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修行有修行的尼姑俺吗

安徽九华山的尼姑庵怎么去?当尼姑要哪些要求?我已经看破红尘,愿意皈依佛门。我是大专毕业,够资格吗?_百度知道
安徽九华山的尼姑庵怎么去?当尼姑要哪些要求?我已经看破红尘,愿意皈依佛门。我是大专毕业,够资格吗?
提问者采纳
缘分殊胜,首先要父母同意,当地派出所出具相关证明,医院健康证明。简单说要证明:您没有欠债,恶疾,憨供封佳莩簧凤伪脯镰犯罪,无重大传染疾病。
如果是在小寺庙的话要求没这么严格。可以在小庙出家然后大庙挂单。
但一些大寺庙不接比丘尼挂单的。不知道对你有没帮助。
不过话外一句
出家人接受众生供养,日后是要还的。你得到多少供养就要度化多少人,否则日后这种业力依然拉你去地狱。
别以为出家什么都不管。就念经诵佛就行了,做不到精进修行最好不要出家。否则业力之大难以想象,小心堕进地狱求出无期。
提问者评价
好复杂呀,我再考虑考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上山之憨供封佳莩簧凤伪脯镰后问问就行了,附近有一个,有啥要求就不知道了,对学历没啥要求吧,主要看缘分,另外偏僻一点的地方还有,去天台的路上有好几个
当尼姑终生禁欲,你行吗?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我也想出家在九华山
安徽九华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揭秘安徽九华山的僧人和尼姑的生活(多图)九华山及山的背后_斜桥十五号_天涯博客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590726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2797
(345)(84)(136)(72)(60)(4)
(1)(1)(5)(4)(1)(1)(4)(4)(2)(1)(3)(2)(2)(4)(4)(3)(4)(7)(4)(3)(2)(6)(8)(4)(2)(4)(10)(10)(5)(8)(9)(8)(14)(12)(10)(12)(14)(16)(18)(18)(14)(28)(17)(19)
九华山及山的背后    九华山因李白诗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而名。  九华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香火最旺,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今天九华依旧香火旺。在百岁宫,外面香客绕香,里面佛事宣讲,游僧、游尼来来往往,一派道场气象。  九华山是佛教名山,入得山去,仙乐飘飘、轻烟袅袅,真像人间仙境,霎时觉得神清气爽,任你什么大俗人都会变得仙风道骨起来。  有“莲花佛国”之称的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街道是青石铺就,房屋是徽式风格,空气清爽中带有氰香。我们走在其间,一种特殊的感觉,好似是久违了的返璞归真,随着空气进入身体,让人心旷神怡。 或许,这才是出家人千百年来沿绵不绝的原因。  九华街上游客太多,和尚也变成了一种招徕游客的职业,百岁庵的那些小和尚,坐在墙头斜眼看人、大声打手机,甚至用眼光挑逗漂亮的女游客,比小混混还小混混。  走在山路上,不时见到挑着大米、蔬菜的山民,他们殷勤地招呼:“施主捐担菜吧,积德积福啊!”弄了半天我才明白他们的意思:买下他们的米和菜,由他们挑到寺庙、尼庵里,就算是你捐的,40元一担菜,100元一担米。  一个精瘦精瘦的汉子从半山腰一直跟我到山顶,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捐担菜给山背后的尼姑庵吧?她们凄苦奥!”我一口应允,并且再加一担米。  游客转来转去都在前山,名寺名景都在前山,我想知道,九华山的山背后是什么?跟着那个汉子上到天台寺,从墙一般的巨石边上斜插过去,一条小路曲折向竹林深处延伸。也是修过的路,却不比前山整齐划一的石台阶,是用参差的青石板铺成的,高高低低,石缝间长满了尺来高的草,风滑过竹林,滑过青草,比前山更像仙境,只是,前山是玉帝住的,后山是穷仙人住的。  下了天台,就是后山的“尼姑村”了。尼姑村估计有二、三十家大小不同的庵、茅蓬(其实都是尼姑庵,只是叫法不同),庵是清一色的黄。走了十余家,都是空庵无尼,只在几家见到已近残年的老尼,而没见到她们的徒弟。据说,这儿的庵均是一庵两尼,即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  可能是这几年化缘成效显著,好几家尼姑庵都在装修、扩建,一居室扩建成二居室,两居变三居。走到一家规模较大,正在装修的尼姑庵前,见里面有一个后院,于是进庵一窥。踏进门,从厢房出来了一个和尚。尼姑庵内住和尚,容易让人联想。想搭话,又怕话不投机,只能耸耸肩了。  看上去近在咫尺的庵堂却让我们走了大半个钟头,小小的庵堂名叫“真如庵”,刷着簇新簇新的黄泥,边上有间破旧的小屋,本以为是柴屋,汉子却向我介绍,那是有些年头的老庵堂,去年尼姑们还住在那里,新的两层楼是今年才修起来的。  在新庵堂的会客室里,和瘦小的住持老尼面对面坐着,摊开的是用来待客的水果糖和花生,糖有点融了,花生也受潮了,壳软软的。她平静地看着我,细声细气地讲话,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就说:“出家人不说在家话,忘了。”  她的皮肤像一种暗褐色的皱纹纸,看上去干而脆,布满细细的沟壑,仿佛已经失去弹性,这是很老很老的人才有的皮肤,可是她的眼眸清亮,行动敏捷,又像四十来岁的人。不敢冒昧地问年龄,只知道她说:“20岁出家,至今已有40余年。”40余年辗辗转转从湖北来到安徽,到九华山也有20来年,这些年的香火钱,攒下来建成新庵堂,说起这个,语气里透着说不出的满足与荣耀。后山香火极淡,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尼姑们自己种菜,有时会断粮,实在没办法就向几步之遥却是别样世界的天台寺讨点米。  “当然苦,人生就是受苦,一边受苦一边修行才能上极乐世界。”老尼平静地说。  送我出来,老尼再次低头合十向我致谢,有小尼姑在身后探头探脑地偷看,是个很年轻的女孩子。  不知是不是每座大山的背后,都有着我难以想象的生活?  九华山的寺庙大到有数百间房屋,小到一家两三间房子就是一个庵堂。  九华山的尼姑庵大都散布在三十平方公里的闵园山坡中。这些名叫安乐堂、九华莲社、心愿茅篷的尼姑庵与山区的民房夹杂在绿阴之中,石板小径时隐时现,组成了恬静、别致、秀丽的山区景色。  九华山的尼姑大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而削发为尼的,师徒二三人组成一家也是一个庵堂的全部成员。  尼姑们念经拜佛之余,有的喜欢养花种草,有的善于飞针走线,有的精于医道。目前,她们除了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一部分收入外,国家对每个僧尼都定期配给一定的粮食和生活费用。这些尼庵都不很大,除了正堂设有几尊菩萨像外,其它都是生活用房,是典型的庵堂合一。  行走间发现一座小山背后居然又有一个庵堂,是名——莲花庵。泛黑的砖瓦,醒黄的门沿,干净质朴的小路,星星点点的小花,似是寻常百姓家的清幽,实为佛法包纳的静谧。不由推开门去,里面别有一番洞天。一言代之——精致小巧。莲花庵内巧遇前面“尼姑村”尼姑庵里的一位女主持,40开外,精神干练,闲聊下来居然还是上海人。当她得知我们来自上海,亦是惊喜。脸上直率的激情让我看到了尘世的人情。她虽为尼姑,可毕竟还是有七情六欲的。也许出家在现代来说应该予以新的诠释。或许说一种生活状态更无愧于人性。莲花庵里的女主持年纪很大了,很亲切的样子,如果她不是尼姑,我真想喊她一声奶奶,可惜身在尼姑庵自然要尊重对方的身份,我最终还是叫她师太。说到要给她拍照,她很认真地整理衣装,配合我们的一切要求。照片里的她依然五官清秀,忍不住想像她年轻的时候一定很漂亮,居然决意与佛一生相伴。对于原因,我没有去追问,也许里边有很多无奈,如今她能在如此清静的地方自得其乐,也不失为一种享受。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  我们从现在尚存的、通向全山各处的24万余级石板山路,以及沿山路及山背后的大大小小的庙宇和尼庵,仍可想象当年来此取经布道的僧尼和朝拜施舍的香客,三步一拜五步一扣的情景。  由闵园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径继续上行,就直通古拜经台和天台正顶了。  古拜经台是一座始建于唐,重建于清的大寺庙,相传这里是地藏菩萨拜经之地。  由古拜经台再拾级而上就到了九华山的最高峰——天台正顶了。山顶上建有一座五层楼高的万佛寺,所谓万佛寺,是因为殿内的木梁上雕有一万个栩栩如生的佛像而得名。  站在万佛寺的捧日亭上,九华群峰尽收眼底。古人说: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我们没有对九华山的石、水、树进行专门的观摩,这并不是说它们不美。九华山之所以称为九华山,除了石、水、树这些山的共性以外,庙宇、尼庵,还有各式各样的佛事活动,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反映九华山特色的个性,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作为九华山的山魂。      分类: |尼姑出家修行的佛教圣地_四海为家_天涯博客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21373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82670
(1)(5)(3)(1)(2)(8)(93)(47)
  喇叭:我想去九华山,做尼姑~~~~~~  善财佛饰:出家,是出烦恼家,不是出世俗家。就是出了世俗家,烦恼不断,不是根本。所以,要从根本地方入手,佛不会叫你出家,只是叫你出烦恼家。学会在生活工作中,降伏自己的烦恼,才是正理。你说我降伏不了,那就一步步来。从点滴生活工作的细节入手,改变自己的习气毛病。  (话外音)吼吼,吼吼,先来看看中国各大寺庙里尼众的丛林化学僧生活。  山西五台山的普寿寺    坐落于中国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的普寿寺尼众佛学院是中国最大的女子佛学院。作为僧人出家修行和研习佛学的地方,寺内目前有学修者1000多人。    记者一早在普寿寺看到,尽管正在维修,仍有游客进入普寿寺参观。院子的一角,一位女僧人正给十几位尼众授课,并温和地提醒游人不要围观。而另一些义工正替寺院清洁打扫和插花布置,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大城市的银行、媒体和政府部门有着很好的工作,选择来寺院,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清净内心。 他们住在五台山佛学院旁边的民房里,遵守着寺院的生活习惯,早上三点半起,四点十分上早课,六点钟用早斋,之后便在寺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临近上午十点半,寺院开始斋饭。十点二十五分,僧人们排队进入饭堂,走到自己的固定位置。用餐前,所有僧人一起双手合十念佛经祷告。    午饭包括50克左右的米饭和一个炒西葫芦。之后有后勤服务的僧人过来逐一询问,是否需要添加其他素菜和馒头。尽管饭堂有数百人之多,但吃饭时却毫无声响。    一位女僧人表示,五台山寺院里有严格的过午不食的习惯,十点半的午饭便是他们一天中的最后一餐,之后连茶水都不能喝,只能喝白开水。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为了与佛更近,佛是一日只食一餐的。这位僧人说,寺院住持妙玉法师,虽然年高,要给尼众授课、给慕名而来的香客解惑、还要处理寺内事务,繁忙操劳,但仍保持一日一食的习惯。    一位在这里生活了九年的女僧人也说:“选择出家并非浪漫或者消极遁世,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我的内心非常快乐。”  她们也会使用手机和数码相机,但她们并不依赖这些。一位僧人甚至劝诫记者:“不要多使用电脑,这会干扰和物化我们的内心。”  晚上七点半,尼众们上起晚课。领诵的女僧人声音极富穿透力,六百多名僧人一起吟诵起富有韵律感的经文,配合手势动作,像是一种艺术。    离开五台山普寿寺时,已近晚上九点,几个女僧人在院里就着灯光,制作黑板报。一盏盏青灯透过尼众们的宿舍窗户映照出来,站在寺院的院子里,可以看见满天繁星。  普陀山佛学院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众所周知,其掩映在丛林深处的普陀佛学院却鲜为人知,而佛学院中的女众(尼姑)预科、研究班更为世人难以涉足!经浙江省有关部门特批,美国、荷兰、香港及大陆的少数媒体获准采访半小时。  普陀山佛学院坚持“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方针,配备学监和班主任,加强学与修的管理,制订上殿、过堂、修观、念佛以及僧仪,僧纪一系列管理制度,坚持分项逐日登记,按月公布,期末评比,并作为升级,毕业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全院师生的齐心协力,学修并进蔚然成风。每逢观世音菩萨圣诞全体师生以虔诚的心情,肃穆的僧仪,三步一拜朝礼佛顶山;女众班学员利用寒暑假期间,齐集观音洞举行“法华七”、礼拜《法华经》四十九天;圆具的学僧,还坚持每月朔望诵戒。学僧们用自己的双手开辟一块四百平方米的耕作园地栽瓜种菜,洒下自己的汗水。他(她)们在闻思修“三慧”的熏陶下,一代传灯新人,正茁壮成长。    九华山的青灯古佛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的僧伽比丘现在居住比较分散,大的寺院僧伽多达数十人,小的庵堂只有几人,甚至有的庵堂只有一个僧尼住持。僧尼们各自闭门修课,相互极少往来。从九华街到天台的山峦里,有个一粉墙青瓦,灵舍点点,翠竹青青,清泉潺潺,环境十分静谧安详的园子,就是九华闵园。闵园一带散落着许多精舍茅篷,古庙庵堂,这里住着的几乎全是比丘尼,这些比丘尼除了日常接待一些善男信女和一些香客的点点布施外,大多数还是独自诵经念佛,她们的生活十分单调,膳食也十分简单,有的比丘尼甚至一天只吃一顿素食,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晨钟暮鼓、青灯古佛的恬淡宁静的日子。    峨眉山伏虎寺    峨眉山伏虎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麓,与报国寺相距约一公里,是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伏虎寺原为一小庙,旧名药师殿,行僧心庵开建。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伏虎寺得名,一说寺院附近山中有虎伤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因伏虎寺的后山形如伏虎而取寺名,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峨眉山佛学院是以佛学为基本学科的汉语系四年全日制本科高等佛教院校,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佛学院校。  峨眉山佛学院位于峨眉山大佛禅院内,女众部校址在峨眉山伏虎寺。峨眉山佛学院以“智、行、悲、愿”为院训,开设有:佛教史、戒学、天台、唯识、中观、净土、华严、哲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政治、宗教政策法规、英语、历史、电脑、养生等课程。师资队伍雄厚,现有佛教专职教师16人,其中博士1人、本科15人。殿堂、五观堂、厨房、室外100亩的公共园林绿地及运动场与大佛禅院共享,体显了“学院丛林化”的佛教教育教学特点,保证了教学、佛事活动、日常学修生活及养生锻炼的需求。尼众班在伏虎寺内自成独立系统,建筑面积2000㎡,活动空间1500㎡,教学设施配备齐全。  峨眉山佛学院每年秋季招收男众、女众,招收条件是:在寺院出家一年以上,年龄18至35周岁的青年僧人;报考本科班者应具备高中(中专)毕业或同等以上学历,或具备佛学院预科学修期满结业或同等以上学历;报考预科班者应具备初中毕业或同等以上学历。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华山短期修行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