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人民法院古杨庄有没姓朱里

给党史办的一封信(代发)_邹平梁邹文学_邹平信息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本帖最后由 白云居士 于
11:04 编辑
邹平县委、县党史办西董镇委、镇政府、镇党史办:初见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西董历史文化概览》(后称《概览》),前有县委书记王传民题词、作序,后有编者后记,扉" />
您所在的位置:&>&&>&
------------&&转载请注明来源邹平信息网,本帖地址:&&------------&&
网友评论(共条回复)
后再回复!帖子主题:黄色,何以从皇家御用沦落为色情代用?
共&1821&个阅读者&
工&&分:252659排&&名:2297劳动点:1377排&&名:0发帖数:11344
军号:1027914 头衔:脚 踏 实 地
金币:12 枚
工分:252659
/ 排名:2297
本区职务:优秀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黄色,何以从皇家御用沦落为色情代用?
文章提交者:sntian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众所周知,黄色在中国古代不仅是极其高贵的颜色,而且是皇室御用的颜色,从皇城的巍峨宫殿,到皇宫大内的亭台楼阁,从皇室的摄制的帐帷被褥到皇帝穿着的龙袍龙靴,无不是采用的是金灿灿的黄色,而这皇家御用的黄色,平民百姓是不可以染指的,否则,便是欺君犯上,轻则流放,重则杀头。然而,今天黄色却被打上色情的烙印,成为了色情的代名词。那么黄色何以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呢?其实,这令人始料不及的变化转换,主要是来自十九世纪末期西方的影响。1894年,西方大不列颠的岛国上创刊了一本杂志名为《黄杂志》,于是一批具有文艺才能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画家,围绕着这本杂志形成了一个被称之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便带有一点色情的味道,当然这还不足以让黄色成为色情的代名词。谁知使事情进一步演变的是第二年的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也就是,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跌。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腋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的低俗。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他的腋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黄杂志》也好,“yellowbook”也好,都使得“黄色”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更是一番“黄色”泛滥的景象。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黄色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黄色新闻”时期。于是,西方的“黄色”,不论是色情也好,还是低俗也好,都被普遍认为不堪入目的东西。一百多年来,就是这一系列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让黄色产生了色情含义。使得黄色逐渐地从皇室御用的高贵演变成色情代名词的低俗。而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习惯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东西。如果一样事情或者事物只要被冠以“黄色”二字,往往就是必然被“扫”和被“打”的对象。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39本帖已赚金币: 0
CC潜水第二人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黄色,何以从皇家御用沦落为色情代用? 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04排&&名:0劳动点:5排&&名:0发帖数:476 军号:632212 工分:604
左箭头-小图标
再黄也没有我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5358排&&名:0劳动点:345排&&名:0发帖数:4640 军号:111181 工分:15358
左箭头-小图标
哈哈,学习!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2746排&&名:0劳动点:3排&&名:0发帖数:468 军号:1481480 工分:22746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0419排&&名:0劳动点:17100排&&名:0发帖数:750 军号:1330293 工分:2041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satebrage
在第13楼的发言:学习 呵呵彼此彼此。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5排&&名:0劳动点:19排&&名:0发帖数:91 军号:1259920 工分:95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6排&&名:0劳动点:65排&&名:0发帖数:118 军号:1174130 工分:66
左箭头-小图标
我看看。学习一下。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排&&名:0劳动点:18排&&名:0发帖数:64
军号:1492226 工分:1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鸭嘴秀才
在第7楼的发言:天下之黄莫过于皇家?非也。古人重五行,认为黄帝为中央土德,最贵,尚黄色。其它为南方火德,尚赤;北方水德尚黑,西方金德尚白,东方木德尚青。论黄帝“土德”“垂裳”的文化意义作者:李令福——陕西师范大学史学博士、中国古都学会秘书长黄帝是华夏文明的肇始者,是司马迁《史记》开篇第一卷首先记述的英雄人物,历来被尊为“人文初祖”,成为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时代发明甚多,本文只从其“土德之瑞”与“垂衣裳而治”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黄帝故里故都所在以及黄帝文化在经济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一、“土德”“垂裳”原义考《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大家都知道,这是按五德终始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来解释历史的,正如《史记索隐》所言:“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人远古的历史观,渊源极早,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邹衍的阐发,形成了一套基本完备的理论,到汉武帝时经董仲舒的综合,更加深入人心。据《文选?魏都略》注引《七略》:“邹子有始终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邹衍通过将土、木、金、火、水五要素与各季节的搭配,确立了春作为木、夏作为火、秋作为金、冬作为水的关系,并利用相生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与相克理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形成了循环反复而相互转化发展的思想观。关于黄帝土德的原义,《史记索隐》有考,其说:“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螾见’是也。螾,土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音引。”认为黄帝代炎帝而立,炎帝为火德,黄帝乃有土瑞,奇异的黄龙地精出现,代表土德之瑞。这对《史记》本义是一种很有根据的解释,早在《史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应同》篇就有相类似的说法:“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金楼子》卷一《兴王篇》也说:“(黄)帝坐于元扈之上,太一来下,有大蝼如羊,帝曰:土气胜。故以土德王。”黄帝土德,“色尚黄”,故称作黄帝。后人把黄帝的历史事实纳入了五行说的理论体系之中,似乎是战国秦汉时的思想观。《周易?系辞下》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孔子也说黄帝始垂衣裳。后人疏周易解释曰:“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曰垂衣裳也。”这是说黄帝之时,人们已经发明了人工饲养家蚕,生产丝绸来解决人类的衣被问题,改变了原来以兽皮作为遮身之物的历史。而各地也盛行黄帝正妃嫘祖发明了桑蚕业的传说,至今人们仍把嫘祖当作蚕神供奉①。这个传说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与黄帝“垂裳”互相配合,说明了5000年前中原地区人工养蚕的开始或兴盛。黄帝号轩辕似乎也与发明养蚕相关。据《史记集解》,张晏曰:“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通志》卷一《三皇纪?黄帝》也有如此说法。《史记正义》亦认为:“黄帝制舆服宫室等,故号轩辕氏。”②原来黄帝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各部落,组建了具有国家职能的社会管理机构,同时利用桑蚕业的产品纺织物,新作正式官服冠带,特别齐整,意气轩昂,确立了朝服之制。明王凤洲、袁了凡《纲鉴合编?五帝纪?黄帝有熊氏》曰:“(黄)帝作冕垂旒充行,为玄衣黄裳,以象天地之正色。帝观翚翟草木之华,乃染五采为文章,以表贵贱,于是袞冕衣裳之制与。”黄帝时代发明了人工养蚕,开始了丝织品制作冠冕朝服,故号称轩辕氏。二、从土德看黄帝故里故都五行学说是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与四时、五位、五色、五德(金木水火土)相结合的。众所周知的是四神兽的名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实四神兽也反映了五种方位与五种颜色。首先来看五种方位,上述左右前后已经明确说出了四个,而其四方的定位标准,即是中心或中央,如此以来,就成了五种方位。古代多坐北朝南,则上述方位又有更具体的表述,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历史时期很多都城的城门都是用这些名称来命名的,而且方位完全按上述标准。接下来我们分析五色,上述青、白、朱(红)、玄(黑)已经明确说出了四种颜色,再加上中央的黄色,构成五色,也是中国传统的五彩文化。按照五行的配置,中央为土,土为黄色,土生万物,而五色、五位、五德(金木水火土)与四季的配置略如右图:黄帝有土德之瑞,色尚黄。钱穆先生说黄帝“又叫黄精之君,又叫中央之帝”,则其故里故都应该居于中原的黄土地带。汉代戴德《大戴礼记》云:“(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此说黄帝故都在郑,即古郑地。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此处具体指出,黄帝故里故都为轩辕丘,在晋时河南新郑县境。黄帝居轩辕丘,为有熊国君,具体地望在河南新郑地区。这个观点得到了汉晋以来学者的普遍认同。西晋《续汉书?郡国志》、唐《元和郡县志》、唐《括地志》、宋《路史?国名纪》、宋《通鉴外纪》、明清《河南通志》以及近代辞书等,都认定黄帝故里在新郑。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从其东西南北四方位来看,新郑所在的嵩山文化圈东麓是居于中央位置的,同时此地又处于黄土高原东南边缘地带,黄土深厚,完全符合土德的基本条件。从古人的山岳崇拜来看,新郑所在属于周昆叔先生提出的“嵩山文化圈的核心地区”,而嵩山为中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古为霍),北岳恒山正好位处其四方③。在远古人类的思想意识中,认为山岳是天地之间的连接点,是天神居处,是英雄祖先发祥的圣地,如《国语?周语》谓:“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周之兴也,◆◆鸣于岐山。”夏商周三代之兴,必有神异在山岳出现,崇山即嵩山,与丕山、岐山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神山。其中惟有中岳嵩山是天下共主,是中国远古神圣聚居之处,被称为中国的阿尔卑斯山。据王晖先生研究,周代的天神崇拜实际上就是对嵩岳的崇拜,周人称嵩山为崇、岳、天室、太室,甚至单称“天”④。从水文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古代有四渎之说,而其中河、济、淮三渎即三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交汇之点在嵩山文化圈附近。新郑所在区域向东南有双洎河直通颍淮,东北有古济水沟通鲁宋,向北有黄河达燕赵,交通便利,媒介性强,是远古文化交融之区。新郑地区有许多黄帝的传说、遗存古迹与黄帝纪念性建筑,这是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的又一重要证据。这方面有许多专著出版,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纪念结集50万字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大作的出版。从黄帝土德尚黄居中为中央大帝来看,黄帝故里故都都只能在新郑,因为现在中国大地上有关黄帝圣地的纪念性建筑,正好也是居于华夏中心部位的新郑,黄帝故里各方面条件正相符合,其余有关黄帝遗址,皆位于中原四周,是黄帝巡狩所到留下的遗存,体现了黄帝文化的影响范围。三、黄帝“土德”、“垂裳”的经济文化意义黄帝有土德之瑞,说明其重视土地,具体就是经营黄土地,体现了其农业种植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古人云“辟土殖谷曰农”,土地是财富之母,有了土地,才有粮食的生产。距今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区域为中心兴盛起来的裴李岗文化,就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农业文明的代表,其遗址中出土的农具有磨制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从翻土整地到收割加工工具全部都已具备,且加工精致,说明了裴李岗文化已经进入耒耜农耕阶段,且走在了整个黄河流域甚至是全国的最前头。《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设百官治民,发展起了种植业来解决人们的食物之需。黄帝正妃嫘祖发明桑蚕养殖在中华经济史上意义也很巨大。除了上节文献记载有黄帝“垂裳”说明黄帝时代已有蚕业发明之外,考古资料也证明,在仰韶文化末期的黄河流域有人工养殖桑蚕的技术,如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经人工割裂过的半个茧壳,茧长15.2毫米,幅宽7.1毫米;1980年在河北正定县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2件陶蚕蛹。远古时期,中国的北方存在着大片的野生桑林,先民在长期的采集经营活动中,一定会采摘桑椹充饥,因而发现桑树上野蚕结成的茧。最初阶段,人们利用蚕蛹作食物,因为解放后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此习俗,后来养蚕多,蚕蛹吃不了时又可以吐丝,而野蚕吐丝是早已被利用之物。于是,在黄帝时代,人们有意识地保护与饲养蚕,终于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桑蚕业解决了人类的衣被之需,而中国传统农业一直走的是“农桑结合”,即大田粮食作物与桑蚕业相结合的道路,男耕田,女织布。中国的“男耕女织”与西方的“亚当耕田,夏娃纺织”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中国古代妇女纺织的先是丝绸后来是棉花,而西方夏娃纺织的是羊毛,是畜牧产品,也就是说,与中国“农桑并举”相对应,西方走的是一条“农牧结合”的道路。中西方上述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双方饮食结构的不同,中国素食为主,相对而言,西方是肉食主义,造成了其体构骨骼甚至文化的巨大差别,从而走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种植与桑蚕养殖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肇始于黄帝时代,可以视作黄帝文化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黄帝重土德,尚黄色,因为其所居处的大地是黄色的。黄颜色是中国传统社会地位最高最尊贵的色彩,从前所谓的“黄袍加身”、“赏赐黄马褂”就体现了这一点。前者是指当上了皇帝,宋高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权,就是以一领黄袍披到身上作为象征的;后者是皇帝赏赐的荣誉,是最高级别的。黄色成为皇家专用的颜色,别人不得染指,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色彩。黄色不仅正合我们中国的土地颜色,而且还和我们的皮肤颜色相同,我们都是黄种人;同时,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的大河又是黄河,因为其高含泥沙,呈现出黄色,甚至有时连空中也有彩云呈现黄色的。据《史记正义》,黄帝时代“有景云之瑞”。《索隐》推测:“又案:郭子横《洞冥记》称东方朔云:‘东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山出瑞云,应王者之符命。’如尧时有赤云之祥之类。盖黄帝黄云之瑞,故曰合符应于釜山也。”是说黄帝之时在神山釜山上有黄色彩云出现,以应黄帝之兴。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设官皆以云命名,即“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集解》引应劭的话解释说:“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赤色)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黄色除了土地、瑞云的解释以外,还有一种抽象的含义更加具有文化意义。据明人袁了凡《御批历代资治通鉴》卷一:“黄帝有熊氏,按《白虎通义》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这里把黄色视作中和之色,与自然天(瑞云)地(黄土)浑然一体,“天人合一”,完全符合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概括。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故里故都在新郑地区,黄帝文化在政治、经济与思想意识上给中华5000年文明注入了发展与强盛繁荣的主调基因,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惟一的持续发展没有中断的古文明。现在我们深入研究黄帝文化,不仅能够对新郑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会对重振中华雄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助力。注释:①《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②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页3。③《尔雅?释山》谓五岳是:“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说文?山部》曰:“岳,岱霍,西华,北恒,中嵩室。王者所以巡狩所至。”④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编《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排&&名:0劳动点:18排&&名:0发帖数:64
军号:1492226 工分:1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苍之涛肆龙子
在第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灭蝗吃蚶3
在第3楼的发言:四聋子:“洋人灭我千年不易之风俗,该杀!现在就将一些与色情有关之物,一律冠以桃红色!”
直到明朝,最高规格的冕服也不是 黄色。
《明会典》有记载,因皇帝姓朱 ,于是以朱为正色,附“恶紫之夺朱也”,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
只有从西伯利亚流窜来的奴隶社会下的建奴才会以暴发户的心态把 黄灿灿的颜色当自用色。你去十三陵参观一下万历的龙袍,皇冠,然后找把落鸟刀,解下裤子,把自己那话儿直接给咔嚓了,然后到你昏爷爷这儿来报到,给俺当太监来吧!你丫挺的说谎不眨眼么?实物都出土了,还敢嘴硬?俺大明是“从西伯利亚流窜来的奴隶社会”?嗯,你丫挺的快被老朱家的人给宰了!古代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黄色服饰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时就曾“禁止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多见。到了北宋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陈桥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汴京,正式登基,从而使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惰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黄鸟的别名.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或谓之黄袍.本文内容于
15:26:29 被灭蝗吃蚶3编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921排&&名:0劳动点:9429排&&名:0发帖数:3071
军号:143707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苍之涛肆龙子
在第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灭蝗吃蚶3
在第3楼的发言:四聋子:“洋人灭我千年不易之风俗,该杀!现在就将一些与色情有关之物,一律冠以桃红色!”
直到明朝,最高规格的冕服也不是 黄色。
《明会典》有记载,因皇帝姓朱 ,于是以朱为正色,附“恶紫之夺朱也”,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
只有从西伯利亚流窜来的奴隶社会下的建奴才会以暴发户的心态把 黄灿灿的颜色当自用色。
金子嘛。。。。。。这个心态。。。。你们自己细细品味去吧,,,,
&以下是引用鸭嘴秀才
在第7楼的发言:天下之黄莫过于皇家?说明英国很崇拜中国的帝制的说。。。PS秦汉 尊崇的颜色是黑色神秘 探索
严谨。。。最后
鄙视清朝。。。对了
楼主有兴趣可以写写中国朝代颜色尊卑背后的心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918排&&名:0劳动点:734排&&名:0发帖数:3235 军号:1046487 工分:391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灭蝗吃蚶3
在第3楼的发言:四聋子:“洋人灭我千年不易之风俗,该杀!现在就将一些与色情有关之物,一律冠以桃红色!”直到明朝,最高规格的冕服也不是 黄色。《明会典》有记载,因皇帝姓朱 ,于是以朱为正色,附“恶紫之夺朱也”,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只有从西伯利亚流窜来的奴隶社会下的建奴才会以暴发户的心态把 黄灿灿的颜色当自用色。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0891排&&名:0劳动点:20660排&&名:0发帖数:8984 军号:906059 工分:20891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52659排&&名:2297劳动点:1377排&&名:0发帖数:11344 军号:1027914 头衔:脚 踏 实 地 工分:252659
/ 排名:229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風清雲淡
在第2楼的发言:呵呵,进来学习了,下流的人携带一本素质不高的书,就成就了后来的“黄色”低俗,下流的代名词啊,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风清大哥好啊。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排&&名:0劳动点:18排&&名:0发帖数:64 军号:1492226 工分:19
左箭头-小图标
四聋子:“洋人灭我千年不易之风俗,该杀!现在就将一些与色情有关之物,一律冠以桃红色!”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64260排&&名:2129劳动点:162362排&&名:3705发帖数:9825 军号:665737 头衔:军盲 工分:264260
/ 排名:2129
左箭头-小图标
呵呵,进来学习了,下流的人携带一本素质不高的书,就成就了后来的“黄色”低俗,下流的代名词啊,原来就是这样的啊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5条记录]&分页:
&对黄色,何以从皇家御用沦落为色情代用? 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赵姓起源及简介
发布时间:&&
发布者:sunyan
赵姓起源赵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赵姓血缘始祖----少(白皋)氏 鸟夷族为赵姓的先祖氏族。 伯劳鸟,赵姓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今山西赵县。赵是少(白皋)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白皋)氏的赢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左传·注》里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疏》里:“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赵又名(贝鸟)或(快-忄+鸟),《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鸣(贝鸟)”。就是说:七月到了,(贝鸟)这种鸟就鸣叫开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的候鸟。其二,伯赵是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赵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伯赵又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白皋)、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 少嗥金天氏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姓的血缘始祖。 少嗥金天氏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国的古籍之中,有关少(白皋)金天氏的记载非常多。《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记载,少嗥金天氏是黄帝之子青阳,又名玄嚣。当今著名学者何光岳研究员经考证研究后,何先生认为:少睥金天氏是鸟夷族人的始祖,而鸟夷族人以玄鸟为图腾,并因此而转化为凤凰崇拜。玄鸟即是燕子。在中国的上古语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与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说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历史的事实。 少皓金天氏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少嗥金天氏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嗥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睥金天氏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白皋)金天氏领导下的鸟夷族,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少睥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的原始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白皋)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通典》所记:“北辰为睥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白皋)金天氏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帝王世纪》中言:少嗥金天氏“作乐曰九渊”。所说九渊又称大渊,即为今时的渤海;因少(白皋)金天氏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此后,少嗥金天氏带领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路史》一书《注》引休子云:“少昊 (嗥)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即是今河北盐山县东南。后率众鸟夷族人南迁,“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曲阜市。所谓登帝位,实际上是被鸟夷族人正式推举为鸟夷族部落联盟的首领。 2.受姓始祖----造父 鸟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领伯益与玉女的长子鸟俗氏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夏朝还国事太平。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是夏桀当政之际。在夏桀当政时,朝廷大臣们几乎都在荒淫无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关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谏的大臣,或被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贬官革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他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商丘)地的商汤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为敌的部落葛(今河南宁陵北),并先后灭掉了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今河南濮阳县),开始举兵西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 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史记》中的《秦本纪》记曰: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从商汤开国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费昌之子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孙名中(氵+橘-木),任商朝西戎(今甘肃省)守土官。中洁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纣王的器重。纣王凭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稳王位后,即行暴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蜚廉知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借口为纣王寻找神石棺而离开京城,随后隐居于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县东南)。恶来因为是纣王的贴身护卫统领,故而未能走脱。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尽职而殉身。恶来的后代由蜚廉抚恤养大,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给远祖伯益之姓——赢。 蜚廉退隐霍太山后,因而避免了战争之祸,并喜添一子,取名季胜。季胜有子名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由此而得姓为赵氏。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又说: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再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趟”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 造父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孙。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一日,造父游潼关马市,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品种统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买下了这六匹骏马,若留下自己来用,其品种优于周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妥;若送与周穆王,又还少了两匹。若不买下这六匹骏马,造父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这样,造父在马市上转了一天,直到得知这种骏马在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地方还可以找到,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这六匹骏马,并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 据《史记》中的《赵世家》正义所云: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骏马,谈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舆,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骊耳”。从此以后,“骅骝”“骊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 周穆王自从换了新坐舆后,喜欢得不得了,对造父更是倍加宠爱。周穆王有时高兴,还常赐造父与自己同乘。一日,周穆王召造父与自己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纵马西向,八匹千里骏马如腾云驾雾,不一会就将随行的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不出半日就来到了西域。两人第一次来到西域,见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激起了他们射猎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赶兽,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骏马又十分贴近人意,真乃随心所欲,意到车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车舆上就堆满了射猎的珍禽异兽。 其时天色已晚,难以辨别回关中之道。君臣二人决定在西域寄宿一夜。二人已感疲惫,于是不讲君臣之礼,二人并肩躺在车舆上,任凭千里骏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驰骋。良驹识途,千里骏马通神灵。八匹千里骏马奔驰了近半个时辰,将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瑶池。瑶池乃凡人难以见到的仙境,主宰西域的土地娘娘西王母就住在这里。《史记》中《赵世家》篇的《索隐》记载:周穆王与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并在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觞”,三人对饮仙酒“作歌”,周穆王与造父都“乐之忘归”。正在此时,传来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造父受周缪王(即穆王)赐,得赵城为赵氏,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 二、皇帝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在赵姓的发展史上,由于赐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径加入赵姓的也不少。 中国历代帝王为笼络、褒奖臣属,不但用惯常的封官加爵、赏赐钱财等手段,还通过钦赐国姓来达到目的。宋代皇帝对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等赐姓赵,以示恩宠。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口瓦)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 (今青海湟中县)知府。辽政权光禄卿马植,本燕人,为辽国大族,与辽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并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先授秘书丞,旋升任右文殿修撰,颇为宠信。后因事贬谪彬州,于贬所处死。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但南宋朝廷认为他功在社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他们有的从海路来,经江浙逐渐深入内地;有的从陆路来,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宋代,犹太人向朝廷进贡西洋布,皇帝对他们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是他们就在中国居住下来,散居于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最多,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17姓 (其中两李、两金、两张系同族异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 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授锦衣卫指 挥,后升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清朝康熙年 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 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据说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刀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隐名,迁居此村,原姓朱后改姓赵。1983年,在殡葬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祯失基,播迁于此。我本姓朱,随以赵为氏焉。”可惜 1942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火烧房子时,这支赵氏祖先像遭火焚毁。曾任清贵州提督的赵德光,祖上本姓张。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发音问题,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改姓赵,取名赵良弼,成为元代名臣。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将错就错,改姓赵。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康熙帝时,将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出自这支。清朝廷后又将汉军正蓝族人一支改为赵姓,清末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出自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姓的人数。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 据《汉书》中的《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匈奴赵氏 坚侯赵安稽的同族人之中,有一位叫赵信的匈奴人,曾任匈奴国的相国,有“胡小王”之称。“胡小王”赵信初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赐将军名号。当时,匈奴国的皇帝伊稚斜单于十分器重赵信的才干,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并封赵信为匈奴国次王。故此赵信叛汉投匈。其时,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进攻匈奴,匈奴国君伊稚斜单于几番交战,都大败而归。赵信于是建议伊稚斜单于率领所部先迁移到漠北,以迫使汉军罢兵归朝,然后再率领所部返回漠南的塞外故地。伊稚斜单于从其计,将所部迁往漠北。不料,赵安稽的家臣探知此计,向赵安稽报告了此计。赵安稽于是建议骠骑将军霍去病将计就计,利用赵信误以为汉军不会出击漠北的思想,遣大军远征漠北匈奴,杀了伊稚斜单于一个措手不及。骠骑将军霍去病从赵安稽之计,率军直捣漠北,远征伊稚斜单于而大获全胜。单于被迫派赵信为使者与汉室和亲,西北边境由此安定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坚侯赵安稽一脉赵氏家族,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繁衍发展的大好时期。 越族赵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省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 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姓,再也不提自己姓秦。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白族赵氏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之时,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建立了一个名为大长和国的小国。在这个大长和国之中,有一位名叫赵善政的白族贵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据《新唐书》与《南诏野史》的记载,白族之中的赵姓是一个资深的贵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赵姓早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成为白族贵族的记载。关于赵姓是如何进入云南大理一带,并成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史书的记载不一,其主要的观点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致使中原一带社会动乱,加之当时黄河发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赵姓家族成员之中的一支就举族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来。 中原赵姓迁徙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带人到当地,使白族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为此,中原赵姓在白族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不久就被白族的酋长赐为贵族世家。赵姓成为大理白族的贵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员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赵善政的后人,成为了大理白族的大长和国的清乎官。赵善政世居剑川(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与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颇有交情。杨于贞认为当时的国君郑隆嬗不听话,于是杀死了郑隆嬗,由赵善政继为骠信(国王)。赵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长和国的国号为大天兴国,又称兴源国。赵善政在位仅两年,公元929年又因与杨干贞发生冲突,而被节度使杨干贞所废。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涌现出了不少的文人学士,其后裔之中有明代的著名文人赵炳龙。据有关史籍记载,赵炳龙自幼勤奋好学,擅长古文,名于诗词,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灭亡后,赵炳龙追随当时的抗清名将杨畏知赴肇庆(今广东省肇庆)抗清,担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南明政权被清军灭亡后,赵炳龙见清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隐居在肇庆的郊外向湖村,以教书为生。赵炳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作,所著颇多,其著作《居易轩诗文钞》8卷、《宝岩居词》等至今流传于世。又有赵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赵姓家族的后裔。赵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赵汝濂为官清廉不贪,严于律己,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其时,朝廷佞臣赵文华党羽甚众,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赵汝濂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书责谏佞臣赵文华,因而名扬四海。赵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风洒脱,落落大方,其诗文有“信手应人、不为雕虫之技”的美誉,颇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中的清代名人,比明代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尤以赵淳、赵廷枢、赵辉璧等人最著风骚。赵淳,白族赵姓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辞句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传下来的不多。赵廷枢,为赵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远诸县知事,晚年辞官归乡定居。赵廷枢所撰诗文颇多,今有《所园诗集》4卷,有诗文五百余首,流传于世。赵辉璧,洱源风羽(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人,因其祖居之地与后唐时当了两年大天兴国国王的赵善政是同地,而赵善政被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废后,就隐居下来,其后事不明;因而,赵辉璧有可能是赵善政的后裔。赵辉璧是清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高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山西临县知县,后因病归故里。其著述颇多,《古香书屋诗钞》12卷,题材广泛,内容精湛,对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与反动的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其撰写的《读诗管见》,是一部关于诗歌精辟的理论性著作,为同朝学子们所称赞,对今日的诗歌爱好者依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蒙古族赵氏 据《元史》一书记载,在内蒙古境内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有赵姓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赵氏,参与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其中一位名叫赵国宝的族人是元军进攻四川的先锋军统帅。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赵国宝统率元军的先锋部队直攻四川境内的重镇重庆,经过几十天的激战,迫使重庆的南宋守将张实投降。赵国宝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为蒙古军汉军的元帅,并同时被赐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是征服者和统治者)。达鲁花赤的头衔只有蒙古的贵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说,从赵国宝开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赵姓已成为蒙古国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国的贵族。 赵国宝之子赵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赵世延自幼喜欢读书,潜心研究中原儒家学派的经世致用之学,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赵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监察御史。其时,元朝丞相桑歌处事专横,包庇凶犯,赵世延于是当廷指责丞相桑歌,请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严办凶犯。赵世延与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伤。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将赵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赵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导儒学。其时,江南正逢水灾,赵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区之内设立多处义仓,并主持修复了澧阳县(今湖南省澧县)的环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铁木耳之时(公元年),赵世延任中书左司都事、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安西路总管等官职。元武宗海山时(年),赵世延升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因主持修复都江堰有功,晋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元仁宗时(公元年),赵世延作为少有的四朝元老进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历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赵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书请求辞官。此时,赵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让其告老还乡,于是将其诏进京城与当时几位大学者组织纂修《经世大典》。不久,赵世延被封鲁国公,举家迁居成都。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赵世延因病卒于成都。赵世延是元朝达官,也是元朝贵族之中少有的几位颇得民心的好官。赵世延为政历时九朝,共五十余年,编有《风宪宏纲》流行于世。 藏族赵氏 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姓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据《元史》一书的记载,世居在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在金朝本年出了一个赵阿歌昌,任金朝熙河(即甘肃临洮一带)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之后,赵阿歌昌率领部众占据甘肃莲花山,称王一方。后见元朝国势日盛,赵阿歌昌于是顺势而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叠州(今甘肃境内)安抚使。赵阿歌昌到叠州赴任之时,叠州城内空无一人。原来,当地居民为了逃避战乱,早已人去楼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赵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抚逃亡在外的叠州居民,亲自带领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请来内地汉人讲授耕桑技术,使叠州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为促进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昌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阿歌昌一生致力于叠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逝世于官职任上,终年八十岁。 赵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赵阿歌潘是最有作为的儿子。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取道经过临洮。其时,赵阿歌潘为临洮府事,受命随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为蒙古军大元帅,十分赏识赵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将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谋南征大计。后蒙哥统军攻四川,授命赵阿歌潘为先锋军统帅。赵阿歌潘率领先锋部队屡立战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临洮府元帅。后又因功被元帝赐名拔都(蒙古语,意为大元帅),成为元帝国声名赫赫的大元帅。拔都,不仅是大元帅,而且是专门赏赐给蒙古贵族的高级官衔。赵阿歌潘受赐拔都头衔之后,世居甘肃临洮藏族之中的赵姓家族就成为了大元帝国的贵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赵姓除了赵阿歌昌一支外,还有其他几支,其中南宋恭帝赵(口+丝-一+灬)、的后裔一脉人藏族也是藏族赵姓的主要支脉之一。 赵(口+丝-一+灬),公元1271年出生,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南宋度宗赵(礻基)之子。度宗病逝后,赵暴继承帝位之时年仅4岁,是为宋恭帝。继帝位后,因年岁太小,朝政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实际上仍由专横霸道的奸臣贾似道专权。公元1276年1月,元军打败宋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昆随同谢太皇太后投降。当年2月,赵(口+丝-一+灬)和生母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五月抵达元朝大都(今北京)。赵(口+丝-一+灬)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暂居大都。公元1282年12月,12岁的赵(口+丝-一+灬)又被迁居到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别苏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公元1288年,赵(口+丝-一+灬)已年满18岁。元世祖忽必烈担心留着他将造成后患,准备杀掉赵(口+丝-一+灬)。赵(口+丝-一+灬)、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忽必烈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己后,消除忽必烈的疑虑。元世祖忽必烈应允,于同年12月遣送赵屠、进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赵(口+丝-一+灬)长期居住在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独的庙宇生活。赵(口+丝-一+灬)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几年之后成为萨迦大寺的学问僧,一度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赵(口+丝-一+灬)在佛经的翻译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译成了《因明人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重要的经文,被藏学史学家誉为翻译大师。 赵暴老年,与一回族女子做伴。据传说,这名回族女子是元朝的皇族赵王经过萨迦大寺时,见赵孱、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于是留下一名回族女子与其做伴。不久,赵(口+丝-一+灬)与回族女子奉诏迁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山寺,在此得一子。其时,元明宗巡行至赵昆居住的甘州山寺,见山寺之上有龙文五彩神气,于是下令随行官员人寺访查,得知山寺之中别无他物,只有一小儿刚出世。元明宗正好无子,得此消息大喜,当即下诏,收赵(口+丝-一+灬)之子为太子,赐名妥好欢贴睦尔,即后来的元顺帝。故此,在《宋人轶事汇编》一书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俞应则之诗文云:“虽因浪子失中国,世为君长传无穷。”意思是说,南宋王朝虽被西湖的歌舞所断送,小儿皇帝赵(口+丝-一+灬)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这岂非天意乎?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公元1323年,赵(口+丝-一+灬)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被屈杀。其子多人,除传说中的长子为元顺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为藏族之中赵姓始祖之一。 瑶族赵氏 赵姓不仅是汉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数民族之中也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瑶族的赵姓为代表。瑶族的赵姓与其他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部分 的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没有关于赵姓始祖传说的文献记载,而瑶族的赵姓则有其姓氏始祖的详细的文献记载。依据瑶族史话《过山榜》文献的记载,瑶族的赵姓始祖是一只名叫盘夸的龙犬;盘夸与评王的公主结婚后生了12个子女,其中的第八个儿子取名叫赵瑞封,即是瑶族的赵姓的始祖。 传说,瑶族早年有一位评王。一日,评王上瑶池仙境游玩,得到龙犬一只,身长三尺,毛色黄斑,能讲人语。评王十分宠爱,为龙犬取名盘夸。其时,有一位高王,兵强马壮,率兵侵略评王。评王被打败后,只得将爱犬盘夸献给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盘夸后,仍不放过评王,时时加以侵略劫夺,令评王的民众无法为生。盘夸龙犬是一只神物,对高王的霸道行径十分不满;加之盘夸与评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决定惩罚高王,为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祸首。一日,盘夸龙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边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高王,将高王的首级咬下,冲破敌人的追杀,狂奔七天七夜,将高王的首级献给评王。盘夸龙犬因劳累过度,四肢鲜血染地,昏倒在评王宫殿的大堂之上。评王急忙宣太医急诊,将盘夸从危亡之中救活。 评王见盘夸为一龙犬,竟如此感恩图报,甚是感动,决意给盘夸以重奖。评王问盘夸龙犬要什么赏赐,盘夸龙犬回答:“评王曾有令,谁能除去高王,谁就可以与公主成亲。我要求评王信守此诺。”盘夸龙犬的要求可把评王给难住了。不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岂不断送了公主的一生。评王左右为难,终日忧心忡仲。公主深被盘夸龙犬的行为所感动,评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决心与龙犬成亲。盘夸龙犬与公主成亲后,双双进入深山老林。盘夸龙犬进入深山老林与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几年之中,公主一连生下六对龙凤胎。评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12个外孙,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于是传下圣旨,敕封盘夸为瑶族始祖盘王。与此同时,评王还给自己的12个外孙分别敕姓为: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被敕赵姓的是第八子,名叫赵瑞封,封都尉补充国公。 其时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赵瑞封出外独立谋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赵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赵宗先,分下金香炉,小名大赵;小妻生子赵宗县,分下银香炉,小名小赵。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赵瑞封后裔迁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两代以后,赵姓瑶人又从桂林迁居到了广西平乐府东门八宝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祸,赵瑞封的后裔被迫迁出八宝村,迁到上五堡京子村,与另外七姓瑶人合居。赵宗先有子五人,赵宗县无后。赵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就是瑶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赵金龙和赵福才。 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强了对瑶族人民的剥削,当时迁居到湖南江华居住的瑶人赵金龙和赵福才决定举行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两人秘密联络了近三千瑶族人民,以红布缠头作为义军的标志。起义军起事后,迅速占领了蓝山、江华、宁远、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杀贪官、斩污吏、夺田地、扶贫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赵金龙有勇有谋,率领起义军多次击退清军的围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调集了湘、广、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户部尚书禧恩亲自坐镇指挥,对赵金龙和赵福才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进行大规模镇压。赵金龙和赵福才率领瑶族义军,与强大的清军浴血奋战了二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为中华少数民族中的赵姓家族历史,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篇章。 壮族赵氏 在清朝时期,壮族赵姓家族成员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学者,他们是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广西龙州的赵荣正和赵荣章。
&赵姓郡望堂号
堂号“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爱日”等为堂号。
&赵姓家乘谱牒
赵姓家谱介绍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 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 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及经营租佃。 十一是艺文或名迹录。收录赵姓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赵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一、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赵姓在今陕西又有了新的落脚地点。 二、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姓在河北的活动区域又有所扩大。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 (今陕西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 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三、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1)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2)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赵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赵胜: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赵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赵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赵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龙区检察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