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根据什么提出的

龙平平: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的形成
【浏览字体:   】
发布时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形成的思想轨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定的。梳理这个过程,可以获得一幅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定的。梳理这个过程,可以获得一幅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入手的。“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苏联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做法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不能解决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1977年5月,尚未复出工作的邓小平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发现和检验真理,不是靠本本和教条,而是靠实践。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启发引导下,酝酿和兴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史称“北方谈话”。他提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因此,我们要尽快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北方谈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提出并回答了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最基本问题:第一,明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第二,明确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确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第三,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任务;第四,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个讲话被称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
  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十二大,是拨乱反正时期,主要是理清历史旧账,理顺人心和社会关系,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廓清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提出两个重要观点: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年年底,邓小平提出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小康”目标,为20世纪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二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规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走向。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4年6月,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邓小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4年到1988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局部到整体全方位地展开,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此进程中,邓小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
  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作出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制定新的国际战略。1985年,他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时代特征,改变了我国过去奉行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88年,他呼吁国际社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进一步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思路是连贯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不断发展完善的。
  第三,科学揭示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1978年,邓小平就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1984年,他明确指出“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之后又进一步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些论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四,制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这就是,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五,深入研究计划与市场问题,鼓励全党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1979年到1992年,邓小平先后十多次纵论计划与市场问题,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帮助全党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经过14年改革开放的探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六,提出并阐发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邓小平在领导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进程中高度重视、反复强调的一个大问题。就经济发展而言,“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这两条原则对于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第七,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从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提出要“两手抓”,强调不能忽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要注意保持协调发展。
  上述论述是一个有机整体,即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中国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由此明确确立。
  南方谈话与晚年思考
  1989年11月以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邓小平同志,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期间,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地发生变化,引起邓小平的深刻思考,他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对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继续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1992年,他以88岁高龄视察南方,针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推动改革开放进入又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阐发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对改革开放提出“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要求。第二,进一步阐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提醒全党要坚持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第三,深化对共同富裕理论的认识,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1992年,他精辟概括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3年,他进一步指出:“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既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又放眼于妥善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1日第628期)
& & & &【】
& & & &【】
相关文章: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是什么_百度知道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地质大学2012秋本科作业____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地质大学2012秋本科作业____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_深度观察_人民时政_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核心提示: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
  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 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
  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张硕]受权发布:《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一)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日15:00&&&来源:
编者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系统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受权连载。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一二年十二月四日至二一五年二月二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指示等三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八个专题,共计一百九十三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日)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在这点上,我们不会动摇。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日)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日),《人民日报》日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日),《人民日报》日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央政治局工作的报告》(日)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7-68页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8-69页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1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落实好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逐渐对法制不那么重视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十分惨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党中央紧接着用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基本考虑。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量矛盾和问题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相关。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解决制约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问题,克服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化解产能过剩、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和尊严、克服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互联网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难题,克服公器私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特权现象、惩治消极腐败现象等,都需要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我们要切实抓好落实,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姊妹篇,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
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这次四中全会,认为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四中全会决定形成了姊妹篇,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将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向前发展。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二○二○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日)&
(本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本网受权连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