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江老居村为什么评bios找不到固态硬盘文化古村

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固义古村与社火傩戏―寻访河北古村古镇(四十一)
2011年第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固义村属武安市冶陶镇狭。从武安市开车沿武涉南路西行20多公里,到门期东南行1.5公里,即到该村。村南临雀峨山,山北边是南?河。金村700多户人家3000来口人,均为汉族,耕地3628亩,够为岗啵地,村民多数务农,有的农户家有人在外开铁矿。煤矿、搞运输或经问,旧时,该村就有人到关东、江浙、山西、内蒙一带经商。
  村内有两条东西方向的街道,前街为主街。旧时,该村有六座阁楼。这是太行山区村庄的标志性建筑,现在有五座还保存着:前街东头的叫东阁,西头的叫西阁;村南有一座南小阁:村北有两座三眼阁(即有南、北、西三个门),旧时,村内所有房屋都在六座阁门以内,夜间一关阁门,整个村庄的六个门户就算紧闭住了,有很好的防护作用。现在村庄向外发展,阁外都有了人家,阀门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防护作用。
  旧时,固义村临着通往山西的大道,村中有车马店、饭庄、买卖铺面多家,使这里成为交通便利、商业兴旺、开化较早的村庄。
  固义村原名固亦。
  “固”是安定稳固,
  “亦”是语助词。后根据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原道》中的“行而宜之谓之义”,三国曹植诗句“亲父义不薄”等语,而改名为“顾义”。傩戏演出时西大社的迎门旗上写着“顾义西大社”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把村子曾用名中的“固”和“义”字连在一起,便成了现在的”固义”。
  据《武安县志》记载,早在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年~960年),村北高处就建有一座佛堂寺,说明在此之前,这里就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村庄了。据村民讲,村南有处地方,历来叫做南庄地,曾发现过砖头、瓦片、宋代钱币和古房屋遗迹,足见该村历史的久远。旧时东阁外有座兴隆桥,桥栏杆两端刻有“盘龙镇”字样,说明该村早先还有“盘龙镇”之名。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前,村级以上行政单位是“里”,负责人叫里正。当时固义里管辖周围23个村庄,里正一直由固义村人担任,并在该村办公。遇有催粮派款、征兵拉夫之事,里正便在村中仙殿前召开各村地方和大家族族长会,分派各项差事。
  固义村中安、何、鲍、董等姓是老户人家,现在人口不太多。丁、刘、马等姓为明代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有两支,一支是村上老户人家,一支是明代从山西迁到固义附近的村庄,后来又迁入固义村的。
  旧时村中根据姓氏和居住集中情况,分有东王户、南王户、刘庄户和西天社四个居落。西大社包括了上述三个庄户以外的居住在村内西片的丁、李、马等杂姓人家。
  旧时,村中大户人家都建有宗族祠堂,像李家祠堂、王家祠堂、丁家祠堂等。祠堂里挂有祖先画像和家谱轴账。过年过节时,宗族内的男人都要集中到祠堂里,由族长主持,分辈次向列祖列宗行礼,以此来维系宗族关系。平时,宗族内部一应事务都由族长主持。族长自本族嫡系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者担任。村上派下的粮、款、夫、丁之类事务也由族长向本族内各家分派。如今,李家祠堂的院落房屋还完好保存,在村中前街中间偏西头路北,大门对面的房墙上镶有石刻福禄寿星图一幅,石刻图两侧对联日:福来同姓沾利,禄到合族享荣。横批是:万寿无疆。不过,这个院落如今已有人家居住,不是专用祠堂了。
  固义村历史上曾出过几个较有名气的人物。据传西汉时出过一个董黄全,因随其母在京城宫门外小卖而和太子相识,遂成莫逆之交,后来母子二人被召进宫内,董黄全被皇上收为义子,从而有了“御儿干殿下”之称。明末清初时期,该村王勤任福建漳州总兵,后来全家迁往福建任所。过去王家祠堂中挂过王勤兄弟的画像。村中的刘姓在清朝同治年间出过一个钱粮官,品阶为九品登仕郎,家门前挂过“名登天府”匾。
  旧时,村中有大小寺庙十几座,供奉着释、道、儒、俗各种神灵。佛堂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延寿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塑像。前街西阁下有座两进间的卷棚,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南阁和西阁顶上是关爷庙,西阁顶上还有很小的河神庙、真武庙。南山下有泰山奶奶庙,南山上有胡爷庙。村内还有玉皇庙、龙王庙、火神殿、土地庙、三教堂、仙殿等。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固义村奶奶庙庙会,届时各地商贾摊贩都来固义赶会经商。村中家家户户待亲戚请朋友,成为繁荣乡村经济、联络亲友感情的好时机。
  固义村民喜爱唱戏和看戏,过去村中有过平调落子戏班。
  社火傩戏《捉黄鬼》
  傩仪是原始先民驱除疫鬼的巫术活动,其主持者和主要参与者是原始神灵方相氏和十二神兽等。唐代以后,方相氏等原始神灵被世俗化神灵代替,傩仪也逐渐发展为有一定艺术成分的傩舞、傩戏等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并存。延续到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傩文化包括社火傩戏、傩愿戏、军傩、宗教寺院傩等类型。
  固义傩戏属于社火傩戏,元宵节期间演出。其内容包括迎神祭祀和娱神娱人演出。迎神祭祀包括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仪式等。娱神娱人的社火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戏队(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彩帏、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有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干人。
  《捉黄鬼》亦叫《大抽肠》《跑鬼》,在戏剧归类上是一出街头队戏,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灾、疫病的人格化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象征。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迎神祭祀仪式,反映出该村村民的泛神信仰和鬼魂观念,表现了村民战胜自然灾疫,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村民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教化的演出目的。该剧吟唱词也教诲人们孝敬生尔养尔的父母,否则必将受到严刑处置。这是傩文化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是后世傩文化的滥觞。在高度重视孝悌教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忤逆不孝者比作黄鬼予以处置,以警示世人,是符合世情的。
  固义脸戏,即面具戏,亦属队戏类,据村人传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泰国秦庄王十三太子(即白眉三郎),从顺德府唐山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镇殿村学来的。此说尚待考证。该村现存传统面具24件,系纸浆拍制成的头壳型面具,每件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其中18件为城隍、灶君、寿星、土地、四值、四尉、白眉三郎等各路神灵。在演出中,面具角色一般只舞蹈,没有唱词唱腔。唱词由一个叫掌竹的在台口一侧吟唱他还是祭神、斩鬼仪式中口目词的吟唱者。其由村民扮演,不是巫师。他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堪称我国仪式戏剧的活化石。
  固义傩戏从其规模阵容,人物角色,表演形式等方面看,都具有宋代宫廷大傩仪式的遗风。
  正月十五日中午,处置黄鬼以后,演出队伍回村街庆贺,走到东阁下香纸桌前时,掌竹有段唱词:
  “元宵佳节喜迎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扬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它充分说明了村民演出和祭祀的目的及傩文化实质。
  固义村祭祀和傩戏演出起自何时,该村队戏剧目《捉黄鬼)有明朝中叶本村人丁端从小五台山(在河北蔚县境内)带
回之说,据称在村西北丁家祖坟上丁三多墓碑上有记载。如此说可靠,则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每次祭祀和演出都要动用近千名人员,三十多匹骡马,花费许多粮食和钱物,年年举办村中负担不起。不知从何时起,规定举办则接连办三年,停办一般也停三年。然而也不尽然,如遇重大灾异、社会变故和特别需要,也能随机应变。
  旧时,固义村的祭神和傩戏演出组织,由以西大社为首的4个庄户的社首组成。按照历史的惯例,西大社的社首户由丁、李、马三姓人家中的25户组成。他们是富家大户或者好事者的代表,每5户社首户为一组,共分五组。每一次“起社”(即举行祭祀和傩戏演出),都由一组社首户为主出面组织,其余社首户配合。本届祭祀和演出全部结束后,在正月十七日上午举行换社首和过厨仪式,今年当值的社首户要向明年当值的5户社首户转交经费收支账目和结余资金。下届祭祀和演出活动即由下5户社首户为主组织。依次类推。如今的祭祀仪式和社火傩戏演出仍由这三姓中的原社首户组成的“社”主持,会首是李增旺,但已经没有5户一组轮流主持之说了。
  另外三个庄户是东王户、南王户和刘庄户,他们的祭祀和演出,也由各自的社首组织主持。
  参加祭祀和演出的演员、各种辅助人员都是由旧时传承下来的家户出人承担,父传子承。没有儿子的,设法由侄儿、女婿继承。每逢起社的年头,有演出任务而远在外地工作的人,到春节时要赶回来参加演出。他们认为,不参加祭祀演出,本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不吉利,不顺畅,甚至还会出事。所有的家户分别组成了演员组、柳棍组、棚台组、烟雾配置施放组、骡马组等。每组都有专户当头,带领本组家户,共同完成各组的既定事务。
  武安固义傩戏1986年恢复演出以来,受到我国傩戏学界的高度重视,1995年演出期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艺等国内外学者亲临固义村观摩考察,确定该村傩戏为社火傩戏,指出其规模宏大,热烈火爆,震撼人心,具有黄河流域巫傩文化的鲜明特征。此后,经过多方努力,于1998年元宵节期间,在武安市举办了’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及美国、日本、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专家学者亲临观摩并进行研讨。
  2006年,武安固义傩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固义西大社社首李增旺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二计等四人被评为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内外多名学者前来固义考察,固义村和固义傩戏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青缡:刘贤)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当前位置:---正文
千年古村马固村拆迁损毁文物 民间环保组织状告政府来源: 京华时报分享到:  10月16日,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收到了一份来自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书”。今年4月,河南郑州上街区峡窝镇马固村7处文物5处被拆毁,马固村村委会、上街区人民政府、上街区峡窝镇人民政府和郑州市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因直接拆毁文物及不履行法定职责被民间环保组织诉至法庭。
  据了解,这是国内首起人文遗迹(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也是人文遗迹(文物)首次被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
  千年古村让位开发项目
  马固村是郑州市的一个千年古村,有“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之称。村内的王氏族人从宋太宗年间即到此定居,耕读传家,历经千余载,创造了辉煌的家族历史。北宋时期,马固村王家人五代在朝为官。从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王博文祖孙三代同仕枢密使,王畴九子进士及第。直到如今,马固村王氏家庙的大门上还悬挂着“三朝枢密”的匾额。当地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马固王氏家族为:“三朝枢密院,九子进士公”。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村有7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列其中,分别是王氏家庙、马固村关帝庙、马固村教堂、王德魁故居、张连伟民居、王广林民居、王洪顺民居。其中的关帝庙,初建已经不可考,有明确记载的是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重修距今已经441年了;王德魁故居是清代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民族英雄王德魁所建,而马固村教堂是郑州当年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2006年10月,马固村出土了两只完整的唐青花塔式罐,是我国最早的、工艺最复杂的、最精湛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确出土单位的唐代青花瓷,它们的出土将中国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进了八百年至一千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古村落,却不得不让位于当地政府一个名为“智能电器产业园”的开发项目。2014年4月,马固村为配合“智能电器产业园”建设,全村整体迁移。仅历时20天,占地500余亩的古村落变成一片黄土和废墟。村内的7处不可移动文物,在拆迁浪潮中,仅保留下了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
  今年4月,千年古村7处文物5处被拆一事经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官员的解释是“不知道是文物”。此后,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给媒体的情况说明中称,7处文物中,除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外,其他几处建筑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无法反映原貌,因此相关部门对有价值的“构件”进行了保存。
  以破坏生态为名告政府
  “在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拆迁,村庄内的文物正在遭受灭顶之灾。”彭保红是在马固村文物被拆事件中,最早向公众和媒体发出呼吁的民间文保人士。
  “但是除了呼吁,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作为一名民间的文保志愿者,彭保红感到无力。同样无力的还有软弱的《文物保护法》,对违法者的惩处无异于隔靴搔痒,且能否执行还要看政府的态度。在彭保红看来,期待政府依法惩处基本不可能,“因为多数时候,拆掉文物的往往就是政府部门自己”。
  在今年4月对马固村文物被拆事件的采访过程中,京华时报记者曾前往郑州多个村庄探访,发现类似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况并非孤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迁中渐渐消逝。据媒体报道,201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郑州上街区有1061处文物入选。但如今,这些文物仅剩20%左右,其余均被拆除。
  以发展、规划为名,破坏文物案件层出不穷。如何在拆迁过程中扼住毁坏文物的黑手?谁来追究毁坏者的责任?近日,中国绿发会做了一次突破过往的尝试。
  “被拆毁的这些文物原来的使用权人要么被收买,要么被威胁,总之没有人愿意提起私益诉讼,这种情况下如果公益诉讼也无法提起的话,这些文物被拆就无人问津了。”中国绿发会公益诉讼工作组组长王文勇说。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诉讼。在此之前,由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从未涉及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否可以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成为此次诉讼能否获法院立案的关键。
  “之前我们一直纠结‘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能否算污染环境’,总觉得有些牵强。”王文勇说,后来中国绿发会秘书长的一句话点醒了众人:为什么一定要摁在“污染环境”上?环保组织对破坏生态行为同样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不可移动文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非生物因素,这在生态学中是一个常识性的结论,破坏不可移动文物就是破坏生态环境。
  法院已受理预计年底开庭
  9月21日,由“中国绿发会”作为诉讼主体发起了环境公益诉讼,马固村村委会、上街区人民政府、峡窝镇人民政府和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被民间环保组织诉至法庭。“中国绿发会”诉称,由于马固村村委会的拆毁行为,更由于上街区人民政府、峡窝镇人民政府以及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履行保护文物的法定职责,致使马固村5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彻底毁坏,破坏了当地几百年以来已经形成的生态环境,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诉状中请求法院判令四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为在马固村文物毁坏事件中的毁坏文物及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向全国人民道歉,并重新规划原马固村地区,对王氏家庙和关帝庙两处不可移动文物原地保护,对已经拆除的5处文物采取遗址保护,并在马固村建立文物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复建已经拆除的5处不可移动文物。
  9月22日,中国绿发会先后尝试当面递交、邮寄等方式,向郑州中院递交了关于马固村5处不可移动文物被拆毁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材料。
  10月16日,郑州中院就此案正式出具立案受理通知书。该案成为河南第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亦是国内首个人文遗迹(文物)保护的公益诉讼。而该案能获法院立案,也是我国司法第一次将人文遗迹(文物)保护纳入环境公益诉讼范围。
  “首先要有一个月的公示期,然后是举证质证,预计年底将正式开庭。”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说,该案获得法院立案,对推进我国人文遗迹(文物)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这么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样板,对同样的违法行为将具有警示意义。“虽然一个案子不能解决
  所有问题,但是,这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开端。”
  当地将保护重建部分文物
  在马固村的拆迁过程中,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侥幸逃过一劫。距马固村被拆,一年半过去了,70岁的王德安和村里其他几位老人仍不时地回马固村看看,但是由于天气渐冷,且断水断电,日夜守护家庙已经不可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马固村,王氏家庙和关帝庙已经日渐凋敝。王德安说,马固村拆迁殆尽,王氏家庙和关帝庙处在一片荒芜中。由于一直无法安排人值守,半年来家庙内清朝诰命夫人的半副銮驾,以及匾额等物件已经丢失。
  此前,每年清明节,从马固村走出的王姓人都会回来祭拜先祖。“现在我们能联系上的王氏族人有近10万。”王德安说,清明节回乡祭祖的习惯已经持续了十余年,多的时候可达两三万人,而今年只回来了不到3000人,“家没了,人心也凉了”。
  “从宋朝开始,马固王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也将被后人铭记。”彭保红说,“人能够活在过去,活在未来,做人做事才有敬畏”。
  16日,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将马固村村委会等诉至法院并获立案的消息,在马固村村民以及民间文保人士的朋友圈内传开。关注马固村文物的人们又有了新期待。
  昨天,记者致电马固村村委会主任王春旺,他表示尚未收到法院通知。他说,在马固村,大家都知道家庙(王氏家庙)、大庙(关帝庙)和天主教堂,其他几处文物淹没在平房中和普通建筑无异,因此知道的人并不多。王春旺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已经邀请郑州高校的教授研究王氏家庙和关帝庙保护方案,天主教堂也将异地重建,但是对其他几处文物尚未有打算。
  “破坏文物不是认识问题、不是规划问题、不是文化水平问题,而是是否遵守法律问题。”王文勇表示,现行的文物法、土地法、规划法、环保法都有规定,只是有法而不依。此次能将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纳入环境公益诉讼范畴,才会超越地方权力的非法行使范围,给那些违法的破化文物的人戴上一个紧箍咒。
编辑:张小燕
·相关文章
&&&&&&&&&&[
]&&&&&&&&&&&&&&&&&&&&&&&&&
24小时热点新闻排行
专题与策划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微信专享特价
天天特价尾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e找不到固态硬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