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 远流 pdf代发生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2010历史专题测试: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0历史专题测试: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0历史专题测试: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2010历史专题测试: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 重点难点突破&&& 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共同启示&&&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虽然历次改革所处的时代、国度和具体内容不同,但从实质上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及时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组合和各阶级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3.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而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4.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5.此外,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风云人物,在改革中体现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值得后人学习。测试&&&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人类的进步往往需要借助于改革。据此完成l--6题。&&& 1.王安石变法时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 A.负责征收赋税&&& B.清查耕地面积&&& 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2.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突出作用是(& )&&& A.抵制外国经济力量的扩张&&& B.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突破封建教育的内容和体制&&& D.从传统的理藩外交走向近代外交&&& 3.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弘扬民族文化②挽救民族危亡③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④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②③& 4.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B.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C.促进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D.对私营企业进行限制和改造&&& 5.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影响是(&&& )& A.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 & B.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的是(&&& )&&& ①京九铁路建成通车②大亚湾核电站兴建③原子弹、导弹、氢弹爆炸成功④“神六”飞船升空⑤香港、澳门回归& ⑥在多极化趋势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力量&&&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但由于具体国情和背景的不同,其结果和命运也就不同。据此完成7―12题。&&& 7.导致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是(&&& )&&& A.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B.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速度&&& C.是否符合统治阶级利益&&& D.改革派的力量是否强大&&& 8.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中不包括(&&& )&&& A.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有利于富国强兵&&& C.商鞅有改革的勇气和气魄&&& D.秦国的旧势力相对弱小&&& 9.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清朝统治者则举办洋务运动以挽救封建统治。造成这种不同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同&&& B.经济基础不同&&& C.统治阶级的文化观念不同&&& D.国际环境不同&&&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关键因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C.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D.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C.自由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D.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 1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得不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长期忽视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列选项中最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原因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决定走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C.长期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实行联邦制度&&& 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大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据此完成13―17题。&&& 13.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但在向西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器物方面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王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14.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日富。何以制夷?日强。何以致富强?日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15.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和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其相同之处是(&&& )&&& A.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B.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16.中国的改革开放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其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经历曲折而吸取教训的改革&&& B.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彻底改变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17.日本明治维新中,实施削弱割据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文明开化&&& B.殖产兴业&&& C.土地私有D.废藩置县&&& 二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都进行了改革,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但都以失败而宣告结束,只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成功。据此完成18―20题。&&& 18.苏共二十大后,东欧国家改革的焦点问题集中在(&&& )&&& A.政治民主化问题&&& B.经济权力过分集中&&&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国民经济发展比例问题&&& 19.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 )&&& ①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取消集体所有制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④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D.③④&&& 20.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④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时效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趟列车。&&& 材料二& 戊戊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 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一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运动“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时效和意义”的内容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其主要原因。&&& ,&&& (3)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2.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1)材料一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从令人敬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造能阀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能造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看似时间和地域上毫无联系的改革,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共性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题关键是弄清“市易务”的职责为政府出钱购买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据此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2。B近代史发展的主流是近代化.其核心在经济上是工业化或资本主义化,故B项符合题意。故其他选项都不能算是“突出作用”。&&& 3.C结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分析,②④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不可能动摇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据此可排除含有③的A、B、D三项。 &&& 4.A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建国初期经济政策制定背景的理解。建国初期,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局部利益,C项是必要的过程,D项表述不正确。&&& 5.B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各自的影响,通过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则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都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6.C解题可用排除法,因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显然不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故可排除含有③的A、B、D三项。&&& 7.A导致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本题题意要求的是“根本因素”,比较各选项可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最根本的因素。&&& 8.D题目中所给选项涉及了改革成败的各种因素,但就商鞅变法来说,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9.B由于俄国、日本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的不同,从而出现了改革的不同结局,这在实际上是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10.B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由于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才突破了原有农业发展的结构,故B项符合题意。&&& 11.D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大大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之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兴起。&&& 12.C依据“经济得不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长期忽视人民的根本利益”,比较四个备选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 13.A本题解题注意题干的关键词,魏源对西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器物方面,故A项正确;洪仁哥、梁启超、孙中山的主张均涉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不符合题意。&&& 14.D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由“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可以判断晚清人士是针对政治制度的改革的大声疾呼。&&& 15.A对比各选项,B、C两项各有局限性,实际上应该是这两种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 16.C本题是一道逆向。“相似之处不包括”实际上就是指不同之处。东欧国家的改革实际上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17.D解题关键是弄清备选项中四项措施的内涵,只有废藩置县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8.C二战结束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照搬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由此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国家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强烈要求。&&& 19.A本题是一道组合型,又是一道比较型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东欧各国改革中只有南斯拉夫实行了社会所有制,其他国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所以②不正确;③也易排除。&&& 20.B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分析,③不符合中共八大的内容,故排除含有③的A、C、D三项。&&& 21.解析:本题所给的材料包含了一系列的对比,即洋务派主观目的与实际效果的比较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在题目的设问中已经给定了比较的角度,所以要注意审题。第(3)问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即近代化,要注意洋务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 答案:(1)从洋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近代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等。&&& (2)超越: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深霞和广霞,&&&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的领导力量;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3)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则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22.解析:本题的前三问可以在阅读理解材料、提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点睛之笔在第(4)问,这是考查宏观把握材料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题目虽然强调了时闯和地域上无差别,但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即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改革的认识,注意不要仅停留在材料上,应上升到理论方面。&&& 答案:(1)方面:理财和军事。&&& 认识:作者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并未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并未真正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2)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3)原因:军事力量薄弱,思想保守。&&& 措施:明治维新。&&& 影响:成为军事强国,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4)第一层:万物皆变。第二层:只有通过改革,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有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化的坎坷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具有侵略性外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客观上有一定的建设性,其主要表现在哪里?其中哪一条款最能体现中国近代经济具有的“被动附庸”的特征? (2)“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经济结构上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3)“近三十年来的扩大开放”中国踩着历史节奏走出了三大步,每一步都没有落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请问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如何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90年代扩大开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的目标是什么?21世纪初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标志是什么? (4)与第一阶段相比,第四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特征? 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1)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一的产生和发展。协定关税。(2)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建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主权平等,互利互惠。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晚清时期和民国初年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晚清时期和民国初年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09-10-20 &匿名提问 发布
整体发展阶段(年), 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 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 (2) 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 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曲折前进阶段(年), 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四、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一)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二)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五、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一)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我们称之为半封建。 1. 在这种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 在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二)近代中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交织在一起。 2. 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4.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 形成了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 (1) 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新增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 阶级关系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其他各个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3)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深受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4) 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重性。 2) 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改革)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和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 3) 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等。 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1.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 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912――1919)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1.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3. 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清七十年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