车。曾昭文介绍了当时的情况:“要想搜集到更多的刘三姐传说,搜集到更多更好的山歌,就必须往偏僻的山区去,越是远离现代化城镇的山区村寨,其古朴的民风就保存得越多,所以我们的采风是尽量往山区走,所到过的地方,百分之六十是没有公路的,甚至有的连‘人走出来’的自然小路都没有,只好自己开路,有不少寨子一进一出得花十多天时间,常常好几天不洗澡不洗脸,有时一整天不进饭和水。我们去过的融水、三江、河池等地,当时仍有虎、狼、野猪出入,天黑行走更是恐怖危险。黄勇刹就曾经被寨民装设的捕狗器夹住了脚踝,这种专门用于捕捉野狗的铁夹弹力极大,几乎把黄勇刹的脚骨夹断,我们几人撬了很久才将他解脱出来。《刘三姐》可以说是用血和汗谱写成的。”&
说到《刘三姐》创作的艰苦,牛秀感慨万千:“创作组成立前后,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记得我们下乡采风时,没有饭吃,县委要求乡里尽量让我们能填肚子,在介绍信里写得清清楚楚,只是‘填肚子’,绝不是‘吃饱’,饿时吃猪肚菜、吃艾粑粑。能吃到红薯算是‘美味佳肴’了。创作组的每一个人都在那个时候得了严重的胃病,龚邦榕还多次昏倒在路边,有一次他胃痛,在路边呕吐得厉害,是一位姓黄的老农用‘拔火罐’的方法抢救了他,疼痛稍过,我们又继续前进了,这样的经历,现在的年轻人是难以想象的。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浮肿也同样是每个人必有的‘病’,所不同的是,我们得拖着浮肿的双腿每天行走数十公里。”不仅《刘三姐》创作人员如此,他们的家庭同样付出很高的代价。每想到这一点,邓凡平同志就感动不已:“我们图的是什么,不就是搞个剧目参加汇演嘛。是刘三姐的魅力在驱动我们,是一股献身党的事业热情,让我们度过了困难。当然,没有一定的天时地利,《刘三姐》这部优秀作品也不会产生,广西是山歌之乡,刘三姐传说尽人皆知,而柳州的唱山歌之风更胜过任何一地,人们把柳州看成是刘三姐故乡,解放前当地人把在鱼峰山上塑的刘三姐像和孔夫子、关公一样,当成神来供,这种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直到九十年代的今天,柳州市中心的鱼峰山下,柳江两岸,自发聚集唱山歌的古朴民风仍保留着,《刘三姐》就是在这块土壤上,这样的气候里产生的”。&
&关于电影《刘三姐》&
&&日,乔羽受命前来柳州帮助修改提高彩调剧《刘三姐》,11月3日返回北京,日再次来柳州,4月22日“完成任务”离柳回家,前后在柳州5个月零17天,其中下乡“采风”20天。其余时间在柳州每天看戏、讨论、“改稿”。
正如前面提到的,乔羽还另负一重任,就是将彩调剧《刘三姐》移植为歌剧,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政治任务啊。
原柳州地区文化局局长,现已离休的蒙光朝说:“1960年2月,我和广影副导演杨概森住柳州饭店二号楼,《刘三姐》创作组住五号楼,乔羽住三号楼,创作组在赶写第五方案,每写出一场都立即送稿子给乔羽阅读,乔羽阅读时从不让人打扰,每一次讨论他都推辞,第五方案脱稿时他又拒绝参加修改”。
“我因此和乔羽吵了起来”,牛秀说:“因为乔羽来柳州已4个月了,从不为《刘三姐》剧本提一点意见,倒是每次开会时他都作记录,我向市领导提出来后,市领导要我相信‘中央’、相信‘首长’。后来‘整风运动’时,我因‘怀疑首长’而受到了批判。”&
事实上,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史册里,移植彩调剧《刘三姐》不成功已是永久的憾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乔羽写电影却很快。
乔羽何时开始写电影,这里有个时间可参考:这个时间是日以后,据乔羽在自己的电影剧本前言里说:“由于领导上分配我到柳州去帮忙,使我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学习机会。”乔羽所说的“学习机会”当然指的是在柳州的5个月零17天,前言继续写到:“后来,广西区党委提议把这个题材拍成电影,而且把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任务交给了我”。乔羽说的“后来”,是指“学习机会”的后来,乔羽在柳州“学习”结束是日,照乔羽的说法,他在回去以后至6月9日电影剧本脱稿时止,只有1个月零18天。&
作为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之一,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之王的《刘三姐》,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与《刘三姐》在国内外巨大影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们原作者三十多年来被人为遗弃”,牛秀无限感慨地说“当听说乔羽要拍电影时,我们天真地认为,如果他是采用我们的内容,在署名上起码会实事求是地写上‘根据彩调剧《刘三姐》改编’。但电影出来时,署名竟是‘编剧:乔羽’、‘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编写’,此时我们才如梦初醒。”
邓凡平接过话题说:“版权遭受侵害是一种什么滋味,这是普通人无法体会的,这种侵害时间越长心灵受到的创伤就越大。电影出台后,从1961年到1978年,从1978年到1994年,只要我们舞台剧每一场演出过后,总会有不知情的人说:‘彩调剧《刘三姐》对电影的改编是成功的’。甚至认为我们是‘抄袭’乔羽的。这一冤案竟延续了三十多年。刘三姐的心愿本是‘唱尽人间不平事’,但这最大的不平事就偏偏发生在《刘三姐》身上”。邓凡平继续说“我们今天把这事提出来,仅要求正名,要求恢复我们的名誉。把已经颠倒了三十多年的事实重新颠倒回来。这是我们全体创作人员的共同愿望。也是柳州人民、广西人民的正义要求”。&
&三十年以后&
&&&&电影《刘三姐》上映已有三十多年,为什么至今才想到解决有关纠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走访了彩调剧《刘三姐》作者中的牛秀及龚邦榕二位。
“我们对乔羽的这种侵权行为早就反感,”牛秀快人快语,“电影《刘三姐》出来后,我们首先向市委书记肖寒反映情况,后又告到文化部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但当时提倡‘共产主义’、反对‘个人名利’,我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我甚至因‘不相信中央’、‘与上级不合作’而在整风时受到批判。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整理资料为《刘三姐》著作权平反,并通过其他途径提醒乔羽重视我们的要求,而乔羽一直不理睬。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公布后,乔羽如主动说清楚,作为长期受害的原作者们,念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看在朋友份上,我们是会谅解的,可是乔羽毫无表示。如果说‘文革’中我们为创作彩调剧《刘三姐》受到批判、被斗得死去活来还可忍受的话,此时乔羽的继续沉默就不能容忍了。1991年7月下旬,原创作组中我及邓凡平、龚邦榕三人和乔羽一道应桂林市之邀,参加电影《刘三姐》拍摄发行三十周年纪念会,如果乔羽能就此机会主动找我们交谈,商讨解决著作权的归属间题,也就不会有今天公之于众的事了。可是当时乔羽对我们却视同路人。他的表现令我们大失所望,也使他本人错过了一次解决问题的极好机会。
龚邦榕说:“有了《著作权法》,我们没有理由隐瞒真相,因为彩调剧《刘三姐》不仅仅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它还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精萃,是广西人民的骄傲。由于时过境迁,当年不少人和事己记忆不很清晰,为了还事实真像,我们作了大量的调查访问,我们已将为《刘三姐》正名所需要的一应物证、人证(证词)资料准备齐全。”
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原作者们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于1992年4月到1993年12月,通过不同的途径向乔羽提示,而乔羽反馈的,仅仅是口头上感谢原作者的帮助,没有就实质问题表态。日,受创作组委托,彩调剧《刘三姐》作者之一邓凡平给电影《刘三姐》导演苏里写了一封信,向苏表明了他们对乔羽的态度,并请转告乔羽本人:必要时将对簿公堂。3月12日,苏里回信,提议“原作者们提出一个方案和他(乔羽)交谈”。苏里的提议得到原作者的赞同。3月23日。苏里又进一步提议:“如你们双方同意,我可以作为你们双方的调解人。”4月4日,苏里从北京拍来电报:“我近日因事去桂林、柳州,正好借机面谈。”原作者商量后由邓凡平于4月10日回电表明了态度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欢迎您来,望带乔羽亲笔委托书至柳与牛秀联系。”因苏里未带乔羽的委托书,也未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案,4月17日在柳州的谈判未有结果。
日,彩调剧《刘三姐》的作者们以“诉讼代表人”的名义给乔羽发出一封信,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10月21日,乔羽回信称:“此类争议采取诉讼方式解决,不是最妥当的办法”,并同意柳州方面提出的意见,“在电影《刘三姐》署名问题上申明,电影《刘三姐》是根据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改编或移植的”。但多年积累的矛盾,并非轻易能化解之事,到目前为止,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这才是中国好声音
你知道电影《刘三姐》配音是谁吗?
长影1960年拍摄彩色歌剧电影《刘三姐》时,影片女一号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还只是一个17岁的普通女中学生,个中大量歌曲,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她显然无法完成,于是由广西彩调剧团演员傅锦华配唱(惊悉她已于日因病离世)。而土生土长于广西的黄婉秋,要想叫她在银幕上说一口标准普通话也是不可能的,那么,电影里既不会唱又不能说的“刘三姐”行云流水般对话到底出自何人呢?就是长影配音演员张桂兰。遗憾的是,不知何故,当年《刘三姐》演职员表里没有署上配音张桂兰的名字;更令人惋惜的是,1934年9月出生的张桂兰已于2001年7月辞世。
张桂兰,一个北方女性早年间最常见的名字。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那还是让我举几部大家所熟悉的电影吧!1972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女一号花妮(向隽姝配音)的妹妹顺姬配音张桂兰;1974年八一厂《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祝新运饰)配音张桂兰;1975年北影《海霞》蔡明扮演的小海霞配音张桂兰;1975年北影《烽火少年》小松(王京春饰)配音张桂兰。再往早里数数:1960年长影《刘三姐》刘三姐(黄婉秋饰)配音张桂兰;1963年新(闻)影纪录片《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解说张桂兰。以上所举都是笔者一直保存在记忆里的,而“《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解说张桂兰”这一条连百度里都没有,完全是笔者当年看电影,在职员表里记住。
张桂兰的本色声音纯正亲切优雅,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显示出高超的配音艺术功底。她所配的“童音”不但贴切自然,并且潘冬子、小海霞、小松各具个性。1986年,张桂兰一人为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主角少年、青年、中年阿信配音。
张桂兰(1934年9月-2001年7月),辽宁省人。
  1934年9月生于辽宁省金县。1949年到翻译组任配音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演员专修班学习,毕业后曾在《》、《》、《伤疤的故事》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1963年调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解说组副组长。1973年调北影任译制片导演。1982年任童影厂导演室副组长。40余年来为200多部中外影片、电视片和广播剧主角配音,其中有两三岁的幼儿、男女少年、中青年乃至老年妇女。1985年为电视连续剧《父女之间》女主角查里多配音,获第四届《大众电视》“”最佳女配音演员奖;1986年为电视连续剧《阿信》主角少年、青年、中年阿信配音,获第七届全国电视剧“”优秀配音演员奖。
1949年到东影译制片任,1955年在演员专修班学习,1963年调往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1973年调北影任导演,1982年调任中国儿影导演室副组长。
40余年来曾为200多部中外影视片配音,曾荣获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第七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配音演员奖。
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
一、电影《刘三姐》音乐的创作背景&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明清以来有关于她的传说和歌谣文献记载很多。传说中的壮族姑娘刘三姐被壮族人尊称为歌仙、歌神,是壮族人心目中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所以壮族同胞们也自发地在每年三月三日聚集到一起,以歌墟的方式来寄托对这位“歌仙”的思念。她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成戏剧、歌剧、电影。&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该片以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而誉满全国,风靡东南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把流传于广西的有关刘三姐的美丽传说,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的格外优美抒情①。影片主要是讲述了刘三姐用她那美丽动人的歌声来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来抗议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电影《刘三姐》的一大亮点就是用山歌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本片的音乐是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一手创作的。雷振邦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在创作电影《刘三姐》的音乐时,他坚持深入生活,并且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雷振邦并没有运用西方音乐技巧来对这些山歌进行修改,更多是在大量壮族民歌的基础上,经过编选和加工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些民歌的特点。雷振邦为该片谱写了14首歌曲,其中有轻快活泼的《采茶姐妹上茶山》,悠扬动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还有坦然大气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以及赛歌会上那些幽默诙谐的经典段落。这些歌曲把以刘三姐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部影片的剧本由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乔羽同志有着极其扎实、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为一部音乐电影创作剧本恰好是发挥他的才能的绝好机会。他为本片精心创作了数百句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既讲究韵律又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刘三姐》这部音乐电影,因为保留了这种地方文化的鲜明棱角,所以在同时期同类型的电影中脱颖而出,而里面的歌曲则被大众广为传唱。&
  二、歌曲的旋律特点&
  (一)歌曲采用壮族山歌的特点。&
  电影《刘三姐》是根据壮族传说人物刘三姐而拍摄的。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壮乡向来具有“歌海”的美誉,当地人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曲作家雷振邦完全运用壮族地区的歌曲特点来为本片作曲。雷振邦到广西各地采风,还听了傅锦华演唱的彩调《刘三姐》,捕捉广西山歌的神韵,并进行改编,运用到影片插曲中。
  1.采用单声部平调山歌的特点&
  壮族民歌具有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的民族特色,最能反映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山歌体裁,它的流传也最为普遍。壮族山歌从旋律发展特点分为:单声部山歌和多声部山歌,而《刘三姐》中的歌曲都是以单声部为主。平调山歌是单声部山歌中的一种曲目。平调山歌曲调酣畅,节奏舒缓,结构均匀,富有歌唱性②。在电影《刘三姐》中许多歌曲都采用了平调山歌的这些特点,如《山顶有花山脚香》。&
  此曲是一首五声民族调式C商调式,旋律流畅、婉转、高亢,歌曲的节奏稍慢、自由高亢,歌曲旋律较为简单,朗朗上口。这首曲子也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旋律。&
  2.采用单声部谣唱山歌的特点&
  谣唱山歌也是单声部山歌的一种曲目,其曲调平缓而接近口语,句幅紧凑、节奏规整③。影片中有许多歌曲都采用了谣唱山歌的这一特点,如歌曲《砍柴过岭又过坡》,这是一首D羽调式曲子,其拍子为四四拍子,曲调平稳、接近口语并且句幅紧凑,完全采用了壮族单声部山歌中谣唱山歌的特点。&
  3.采用对唱的演唱形式&
  壮族山歌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对歌这一演唱形式,对歌也是壮族山歌里最主要的演唱形式,对歌就是摆山歌擂台,歌手双方面对面短兵相接,针锋相对,双方刚唱完,马上就针对性地回唱以对。对歌的过程中,不但经常转题,而且随着内容的变换,歌手唱的腔调也有所不同,所以歌手思维要敏捷,精力要高度集中,耳脑并用,听到对方唱开头两句,就马上想出对答的歌。在电影《刘三姐》中有一段经典的对歌――《什么结子高又高》,这首曲子是一首民族调式F徵调式歌曲。在电影场景中,阿牛哥为主的男方和刘三姐为主的女方在劳动的闲暇时间用对歌的形式互相斗智斗歌,这是一首在“歌墟”上男女“盘歌”时所唱的民歌。歌墟又称赶街,是广西壮族的一种传统集体歌唱活动。“盘歌”是指在春节中秋等大的节日里,壮族青年男女必须聚集在村外,分男女两个自然群体互相对唱,知识问答性的对唱。&
  在这首民歌中,人们不仅机智地问答了日常所见的一些奇怪现象,而且通过问答形式,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平等。
  (二)歌曲中丰富变化的节奏、节拍。&
  作曲家雷振邦通过对影片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刘三姐清纯俏皮形象的性格特点,为本片谱写了一首首生动欢快的歌曲。在影片中为了凸显不同的情节与人物性格特征,其歌曲的风格也完全不同,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之前所说的旋律中,而且体现在节奏节拍上的不同。&
  歌曲中的节拍有两种,一种是四三拍,影片中四三拍的歌曲旋律抒情、优美,另一种是四二拍的歌曲旋律欢快、活泼、热情。影片中的歌曲以欢快优美为主。但曲作家为了歌曲的旋律更加有新意,使用了变拍子的手法。例如影片刚开始的《山顶有花山脚香》、《世上哪见树缠藤》等都使用变拍子。&
  此曲的变拍子属于改律性变拍。改律性变拍是为改变重拍的律动规律而运用变拍,使旋律发展不在意料之中⑤。这首歌曲以四二拍为主,歌曲在第25、29、30小节变成四三拍,曲作家运用变拍子是为了使歌曲旋律更富有变化和新意。&
  歌曲中的节奏丰富多彩,有自由高亢的《山顶有花山脚香》、轻快活泼的《什么结子高又高》、甜美悠扬的《世上哪见藤缠树》,不同的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这也使得影片中的歌曲更加丰富多样。&
  三、歌词与旋律的和谐统一&
  壮族人的山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随编随唱的。壮乡儿女出口成章,而且词曲兼备。他们所唱民歌的内容更是广泛,从自然景观、动植物到农工技艺、婚丧嫁娶,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片中轻快活泼、优美流畅的歌词经过作曲家雷振邦的精心配置和形象的诠释后,歌词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歌词与音乐奇迹般地交织在一起,更传神、传情、传境,旋律创作达到极高的水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受到广大民众的追捧和传唱。&
  歌曲用抒情的旋律描写爱情,用欢快的旋律描写劳动,用俏皮的旋律讽刺财主。词作家乔羽当年亲自到广西采风,为本片创作了数百句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每首歌曲的歌词都讲究韵律,朗朗上口。&
  (一)爱情主题。&
  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爱情故事让观众难以忘怀。刘三姐充满柔情、略带羞涩地坐在床沿缝着绣球唱着山歌表达对心上人的情思时,唱道:&
  词作家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婉转地表达了一个少女怀春的细腻心思,作曲家运用抒情的旋律和四二拍的慢板的节奏来表现刘三姐此时的心情。&
  刘三姐是个执着、热情的壮家妹子,对爱情的追求同样主动、热烈。从莫府逃出后,刘三姐以藤和树作比喻,勇敢地向阿牛哥表白:“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绣球。”这首歌曲还是用了与《花针引线线穿针》的旋律,刘三姐用明亮透彻的声音,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但是当阿牛接到三姐抛出的绣球后,歌曲的节奏立即变得欢快明朗起来,表达了两个相爱的人对爱情终始不渝的情感。&
  (二)劳动主题。&
  壮歌通过委婉曲折的歌词和旋律表露出了恬静而明秀的意境。壮族人唱山歌都是随编随唱,无论在何时何地,就连在劳动的时候大家也会唱起歌来,在电影中,刘三姐和采茶姐妹们在山上采茶时,她们用合唱的形式来演唱《采茶山歌》:&
  歌词押韵、顺口,优美流畅的歌词配上轻快的旋律,把春天美丽的景色和劳动者愉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者把丰富的情感寓于“采茶”这艳丽清新的艺术境界之中,让人从中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温馨。&
  电影中另一首体现劳动主题歌曲《砍柴过岭又过坡》,这首歌曲是刘三姐与阿牛哥的妹妹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曲,刘三姐唱道:“砍柴过岭又过坡,岭上山鸡尾拖拖。岭上山鸡尾摆摆,展翅飞过虎狼窝。”歌曲用欢快活泼的旋律表现出了他们的心情,词作家运用广西当地的风景与勤劳的壮族劳动人民劳动的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歌词中还有许多叠字,如“拖拖”、“摆摆”,这是词作家乔羽根据壮族山歌的特点来写的,壮族山歌的歌词要求押韵。这首歌曲里有许多小常识,如“砍柴莫砍岭上松,小小松树有大用。有日松树撑天起,敢挡东南西北风”,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这首歌曲也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三)讽刺主题。&
  刘三姐用歌声讽刺地主,唱尽心中不平事。乔羽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为电影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歌曲,其中讽刺地主的歌曲听完后有种大快人心的感受,比如李老头演唱的歌曲《我家不是财神庙》中唱道:&
  这首歌曲的歌词幽默讽刺,其旋律也俏皮幽默,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李老头的风趣幽默并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人物性格特征,并且把财主唯利是图的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电影里《不种芝麻他吃油》歌曲中唱道:“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汉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这些犹如锋利的尖刀一般的词语配合铿锵有力的旋律,把刘三姐对财主恨之入骨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地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表现得入木三分。这生动活泼的歌词是歌曲的灵魂,而这些歌曲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乔羽用流畅押韵的歌词为这部电影添加了浓重的色彩,而雷振邦用恰如其分的旋律为这部电影的歌曲插上了翅膀,这部描写壮家姑娘的电影真正体现了壮族山歌的特色和壮族的风俗特点。&
  四、歌曲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电影《刘三姐》以地主老财的丑恶与刘三姐及乡亲们的善良、机智构成鲜明对比,雷振邦用音乐准确的表达出影片中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悦耳动听的音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为古老的传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正面人物,一种是反面人物。&
  (一)正面人物。&
  影片中的正面人物有刘三姐、阿牛哥、劳动人民。词曲作家通过对人物不同性格特点来为其作词作曲。在影片中正面人物的歌曲旋律比较明朗和欢快,其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就是刘三姐,刘三姐的性格既泼辣诙谐又聪明智慧,例如在影片一开始时,刘三姐用她那悠扬高亢的歌声唱道:“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还有当莫财主的管家来示威的时候,刘三姐唱道:“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山中老虎都见过,难得怕你这跳狗。”这些歌曲把刘三姐的凛然正气和昂扬斗志勾勒出来了。在影片中也表现出了刘三姐对爱情既含蓄又热烈的一面,例如刘三姐在歌曲《花针引线线穿针》时唱道:“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鸟儿倒知鱼在水,鱼儿不知鸟在林……”还有在影片的最后当阿牛歌向三姐表白后,三姐又唱道:“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影片中另一个主人公就是阿牛哥,阿牛哥的性格忠厚老实、善良开朗,并且对爱情坚贞无比。影片开始时刘三姐喊了一句阿牛哥,阿牛哥害羞地跳入水中,并且从水中抓起一条鲤鱼,唱道:“小小鲤鱼不吞钩,摇头摆尾江中游,知道我家客来了,漂出水面碰船头。”在影片的最后阿牛唱出了他对爱情坚定执着:“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影片中李老汉是一个刚强正直、开朗乐观并且敢与地主阶级作斗争的人物形象,当莫财主让管家来请李老汉去财主家时,李老汉唱道:“不欠租来不欠债,无亲无故无往来,我家不是财神庙,财主哪会进香来。”幽默讽刺的歌词加上俏皮的旋律,更加凸显了李老汉的人物性格。&
  影片中劳动人民的形象是单纯的、勤劳的。勤劳的采茶姐妹在山间采茶唱道:“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可是勤劳的人民群众一直以来都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却不敢反抗,如莫财主来“禁茶”时,被压迫人民唱道:“穷人造屋富人住,穷人织布富人穿,哪要线是富人纺,哪块砖是富人搬。”但是在刘三姐的带领下,他们唱道:“怕了老虎不养羊,怕了南蛇不过江,凭借刀来有刀对,茶要采来歌要唱。”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封建压迫势力。&
  人民用歌声分享他们的欢乐,用歌声消除他们的忧愁,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愤怒。歌声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是他们倾吐心声的唯一方式。&
  (二)反面人物。&
  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就是以莫财主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莫财主反对刘三姐唱山歌,为了禁止刘三姐和乡亲们唱山歌,莫财主请来秀才相助。三个秀才狗仗人势、自以为是、愚钝的性格在这段对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场对歌中,秀才们悠哉地游哉地乘船前来并唱道:“小小黄雀才出窝,量你山歌有几多,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但几段歌下来,秀才们绞尽脑汁也招架不住,只好唱道:“你若顺了莫公意,莫公自有好安排,在家让你日不晒,出门三步有人抬。”刘三姐用犀利的语言把莫财主气得跌下河。表现反面人物的歌曲中其旋律听起来都比较暗淡、压抑,节奏比较慢,这更能体现出以莫财主为首的反面人物的丑恶形象。&
  这部拍摄于1960年的《刘三姐》经久不衰,而里面的歌曲更人们广泛传唱。为什么《刘三姐》这部电影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为什么她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呢?正是因为她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在里面,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词曲作家用音乐的形式展现了壮族生产、生活场景,富有壮族特征的人物性格和爱情,以及无处不在的民间情怀,让这部电影中的歌曲传唱至今,也让这部电影成为经久不衰的神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迈克.莫怀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