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妈妈为幺娘的是什么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谷蔬传奇---亮出您的“拿手菜”
《四月幺娘蔬菜排骨煲》_陕西_新闻_三秦网
核心提示: 在西安打拼多年,酷爱厨艺的“阿肆”小姐在看到三秦网推出的“谷蔬传奇”栏目后。联系到我们的美食侦探,为大家带来了一道家传除夕大菜《四月幺娘蔬菜排骨煲》。并对远方的妈妈说声:妈妈!我想您了,今年过年一定早点回家!
& & & & & & &
& & & & & & & & && & 《四月幺娘蔬菜排骨煲》
& & & & & & & & & & & & & & & & & & &饱含妈妈的味道
在打拼多年,酷爱厨艺的&阿肆&小姐在看到推出的&谷蔬传奇&栏目后。联系到我们的美食侦探,为大家带来了一道家传除夕大菜《四月幺娘蔬菜排骨煲》。并对远方的妈妈说声:妈妈!我想您了,今年过年一定早点回家!
&(原料):
鲜排骨:&500克&&干花生米:150克&&西红柿:1颗&(改刀切片)&玉米:2颗分段 &糯莲菜:&500克&&干辣椒&:50克&&花椒:35颗&&生姜:50克&葱段:3段&&盐:适量&
&(制作工艺):
一:锅内加入清水再放入排骨,花椒大火烧开5分钟
二:捞出排骨,花椒用温水洗净血沫&沥干备用
三:砂锅用温水浸泡5分钟使锅内壁保持温度
四:在砂锅内倒入排骨,花椒,干辣椒,姜片,葱段,西红柿,干花生。倒入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小时30分钟。
五:加入盐适量调味,倒入糯莲菜,玉米,接着慢炖30分钟,捞出盛盘
&(特点):
&酸辣适中,味道鲜美。即保持了排骨的鲜味又使玉米中融入肉味。
肉烂菜香,滋味无穷。
&&(故事):
&&那是一个飘满了雪花的除夕的傍晚。夜色朦胧,华灯初上。&阿肆&提着沉重的行李箱刚走进父母所住的山村,透过茫茫的雪色,她看到了家里的灯光正亮着,于是她加快了脚步。家门打开了,慈祥的父母簇拥着她走进屋里。丰盛的年夜饭已经上桌,那是多摩熟悉的感觉,此时妈妈又从厨房里端出了今晚的主菜《素菜排骨汤》。汤盖打开,香味四溢。&阿肆&说从那天起她再也忘不掉了那种味道,妈妈的味道!
四月幺娘的拿手菜
(责任编辑:王东启)&&我妈妈跟我表妹的爸爸是兄妹。而我们就是表兄妹、我的夷爹和我幺娘的关系跟我们的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他..._百度知道
我妈妈跟我表妹的爸爸是兄妹。而我们就是表兄妹、我的夷爹和我幺娘的关系跟我们的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他...
为什么他们都可以结婚而我就不行呢!我该怎么办?我是真的很爱她我妈妈跟我表妹的爸爸是兄妹。而我们就是表兄妹、我的夷爹和我幺娘的关系跟我们的也是一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法律规定近亲不能结婚,生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是畸形。
那个年代生活情况所逼家里没有钱也不懂近亲结婚下一代基因是很不好的,是现在人们所不允许的,你们双方父母应该也不会同意吧,还是早些忘了吧 这对双方都好的,假如你们双方父母都同意了你就不用纠结了
年代不同,法制也有所更改。若真爱对方,就要为对方多想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冷静一下,发展下去利弊?两人决心是否能够走入理想婚姻殿堂。希望落实自己与她的幸福。
你可以静下心来跟家长谈一谈,说不定他们会同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表兄妹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重庆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调查研究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对文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地方特色文化正逐渐被同化或流失,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被当代学者们所重视。地方方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也是构成我国丰富的文化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大的语言环境下,方言文化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从地方文化中的方言亲属称谓词展开引述,就开县方言亲属词与地区亲属称谓词的差异展开论述。再从开县的人文历史引出开县方言中主要的亲属称谓词与北方方言和川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做比较。从而举证开县地方亲属称谓词形成差异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是必要的;通过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调查研究,能引起更多人对地方文化重视与保护,让地方文化的保护得到大众的支持,让人民的物质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关键词: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人文;历史;差异;演进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ultural
heritage,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study of culture. With the
increasingly rich content of social life, local culture is
gradually being assimilated or missing, that th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is increasingly valued by the
contemporary scholars. Regional dialect is not only a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 particular manifestation of
traditional C is not only the crystallization of
people's wisdom, but also the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our rich
cultural system. Under the whole language environment, dialect
culture occupie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folk culture and has a
strong representation. This article quotes from dialect kinsfolk
appellations in the local culture, and discusses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Kaixian dialect kinsfolk appellations and
regional kinsfolk appellations. Then from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Kaixian County, it leads the major relatives appellation words in
Kaixian County dialect to compare with the kinship words in the
Northern dialect and Sichuan dialect. Thus, to proof the reasons
and process of form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al kinship words
in Kaixian County,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of inheriting and
protecti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bout kinsfolk appellations in Kaixian County dialect, it can cause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protect f
make the protection for the local culture supported by the public,
so that the people’s material culture can be further enriched.
Key words: Kaixian C&
方言文化的研究在地方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分支,也是地方文化的外在表现,还是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指标,代表着地方文化的魅力。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经济基础,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方言文化的研究就是要在大文化背景下研究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地方文化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补充。这不仅有利于弘扬地方文化,打造地方文化,还有利于展现地方的魅力和风采。在地方文化中,亲属称谓就是展现地方文化的特别方式。它是最直接、外在的表现形式,能系统的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地方文化。
在现代用语中,开县方言作为川渝方言片的一个点,在现代用语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以各种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系,还体现了人的客观存在。在研究人际关系的中,亲属称谓是个人关系的定位与说明。《尔雅&释亲篇&》中最先将人的亲属称谓关系做了一个概括,上至“高祖王父”,下至“云孙”,包括自己,共十三辈。而另一亲属称谓著作《称谓录》中则记述了上至“高祖”,下至“孙”,包括自己,共十一辈,作了系统的介绍,其主要解释古代社会的亲属称谓,共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分别介绍各个亲属称谓及关系。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生活质量日益改善,精神文化的发展也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现当代大量的知识学者开始研究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即亲属称谓。21世纪初期,知名学者胡士云著书《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在总结前人的亲属称谓特点和结合当前人们的亲属称谓特点上,将亲属称谓也作了系统的分析。
地区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部分其研究涉及却很少,这是我国文化发展与研究的一大遗憾,特别是地区文化中的亲属称谓文化。地区亲属称谓词对地区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整个大文化的形成和完善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就此现状,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贡献,我将对重庆地区文化研究的构成部分——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调查研究。
重庆市开县位于东北部,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均占重庆市的1/20。管辖40个镇乡街道、435个村、75个社区。东汉建安21年以“汉丰”为名建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1]。
开县作为重庆东北方向的一个县城,开县距区280公里,东接万州,北邻,南靠,西与四川省宣汉市接壤。开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农业大县。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大县,三峡工程建成蓄水以后,新县城的主城区由中吉、安康、平桥三个片区组成,是整个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理位置显要,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文文化,壁山煤矿,温泉镇石灰矿以及青草滩川东天然气气田。人文历史方面不少的名门大家出自开县,清朝光绪年间的李宗羲、陈坤、陈琨;抗日战争时期,王润波将军;以及八大元帅之一刘伯承。这样的一个有着浓厚历史背景的县城,为其做文化研究的人屈指可数,较大成就者就数开县张昌畴老人。但其主要涉及的也是关于开县地区的人文、教育和历史,未涉及到开县地区的亲属称谓。
开县的亲属称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叫法迥异。祖辈①主要以开县本地亲属称谓方式为主,父辈②则结合祖辈少数称谓以及大众叫法③,我辈④则大多是大众叫法。
一、开县方言的亲属称谓主要构成
在开县亲属称谓中常用的亲属称谓词种类繁多,现就其种类分为四类即父族称谓、母族称谓、妻族称谓和其他称谓。其分类方式主要是以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其他亲属的称谓词为依据划分。这里的父族称谓专指父亲一方的主要亲属称谓,母族称谓专指母亲娘家一方的主要亲属称谓,妻族称谓专指妻子娘家一方的主要亲属称谓,而其他称谓主要是由于父族、母族、妻族三方的亲属由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称谓。现就其亲属分类方法归纳为以下主要亲属称谓词,详情见开县主要亲属称谓词表(表1)。
开县主要亲属称谓词表
高祖祖、曾祖祖、祖祖、哒哒[tA55
tA55]、奶奶[nAi55
nAi55]、姑奶奶[nai55
nai55]、爸爸、妈妈、叔爷(伯伯[piC12
piC12]/伯伯儿[PE12
PE12])、伯[piC12]娘/婶娘、姥姥/姥子、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哥、堂姐、表亲(哥、姐、第、妹)、曾孙女、从孙、玄孙。
曾祖祖、祖祖、嘠嘠[KA55
KA55]、外公、外婆、舅舅、姨娘、表亲(哥、姐、第、妹)、舅外公、舅外婆。
曾祖祖、祖祖、哒哒[tA55 tA55]、奶奶[nAi55
nAi55]、亲爷、亲娘、舅老倌、姨妹、姨妹夫。
姑爷、姨滴[ti55]、舅母、姐夫、妹夫、嫂子、弟媳妇、侄儿媳妇、孙媳妇、孙女婿、妻弟媳、侄儿/女、亲家爷、亲家娘、干哒哒[tA55
tA55]、干奶奶[nAi55 nAi55]。
二、开县祖辈、父辈亲属称谓的特点与特例
开县的亲属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很大的差异,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词是整个中国使用较为广泛和普遍使用的一种亲属称谓,其称谓词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称谓词(见表2)。
普通话亲属称谓词
高祖、曾祖、祖父、爷爷、奶奶、姑婆、父亲、妈妈、叔父、伯妈、姑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哥、堂姐、侄儿/侄女儿、表/哥/姐/弟/妹、曾孙/女、从孙/女、玄孙/女。
曾祖、祖父、外公(姥爷)、外婆(姥姥)、舅舅、姨妈、表/哥/姐/弟/妹/、舅公、舅婆。
爷爷、奶奶、岳父、岳母、郎舅、妻侄儿/女、姨妹、姨妹夫、姨侄儿/女、姨侄女婿、姨侄孙女。
姑父、姨爹、舅妈、姐夫、妹夫、嫂子、弟媳妇、侄儿媳妇、孙媳妇、孙女婿、妻弟媳、外甥、亲家爷、亲家娘、干爷爷、干奶奶。
在开县的亲属称谓词中,开县亲属称谓词具有明显的年代差异,祖辈与父辈差异较小,父辈与我辈,或者祖辈与我辈差异较大,更有别于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词的称谓方法。主要的差别详情见表3。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伯妈)、姑姑
外祖父/母、外公/婆、舅爷、舅父(舅舅)、姨妈
姑父、姨父(姨爹)、舅妈、嫂子、妻弟媳、干爷爷/奶奶、外侄
哒哒[tA55 tA55]、奶奶[nAi55
nAi55]、满满(老汉儿)、娘(奶子)、叔爷(伯伯[piC12
piC12]/伯伯儿[PE12
PE12])、婶娘(婶婶儿)、姥子(姑嬢)、
嘠[KA55]祖祖、嘠嘠[KA55
KA55]、外公/外婆(嘠[KA55]公/婆)、舅老倌(郎舅、舅子)、姨娘、
丈人(亲爷)、丈母娘(亲娘)、
姑爷、姨滴[ti55]、舅娘(舅母儿)、嫂嫂、舅母子、干哒哒[tA55]/奶奶[nAi55
nAi55]、外侄
哒哒[tA55 tA55]、奶奶[nAi55
nAi55]、爸爸(老汉儿)、妈(娘)、叔爷(伯伯[piC12
piC12]/伯伯儿[PE12
PE12])、婶娘(婶婶儿)、姥子(姑嬢)、
嘠[KA55]祖祖、嘠嘠[KA55
KA55]、外公/外婆(嘠[KA55]公/婆)、舅外公、舅舅、姨娘、
岳父(亲爷)、岳母(亲娘)、
姑爷、姨滴[ti55]、舅母儿、嫂嫂、舅母子、干哒哒[tA55
tA55]/奶奶[nAi55 nAi55]、外侄
爷爷、奶奶、爸爸(老汉儿)、妈妈、伯伯[piC12
piC12]/伯伯儿[PE12
PE12]、伯妈、姥姥(姑妈)、
嘠[KA55]祖祖、嘠嘠[KA55
KA55]、外公/婆、舅舅、姨娘(妈)
岳父(爸爸)、岳母(妈妈)、
姑爷、姨爹、舅妈、嫂嫂、妻弟媳、干爷爷/奶奶、外甥
(一)父族称谓
在父族称谓,一个儿子结婚成家,其与家人(不包括父母,从其老婆以及子嗣起算。)称为一房人,以大、二、三、四等顺序排列,最小的儿子及其子嗣称为幺房,即大房、二房、三方、四房、幺房。每一房的子孙后代都有其称谓代词,其他房也会按照子孙后代的出生顺序给以不同的排行。父辈称其高祖为高祖祖[tsu55
tsu55],曾祖父/母通称为曾[tsEN55]祖组,祖爷爷称为男祖祖,祖奶奶称谓女祖祖,爷爷称为哒哒[tA55
tA55],奶奶为[nAi55
nAi55];姑婆,喊为姑奶奶即爷爷的姐姐或妹妹的称谓。父亲为爸爸[PA55
PA55]/老汉儿/满满[man12
man12],叔父称谓或者同族叔父称谓主要有伯伯[piC12
piC12],伯伯儿[PE12
PE12)两种称谓方法。其中伯伯([piC12
piC12])指比自己父亲排行大的叔父,伯伯儿([PE12
PE12])是比自己父亲小的叔父排行称谓。父亲或叔父的另一种称谓满满[man12
man12]的喊法一般不常见,但其称谓以排行为基准,即以出生顺序加以称谓,其中自己的父亲喊为满满[man12
man12],其他叔伯以大、二、三、四等加满字为构成称谓,如大满,二满,三满等。最小房的叔父就不以最小的数字加满满[man12
man12]的称谓,而是直接称谓幺满[man12
]。伯[piC12]妈喊为婶娘、婶婶儿或伯[piC12]娘,最小房的伯娘喊为幺伯[piC12]娘。或者直接喊为以排行顺利加娘,如大娘,二娘,四娘,幺娘。
姑姑喊为姥姥/姥子/姑嬢[niaN55]。这里的姥姥区别于北方的姥姥和西南片区一些地方的嬢嬢[niaN55
niaN55]喊法,北方的姥姥是专指外婆,而开县地区的姥姥专指姑姑。嬢嬢[niaN55
niaN55]是整个西南地区叫阿姨的称谓方法,无论血缘与否统称为嬢嬢[niaN55
niaN55]。在西南地区嬢嬢[niaN55
niaN55]包括称谓自己父亲的姐妹---姑姑(姑嬢[niaN55])和妈妈的姐妹——姨(姨娘)。拿四川方言中的成都和绵阳、重庆的主城区和长寿为例,喊自己的姑姑和姨妈都叫嬢[niaN55],以排行为区别,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女性长辈也称为嬢[niaN55]。而在重庆的其他地区和四川的宣汉地区,嬢嬢[niaN55
niaN55]专指阿姨,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阿姨,即除亲属外的其他女性非亲属长辈的称谓。母亲喊为妈、奶子或者娘。大众的喊法是妈或者妈妈。如果自己嫡出的孩子有过继的现象,就以过继的那一家孩子的称谓用语称谓自己的父母亲。
在开县的一个亲属称谓现象是:一个家族不管其大小或人丁旺盛与否,所有亲属称谓都以其出生的顺序加称谓词构成。如:大哒哒[tA55
tA55]、二哒哒[tA55
tA55]、幺哒哒[tA55
tA55]、大奶奶[nAi55
nAi55]、二奶奶[nAi55
nAi55],大姥、二姥,伯伯[piC12
piC12]即父亲一代的长子的专属称谓,次子就以出生顺利加伯伯[piC12
piC12]区分。如果父亲是长子,那么其他比自己父亲小的叔父就以其出生顺序加伯伯儿[PE12
PE12]或爸[PA55]称谓,如二伯儿[PE12
]/爸[PA55]、三伯儿[PE12]/爸[PA55]、幺伯儿[PE12
]/爸[PA55]。堂哥/姐、表亲以及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均喊为哥姐弟妹,以出生顺序为区分,或者以其小名加哥姐区分;侄子侄女都称为侄儿子、侄女儿,孙儿孙女、玄孙/孙女以及曾孙/孙女与整个大范围称谓一致,或直接称呼其名字,另一特殊称谓末末儿则指自己的从孙儿/女。
(二)母族称谓
在祖辈的母族亲属称谓中,妈妈的女祖祖称为嘠[KA55]祖祖,妈妈的男祖祖称为祖祖,妈妈的爷爷则称为男嘠嘠[KA55
KA55]妈妈的奶奶称为嘠嘠[KA55
KA55]。外公称为外公、嘠[KA55]公、公公,外婆称为外婆、嘠[KA55]婆,婆婆。这里的外公称为公公和外婆称谓婆婆也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亲属称谓。就拿重庆为例,主城区的婆婆是指奶奶,公公是指妻子对其丈夫的父亲的一种称谓,即公公老汉儿,专指丈夫的父亲。舅舅则是排行加舅字。表亲兄弟姐妹和堂亲兄弟姐妹一样,由排行加哥姐弟妹。一般来说,在开县地区,母族称谓中,与外公外婆一辈的,母亲叫舅或姨、姨丈的我辈一般用母亲的称谓方式加婆或公字,如舅外公——外婆的兄弟;舅外婆,即舅外公的妻子;也可以简称舅公、舅婆。而妈妈的姐妹则喊姨娘或姨妈,以排行区分称谓。
(三)妻族称谓
妻子的爷爷及以上的亲属称谓同自己的爷爷及以上称谓一样。高祖祖、曾祖祖、祖祖、哒哒[tA55
tA55]、奶奶[nAi55
nAi55]。岳父喊为岳丈、爸爸、亲爷或老亲爷;岳母喊为妈妈,亲娘或老亲娘。妻子的哥哥弟弟喊郎舅,一般随妻子的喊法。其中还可以喊为舅子、舅老倌。但一般喊老亲爷、老亲娘、舅子、舅老倌这几种称谓时多半带着戏谑的成分,妻子的叔伯同妻子的喊法一致,对外介绍时则称为妻叔爷。这些称谓情况除与别人介绍妻族家人情况时会这样说,一般不再正式场合这样称谓。其中妻子的侄儿侄女一般会称谓妻侄儿女,妻子的姐妹即称为姨姐、姨妹儿。如果是姨姐妹的孩子则和妻子一样称谓姨侄儿女,以及姨侄孙儿女。
(四)其他称谓
在其他称谓中,有姑爷、姨爹、舅妈、姐夫、妹夫、嫂子、弟媳妇、侄儿媳妇、孙媳妇、孙女婿、妻弟媳、外甥、亲家爷、亲家娘、干爷爷、干奶奶。
姑爷即姑姑(姥姥、姑嬢)的丈夫,北方方言称为姑丈;姨爹[ti55]即姨妈(姨嬢)的丈夫,北方方言称为姨丈。舅妈称谓舅母儿,姐夫妹夫称谓与其他地区无差异,如果家族大,一般姐夫会用他的姓加哥予以区分。妹夫一般都叫其姓名。嫂子指所有哥哥的老婆,可以喊成XX姐,或戏谑的喊为嫂麻子。弟媳妇则喊成兄弟媳妇或直接喊其名字。妻弟媳也直接喊其姓名,还可以戏谑的喊成舅母子。祖辈、父辈称谓中的外侄是指其姐姐或者妹妹儿女,普遍喊成外侄儿(女)即今天普通话中的外甥。亲家爷、亲家娘专指自己的姐姐妹妹结婚后,自己父母称谓女儿婆家父母的一种喊法,大多时候称谓亲家、亲家母。而姑姑结婚后,我们称其婆家父母则为干哒哒[tA55
tA55]、干奶奶[nAi55
nAi55]。一般情况下,嫂麻子、舅母子不这样称谓,同舅子、舅老倌儿、老亲爷、老亲娘一样是一种戏谑的,带着玩笑意识的称谓方式。
侄儿/女分为妻侄儿/女、外侄儿/女和侄儿/女三类。侄儿女一般称呼其姓名和乳名,外侄儿女即指北方方言中的外甥。川方言中很少用到外甥这一称谓,一般称谓外侄儿女。
三、祖辈与我辈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原因
(一)祖辈与我辈亲属称谓的差异
祖辈亲属称谓主要以地方称谓和传统称谓法为主,他们主要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父辈受祖辈和传统或家族教育较多,以至于在称谓上祖辈与父辈的差异不是很大,但祖辈、父辈和我辈的亲属称谓差异十分明显。
通过对我开县地区40个乡镇中的汉丰镇(县城)、竹溪、镇安、临江、铁桥、镇东、郭家、温泉、、中和、义和、东华、厚坝、白鹤、正坝、高桥、敦好、河堰、谭家、大进、岩水、满月、关面、白泉、南雅等25个乡镇的走访中发现,其亲属称谓大致相同和相仿,只有一些细小的发音差异,整体上无差异。在完成此调查之前,我特地找了当地的年长者咨询当地亲属称谓的喊法,发现普遍喊法一致,只有涉及4个称谓姥子、满满[man55
man55]、奶子、郎舅不是常用称谓用语。
而我辈大多主要以80、90后为主,从重庆市1997年直辖开始,我们在学校的任课老师开始以普通话为主。教师用语规范化,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居多,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会潜移默化的被以普通话为主的大众称谓“感染”,在亲属称谓中也发生着潜移默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比如,哒哒[tV55
tV55]这一称谓就由传统的叫法转变为爷爷。父亲不再有那么多的叫法,满满[man55
man55]、老汉儿开始转变为爸爸。而妈妈的称谓就不再是娘或者奶子。外公、外婆也不再叫着嘠[KA55]公、嘠[KA55]婆。姨滴[ti55]喊成了姨爹。亲属称谓中的姑姑,这一喊法统一为姥姥。这几个独具开县风土文化的传统亲属称谓叫法的改变,也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下的产物。
(二)祖辈与我辈亲属称谓的差异形成原因
其差异形成的原因有:1.土俗叫法不利于本地文化向大众文明社会的文化发展。2.当传统的称谓不再流行,大家开始接受通用称谓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雅称谓方式。3.传统叫法逐渐消亡,被统一规范后,维持原来的称谓方式还会被其他人笑话。这就相当于冬天看见一个人穿着热天的衣物行走在大街上,不仅会吸引很多的异样的眼光还会引来非议,这样自己就会主动去迎合大众的,社会化的称谓方法。4.传统称谓叫法不利于交流,甚至会让人误解。比如在交流中,向人介绍自己的爷爷,说这是我的哒哒[tA55
tA55],而大家都叫哒哒[tA55
tA55]为爷爷,以致不知道哒哒[tA55
tA55]与你的关系,让人误解。
四、开县方言亲属称谓形成的过程
(一)开县地区的历史演变
开县建县于东汉时期,称为汉丰县。从东汉、三国、西晋成汉至东晋一直被称作汉丰县,隶属不同。分别隶属于:益州固陵郡、蜀国益州巴东郡、益州巴东郡、荆州巴东郡。南北朝时期一直称作汉丰县,隶属于荆州巴东郡。北朝北周时期改汉丰县为万安郡(领永宁、万世二县)和周安郡(领西流、新浦二县),隶属于开州万安郡、周安郡。隋朝时期改名为开州,隶属于开州。直至明朝时期,降州为县,称为开县,隶属四川布政司夔州府。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至现在一直称作开县,1997年重庆市直辖后,从四川行政管辖到隶属于重庆市管辖[2]。
历史演变是对开县地区亲属称谓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的演变意味着不同朝代的文化对原本文化的会产生影响,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也会有差异,这样的差异也体现在亲属称谓上。
2.大量外来人口迁徙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了多次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即)、(主要是)等省的居民迁居到,陕西南部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3]。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徙进入四川,开县原隶属于四川管辖,所以开县理所当然也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开县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县共有31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僳僳族、佤族、高山族、土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等。在常住人口中,汉族占99.9%,少数民族占0.1%[4]。大量外来人口迁徙开县,致使生活习惯和称谓方式会影响本地人,每一个地区有着自己的习惯和称谓,来到一个地区后就无法避免和当地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就无法避免互相影响和模仿。
各个地区的人来到开县开始新的生活,要快速融入一个地方生活,就得学会当地的方言文化。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重要的桥梁,用当地语与当地人交流不光可以了解说话内容,还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新的生活习惯与本地区融合后,开始形成了多种方言称谓。时间是一切交流与磨合的工具,为了方便交流和更好的融入当地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方言称谓。
(二)亲属称谓词受地域影响
在三峡大移民之前,开县在重庆来说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发展程度较低下的县城,还一度被定为贫困县。县城建立在汉丰镇上,县城建筑陈旧,城区范围小,卫生条件差,城市规划不合理等等现象造成老开县是一个脏乱差的县城。老县城人口不超过十万人,其中的城郊多以城镇与农村结合部为主,甚至在县城的人都还保存着原本的质朴。当时经济不发达,厂矿设立很少,地理位置不优,人们不重视教育。大多(数)人都是初高中学历,父辈中甚至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据大多数。与外界交流少,在开县发展具有局限性。很多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赶上了北上广的打工热潮。三峡大坝修筑后,开县老县城是库区,开县老城集体搬至现在的汉丰镇。其中城郊的镇东、三中、草街子、白鹤以及镇安等等乡镇部分成为库区,就有了很多的移民进驻新开县县城。县城人口已过了20万,县城规模很大,城市布局、交通、饮食等等居民设备设施逐渐被完善,新县城向现代化城市方向迈进,加上政策的扶持,开县焕然一新。大量的厂房工业基地进驻开县,陈家赵家成了新的工业园区,开县也成了重庆市东部企业发展的龙头,为了方便交流和统一,使用常用的亲属称谓词是在交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城市的发展是开县亲属称谓变化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开县人口的族源来源
开县土著人口较少,大多是源于“湖广填四川”。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四川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5]。湖广填四川,川北以陕西为主,川东以湖广为主,四川盆地西部以广东人为主。陕南以两湖为主[6]。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开县才有独具特色的亲属称谓。原来的重庆开县人大多一辈子生活在开县,与外界交流较少,说话、称谓等词汇就不需要更变,一说都明白其所指或所说指代的意思,就保存着最本质的说话和称谓词汇。
(四)开县亲属称谓词的改变
开县当地文化形成是一个多地区的文化合成,原本开县的土著人说的是纯朴的开县方言。外来人口的进入为开县方言注入了新血脉,就拿嘠[KA55]公、嘠[KA55]婆、嘠[KA55]祖的称谓来说就是最好的例证。湖广填四川的这一历史证明开县有广州人的进入,而广州方言以粤语为主。在粤语中,“家”发音为“[KA55]”,“[KA55]”即“家”,为自家的意思。这一发音在祖辈开县方言中的“局”、“院”字发音中也得到了体现,祖辈说公安局,将“局”字发音为“[Ju213]”,不发音为“[jY213]”。“院”发音为“[uan14]”,去医院说成去医[uan14]。称谓“爷爷”为“[tA55
tA55]”,奶奶为“[nAi55
nAi55]”,这在开县周边的地区也有这种叫法,万州、云阳、巫山、巫溪地区的有部分人还保留着这样的叫法。改革开放后,为了交流方便、让人通俗易懂,人们开始学习北方话——普通话。这也是人们为了发展和本地文化慢慢脱节的表现。在开县哒哒[tA55
tA55]、奶奶[nAi55 nAi55]
被替代为爷爷、奶奶也是在最近十年开始的变化。
就川方言中的川渝两地为例,成都人称其妻子为老妞儿,称其哥哥为哥老倌,称其姨姐夫、姨妹夫为老挑;重庆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堂客,姨姐夫、姨妹夫为老姨。但整个川渝地区喊妻子比较统一的喊法为老婆,哥哥就称为哥哥,姨姐夫、妹夫也为哥哥、弟弟,这样统一后既方便人们明白其意思和亲属关系,也利于交流。
五、当代开县方言称谓与“大重庆⑤”方言称谓的融合与表现
1.近十年的开县人开始重视教育,父辈在自己身上发展的局限和困难归结为知识文化少为主要原因。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改变家庭的发展。“养儿不读书,就当喂条猪。”成为开县人的重视教育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更多的学校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最为理想的方式。而学校教育主要以普通话为主,教师用语规范化,课本统一化。完成中学学业后就在全国各地进行大学教育,学业完成后回到家乡就开始用他常用的语言进行交流,更多的人开始用统一说法说话和称谓。这一特点是开县土俗方言流失的重要原因。
就拿爷爷奶奶这两个称谓为例,重庆市区叫爷爷为爷爷,叫奶奶为婆婆。整个重庆地区可能爷爷叫法以及声调一样,但叫奶奶的发音声调不一样,但能明白其称谓所指和人,而婆婆这一叫法就成了两个不同的称谓表达形式,主城外的婆婆专指外婆。在平时交流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将爷爷、奶奶、外婆这三个称谓统一为爷爷、奶奶、婆婆时就一下子能区分其所指为何人以及与说话人的关系。
2.一个地区要发展,就得最先发展它的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才有物质基础去做其他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事。开县这一年轻的县城要发展就得以经济为重心,建设工厂,引进外资、引进人才是主要手段。有工厂就有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开县发展带来了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语言。他们在开县生活、工作,融入开县的文化,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别人。外出务工人员去到其他地区,学会了务工地的语言,也习惯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回到家乡也带回了语言的改变。
年轻人在本地和外地发展,成家立业是每个人都会完成的人生另一重要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与外地人通婚,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拿身边的例子来说,我的三个嫂子都是北方人,原来的生活习惯是标准的北方人习性。北方人叫外公外婆为姥爷、姥姥。我侄儿们都生活在开县,说话用语习惯是典型的开县地方话,称谓方式也是开县的方言称谓方式。他们去到外婆家,习惯叫姥姥为外婆,叫姑姑为姥姥。身在北方的外婆会问孩子的家人情况,而他们称姑姑为姥姥,说我有四个姥姥,这就让本是姥姥的外婆一下子不明白了他所说的意思。只有将开县的称谓姥姥改为姑姑,将外婆改称为姥姥,生活在北方的姥姥才明白其所指何人。
3.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逐渐以主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人们为了区分和不让人疑惑,就需要统一亲属称谓词汇,统一说话所用词汇和组成方式——标准语。在,标准语即为普通话,为了解决说话的差异,和交流等问题,“”被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政策,我国甚至将普通话写入了;使的使用受到了限制,让普通话成为主要的交流语言。二十世纪末,大陆曾对方言在公众场合的使用进行限制,除粤语因其统战价值外,方言一般严禁在电视媒体上使用。这是语言被强制规范的政策因素,有了政策的限制,普通话大力推行,学校教育,工作单位,人与人的交际就成了催生普通话的摇篮。人们开始慢慢改变原来的说话方式,地区方言特别是小地区的传统方言被替代。慢慢入流较大地区的方言,较大方言向普通话过渡。开县方言也遵循着这一改变,开始向整个重庆地区方言演进,重庆方言开始向普通话演变。这就是方言被改变,传统方言被替代的主要原因。
通过上述亲属称谓特点,从横向上看,每个地区的亲属称谓词是有差别的,地区内部也有着细微的差别;从纵向上看,地区与地区之间都有着共同的亲属称谓词,由于平时生活习惯和当地生活氛围会造成一定的称谓差异。但在整个大的语言环境内,地方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必要的;地方方言文化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具体体现,还是地区人们的智慧结晶,也是构成我国丰富文化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本文的调查与写作中,由于时间和有些亲属称谓词无从考证的关系,且前人或学者也未就开县的方言称谓做研究的原因无法究其来源,只能从上一辈或者祖辈亲属称谓叫法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获取地道的亲属称谓词,是我开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的一大遗憾。目前尚存的地道亲属称谓词的叫法也被逐渐被大众叫法所取代,原本地道的亲属称谓词的替代与消亡是我国文化发展和用语规范的必然结果。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地方的方言称谓应得到认可和保护,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希望对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调查研究,能让更多人对我国地区文化保护的重视,让地区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得到大众的支持,让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丰富。由于无法考证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来源和本人资历尚浅等因素,造成文中有很多不足,希望得到学者们的谅解和更正。本文仅仅是本人研究家乡文化的一个起点,以后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对家乡文化进行洞悉,以传承和弘扬我开县文化。
①祖辈:这里指1950及以前年出生的开县人。
②父辈:这里指1950年至1979年出生的开县人。
③我辈:这里指1979年以后出生的开县人。
④大众叫法:即整个西南方言中使用较为普遍和统一的主流亲属称谓。
⑤大重庆:这里的“大重庆”指重庆直辖市所辖的行政区域。
[1] 敬远聪、蔡之杰:《开县志》[M].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开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4月:第38页。
[2] 敬远聪、蔡之杰:《开县志》[M].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开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4月,第46页。
[3] 陈世松: 《》[J].巴蜀文化网,
日,[引用日期]。
[4]百度百科:《湖广填四川》[Z]:。
[5]中国民族报社.[N]
[6]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重庆,商务出版社
[8]孙和平:《四川方言文化-民间符号与地方性知识》[M],重庆,四川出版集团
[9]杨月蓉:《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
[10]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1]董孟戎:《四川方言词典》[M].四川,
[12]沈荭:《重庆方言与城市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3]《》 [J].巴蜀文化网
[14][N].中国民族报社
[1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带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写下这几行诚挚的致谢内容,此刻无论怎样动人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想说的话有很多很多。还记得去年11月我选定了论文题目与方向时我心里似乎成足多点,无力感很少。再到今年3月的论文选题、资料的收集与整合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迷失过,迷茫过,无力感让我无法进行论文的创作,带着彷徨和迷惘,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最后才得以动力和方向进行创作,虽然它有很多的不足,不过自己真心付出的心血即使不足也是一种收获。
在此,我首先要感我的指导老师---邹璐老师,是他耐心、认真的指导我如何着手论文的创作,如何抓住开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中的特例和分析方法。并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多次耐心的指导和修改,无论什么时候找到他,他总是耐心、热心的指导。教会我如何完成论文,如何修改字句,怎样才能将原本不太理论的话语变得具有理论性。针对我的论文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次宝贵的经验。邹老师的指导使我论文的初步工作和前期创作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进行的指导和教育,使得我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让我提高方言研究的理论知识,而且让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同时,邹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他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再次感谢邹老师对我的关心与照顾,
在此我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还要感谢为我论文创作提供参考文献的作者们,是他们的著作为我提供了方言亲属称谓词汇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并为我分析开县常用方言亲属称谓词汇的特色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感谢他们在方言研究上做出的伟大贡献。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你们的帮助才使得我顺利的完成这篇论文,我将带着你们对我的好和我感恩的心一路前行!康桑密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妈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