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18世纪,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科学界都无法造出永动机终于被发明了?

2014年会是21世纪的真正开端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2014年会是21世纪的真正开端吗?
如何应对21世纪?
大卫·布林(David Brin),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空间科学博士,物理学家,未来学家,NASA顾问。代表作《星潮汹涌》、《邮差》、《提升之战》及短篇小说《水晶天》均获“雨果奖”。
(大卫·布林/文)好像人们还不够紧张似的,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此文再来为你加点刺激的猛料。
此文与技术、社会、政治甚至是科幻皆无关系,相反,是纯粹的非科学,一种带“迷信”色彩的认知。
过去的两个世纪(甚至更多),并不是在其公认的时间点,即从日历上的00年翻至01年时“开始”的。其实它们并非从那时汇入历史长河。
没错。每个世纪事实上是从其第14个年头才开始。
年,两个世纪的真正开端
仔细想想。20世纪的头十年充满着后世从未再有过的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直至1914年发生的惨痛经历,才粉碎了人们以为一个崭新美好的年代将会顺利到来的美梦。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之际,19世纪的进步看上去似乎势不可挡,势如破竹。
1913年的世界,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等国家,稳定的中产阶级人士正收获着一个个出人意料的喜悦:洗衣机、煤气炉、汽油,以及当时的电气照明系统、室内排水系统、冷藏技术、疫苗接种、电话和汽车。
不断扑面而来的科技看上去是真正来自上天的恩赐。新型燃料和工业纺织技术的出现让有工作的家庭能获取双倍于之前的新衣物。各个国家纷纷禁止雇佣童工,并提供免费教育。天文学家发现了星系的真相,物理学家正将科学推向新的前沿。
想想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否也处于相似的快速发展中呢?比较一下今天的厨房和1950年代的厨房。当然,所有物件都变得更光鲜,更智能了,不过,一名来自1950年代的人仍然能流畅熟悉地使用我们厨房里的器具。但是一名来自1880年代整日操劳的家庭主妇对于1913年她女儿使用的器具却只能干瞪眼。
没错,所有这些技术进步在一战之后仍然继续在发展。社会变革,比如妇女获得投票权,是当时众多的预言之一。但在1914年后,此类天真的想法便销声匿迹了。
人们开始意识到20世纪将会是场艰辛的旅程,每一步都伴随着进步。在通往来之不易的美好时代的路上之前,时代首先会盘旋下降,跌至人类所知的最低谷,直到我们的父母(或是祖父母)于1944年艰难地从低潮中走出——这是那个开始于1914年的世纪里最备受瞩目的一年。
这只是一个信息点,另一个呢?看看1814年,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和所谓的欧洲协调为这片大陆带来了史上最长的全面的和平,各大强国放弃血腥的征战,转而将精力用来完善帝国的殖民地。1814年和1914年,这两年里,国际氛围和主题(至少在西方是如此)皆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足以代表19世纪与20世纪的真正开端。
如果21世纪发端于2014年
假设该规律仍未改变——记住这只是一个思维试验——那么对于真正的21世纪有何意义?
想一下当下弥漫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末日和阴暗氛围,充斥于小说和电影当中的后末日和反乌托邦情结,特别是青少年类型的作品,当今的年轻人似乎对传递希望的故事极为敏感,像极了上世纪60、70等年代的人。
在1813年的欧洲存在类似的末日情结,但其至少有着合乎情理的原因:历经数十载的残酷争斗看上去似乎永无尽头。
然而在当今人均暴力事件急速下跌,小部分儿童——从世界范围来看——比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营养充足,接受学校教育比例更高的情况下,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借口呢?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阻止我们关注污染、压迫、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都是政客们的手段。
的确,愚蠢而病态的态度,才是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阻碍。
于是问题来了:21世纪的新主题是否只需要我们甩掉消极的心态便可?
我们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让我们不妨想象)也许由于在2014年某人成功研制出简单、廉价又安全的智商增长药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解决问题的人。
又或者政客们决心克服自私自利的焦躁心态,回到成人的谈判桌前。
又或者某些勇敢的导演拍摄一些积极向上的电影,用一种叫做希望的观念来震醒世人。
抑或不管不顾,沉湎于2014年将会出现暴动和骚乱的想法中,历经变革后进入一个我们终将后悔的世纪主题。
又或者我们将看到自信的文明不断衰落,从对梦想的启迪陷入对某个领导人或是新的主又或是对一个简单化理念的诚惶诚恐之中。
这些,同样可能发生。无论哪种情况发生,请都不要为我冠上预言家的头衔,我所做的只不过发现了一种规律。对于允许我所说的那些消极情况发生的人们,我不需要他们的尊重。
(译自,译者:萧傲然)
你可能感兴趣
引用 的话: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出现在果壳上来自所谓XX14年是一个世纪的开端,只是个提高兴致的噱头,文章回顾了上两个世纪开始时的社会、心理和科学特点,展望在现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方向,虽然说得简略,也算是个社会发展方面的文章。
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出现在果壳上来自
话说回来,凭什么历史的周期就正好是100年呢?也有可能是80年或者120年之类的。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29)
。。是吗?来自
究竟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出现在果壳上来自
引用 的话: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出现在果壳上来自所谓XX14年是一个世纪的开端,只是个提高兴致的噱头,文章回顾了上两个世纪开始时的社会、心理和科学特点,展望在现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方向,虽然说得简略,也算是个社会发展方面的文章。
那2014作为世纪开始的标志呢?第二次甲午战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我倒认为每个世纪的40年代是世纪的开始。17世纪40年代清兵入关、英国革命,18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发端,19世纪40年代欧洲革命,20世纪40年代二战胜利。
是不是再过20年就要世界大战了
引用 的话:是不是再过20年就要世界大战了照1914年的调调,估计今年就要大打了,呵呵
话说回来,凭什么历史的周期就正好是100年呢?也有可能是80年或者120年之类的。
正如笔者本人所说,这也只是一种思维游戏罢了。历史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够界定其进程节点的。来自
引用 的话:话说回来,凭什么历史的周期就正好是100年呢?也有可能是80年或者120年之类的。没错,还可能是36年77年又或者42年呢!
也许2014年欧洲那个大盘子会制造出一个小黑洞开启太阳系新时代。哦也。
搞不BB的是什么?没有中心,没有论点,没有说明任何有意义的东西
智能科学专业
总体来看21世纪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非常革新的科技。。。。如果体感设备、移动终端算的话也许还行。。。
谁告诉你一个世纪必须是100年了,难道就没可能是50年、70年‘、80年、90年?
作为一名中国人,从不担心这些……来自
反正蓝星是我们的思密达来自
那啥,那个什么作家就回顾了年,那之前的呢?比如14年,114年,214年等等呢,再比如公元前14年之类的呢,举两个特例就说明问题了?
太牵强了,文中这种所谓“开端”的例子,任何一个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在任何一个年代抓出一大把来,完全是软文。
为啥果壳会放这种文。。。
还有一个月不到就2015了,似乎,没啥大事发生啊
所以明年就会真正要开始生命科学的世纪?
这篇文章怎么没有尾巴……
我以为误入豆瓣
如果这次埃博拉病毒爆发无法控制,最终导致人口大量减少。2014就能被定义成一个转折点,一个新世纪的开端。
引用 的话:那2014作为世纪开始的标志呢?第二次甲午战争?就怕是第二次但泽
2014年,有2个人申请了第2类永动机,且已通过初审并公开。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20世纪末的通俗文化可以悖论式地反复吟唱&爱就一个字&,但累积的分量或许仍不及200年前雪莱的一句&有一个字经常被人亵渎,我不会再来亵渎&。
  爱是始终被作为公理而无言认可的一种人类情绪,同时也是最初一批被当作定理反复认证的人类情感。人们对于奇点追查的执著,并不亚于追查时间与宇宙奇点之时。德尔斐神庙上那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一直被视为类似&知识改变命运&的鞭策警句,但回归到原本的古希腊语文本&&&?&& &&&&?&&才能看出它的真实警示之意:&认清你的界限。&如同探究人类起源容易陷身混沌一样,试图洞察人类之爱,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瞥见属于我们认知中的某一种爱。
  物理世界里没有比光更快的,但人类思维中确实存在一种无内蕴质量的东西比光更快:。虽然因其无质量,所以也无能量改变什么,以量子的维度来看,被保留的仍能永存。&&得以逃脱时间的黑洞,自本初存在至今而且还能成为问题,靠的不过是这点记忆。假如说星星会在爱情与婚姻的天空中扮演某种角色,那么它更多关照的应该是爱情:日出月落,星辰常在;即便坍塌成黑洞,无失它曾是亮星。星辰的魅力曾诱使与雪莱同时代的济慈在他最著名的情诗起首写下&明亮的星!愿我像你那样安稳&,但他显然不是第一位满怀爱意的观星客,&明亮的星&中的爱情DNA很可能源自济慈当时与心上人共读的一本书:《神曲》。众所周知,《神曲》三部曲都意味深长地以&星辰&一词结尾。不过,我们也许得从耐心地下地狱开始,哪怕我们遇到的罪更多于爱。
  飞升与回归
  从来不会有人唐突地将《神曲》只视为与爱情有关。只是《神曲》确实与爱情有着纠缠不清的牵连。暂且不论《地狱篇》中弗兰切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那对痴男怨女的经典爱情桥段,贯穿三部曲全篇的贝雅特丽齐(Beatrice Portinari)也无时不提醒着读者但丁自己的那段情史。但丁与贝雅特丽齐这段完全是单维度的恋情建立在比东方式&三笑&还要吝啬的两次偶遇基础上,却足以令但丁感觉&在那一瞬间,潜藏在我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开始剧烈地震颤,连身上最小的脉管也可怕地悸动起来,它颤抖着说:比我更强有力的神来主宰我了&。这股力量终于在贝雅特丽齐去世5年后的1295年会聚成见证这段恋情的诗文合集(Prosimetrum)《新生》(La Vita Nuova)。不过,正如后来许多但丁研究学者指出的那样,当贝雅特丽齐在但丁13年后创作的《神曲》中以恋人、长姊和慈母的形象出现时,但丁才真正获得了从情欲之爱飞升到爱慕作为宇宙推动力的终极之爱的&新生&。
  但丁在后世人眼中或许显得迂腐,但他却也未曾料想后世会产生诸多对爱更繁琐的诠释版本。距离但丁&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500多年后,英国诞生了一位姓名中同样含有&但丁&(Dante)且持有独特爱恋观的画家兼诗人: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罗塞蒂出生受洗时得到的名字是&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依照西方的命名传统,&加布里埃尔&(Gabriel)是他的大名,其后在家族姓氏&罗塞蒂&(Rossetti)之前的名字由左至右&意淫度&递增,类似于中国的名与字、号的关系:排在第二的或许是纪念某位亲友或命名日圣徒,再往后的就纯属个人发挥。这种命名法留下的最文艺的例证之一是莫扎特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全名&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对莫扎特最亲昵的称呼其实应该是&约翰&,而为后世众多拥趸唏嘘的&上帝的宠儿&(Amadeus)此时还谦虚地隐身在&Theophilus&背后。回到罗塞蒂自身,他的父亲老加布里埃尔(Gabriele Pasquale Giuseppe Rossetti)是如同但丁一样被放逐出意大利的诗人,还写过有关但丁诗歌中神秘意象的评论文章。尽管间隔近半个多千禧年,他算是有理由给自己长子的名氏中加上&Dante&。罗塞蒂的母亲出身另一个意大利移民学者家庭,她的哥哥正是英语史上第一篇吸血鬼小说的作者珀里多利(John William Polidori)。有这样的家庭环境,罗塞蒂本人后来成为意境虚渺、预示象征主义出现的&前拉斐尔画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创始人之一也就不足为奇。在前拉斐尔画派的理想世界中,绘画的偶像是乔托(Giotto di Bondone),诗歌的偶像则是与乔托同时代的但丁。罗塞蒂也正是从此开始将自己全名中的&Dante&部分提至起首。罗塞蒂不仅创作过多幅与但丁有关的画作,以早逝的妻子西德尔(Elizabeth Siddal)为模特创作的一幅《被赐福的贝雅特丽齐》(Beata Beatrix)更暗示出他对自身与但丁更深层的认同度。然而,毕竟是间隔了500多年,《新生》中仰望天穹的&以爱之主宰之名称颂&已经演变成《生之寓所》(The House of Life)中恋人间俯视的&你并非为我而来,我俩的爱亦非来自上帝&。与《新生》类似,《生之寓所》汇编了罗塞蒂在西德尔生前写给她的情诗,曾随西德尔下葬,但数年后经友人劝说开棺取出付印。诗集出版后遭多方非议,诸如&借着初绽的婚礼之花向两侧舒展/自连理枝头&这样的诗句甚至促使苏格兰作家布查南(Robert Williams Buchanan)专门为谴责罗塞蒂而发明了一个名词&肉欲学派&(Fleshly School)。
  罗塞蒂对批评的回应是:诗歌不过是&瞬间标碑&(moment&s monument),而整个诗集不过是尝试用一系列&瞬间标碑&以马赛克的形式还原情感本初。事实上,甚至在西德尔仍在世时,罗塞蒂的情感&瞬间标碑&已经随着画布上模特面孔的更迭而五彩斑驳。这其中不仅有罗塞蒂在婚前就已结识、西德尔去世后以&女管家&身份出入罗塞蒂家中的康沃斯(Fanny Cornforth),也有&前拉斐尔画派&中罗塞蒂的&兄弟&、画家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妻子简(Jane Morris)。不过,即便是罗塞蒂晚年确实只有&面对面&关系的&御用模特&的维尔丁(Alexa Wilding),所有这些缪斯在罗塞蒂的画布上都呈现为近似于孪生姐妹的相貌:同样迷茫的眼神,同样素描教学石膏像般标准的古罗马鼻子与下颌。类似的模式甚至呈现在罗塞蒂本人为男性模特创作的肖像中。另一任性符号是画中人浓密的棕红色头发。和家族中很多人一样,罗塞蒂的头发确实是棕红色的,家族的发色从他们姓氏&Rossetti&(红色)的原始含意中就能看出,而这个绰号般的姓氏据说从罗塞蒂起回溯四代就能和意大利某个古老的贵族血脉联系起来。
  以更骨感的现实眼光去探查贝雅特丽齐为但丁带来的&新生&神话背后,也会发现但丁的某种任性。据《新生》中记述,但丁首次见到贝雅特丽齐是在他9岁时。早订婚娶并非只属于东方,3年后,但丁依照当时风俗与来自当时佛罗伦萨权贵家族的杰玛(Gemma di Manetto Donati)订婚。6年后,18岁的但丁与杰玛完婚。4年后贝雅特丽齐也与当地一名富有的银行家完婚。贝雅特丽齐婚后住在距离但丁家不远的一处寓所里,然而两人再未相见,《新生》里所记述的两人宿命般的第二次相逢是在但丁订婚的前一年。贝雅特丽齐在完婚后的第三年去世,但丁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创作《新生》中爱意炽烈的文字。贝雅特丽齐留在尘世的短暂24年因《新生》的铺陈而广为后世所知,她在尘世之外的形象更因《神曲》而成为延续千年的象征符号。与此相比,后人对但丁的正式结发妻子杰玛知之甚少,史料上连她为但丁生育的子女的数量都很不自信地徘徊在3个与6个之间,究其源头,是因为但丁在自己的文字中对妻子几乎只字未提。
  但丁对于爱的任性在近600年后因一位如同古希腊的帕里斯王子一样乐于做&爱的评判&的法国作家兼学者帕里斯(Bruno Paulin Gaston Paris)而获得正式辩护。作家帕里斯在1883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创造了&amour courtois&一词,这也就是后来人们言及中世纪时少不得挂在嘴边的&典雅之爱&(courtly love)。与但丁在名氏上遥相呼应的罗塞蒂显然更加幸运,因为他的有生之年贯穿了19世纪这个日益乐于为这类任性做各种辩护的年代。1856年,罗塞蒂的画作开始呈现模式化复古迹象期间,即将被20世纪后的人们熟稔的心理医生弗洛伊德诞生。罗塞蒂的晚年正值精神分析学派成型之期。&本我&、&自我&、&超我&乃至&自性&、&我性&等词语日益成为与&爱&理所应当的关联词。待21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可以熟练地列举出有关&爱情起源&的四种理论时,但丁在《新生》中听到以&吾乃汝主&(Ego dominus tuus)的名义降临的&爱&似乎已经如同触摸屏替代键盘一样更加触手可及。
  如今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爱情起源&四种理论包括:人格缺陷说、完美人格说、生理唤醒说以及社会规范说。&人格缺陷说&(personality inadequacy)可以追根溯源至弗洛伊德那些当时惊世骇俗、如今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理论:爱情是恋爱者在伴侣身上映射出个人未能实现的理想概念。在20世纪末,这一理论被以卡斯勒(Lawrence Casler)为代表的学者总结为&爱就是害怕失去获得满足的源泉&,又经皮尔(Stanton Peele)澄清其与&成瘾&(addiction)之间可能存在的危险关系。皮尔在《爱与成瘾》(Love and Addiction)中将&成瘾&定义为:&当一个人对一种感觉、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着迷时,他就会把用来处理他周围的或个人其他事情的一切兴趣和能力集中起来,以至于他逐渐地把这种感觉当作是他获得满足的唯一&。但皮尔同时又强调爱情与成瘾是相反的,因为:&爱情是一种广泛的经历,它能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世界和了解除身边以外的人,它能使人更活泼、更勇敢、更开放。爱情是一种帮助性的关系&&是友谊和吸引力的延续。&无论&人格缺陷说&一派如何强调人格缺陷乃至爱并非是&病理性的&,而是人类状态的内在产物,&完美人格说&(personality adequacy)的学者们总是会在潜在的道德高度层面上更受恋爱中的男男女女们欢迎,因为他们相信&爱的容纳力和爱的倾向性只来源于完美人格&。支持这一假说的美国心理学家文奇(Robert Francis Winch)就提出:&缺乏爱的人对爱的需求能使那些可以提供此需求的人更有吸引力。人是充满爱的,他们需要把这种爱去表达给其他人或具体的某个人。&这种假说还得到了来自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的支持:&完美人格的人即使没有具体的爱人也能正常生活,这种需求应该被理解为&所喜欢的而不是所必需的&。当一个人的感情和性的需要在爱情中得到满足时,他看起来是最正常的。&
  有了只论人间柴米油盐的&人格缺陷说&与&完美人格说&,&生理唤醒说&(physiological activation)出现并将爱情进一步还原至生物层面上已经是可以预料的事情。薇斯特勒(Elaine Walster)在名为《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的著作中引用实验数据论证:当人类的感情在生理上被强烈唤醒时,他们会产生激烈的爱。当然,这一唤醒的前提是受试者的认知能自发且正确地诠释触发事件,恰如侦探小说一旦&剧透&便会削减一半的刺激,只有在不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的前提下产生貌似恋爱的掌汗、手颤、心悸、呼吸急促等&裸唤&生理反应时方是真爱。假如说&自我&与&本我&是19世纪人们为爱做辩解时最顺手的词语,自从2000年那种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因诺贝尔医学奖而广为人知后,它已经取代&本我&等成了现代人辩解&情不得已&时最便利的说辞。美国人类学家费雪(Helen Fisher)2004年的著作《情种起源》(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里更是如同化学课本一样列举了人体中与&爱情连锁反应&有关的一串:多巴胺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爱情初始的欣喜若狂实际上是我们体内多巴胺的狂欢;狂欢的接力棒随后交给多巴胺的衍生物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物质如同相声中的捧哏与逗哏一样继续刺激人形小白鼠茶饭不思;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上升会带来五羟色胺的骤降,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缺失确保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亢奋反应持续在高音区激荡。按照费雪的说法,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大脑中的&爱情奖励回路&,&恋爱中人的大脑就像风车上的老鼠一样停不下来&。至于爱情中&忠贞&的这一部分,费雪认为人体中对此负责的物质是丘脑下部和性腺分别产生的后叶加压素和催产素,这两种物质的分泌会使双方产生强烈的依恋感。唐璜等花花公子在19世纪的心理治疗床上可能要听很多&自我&、&本我&的絮叨,在20世纪很可能只会被简短诊断为&睾酮激素水平高于基准线,致使后叶加压素调节失衡&。
  然而,人类的大脑毕竟不是在真空中进化的,于是关于&爱情起源&又有针锋相对的&社会规范说&(social norms)。这一派学说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的东方人看来难免有些后知后觉,但仍不妨碍他们绽放自己残忍的学术之花,其代表人物格林菲尔德(Sidney M. Greenfield)提出:浪漫的爱情是行为的复合物,它的功能是激发双方站在丈夫&父亲和妻子&母亲的位置上并形成核心家庭,因为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化;社会所赋予爱情的这种角色包括繁重的责任,而且社会利益有可能与恋爱双方的个人利益相冲突,所以双方必须认识到生活不能仅仅考虑物质,爱情因也此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同时使社会体系处于良好的工作秩序并持续发展。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高级讲师的金泽哲(Satoshi Kanazawa)是首位将进化心理学导入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学家,他秉承的东方血脉似乎导引他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更直指心性但也更容易拉仇恨的理论。2008年,金泽哲对历史上280位伟大男性科学家的生平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在结婚之后几年就丧失了创造力。他由此得出结论:天才们之所以婚前成就斐然是因为他们&想用才艺给女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金泽哲认为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音乐、绘画、写作乃至犯罪领域,因此人类所有的艺术、战争、科学、商业等都不过是为了完成一场场交配游戏。
  如果将对于爱的对象和爱的起源奇点的&围猎&看作圈羊游戏,画家罗塞蒂很容易进入各种&本我&、&自性&的圈内,诗人但丁的足迹却总有些飘忽。倘若诗人但丁是心理医生弗洛伊德的病人,弗洛伊德很可能在病历上记下这些史实:1272年,但丁在7岁时生母去世,随即但丁的父亲迎娶继母拉帕(Lapa di Chiarissimo Cialuffi),虽然没有史料证实但丁的父亲正式与拉帕成婚,但丁的继母后来生育了两个孩子却是事实;日,9岁的但丁在父亲的陪伴下与8岁的贝雅特丽齐在一次正式宴庆上初次见面并一见钟情;1275年,10岁的但丁开始接受教育,与他的学历平行的是父亲为他安排的婚事;1283年,在但丁完成他那个时代认可的成人学历的第二年,但丁的父亲去世,同年但丁与他6年前订婚的未婚妻完婚;随后就是只呈现在但丁笔下的爱情故事。无论500年后画家罗塞蒂在画布上涂抹了多少与但丁有关的作品,诗人但丁与罗塞蒂想象中的但丁在对于爱的理解上已经出现了时间造就的漏斗深渊。即便敢于面对深渊如弗洛伊德,实际上已经罕有人能体会但丁在《神曲&地狱篇》开篇所写的&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反倒是那位理工男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中的话更容易带我们瞥见但丁的内心:&人们可以将诗人但丁针对地狱入口所说的话恰到好处地应用于事件视界:&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任何东西或任何人,一旦进入事件视界,就会很快地到达无限致密的区域和时间的终点。&所谓&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是指黑洞周边的假想边缘,在事件视界以外的观察者无法利用任何物理方法获得事件视界以内的任何事件的信息,同时也不会受到事件视界以内事件的任何影响。回归到但丁,他的爱情也许在外围观测者看来是黑洞,但对于但丁而言,这是《神曲》飞升的奇点。
  对于爱的奇点的终极实验,最极端也最备受非议的莫过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rederick Harlow)以残忍著称的恒河猴实验。哈洛承继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类伴侣之爱源自母子之爱&的假说。在一系列实验中,哈洛把新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拿走,于孤立封闭的环境下抚养,没有其他同伴,有的只是哈洛制作的人造猴妈妈。实验结果证实,如此成长起来的恒河猴缺乏正常社交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抑郁、自闭行为,有些在回到猴群后绝食而死。哈洛又将自闭的母猴安排在不能反抗的情况下进行交配,结果这些从小没有母爱的母猴被证明同样没有感情能力抚养后代:她们对自己的后代漠不关心,实验中甚至发生过母猴因愤怒砸碎幼猴头骨的事件。母猴杀婴固然触目惊心,实验中幼猴对极不友善的人造猴妈妈的反应更令人叹为观止。哈洛在实验论文中这样记述:&第一个(假猴子)母亲是用布做的。它可以喷射高压空气,几乎能撕裂小猴的皮肤。小猴的反应只是更加紧紧地抓住假妈妈,因为受惊吓婴儿的本能就是如此&&但我们没有放弃,做了另一个机械猴妈妈。它能够猛烈地震动,但小猴只是抓得更紧。我们做的第三个猴妈妈能够从身体里弹出铁丝网,把小猴打飞。小猴被打飞后重新爬起来,等待铁丝网收回去后又爬上假妈妈。我们最后做了一个&刺猬&妈妈。它可以浑身弹出尖刺。小猴被这些尖刺吓坏了,但是等到尖刺收回去后,小猴仍回到&妈妈&身边,紧紧抓牢。&
  哈洛的实验在今天当然不可能重现。即便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实验方法也已经引起争议。如今人们很难想象,&爱&(love)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是一个禁忌词语,因为占据主流地位的行为主义流派(behaviorist)认为这种说法&不够科学&。据说在一次学术大会,每当哈洛用到&love&,另一位心理学家就纠正道:&你的意思是指&亲近&(proximity)吧?&哈洛最后忍无可忍说:&也许你对&爱&的全部理解仅限于&亲近&。感谢上帝,我可不是这么感情贫瘠!&1958年,哈洛成为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会长,他在协会年会上发表的致辞与他的恒河猴实验一样成为心理学历史上的经典。致辞以展示恒河猴的实验过程为主体,标题是《爱的本质》(The Nature of Love),以这样的词句开篇:&&爱&是一种奇妙的状态。它深邃、温柔、有予必有得。亲昵且个人化的本性使一些人认为它不是一个适合实验室研究的课题。但是,无论我们个人会有怎样的感受,作为心理学家,我们被赋予的使命就是分析人类与动物行为的方方面面直至最变异细节。& 这篇致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轰动一时,它的结尾尤其令业内同行印象深刻:&不管历史如何走向,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已经窥见到了爱的本质。&
  哈洛自信在实验中找到了&爱&,在实验外却是抑郁症患者。哈洛曾经历三次婚姻。同时代人对他的印象是:个性敏感,很需要婚姻和伙伴关系。恒河猴实验的后期,哈洛的第二任妻子罹患癌症,哈洛的抑郁症因此恶化,甚至一度被迫住院治疗。哈洛将隔离恒河猴的铁笼命名为&绝望之坑&(pit of despair)。有同事问铁笼的用途,哈洛回答:&为了看到抑郁。&
  恒河猴更为人所知的别名是&猕猴&,作为灵长类中最常见的一支,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2500万年。由于适应性强、饲养容易而且生理上与人类近似,所以恒河猴幸或不幸地被选中用于许多与人类相关的实验。无论现代人的&智人(Homo sapiens)起源说&现在正遭受多少严肃的或过于玄奇的质疑,这些与人类从外形到血液中都充满相似处的灵长类总会让我们产生别样的感情。当抑郁中的哈洛与铁笼里的恒河猴对视、搜寻&爱&的蛛丝马迹时,大西洋彼岸刚去世的荣格留下的一段话本应能给他一些安慰:&患者和我一起向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位200万岁的人讲话。归根结底,我们的大多数困难来自失去了与我们本能的联系,失去了与储存在我们心中未曾忘却的古老智慧的联系。那么,我们在哪里与我们心中的这位老人取得联系呢?就在我们的梦里。&英国心理学家、荣格专家史蒂文斯(Anthony Stevens)2004年在《200万岁的自性》(The Two-Million-Year-Old Self)中进一步论证:&我们的自我(ego)常常只想认识可知的东西,而忽略了不可知的东西。但是,正如荣格所体验到的&&而且已经建构在所有荣格分析学家的训练中&&我们也能认识不可知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意识的自我必须向一个更高级的力量投降,这个更高级的力量就是自性(self,神圣意象或精神的中心和整体)。&&梦尝试在精神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架设桥梁。为这一艰巨任务负责建设内部桥梁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原始的天才:200万岁的自性。实验证实梦的活动是从非常古老的大脑部位开始的&&遇见这个有200万年历史的内部世界就是去体验我们人类的种系发展史,这是一种个体的新发现。&
  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托马斯&曼说:&不管我们把探究的工作扩展到多远、不管我们把视界限放得多宽,我们寻求的终极基础却退隐至更深处。&尽管有种种尝试,对爱的奇点的探寻或许终将依仗&200万岁的天才&,但丁将《神曲》之旅设定在梦中并不是偶然。在实体世界里,即便是哈洛的实验也不过再次证实我们无法描述什么是爱,只能描述什么不会成为爱。光谱中的七种色光在空中会汇为纯净的白光,而当人们试图在纸上把代表它们的实体颜料融合时却只能得到一团漆黑,恰如我们可以解析出无数与爱有关的词汇,却无法人工合成最本初的爱情。就人类群体记忆而言,&200万岁的天才&其实一直陪伴在我们触手可及之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范&奥维(Raymond Van Over)在《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Sun Songs: Creation Myths From Around the World)的序言中所说:&曾经有过一个时期,&仪式&表现了有语言以前的现实。但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使之真实化而且更多地倾向用语言和科学的符号来描述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用词语表达得是否正确是一回事,事实是现代科学总是不断地在计算数量,进行描述和制作标签。我们的安全感似乎往往取决于我们描述的能力,最终竟偏重于描述甚于判断或智慧。我们不大能容忍有语言以前的对自然世界的表现&&当我们阅读神话并认同我们的起源时,我们的内心生活和真实化了的现代对自然的描述之间的巨大距离也就缩小了,从这个意义来说,古代神话是寻求回到老家的路途的一种方法。&
  爱的初始熵
  奥维还曾感慨:&人类似乎是一种不成熟的捉摸不定的动物,经常过着钟摆式的生活,在明确和混乱、宁静和恐怖之间左右摇摆,人类似乎通过幻想创造生命,所以神话或许最终就是一幅幻想的屏幕,人类精神将其命运投射于其上。&这样的比喻颇容易令人联想起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他们只能看见投射在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存在,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柏拉图为他的囚徒留下了看到真实世界的出口,神话的投影戏的问题却在于:我们怀疑自己就是放映员,而且在&大母神&与&大洪水&已经成为泛滥桥段的情况下,不知道杂乱的仓库里哪个才是母带。
  暂且撇开对&爱&讳言或被讳言的东方文化,最广为人知的有关&爱的起源&的神话自然是阿弗洛狄忒的诞生。这位古希腊爱神从浪花中来到世间的过程更因与但丁同时代的波提切利的那幅名画而被定格,成为无数观众心目中&爱&的符号。然而,暂且不论波提切利在画中是否添加了自己的诠释,即便是这个神话本身距离爱的奇点也都显得过于遥远也过于年轻,因为对于定义&本初之爱&来说,这个故事带有太明显的负熵(negentropy)色彩。
  &熵&(entropy)原本是一个物理变量,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于1850年提出。&entropy&是克劳修斯用希腊语的前缀&&&&(内在)与&&&&&?&&(转变)创造出的词,表示&一个封闭系统不受外界干扰时朝向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能量分布得越混乱,熵值越大;能量分布得越有序,熵值越小。然而,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同年,后人尊为&热力学之父&的爱尔兰物理学家汤姆森(William Thomson)在&熵&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又被称为&熵增定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这一定律终结了人们对&永动机&的梦想,更加不妙的是它预示了一个不大美妙的宇宙结局: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万物终结于&热寂&。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944年在《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一书中提出&负熵&概念。作为&熵&的对立面,负熵代表了有序化、逻辑化与组织化。在薛定谔看来,负熵的存在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宇宙免于热寂的终局,而且事实上&生物以负熵为食&。负熵在书中原本用一个词组来形容:&negative entropy&(消熵)。更具浪漫气质的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L&on Nicolas Brillouin)在1953年将它缩减为听起来&乐观些&的&negentropy&。毕生致力于创造一门可以兼容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方塔皮(Luigi Fantappi&)曾试图用更具有生物术语色彩的&syntropy&(交熵)说法替代&negentropy&,虽然没有成功,但&熵&与&负熵&的概念已经随着爱因斯坦可能并没有说过的一句&熵定律是科学定律之最&而开始作为某种&百搭下联&渗透到各学科的词汇表中。当1948年&信息论之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创造出&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之说以后,熵日益从物理学的小游乐园进入到社会学的大卖场,美国小说家品钦(Thomas Pynchon)都曾发表过一篇名为《熵》的短篇小说。
  于是21世纪就有婚姻学家说:&从宇宙的熵增趋势来看,爱情的发生绝对是一个减熵的事件,在人生势不可当地一切归于解体、腐朽和混沌的大趋势当中,爱情在这污浊的洪流中像一座无缘无故突然显现的小岛,中流砥柱似的挺立在洪流的正中。&爱情经常被诗意地形容为&炽烈&的,但更诗意的想法是爱情是抵抗整个宇宙走向热寂最有力的负熵之一。然而,依照信息熵理论,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阿弗洛狄忒自海中诞生的故事来自创作于公元前730年至前700年间的《神谱》(&T&&&&&?&)。《神谱》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希腊诗歌之一,尽管围绕它的作者身份问题学者们争论不一,但它最早完成了对古希腊诸神谱系的系统化整理却是公认的,因此,即便不是面对波提切利的画作,我们在《神谱》中所看到的有关阿弗洛狄忒的诗句也不过是爱的奇点上更多更无序的初始熵从远古投射过来的幻象。另一方面,语源学上的证据证明阿弗洛狄忒的希腊语名字、源自&泡沫&之意的&?&&&&?&&&可以追溯至更加古老的克里特语以及塞浦路斯语中的&Aphord&ta&。语言学家贝克斯(Robert Stephen Paul Beekes)编纂的《希腊语语源辞典》(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Greek)中就将这一名字归源于曾经在塞浦路斯居住的腓尼基人。由此可见,即便是在以地中海古希腊文明为链接纽带的欧洲文化中,爱的诞生地也可能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远为广阔。
  甚至作为爱神的阿弗洛狄忒本身的名字都比我们通常知道的复杂。《神谱》中这样咏唱:&泡沫中孕育了一位少女。起初,她向神圣的库忒拉靠近。尔后,她来到波涛滚滚的塞浦路斯(Cyprus)。在塞浦路斯,她现身为庄重可爱的女神,在她娇美的脚下绿草成茵。由于她是在泡沫中孕育的,故诸神和人类都称她阿弗洛狄忒;由于到过库忒拉(Kythera),也称&库忒瑞亚&(Kytherieia);又因为出生在波涛滚滚的塞浦路斯,故又称&塞浦洛格尼斯&(Cyprogenes)。&在人类学家看来,这段看似絮叨的叙述正隐藏着爱神真正的家乡。
  库忒拉是爱奥尼亚海中的一个小岛,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角隔海相望,传统上被列为&爱奥尼亚群岛&(??&&&& Ν?&&&)的七岛之一,虽然它与其他六岛实际上相距甚远。库忒拉岛拥有与公元前3000?前1450年的米诺斯文明(Minoans)同期的考古遗迹证实自己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在为爱情能够&千帆竞发&的史诗年代,库忒拉岛作为海路中的战略要冲也确实可以被商人、水手乃至征战者以各种理由视为&神圣&,只是后来如同希腊的许多地名一样,不免被拜伦感慨&难道你一向庄严的竖琴/竟至沦落到我的手里弹弄&。这里曾经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几度易手于斯巴达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场,自罗马帝国长期占领后又被威尼斯公国统治,1797年落入法国之手,此后先后被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据,直至1864年才被归入现代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地处欧亚交界地的岛国塞浦路斯在21世纪普通看客的视野中几乎只退居为&旅游目的地&或是&廉价移民地&的角色,但它实际上拥有可追溯至公元前1万年前后的考古遗迹,是地球上可证实有人类活动踪迹的历史最悠久地区之一。历史悠久也赋予了塞浦路斯至今难以走出的移民的命运。在它远超过&上下五千年&的万年历史中,塞浦路斯曾接纳过来自亚述、腓尼基、古埃及、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直至与库忒拉岛在中世纪之后的命运类似的各种东西方文明。库忒拉岛上相当于雅典卫城地位的&老卫城&(Palaeocastron)遗迹中包括一座敬奉给阿弗洛狄忒的神殿。在塞浦路斯被当作&爱神岛&而广做旅游宣传之前,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老派法国情种们心目中的&爱神岛&其实是库忒拉。波德莱尔在收入1857年《恶之花》的一首《库忒拉岛之行》(Un voyage & Cyth&re)中说,那里是&甜蜜隐私之岛,心灵欢悦之岛&。比波德莱尔早一个世纪、恰逢18世纪&风流年代&却无缘薄命于&黄土垄中&的法国洛可可派画家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最著名的作品是含义暧昧的&P&lerinage & l&?le de Cyth&re&,这一标题在中文掩藏在《舟发西苔岛》这样典雅的译文之下,实际上也不过直指&使精神充满了爱情和烦恼&的库忒拉。
  爱神并非始于波提切列式的地中海鲜花呵护中,其实这并非今人的发现。早在有公元纪年后的2世纪,已属罗马帝国治下的古希腊地理学家鲍萨尼阿斯(Π&&&&&?&?)就已经凭借自己游历的经验提出:最早建立阿弗洛狄忒崇拜的是亚述人,亚述人之后是塞浦路斯的腓尼基移民,然后是定居在亚实基伦(Ascalon)的腓尼基移民,最后再由腓尼基移民转授给库忒拉岛的居民。亚实基伦是史书上迦南(Canaan)地区最古老也最大的港口,属于曾经史籍中所记载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s)&五城&(pentapolis)之一。这座大西律王(Herod)诞生之地的城市至今拥有多个语种的命名,可见不容小看。19世纪末曾有潮流质疑西方经典中爱神的所谓&近东&(Near East)起源、试图论证阿弗洛狄忒作为古希腊自创神的可能性,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再次发生转变。德国学者布克(Walter Burkert)的论著重新认定了近东对古希腊早期宗教(尤其是阿弗洛狄忒崇拜)的显著影响,而且这一影响能够上溯至公元前8世纪,当时先古希腊正处于亚述人第三次复兴后建立的强大的新亚述帝国(Neo-Assyrian Empire)羽翼之下,史学上称之为地中海地区的&东方化时期&(Orientalizing period)。尽管两河流域还有公元前3000年出现的阿卡德帝国(Akkadian Empire),不过在以弗赖伊(Richard Nelson Frye)为代表的古中东学者看来,纵贯公元前10?前7世纪的新亚述帝国才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学术上的论证暂且留给田野考古去挖挖补补,在观察者看来,最有趣的或许是作为&爱&的象征的阿弗洛狄忒回归到奇点时的本意。
  《神谱》中有关阿弗洛狄忒最后的名字的介绍经常被善意删除,而这种删除本身也应和了&爱&在爆发奇点之后本身的自我删除。如今即便人们都能领会到《神谱》中阿弗洛狄忒最后名字&philommedes&被荷马改写为&philommeides&,从而赋予&爱&以&灿然爱笑者&命名的用心,古希腊的阿弗洛狄忒与近东乃至中东的关联中仍潜藏着她初始的心性。所谓&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如今在欧美史学界已经算不上时髦词,只不过这个&东方&并非与太平洋毗邻的&东方居民&心目中的东方。&亚洲&(Asia)一词的创造者是堪称后世所有移民创业者偶像的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以及周边频繁的海上活动赋予了他们强大的方位感,只不过如同所有地图绘制者一样,腓尼基人的标尺是以自己为核心的:腓尼基人本土范围以东被泛称为&Asu&,意为&日升之地&;以西则泛称为&Ereb&,也即&日落之地&。古希腊人承袭了腓尼基人的地理观,有了&?&?&&一词,于是有了后世的&Asia&(亚洲),也因此有了近东、中东与远东之分,而在远东的某些角落看来,欧亚交界处的&小亚细亚&(Asia Minor)实在是过于欧洲。至于&欧洲&(Europe)名称的来源,它与腓尼基语中&Ereb&的相似一望可知,而更广为人知的是古希腊典籍中腓尼基公主欧罗巴(Europa)的故事。《荷马史诗》中说欧罗巴被主神宙斯诱奸,然后带至克里特岛;4个世纪以后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欧罗巴是克里特人绑架到克里特岛的,以此报复腓尼基人对阿耳戈斯(Argos)的公主伊俄(Io)的绑架。无论是荷马还是希罗多德,两个故事的结尾都是:这位公主将她的名字留给了对于腓尼基人来说的这片西方世界。然而,在成文时间略早于《荷马史诗》的《神谱》中,欧罗巴却是海神忒提斯(&T&&??)与她的哥哥、荷马所称的&环流大洋神&俄刻阿诺斯(?&&&&??)孕育的3000&美踝&海洋神女之一。&海洋&的出现很难不让人再度联想起同样诞生于海浪中的阿弗洛狄忒,而且阿弗洛狄忒和《神谱》中这位欧罗巴在辈分上的差距并不像《神谱》在叙述先后顺序上表现出的那么遥远:俄刻阿诺斯和忒提斯同是天神乌剌诺斯(&O?&&&??)和地神盖亚(&G&?&)的儿女,而阿弗洛狄忒可以算是乌剌诺斯最后一个女儿。
  虽然《神谱》中的描写看似诗情画意,但阿弗洛狄忒的诞生实际伴随着阴谋与血腥;《神谱》外欧罗巴的故事追其根究也不过是一场暴力抢婚。刻下了&认清你的界限&这一警句、留下一整套以神祇的名义上演的爱情肥皂剧的古希腊人以及他们的邻居很可能比他们留在文字上的表象更了解所谓&爱&的本质。卢奇安(&L&&&&&&??)公元2世纪写下的《论叙利亚神祇》(Π&&? &?? &S&&?&? &T&&?)中就有颇为有趣的一段记述:&在腓尼基人定居的赛达(Sidon)地区也有一座大型神殿。他们称之为&阿斯塔特之殿&。我想这座神殿不过就是祭拜阿斯塔特的,但一位祭司说此地是敬献给卡德摩斯(&K?&&&?)之妹欧罗巴的。她是阿革诺耳(?&?&&&)的女儿,自从她从腓尼基的土地上消失,腓尼基人就为她建造了这座神殿供奉,还流传下一个神圣的故事:宙斯因她的美貌而爱慕她,自己变形为一头公牛,将她背负到克里特岛。我从其他腓尼基人口中也听到过这个故事。但现在流通在赛达地区的货币上又铸有欧罗巴骑在一头公牛身上的图案,并不见宙斯的影子。这似乎表明他们又并非认同这座神殿应该属于欧罗巴。&以讽刺著称的卢西安提到的阿斯塔特(Astarte)正是叙利亚的爱神,而且被后世绝大多数学者归为古希腊阿弗洛狄忒崇拜的直接源头。阿弗洛狄忒诞生仪式中潜藏的铁血味道在阿斯塔特身上毫不掩饰地张扬于外,因为她担负着爱神与战神的双重角色,她的裸体雕像经常被作为庇护神安置在战舰舰首。当年即便睿智如卢奇安估计也不会想到,这种别具意味的船首像会在千年之后逐渐蜕变成纯装饰作用的小美人鱼。阿斯塔特双重身份承继自远至公元前3000年东闪米特人陆续创造的阿卡德、亚述与巴比伦文明中的伊什妲尔(Ishtar)。伊什妲尔在神话中被记载为&双面女神&、&不羁、大胆、精力旺盛而且好战&。早在但丁之前4000年,大地之下的世界就曾因&爱&的名义而被打开:据说伊什妲尔曾携带&七种力量&连闯七关进入冥间解救自己的丈夫塔姆兹(Tammuz),这一故事经不同面貌的爱神逐渐向西代代相传,最后竟成了颇为文艺的古罗马爱神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恋爱故事,曾经作为伊什妲尔首要象征符号的&狮子&也早已在这一弥散过程中消失殆尽。
  尽管在语言上并不属于同一语系,但阿卡德文明与毗邻的苏美尔文明同期存在,发展出紧密的文化共生,双语现象广泛存在,苏美尔的爱神兼战神伊南娜(Inanna)因而成为阿卡德的伊什妲尔在比较神话学意义上的孪生姐妹,双方的传说经常被彼此借用。不过,就在各自神谱中的地位而言,伊南娜比伊什妲尔更为特别。伊南娜的名字在苏美尔语中可拆解为&nin-an-ak&,既可以理解为&天之女&,也可以诠释为&女的天&。苏美尔神谱中的苍天之神名为安(An),因此伊南娜有可能是天神的女儿,也有可能如同早期神话中屡见不鲜的那样、是天神的女人,甚或根本就是天神的女性化存在状态。神话学家哈里斯(Rivkah Harris)曾提出,伊南娜的名字不规范的拼写方式有可能指向原始幼发拉底(Proto-Euphratean)神话中的母神&Hannahannah&。越接近人类神话的源头造物神越倾向女性,这是神话学领域见多不怪的事情;男神的势力逐渐随着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而逐渐增强,这也是不分东西方都渐次上演的俗套剧情。女娲最终变得需要伏羲才能完成创人大业便是例证之一,而一些想法大胆的学者近年在试图论证:苏美尔的伊南娜与中国的女娲原本就是一个神。
  伊南娜也有下冥界的故事,只不过她对&爱&的诠释远比伊什妲尔&女汉子&。伊什妲尔下冥界是为了要解救死亡的丈夫,虽然最后没有完全成功,至少还是换得了每年有一半时间与塔姆兹在人间相聚。伊南娜下冥界的缘由则完全不同。在苏美尔人的观念里,&冥界&并不是地狱或是惩罚性质的场所,而是所有人和神死亡以后一定会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们会因为生前的作为而得到相对应的待遇与地位,神也依然是神,只是无法回到人间。作物之神塔姆兹为了保证大地的丰饶与伊南娜结成伴侣,但被众神侧目为&娼妇&的伊南娜并未就此中止四处调情,同时她还想得到更多的权力,成为&神上之神&。她的姐姐埃列什基伽勒(Ereckigala)统治的冥间便是她的目标之一,她曾经为此色诱姐夫古达拉纳(Gugalanna)但并未成功。古达拉纳去世后,伊南娜趁机打入冥间,虽然勉强击败了埃列什基伽勒,却被冥界的恶魔缠绕。恶魔们要求伊南娜必须在人间找到替代她驻守冥间的人才允许她离去。他们来到人间寻找替代的人,但是伊南娜拒绝用那些在她失踪期间为她哀悼的人作为替代品。当伊南娜回到家中,惊讶地发现丈夫塔姆兹(后来伊什妲尔丈夫使用同样的名字)居然毫无哀悼过的迹象,故而一怒之下将塔姆兹交给恶魔。除几位创世大神外,当时男性神祇的地位最高不过与女性神祇比肩。毫无抵抗能力的塔姆兹只能央求姐姐葡萄酒女神格斯提南纳(Gestinanna)相助,由此才获得了每年半年时间留在人间的机会。
  依据传说,在塔姆兹之前差点替代伊南娜前往冥界的分别是宁述波(Ninshubur)、卡拉(Cara)和卢拉(Lulal)。卢拉是伊南娜的小儿子,后来取代塔姆兹成为曾强盛一时的古城巴德-提比拉(Bad-tibira)的守护神;宁述波是伊南娜的&附属神&,经常在众神间传递消息;只有美容师卡拉是人类,伊南娜留下卡拉据说也是因为&爱美&、不想失去卡拉的服侍。这一细节隐约透露出人类在那个遥远的人神共处时代的地位。虽然学术界对赫西俄德(?&?&&&?)是否是《神谱》的作者颇有争议,但他创作了《工作与时日》(?&&& &&? ?&?&&&)却是公认的。正是在《工作与时日》中,赫西俄德首先将人类与神的关系划分为五个时代,也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以及黑铁时代。活跃于公元前8世纪前后的赫西俄德感慨自己生活在黑铁时代,同时将特洛伊英雄们划入英雄时代。目前历史学家一般倾向于将特洛伊战争的进行年代拟定在公元前13?前12世纪。按照这样推算,伊南娜的美容师颇有希望生活在赫西俄德所吟诵的黄金年代:&人类在神创造的世界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劳动,什么是悲伤。神赐予他们无尽的美食与快乐。这个世纪的人类拥有强壮的身体和神一般的力量,他们不用担心疾病与死亡。他们虔诚地听从神的旨意。当一个人度过漫长的人生之后,他的灵魂会变成精灵环绕着土地。&然而,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神话系统残留的创世故事却似乎不允许人们这么乐观。无论是在人类最早的史诗、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还是后来的巴比伦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ma Eli?)中,人类的诞生都被记载成对神的不和做出的补偿。
  史诗中说,创世的工作耗费了6个世代神祇的努力,最后老一辈神祇创造了600个被称为&阿努那奇&(Anunaki)的第7代神祇。然而第7代神祇却质疑为何要做创造的工作,于是罢工。始祖神之一&淡水神&阿勃祖(Abzu)痛恨后代的懒惰,决定放洪水毁坏所有创造物。阿勃祖的孙子&深渊之主&、智慧和技艺之神恩奇(Enki)希望拯救世界,于是设法使阿勃祖长眠在自己统管的深渊之下,避免了这场浩劫,使阿勃祖最终化身为日后的冥界。阿勃祖的配偶、海蛇提阿玛特(Tiamat)闻讯愤怒地率领儿子金古(Kingu)和巨人兵团与众神宣战,&大地和暴风之神&恩利尔(Enlil)以&众神之王&的身份应战,用锐利的风之箭切开了提阿玛特的喉咙,将她撕裂成两半。提阿玛特的上半片身躯与肋骨构成了天空,下半片成了陆地,巨大的尾巴成为银河系,体液成为云,哭泣的双眼泪成为底格里斯河(Tigris)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的源头。世界虽然得以重建,但神祇们的&罢工&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在众神的哀求下,恩奇再次从深渊中现身。他提议用黏土与血创造出一批仆从种族来安抚被谪入下界的神祇,同时代替神祇继续创造的工作。这就是人类。尽管恩奇反对,众神仍旧决定杀死金古并使用他的血液:&我将构造血,我将造出骨头。真的,我要使人站出来。真的,他的名字就是人。我将创造人。真的,必须执行对诸神的祭礼,让他们得到抚慰。&虽然参与这一血腥创世过程的神祇名称在苏美尔、阿卡德与巴比伦各自的神话中有所偏差,但正如著名苏美尔学者克莱默(Samuel Noah Kramer)所强调的:&人类主要是为祭奠诸神而创造的,这种思想可经常在早期宗教经文中找到。&
  金古的名字在苏美尔语中原意为&低能劳工&。在长久习惯了近乎&万千宠爱在一身&的伊甸园式人类诞生传说后,看到人类根源有可能如此卑微、不仅毫无爱意而且混杂了赤裸裸的血与仇,自然会有些落差。假如再看到曾经有过更直白地视人类为诸神祭品的另一民族的创世传说,这种心理落差或许会更为明显。即便不一定非要上升到外星人之类的复杂度,地球各地原始文化中扩越空间的许多相似仍足以让各派学者再花费难以估算的时间去澄清。基什族(K&iche&)是至今生活在中美洲的一支玛雅人残存部落,保留有研究玛雅文化最重要的史书《波波尔&乌》(Popol Vuh)。&波波尔&乌&原意为&人之书&,记载了玛雅文明的创世神话和基什族自身的历史。书中记载,完成其他创物之后,特珀(Tepeu)和羽蛇神古库马茨(Gucumatz)希望创造一种&灵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在地上被祷念呢?&&让我们创造顺从、恭敬、能供养我们的人类吧!&与苏美尔神话中类似,基什族的神祇最初也选择使用红色黏土,但&这个人很不美,虽然会说话,却没有思想&。两位造物神将作品打碎,随后他们决定用黄色与白色的谷物造人并赋予人类智力。新诞生的四个男性人类没有辜负神的努力,&他们看,并立即能看得很远,能够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当造物神询问人类感觉如何时,人类无比感激地回答:&我们感觉很完美,我们知道远近的一切。我们还看到天地间的大小事物。&然而这一回答却令特珀和古库马茨很是不满:&我们的作品说的话不好,他们知道大大小小的一切。&&从本性看来,他们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简单动物吗?&&我们是他们的造物主,能看得很远、知道一切、看到一切,难道他们或许要和我们一样吗?他们也必须是神吗?&尤其令特珀和古库马茨感到不安的是:&如果当黎明到来和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不生殖繁衍呢?&两位神祇最终决定&稍微控制一下人类的欲望&,将雾气吹入人类眼中,&让他们的视力只能达到近处,让他们只能看到地面的一小部分&。完成这一修整后,两位神祇使男性人类睡去,开始着手创造女性。
  也许这就是人类思维深处&爱情是盲目&的最早源头,也是苏美尔乃至腓尼基神话中爱神身兼&丰饶之神&暗藏的缘由。回归伊南娜也无法阻拦的众神之战,在巴比伦版本中,创造人类使用的是提阿玛特的血液。很早就有多方学者提出海蛇、羽蛇乃至中国的龙本是同源,无论事实究竟如何,如同神话学中的那条潜在定律一样:距离现代文明越近的神话里人类的地位越高贵,因为只有这样的反熵才有助于人类抵抗远古的无序世界。提阿玛特的血统显然高贵得多,她在苏美尔神话中是创世伊始的&咸水神&,人间世界因她与配偶&淡水神&阿勃祖的感应而生。两河流域将世界诞生归结为&咸水海&与&淡水海(河流)&相逢的传统至今可以在巴林(Bahrain)的阿拉伯文原意&两海&中看到。此外,两河流域文学专家雅各布森(Thorkild Jacobsen)在1968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提阿玛特的名字与阿卡德语中&海&的古形&ti&amtum&之间的关联,古希腊学专家布克特(Walter Burkert)在1993年又将这一关联引申至古希腊语的&&T?&&&&&&(海)上,而此前犹太裔语言学家亚胡达(Abraham Shalom Yahuda)在1933年曾提出提阿玛特的名字与西北闪米特语中的&????&(tehom,深渊)同源。&????&出现在古希伯来文《旧约&创世记》的&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一句中,倘若按照这一脉络,人类的存在乃至人类之爱似乎有了更为伊甸园的前景。
  来自星星的情与怨
  不过,如同基什族的造物神对自己的造物颇为挑剔一样,无论是用什么材料,人类从苏美尔文明式的混沌初始到《旧约》中亚当(Adam)被很&素食&地称为得名自尘土(?????,adam)造就还存在颇长一段时间,何况古希伯来语中的这一词语至少在以20世纪初布朗(Francis Brow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考证下还显露出了&红土&的本色。
  无论是水生、气生、物生或是洞生型等创世神话,各地创世神话开篇免不了类似这样的桥段:当一种动量迷恋上自己本原(混沌)时,就产生了一种密切的联合,从而开始了创世。很少有神话将这一过程实质性地命名为&爱&或只超脱为纯虚拟的&一生二&。位于东西交界处且同样古老的印度《吠陀》创世神话或许能提供一个更具感情色彩的版本:&一个宇宙金蛋漂在宇宙水上。1000年之后,这个蛋裂开,生出了宇宙之主,他成为第一个永恒的人,他的灵魂是同宇宙精神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这第一个人就叫原人,因为他是第一个用火毁灭一切罪恶的人。原人第一次看到空虚的宇宙之水时却感到了恐惧,因为他意识到他是完全孤独的。但他也立即明白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正是因为他是一个人。不过原人并不因孤独而高兴,于是就把自己分为两半:一半女性一半男性。原人感到自己分裂了,就同他的男性部分结合在一起,把他的女性部分当作妻子。他们一起采用许多生物的形状,从而生出了各类动物。生命就此创造出来。&如同奥维所说:&在印度教中,创世的定义是&倾注&。印度教相信,凡是领悟到这一点的人自己也真正成为持续的创世过程中的一个创世者,成为在动态活动的宇宙戏剧的主要演员。&
  不过,参与宇宙的戏剧总是有风险的。当伊南娜下冥界故事的缘起,其实还有一多半人类的因素,虽然这位始作俑者据称只有三分之一人的血统。他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主角吉尔伽美什。尽管是成文于大约公元前2100年的史诗,但历史学家认为吉尔伽美什可能确有其人,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苏美尔王表》(Sumerian King List)上,而且史诗中记载被吉尔伽美什击败的基什(Kish)国王阿伽(Aga)的父亲恩美巴格拉西(Enmebaragesi)是目前有考古证据确认其存在的最古老苏美尔城邦国王。吉尔伽美什并非乌鲁克(Uruk)王朝的开创者,但两河流域的王权是在他的时代由基什转移至此。公元前2600年吉尔伽美什统治期间,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乌鲁克城建造了城墙,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苏美尔王表》记载吉尔伽美什统治了260年。这在现代人看来有些夸张,但与《王表》中更早期的据说统治过900年乃至上万年的古王相比已经很是谦逊。《王表》上吉尔伽美什名字后有铭文:&其父乃幻影,库拉巴(Kulaba)之主&。&Kulaba&是乌鲁克城初建时期围绕敬献给天神安的神殿修建的住宅区的古称,而史诗中说吉尔伽美什的母亲是天神之女宁松(Ninsun),父亲是据说统治了乌鲁克1200年的上上代国王卢伽尔班达(Lugalbanda)。幸好,早已习惯了&飞熊入梦&之类说法的东方人在理解父亲是&非人类&这种事上没有太多的困难。
分享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动机存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