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溪居其一和溪居有什么xxt

阅读柳宗元的《溪居》一诗,完成题目。(6分)溪 居①柳宗元久为簪组②束,幸此南夷谪③。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④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⑤碧。【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④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⑤楚天:永州古属楚地。小题1:作者居处冉溪之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分)
小题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1: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小题1:早晨,我去田间耕作,翻除一棵棵还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我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哗哗声响。小题1: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自我排遣,自得其乐;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被贬谪的孤独的忧愤,壮志难酬的悲愤。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所以词中“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交代了居处冉溪之畔的原因。点评:分析诗歌的内容,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内容分析。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居处冉溪,感觉从此以后,脱离了官场的束缚,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心情自然特别舒畅,从他笔下流畅出来的景色即能得知。早晨,我去田间耕作,翻除一棵棵还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我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哗哗声响。点评:描绘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居处冉溪时,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还的闲适、自由的生活,但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壮志难酬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心情。点评: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诗歌的内容,(2)诗人的处境,(3)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说是较为全面的。
【甲】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乙】溪居   柳宗元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注释】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③夜榜:夜航。小题1:解释甲诗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并写出乙诗中与此句意境相似的一句(2分)
小题2:这两首诗意境相似,但流露的情感却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6分)溪 居①(唐)柳宗元久为簪组②束,幸此南夷③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④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⑤碧。[(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在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③南夷: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地区。④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⑤楚天:永州原属楚地。小题1:请发挥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的画面。(3分)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一诗,完成下面题目。(6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小题1: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分)小题2: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2分)小题3: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2分)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8:45: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官方公共微信山水田园诗鉴赏一、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一)《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 “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 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
景而出现,起的是艺术媒 介的作用,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 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の牡拇歉常 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在对象领域较之《诗》《骚》无疑深广了许多,但是,在强调人伦之 用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汉诗中仍未能出现山水之作。 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 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建安十二年(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胸怀一统天下的伟大气魄,途经 碣石山,登山观海,兴之所至,作《观沧海》。自此,沧海,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铭刻在文 学史册上。鲜明逼真的描写,构勒出沧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汉的壮阔画面。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客体, 作为诗歌摹写的对象,这是一个大胆的开创。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在魏晋之前 绝无仅有。魏晋之前,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 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二)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 朝,而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 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 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 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 风一时大炽。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 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新发现,于是,他们苦闷的精 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 魏未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 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左思《拈隐诗》)“寄言之德,托意玄珠” 的玄言诗,其触发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风物为阐发玄理的契机。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 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远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陶谢作为山水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 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 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 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 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 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 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己。《归园田居》 (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 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 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 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1 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 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镂字句的 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 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 精舍还湖中作》 “乱流趋正绝, ) 孤屿嵋中川”。 《登江山孤屿》 “白云抱幽石, ( ) 绿筱媚清涟” 。 (《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 (《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 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 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 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山水诗形成以后, 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 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 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 (三)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 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 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 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 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 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这些构成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 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如,王绩《野望》,王勃 《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王之焕《登 鹳雀楼》,杜甫《望岳》、《江村》、《登高》,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张 继《枫桥夜泊》,戴叔沦《苏溪亭》,储光羲《钓鱼湾》,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韩愈《谒衡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孟郊《游石龙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暮江吟》、 《大林寺桃花》、 《杭州春望》,刘禹锡《巫山神女庙》,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巫山高》,杜枚《山 行》,李商隐《乐游原》,温庭筠《商山早行》??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 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 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 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 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 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 登兰山寄张王》)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 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 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 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 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 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 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如《汉江临泛》:“楚2 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 与山翁。”再如《终南山》:“太乙还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 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胜 境,意象朦胧,含蕴极富,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 中。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 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 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 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 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 形成了物即是我、 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 意境。如《鹿柴》、《竹里篁》、《鸟鸣涧》、《草荑坞》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 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 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与境 谐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 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鸟、自开自落“辛荑花”?? 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不仅内涵了一种静 态之美,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 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 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 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强烈的主体意识, 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 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 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 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 自天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飞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 个性。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与王维形成对 照。 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 出诗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种“道”的宇宙观来看待自然,自然万物不只是动态的,而且,正是这种动 态显示着万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于是,诗人便能够在“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体 验中,与那些动态的、有生命的自然万物融通相与,亲密往来了:“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 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白云、明月、山花、清风??都成了有情的存在,与诗人默合符契, 相与往来。 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留下了“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 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山 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 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这里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不如说是借山水而 游仙。实际上李白把陶谢山水与郭璞游仙诗熔于一炉,自成风貌。3 (四)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 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宋初山林隐士林逋、魏野、潘阆、诗僧九僧等多用五言近体发长林幽壑之思,孤高野逸之趣, 写过一些炙烩人口的律联佳对。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在山水诗方面都多有造诣, 而真正在山水诗方面开拓新路的是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 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游)范(成大)都保守或稳健了。”(钱钟 书《宋诗选注前言》)评论家称其诗法为“生擒活捉”法,具体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 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如: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 店》)极常见的事,写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并透出某种哲理。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 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 如:“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暮行田间》)他还善于捕捉自己刹那间的感受, 用白描的手法或拟人化的手形象凸现出来,如:“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舟过 谢潭》)流云是“一峰忽被云偷去”,写狂风是“拜杀芦花未肯休”。同代词人姜w和他开玩笑说 “处处山川怕见君”。 范成大以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进入两宋优秀诗人行列。这 一组诗是个多侧面的立体,是风俗画和风情画的结合,现实感强,散发出强烈的泥土气息,钱钟书 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 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 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南宋后期,有以“永嘉四灵”、“江湖诗人”为代表的诗人写过一些自然小景的山水诗,但大 多模山范水、寄寓闲情逸趣。至明清两代,山水田园诗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虽有“独抒性 灵”的公安、竟陵二派,袁枚、郑甑炔牌崧兜氖耍艹龅氖肆稳粜浅剑剿镌笆蜃 本主义的萌芽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 二、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 1、就内容而言,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就意境而言,画面幽美,诗境隽永,充满意趣,恬静淡雅。 3、就情感而言,或热爱自然,钟情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或 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4、就语言而言,或清丽洗练,或清新淡雅,或清新自然,或平和冲淡,或明丽绚烂,或雄浑 壮丽。 5、就手法而言,多用对比衬托,拟人移情等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摹山范水,以境写 心,物我同化,韵外有致。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1、风格平淡自然,富有韵味。 陶渊明的作品风格特征首先在于平淡自然。主要表现在:用平淡无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表 现平常的田园风光。诸如“春秋多佳日”、“今日天气佳”之类简直明白如话的语言,像是从生活 中信手拈来, 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上,草盛豆苗稀”; “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些就像是农村中的田家语,没有惊人的想象,没有大胆的夸张, 只是白描、朴素的叙述,读来毫不费力,给人平淡无奇而清新自然的感觉,这是陶诗中最重要的外 部特征。 但是,平淡无奇并不是空虚浅薄,而是平淡中有深味,平淡中有奇趣。这是陶诗内蕴的特征。 其味与趣主要表现在:有真淳的感情美,有清新的自然美。“种豆南山上,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归田而不会种田,却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4 农务各相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他与农民亲密无间的真情,跃然纸上。陶 诗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真淳的感情美。 陶诗的味与趣还表现在作者融注深情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清新的自然美。“暖暖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 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薄二首》之二)“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这些带着深情的描写,展现出 一幅幅清新的田园美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陶诗的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 非寻常辈可比拟。 2、意境深远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深远的意境。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 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 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其一):少年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们不止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鸟啼, 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了一种境界,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 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 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 感到崇高。 3、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事、理交融。 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 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 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 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 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 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不管在什么 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 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 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写景脱口而出, 不事雕琢,自有神韵,如“山气日夕佳,悠然见南山。”抒情,直抒胸臆,如“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说理阐明自己隐居的情和境,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无法说是田园诗还 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 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 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1、 他常常把自己对自然的一往情深和被山水神秀触发的哲思,都溶化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而使 其山水诗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鲜明个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密林含余清,远山隐半规”《游南亭》、 (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 ( )??这 些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或幽秀清空,或高华豪岩,全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因此,谢灵运的艺术风 格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5 2、谢灵运在不少的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如《初去郡》中: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诗人把在秋高 气爽的夜晚,涉水登山,挹飞泉,搴落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又如, “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 ( 《过白岸亭》 )写春; “晚霞枫叶丹,夕熏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 )写秋;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 且哀。( ”《岁暮》 )写冬等等。诗人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写诗人乘船在江中游览,所见的天明朗、湛 蓝,几朵白云飘在天上,阳光明媚;所见之水,清澈透底,水中倒映着云和日,天朗水清。诗人在 描写景物时,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细细品味,这江水一色的美景却是令人陶醉和神往的。 3、谢灵运以山水入诗,特别注意声色的描绘,追求图画音乐式的美。这种“声色大开”的诗 风,正是谢灵运刻意追求的结果。如“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 ) “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 ( )等诗句,注重色彩的描绘,笔触鲜明,逼 真地再现了美妙的山光水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是诗里图画;又如“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 《石门岩上宿》 )一联,又完全诉诸听觉,巧妙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天簌,是诗里的音乐。 4、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他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 写出了一些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的优秀诗篇,很得人们的赞赏, 《登江中孤屿》一诗便是如此。全诗开 头两联叙事,说明出游的打算;中间两联描写江中孤屿的景色;末尾三联发表人生感想并说明延年 益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首诗结构绵密,前后呼应,层次井然,开合有致,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 痕迹。这些也正是谢灵运运用三段式结构成功诗篇的共同特色。但在谢灵运许多山水诗中,都存在 着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造成了谢诗整体风格的单一,显得呆板、枯燥、缺乏变 化,令人不喜多读。并且,三段式的末尾往往是“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 ( )这一 类的消极出世思想,使山水诗拖上了一条玄言的尾巴。因此,他的诗普遍存在有句无篇的特点,名 句迭出,而象《登池上楼》《石譬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岁暮》这类情、景、理结合得 、 、 、 较好的通篇风格浑融完整的诗作却不多。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特点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到了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而谢灵运是山水诗 派的第一诗人。他们两人创作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歌,尽管两者描写的对象都是自然风光,由于两 者生活背景、志趣理想的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各具特色。综观这两位大诗人的山水田 园诗,有以下五个不同之处: 1、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陶渊明:抒发的是决心归隐、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 谢灵运:集中抒发失意贵族的那份苦闷和牢骚之情。 陶渊明之所以会过上隐居乡野的生活,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自己少年理想不能实现,抱负无 法施展,在官场上又不愿为无耻小人点头哈腰,他希望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士 族势力同流合污。 正是有着这样的崇高品格, 诗人在诗中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 “世人皆浊吾独清,世人皆醉吾独醒” 。同时又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如他在 《咏贫士》 第一首所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是余辉?”在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 一片无依无靠、在寂寥空中漂浮的孤云,尽管自己处境维艰、前途坎坷、命运凄惨,但他还是立志 要远离“尘埃”,也就是当时黑暗的统治势力,以求永远保持自己的高洁。在诗人看来这种保守节 操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隐居起来。所以,陶渊明自己立志弃官归隐。因此,田园诗所抒发的是弃 官归隐,决心归隐和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 归隐是陶渊明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的标志。在归隐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以此 来抒发自己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如他的《归园田居》。 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辞职归田后,那种愉快的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描绘了一 幅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 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把这种归隐后的6 田园生活与当时社会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陶渊明讨厌现实的黑暗, 尽管实现理想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还是洁身自好,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对于自己的归田园居犹如久被束缚的小鸟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一样欣喜。 而谢灵运是世袭康乐公,又是在任职期间获罪被诛,他的山水诗大多写于被贬之时,正因为被贬 心情忧虑,于是他寄情于山水,把自己那份失意和牢骚显现于自己的山水作品之中。如他的山水诗 代表作《登池上楼》有“薄霄愧云浮,ㄢ粼ㄉ颉=轮撬荆烁Σ患选!币馑际撬登彬澳 谏钤ㄖ校珊枘苤褂谠葡鲋校阅芨鞯闷渌约喝搭坑谑浪壮就卸瞬坏茫 此面对虬、鸿而感到惭愧。自己想要及时增进德业,做一番事业,遗憾的是自己的智能不及,想要 回家种田,则自己怕体力也担当不了。寥寥数笔,把自己那份失意、无奈的苦闷、牢骚之情表达得 淋漓尽致。 2、落笔的侧重点不同 陶渊明归田之后在自己的田园诗里融入了自己的劳动体验,所以他的田园诗不单是客观写景, 这是陶诗的过人之处。谢灵运的山水诗则略逊一筹。谢灵运是因为官场失意而移情山水的,他主要 侧重于对山水进行客观的欣赏。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 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归田后的 劳动生活场面。我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可又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老人(诗人自拟)在夕阳 的辉映下正背着锄头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向我们走来。 经过一天的劳动, 老人略感疲惫但心情愉悦, 在这山野风景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的描写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劳动者的喜悦心情。在当时,文人亲 自参加体力劳动是被人鄙视的,而陶渊明能冲破这禁区,坚决地走上躬耕自给的道路,无疑是对剥 削阶级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个有力反击,从而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劳动第一次在文人的创作中 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歌颂。 而谢灵运则是被贬官之后,官场失意,在孤寂无聊中不得已把自己的情趣移至山水。谢灵运一 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但他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功可言。于是他在政治失意时,用游山玩水转移 自己的视线,这对谢灵运来说,只不过是以此来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所以他的山水诗只是他寻求 感官的满足,以此聊以慰籍那颗受伤的心,是纯粹的客观欣赏。如他的《登江中孤屿》所写:“乱 流趋飞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这里,诗人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江中孤屿的秀媚景色,白云和明媚的阳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 清澈而又明朗,上有蓝天白云,下有清波粼粼,在这样的诗情画意的风景中,一座孤屿横卧中流, 更显生机勃勃。谢灵运由于能把自己亲眼所见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来,使他 的诗歌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因为在当时流行的是玄言诗,尽管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 山水诗句,但比起谢灵运则相形见绌,难以相提并论。所以谢灵运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 面。 3、语言不同 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平淡自然,但又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谢灵运诗的语言一大特点 就是对偶工整,词藻华丽,但有时由于过度追求偶句而显得重复累赘,语言刻意雕琢。 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 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穷苍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 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在这首诗中充分体现了陶诗的语言特色。这里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读来犹如行 云流水,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的 真实感受。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素的语言,犹如“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丝斧凿痕迹, 却又让人百读不厌,韵味十足。 陶诗语言平淡自然,这与他的诗内容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 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再加上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7 然的描写,尽管只是普通的日常语,但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 《文心雕龙》称谢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他的语言虽然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于寡味”的诗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登池上 楼》中的两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通过诗人的精心雕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身临其 境的感觉。但有时由于过于雕琢,过分追求对仗工整之嫌,就有词藻堆砌之感。如《石门新营所住》 中的“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这两句,虽然诗人观察事物比较细致,但在表现上且却因拘于对 仗工整而流于晦涩,致使描写的形象,并不鲜明。 4、说理方式不同 陶渊明诗的说理,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说理,也就是说理论联系实际。陶诗有很美 的意境,他在让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把人引到一种境界中去进行说理。谢灵运的诗有说理 的成份,但又留有玄言诗的尾巴。 如前面引到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 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诗人的田园诗 并不仅仅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更主要的是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他把那些生活中最 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写出来,从而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这样深入浅出,让人感到更亲切, 更崇高。 谢灵运因为他的山水诗只是掩饰他对权势的热衷,所以他的山水诗虽然能描绘一些外界事物, 但很难表露他的内心思想感情。正因为他不愿把自己仕途失意之情表露出来,才移情山水,所以他 的诗凡涉及个人的思想感情时,他总是借一些玄言佛经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山水不足以娱其情, 名理不足以解其忧”,非常确切地指出了他的山水诗的根本弱点,正因为如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很 多不能达到一个最高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理。 5、作诗的心情不同 陶渊明是“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因为厌倦了官场中的迎来送往,不愿与世俗同流同污,决心 归隐,所以,陶渊明是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归田园居的,正如他的《饮酒》其二中写道:“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乐,心远地自偏。”只要存心远离污秽尘世,那就会觉得居住的地方 也远离了这喧嚣繁杂的尘世了。 谢灵运是“离群难处心”。谢灵远的寄情山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本不想如此,但因为仕途 败落,无以自聊,只有把满腹的心事诉之于山水,才能聊以自慰。然而表面的平静难以掩盖对政治 的热衷之情,于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心情难以抚慰。确切地说这种寄 情山水的生活更让他“借酒消愁愁更愁”,所以谢灵运在写这些山水诗时的心情是迷惘徘徊而又无 可奈何的。 (三)孟浩然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清沈 德潜评论说: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 )闻一多说: “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 )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 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 、 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 ( 吟谱》。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 ) 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 的诗风影响。 2、 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 正如沈德潜所论: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 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唐 ” ( 诗别裁》 )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 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如《春晓》用语极为平淡自然,而明媚的春光中,又透露着伤春的 意绪。又如《宿建德江》在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的景色里抹上了“客愁”的孤寂心绪。造语平淡而 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四)王维的艺术特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清逸明秀,而且意境深远,其艺术成8 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诗中有画”诗画美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的独特敏 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巨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写入诗中,凭借诗情绘 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 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 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 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这是六朝以来山水诗创作的一大发展,它融入了画师的匠心,捕捉自然 山水之美的精髓,以求神似,克服了受繁杂表象的束缚,刻画过于琐细的毛病。 王维突破了山水诗人实 录描摹的手法,以画法入诗,使山水诗具有浓郁传神的诗画美。 2、“形神兼似”的空灵美 王维山水诗,既继承了二谢(谢灵运,谢I)的工笔精细,注重形象实感的优点,又能以禅入诗,使 山水诗从直感,直叙跃进到妙想入神的境界,即从“形似”跨进到“形神兼似”的新阶段。所以他的 山水诗空灵冲淡,幽雅悠远,意蕴无穷,具有永恒的魅力。 3、和谐统一的音响美 王维凭着对音乐的特殊修养,在创作山水诗时,能够比别人更敏锐地感受并精确地把握山水自然 的天籁。通过精炼而富于诗意的语言,作有声有色的表达。诗人不仅融音乐技巧入诗,写出山水中律 动的自然天籁,也通过某种音响的特点传达诗人的情志,透露人同自然相契的虚静与灵动。 不同音响, 会产生不同的情志。王维将平凡的音响融于诗中,以表现自然生态的动静生息和飞跃的生命活力,并 着意用不同音响在心弦上鸣奏,显示自己不同的心境。 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着意刻画自然音响带来的诗 意和魅力。 三、鉴赏步骤 鉴赏山水田园诗,就总体思路而言,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 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 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 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 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 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 ) “月出 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 )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 )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四、典例精析 下面就不同的鉴赏题型谈一谈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题型一:分析意境型9 一般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例如冷清孤寂、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等。 (3)分析 诗人的思想感情,即景物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注意内容要具体。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 馨香,泥融土湿,燕子衔泥,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安静的睡着。 (步骤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的 春景图。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漂泊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题型二:分析技巧型 一般提问方式: 这首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 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问题:此词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此词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 绘形绘色。 (步骤一) 描绘出一幅清新、 明净的水乡春景, 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 (步骤二) 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淳朴、 宁静、 合谐的喜爱之情,读了令人心醉。 (步骤三) 题型三: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 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 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答:此诗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委婉含蓄,语意较隐晦。 (步骤一)贬官本是不如 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 ,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 ,实际上是含着 痛苦的笑。 “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 “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则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 (步骤二)这首诗表面 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实则隐含着孤独的忧愤。 (步骤三) 题型四:炼字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 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诗中描绘形象; (3)点 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10 问题:请简析“空”字的妙用。 答: “空”字在诗中是空旷、空寂、空灵等意思。 (步骤一)望见香炉峰,诗人想起了高僧慧远, 走近清幽、绝尘的东林精舍,日暮时分,空闻悠扬钟声,却不见了精舍高人,心中不禁无端怅惘。 (步骤二) “空”字情韵极为丰富。点渲染出空寂幽静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流露出诗人对隐 逸生活的倾羡。 (步骤三)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1、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就全诗看,末句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最突出的是使用了衬托手法。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 见其静。 ) 2、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 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 “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 特点? (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3、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 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 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 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 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 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 4、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 5、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 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 (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 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 起了孤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 6、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11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①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 ”长沮、桀溺是春秋 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②使君 ,指作者自身。 (1)此词巧用“耦耕”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 (2)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分析其妙处。 (虚实相生,点染精妙。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 , 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 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 。 “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 生妙趣。 ) 7、雨后池上(宋?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 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使用比喻的手法,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 塘水面的平静。 ) (2)试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 用“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 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 池塘春景图。 ) 8、新晴望野(王维)新晴望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 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分别是“明”和“出” ,充分显示出是雨后“新晴” ,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 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 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 农人全家在农田忙于耕作的景象。 这样写的好处是: 再一次突出表现 “新 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 ,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同时给前面所描绘的一幅静 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 9、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 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使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首二句在远望和遥想的结合中,把三湘九派连成一气;颔联又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扩展至 无限,由实景化入虚白;颈联再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动荡。虚实相生, “目击”和“神游”相融,创造出如此空阔广大的境界,如此撼人心魄的动感和气势。 ) (2)请概括诗的意境,并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水墨山水画似的优美意境。画面布局,远近 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 享受,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 六、附:山水田园诗相关鉴赏概念理解 (一)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字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12 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 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 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 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二)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 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 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 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 、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 “径”前冠之 以数量词“千” “万” ,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 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 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 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五)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借景或借物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 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 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借“原上草”的顽强 抗争,尽情抒发了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慨。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 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 谢浑 《谢亭送别》 :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M天风雨下西楼。 以 ” “红 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 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 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 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 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 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 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 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是很成功的作品。13 2、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 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 “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 、 、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 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 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 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 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 挂柳梢。 (4)设想的他方之境。这类虚境是作者设想的可能发生在他方的景。杜甫《望月》 “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所写非眼前之景,对面写来,表达的感情真挚 深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 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 ; 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 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 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 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 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的描写, 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 “行人” 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 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14
山水田园诗鉴赏―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园田居其一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