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庙村风流女村支书书被查

城市扩路逼近六百年古宅 听说要被拆掉 村民有点急_新浪新闻
城市扩路逼近六百年古宅 听说要被拆掉 村民有点急
  听说区里要拓宽五云路,上街区峡窝镇柏庙村的老人们近段时间有点着急上火。因为这里有先祖们留下的10多亩古建筑群,都是300年至600多年的老房子。“真要是毁了这些老房,我们对不起祖宗啊”。村民孙尽忠老人昨日谈及此事,不禁老泪纵横。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申子仲/文 记者 沈翔/图
  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解释。
  城镇化是必须要走的一个道路,但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镇化和留住我们的传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希望不要再造成历史的悲剧,导致660个城市千城一面。把两者看成是“矛盾”的观念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2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被包围的古村老宅
  柏庙村位于上街区峡窝镇,距离郑州35公里,因有千年汉末古柏而得名,为古汜水县的一个老村落,地处咽喉,紧邻310国道,是五云山的北大门,也是上街区的南大门。中原西路西扩工程眼下已逼近该村,而柏庙村的老房子群落,也已被新建的现代化社区重重包围。
  柏庙村临近国道的村口老院落门前,石匾额上刻着“郑州柏庙孙氏古今文化研究会”字样。老会长孙尽忠带记者参观了这里的老房子。
  占地10多亩的柏庙古建筑群由近200间民宅组成,青砖碧瓦,飞檐翘角,砖墙上混迹叠加着“文化大革命”时的标语口号,触目沧桑厚重。这里距今最年轻的宅子也有300多年的历史,而其中最高的古宅达15米,距今已有640年的历史。古宅共4层,木楼梯连通,每层3间,青砖墙厚达1米,拱形门窗雕花多已腐朽,但难掩古韵。
  这座古宅子眼下住的是65岁的村民孙二兆,他家的房子去年3月因新村镇建设已经拆除,暂时搬回了祖上传下来的老宅居住。他说,孙氏庄园最辉煌的时候是清末,当时这里共有80多亩地,将元末至清末的古居民宅连成一片,庄园根据八卦图形修建,易进难出,易守难攻。此外还有后花园、古戏楼和演武厅。许多建筑渐毁于战火和运动,至今只剩下10多亩近200间房子。
  ●孙中山祖居于此?
  “就剩这一疙瘩了,不能再让毁了”。给记者讲解时,孙尽忠不禁老泪纵横,他说,“我就是拼了老命,也不能再让这里少一片瓦”。
  71岁的孙尽忠是这里的老门老户,年轻时在荥阳当工人,儿女们现都在郑州安家。1993年退休后,他没有去省城安享天年,而是孤独地栖身柏庙村的老宅子,看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被破坏。了解他的村民说,老孙是为了柏庙村的历史文化“尽忠尽孝”。
  孙尽忠老人说,柏庙孙姓分两支,一支为本地的原陈留郡孙氏,一支为后来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此的,祖根也是陈留郡孙氏,是洪洞移民肖二公后裔。盛唐时,柏庙孙氏鼎盛,人口近万,于柏庙村北兴起的孙家集,当时因日销万担棉花而号称“万花集”,乃驰名全国的农贸市场。
  孙尽忠甚至考证出孙中山的祖根也在这里,他说,“根据我对孙中山的家谱研究,孙中山的祖先从河南迁出的时间,应该是在唐朝中期,如果孙中山的祖先是从柏庙迁出的,那正是本地孙氏的一支”。
  据了解,孙中山先生祖上是从河南陈留先迁到江西,再迁至福建,后至广东。孙中山的祖籍在河南,已是客家人确认的事实。15年前,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曾亲赴荥阳寻根问源,向当地专家询问过孙家的祖籍问题。
  ●城镇发展需要文化支撑
  柏庙村除了元末以来各代的古民居,还有相传2000多年的古柏树、孙氏祠堂、晴烟寺、国内唯一的镂空石雕牌坊、古戏楼和月牙池遗址等古迹。更有张飞拴马、孙过庭练书、皮定均剿匪等传说。
  多年来,柏庙村民多次呼吁修缮和开发,但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
  孙尽忠说,距柏庙3公里的峡窝镇方顶村古民居群在年代和单一建筑规模上都无法和柏庙相比,因为上级领导的重视,现在有人投巨资修缮,这让柏庙村的村民眼热不已。而听说随着上街区规划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里的老房子极有可能被拆,他们更是忧心忡忡。
  听说记者过来采访,柏庙村村支书孙毅波也匆匆赶来。据他了解,东西横穿柏庙的五云路拓宽工程规划红线是30米,如果这样,很难保证村里古宅不被毁。他也强烈希望媒体能帮忙呼吁保护好仅剩下不多的古建筑群。“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们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定位之一,《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明确要求‘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如果把这些古建筑群拆掉了,那还咋去传承啊?”孙支书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本无冲突,也不该冲突,发展中的上街区,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
  ●柏庙村人的理想
  “这是抱着金饭碗玩要饭吃啊”。孙尽忠的话虽没有孙支书说的文绉绉,但话糙理不糙。
  原来,柏庙村人对自己的家乡早有理想规划,按照孙尽忠老人的设想,他会在临街的庄园入口竖起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而此段的五云路更应该更名为“中山路”。
  村委班子也有着他们的打算,孙支书说,他们不止一次和村民代表开会,打算把全长350米的过村公路重新打造,前后修建牌坊,重以“万花集”命名。同时,对现存古建筑、古迹进行恢复和保护,把柏庙村的文化牌彻底打响。
  “如果扩路红线能压缩到15米,或者打此绕行,我们就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孙毅波说,重建柏庙,再现古风,他们不想向上级要钱,但急切地需要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对于柏庙村的古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普查科负责人汪松枝和豫西古建筑保护协会会长彭保红等人都明确表示,“应该保护,不能再等了”。  (原标题:城市扩路逼近六百年古宅 听说要被拆掉 村民有点急)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您喜欢的
注意:遵守《互联网资讯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广告性质的评论会被删除,相关违规ID会被永久封杀。
电话: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关注微信 获取最新资讯!六百年古宅听说要拆:村民着急
  城市扩路逼近六百年古宅 听说要被拆掉  听说区里要拓宽五云路,上街区峡窝镇柏庙村的老人们近段时间有点着急上火。因为这里有先祖们留下的10多亩古建筑群,都是300年至600多年的老房子。“真要是毁了这些老房,我们对不起祖宗啊&。村民孙尽忠老人昨日谈及此事,不禁老泪纵横。.cn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申子仲/文 记者 沈翔/图  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关于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解释。  城镇化是必须要走的一个道路,但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镇化和留住我们的传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希望不要再造成历史的悲剧,导致660个城市千城一面。把两者看成是“矛盾&的观念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cn  &2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被包围的古村老宅  柏庙村位于上街区峡窝镇,距离郑州35公里,因有千年汉末古柏而得名,为古汜水县的一个老村落,地处咽喉,紧邻310国道,是五云山的北大门,也是上街区的南大门。中原西路西扩工程眼下已逼近该村,而柏庙村的老房子群落,也已被新建的现代化社区重重包围。.cn  柏庙村临近国道的村口老院落门前,石匾额上刻着“郑州柏庙孙氏古今文化研究会&字样。老会长孙尽忠带记者参观了这里的老房子。  占地10多亩的柏庙古建筑群由近200间民宅组成,青砖碧瓦,飞檐翘角,砖墙上混迹叠加着“文化大革命&时的标语口号,触目沧桑厚重。这里距今最年轻的宅子也有300多年的历史,而其中最高的古宅达15米,距今已有640年的历史。古宅共4层,木楼梯连通,每层3间,青砖墙厚达1米,拱形门窗雕花多已腐朽,但难掩古韵。.cn  这座古宅子眼下住的是65岁的村民孙二兆,他家的房子去年3月因新村镇建设已经拆除,暂时搬回了祖上传下来的老宅居住。他说,孙氏庄园最辉煌的时候是清末,当时这里共有80多亩地,将元末至清末的古居民宅连成一片,庄园根据八卦图形修建,易进难出,易守难攻。此外还有后花园、古戏楼和演武厅。许多建筑渐毁于战火和运动,至今只剩下10多亩近200间房子。.cn  ●孙中山祖居于此?  “就剩这一疙瘩了,不能再让毁了&。给记者讲解时,孙尽忠不禁老泪纵横,他说,“我就是拼了老命,也不能再让这里少一片瓦&。  71岁的孙尽忠是这里的老门老户,年轻时在荥阳当工人,儿女们现都在郑州安家。1993年退休后,他没有去省城安享天年,而是孤独地栖身柏庙村的老宅子,看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被破坏。了解他的村民说,老孙是为了柏庙村的历史文化“尽忠尽孝&。.cn  孙尽忠老人说,柏庙孙姓分两支,一支为本地的原陈留郡孙氏,一支为后来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此的,祖根也是陈留郡孙氏,是洪洞移民肖二公后裔。盛唐时,柏庙孙氏鼎盛,人口近万,于柏庙村北兴起的孙家集,当时因日销万担棉花而号称“万花集&,乃驰名全国的农贸市场。.cn  孙尽忠甚至考证出孙中山的祖根也在这里,他说,“根据我对孙中山的家谱研究,孙中山的祖先从河南迁出的时间,应该是在唐朝中期,如果孙中山的祖先是从柏庙迁出的,那正是本地孙氏的一支&。  据了解,孙中山先生祖上是从河南陈留先迁到江西,再迁至福建,后至广东。孙中山的祖籍在河南,已是客家人确认的事实。15年前,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曾亲赴荥阳寻根问源,向当地专家询问过孙家的祖籍问题。.cn  ●城镇发展需要文化支撑  柏庙村除了元末以来各代的古民居,还有相传2000多年的古柏树、孙氏祠堂、晴烟寺、国内唯一的镂空石雕牌坊、古戏楼和月牙池遗址等古迹。更有张飞拴马、孙过庭练书、皮定均剿匪等传说。  多年来,柏庙村民多次呼吁修缮和开发,但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  孙尽忠说,距柏庙3公里的峡窝镇方顶村古民居群在年代和单一建筑规模上都无法和柏庙相比,因为上级领导的重视,现在有人投巨资修缮,这让柏庙村的村民眼热不已。而听说随着上街区规划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里的老房子极有可能被拆,他们更是忧心忡忡。.cn  听说记者过来采访,柏庙村村支书孙毅波也匆匆赶来。据他了解,东西横穿柏庙的五云路拓宽工程规划红线是30米,如果这样,很难保证村里古宅不被毁。他也强烈希望媒体能帮忙呼吁保护好仅剩下不多的古建筑群。“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们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定位之一,《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明确要求&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如果把这些古建筑群拆掉了,那还咋去传承啊?&孙支书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本无冲突,也不该冲突,发展中的上街区,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cn  ●柏庙村人的理想  “这是抱着金饭碗玩要饭吃啊&。孙尽忠的话虽没有孙支书说的文绉绉,但话糙理不糙。  原来,柏庙村人对自己的家乡早有理想规划,按照孙尽忠老人的设想,他会在临街的庄园入口竖起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而此段的五云路更应该更名为“中山路&。  村委班子也有着他们的打算,孙支书说,他们不止一次和村民代表开会,打算把全长350米的过村公路重新打造,前后修建牌坊,重以“万花集&命名。同时,对现存古建筑、古迹进行恢复和保护,把柏庙村的文化牌彻底打响。.cn  “如果扩路红线能压缩到15米,或者打此绕行,我们就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孙毅波说,重建柏庙,再现古风,他们不想向上级要钱,但急切地需要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对于柏庙村的古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普查科负责人汪松枝和豫西古建筑保护协会会长彭保红等人都明确表示,“应该保护,不能再等了&。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孙毅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村民着急六百年古宅听说要拆
11:12:58&&&来源:东方今报&&&评论: 点击:
城市扩路逼近六百年古宅 听说要被拆掉  听说区里要拓宽五云路,上街区峡窝镇柏庙村的老人们近段时间有点着急上火。因为这里有先祖们留下...
城市扩路逼近六百年古宅 听说要被拆掉
  听说区里要拓宽五云路,上街区峡窝镇柏庙村的老人们近段时间有点着急上火。因为这里有先祖们留下的10多亩古建筑群,都是300年至600多年的老房子。&真要是毁了这些老房,我们对不起祖宗啊&。村民孙尽忠老人昨日谈及此事,不禁老泪纵横。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申子仲/文 记者 沈翔/图
  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解释。
  城镇化是必须要走的一个道路,但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镇化和留住我们的传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希望不要再造成历史的悲剧,导致660个城市千城一面。把两者看成是&矛盾&的观念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2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被包围的古村老宅
  柏庙村位于上街区峡窝镇,距离郑州35公里,因有千年汉末古柏而得名,为古汜水县的一个老村落,地处咽喉,紧邻310国道,是五云山的北大门,也是上街区的南大门。中原西路西扩工程眼下已逼近该村,而柏庙村的老房子群落,也已被新建的现代化社区重重包围。
  柏庙村临近国道的村口老院落门前,石匾额上刻着&郑州柏庙孙氏古今文化研究会&字样。老会长孙尽忠带记者参观了这里的老房子。
  占地10多亩的柏庙古建筑群由近200间民宅组成,青砖碧瓦,飞檐翘角,砖墙上混迹叠加着&文化大革命&时的标语口号,触目沧桑厚重。这里距今最年轻的宅子也有300多年的历史,而其中最高的古宅达15米,距今已有640年的历史。古宅共4层,木楼梯连通,每层3间,青砖墙厚达1米,拱形门窗雕花多已腐朽,但难掩古韵。
  这座古宅子眼下住的是65岁的村民孙二兆,他家的房子去年3月因新村镇建设已经拆除,暂时搬回了祖上传下来的老宅居住。他说,孙氏庄园最辉煌的时候是清末,当时这里共有80多亩地,将元末至清末的古居民宅连成一片,庄园根据八卦图形修建,易进难出,易守难攻。此外还有后花园、古戏楼和演武厅。许多建筑渐毁于战火和运动,至今只剩下10多亩近200间房子。
  ●孙中山祖居于此?
  &就剩这一疙瘩了,不能再让毁了&。给记者讲解时,孙尽忠不禁老泪纵横,他说,&我就是拼了老命,也不能再让这里少一片瓦&。
  71岁的孙尽忠是这里的老门老户,年轻时在荥阳当工人,儿女们现都在郑州安家。1993年退休后,他没有去省城安享天年,而是孤独地栖身柏庙村的老宅子,看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被破坏。了解他的村民说,老孙是为了柏庙村的历史文化&尽忠尽孝&。
  孙尽忠老人说,柏庙孙姓分两支,一支为本地的原陈留郡孙氏,一支为后来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此的,祖根也是陈留郡孙氏,是洪洞移民肖二公后裔。盛唐时,柏庙孙氏鼎盛,人口近万,于柏庙村北兴起的孙家集,当时因日销万担棉花而号称&万花集&,乃驰名全国的农贸市场。
  孙尽忠甚至考证出孙中山的祖根也在这里,他说,&根据我对孙中山的家谱研究,孙中山的祖先从河南迁出的时间,应该是在唐朝中期,如果孙中山的祖先是从柏庙迁出的,那正是本地孙氏的一支&。
  据了解,孙中山先生祖上是从河南陈留先迁到江西,再迁至福建,后至广东。孙中山的祖籍在河南,已是客家人确认的事实。15年前,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曾亲赴荥阳寻根问源,向当地专家询问过孙家的祖籍问题。
  ●城镇发展需要文化支撑
  柏庙村除了元末以来各代的古民居,还有相传2000多年的古柏树、孙氏祠堂、晴烟寺、国内唯一的镂空石雕牌坊、古戏楼和月牙池遗址等古迹。更有张飞拴马、孙过庭练书、皮定均剿匪等传说。
  多年来,柏庙村民多次呼吁修缮和开发,但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
  孙尽忠说,距柏庙3公里的峡窝镇方顶村古民居群在年代和单一建筑规模上都无法和柏庙相比,因为上级领导的重视,现在有人投巨资修缮,这让柏庙村的村民眼热不已。而听说随着上街区规划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里的老房子极有可能被拆,他们更是忧心忡忡。
  听说记者过来采访,柏庙村村支书孙毅波也匆匆赶来。据他了解,东西横穿柏庙的五云路拓宽工程规划红线是30米,如果这样,很难保证村里古宅不被毁。他也强烈希望媒体能帮忙呼吁保护好仅剩下不多的古建筑群。&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们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定位之一,《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明确要求&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如果把这些古建筑群拆掉了,那还咋去传承啊?&孙支书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本无冲突,也不该冲突,发展中的上街区,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
  ●柏庙村人的理想
  &这是抱着金饭碗玩要饭吃啊&。孙尽忠的话虽没有孙支书说的文绉绉,但话糙理不糙。
  原来,柏庙村人对自己的家乡早有理想规划,按照孙尽忠老人的设想,他会在临街的庄园入口竖起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而此段的五云路更应该更名为&中山路&。
  村委班子也有着他们的打算,孙支书说,他们不止一次和村民代表开会,打算把全长350米的过村公路重新打造,前后修建牌坊,重以&万花集&命名。同时,对现存古建筑、古迹进行恢复和保护,把柏庙村的文化牌彻底打响。
  &如果扩路红线能压缩到15米,或者打此绕行,我们就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孙毅波说,重建柏庙,再现古风,他们不想向上级要钱,但急切地需要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对于柏庙村的古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普查科负责人汪松枝和豫西古建筑保护协会会长彭保红等人都明确表示,&应该保护,不能再等了&。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价格:598元
价格:720元
价格:58元
价格:876元
价格:802元
价格:75元
价格:702元
价格:876元
频道本月排行&&&&&&&&&&&&&&&&&&&&&&&&&&&&&&&&&&&&&&&&&&&&&&&&&&&&&&&&&&&&&&&&&&
当前位置:&>&&>& > 正文
郑州民间拜祖“活化石” 可能被异地重建(2)
时间: 11:23:52&&&&来源:东方今报&&&&&&&&
  放石碑的这间屋子看上去年代久远,房顶的圆木檩条外层大多剥落,露出红褐色的木质,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蛀孔,伸手试着摇晃,木结构纹丝不动。孙氏祠堂存留的老建筑并不多,除了门房、厢房,只有正堂的北、东两面山墙还是最早修建时留下来的,屋脊、屋檐上的砖雕都是后期修复的,学堂则因无钱修缮,已全无当年的风采。
  每年清明,孙进忠会和村里孙氏后人来到孙氏祠堂祭拜祖先。孙进忠说,年,这里举办过几次大的祭拜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孙氏后人派代表来这里参加。&5年一小拜,10年一大拜&,而柏庙村孙氏后人则是年年都拜。&我真不想看到,过几年各地孙氏后人来拜祖,却找不到祠堂在哪儿了&。
  ●&初步想法是拆迁异地重建&
  孙氏祠堂的命运会怎样?昨天上午,记者向柏庙村村支书孙毅波了解情况。
  孙毅波说,目前他还没拿到具体规划和道路拆迁方案,详细情况要问上街区城市管理局,&初步想法是拆迁异地重建&。
  记者致电上街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介绍,五云路拓宽工程规划红线60米宽,现有道路仅有6米多宽,根据区交通局的说法,孙氏祠堂肯定在红线内。
  &孙氏祠堂路对面是柏庙村古民居,这个肯定要保留。&该负责人表示,孙氏祠堂内大多是近年修复建筑,真正的古建筑不多,村委会提出的方案是异地重建,最终要怎么办,还要以当地社区和村委会的意见为主。
  孙进忠觉得,孙氏祠堂已经存在了200多年,现在还在使用,本身就是中原根亲文化传统的&活化石&,在原地保留宗祠更能体现中原人文精神,一旦异地重建,就失去它代表的意义了。(东方今报 记者 刘长征/文 沈翔/图)
责任编辑:
关键字:文革,重建孙氏祠,孙氏,后人,异地,孙进忠,各地,柏庙村,街区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1
>> 图片新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 热门搜索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中原经济网讯】7月23日晚,2013年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支书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